1

李斯与王翦是秦始皇手下文武百官之首,王翦与子王贲横扫三晋、攻灭齐楚,立下赫赫战功,后人言:“古之善用众者,莫如王翦、韩信”。李斯从底层文官做起,师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一生平步青云,官至大秦丞相。同为秦始皇左膀右臂的李斯和王翦,一个告老还乡得以保全,一个叱咤风云却被腰斩弃市,为何两人的下场截然不同呢?

一、同僚的前车之鉴,并非所有人的后车之师

别看有些影视剧里的将军,一句“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喊的多霸气,那时候哪个敢不听君王的命令,就算打了胜仗下场也是无比凄惨,因为与文臣相比,手握重兵的武将更是君王的“心头大患”,他们在军中的威望比王上还高,这怎么不令君王坐立不安呢?王翦何人?秦国灭六国,除了最先的灭亡韩国王翦没有参与外,其他五国,要么为王翦带兵所灭,要么为其子王贲攻克而亡,王氏声望如日中天,但在王翦之前,有个将军被赐死,那便是白起。秦将白起、王翦都有灭国之功,然而秦昭襄王却下令白起自刎,明面上是将相不合,范雎进言,可能就连秦昭襄王也早想杀了这个功高盖主的大将,正好机会来了而已。王翦为大秦宿将,是一把利刃,但他知道若那一天秦王觉得自己驾驭不了了,随便找个借口就能把他处死,因此在大秦统一未完便早早归隐,言称回家享受美酒、美食、美人,是不想经历同白起一样的杀身之祸,急流勇退、明哲保身。

李斯原本只是个秦国小吏,但他审时夺度,积极把自己绑上秦王政这条大船。同时,李斯也是个积极的阴谋家,为了自己能够上位,当赏识自己的吕不韦大势已去,他便一脚踢开,估计也是这时,他就有了对秦国丞相的觊觎之心。对待自己的同学韩非子,李斯也没有手软,他深知这位昔日同窗能言善辩,而秦王政重用韩非子之时,便是他李斯失宠之日,于是赶紧抢在秦王前,把韩非子毒死了。可惜吕不韦、韩非子的死没有让这位大秦权臣像武将王翦那样知进退,本是玩阴谋权术之人,终究也中了他人的阴谋,落得个腰斩弃市、夷灭三族的下场。

二、明面“贪婪”可以善终,暗藏“贪心”则有杀祸

“人屠”白起,在面对秦昭襄王的红人,应侯范雎“贪功”进言时,不知进退,怀恨在心,当邯郸再起祸端,白起一而再再而三违抗王命,这次不再是将相失和,而是君臣猜忌,白起惨死。王翦就不一样了,在外人看来,王翦还未出兵便向秦王求赏良田豪宅,太过贪婪,甚至在行军途中仍然不忘讨赏,今天是美酒、明天是金银,朝野上下多有不满,但这老将精明着呢,如果不要小利小惠,当这位四世元老班师回朝,秦王怎么赏?拿王位赏吗?于是在别人看来是贪图小利,实则是王翦不敢功高震主,提前求赏并为自己留好后路。

相比之下,李斯就显得太“贪心”了,能从基层秦吏成为帝国的丞相,不是依靠秦国的军功爵制,上阵杀几个头就能够达到的,李斯能从小人物一步步崛起,靠得是他智冠天下的才华以及老辣独到的眼光。趋附丞相吕不韦,李斯得到面见秦王的机会;当吕不韦大势已去,李斯赶紧与其撇开关系,又积极向年轻的王献言献策,得到赏识;在秦始皇大限将至,为了保住自己的丞相之位,李斯与赵高合谋矫召,自认为用阴谋铲除了所有人,但秦二世最亲近的人可不是他,而是赵高,一生玩弄权术的人,最终也被小人阴谋所害。

李斯、王翦都是大秦的文武重臣,按道理,饱读经书的李斯要比征战沙场的王翦更懂得审时夺度才对,李斯懂得投其所好,因此能久居丞相之位,得幸于秦始皇的恩宠,二世继位,昏庸无道,才不管他的一片赤诚,红人赵高也忌惮他的绝世之才,最终李斯死相极惨。王翦有灭国之功,明里求赏,实则是自曝弱点,哪个君王会喜欢“圣人”呢?有了弱点,君王才驾驭得住。当良田百顷、金银数万都不足以彰显王翦之功时,这位老将自觉退出,得以善终。

最佳贡献者
2

李斯是自己坑自己,王翦是大功臣识时务,他是军师兼将帅的人,有勇有谋,智慧也可以,王翦是全能人才,不然怎么连秦始皇都恭敬的叫他一声老师,由此王翦这个人是有真本事。

3

这个问题要先从李斯这个人的价值观讲起,李斯年轻的时候,穷困潦倒、有一天他上厕所发现老鼠其实也很可怜,吃的是大便,有人来的时候惊慌失措赶紧逃走,连吃顿热饭都的担惊受怕。而李斯到了粮仓的时候,发现那里的老鼠,超级幸福一天悠悠哉哉,天天吃香的喝辣的,吃的肥肥胖胖,有人来了,它们也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

李斯感慨万千、同样是老鼠、厕鼠咋就那么惨,仓鼠咋过滴那么好昵、李斯要做仓鼠。他也悟到了,环境地位选择的重要性。从这一点看、李斯是一个功利主义者、他是一个没有政治原则的人。在大是大非面前他首先想到的会是他自己的荣华富贵。后来秦始皇在沙丘去世、太监赵高威胁利诱李斯、
他们合谋篡改了始皇的传位诏书,废了太子扶苏,改立胡亥为新帝,为秦二世。李斯在这件事上、没有一点政治原则、为了自己的相位而妥协。导致他以后被腰斩于市。李斯临死前对儿子说“在也不能和你牵着黄狗去城外打猎了!

李斯的死是谁造成的?是他自己!为了自己的一点私利、非要听一个太监的话、最后身死家灭、能怪谁啊!我们在看看另一位主角王翦,王翦不仅是军事家、我看还是一位政治家。王翦聪明而且善于揣摩人心、
王翦伐楚、出征前问秦王要地要豪宅、出征后又几次三番派人到咸阳问秦王要地要宅。连他儿子都看不惯了 ,说父亲这样做会不会有点过分、王翦说“秦王生性多疑、他将全国士兵交给我、如今只能多要些东西、才能让他认为我除了钱、没有别的想法。才会消除对我的疑虑。王翦灭楚后、急流勇退,辞官归隐。得以善终。

4

王剪主武,李斯主文,一文一武,左膀右臂,嬴政中间调度,共同完成灭六国之统一大任。然,王剪享田园风光,安享晚年。李斯却落了个车裂的下场。


如同唐太宗李世民,秦始皇也不是个过河拆桥滥杀的主,两人结局差异如此之大,为什么?根本原因在进退上。

一、王剪急流勇退

战国四大名将,白起、李牧、廉颇,再就是王剪,说明王剪的军事能力极为出色,是个了不起的武帅。

但他的政治敏感也卓越,贵为四朝元老,吕不韦等人尊重他,嬴政更是称之为师,什么大风大浪没有见过?

歼灭六国的功劳是何等之大?一战接一战,他已经表现够出色了。他深知,一块蛋糕,众多瓜分,独乐不如众乐乐。最典型的例子是秦灭楚一战,李信主张二十万军灭楚,而王剪要六十万。一眼就知各将和主嬴政的心思!为此,出关前,三番五次向嬴政祈求赏赐良田,美宅,以打消嬴政之疑虑。

所以,灭掉燕国之后,他即刻祈求告老还乡,举荐其他将领担当剩下的统一大任。若不是后来李信灭楚国失败,否则王剪是打死也不出山。


王剪识趣,知道什么时候该退,嬴政自然不为为难。

二、李斯急流勇进

李斯信奉法家,注重践行法家思想,因一篇《谏逐客书》受嬴政重用,之后,顺应历史大的潮流,辅助统一六国。

公元前221年,嬴政自称“皇帝”,而其丞相便是李斯。他继续帮助嬴政废除分封,推行郡县,实现度量衡等的统一,巩固秦朝政权。

但是秦始皇死于沙丘时,他犹豫了,念一己之私心,生怕自个的一切被蒙恬多有,贪一时之权势,听信赵高污浊的话,急流勇进,扶持公子胡亥上位。


最后,讽刺地恸哭,对儿子说道:“吾欲与汝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面对权势,该进?还是该退?什么时候进,什么时候退,这是一门学问。而王剪赢在正确地时机急流勇退,李斯输在错误地时间急流勇进了。

所以,王剪安享,李斯被车裂。

5

感谢邀请!

按照惯例,我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下这两个人!

首先王翦,秦国继白起之后又一大将,与白起,廉颇,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



在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过程中,王翦可以说是居功至伟!东方六国,除了最先的灭亡韩国王翦没有参与外,其他五国,要么为王翦带兵所灭,要么为其子王贲攻克而亡。

除此之外,在秦始皇铲除嫪毐和吕不韦的过程中,也离不开王翦的军事支持。



王翦不仅能力强,资格也老,他乃是四朝元老,从秦昭襄王到秦始皇,历任多位相国,无论是范雎、蔡泽,乃至吕不韦,都对他十分尊重,连秦始皇都得恭恭敬敬叫老师!

从这一点来讲,他比白起强!而且或许是有了白起的前车之鉴,王翦为人处事十分低调,从不居功自傲。



虽然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过程中立下大功,但他并没有以此来争取更大的全力,而是急流涌退,远离朝堂,一代名将,就此谢幕!

然后咱们再来说说李斯!李斯也是秦始皇时代的重要人物,在秦始皇的政治生涯中,他很好的扮演了一个谋士的角色。



他先是劝说并帮助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而后秦朝建立,秦始皇的所有对内政策的制定,李斯都是参与者。比如废除分封,推行郡县!还有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等等。可以说,李斯是一个影响后世两千多年的人物。

不过,他的结局并不好,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没想到赵高过河拆桥,陷害李斯,最终他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


王翦和李斯对于秦始皇来说,算得上是左膀右臂,但为何最终结局如此之大呢?

我觉得有两个原因!

第一,秦始皇不是个过河拆桥的人!

都说秦始皇是个暴君,但他却很少杀自己的臣子!



也没有像刘邦,勾践那样过河拆桥,飞鸟尽,良弓藏!他唯才是用,那些为他立下汗马功劳的人,他几乎都没亏待过。

当初李斯可是吕不韦的人,可是扳倒吕不韦后,秦始皇不仅没有对付李斯,还重用他,可见秦始皇这暴君,名不副实!



李斯要是在秦始皇死之前就退了,估计也没这么惨!

第二,李斯的过于渴望权力

王翦之所以能得善终,最大原因是他知进退。当初攻打楚国,王翦统领六十万大军启程,出征时向秦王“请美田宅园池甚众”、“以请田宅为子孙业耳”;出关前,又连续五次求赐美田。以此打消了秦王怕他拥兵自立的疑惧,这一招很高明!



而李斯呢?他的下场之所以如此之惨,表面上看是因为赵高,但其实是他太渴望权力。当他听闻扶苏上位之后会立蒙恬为相,自己地位不保之后,便倒向了赵高。如果当时他支持扶苏,即使做不了丞相,但以扶苏的为人,也不至于如此下场。



而且因为权力欲望,他才会成为赵高的对手,并最终为赵高所害!

这也算自食其果吧!

6

李斯和王翦可以说是始皇帝嬴政统一六国的左膀右臂,他们一文一武,王翦率领的秦军战无不胜,击溃了楚国最后的名将项燕。李斯献策谋国,从内部分化瓦解六国势力,让他们不战自败、土崩瓦解。

李斯在为小吏时,看到了仓鼠衣食不愁,领悟了“仓鼠之悟”,树立了自己的目标。同时也造就了他害怕失去既得利益,贪恋权势的性格缺陷。

王翦则出身将门,成为名将超越战神白起,成为了他的目标。事实上,王翦确实做到了,他辅助始皇帝嬴政搞定了几个最难啃的骨头,建立了秦不朽之伟业。

两个人一个是秦之宰相,一个是国之将军,在功成名就之后,选择却各不相同。李斯选择了继续,王翦选择了放弃,李斯执着于权力,王翦着眼于守身。王翦深知在平定六国时,自己是始皇帝手中的利剑,但是在天下已定后,自己就成为了对于始皇帝来讲潜在的威胁。如何保护自己和族人,成为了王翦面临的问题。其实在出征楚国时,王翦就已经为自己就下了后手,他向始皇帝要了很多钱财和土地,表现出了自己贪财无志的嘴脸。在天下已定后,又主动交出兵权回家颐养天年。面对如此知趣的王翦,始皇帝确实没有下手的理由。反观李斯,做为国之栋梁在韩非子死后,唯一具备改良秦法能力的人,他的精力集中在了如何巩固自己的既得利益上。在沙丘之变中,为了当时扶苏继位蒙氏兄弟超越自己,选择了和赵高合作,从哪一刻起就注定了李斯最后分命运。据理力争还有一线生机,苟且求利只能自取灭亡。

最后归结为一句话:“成就人的是目标,毁掉人的是欲望”。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7

在秦王政的灭国战争中,王翦可谓功勋卓著,灭赵以为郡县,残燕以定燕蓟。其子王贲也是战功赫赫,降魏王、定魏地,与李信破定燕齐。而灭国战争的重头戏是灭楚之战。

所谓秦国最强、楚国最大、齐国最富,最可能实现统一的当属秦楚。所以能否攻破楚国,关系到秦国能否完成统一。始皇帝问少年得志的李信攻取荆楚度用大军几何,李信当即回答说不过大军20万。而老将军王翦则说非大军60万不可。

始皇帝以王翦老而怯,故派李信将20万秦军伐楚。而李信为楚将项燕所败而辱秦师。故始皇帝亲赴王翦老家频阳谢罪,力请王翦率军破楚。王翦替换李信倾举国之兵60万伐楚。

出师前以及伐楚之际,王翦屡向始皇帝为其子孙索求良田美宅。有人以为王翦索求无度,实在是太过分了。王翦则说秦王傲慢而不轻易信人,却倾举国甲兵以与我,当此之时不为子孙多请田宅是坐等秦王怀疑我要造反。

伐楚之战,王翦并不是按照既往套路出牌、发挥秦国锐士敢打敢拼地专长。而是采取与楚军持久的战略战术,以秦国国力对耗楚国国力,坐等楚国朝堂崩溃、军力难以为继,待项燕罢兵撤退之际,全力追击,一举歼灭楚国的有生力量,而后攻灭楚国,随后再进击百越直逼南海。

王翦既有白起之智勇,又能了明帝王之性情,可谓是智商和情商兼备的历史名将。后世岳飞若能有王翦一般的智慧,也不至于枉死风波亭。所以,有此种情商,王翦的际遇不会太差。虽然二世继位之时,王翦、王贲父子已然离世,但即便在世非但不会为二世、赵高屠戮,甚至可能力王狂澜。

再者,始皇帝并非过河拆桥、诛杀功臣的帝王。所以,即便王翦只有武功而无情商,其及子孙也不会太差。王翦是以小人之心度始皇帝的雄才伟略了。


李斯则不然。首先,李斯的功勋难以与王翦相提并论。其初为秦相吕不韦的幕僚舍人,《谏逐客书》后被拜为客卿,后官至廷尉、丞相。以军事手段为主的灭国战争中,李斯的作用一般。而其主要功绩是在统一天下后与冯劫等人的建章立制的工作,也就是解决面对大一统的秦帝国应该怎么样管理的问题。李斯之功绩并非显著,主要仰赖始皇帝的宠信。所以,始皇帝之后的新君若论功行赏,李斯担心自己的功勋不如蒙恬、自己的能力也不如蒙恬,故要使用见不得台面的诡诈手段。

其次,李斯在诡诈这方面又敌不过赵高。在与赵高的较量中,败下阵来,最后可以说是为赵高所害。

再者,李斯生能逢时,遇到了知人善任、能与功臣共富贵的始皇帝;但也生不逢时,遇到了随意诛杀功臣的秦二世。

正是如此,所以李斯及其家族才落得如此悲催的下场。

然而,无论是王翦还是李斯,在始皇帝之时,都不会有坏的结果。即便秦二世之时,王翦之孙王离仍统领秦国大军。所以,李斯之遭遇主要是其与赵高的权力斗争的结果。再进一步设想,有秦国才有王翦和李斯及其家族的荣华富贵,而没秦国,无论是李斯还是王氏家族都不能得善终。最后,王翦之孙王离兵败,为项羽所杀。可见,揣摩上意也罢、权力斗争也罢,保不住秦国,王李两家总难逃悲剧收场。

8

从这两个人的死,看得出秦始皇实在是个不乱杀功臣的帝王。

秦始皇活着的时候,对秦国对他个人有功的人他都会善待。象李信,伐楚失败,折了二十万人,秦始皇大怒之后,暂时不用。过了一段时间,还是用,并沒有一棍子打死封死而再无出头之日。

王翦,王贲父子为秦始皇平定六国立下了大功。秦始皇建立帝国后都封侯,而且封泰山时,勒石记功的随从名单中有他们的名字。王翦父子,死在秦始皇驾崩之前,善终。

而李斯,在秦始皇在世时,位列丞相,通侯,一家成年男人全是高官。秦始皇对"硕鼠″李斯非常富厚。对得起李斯。

秦始皇驾崩沙丘平台。赵高,胡亥与李斯篡改诏书。改变大秦帝国命运,不管怎么说,李斯对不起秦始皇和大秦帝国。

李斯之死,与秦始皇一毛钱的关系也没有,死得惨不惨,百分之六十与赵高有关,百分之四十与自己为臣不谨有关。




9

谢邀。

秦始皇算得上是一个无可争议的“千古一帝”。基于史书上的“暴君”印象,似乎为了帝国的统治或者个人的性格他就一定会亏待、杀戮功臣,其实不然,秦始皇的“暴君”之名主要来自于灭六国、施峻刑,对有功的将领、文臣甚至亡国宗室基本都能妥善安排。比起刘邦、刘彻,他爱惜武将(如李信、王剪父子);比起李世民,他宽待郑国、李斯,他不杀兄弟、侄子;比起赵光义,他能留亡国宗室;比起朱元璋,他不杀开国功臣。

王翦与其子王贲领军灭燕、赵、楚,是秦始皇兼灭六国的最大功臣。司马迁认为王翦作为秦国将领,平定六国,功绩卓著,秦始皇尊其为师,可是他不能辅佐秦始皇建立德政,以巩固国家根基,和白起比较可谓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但这正是王翦的聪明和智慧所在,王翦选择功成身退,避免了功高震主的危局。

李斯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政治家。作为一个开国第一文臣,他的功劳,比之汉之萧何等,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不是他的结局不完美,都可以说是“千古一相”了。作为法家集大成者和代言人的李斯,其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史书记载,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 。是他的出身、他的贪权,甚至是他对政治思想的坚持,导致他在政权更替时失去了理智,作出了错误选择。有一点可以存疑的是,他是否与赵高合谋伪造传位遗诏(秦始皇应该是要传位于胡亥,但不是杀扶苏,而是要扶苏回咸阳治丧)。秦始皇宣称“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相信对皇位继承是很重视的,对二世的安排一定会有相当周密的安排。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东巡时,将胡亥带在身边,而二年前已将扶苏发配上郡,如果要传位只能是传给胡亥而不是扶苏。这一情景很象康熙传位之时,不可能立皇十四子而只能是立皇四子。

10

其实要回答这个问题很简单,一句话:为官之道,懂得进退,懂得取舍。

王翦、李斯都是精明人,都是大秦帝国建立的功臣。不同于王翦,李斯的爬上速度很慢,晋升需要不是大机遇,或者是投机,走过的路带着浮躁。而王翦靠挣军功,一步步脚踏实地升上去,性格沉稳,是老秦人的代表。



一、王翦功成身退

王翦是秦国四朝老将,吃过的盐,见过的事比李斯多。王翦早在秦赵争霸时期就已经出道,手段圆滑,深谙变通之道。他的老上司白起因为性格过刚,得罪范睢,结果落得个夺爵赐死的下场。这件事对王翦影响很大,不能在朝中得罪丞相,更不能得罪小人。

同时,他少年喜好军事,军纪严明,爱兵如子,他的部队是能打仗的精兵强将。打仗讲究稳,所以基本上没有败仗。平定三晋、剿灭楚齐燕,由王翦和他的儿子王贲完成

这对于秦国来说,是不世功勋,父子俩因功封侯,这也是王翦能够现站在朝堂的底气,而由他带出来的青年将领也从毛头小子变成了大秦帝国的栋梁之才,这对于王翦的维护也是大有裨益。



王翦最令人津津乐道的是懂得进退,秦始皇尊其为师,把全国兵马大权交给他,其实就是一种信任。而王翦也不负众望,灭掉楚国,这是对秦始皇最大的回报。同时,他在打仗期间不厌其烦地向秦始皇索要土地房产,而不是私自领兵贪图楚国财宝。表明自己在乎的是荣华富贵,而不是权力。这让秦始皇心知肚明,大为感动。

等到王翦伐楚归来,立马缴了兵权,辞官告老还乡,只接受了爵位,回去含饴弄孙,颐养天年。儿子王贲灭燕赵残党和齐国,也放权回朝,做一个闲官,甚至还随秦始皇巡游天下。当赵高与李斯夺权时,王家人谁也不去趟这这趟浑水。十五年后,王翦有极大可能安然去世。



赵高、胡亥一党夺权后,赐死了北方长城兵团司令太子扶苏、大将军蒙恬,唯独王家第三代王贲没有受诛,反而成为了长城兵团的总司令。

这可能是赵高选人有所考量,不可能将兵权随便放在别人的手里。王贲、王离父子也在东巡的名单里,而且只忠皇帝,是典型的中间派。王家虽然不掌兵权了,但在将门素有威望。此时蒙家在军中掌权(太子党),自己又不能贸然插手军队,用王家来替代蒙家是再合适不过了。



随后王贲在巨鹿之战被项羽军俘虏,生死不明(有可能被项羽杀了,项羽与王贲有着三代血仇,项羽的祖父项燕被王翦杀害)。

但这不代表着王家绝后了,因为王翦的子孙在后世建立著名的太原王家和琅琊王家两大王姓世家,叱咤中国历史两千年。今日,王姓成为中国三大姓,有很大一部分算是王翦的后代。可以说,战国最大的赢家是王翦,开创了一个千秋万代的家族。



二、李斯争权败亡

李斯是荀子的学生,学习的是帝王之术,这类人是最大的政治投机家,同时这种人格缺陷对于权欲会达到一种几乎于病态的地步。李斯本来是小吏出身,一心想往上爬,站到高位又想保住自己的权位,不惜打压对手。胡亥即位后,与中书令赵高的矛盾立马对立起来。

李斯与韩非本是同门师兄弟,因为韩非比他有才,深受秦始皇的青睐,怕取代他的地位,于是就进馋说韩非是韩国派来的间谍,弄死了韩非。由此可见,李斯对权力的热崇远胜情感与道德。



李斯从荀子出道,首先来到秦国做了吕不韦的幕僚。他找到了机会向秦王献计,后来成为秦国间谍头子。从长史—客卿(爵位相当于左庶长)—廷尉一路升迁。在大秦建立后,已经到了九卿级别。

到了公元前210年沙丘之变前,做到了左丞相级别。可以说,一路几乎是顺风顺水,熬资历也熬了过来,况且是对大秦帝国的政治、经济、法律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深受秦始皇的赏识。

沙丘之变前夕,中书令赵高诓骗+胁迫李斯改立继承人,扶胡亥上位,赐死太子扶苏。赵高无非利用加官进爵满足李斯的权欲,况且一朝天子一朝臣,李斯担心自己会被蒙恬替换,熬了近三十年才坐到左丞相的位子,已经不想放手了。



同时,李斯的心理也在挣扎:赵高自己已经布置好一切计划。如果不参与,胡亥也能成功上位。一旦胡亥上位后就会以李斯不支持他为由,将他划入太子扶苏一党,首先清理的便是自己这个丞相。

对于身处政治漩涡的人,头脑发热也是有极大可能的。尤其是李斯对于家族是非常在意的。一个是光明未来,一个是身死族灭,奋斗了三十年的荣华富贵烟消云散。对于一个政客来说,这样的选择也不为过。



然而,坏就坏在胡亥这个秦二世,大兴土木,民怨沸腾。李斯和其他官员看不过去了,为了大家的共同利益,绝对不能将大秦帝国葬送在自己的手中。于是纷纷去劝胡亥这个小祖宗,正好被赵高抓住机会,胡亥将李斯关进监狱,严刑逼供要谋反,李斯也屈打成招。

随后公元前208年8月被腰斩,夷灭三族。而此时李斯三子李由身为三川郡守,在与起义军血战身亡,却被赵高诬陷谋反,令人嗟叹不已。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