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他想不想的问题,而是能不能的问题。
司马昭之所以能够继承司马氏的权势,完全是出自一个非常偶然的原因,就是司马师没有儿子。司马懿从公元248年发动高平陵之变,彻底控制曹魏政权开始,到公元251年去世,只有三年时间。他生前为自己的儿子做的最重要的铺垫就是两件事,一个是高平陵之变,另一个是平定王凌叛乱,也就是淮南三叛的第一叛。
但是到司马懿去世的时候,司马师继位是一个非常顺理成章的过程。司马师生于公元208年,也就是司马懿出仕的那一年。这之后,司马师是一直被当作司马懿的继承人培养的。因为他是司马懿的嫡长子,所以,他不仅是司马懿的爵位的第一继承人,而且,打司马懿去世的时候,他已经43岁了,是成年人,又经过多年历练,完全是有能力也有资格继承司马懿的权势,成为曹魏政权的实际控制人的。
司马昭就不同了。司马昭比司马师小三岁,出生于公元211年,并没有被当作接班人培养。司马师的婚姻都完全是服从于司马氏家族的政治利益需要的。第一个妻子夏侯徽是夏侯玄的每每,夏侯尚的女儿,曹真的外甥女,算是曹魏政权的外围宗亲。因为夏侯徽发现了司马氏图谋不轨,所以被司马师杀死。司马师的第二任妻子,也是曹丕夺储时的重要智囊人物吴质的女儿,但后来又被出妻也就是离婚了。表面上,理由是吴氏没能给司马氏生儿子,但实质性的原因是吴质在曹丕死后已经没有什么政治前途可言。第三任妻子则是泰山羊氏,也就是羊徽瑜。都不是一般人。
相比之下,司马昭在司马家的地位是一直不明确的,虽然他也受司马懿的褔荫,有了爵位之类的政治待遇,但她在司马家仍然只是一个闲人。如果不是司马师壮年去世,他也不会成为司马氏的重要人物。
公元255年司马师去世的时候,才只有48岁,这还是虚岁。这个年龄在当时平常百姓家来说,不算小了,但对司马氏这样一个政治家族来说,当然是壮年而逝。司马懿一辈子的心血都交给他了,结果他却在正当壮年的时候去世了,这意味着司马懿之前的政治安排都被打乱了。而更重要的是,司马师没有儿子,也就是没有合法的继承人。
名义上,司马师是有个儿子的,也就是过继的司马昭的儿子司马攸。但到司马师去世的时候,司马攸才只有八岁,仍然是虚岁,实岁只有7岁。这样的年龄显然不是一个适合继承他的权势的合适接班人。而在司马师死后,司马昭因为之前无论功劳还是名望,都不如司马孚,所以司马昭并没有被视为理所当然的继承人,因为论名望,还有他的叔叔司马孚。
这对当时的皇帝曹髦来说,也是一个收回权力的机会。所以,朝廷在得到司马师在平定毋丘俭叛乱回师的路上死去的消息后,第一反应是认识到了这个是重新拿回自己的政治主权的机会。所以,朝廷给前线的命令是,让司马师的参军代替司马师领军,率领军队安全返回。不过,前线将领显然早已经是只忠于司马氏而不知道曹魏为何物的人了,所以,他们的选择是给司马昭发密信,让她火速星夜赶来领军,接替司马氏的权位。这样,司马昭才在一片危疑之下,接过了司马师留下的接力棒。
到司马昭时期,发生了几件重要的事。其中第一件就是曹魏的皇帝曹髦居然因为造反的罪名而死,他因为不满司马氏控制曹魏政权,率领着宫里的太监之类毫无军事训练的人,要亲征司马昭,结果出了皇宫还没多远,就被司马昭的手下刺死了。最让人匪夷所思的是,他死后,还被司马昭安上了造反的罪名。堂堂的皇帝,御驾亲征自己的大臣,死了也就罢了,结果反而被安上了造反的罪名,也是荒唐。
第二件事,平定诸葛诞叛乱,也就是淮南三叛的第三叛。诸葛诞虽然也是和夏侯玄、司马师齐名的当时名士,又是司马懿一手提拔起来的人,而且在平定之前的王凌之叛和毋丘俭叛乱的时候,他也曾立下汗马功劳。尤其是在平定毋丘俭叛乱的时候,他算是打头阵的主力。
但就在平定毋丘俭和文钦的叛乱之后不久,司马昭的亲信贾充就奉命到时为征东将军的诸葛诞的驻地视察,其间试探诸葛诞说,洛阳到处都在说,司马昭应当受禅为帝,你怎么看?诸葛诞当然义正辞严的表示反对。然后就接到了朝廷的命令,征调他入朝担任司空。诸葛诞知道夏侯玄是怎么死的,也知道王凌下决心叛乱,就是因为司马懿要征调他入朝担任司空,当然很清楚这意味着什么,于是下决心发动叛乱,一方面依靠孙吴的支援,另一方面则寄希望于陈泰能在西面声援自己,一举铲除司马氏势力。结果是司马昭亲自率军出征,平定了诸葛诞叛乱,消灭了最后一个忠于曹氏的势力。
司马昭干的另一件重要的事则事在公园263年灭蜀。他明知道无论名望还是资历,邓艾都在钟会之上,却仍然用钟会为灭蜀之战的统帅,而没有让邓艾负责统帅大军。这显然是一箭三雕之计。因为,在他看来,灭蜀肯定是不成问题的,成问题的就是怎么利用这个机会,除掉在司马氏取代曹魏的问题上态度不够明朗的邓艾。所以,在邓艾冒死偷渡阴平成功之后,又顺利灭掉输过之际,司马昭的反应是在钟会和师纂的诬告之下,马上要求将邓艾槛车征还。结果是既平定了蜀汉,借机除掉了邓艾,又消灭了自己阵营中的阴谋家和危险分子钟会。
为什么他非要弄死邓艾呢?其实也不难理解。司马懿是怎么崛起的?司马昭当然最清楚不过了。司马懿辅佐曹操的时候还是年轻人,和曹丕算是同辈人,到曹叡就已经是叔叔辅佐子侄辈了,到曹芳就更加等而下之了。这种几朝元老辅佐年幼的君主,结果是什么,司马懿已经以实际行动做出了回答。邓艾刚好就是这种人。
邓艾之于司马懿,算是晚辈,在对待司马师的时候相当于司马懿对待曹丕,到司马昭掌权的时候,在邓艾眼里,司马昭无非就是一个不学无术的纨绔公子,还能有什么呢?所以,邓艾在平定蜀汉之后的安排,完全没有考虑司马昭的感受,就自己直接决定了。尤其是在诸葛诞叛乱发生之后,这对司马昭的刺激当然是非常之大的。曹魏政权的军事部署重心无非是观众、淮南和荆州三个方向,荆州方向一直是司马氏比较信任的,淮南先后三次发生叛乱,观众地区之前是被司马氏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但后来经历了夏侯玄,现在又是一个司马昭不能完全信任的邓艾,当然是万分提防的。
等到司马昭借平定蜀汉的机会,一箭三雕,既灭了蜀汉政权,又消灭了邓艾,还顺手消灭了自己阵营中最大的野心家钟会,这样,司马氏家族篡夺曹魏政权的主要阻力差不多就都被消灭了。到诸葛诞叛乱之前,贾充到前线犒军试探诸葛诞的态度时说的话,显然也意味着,在曹魏的都城洛阳确实已经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所有人都清楚司马昭篡夺曹魏政权只是早晚的事而已,而司马昭接替司马师以来所做的一系列的事情,意图无非也就是扫除自己篡夺曹魏政权的路上的障碍,做到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算不如天算,当司马昭把自己所认为的这些障碍都一一消灭之后,他自己也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公元265年,时年仅55岁的司马昭就病死了,还没来得及完成篡魏的最后一个关键环节,也就是受禅程序,他就死了。而他生前选定的接班人,也就是他的大儿子司马炎当时只有三十岁,之前他也没有刻意进行培养,以至于朝廷一度出现了让司马孚来接替司马昭的权位的声音。如果是司马孚接替,那就意味着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三人都白辛苦了。好在司马炎虽然政治经验不足,但接班后表现还不算太差劲,接过父祖辈留下的接力棒,沿着司马懿、司马师和司马昭的路继续前进,没多久就完成了篡魏入晋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