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很简单,司马昭称帝程序没完成就死了。

甘露三年(258年),司马昭平定了淮南三叛中的第三次诸葛诞之乱,已经基本消灭了反对势力,加快了篡位过程。

甘露五年(260年),刚烈的皇帝曹髦亲自率领僮仆数百余人讨伐司马昭。虽然这次完全是以卵击石,曹髦毫无悬念的被杀。但司马昭杀曹髦的行为引起了强烈的反弹,司马昭不得不将杀曹髦的成济兄弟诛杀,并夷三族。

司马代魏的进程也不得不暂时停止。

司马昭为加快代魏进程,决定建立一桩大功业让篡位名正言顺。

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决定发动灭蜀之战,绝对多数大臣均表示反对,包括功勋卓著的名将邓艾。唯有钟会表示支持。司马昭任命了此前从来没有独立统领大军经验的钟会作为伐蜀的主帅。

景元四年(264年),成功灭掉蜀国,并稳定了邓艾、钟会之死带来的混乱后,司马昭加快了篡位进程。三月三十日,司马昭由晋公改封为晋王,加九锡。

次年(254年)五月,魏帝加司马昭殊礼,晋王妃曰后,世子曰太子。

司马昭的篡位过程基本已经走完,只剩最后一步了。可惜司马昭还是没有生前做正式皇帝的命,这年8月份就死了。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在安葬了司马昭后,十二月正式走完代魏的最后一步,完成了篡位,捡来个晋朝的开国皇帝位置。

司马昭要是多活几年,完成篡位进程并做几年皇帝,西晋初期的皇室权威会比历史上好点,带来些好的改变。

最佳贡献者
2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三国后期,曹魏政权的实际掌舵人早已换成了司马家族的人了。从司马懿,司马师一步步的扳倒曹氏家族的左膀右臂,到司马昭时期肆意废除皇帝。实际上,此时的司马昭像极了当初的曹操,只要想当皇帝,随时都可以废除傀儡皇帝,自己登基称帝。

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司马昭不称帝呢?

总结一下,大致有以下五点原因:

第一点:出于稳定政局的需要。从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扳倒了曹爽,到公元254年司马师废掉曹芳改立曹髦,再到公元260年,司马昭弑君杀死曹髦。短短的十一年里,父子三人先后把曹魏政权的主要领导人物废除、杀掉,取得了曹魏政权的实权。但是此时毕竟还有大臣忠于曹氏,如果贸然称帝很容易造成政局的动荡。稍有疏忽,父子三人十几年的努力都将化为灰烬。

第二点:外患未除。司马昭在世的时候,蜀汉政权仍然屡屡北伐。此时司马昭如果贸然称帝的话,那些忠于曹魏的老臣可能联合蜀汉,里应外合给新生的政权带来威胁。所以蜀汉未除,司马昭不会轻易称帝。

第三点:地位崇高,无需承担骂名。公元264年,魏元帝曹奂下诏拜司马昭为相国,封为晋王,加九锡。此时的司马昭,虽然不是皇帝,但是早已享受了皇帝的待遇,对于称帝这件事,可谓可有可无。称帝虽然能够带来皇帝的的美名,当时更多的是带来乱臣贼子的骂名。

第四点:时机成熟之际,身亡无福享受。公元263年,司马昭派兵伐蜀并灭蜀,随后又快速的平定了邓艾和钟会在蜀地的叛乱。并且在第二年里,拜相国、封晋王、加九锡。此时司马昭称帝的外部阻碍已经全部清除,但是司马昭也抵不住岁月的侵蚀。在灭蜀的第三年里去世了。死亡才是司马昭未能称帝的最重要因素。

第五点:为儿子留下政治资本。在司马昭去世的那一年里,也就是公元265年。司马炎设坛南郊,燔柴告天,逼迫魏帝曹奂退位,自称皇帝。司马炎的称帝,离不了司马父子三人的奋斗,特别是他的父亲司马昭在临死的时候坚决不称帝。让他拥有了开国皇帝的美名跟赏赐功臣的名义,正是依靠着赏赐功臣,让司马炎极其所建立的晋朝迅速的站稳脚跟。司马昭临死之际也是有这方面的考虑才没有称帝。

综上所述,司马昭可谓是成功的政治家,即便是他的野心路上皆知,也会因为种种因素,压制住自己称帝的想法。

3

司马昭字子上,河内温县人,他聪慧果决、有雄心壮志,善于权术、为官有手段心狠手辣,司马早年追随其父司马懿抗拒诸葛亮北伐,战功卓著,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

司马昭一生都想称帝,只不过一是中间屡出波折,二是阳寿太短。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干倒曹爽,曹魏政权基本上都掌握在司马氏手中,司马懿死后,司马师掌握军政大权,公元254年曹芳打算除去司马师这个心腹大患,由于事情败露,司马师将曹芳贬为齐王,并立曹髦为皇帝,司马师更加牢牢的控制了曹魏政权。公元260年,曹髦亲自率领僮仆数百余人讨伐司马昭,曹髦被杀。司马昭杀曹髦的行为引起了强烈的反弹,司马昭只能将杀曹髦的成济兄弟诛杀,并夷三族。

马昭弑君杀死曹髦,虽取得了曹魏政权的实权,但打破了司马昭篡位的计划,此时蜀汉政权仍然屡屡北伐,尚有大臣忠于曹氏,此时司马昭如果贸然称帝的话,那些忠于曹魏的老臣必会联合蜀汉,里应外合危害新生政权。稍有疏忽,父子三人十几年的努力都将化为灰烬,马昭于是与公卿商议,立魏武帝曹操之孙、燕王曹宇之子常道乡公曹奂为帝,并改元景元。

司马昭为加快篡位进程,263年司马昭任命钟会作为伐蜀的主帅,发动灭蜀之战,264年成功灭掉蜀国,并将邓艾、钟会二人除掉,3月30日司马昭由晋公改封为晋王、加九锡,此时司马氏两代三人辅佐曹魏,功绩名望已经达到顶峰。

司马氏已经完全掌握内外权力,离称帝只是一步之遥。但公元265年8月,司马昭就病死了,终年五十五岁。司马昭从被封为晋王到去世,仅仅一年时间,也就是说司马昭在时间上有点来不及称帝。

同年司马炎设坛南郊,燔柴告天,逼迫魏帝曹奂退位,自称皇帝。司马炎的称帝,司马父子三人的奋斗与梦想,终于实现。

至于说司马昭做了一辈子的曹魏臣子,其所有的官职、功劳、名声甚至于家族势力都是拜曹魏所赐。如篡位称帝必然背负乱臣贼子的骂名,因不愿担负骂名,所以才不称帝的说法纯是扯乎。

4

从司马懿开始到司马昭已经是第三代了,按理说司马昭已经有了篡权称帝的资本,但是不是有一句话叫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吗,说明当时司马昭已经开始准备谋朝篡位了!

但是司马师和司马昭掌权期间发生的事情让司马家族措手不及。

到现在司马师掌权时期,皇帝曹芳对司马师非常不满,于是联合大臣李丰,夏侯玄,张缉等,想发动政变,废掉司马师,把权力收回,但是这件事情被司马师提前得知,提前行动,杀了三个大臣,并且夷灭三族,然后他逼迫郭太后废了曹方,打过胎后的坚持下离了高贵乡公曹髦为帝。大臣行废立,一般会对其政治生命造成很大影响。

没过多久,司马师在讨伐叛乱的时候,路上病死了,司马昭继承了其哥哥司马师的权位,司马家族的三代传承,其实都非常的名不正言不顺,因为他们并没有封王,只是通过自己手中的权利和军队才得以控制朝政。



本来司马昭的条件还挺好的,没有发动政变也没有废立皇帝,但是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那就是皇帝曹髦不甘于当傀儡的命运。

曹髦率领中宿卫和奴仆杀向了司马昭,路上就被司马昭的大臣杀死,这件事情影响极坏,司马昭不得不重新部署计划,最后他学习曹操,让皇帝封自己为晋王,把称帝的事交给了自己的儿子。

参考资料 《三国志》

5

保全自己的和父亲司马懿的名声,他们都曾说过效忠曹魏,因此不愿意在当时搬石头砸自己的脚,面对下属的怂恿及建议只能说一句“若天命在孤,孤愿做周文王”,而且司马昭位极人臣已是晋王,当时还有不少曹魏的臣子,时机也不成熟,等到自己的儿子称帝时已经没有了任何的威胁,就像当年曹丕篡汉一样名正言顺。

6



司马昭字子上,河内温县人,他聪慧果决、有雄心壮志,善于权术、为官有手段心狠手辣。司马昭是三国时期曹魏的权臣,也是后来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司马早年追随其父司马懿抗拒诸葛亮北伐,战功卓著,被任命为中郎将,武乡侯。正元二年(255年),司马昭继承其兄司马师大将军职位,独揽魏国朝政。



甘露五年(260年),司马昭弑杀魏帝曹髦,并立曹奂为帝。司马昭与景元四年(263年),分兵三路灭蜀,并晋升为晋王。从此曹魏再无任何力量能与司马昭抗衡,魏国已名存实亡。司马昭有进图天下之心,废掉魏帝自己易如反掌,然而司马昭至死都没有称帝,究竟是为什么呢,以下做简要分析。



首先司马昭独揽军政大权,都是打着曹魏的旗号,司马昭是魏臣,不想背负乱臣贼子的骂名。自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后,曹魏政权基本上都掌握在司马氏手中,司马懿死后,司马师掌握军政大权,嘉平六年曹芳打算除去司马师这个心腹大患,由于事情败露,司马师将曹芳贬为齐王,并立曹髦为皇帝,司马师更加牢牢的控制了曹魏政权。



司马师死后,司马昭继承了其爵位,便把曹魏政权牢牢的掌握在手中,并且在公元264年(曹魏景元五年),可以说司马昭做了一辈子的曹魏臣子,其所有的官职、功劳、名声甚至于家族势力都是拜曹魏所赐。因此司马昭若是谋反,必然背负乱臣贼子的骂名,就像曹操当年不愿意称帝一样,因为曹操也是做了一辈子的魏臣,不愿背负骂名,因此司马昭不愿冒然称帝。



其次司马昭不冒然称帝,是为其子司马炎称帝铺平道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可以说司马昭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野心家,公元262年春天,司马昭调集十八万大军,分三路进攻蜀国,蜀汉主将姜维被困与剑阁,邓艾偷渡阴平,兵临成都,后主刘禅不战而降,蜀汉自此归曹魏。



后来司马昭又弑杀曹髦,把曹魏政权牢牢掌控。司马昭在世的一切举动,都为其子司马炎继位皇帝铺平了道路,为司马家的上位巩固了政权,确立了司马氏的核心领导地位,甚至于曹魏百姓的民心也开始向着司马氏。因此司马昭不慕名利,在时机不成熟的时候不会冒然称帝,司马昭宁愿等待时机。正是因为司马昭的一系列举动,才让司马炎顺利称帝。



再次,司马昭在位时,纷争不断,朝政局势不稳,曹魏虽然名存实亡,但世家大族还是有很多人心向魏的,因此司马昭称帝不是明知的选择。魏晋时期多为世族政治,像司马家族这样的名门望族,在曹魏还有很多,这些人大多因循守旧,维护旧制,而司马氏想窃取天下,就必须得到这些世家大族的支持,而司马昭做了很多得罪曹魏家族的事,因此公卿大臣、世家大族们都对司马昭恨之入骨,因此司马昭在时机不成熟的气候,断然不会称帝,司马昭是个阴谋家,也懂得一切都要求稳,不能稳住人心,司马家到头来还是一场空。



再次司马昭受其父司马懿的影响,世为魏臣,不行篡逆之事。司马懿虽然有野心,但至死也没有谋反,司马昭的野心要远胜过司马懿,也更有野心和手段。年少时期,司马昭的莽撞常常让司马懿为之担惊受怕,而一些传闻也不约而同的指出司马昭想做皇帝,这让司马懿无比惊恐,甚至有几次要除掉司马昭。



司马懿一者是怕背负国贼的骂名,二者怕司马昭还没有坐上皇帝便身首异处,因此经常对司马昭晓之以情,动之以理,要求司马昭不要称帝,更为严重的是,司马懿曾逼迫司马昭发誓,永为为臣,永不谋反,司马昭向司马懿发毒誓,此生此世只为魏臣,决不行篡逆之事。



最后司马昭有称帝的条件时,却不幸死掉。曹魏的江山在司马昭手中,蜀汉政权也被司马昭所灭,就连曹魏的人心也开始向着司马氏的时候,司马昭却因为命短,还没来得及做皇帝便一命呜呼,据相关史料记载,司马昭与咸熙二年(265年)病逝,享年五十四岁,葬于崇阳陵,几个月后,司马昭之子司马炎由魏帝禅让称帝,并追加司马昭为文帝。由此可见,司马昭因病不幸离世,也是司马昭没有称帝的另一个原因。



自古以来,篡位者没有什么好下场,司马昭在时机不成熟的条件下不会冒然称帝,司马昭为人精明,在已经大权在握的情况下,司马昭也也不急于称帝,图的一时虚名。你是如何看待司马昭不称帝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7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首先就得出一个结论,司马昭没什么本事,能力很弱,胆量很小,他不敢废魏自立。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当年司马懿想发动政变,处死竞争对手曹爽,重新获得权力的时候,嫡长子司马师表现得镇定自若,而嫡次子司马昭却吓得全身发抖。

连他爹发动政变他都害怕,何况是他自己发动政变,他更没胆子了!

(司马昭)

果真是这样吗?咱们来看几件实事。

先说嘉平四年(252年),司马昭带兵和蜀国的姜维接仗,当时姜维打进陇右,扬言要攻狄道。司马昭守在长安,拒不出战。当时司马昭手下的人认为他胆小,就劝他抢先占领狄道,避免到时候受制于姜维。司马昭说,姜维这次出兵,目的是要平服塞外诸羌,根本不是来打我们。后来结局正如司马昭的预判,姜维虚晃一枪回去了。由此可见,司马昭做事情不是胆小,而是两个字:谨慎。

甘露二年(257年)五月,镇东将军诸葛诞造反,同时还拉来东吴,一起攻打魏国。当时作为大将军的司马昭,理应带兵前往平乱。不过,司马昭却让皇帝曹髦与郭太后御驾亲征,和他一起前往打仗。当时很多人都觉得司马昭胆小,要是他爹司马懿和他哥哥司马师,肯定提兵就前往征战了。

其实,这显然是没有理解司马昭。为什么呢?因为当时对皇帝曹髦来说,无论是司马昭,还是诸葛诞,都是他想除掉的权臣,曹髦巴不得他们两败俱伤。而等到他们两败俱伤的时候,也就是曹髦收拾他们的时候。再说了,当司马昭不在朝廷的时候,很可能什么事都会发生。司马昭让皇帝一起去打仗,无非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所有人都不敢不听。

而事实正是如此,皇帝前往后,立刻征发了青、徐、荆、豫四州的兵马,最后消灭诸葛诞,夷其三族。

(曹髦)

这件事再一次说明,司马昭的特点是:谨慎。

甘露五年(260年),曹髦想除掉司马昭,说出了那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名言。可是没成功,他的手下不但不帮他,反而跑去向司马昭报告此事。结果,曹髦被杀死。可以说,这是司马昭篡位的最好机会。他就是篡了位,慑于他的威权,别人也无可奈何。然而他没有,他知道只要名不正,就会很麻烦。由此可见,司马昭还是那一点:谨慎。

再说第四件事。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准备讨伐蜀国。派钟会和邓艾前往。有人对司马昭说:邓艾这个人没啥,但是钟会一直有异心,如果他攻灭蜀国后,呆在成都,当上了蜀国之王,那就不好收拾了。当时司马昭笑着说:他要当蜀王也可以,但是他带去的那些兵,谁愿意留在成都啊?大家都想回乡。如果所有的人都跑了,那他就成光杆司令了,他还当什么蜀王。结果又一次和司马昭预料的一样。

(钟会)

其实还有一点大家可能没有注意,司马昭并没有亲自前往伐蜀,如果他前往,钟会在途中反叛,那他才没法收拾。由此可见,司马昭有多么聪明而谨慎。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就已经非常清楚了,司马昭没有篡位,并不是他没有本事,而是他做事非常谨慎,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他绝不会轻举妄动。因此,他最后像曹操一样,选择把篡位的机会,留给了自己的儿子。

(参考资料:《三国志》)

8

不是他想不想的问题,而是能不能的问题。

司马昭之所以能够继承司马氏的权势,完全是出自一个非常偶然的原因,就是司马师没有儿子。司马懿从公元248年发动高平陵之变,彻底控制曹魏政权开始,到公元251年去世,只有三年时间。他生前为自己的儿子做的最重要的铺垫就是两件事,一个是高平陵之变,另一个是平定王凌叛乱,也就是淮南三叛的第一叛。

但是到司马懿去世的时候,司马师继位是一个非常顺理成章的过程。司马师生于公元208年,也就是司马懿出仕的那一年。这之后,司马师是一直被当作司马懿的继承人培养的。因为他是司马懿的嫡长子,所以,他不仅是司马懿的爵位的第一继承人,而且,打司马懿去世的时候,他已经43岁了,是成年人,又经过多年历练,完全是有能力也有资格继承司马懿的权势,成为曹魏政权的实际控制人的。

司马昭就不同了。司马昭比司马师小三岁,出生于公元211年,并没有被当作接班人培养。司马师的婚姻都完全是服从于司马氏家族的政治利益需要的。第一个妻子夏侯徽是夏侯玄的每每,夏侯尚的女儿,曹真的外甥女,算是曹魏政权的外围宗亲。因为夏侯徽发现了司马氏图谋不轨,所以被司马师杀死。司马师的第二任妻子,也是曹丕夺储时的重要智囊人物吴质的女儿,但后来又被出妻也就是离婚了。表面上,理由是吴氏没能给司马氏生儿子,但实质性的原因是吴质在曹丕死后已经没有什么政治前途可言。第三任妻子则是泰山羊氏,也就是羊徽瑜。都不是一般人。

相比之下,司马昭在司马家的地位是一直不明确的,虽然他也受司马懿的褔荫,有了爵位之类的政治待遇,但她在司马家仍然只是一个闲人。如果不是司马师壮年去世,他也不会成为司马氏的重要人物。

公元255年司马师去世的时候,才只有48岁,这还是虚岁。这个年龄在当时平常百姓家来说,不算小了,但对司马氏这样一个政治家族来说,当然是壮年而逝。司马懿一辈子的心血都交给他了,结果他却在正当壮年的时候去世了,这意味着司马懿之前的政治安排都被打乱了。而更重要的是,司马师没有儿子,也就是没有合法的继承人。

名义上,司马师是有个儿子的,也就是过继的司马昭的儿子司马攸。但到司马师去世的时候,司马攸才只有八岁,仍然是虚岁,实岁只有7岁。这样的年龄显然不是一个适合继承他的权势的合适接班人。而在司马师死后,司马昭因为之前无论功劳还是名望,都不如司马孚,所以司马昭并没有被视为理所当然的继承人,因为论名望,还有他的叔叔司马孚。

这对当时的皇帝曹髦来说,也是一个收回权力的机会。所以,朝廷在得到司马师在平定毋丘俭叛乱回师的路上死去的消息后,第一反应是认识到了这个是重新拿回自己的政治主权的机会。所以,朝廷给前线的命令是,让司马师的参军代替司马师领军,率领军队安全返回。不过,前线将领显然早已经是只忠于司马氏而不知道曹魏为何物的人了,所以,他们的选择是给司马昭发密信,让她火速星夜赶来领军,接替司马氏的权位。这样,司马昭才在一片危疑之下,接过了司马师留下的接力棒。

到司马昭时期,发生了几件重要的事。其中第一件就是曹魏的皇帝曹髦居然因为造反的罪名而死,他因为不满司马氏控制曹魏政权,率领着宫里的太监之类毫无军事训练的人,要亲征司马昭,结果出了皇宫还没多远,就被司马昭的手下刺死了。最让人匪夷所思的是,他死后,还被司马昭安上了造反的罪名。堂堂的皇帝,御驾亲征自己的大臣,死了也就罢了,结果反而被安上了造反的罪名,也是荒唐。

第二件事,平定诸葛诞叛乱,也就是淮南三叛的第三叛。诸葛诞虽然也是和夏侯玄、司马师齐名的当时名士,又是司马懿一手提拔起来的人,而且在平定之前的王凌之叛和毋丘俭叛乱的时候,他也曾立下汗马功劳。尤其是在平定毋丘俭叛乱的时候,他算是打头阵的主力。

但就在平定毋丘俭和文钦的叛乱之后不久,司马昭的亲信贾充就奉命到时为征东将军的诸葛诞的驻地视察,其间试探诸葛诞说,洛阳到处都在说,司马昭应当受禅为帝,你怎么看?诸葛诞当然义正辞严的表示反对。然后就接到了朝廷的命令,征调他入朝担任司空。诸葛诞知道夏侯玄是怎么死的,也知道王凌下决心叛乱,就是因为司马懿要征调他入朝担任司空,当然很清楚这意味着什么,于是下决心发动叛乱,一方面依靠孙吴的支援,另一方面则寄希望于陈泰能在西面声援自己,一举铲除司马氏势力。结果是司马昭亲自率军出征,平定了诸葛诞叛乱,消灭了最后一个忠于曹氏的势力。

司马昭干的另一件重要的事则事在公园263年灭蜀。他明知道无论名望还是资历,邓艾都在钟会之上,却仍然用钟会为灭蜀之战的统帅,而没有让邓艾负责统帅大军。这显然是一箭三雕之计。因为,在他看来,灭蜀肯定是不成问题的,成问题的就是怎么利用这个机会,除掉在司马氏取代曹魏的问题上态度不够明朗的邓艾。所以,在邓艾冒死偷渡阴平成功之后,又顺利灭掉输过之际,司马昭的反应是在钟会和师纂的诬告之下,马上要求将邓艾槛车征还。结果是既平定了蜀汉,借机除掉了邓艾,又消灭了自己阵营中的阴谋家和危险分子钟会。

为什么他非要弄死邓艾呢?其实也不难理解。司马懿是怎么崛起的?司马昭当然最清楚不过了。司马懿辅佐曹操的时候还是年轻人,和曹丕算是同辈人,到曹叡就已经是叔叔辅佐子侄辈了,到曹芳就更加等而下之了。这种几朝元老辅佐年幼的君主,结果是什么,司马懿已经以实际行动做出了回答。邓艾刚好就是这种人。

邓艾之于司马懿,算是晚辈,在对待司马师的时候相当于司马懿对待曹丕,到司马昭掌权的时候,在邓艾眼里,司马昭无非就是一个不学无术的纨绔公子,还能有什么呢?所以,邓艾在平定蜀汉之后的安排,完全没有考虑司马昭的感受,就自己直接决定了。尤其是在诸葛诞叛乱发生之后,这对司马昭的刺激当然是非常之大的。曹魏政权的军事部署重心无非是观众、淮南和荆州三个方向,荆州方向一直是司马氏比较信任的,淮南先后三次发生叛乱,观众地区之前是被司马氏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但后来经历了夏侯玄,现在又是一个司马昭不能完全信任的邓艾,当然是万分提防的。

等到司马昭借平定蜀汉的机会,一箭三雕,既灭了蜀汉政权,又消灭了邓艾,还顺手消灭了自己阵营中最大的野心家钟会,这样,司马氏家族篡夺曹魏政权的主要阻力差不多就都被消灭了。到诸葛诞叛乱之前,贾充到前线犒军试探诸葛诞的态度时说的话,显然也意味着,在曹魏的都城洛阳确实已经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所有人都清楚司马昭篡夺曹魏政权只是早晚的事而已,而司马昭接替司马师以来所做的一系列的事情,意图无非也就是扫除自己篡夺曹魏政权的路上的障碍,做到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算不如天算,当司马昭把自己所认为的这些障碍都一一消灭之后,他自己也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公元265年,时年仅55岁的司马昭就病死了,还没来得及完成篡魏的最后一个关键环节,也就是受禅程序,他就死了。而他生前选定的接班人,也就是他的大儿子司马炎当时只有三十岁,之前他也没有刻意进行培养,以至于朝廷一度出现了让司马孚来接替司马昭的权位的声音。如果是司马孚接替,那就意味着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三人都白辛苦了。好在司马炎虽然政治经验不足,但接班后表现还不算太差劲,接过父祖辈留下的接力棒,沿着司马懿、司马师和司马昭的路继续前进,没多久就完成了篡魏入晋的过程。

9

简单的说,司马昭想称帝,并且也一直在为称帝做准备,但是就在进行到最后一步的时候,身体不好挂掉了。


司马昭在继承了司马师的政治遗产之后,手下人,包括他自己都一直在稳步的推进篡位。按照王莽和曹操父子的惯例,要禅让,就要先封公、封王加九锡,然后立有大功,得到社稷这么一步步的来。

但是高贵乡公曹髦这个耿直的皇帝却大大的阻碍了司马昭篡位的脚步。曹髦计划要“临百僚而行放逐”,在朝堂上贬斥司马昭。但是因为事情不密,被司马昭知晓,曹髦不愿意束手就擒,驱车直冲司马昭府邸,被司马昭的心腹贾充指挥着死士成济戳死在御车上。

此事一出,天下哗然,可以说司马昭处在了一个非常被动的位置,当朝老臣像陈泰、司马孚等等都表示要杀贾充,以至于司马昭不得不诛杀成济三族以谢罪。然后司马昭升晋公这件事情,就没有人敢提了。

为什么后来司马昭力排众议,支持钟会伐蜀?因为司马昭还是想篡位。但是以当时的政治条件,如果没有盖世功勋,这茬根本就没有人敢提,毕竟光天化日之下,刺杀当朝天子的污点是怎么都洗刷不清的。只有灭蜀灭吴这样的大功才能让司马昭重新把篡位提上日程。

感谢诸葛瞻、刘禅的无能,邓艾侥幸的偷渡阴平成功,灭亡了蜀国,让司马昭偷来了这天大的功勋,于是一切都被抹平,司马昭也如愿以偿的当上了晋公、晋王加九锡。就在进行到最后一步的时候,司马昭挂掉了,他的重臣石苞奔丧的时候说:「基业如此,而以人臣终乎!」其实就说尽了司马昭的不甘心。


其实他不是不想,而是一直受阻,而当他清除了阻碍之后,时间已经不等他了。

10

感谢邀请,更感谢楼主的提问。

历史上司马昭没有称帝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他的父亲司马懿具有这方面的顾虑,曾经告诉过司马昭。所以是没有称帝的一个原因吧。

但是司马昭的野心比司马懿的野心是要大很多。因为司马昭曾经杀了这个现任的这个皇帝。这一件事情就足以表明他的野心。甚至出现了一句成语叫做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就是因此而得来。

嗯,司马懿在世的时候,他跟了曹操一辈子,曹操一辈子,也是没有称帝,也许对司马师亦友,是一辈子有震慑作用,所以说司马懿也是比较收敛吧。

再加上本身司马懿年龄比较大,他一辈子能征善战活了70多岁,根本没有时间考虑称帝的问题,所以说把这个问题,其实他当时传位于司马师了,并没有传位于司马昭。司马昭这个人野心比较大司马师还是比较稳重的,但是司马师眼睛有病。嗯,在眼睛动了手术之后,旧伤复发导致他英年早逝,最后司马是没有办法又将嗯,这个大位传给了司马昭!

但是司马昭朝在位的时候,他的主要任务是。这个统一三国,蜀国和这个吴国给统一,但是司马昭在位的时候只是将蜀国给扫平了!甚至扫平,吴国的重任都留给了他的儿子司马炎!!!也就说司马昭,这个由于他这个本身寿命不是那么太长,所以没有功夫去考虑成绩的问题,也是他没有称帝的主要原因吧

感谢阅读,请加关注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