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汽车早上到底需要不需要热车,有两个派系。一派是专家学者讲座派,汽车早上不需要热车。一派是实际行动支持者,用冷车高怠速来证明汽车早上需要热车。
严格来说,两个派系都没有错,出发点不同造成观点不同,角度不同视野也不同。专家学者派,包括厂家也是一样,一致认为汽车不需要热车。例如厂家随车附送的用户手册也做出了说明:
可以看出来厂家关于热车给出的意见是要么不需要原地热车,要么原地热车不少于30秒,不同厂家说法有所出入但是意思是大抵接近的。
汽车的生产厂家就是汽车的父母,没有人比父母更了解孩子。之所以不需要热车,是因为没有热车的必要。现在的汽车全部采用了电喷技术,而早年的化油器车辆是必须要热车的。因为低温促使汽油蒸发性下降,与空气混合能力变差,混合气浓度低。因此汽车需要热车,发动机温度升高后汽油的蒸发性恢复,混合气浓度增加,燃烧充分动力也会逐步恢复。
而进入电喷时代后,低温汽油蒸发性降低的问题可以通过增加汽油喷射量来解决。油量增加后,燃油蒸汽体积增加,混合气的浓度也会得到提升。
喷射更多的燃油后汽车容易启动、启动后运转更稳定、动力损失小,启动后就会有足够的动力驱动汽车行驶。这套程序是ECU采集水温、进气温度后实施的。
可以看到,在水温上升到预设定温度(73℃)之前,喷油量始终是加大的,只有水温上升到73℃喷油量才会恢复正常。因此汽车启动后无需原地怠速热车,因为车辆始终在通过加大喷油量来达到快速暖机热车的目的。这就是专家学者汽车厂家不推荐原地热车的、而推荐低速行驶热车的原因。
其实还有一条是比较重要的,那就是原地怠速热车、暖机时,发动机处在开环控制模式下。
开环控制模式下,空燃比高低只取决于水温、转速、发动机负荷、进气压力/温度。在这种工作方式下,ECU不采用氧传感器数据,因此也不知道空燃比是否正常,也不能把空燃比保持在14.7:1的附近。这时候尾气排放的有害物质无法控制,数量更多。假设所有的汽车早上全部都原地怠速热车,那么超标的尾气全部会排入大气中,不利于环保。如果启动后直接低速上路行驶,那么暖机时间缩短。发动机提前进入闭环控制模式下,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有利于环保。
另一派就是实际行动支持者。用事实证明汽车需要热车。具体场景如下:
?早上车辆冷启动后,发动机怠速转速很高,而原地怠速运转一段时间后发动机转速会下降到正常值,说明发动机需要预热。
?早上冷车启动后,如果不预热那么明显感觉到汽车阻力增加,变速箱不升档,发动机动力不足、汽车不轻快有阻滞感。
关于冷车高怠速的原因:冷车高怠速远转几秒或者几十秒,或者更长的时间(A段)。其实是通过高转速为三元催化器加温,尽可能的让三元催化器“复苏”,因为三元催化器工作起始温度为250℃,最佳工作温度是400-800℃。怠速跌下来后仍然比热车高一些,这时候发动机进入暖机模式(B段)。
水温上升到65℃左右时发动机暖机模式结束,喷油量恢复正常、怠速恢复正常。因此整个过程只是发动机在自动暖机而已,如果在北方的冬季,车辆楼天存放一夜,户外温度-30℃,那么原地热车十几分钟二十几分钟水温才可以达到65℃。此时原地热车就有些多余了,不仅浪费燃油还会增加积碳,增加废气排放量。因此原地热车应该适度掌握时间,北方的冬季热车时间可以从30秒增加到几分钟,酌情掌握。
而不热车上路行驶,阻滞感增加也是客观存在的。发动机低温下润滑油流动性差,发动机运转阻力大,因此发动机会感觉到不轻快,声音上可以听出来。而变速箱也是如此,润滑油在低温下流动性变差、变速箱运转阻力增加,从而导致变速箱不爱升档或者车速受限。这种情况原地预热可以解决,但是同样需要很久的时间。而车辆启动后怠速运转片刻后,上路低速行驶,边走边预热是不会对汽车硬件造成损坏的。发动机启动后润滑油在两秒内就可以升到顶端,各部件都可以瞬间得到润滑,何况个零部件之间还有残余的润滑油。这时候只要不深踩油门,转速不超高,发动机磨损是不会增加的。
变速箱也是如此的道理,启动后直接上路并不会导致磨损增加,无论是AT还是双离合变速箱,都是通过齿轮啮合来传动变速的,因此只要润滑油不缺、标号合格,那么磨损就不会增加。而CVT变速箱是链条传动的,为了避免初期磨损,变速箱在温度上升之前并不会升档,车速会受到限制,也就是冷保护模式,温度升高后冷保护自然会解除、也就不存在磨损增加的问题了!
可以看出来,哪一派都没有错。启动后低速缓行热车不会对发动机变速箱造成伤害,而原地热车虽然会导致积碳增多但是车热了以后开着更爽。尤其是北方的冬季,热车后车内暖风温度提升快,舒适性提高,直观的代价就是油耗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