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智商是硬伤!

三国归晋后,司马氏家族后继无人,迅速败亡。

这里的人是指人才。

司马懿胸怀大志、文韬武略、深谋远虑,练就了天下无敌的忍者神功,不仅仅是三国,就是纵观中国历史,司马懿也是成大事的顶级人才。

司马懿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虽然才智与老爹有差距,但是作为将帅级的人才,尚堪大用。

到了司马炎,才能已经接近常人。虽然篡位夺得的江山,实现了统一,那是凭先人打下的好基础,沾了祖、父两代人的光,他自己的贡献率连1%都不到。

为什么说司马炎才能一般呢?看看他的做事方式就一目了然。

他怕被外姓篡权,因此只相信司马宗族,大封同姓王,导致各诸侯王各自为政,后来爆发了八王之乱。这种错误在刘邦建立汉朝后就有了,这司马炎一点历史教训都不汲取,把汉武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彻底抛弃,智商委实堪忧。

后来司马炎竟然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傻儿子,实在让人无语。晋朝败亡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最佳贡献者
2

不是有句话这么说来着:创业难,守业更难!还有一句话叫做:富不过三代。其实讲的是一个道理,作为创业者,他知道成功的来之不易:而作为接班人,实在是老爷子留下的家底太好了,缺乏父辈那种艰苦奋斗的精神,很容易陷入不思进取和贪图享乐的泥淖。这是人性的本能,毕竟物质、感官、精神、权力的享受带来的快感是很多人无法抗拒的。

作为创业者的司马懿,蛰伏多年,终成大事。

司马懿绝对是有才之人,辅佐曹家四代人,特别是曹操死后,深得曹丕信任。很多人说司马懿心机重,一心只想篡夺曹魏江山。我倒是不这么认为,从司马懿的经历来看,如果他有心造反,在曹丕死后,魏明帝曹叡当政期间就有机会下手,毕竟当时司马懿军权在握,而皇帝年轻,完全可以取而代之。但是司马懿却一直没有什么行动,特别是曹叡死后,同为托孤大臣的曹爽蓄意打压司马懿,并撺掇了他的兵权,司马懿由此蛰伏了十年,每天在家装死。至于最终司马懿篡魏,主因还是曹爽逼人太甚,狗急了还跳墙,何况是一代名将司马懿,总不能任人宰割。司马懿干掉曹爽之后,掌握了实权,并没有称帝。他是一个聪明人,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那招他也学会了。所以司马懿几十年戎马生涯,经历过外战内斗,深知创业之难。

接班人的问题

司马懿有九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最为能干。司马师以抚军大将军辅政,独揽朝廷大权;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但他们最终也没有把称帝这个手续办了。最终是司马昭的儿子司马炎完成了这个本应早就完成的程序。虽然司马炎很会享受生活,但是在他任内灭了东吴,完成了全国统一大业,也算是功德圆满。问题就出在司马炎的接班人,历史上有名的傻儿皇帝司马衷身上。其实司马衷不算个坏人,当了皇帝也不作恶。但是不管是不是智商真的有问题,他缺乏祖父、伯父、父亲身上那种君王之气。过于懦弱的性格让皇位上的他成了一种摆设,没有权威的皇帝最终成为被欺负的对象。从他的老婆贾南风开始,他的叔伯兄弟都拿这个皇帝当白痴,明目张胆地打内战,以至“八王之乱”伤害了晋朝的根基。

分封制的危害。

司马炎完成统一大业,搞了个分封制,把司马家族的叔伯兄弟封了个遍,出发点是好的,为了大家一起辅佐司马家族的江山。殊不料,虽然同一个姓氏,大家却各怀鬼胎。分封诸国权力太大,俨然成了联邦制,各自为政,这也为后来的内乱埋下了祸根。晋朝的衰败正源于此,一个不团结的国家自然给了外族可乘之机,西晋因此51年而亡。

东晋的内耗。

司马睿衣冠南渡之后,把晋朝又延续了103年。可是却偏安一隅,一直没有北伐成功,恢复河山,最大的一个原因还是无休止的内耗。东晋的皇帝们实际上也都没有真正掌握过权力,权力都在一些门阀士族手上把控着。王敦、庾亮、桓温、桓玄,他们手握实权,但是都缺乏远见。譬如对祖逖的北伐之举不仅不支持,还从中作梗。而东晋士人又热衷清谈,举止浮夸,行为放荡,没有王猛、崔浩这样比较能干有为的丞相,所以东晋也就一直萎靡不振。淝水之战要不是苻坚过于轻敌加上运气使然,东晋早就被灭了。

花无百日红,晋朝的衰败之所以这么早,主要还是内部出了问题。其实这也不是晋朝一个朝代的问题,秦朝、隋朝都是二世而亡,还没有晋朝支撑的久。

3

三国混战多年,最终魏蜀吴三国归晋,不得不说司马氏家族确实是三国最大的赢家,毕竟一群人杰打来打去,最终被老谋深算的司马氏家族夺得了最后得成果,说是最大的赢家确实是没有错的,然而,为什么到了晋朝以后就成败家了?

第一,八王之乱,社会疲敝,民生凋敝。傻子皇帝司马衷继位后,皇后贾南风和辅政大臣杨骏争权,在贾南风策划下,从元康元年三月楚王司马玮杀杨骏开始,至光熙元年十一月晋怀帝司马炽杀司马颙止,前后历时十六年,除了诸王互相攻伐的战事外,期间还有氐人齐万年的变乱,以及成汉和汉赵两个政权针对西晋朝廷的一系列战争,南方亦有变民杜曾、王如及张昌的起事。十六年中有八年战乱不休,导致全国不少地区都造成严重破坏,饥荒、疫病频生,亦令不少人被迫离开家乡求活,成为流民。此时的国家已经千疮百孔,给社会带来深重而又长久的灾难。

第二,五胡乱华,国将不国,人之不人。三国时期,虽然魏蜀吴三国战争不断,但是各自再对外围的胡蛮政权时,确是处于绝对的优势的,基本上就是父亲打儿子这么简单。当时曹操将匈奴分为五部时,各部人基本都聚居在并州一带。至晋朝八王之乱时,匈奴人刘渊与成都王联结,并联结匈奴诸部,壮大实力。成都王被王浚等击败后,刘渊就乘时而起,建立汉国,更是日后灭亡西晋的力量。魏晋年间,除匈奴外其他外族亦有内迁,而八王之乱期间及后续亦屡见外族参与中原战事,如并州刺史刘琨曾多次与代王拓跋猗卢联结对抗汉国的进攻,王浚与司马腾亦曾与乌桓人及段部鲜卑联手对抗成都王,这些促成五胡乱华。而五胡乱华时期,中原汉人百姓遭受了遭难,甚至成了夜间营妓、日间口粮的人不人情况。大概这也是晋朝最被人诟病的地方吧

第三,至司马睿建立东晋后,士族当政,门阀乱政。东晋基本上司马氏就是个傀儡,东晋的历史,基本上就是士族之间的争斗、士族与寒门的争斗,依靠大族支持和民众容忍而存在的东晋朝,在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和民众起义反抗的情况下,不得不归于崩溃。东晋是门阀政治发展的鼎盛时期,皇权衰落。东晋政权的建立,司马睿的称帝有赖于南方官僚士族的拥戴,虽在东晋之初先后平息了王敦和苏峻之乱,统治趋于稳定。但宗室、外戚和门阀大族王、谢、庾、桓先后共同支配着王朝政局,导致司马氏慢慢的没落了。

纵观两晋,百姓遭受了前所未有的灾难,这段历史的黑暗程度,好多都是不愿提起的,一个王朝,内不能中央集权,大搞分封,逆历史潮流,门阀当政,皇帝如傀儡,外不能威服四海,反而民众遭苦,甚至沦为了口粮,到了这种程度,被称为失败也不为过吧!

4

晋朝制度不合理,晋朝皇帝智商太低。

可能是司马懿祖孙三代(司马懿、司马昭、司马炎)用光了司马家族所有的智慧,导致司马懿曾孙那一代出了一个智障,这个人就是晋惠帝司马衷,他最出名的事迹就是:“何不食肉糜。”

“何不食肉糜”

有一年闹灾荒,老百姓没饭吃,到处都有饿死的人。有人把情况报告给晋惠帝,但惠帝却对报告人说:“没有饭吃,为甚么不吃肉粥呢?”报告的人听了,哭笑不得,灾民们连饭都吃不上,哪里来肉粥呢?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何不食肉糜。”

根据史书推测,晋惠帝的智商应该相当于一个七八岁的小孩子,他在任期间发生的最大事件就是“八王之乱”,这一事件使晋朝彻底崩盘。而“八王之乱”的根源是分封制。

分封制带来的后果

晋朝初立,因为这个国家本就是窃取的魏国的果实,司马家族深感外面没人,遇到事情就像曹家一样没人帮忙。又因为得位不正,需要笼络人心,所以不得不实行分封制。分封制简单来说就是把整个国家领土分为很多份,司马家的子孙,一人分一块,各自镇守一方,在地方上有绝对权威,但要对中央负责。

这样的制度下,如果做的好,像周朝一样存活八百年也有可能。可惜晋朝上下早年饱经战乱,每个封国都有自己的部队,武力值都爆表,再加上中央是个痴儿在指挥,这个痴儿还把权利给自己老婆瞎搞,于是几个大的封王联合起来,把晋朝搞得稀烂。

西晋存活51年,可以说得来不易的一个统一王朝,却落得这个下场。如果司马懿看到自己为之奋斗一生,好不容易为子孙争取到的统一王朝被这样糟践,估计得气疯!

江山如此多娇,引得无数英雄竞折腰!

总结一下,一个朝代的没落,原因是复杂的,晋朝衰落的原因也不止以上两点。司马后人确实败家,但主要原因还是内忧外患,内有八王之乱,外有外族入侵。每个时代的开启和落没都会引起群雄逐鹿,晋朝是三国时代的终结者,也是南北朝混乱格局的开启。

5

咸熙二年(265)十二月,魏元帝曹奂禅让,司马炎称帝,史称晋武帝。到晋愍帝(司马业)西晋灭亡(316)年,共存世五十一年。灭亡的主要根源在司马炎,灭亡主要原因是皇室内讧。在这一历史过程中,有三个关键人物:

一、司马炎动摇了秦汉政治基础,为西晋灭亡埋下了祸根。秦始皇推翻西周封建制实行郡县制,一直延续到汉朝。西汉初年,封建和郡县制并存,结果出现了封王造反叛乱,刘邦到刘彻爷孙四代才解决这一问题。以后一直到魏,除了曹操,分封的王都只有爵位没有实权,目的是防止王爷们闹事。结果,在司马氏篡魏时,王侯们手无寸铁,魏明帝曹奂成了孤家寡人。然而在取得帝位的司马炎看来,这却是魏灭亡的教训,于是他大封司马诸王并给予实权,这种分封制的回流,为“八王之乱”埋下了祸根。

二、司马衷的极端无能,打乱了国家治理秩序。司马炎死后,司马衷继位为晋惠帝,这是历史上有名的昏庸皇帝,连自己母亲也认为惠帝“不惠”,著名的典故就是有人告诉惠帝,老百姓快要饿死了,他说“何不食肉糜?”(吕思勉先生对此有怀疑)。惠帝的姥爷杨骏辅政时,惠帝的皇后贾南风想专制,被杨骏遏制,贾后便勾结楚王司马玮杀掉杨骏,回过头又杀掉楚王。在这一过程中,惠帝司马衷任贾后摆布、毫无作为,贾后便尽施奸计,为所欲为,引发了“八王之乱”。

三、贾南风专制朝政,掀起了王室的血雨腥风。贾后对晋王朝的伤害是伤筋动骨的,她不仅杀了惠帝的姥爷,还杀掉了惠帝的兄弟楚王玮,惠帝的后母杨太后,直至杀掉了太子司马遹,引得野心勃勃的赵王司马伦杀掉贾南风后,废掉惠帝而自立为帝。这一下,成都王颖、长沙王刘乂、楚王璋、河间王颙、东海王越、齐王冏、汝南王亮不干了,相继起兵,互相残杀,历经十四年,皇帝轮流做而朝不保夕。316年,晋愍帝面对外敌入侵时毫无还手之力,西晋灭亡。

纵观西晋51年历史,真正是成也司马,败也司马,西晋短暂而纷乱的历史伦为后世的笑柄。这是谋略超群的司马懿怎么也想不到的!

6

引言

东汉末年群雄逐鹿中原,一时间不知多少英雄豪杰、能人志士喷涌而出。然而大浪淘尽英雄,最后的赢家却是用尽阴谋诡计的司马氏家族。然而这司马氏,却最终将整个华夏大地拉入了无尽的深渊。在我看来,无非是以下几个原因!

西晋王朝

内乱不止

司马炎一统三国之后,大肆分封宗亲,导致内斗不止!

司马炎甚至司马氏篡位成功,在于曹魏宗亲没有权利。因此为了避免这个情况,司马炎分封司马氏家族二十余为王。他们不仅拥有军权,还在自己的封地拥有官员任免权。

这最终导致,司马炎去世候司马氏诸王争权夺利。太傅杨骏与皇后贾南风专权乱政,司马氏宗亲全都起兵夺权。经过十六年的大乱斗,最终司马越走到了最后,史书上称为八王之乱!

但是经过长时间的战争,中原百姓死伤无数兵力空虚。这导致后来的五胡乱华!

八王之乱

安于享乐

司马炎建立晋朝之后志得意满,整个朝廷弥漫着奢侈之风!

司马炎一统天下,摘了三国乱世的果子。这使得他自己目空一切,自觉已经不用管理天下只管享受人间。他曾经坐着羊车在后宫走动,羊车停在哪里就在哪里过夜。沉迷酒色,可见一斑!

而朝廷中的大臣看见司马炎如此,全都纷纷效仿。有的大臣用牛奶洗澡,还有的只喝人奶。更有甚者用几十米长的布帛,仅仅是拿来当垫脚布。大臣们还互相攀比,谁更浪费。而作为皇帝的司马炎不制止就算了,竟然帮助自己的舅舅石崇与大臣斗富。

西晋朝廷上下弥漫奢侈之风,殊不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百姓苦也

结语

司马氏虽然从三国笑到了最后,但是他们并没有珍惜胜利的果实。司马氏皇族忙着争权夺利,底下大臣忙着斗富攀比。全然不顾老百姓的死活,最终被少数民族覆灭。

7

司马氏之败,原因有很多,比如经济、民族管理、官员制度等等,但最关键的在于司马炎复辟了分封制。而他之所以这样做,完全是由于做贼心虚。

我们先看看分封制的的危害。

分封制,导致分裂与战乱的根源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后,曾有大臣建议沿用周王室的分封制,封嬴氏子弟为藩王,以实现对齐、楚等边远地区的有效控制。

但秦始皇统对此下了盖棺定论: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因此他下令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将天下分为36个郡,每郡设置守、尉、监,也就是职业的管理人员。

至此,自周王朝成立来沿用了近八百年的分封制暂时成为了历史。此外,嬴政还采取了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焚书等措施以维护思想与文化的一致,从这些角度而言,秦始皇称得上是推进中国迈入封建社会的改革家。

不过在秦始皇死后,六国勋贵趁着农民起义的机会复辟,项羽在覆灭秦朝后更是正式恢复了分封制,但很快就尝到了由此造成的恶果。而刘邦在借助各方力量夺得天下后,为了避免贵族势力反弹,采取了分封、郡县相结合的制度,并陆续除掉了异姓王,立下了“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的规矩。

不过应了秦始皇说的那番话,自家人在面对权势时一样靠不住,随着时间的推移,那些刘氏诸侯王的野心随着实力一同增长,到了汉文帝时期,削藩已成了维护国家统一、杜绝潜在危机的迫切需求。

其后,汉景帝时期推行的削藩令引发了七王之乱,使西汉王朝面临着最大的挑战。直到汉武帝时期,通过执行推恩令,每个藩王的封地无限分散给子孙后代,才彻底消除了割据的威胁。

吸取曹氏被轻易篡权的“教训”,司马炎复辟分封制

其后,汉王朝虽然仍有王侯,比如我们常见但某某王公/功臣享受食邑xx户的待遇,但这只是用来区分待遇的标准,他们并没有封地的管辖权。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机构,负责管理的都是职业的官员,可以理解为聘用制。

曹魏建立后,也沿用了汉制。其后司马氏家族势力逐渐盘根错节的发展,并凭借高平陵政变就基本掌控了大权。而在外没有藩王势力依仗的曹氏对此毫无抵抗之力,虽然有异姓将领发动的淮南三叛,但改变不了政权被攫取的大势。

司马炎建立晋朝后,有感于自家如此轻松的篡夺了曹家天下,为了避免同样的情况再度上演,他不顾朝臣的反对,大肆分封诸侯王,并且给与他们掌控一方大权、手握重兵的权力,以为这样就可能实现司马氏天下的安稳。

然而面对权势和利益,亲情几乎没有一丝约束力。司马炎死后,为了夺权对朝政的掌控,晋王朝的诸侯王们开展了十余年的混战,数十万精兵白白牺牲;加上天灾频繁、民不聊生,内附的匈奴、氐、羌、鲜卑、羯等少数民族乘机起事,早已被自己玩得虚弱不堪的西晋王朝毫无抵抗之力,被赶到江南苟延残喘。

司马氏也因此创造了一个遗臭万年的记录:华夏民族政权,历史上第一次被赶出黄河流域;中原文明的发源地,彻底均为人间地狱。经过近三百年的战乱、融合后,中原才结束分裂、再度迎来大一统,司马氏称得上是千古罪人。

8

你好,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我是赵胖君。r

有“狼顾之相”的司马懿,是汉末魏初的门阀重臣,当时,司马家族的社会地位和司马家族人才的个人能力都很突出。但是司马氏建立的晋王朝,虽然也是大一统的汉式王朝,符合传统的一般传承价值,但是总是给人一种非主流的感觉,几年前有人写了一本书,大约叫做《出轨的王朝》,讲的是这个时期的事情。魏晋风流,疯到名士们放浪形骸,酗酒嗑药,以“不做事”的无为为时尚,讲究炼丹服丹,求仙问道。反正就是以不干正事为荣,以做官做事为耻。那么为什司马家族在三国时期成为最后的赢家,而到了晋,自己家天下的时候却败家呢?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点:r

一、 得国不正。晋朝为司马家族篡位得来。虽然魏也是枭雄曹操家不那么光彩得来的,但是人家至少走了个“禅让”得形式,而且末代汉帝还得了个善终。而司马家在高平陵政变到篡位期间,废掉了2个皇帝,杀掉了1个皇帝,诛杀了司空王陵、太常夏侯玄,光禄大夫…….分三波,杀掉近三分之二的朝臣。在魏晋门阀政治时期,这就等于干掉了多少个当时的大家族,是暴力革命的始作俑者。因此可以说,魏当时是受到大多数豪门拥护的,而晋取代魏,是被谴责的行为。r

二、 历史倒退的政体。司马家夺取政权后,害怕别人效仿,到手的政权再被别人夺走,所以对自己家族进行分封,几路藩王。往前看,秦朝的进步是分封制改为郡县制,这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形式,汉朝初年为了安抚一帮打天下的从龙肱骨,也假模假样的分封了几个王,结果没多久便各种手段资源回收了。而司马晋的时代,已经证明了分封制是解决不了统治者长治久安的,还要这么干,“八王之乱”便如约而至了。r

三、 赢弱的国力。李世民杀了自己的兄弟算篡位,赵匡胤趁乱连强带骗的欺负了自己的老领导,都有瑕疵,但是人家活干的明白,一个贞观之治,一个最大经济体。就像是学生一样,这哥俩也打架逃课,但是人家成绩好呀,考上985了。司马晋架倒是没打,但是蔫坏,以为把其他同学都削了,自己就是独一份了,可是成绩不行呀,最后弄个技校水平。“八王之乱”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紧接着可就是“五胡乱华”了。大汉民族都差点弄没了。r

其实也不完全怪他家,从黄巾起义到三国归晋,打了太久的仗,中原民疲。根本没多少休养生息的时机。司马家的聪明才智又都集中给力司马懿父子,后代一代不如一代,智商都跟小布什似的,躲山里训练三千死士够用,治国安邦就都麻爪了。r

四、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司马门阀势大夺权,其实远不如曹操刘备孙仲谋,人家明白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军事素质过硬,司马家靠什么呢?阴谋诡计和门阀关系。有晋一代,中央的军事集权一直没有做到。加上后期腐败荒废政事,导致后宫干政,外戚掌权。贾皇后都学会了“狭天子以令诸侯”,历经八王之乱和永嘉之祸,乱成一团。到了东晋,已经不是大一统王朝,历史上归到六朝里面去,降级了。r

五、 狼性兄弟的崛起。《狼图腾》里说汉民族和北方少数民族相辅相成,汉民族一安逸了,北方少数民族兄弟就及时南下补充狼性。晋,很恰当时机地赶上了,还不是一个,记住这几个民族:匈奴、鲜卑、羌、氐、羯,这几个是代表,实际不止这几个。此后300年,隋文帝杨坚立隋,灭陈,才结束了中国最为动乱和分治的时代。r

六、 总体来说司马家的晋朝确实是让人诟病的,一手好牌打的乱七八糟,好在历史给了补考的机会,东晋,汉人的统治,也算中规中矩。整体上晋朝的农、工、商相比三国时期强了不少,文化上虽然被称为中国文化半衰期,但是哲学,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也还是有所发展,本土的玄学、道教和印度半岛的佛教积极融合,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多元文化发展的最为开明的时期。同时,北方少数民族南下,汉晋南迁,草原文化,中原文化和江南文化开始了第一次大融合,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文化交流,应该说晋朝,是一个文化开创、冲突而最终融合的变革时代。






9

晋朝,是中国封建时代大一统王朝之一,然而对于这样一个朝代,史书并不愿意多提起。对于它的评价也极其低下。俨然成为了所有大一统王朝中排名最为靠后的朝代,这其中原因是晋朝皇帝司马氏家族太过于败家,一通风骚操作导致此后几百年中原华夏民族的黑暗时代。

依赖士族 篡位得国

司马氏是在曹魏时期在士族的支持下通过政变篡夺曹魏大权的。上台之后司马氏进一步的加强了士族集团的统治力量。后来长达几百年的门阀制度,实际上就形成于这一时期。

后来司马炎通过禅让当了皇帝,但是并不拥有绝对权力,很多时候,他还要向门阀世族让步。这个时候的门阀不仅有文化,还有自己的地盘和私人武装,在政治上拥有极大的话语权。表面上他们是臣服于司马氏,实际是在效忠于自己的家族。当晋朝遇见突发事件,士族集团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根本利益,再才而罔顾国家利益。

皇室昏庸 八王之乱

司马炎为了坚持嫡长子继承制,甚至不顾儿子是智障的事实,坚持将司马衷作为自己的继承人。如果有诸葛亮之类的贤臣辅助还可以维持朝政。但是由于重用士族集团后引起的阶层固化,大批贤能无法得到重用。朝政由士族控制,这些人只会关心自己的小集团利益而不会考虑晋朝的长远。因此靠一个智障天子治理天下带来的灾难必然是毁灭性的。

由于白痴皇帝的无能,西晋发生了八王之乱中原地区长期处于混乱。北方少数民族趁虚而入,使北方汉族遭受到毁灭性的屠杀,汉文化被严重破坏。当时"北地沧凉,衣冠南迁,胡狄遍地,汉家子弟几欲被数屠殆尽"。西晋的灭亡也导致了东晋被胡人割据半壁江山。

所以,晋王朝作为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却没有统一王朝开创之初的盛世气象。对外不能抵御外辱,对内不能安抚百姓,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10

公元266年,曹魏权臣司马炎篡魏自立,建立晋朝,史称西晋。司马炎当政时社会经济也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民生富庶,百姓安居乐业,史称“太康之治。”可是为什么仅仅持续了十多年的繁荣后,西晋时局就动荡不安、战火纷飞,最终使得西晋政权覆灭了呢?

其一:九品中正制的弊端和门阀制度的兴盛。二品以上官员全是豪门士族垄断,选拔人才已经不是看才能,德行,而是看身份,家族地位。造成了“上品无寒士,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使得士族之人不论有无才能都可以在中央担职,寒门之士再有才能也没有施展机会。这样造成了将才与人才的大量流失。大权都在士族手里,对于皇权也是严重的威胁。

其二:弃郡县行分封。司马炎看到曹魏灭亡时没有曹姓宗亲外援的弊端,大封司马宗室诸侯王,以保卫皇室。看样子汉朝分封刘姓王造成的“七国之乱”没有给司马炎敲响警钟。到了后期司马衷(晋惠帝)继位的时候,贾南风干涉内政,大肆排除异己,滥杀大臣,最终导致各诸侯王群起反叛,史称“八王之乱。皇权旁落,经济衰退,西晋军事实力被严重削弱。

其三:胡人内迁决策的失误。允许胡人迁入中原,使得胡人部落在西晋王朝内部逐渐发展壮大。在“八王之乱”之时,胡人趁中原王朝虚弱之时大肆进犯,史称“五胡乱华。”当时北方有1200万人,胡人的野蛮侵略,致使北方人口减至400万,汉人险些被灭族。胡人未开化,他们将汉人充当粮食,杀死食其血肉,极为残忍。西晋灭亡后,汉人衣冠南渡,建立东晋政权。

以上种种原因导致了西晋的失败,也为汉民族带来了巨大的伤痛,此不幸延续了一百多年。对于晋朝失败你是怎么看的呢,欢迎留言。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