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邀请!对于刘备被火烧连营七八百里的时候,诸葛亮为什么不在诸葛亮身边,其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刘备是不会带诸葛亮讨伐东吴的。刘备为了给二弟关羽报仇,不听诸葛亮和众大臣的劝告,一意孤行,执意伐吴。因为诸葛亮的策略是联吴抗曹,认为刘备的这一举动是错误的,为了私情误了国家大事,这些,刘备非常清楚,若把诸葛亮带在身边,恐怕报不了仇。二是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可以说是立足未稳。对西蜀百姓来说,这是一个外来政权,因此百姓要安抚,诸葛亮是最合适的人选;同时刘备伐吴,后方空虚,要严防曹魏偷袭,必须要有人留守后方,这个留守人诸葛亮最合适。三是诸葛亮轻视东吴,万万没想到刘备会败得这样惨。诸葛亮认为自从周瑜死后,东吴元气大伤,一些文臣都在意料之中,一些武将,才能平庸,不会对蜀军造成多大威胁,胜败还很难说。可结局使诸葛亮非常吃惊!
感谢邀请。
诸葛亮当时在成都主持内务,内政主持的井井有条。但对夷陵的战事装聋作哑装作不知道。
倾国伐吴是刘备的一意孤行,听不进自己的劝谏,严重违背了自己苦心策划的战略,挫伤了自己的极积性,以及满腔的抱负和热情,好吧!你刘备自己的事自己负责,从头到尾与我无关,我不想伸一个指头介入不是我的意愿的事,不按我说的做,失败了证明你错我对,我反而气顺了,怎么可能压抑着自己去为你收拾烂摊子,我在这里面算是什么角色?你既然轻视我我也没有义务为你的江山负责,我等着你在白帝城向我认错,托孤,托付江山吧!你真那样了,人心相换,鞠躬尽瘁我一定把你儿子扶上一统大位,死而后已。
同时我觉得诸葛亮也是在默许刘备以为弟报仇的名义吞并吴国。诸葛亮也认为刘备稳赢,但当时孙刘联盟是刘备极力主张的,如果诸葛亮跟随刘备显得很尴尬。所以明的劝谏不要伐吴,实则支持,但人算不如天算东吴出了个陆逊,致使刘备输的惨不忍睹,连营被烧七百里,元气大伤。
刘备死后孙刘重新订立同盟条约,才有了后来更精彩的故事,要不《三国演义》该变两国演义了。
如果从《三国演义》的角度来看,刘备讨伐东吴的时候,留下诸葛亮镇守成都,负责辅佐后主防备曹魏。看上去似乎这种安排非常合理,但实际上有一个原因就是诸葛亮坚决反对刘备讨伐东吴,诸葛亮当时说过,如果法孝直在,必能阻止刘备讨伐东吴,可惜法正已经不在了,而刘备又明确表示,谁如果再阻止自己讨伐东吴,就把谁砍了,就是诸葛亮也不例外,这个时候,刘备对诸葛亮十分不满,因此干脆就没有把诸葛亮带在身边。
诸葛亮为什么会反对刘备讨伐东吴呢?我分析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当时曹丕废汉献帝,自立为皇帝,这个时候正是刘备北伐的最佳时期,这就是所谓的以有道伐无道,顺天应时。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指出,天下有变,择一上将北伐可获成功,而现在曹丕篡位就是最佳的时机,这个时候不出兵讨伐曹魏,反去征伐东吴,是没有大局。
二、无论是关羽还是张飞,尽管他们和刘备桃园结义,但充其量不过是私仇和国恨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刘备急需解决的问题是曹魏篡位这个国恨,而不是给自己的好兄弟报私仇。这会动摇刘备在人们心中占人和的根基,会让人发现刘备也不过是一个狭隘逐利之人,并没有那么仁义,这对刘备收买人心,一统天下是极为不利的。
三、诸葛亮认为刘备如能放下私仇,以国家为重应该联合东吴的孙权北伐曹魏,则有很大的可能实现隆中对时诸葛亮提出的计划,消灭曹魏而后凭借得胜之师再对东吴展开战斗,有更大的胜算,这样就能实现刘备匡复汉室的夙愿。
不过随着刘备一孤行,直到夷陵之败、白帝城托孤,诸葛亮匡扶汉室,北伐中原的理想其实已经化为了泡影,尽管后来诸葛亮六出祁山,但是那不过是强弩之末,因为西蜀已经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最佳时机,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缓的过来的,也不是诸葛亮靠一己之力就能扭转的过来的。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诸葛亮只是刘备集团公司的总经理,刘关张才是原始股东!
诸葛亮自被刘备三顾草芦请出山之后,倾力抉助刘备成为一方霸主。天下呈现了魏蜀吴三足鼎立之势。三国之中论实力魏最強,蜀最弱。因此诸葛亮提出了联吴抗魏的总体战略,借助东吴实力,先消灭强敌曹魏,后图统一。初时这战略方针刘备是同意执行的。具体表现是娶了孙权的妹妹为妻。
蜀国开始走向衰落是由二股东关羽的傲慢与偏见引起的。关羽拒绝执行联吴抗魏的总体方略,自作主张与东吴交恶。最后引来了丢荊洲,走麦城被斩杀的悲惨下场。自已死了,还间接地害死了三股东张飞。面对这样的局面,作为执行总经理的诸葛亮是敢怒不敢言的。
失去了两个结义弟弟的刘备痛不欲生,将这一切都归结为东吴的不是,并转化成满胸仇恨!为报这血海深仇,刘备完全失去了理智。根本听不进诸葛亮,赵云,李严等众人的劝阻,一意孤行讨伐东吴。不惜倾尽国力,亲率七十万大军东征报仇。
诸葛亮是坚决反对这次东征的。但老板决定了的事,总经理是无奈的。
这是刘备不带诸葛亮东征的主要原因。其次,浩浩荡荡的七十万大军出征,后勤的粮草补给事关重大,由担任承相职位大权在撑的诸葛亮负责,保障程度是最实在的。其三,东征几乎倾尽国力而出,为防铜雀在后,后院还需要強而有力的人来看护,而诸葛亮是最合适的人选。
基于上述三个原因,夷陵之战诸葛亮缺席了!
刘备虽说是经历无数战事的主帅,自诸葛亮出现后对他一直是言听计从的。自身的军事素养也非常有限。部队入吴初期可说是势如破竹,令孙权集团大惊失色。而被曹操赞生子当如孙仲谋的主公孙权,并不惧来势恶恶的蜀军,力排众议起用年轻将领陆逊领兵抗击。陆逊果然不负厚望,抓住刘备布置连绵七百里营寨的弱点,一把火烧绝了刘备的春秋大梦。
此战是决定国运的大战,是三国时代发生的三大战役之一。惨败而归的一代枭雄刘玄德,在败退路上气死白帝城。蜀国从此以后一直走下坡路,直至灭亡。成也刘备,败也刘备。令世人稀虚!
看官有何感感想欢迎讨论。多谢关注下哈!
对于讨伐孙权,刘备与诸葛亮出现了分歧。但是,抛开成败论,讨伐孙权是否就一定错误,还有待商榷。
站在刘备的角度讲,讨伐孙权时机已经成熟,是巩固巴蜀势力的绝佳机会,是摆脱诸葛亮影响的有利时机。
刘备认为讨伐孙权时机很好。荆州已经丢了,从巴蜀直接北伐,路途遥远崎岖,困难重重。从诸葛亮数次北伐就能看出,从蜀地直接北伐的劣势非常明显。刘备新得了益州,荆州兵马损失不大,却新得益州兵马无数。益州本就富足,又多年未动刀兵,粮草充裕。可以说此时刘备有讨伐孙权的本钱。打下荆州,再北伐,按照《隆中对》的既定策略走,才是上上策。诸葛亮不赞同这种看法,不愿讨伐孙权。刘备因此不会带诸葛亮,难道要带一个明里暗里反对你决策的人在身边?
刘备一直都活在诸葛亮的阴影里。刘备在遇到诸葛亮之前,颠沛流离;遇到诸葛亮之后,一路高歌猛进。在占领益州的过程中,还折了庞统,不得不让诸葛亮从荆州紧急增援前线,这才扭转局势。在军队中的威信,诸葛亮甚至要高于刘备。作为称王了的刘备,如何能允许这样威胁到他的帝位的人存在,如何来进行平衡,刘备想出了两点:一是在没有诸葛亮的影响下独立地打一个大胜仗,可以极大增强自身的影响力;二是通过对外战争,把新接收的巴蜀的势力安插进军中,与诸葛亮代表的荆州势力互相牵制。刘备自认为兵精粮足,可以打败孙权,而又有太多不能让诸葛亮知道的事情要做,故也不能带诸葛亮在身边。
站在诸葛亮的角度看,讨伐孙权的时机不成熟,且刘备对他的防备让他主动疏远与刘备的距离来自保。
诸葛亮认为讨伐孙权的时机不成熟。连孙抗曹是保持天下大势的基本国策,不能因为其他的因素的影响而动摇。虽然吕蒙杀了关羽,但是吕蒙也很快不明不白地死去,算是为关羽报仇了。且刚刚取得益州,理应休养生息,整顿兵马,以待时变,而不是贸然出击,逆天而行。但是,诸葛亮也认为征讨孙权不会败得那么惨,甚至胜算也有几分,最担心的还是魏军的动向。与刘备的讨伐孙权的根本思想出现了分歧,诸葛亮不愿意出现在讨伐的队伍中。
诸葛亮对刘备占领益州之后的自我膨胀有敏锐的洞察。刘备刚刚占领益州时,诸葛亮提出要宽松刑罚,轻徭薄赋,但是刘备却反其道而行之。诸葛亮深知,已经取得了安稳的根据地的刘备,有了自己的施政理念和思路,不会再对他言听计从了。因此在劝阻刘备讨伐孙权的事情上,也没有极力劝阻,因为他知道,自己对刘备的影响力已经有限了。而刘备的一意孤行,也让诸葛亮开始重新审视一个臣子该怎么做,能不能继续像以前一样做朋友,甚至做军事上的核心。因此,对于一个不太能听进自己意见的刘备,诸葛亮不会跟随他去讨伐孙权。
综合来看,刘备是不想诸葛亮跟着,诸葛亮也不愿跟着,那么,暂时的分开,一人守成都,一人征孙权是最好的选择了。
一则诸葛亮在蜀汉坐镇中央政府,主持日常工作;二则为刘备的前线作战筹集粮草,随时提供后勤补给。另外,此次刘备兵伐东吴在战略上是欠妥的,诸葛亮持反对意见。故尔他没有让诸葛亮作为此次出征的军师。
朱格亮玩王者荣妖去来,忘了。[捂脸][捂脸][捂脸]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刘备发动夷陵之战的目的,就是要给关羽报仇并趁势夺回荆州。最后的结果大家也都知道,蜀军被陆逊火烧连营,大败而回。此战蜀国精锐尽失,元气大伤,可以说已经基本失去争夺天下的能力。在这么重要的战役里,我们却没有看到诸葛亮的身影,我们经常会想如果诸葛亮在刘备身边,那夷陵之战的结局可能就会不一样,那诸葛亮当时为什么不在刘备身边呢?我们简单分析一下。
首先刘备是在称帝建立蜀国不久就发兵攻打东吴,此时蜀国国内的政局并不稳定,外部还有魏国虎视眈眈。这种情况下,刘备一走,蜀国必须要有一个人能稳定住蜀国的局势,并且对刘备忠心不二,让刘备安心打仗,不用再为后方分心。那这个坐镇后方,保境安民的非诸葛亮莫属,其他任何人都不具备这个能力,也难以获得刘备的信任。
其次诸葛亮是联吴抗曹的坚定支持者,虽然东吴背盟在先,偷袭荆州杀死关羽在后,但是诸葛亮还是认为应该先打魏国,打败魏国那吴国就会不战而降。可是刘备不这么想,在刘备看来,东吴背信弃义,在先前平分荆州的情况下,还要偷袭荆州并且杀害关羽,无论从道义还是兄弟情义上都是刘备不能接受的。所以为了全结义之情,并夺回战略价值及其重要的荆州,刘备是必须要讨伐东吴的。这种情况下,出于战略理念的不同,刘备也不愿意带诸葛亮一起东征。
由此可知,夷陵之战时刘备没有把诸葛亮带在身边,主要是因为蜀国刚刚建立不久,政局不稳,刘备一走蜀国必须有一个能力出众,德高望重,忠心不二的人来留守,这个人只能是诸葛亮。如此刘备才能放心去讨伐东吴。其次因为刘备和诸葛亮对待东吴的战略方针不同,刘备也就不带诸葛亮来攻打东吴了。
欢迎给我点赞,评论,希望和大家一起讨论历史,谢谢。
两个原因:
一、诸葛亮平生只爱放火,从来没有救火记录。
二、诸葛亮那把扇子是易燃物品,如果火烧连营时跟在刘备身边,扇子难保。
诸葛亮的政治主张从来都是联吴抗曹,讨伐东吴诸葛亮至始至终是反对最激烈的一个,在这件事上,诸葛亮是主和派,与刘备不是一条线。其次,诸葛亮在刘备时期,军事才能不是最突出的,前有法正、庞统,即使这俩人死了,刘备也觉得诸葛亮不是最佳的军事帅才。在刘备看来,诸葛亮是萧何一样的人物,稳固大后方才是关键。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刘备作为一个外来户,靠一些手段夺取的地盘,立足未稳,如果倾巢出动,没有一个重量级的人物稳固后方,他在的时候还能镇的住,他一走,肯定会乱,而诸葛亮是最佳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