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浙江「满分作文」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浙江「满分作文」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2020-08-10 04:31阅读(87)

浙江「满分作文」到底哪里出了问题?:浙江满分作文。暴露出了很多问题。第一:中国文学往何处去?这个学生写的这篇文章(是不是他的创作?)。从开头到结束,始

1

浙江满分作文。暴露出了很多问题。

第一:中国文学往何处去?这个学生写的这篇文章(是不是他的创作?)。从开头到结束,始终带着一股欧式化的僵尸臭味。是学校老师教的?还是课外辅导班学的?还是中了某些辅导教材的毒?

第二:就这样的文章,居然对了大考官的胃口,真实的跌破了老夫的眼镜。这个考官是何方神圣?就这种对文章的鉴赏水平,如何坐上主考官的大位?

第三:这种文章能拿满分,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单浙江一省,每年将会有几十万篇这种晦涩、不知所云、要靠百度和字典才能破解的作文摆在考官面前。我估计,到那个时候,这些考官不跳钱江也要进精神病院。

总而言之,这次浙江高考事件,性质是很恶劣的。后果也是相当严重的。如果不加以纠正,危害的是一大批梓梓学子。希望有关部门乘现在还来得及纠正,把高考这个十分严肃的事情,带到正道上来。给浙江几十万考生,一个很好的交代。

2

答:问题出在“满分”。

1、我执教语文四十一年,参加过无数次“重要考试阅卷”,每次都负责“作文得分评定”。

2、这篇文章我仔细研读三遍,还是一知半解。

3、以咱中国文化的阅卷标准—— 文以载道、文道结合、通俗易懂、突出重点、给人启迪。

3

最大的问题倒不在于词汇生僻,而是在于毫无逻辑,前言不搭后语,句子之间缺乏基本的联系,这样的作文如果得了满分,势必会鼓励那种梦游的写作方法,抄一些名人警句找一些不常用的词,给人留下高大上的印象,用来掩饰自己的思维混乱和内容空洞。当然,如果这里存在权力运作,那就更可怕已经有人证明了阅卷组老师同时也是编辑高考范文的人,他创造的范文和这篇文章具有很多雷同之处。在这种情况下,他个人的好恶和利益将会转化成财富,同时也变成一种社会范式被广大考生盲目模仿,这才是最危险的事情。

4

对于这篇满分作文,本人近来也表达了不少意见,不再多重复,就简洁的回答一下本题。

一句话回答:这篇作文没出问题,再怎么有分歧,获得个中等或中等以上的分数是其应得的;出问题的是阅卷者给了满分且高调公开!

考生是个聪明人,他懂语文考试规则,小赌一把,剑走偏锋。成了,就可能名利双收;不成,没多大损失,一般分值肯定有的。

也许一般分值,才是他平时成绩的真实反映。

他赌对了,事实证明,他赢了。

出问题的地方,完全在阅卷者身上。随考生起舞、凭个人偏好判分、事后高调张扬.....都是大问题!

事后信息越来越清晰,那位大教授多年来以高考作文阅卷为主业,甚至形成了一套自己的高分套路,出了书来广而告之。

初略一比对就知道,该篇满分作文正是很好的学透了该教授着力所推售的高分理论!

高徒和名师一条心,

不给个满分怎么行!

唉,还是说多了。

5

议论文的唯一核心价值就是逻辑性。该考生的文章乍看深奥高级,遗憾的是这种高级只体现在通篇的生僻词汇选择和无处不在的引用。通读全文,考生并未提出一个原创的,或者至少是鲜明的论点,而是不停的引用别人的话,甚至没有加上足够的分析,使得全篇成为了高中老师常说的''掉书袋''。这也导致论点隐匿的情况下,考生没有任何原创的论据。而一旦引用不是为了深入的逻辑分析,而只是为了外文名字的堆叠堆叠再堆叠,那么这种引用也就不再是有价值的引用,而变成了典型的''附会''。考生甚至都没有理解和认知研读自己引用的材料,大概率是去网上搜一些西方哲学素材背下来,考场作文随手用几条就是了。考生的主体意思其实很简单,思想上一点也不复杂,甚至很庸俗而毫无新意,基本多数考生都说的出口可惜该考生却不愿用自己的语言和逻辑去行文,反倒不停堆叠名人做支持,令人费解,兜兜转转,自己什么有价值的论据也没铺开。作为一篇议论文,或者说论文,讨论,这是典型的不注重有多少理儿,只追求口气大,声调高的表现。最后,考生篇幅不多的自己的语言中也夹杂了太多炫耀和做作的成分,句子之间逻辑不紧密,甚至病句多发,不胜枚举。至于用词,大量选择生僻词汇,说文绉不文绉,说白话不白话,像极了人们反感的中英文高度夹杂式对话。文体揉杂混乱,体现出较低的语感和语言掌控力。即便不说那些生僻字,有些简单的词也选择变形着写,甚至让人一看就觉得是编造的错词,例如第四段第二句,觉感,体认。大家想必都看出来考生指的是感受,体会,认知,但是硬生生造出''觉感体认'',除了让人觉得矫揉造作,不知高明在哪。总而言之,考生此文,绝不是堆叠附会一些外国名字就可以变专业变学术的,相反从专业论文的角度看,考生洋洋洒洒一篇,甚至都没有用自己的逻辑说自己的话,不仅不搭边专业,怕是连合格的文章都谈不上。这样的作文引发热议并不意外,遗憾的是一个满分的导向,体现出的主考官欠缺的学术素养,浮躁的学术态度,甚至可以说崇洋媚外,迷信盲从的作风,对未来中国年轻人的语言和思维,甚至做事方式,都没有任何积极意义。

6

浙江的满分作文一经出现,我觉得这是一篇及格的作文,但绝不是满分的作文。它的问题很多,但对于我来说只有一点,不说人话!

整文诘屈聱牙,通篇欧洲翻译风配了一堆古代生僻字,要韵律没有,要地气没有,长句居多,可以说是导向性十分不好,如果这样也能得满分,那么是不是之后的作文都可以让华丽生僻的辞藻从贡品台走向高考?

来看看马伯庸批判此满分作文,声称此文是不说人话的行文方式,充斥着怪异、造作的翻译腔与不分场合的术语滥用。

我认为马伯庸的批评是很中肯的,没有必要写得如此晦涩,想当年的赤兔之死,虽然也是古文,但就写得很是流畅,不仅可以看懂,也能知道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而这一篇满分作文《生活在树上》晦涩难懂,不查字典资料,能把生僻字和典故都弄清楚吗?显然不能,现在的学生总想着另辟蹊径,或是出奇,或是炫耀,殊不知,文章大道,最后不过是返璞归真。

可是简单质朴的文字一样是很吸引人的,这样的文章才是有生命力的,会让人久久不能忘怀,比如2014年江苏满分作文《青春万岁》。

不仅语言朴实,内容实际,感情深刻,犹如普通的叉烧饭,让人回味无穷一样,触动你我的心灵。朴实无华的文字有饱满的情感,这比炫技秀词藻高级多了。

8月4日,浙江省教育考试院工作人员回应争议称,“这篇文章的评卷程序没有任何问题”。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这篇作文能够获得满分,是尊重个性化表达的体现。

程序是没有问题了,可是尊重个性化表达就可以如此写文,那么好吧,以后有多晦涩难懂就怎么写好了,反正这是考试院鼓励佶屈聱牙的,反正考试就为了得高分,其他的?管他以后洪水猛兽呢。

最后借用网友评论的一句话:这篇钩章棘句的文章读毕真是刿目怵心。这样闳大不经的文章于我恰似鸿爪雪泥,让我回忆起了令我永矢弗谖的备赛“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经历,在我心中掀起了龘之赫,霆之砉。于是便准备摛笔为文,铺陈瀚藻地写一篇傍人篱壁的文章。

你们真的想看这种文章吗?真的愿意读这种文章吗?总之,此作文满分,不仅仅是对于所有浙江考生的一种伤害,更是对全国所有考生的一种伤害,作文应该用最简单的词语表达出最真挚的情感。

其实本人是真的希望相关的教育部门能够重视此问题,这种根本不是鼓励个性化的体现。当然这也只是我的个人观点,毕竟这是全国人民都关注的高考,专家有专家的考虑,如此规格的高考,更希望能够严格要求,不要随意。因为这是对万千学子的一种尊重,更是一种对于中华文化教育的一种尊重。

7

“长得丑不是你的错,出来吓人就不对了”!这样一篇佶屈聱牙,放在任何时代都不可能属于主流文风的“作品”(参考白居易把诗作读给文盲老太婆听然后修改直到老太婆听懂为止),竟然能成为浙江高考的满分作文,只能说这位身为浙大副教授的“当权者”有了“权力”就任性!

8

学生没问题,评卷的老师有问题。

9

首先本人我非常欣赏这样的作文,尽管看第一遍时也有些地方一知半解,但我不得不佩服考试学生的睿智与才能,给予满分结果,多数阅卷老师的想法可能是鼓励孩子们有广泛的多元思想吧,至于给了满分后影响,我想正面意义还是很大的,即使在以后的高考中大家想去模仿,我想难度是非常巨大的,毕竟需要作者的博学,这对目前的应试教育下的一般高中生来说,是不可能有多余的时间去完成的,另外需要独立的思考能力及个体的悟性,做到行文与内涵并存,是难能可贵的,武则天时期行文辱骂者众,只有骆宾王的讨武缴文广为留传,影响之广之深,就连武则天本人阅后都深深动容,佩服不已,所以天才就是天才,我们大家都要尊重爱护天才,天下平凡者众多,唯天才难求,给予这些"另类”学子高分是正确的做法,毕竟是特殊性,永远改变不了普遍性规则的!

10

据说已经被实名举报了,作者可能参加了某校外辅导机构,这篇作文中有许多暗语的,是要传递给阅卷老师。

如果是这样属实的话,浙大这个阅卷组长和校外辅导机构所谓的利益输送被坐实了,会吃不了兜着走!

这篇作文老实说,我个人不喜欢这样的,有话不好好说,让人看的云里雾里,其实也没说多深奥的道理。故意装逼。

我觉得第一次阅卷老师的打分是比较中肯合理的,给它满分确实会带坏了作文方向。

相关问答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