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柏林战役是二战中的标志性战役,它发生在1945年4月16日到5月19日。这场战役一共打了一个多月,其胜利标志着德国纳粹的彻底灭亡。

正因为这场战役是纳粹的最后一战,德国纳粹在战役中困兽犹斗、拼死一搏,而苏军志在必得,也豁出去了,两军都动用了惊人的力量。

双方共投入兵力三百多万,飞机五千多架,火炮两万多门,坦克三千多辆, 这场战役以德军战败、苏军胜利告终,而苏军也为此付出了三十万人伤亡的代价。

长期以来,大家对柏林战役苏军的策略大惑不解,一向精明的斯大林为什么不对柏林围而不攻,等待美英军队的到来,为什么要让苏联独自承受如此大的损失呢?三家联合战斗岂不是更好吗?

一、战机不可失

柏林战役开始前,柏林德军还有80万军队,各路德军听到柏林被围困的消息,都想要柏林解围,很多德国军队已经出发在路上,柏林的援军还有数十万军队。

希特勒虽然穷途末路,但仍不死心,他把希望寄托在这些援军身上,一旦援军赶到,战役就会更加艰苦,而且充满变数。

战机不可失,时间不等人。为了防止出现变故,苏联决定强攻。

二、报仇雪恨


斯大林和希特勒本来是同一个战壕的战友,两国有条约在先,大家互不侵犯,瓜分欧洲。 但希特勒背信弃义,对苏联制定了巴巴罗萨计划,向苏联发动突然袭击,把苏联的坛坛罐罐打个稀巴烂,差点打回了石器时代。苏联在苏德战争中付出了一千多万人的伤亡。

因此,苏德之间是血海深仇,不共戴天。苏联一定要讨还血债,以牙还牙。 而占领柏林,亲手让希特勒灭亡就是最大的报仇;只有这样才能让斯大林心安,告慰苏联卫国战争中的千万亡灵。

三、盟军的约定

由于苏联在二战中损失最大,美国刻意让苏联人打下柏林,给斯大林一个面子,也让苏联分得更多的胜利果实。

因此,虽然在柏林战役前,丘吉尔就催促美军攻打柏林,但美国人还是按兵不动。 美国人知道苏联在战后一定会崛起,崛起的苏联是一股可怕的力量,因为美国人不想在战争没有结束的时候就失信于苏联,结下梁子。这不利于战后世界秩序的重建,也不符合美国的全球战略。

还有一点,那就是斯大林在战前对芬兰和波兰的入侵就暴露了他跟希特勒没有区别,也是个好战分子,也有称霸世界的雄心壮志。柏林战役德国集结重兵一定非常惨烈。既然斯大林执意要打,借此消耗一下苏联的兵力也未必不是好事。

四、秀肌肉,给丘吉尔颜色

英国首相丘吉尔一贯仇视苏联苏维埃红色政权,把斯大林看做欧洲的最大威胁。 在他看来,斯大林对欧洲的威胁甚至大于希特勒。

所以,英国采取敌视苏联、遏制苏联的政策。 当二战开始前苏联人试图和英法接触,表达了跟英法结盟共同抗衡德国纳粹的意愿的时候,丘吉尔采取了不冷不热的态度。英法的冷漠刺激了苏联人,斯大林才决定跟德国人结盟,共同分割欧洲。

对此,斯大林一直耿耿于怀,斯大林要借柏林战役的机会向英国人秀肌肉,要让丘吉尔看看苏联军队的强大战斗力,借此给英国人一个震慑,也报一下当年英国人袖手旁观的一箭之仇。

而且,当时希特勒为了分化盟军,曾经故意制造假情报说英国人在德国失败后要消灭苏联,消灭苏联的红色政权,斯大林对此虽然没有十分相信,但还是满腹狐疑。 在斯大林看来,这样的事情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反正战后苏联人要主导世界迟早和丘吉尔翻脸,这时候震慑一下也不是什么坏事。

五,抢夺德国的资源,争取战后利益分配的话语权

德国在二战时候,是全世界工最发达的国家,德国的军工制造业也是世界一流的。德国还聚集了一大批的科技精英,他们都是在世界各领域出类拔萃的人才,苏联如果占领柏林就为自己抢夺德国资源占得先机。

苏联如果想强大,非常迫切需要德国的设备和科技人才。为了这个目的,再大的伤亡也在所不惜。 所以,斯大林才迫不及待攻打柏林。

而苏联人也在德国投降后如愿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成百上千辆苏联车辆把德国大小工厂的设备洗劫一空,甚至德国的废旧车床也难以幸免。大到飞机轮船,小到一颗螺丝都被苏联人运到了自己国内,这也算是希特勒侵略苏联的一种报应。 正应了那句话,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此外,柏林是德国首都,纳粹老巢,拿下柏林具有不可估量的政治意义,对苏联来说,既可以扬眉吐气,有能突出苏联人在二战中的地位,为苏联跟英美在战后利益分配赢得话语权。

斯大林也知道,攻下柏林要付出惨重伤亡,但战争就要有牺牲,跟苏联人在苏德战争的一千多万伤亡比起来,这点伤亡又算得了什么呢? 所以,斯大林对柏林不会围而不打,他反而要争分夺秒,在盟军到来之前拿下柏林。

最佳贡献者
2

1945年4月,苏联红军经过16个昼夜激战,付出了伤亡30万人的代价,一举攻克了柏林,那么斯大林不惜重大牺牲抢占柏林有什么原因呢?

过去的观点认为,斯大林让苏军攻克柏林,是为了证明苏联在大败德国法西斯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有利于与英美争夺在欧洲的势力范围,但是根据资料解密小油瓶找到了答案,当时的苏联机构获得的情况表明,1945年英国丘吉尔首相在对德作战即将结束时,考虑新的战争,那就是对苏联作战计划,英军准备在1945年夏季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

根本原因-震慑以丘吉尔为首的反苏分子

丘吉尔在人们印象中是一位坚定的反法西斯斗士,也是一位著名的反共好战分子,作为资本主义的代言人憎恶共产主义形态和共产主义苏联。到了二战末期,美英两国拥有强大的武装力量,上万两坦克和飞机,将近500万的部队,自诺曼底登陆以来,盟军未进行过大规模战役,因此他在战争末期积极行动妄想把美国卷入反苏战争,在他的眼中,苏联国力极大削弱,是美英的输血使得苏联才能挺过艰难时期,现在就是消灭共产党人最好的时机。

美国的罗斯福总统一直奉行对苏友好政策,不赞同和苏联开战,但是罗斯福却在1945年4月12日,也就是柏林战役的4天前突然去世,杜鲁门上台后以他为首的美国统治集团暗中支持对苏宣战,美国的一些好战分子积极推动与苏联进行战争,特别是以巴顿为代表的军队势力。

斯大林通过情报部门得知反苏的英国首相丘吉尔正在准备对苏作战以后,特别是反苏的杜鲁门上台后,他认为同美英的战争风险大大增加,本来的柏林战役由两个方面军已经绰绰有余,但斯大林又调来一个方面军,共计3个方面军来攻打柏林展示实力。

于是大家都看到了这么一幕,250万大军,6000多辆坦克和7000多架飞机开展了对柏林的总攻,苏军在柏林战役中一次合围、分割、歼灭了将近百万的敌军,柏林战役也充分表明了苏军强大的战斗力,极大地震慑了英法盟军,主张对苏作战的英国人也泄了气,英法盟军在地面作战能力方面与苏军差距巨大,不得不打消了对苏战争的念头

抢夺德国的工业、军事科技成果

率先占领柏林的苏军对城内的所有德国工厂开展了洗劫,V2导弹,虎式坦克等二战王牌武器,柏林军工厂里的先进武器包括德国工厂设备都被苏联人抢先占有了,后来苏联在战机、导弹、潜艇的发展中都有着德国武器的技术。但是相比于苏联人的抢“成品”,更聪明的美国人是直接将数千名德国科学家运回了美国。

3

这个问题,套用一句著名俗语就是:“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己跑掉。”而且当时的扫帚,还不止苏联一把。

1944年6月6日,美英盟军之诺曼底登陆,成功开辟第二战场,德国法西斯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1944年10月21日,苏联红军攻陷了德国东普鲁士的内梅尔斯多夫村,标志着苏联红军开始攻入德国本土,德国法西斯败局已定。

进入1945年,德国法西斯在两线作战的困境中摇摇欲坠,苏军在东线则更加势不可挡,继苏军解放罗马尼亚,切断德国的石油供应后,德国法西斯进入灭亡倒计时。

1945年4月25日,美国第1集团军第69步兵师与苏联第5近卫集团军第58近卫步兵师在柏林以南120公里的易北河会师,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的时刻终于到来。

事实上早在1945年4月16日,朱可夫、罗科索夫斯基、科涅夫率领的白俄罗斯第一第二方面军、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共250万人,已经开始了对柏林的总攻,并于4月25日对柏林形成包围,最终在5月2日彻底占领柏林,终结了德意志第三帝国。

不过有意思的是,此时的美英盟军,已早先一步到达柏林外围,但却将攻克柏林的历史性任务交给了苏军;而此时的希特勒早已是困兽之斗,根本没有翻盘的资本。按理说,长期围困就能使其彻底灭亡,但苏联仍然付出伤亡30余万人的高昂代价攻克柏林。

那么苏军为何在胜局已定的情况下做如此大的牺牲呢,他们为啥这么着急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几点:

1、粉碎希特勒的阴谋

虽然二战期间美英苏等国是并肩作战的盟友,但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美英等国注定无法与苏联把酒言欢。

希特勒也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所以他要求德军“向东时时顶住俄国佬的进攻,以便英国人从背后踢我们的屁股”。直到战争接近尾声,希特勒仍然幻想着利用意识形态方面的优势与美英等国媾和,共同对付红色帝国苏联。

可惜美英等国坚持让希特勒当场去世,所以早先到达易北河的美英盟军放缓脚步,将主攻柏林的历史性任务交给了苏联红军。

而苏联红军之所以兵贵神速,不给希特勒喘息的时间,也是因为此时的希特勒在媾和不成的情况下,妄图将残余部队集中在柏林周围做困兽之斗,大量消耗远道而来的苏联红军的有生力量,所以苏联不能等。

作为前期被德军打得半死不活的国家,苏联对德国的痛恨是深入骨髓的,这使得苏联在反攻德国的过程中,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战斗热情。在总攻柏林这件事上,苏军当仁不让。而美英盟军出于减少伤亡的考虑,也乐意成人之美。

更重要的是,根据雅尔塔会议的划分,柏林完全位于苏占区内,这意味着即便美英盟军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拿下柏林,最终还是要拱手相让,所以攻克柏林的历史性任务落在了苏联红军身上。

2、抢夺德国的资源

由于雅尔塔会议对战后德国的势力范围划分已经明确,因此无论谁拿下柏林,都无法改变德国全境和柏林全市被四国分割占领的事实,这对于噬土成性的苏联而言无疑是不美好的。

但苏联明显有比领土更重要的需求,这就是德国的科技人才。

攻入德国境内后,苏联将德国境内大量的工矿设备拆除并运回国内,作为战争赔款的一部分。而攻入柏林,能让苏联获得更多的科技人才,这对于苏联的科技进步至关重要。

二战前苏联科技的突飞猛进,主要得益于经济危机背景下大量的人才引进。虽然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能够保证科技的持续投入,但闭门造车的国内外环境必然限制了苏联科技进步的步伐,所以从德国掠夺科技人才是苏联技术进步的重要方式。

正是因为大量科技人才的“引进”,苏联在二战后成功研制出原子弹和氢弹,将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太空,成为与美国并驾齐驱的超级大国。

除了掠夺科技人才的需要,因雅尔塔会议确定苏联在对德战争结束后三个月参加对日战争。虽然此时的斯大林极不情愿,但将消灭德国法西斯的时间提前,为对日作战赢得更多时间,也就意味着苏联能够争取更多的主动权。

再加上拿下柏林对苏联全军有着重大的政治意义,这就更让苏联前赴后继了。

所以柏林战役不能等,苏联需要的是速战速决,即便付出高昂的代价。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4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没爆发之前,欧洲的许多国家就一直仇视着苏联,把苏联视作为了和纳粹德国等同的存在,只是苏联暂时没有威胁到他们的存在,所以他们才没有和苏联撕破脸皮罢了。

要不是那个时候德国实在太过于强悍,分别向苏联、英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开战,那些西方国家将有很大可能不会和苏联站在同一个战线上,不说旁观无睹,落井下石也未尝没有可能。

不过当和德国的战争渐渐看下帷幕的时候,这些原本被危机给掩盖下来的矛盾开始重新暴露了出来。


丘吉尔眼中的苏联

在1945年、德国还未彻底战败的时候,英国首相丘吉尔就转移了战略目标,开始把苏联当成了英国乃至西方世界最大的潜在敌人,为了对付苏联,他曾让军队制定过两份专门针对苏联的军事计划。

这两份军事计划在历史中被称之为“不可思议的军事行动”,是丘吉尔为了防范苏联突然进攻西方世界,制定出来的防范计划。

在第一份计划中,丘吉尔想集合其他盟军力量对德国境内的苏联军队展开攻击,趁此机会断掉苏联的一只臂膀,让苏联接下来失去对欧洲展开侵略的力量,属于主动进攻的计划。

第二份计划则是防御计划,丘吉尔当时担心美国军队撤退出欧洲后,苏联会立刻入侵到其他西方国家,所以才制定了这么一份抵抗苏联入侵的军事计划。

通过这两份计划,我们可以清晰判断出丘吉尔当时对于苏联人的感官,在他看来,苏联人确实不比德国人好到哪里去,甚至可能威胁性还更大一些。

苏联之所以激烈进攻德国的原因

而天底下没有不透风的秘密,在丘吉尔让军队制定出了相应的计划后,苏联人很快通过克格勃安插在伦敦的间谍“剑桥五杰”获悉到了丘吉尔的计划以及态度。

面对英国人的这种态度,斯大林当时非常重视,因为当时德国还没有真正地被铲除、苏联国内也正百废待兴着,他可不想在这个时候和英国、美国爆发新一轮的大战,所以为了打消英国人的想法,他决定要给丘吉尔和其他西方国家展现一下自己的实力。

当时斯大林展现实力的一个最好方法就是攻打柏林。

原本,苏联有着更好的办法打下柏林,那样会让他们避免很多无谓的伤亡,但是在知道了丘吉尔的态度后,他们直接改变战术,从其他地方抽掉了大部分兵力补充到德国战场中、用最为激烈的战斗方式进攻了柏林。

如果要说斯大林为什么没有顾及到直接进攻可能会带来的伤亡,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在他看来,这些代价是可以承受、是值得的。

面对于可能会影响到自己一个国家命运的关键,这种战术改变所带来的30来万伤亡(死亡8万,受伤27万)斯大林还真不会过于在意,毕竟苏联在和德国人的战争中都死了将近2000多万人,这么一点必要的伤亡对他来说又算得了什么?

同样,斯大林也担忧丘吉尔真的一意孤行下去,要不管不顾地拉着美国对自己开战。

所以在知道丘吉尔制定的那些计划后,他特意给柏林地区输送了更多兵力,让柏林地区的军队数量增添到了250万人。

这250万的大军,是他当时敢于用那种直接手段进攻柏林的一大底气,毕竟当时柏林城的德军才80万人,要是力量相差太过于悬殊,斯大林可能就不会采用这种直接的手段了。

而如同斯大林所想象中一样,在苏联展露出足够的实力后,丘吉尔乖乖选择放弃了自己的计划。

要是英国和美国真地进攻苏联的话,那带来的后果也绝对不是他们所能承受的,在这种状况之下,我觉得无论丘吉尔再如何强硬地想要对苏联开战,英国国内和美国都不会同意他的做法。


另外,优先抢夺资源也是苏联这么选择的一个重要原因。

和当时的苏联对比,德国在工业和科技上真的强了不止一点,按照苏联人掠夺成性的性格来说,这是他们绝对无法忽略的,因此为了夺走那些工业设备和科技技术,他们做出这样的选择同样很正常。

5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是这么几个。

第一,你不打,有人会打。

之前同英美的协定是:柏林由苏联负责攻打。

但协定都是不可靠的,随时可能更改。

英美距离柏林虽没有苏军这么近,也并不是很远。

如果苏军犹犹豫豫,英美说不定会抢先发动进攻。



第二,希特勒可能会对英美投降。

苏联明白,希特勒不可能向他们投降,而很有可能向英美投降。

就意识形态和国家结构来说,德国和英美还是比较接近的,同苏联则完全不同。

如果英美违背协定,接受希特勒的投降,柏林可能会兵不血刃被英美占领。



第三,不攻打柏林,希特勒不会向苏军投降。

希特勒以往从来都是和苏军死磕,甚至到斯大林格勒穷途末路了,也拒绝向苏军投降,甚至还命令高级军官自杀。

而柏林有完整的防御工事,还有拼凑的80万之众。虽然苏军有200多万,但德军用于防守的话,80万已经算是够了。

实际上,如果苏军表现特别拙劣,甚至有可能会被德军在柏林击败,自然可能性不大。

正常来说,苏军如果不进攻,德军不可能投降,而是会坚决抵抗。



第四,苏军稳操胜券,死几个人也又怕什么

苏军共集中了白俄罗斯第1、2方面军、乌克兰第1方面军等3个方面军270个师和骑兵师,20个坦克军和机械化军,14个空军集团军,共250万部队。

而德军总计48个步兵师、9个摩托化师、6个装甲师,共80万人。

苏军战力有3倍优势,肯定能够打赢的。

那么,死几个人又算什么呢。

6

柏林战役是一场非常著名的战争,这场战争发生在1945年4月16日,而战争一直持续到了5月19日,所以说柏林战役一共打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而这次战争也是二战中苏联和德国最后一次战争。战争是由苏联发起的,这场战争打到最后德国的败局已经注定了,但是苏联却并没有就此收手围住德军,反而是继续牺牲了30万攻打的苏军。

柏林战争的最终结果是,苏联损失了8万士兵受伤了27万士兵,而德国的伤亡人数加投降的人数一共是40万,这场战争在历史上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它代表着德国法西斯的灭亡,也代表着欧洲战争的结束,所以柏林战争一直是大家议论的焦点,而对于这场战争比较大的一个议论点,就是明明德军和苏军都伤亡惨重,但是苏联的军队仍然想要攻下柏林。最终这场战争完全粉碎了德军的意志!。

二战末期,苏联和美国英国之间就利益分割问题产生了一定的分歧,而此时德国的败局已经注定了,美国和英国自然不希望苏联继续扩张下去!而苏联自然也不愿意把自己好不容易打下来的柏林与美国还有英国分享,所以苏联决定要一举攻下柏林,抢占先机,这样柏林就完全属于苏联的了,不用与他人分享利益。

还有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科技!科技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战争来临时科学技术落后,就代表着国家要吃亏,所以在科技面前,利益什么的都不值一提。德国的军事技术一直是非常高的,而且处于世界先进水平,若是苏联在此时打下了柏林的话,那么就可以比美国还有英国更先拿到德国的先进科技。但是苏联虽然抢了德国的先进武器,并且也可以通过研究这些武器得到他们的技术!但是美国却把德国的科学家们抢走了!

当时,柏林已经成了一座孤城,美国早早的就到达了柏林城外,考虑到进攻柏林会造成大量的士兵伤亡,美国就没有急于进攻柏林,而是把柏林围了起来,美国的策略是尽量的分化,瓦解德国法西斯,促使德国的士兵投降,这样可以大量的减少双方士兵的伤亡,

如果苏联采取了和美国相同的策略,尽量的争取,德国军队的投降,而不是急于发起进攻,就会大量的减少双方士兵的伤亡。

上兵伐谋,这是打仗的艺术。一般来说对于那些坚守城池不战的人来说,攻城的一方不会全力进攻,因为这样死伤太大,只需要围城断其粮草,敌人弹尽粮绝,也会出城投降。

希特勒是一个很会蛊惑人心的领导,在希特勒的法西斯主义熏染下,德国无论是国防军还是党卫军的战斗意识都特别强,这么说吧,如果斯大林不去打,希特勒绝不会自己投降,而谁能先打下来柏林,谁就能在二战后的国际秩序中占有利的位置,能得到更多的利益,这也是斯大林下令苏联猛攻的原因之一。







7

德国虽然败局已定,但苏联如果选择围而不攻,只会使战争僵持下去。未来盟军会遭受更大的损失。

柏林战役爆发前,德军高层已做了两手准备。首先苏军250万军队,对柏林100万守军确实有人数上的优势,所以希特勒抽调了第九、第十二集团军回援柏林,准备决一死战。

其次,柏林战役前,德军高层在柏林战役前,已安排部分党卫军、盖世太保奔赴巴伐利亚大山脉,召集德国境外的希特勒狂热分子。做好了同盟军打持久战、游击战的准备。

不过这一方案在柏林即将失守前,遭到希特勒的否决,他拒绝突围而选择了同柏林共存亡。

综上所述,围而不打是行不通的,这只能给德军获得喘息的机会。

另外当时盟军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谁都清楚先抢占柏林,就意味着谁获得的利益将会是最大的。苏联抢攻也是同美、英打时间战。

柏林战役前,英国人就曾极力要求艾森豪威尔攻打柏林,只不过美国人从整个战局考虑,而放弃了这个建议。其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按美、英、苏事先约定:苏联二战损失最大,所以由他攻占柏林,分得最大果实。如果美、英违约,在政治上处于不利境地。

二、从军事上来说,美英的后勤保障只能勉强支撑攻打柏林。战前艾森豪威尔曾预计强攻柏林,盟军会付出伤亡10万人的代价。

事实证明他还低估了德军的抵抗力,苏联红军为此付出了伤亡30万人的代价。所以如果由美英单独作战,结局难以预料。

三、美国当时国内战争动员已十分困难,而太平洋战场同日军正打得难分难解,以美军的兵力同时打两场硬仗,风险很大。

另外,当时苏联已快打成叫花子了,如果再同他抢利益,那新的世界大战将不可避免。这样造成的结果是谁都无法预料的。

美、英在打算盘,苏联当然心里清楚的很,尽管他们攻打柏林的条件不太成熟,但决策者最终怎么决定是难以预料的。

苏联当时的困境已没有时间再拖下去,付出几十万人的代价,换取整个柏林的财富,是非常划算的买卖,何况几十万人的性命,对于钢铁心肠的斯大林来说,算得了什么呢?

有不同观点,欢迎留言区分享。了解更多历史,请关注花木童说史!

8

关于苏联做出进攻柏林的决定,我们仅从军事角度来进行分析已经没有意义,因为战争的胜负早已经决出,只是在等待最终的结果罢了。对于苏联来说,是否占领柏林已经不再是一个战略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



从军事角度来看,这场战争在1944年秋季就已经决出胜负,西方盟军和苏军在东西两线近乎同时发起的战略进攻彻底打垮了德军的防御,在西线德军B集团军群损失殆尽,伤亡超过40万人,武器装备几乎全部损失了。在东线德军的损失更加惨重,苏军接连重创了德军4个集团军群中的三个,即中央集团军群、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和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剩下的北方集团军群也被苏军孤立在库尔兰半岛,德国本土已经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战略集团了。也就是说德国在1944年夏秋几个月的时间内就有4个集团军群遭受重创,德国根本没有能力补充如此巨大的损失,要知道在1942年仅仅一个B集团军群在斯大林格勒遭到重创就迫使德军的整个攻势完全失败并向后退却了七百公里。如果不是在1944年秋季由于后勤补给的限制导致了攻势的暂停,不然战争在1944年以前就可以结束了。

既然德国在军事上已经必败无疑,那么这场战争就已经不再是战略问题,而是进入了政治层面。不再是各国军事力量的较量,而不是两种政治制度的对决:一边是西方盟国的制度,另一边是苏联的制度。对于苏联来说,当前最紧迫的任务就是尽可能的向西扩展,占领东欧和中欧,扩宽其西方的战略缓冲区,或者叫生存空间。因为几乎可以肯定,一旦战争结束,东西方不同的政治体制和意识形态必然会导致对立,在脆弱的同盟结束之前,最重要的就是争取更多的势力范围以期在未来的对抗中占据优势,所以柏林是苏联必然要占领的,无论付出多大代价。

从另一方面讲,苏联在这场战争的牺牲是最大的,远远超过了其他国家,他们对于德国的仇恨也是最大的,只有苏联亲自占领德国的首都柏林才能对得起苏联军民在战争中的巨大牺牲,为这场战争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试想下,苏联付出巨大的牺牲,而最终却是西方盟国占领的柏林,打败德国的功绩将记在西方盟国的头上而不是苏联,从政治角度而言,这对苏维埃政权将是巨大的打击!

9

苏军攻克国会大厦后升旗的照片,这张照片很有意义,首先是报了德国当年闪击苏联致使苏联损失惨重的仇,就在三年前德国的100万军队兵临莫斯科城下,差一点就攻占了!要不是苏联军民的殊死抵抗,世界格局将会是另一种情景,与今天的世界就不一样了。



苏军攻占德国是势在必行,因为斯大林作为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在德黑兰会议之前已经预料到了战后的世界格局,战后“反法西斯同盟”必然分裂,除了意识形态的原因,地缘政治更是主要因素,苏联和美英战后必然要出现严重的军事对峙!因为往前推200多年前英国与帝俄之间就为了争夺“欧陆霸权”而彼此仇视,英国鼎盛时期是海上霸权,俄罗斯是陆上强权国家,受寒冷的地理环境制约“帝俄”一直想寻找南方温暖地带,但这触及到了英国的利益,两强相撞必然有一方受损,在200年的霸权争夺当中,英国始终占据了上风,并且联合法国、普鲁士(德国)、撒丁(意大利)和奥斯曼帝国(土耳其)围堵俄罗斯,多次击败俄罗斯并且瓦解了其企图。


三个人这个时候已经是皮笑肉不笑了,中间的杜鲁门甚至用原子弹威胁了斯大林,而丘吉尔会议还没结束就下台了,代替的是英国新首相艾德礼。但是,丘吉尔下台后也没闲着,二战结束不到一年就发表了著名的“铁幕说”!

但二战快结束了,德国“死了”、法国半死、意大利就会做面条、土耳其早在一战后就被肢解,而苏联虽然也受到了重创但国力反而变得更加旺盛,如果西方不遏制这种势头整个欧洲都可能被苏联“侵占”...而美国接替英国的霸主地位之后必然会与苏联争夺欧洲!在这种必然会发生的不利局面下,苏联必须要先占领柏林、肢解德国,这样可以名正言顺的在西欧打进一个楔子,并且大量驻军德国威慑整个西欧,所以斯大林基于战后格局的考虑也要强占柏林!

著名的“易北河会师”,美苏两国军队当时表现的很和谐,相互赠送礼品和联欢会,当时美国兵跳的是“踢踏舞”,苏联兵跳的是“马刀舞”,美国对粗壮的哥萨克人用脚尖跳舞,感到非常的惊讶。

对于苏联来到如果让美英占领了柏林将是很被动的(希特勒当时已经派人去和英美暗中谈判)英美要是占领柏林对苏联非常不利的,德国的纳粹高级领导人很可能改头换面继续担任德国领导人(参照战后日本,很多战犯并没有受到惩罚,照样吃香喝辣)这样苏联人就白死2400万了,与国家和人民都说不过去,并且德国纳粹势力一贯反苏!很可能再一次被英美重新武装继续与苏联为敌...所以,柏林从眼前利益来说必须要尽快攻克。
柏林战役开始德国的防空网仍然非常强大!图片上是密如蛛网的曳光弹弹道。

而苏军攻克柏林后所获得的地缘利益极大,并且战略环境也得到很大的改善,占领柏林就能和美英有更大的讨价还价的余地,在划分欧洲的势力范围时有更多的筹码,还会把整个东欧置于自己的实力范围(德国和苏联都想把东欧当成自己的后院),在南欧巴尔干地区也有渗透,分裂德国使其“永久性”丧失再一次崛起的可能!
根据最新解密的文档,苏军在攻克柏林时伤亡不是30万,而是50万。

总得来说付出巨大代价攻占柏林后,苏联的国际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并且成为战后世界格局当中的一极,在欧洲获得的重大好处就是将整个东欧纳入到自己的管辖范围之内,随后成立的“华约组织”使得边境线往西推进了500公里,国家安全紧张局面大大的得到了缓解。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打仗的目的就是要获取谈判桌上得不到的好处,与其在谈判桌上口若悬河、折冲樽俎,不如迫使敌人接受城下之盟!

10

柏林战役的胜利也就标志着二战欧洲战场的结束。

其实战争进入到这个时候来说,柏林战役的意义已经不大了,这个时候德国已经是败局已定了,防守柏林的也就只有维斯瓦集团军群全部及大量独立部队,共约55万人,以及中央集团军群一部第四坦克集团军约15万人,还有柏林卫戍部队共约12万人,合计约80万人,看似人很多,但是很多部队都是不满编的,而且缺乏重武器,根本就防守不住苏军的进攻。苏军出动了大约两百万人进攻柏林。六千多辆坦克,四万多门火炮,还有七千多架飞机。面对这样的进攻德军很显然是防守不了的。

1945年4月16日,苏军开始对柏林发起攻击,25日就把柏林基本上包围了,苏军在包围柏林之后就马上发起了攻击,27日就进入了柏林市区29日就攻克了德国的国会大厦,30日希特勒自杀,5月2日会战结束。

此战双方伤亡也是非常大的,苏军伤亡三十多万,阵亡的就达到了8万多人。当时艾森豪威尔在战后就说了盟军不进攻柏林的原因就是不想看到数十万的孟军士兵葬身在柏林。但是苏联为什么那么积极的进攻柏林呢?

可以看到柏林会战进行的非常迅速,这个时候苏军有明显的优势,这个时候苏军只要围住柏林就可以让德军投降了,为什么苏军还要果断发起攻击呢?

首先来说苏军发起进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时间问题,当时欧洲战场的结束谁都知道已经是近在咫尺了,这个时候美国和苏联也都是开始筹备战后的秩序了,所以这个时候都想在全世界树立自己的威望,当时艾森豪威尔说出那样的话也只是吃不到葡萄而已,如果给盟军机会的话,也是一样。只是苏军更快一步而已。

其次就是德国和苏联的仇恨,当时德军进攻苏联的时候,在苏联境内烧杀抢掠,苏军对于德军也是恨之入骨,所以苏军在进入柏林之后也是烧杀抢掠,苏联军方还有盟军也都是不管的,目的也是让苏军发泄心中的仇恨。从这点来说苏军进攻柏林也是为了发泄苏联对于德国的仇恨。苏联在二战的时候伤亡了三千多万人,其中很大一部分的人都是德军在进攻苏联的时候被德军杀伤的平民。

然后就是震慑欧洲反苏分子,我们都知道在整个西欧都是极其反对苏联的社会主义的,虽然当时英国和苏联是盟友,但是英国是非常反感苏联的,苏联也是一样非常仇恨英国的。苏军对于柏林的果断进攻也是为了给英国和美国以震慑。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德国的工业,在二战的时候德国的工业可以说世界最领先的,苏联马上进攻柏林也是为了抢夺德国的这些工业设施还有人才等等。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