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是水煮汗青,我来回答。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我们从小就听过,但事实上他砸的并不是缸,而是瓮,是一种陶制的瓮。

《宋史》原文是这样记载的:“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关于司马光“砸瓮”的故事,马未都老师在一期节目中有提到,他认为司马光所在的宋朝不具备烧制大尺寸容器的技术,所以司马光砸缸的真相还有待考证。关于这个问题,我从两方面来回答,一个是司马光的故事,另一个是大型容器烧制问题。

司马光的故事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被很多人质疑过,有人怀疑这个故事是否真实存在,也有人提出能淹一个小孩的容器,口径最少要一米以上,这样大的容器宋朝无法烧制,而就在前段时间,某小区出现了“司马光砸缸,罚款二十”的宣传画,更是把司马光的故事推到了热议的浪潮中来。

我个人认为,司马光的故事是真实的,理由如下:

一、最早记录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应该是成书于北宋时期的《冷斋夜话》,后来《宋史》对此事也有记载,特别是《宋史》是官方编写的史书,真实性还是比较高的;

二、能够淹到小孩的容器,开口不一定要一米以上。对于司马光的故事,很多人觉得这么大的容器,小孩为何要爬上去,又为何会掉进去?我个人认为,当小孩在玩耍,而他们所玩的玩具被抛入这个盛水的容器中的时候,肯定会爬上去捡。如果容器中的水不是满的,而玩具又能浮上来,这时候小孩就会一手扶着边缘,另一只手伸进去捞,这样很容易掉进去。这种情况下,容器开口不需要一米以上也可以使小孩掉入里面;

三、宋朝时期对司马光所砸的容器都记载为“瓮”,到了清朝才出现了“砸缸”的记载,当然并不是说清朝之前没有缸,应该是从清朝时期开始,大家对瓮和缸有了一些混淆,就像现在很多人都会把瓮说成是缸,因为都属于大容器,只是开口大小不一样。据《天工开物》记载:“凡陶家为缶属,其类百千。大者缸瓮,中者钵孟,小者瓶罐,款制各从方土,悉数之不能。”由此可见,缸和瓮都属于大容器。如果尊重史实,司马光砸的应该是瓮,如果只是要表达司马光救人的勇气和精神,那是瓮是缸已无关紧要了,如果因为这点而否认整个故事的真实性,那就有点不讲理了。

宋朝是否能烧制大容器?

答案是肯定的,宋朝具备烧制大容器的能力。

有一个成语叫“请君入瓮”,说的是唐朝时期周兴和来俊臣的故事。

周兴因为被人指控谋反,武则天就叫来俊臣负责审理这个案子。来俊臣与周兴交谈过程中问道:“现在很多犯人都不肯承认自己所犯罪行,有没有什么办法让他们承认呢?”周兴说:“这很容易,去找一个大瓮来,把这个犯人放进大瓮里面,然后在底下烧火,没有人能够忍受得了,自然就会承认了。”来俊臣便按照周兴所说,一切准备就绪,然后对周兴说:“我现在要审问你,请你进入瓮中去吧。”周兴吓得连忙下跪认罪。

这个故事来自唐朝,说明唐朝时期已经有了能够容纳一个成人的瓮了。而在唐朝还有一个记载也能说明当时有大瓮的存在。

据《旧唐书·后妃传上·高宗废后王氏》记载:“武后知之,令人杖庶人及萧氏各一百,截去手足,投於酒瓮中,曰:‘令此二妪骨醉!’”

这就是武则天发明的“骨醉之刑”,从记载中可以看出,当时的酒瓮可以容纳一个被截去手足的成人,这个容量也是完全可以淹到小孩的。

结束语

有人说历史没有真相,但我认为历史是有真相的,通过史料分析、考古认证,很多历史事件都会被还原,或许所还原的未必与真实完全一致,但资料越充分,与真相就会越接近!

最佳贡献者
2

马未都也会有放屁的时候。因为老马并不是一个严谨的学人,只因倒卖古董发了财,办了个观复私家博物馆,就牛气冲天了,可以到处炫酷。

尽管老马只有小学学历,反而证明老马是个精明能干的人。这是没有疑义的,毕竟世界上有不少成功人士,小时候没读什么书。陈丹青也是小学毕业,没读初中和高中,直接进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但是,陈丹青可以侃哲学、社会、历史、政治、经济、人文等等,样样精通,侃的时候,经常把“牛逼”挂在嘴边,如同招牌一样。

中国什么时候有缸呢?其实判定这个问题,一点都不难。有缸字的时候,就一定有缸了。不然说缸写缸字干什么?

唐代写缸字的人就不少。

李白诗《夜半吟》:冬夜夜寒觉夜长,沉吟久坐坐北堂。冰合井泉月入闺,金缸青凝照悲啼……

卢照邻诗《十五夜观灯》:锦里开芳宴,兰缸艳早年……

李清照好事近词《风定落花深》: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天……

缸是容量比较大的陶瓷器。中国人造陶瓷器,有悠久的历史。上古时的帝舜就是一个制造陶器的工艺大师。《史记》里说舜造的陶器,器无苦窳。苦窳者,器之病也。

《老子》说: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器皿里面必须做成空的,才能用来装东西,做成实心的就没有用了。

缸是比较大的陶器,而且开口大,既便于把东西装进去,也便于把东西拿出来。小的陶器不叫缸,叫盆、盂、缽、盅、斝、缶、坛、罐等等。

根据许多古籍记载,中国上古的时候,流行瓮葬。就是把死人装进一个陶瓮,上口再盖一个陶盆,然后抬到荒郊野外去藏起来。所以,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葬者,藏也,使其速朽也”。可见,瓮是相当大的器皿,容量不小。中国有成语说请君入瓮,小了请不进去。缸的容量当然也很大,不然就不能叫作缸。瓮与缸的区别,只是开口大小不同。既然有制造瓮的工艺,制造缸绝不会有问题。

烧陶器的温度比较低,摄氏600度就可以了。陶器质地疏松,不坚硬结实。800度就是低温瓷了,高温瓷需要1200度,可以烧出非常坚硬结实的瓷器。

缸正好可以用来装粮食,装水。于是厨房里有水缸、米缸。厨房里的缸通常要加盖子,防尘,防老鼠偷。

五粮液酒厂有酒缸,老干妈有酱缸。

以前达官贵人,钟鸣鼎食之家,屋宇前早早地预备了大水缸。一旦走火,可以用缸里的水克火。还可以种荷花,养金鱼,供夫人姨娘消遣,以免犯痴想野汉子。

缸的形状一般是圆形的,上口大,下底小,外围呈优美的弧形。也有斜直形的。制造的时候,还是与其它的陶器一样,在陶轮上转几下,可以保证标准的圆形,瘪不了。

异型的缸也有,方形的,长方形的。多用来钟荷花,种罗汉松,养金鱼等等,缸的外壁上还要雕花,瓷釉的颜色也要丰富,以免太太姨娘们看得无趣。诗人画家看见了,诗情画意也会油然而生。

好了!话说到这个份上,因为唐代有大量的文本记载,完全可以证明唐代是有缸的。但是问题来了,老马说尚没有发现唐代的缸保存至今,没有实物证据就不行,可以说唐代和宋代都造不了缸。

这逻辑真他母亲的神了!好比某人的姥姥已经作古,他姥姥的结婚证书,以及家谱,都不足以证明他姥姥的存在,必须将他姥姥请来现场为证。否则,他妈根本不是人养的!

当代的粉丝紊流,足够滑稽的了。粉丝崇拜偶像,偶像放的任何屁,都是香的,都是对的,不容置疑。粉丝是不需要头脑的,所有的马粪大约也都是这种德行。

3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话说咱大华夏造不出的东西海了去了,您比方说啥太阳啦,啥月亮啦,啥地球啦等等这没个啥科技大进步的,咱就算憋死了他也造不出来啊。

可您回头告诉俺,作为玩泥巴的祖宗,能拿瓷片子换银子的主,居然造不出缸?这不就是泥巴捏个雏形,搁柴火堆烧的玩意,他的工艺要是比啥青花瓷,啥唐三彩啥兵马俑高级,那咱就不说了。可这缸不就是老百姓家里边搁大米,放水的物件,这有啥造不出来的。

就这事,说实际话就算是您信,俺也绝对不信!咱可以造瓮,居然却造不出缸?玩泥巴,还有那个国家能玩过咱的,这不开玩乐呢吗?

好吧!扯了半大天,咱先进入正题。

首先咱得分清楚嘛是瓮来?嘛是缸?

说说实际话,在咱一般人的眼珠子里,这瓮和缸应该差不离,都是腌咸菜,放大米,搁水的物件。

其实这俩物件还是不同的,首先不同点在于,这瓮是小底大肚小口的一物件,就跟那半拉葫芦差不多。而那缸您可以大致看成一类似圆筒状的东西,只不过他那底小,口大,底部到缸口这呈现逐步张开的样子。

这不都是放东西的物件吗?那为嘛这俩物件长的不一样呢?

这其实和功用有关,其一这瓮,他是腌个大咸菜啦,整个酸辣酱啦弄的一东西,因为他的口小,好密封。您如果拿那缸去腌,得,这口太大密封不好,漏气,容易坏,整个下雨天这不就得进雨水,这一缸的大咸菜全的玩完。您整个猪肉炖粉条子,没这大咸菜咋整?吃个大葱卷饼没酱,和着您得含着泪往下整,这不难为人吗?

那么缸是干啥的,您比方说装个水啦,装个面啦,您整个大粪勺子他也好往出捞不是。这种事您要是整个瓮上去,得这大粪勺子伸进去,他也不好出来不是。

那么其二呢,观赏性不同,这缸您要是整的好点,外边套个瓷整个花花朵朵啥的,搁大院里头,里边装上水整个莲花养个鱼啥的,这也算是小资的生活不是吗?兴趣来了,把那鱼捞上来洗吧洗吧,还能整个烤鱼吃吃。

您如果拿瓮来养莲花他都不发芽,那鱼瞅不见光全得郁闷死不是,这全得赖那口小不是!但您拿这瓮养个乌龟或者蛇啥的,哎这可以,毕竟这些个东西都喜欢静不是!

所以这功用不一样,造就了他们的形状不同。当然咱大华夏有些地方,别管你是瓮还是缸他都按照一个套路来使唤,这也是有的,毕竟老百姓可不管你这个,只要他认为顺手就成。

那么题主为嘛会产生这么个问题呢?

这还不是那司马光砸缸那事闹的。开头有那闲着没事干扯的那疼的主,就提出他新颖的发现司马光没有砸过缸,这事是假的,假的都不能再假了。

听了这话,俺当时就感觉很奇怪,这司马光没有砸过缸,难道是司马缸真的去砸了光。您这是当笑话玩呢?不怕把您那后槽牙给蹦折了?

这还没让俺乐够呢,后边就有人说,搁宋朝那会还真没有缸。哎呦俺了个去哦!一帮子玩泥巴玩了几千年的主居然烧不出缸来啊!就在俺惊的眼珠子都瞪大发了,回头人家就补充那是瓮,应该叫司马光砸瓮。而他叫了司马光砸缸,那说明这事就是假的。

这事可真是一波三折啊,比那些个穿越剧来劲多了,没七八十个波折,还真整不完这事,跌宕起伏啊!

这事让俺想起,有段时间有人质疑曹冲称象的真实性,理由是打古到今,咱大华夏地头上就没有象。

哎呦俺了个去!您不知道有黄河象这物件吗?俺就问一声,您知道河南为嘛要叫豫吗?显然您不知道,那俺就好心好意的告诉你,因为老早之前,河南这嘎达水多林子多,造就的结果就是大象多,被人称为人牵象之地,所以就叫了豫,估计您没注意这字的右边是个大象吧,这就是原因。

俺就奇怪了,这些年咋就那么多人,怀疑咱大华夏的老祖宗那些个事都是假,您就算是记录在史书中的事,他都给你鸡蛋里头挑骨头,非要给你弄出个子丑寅卯来,显得自己高那么一节似的。

不仅如此,还有些个人写历史的时候,还都喜欢引用大鼻子老外的话来修饰咱大华夏历史,整本书中不弄七八十句老外的那名言警句就显不出自己的渊博,这种书瞅着就烦,显得咱老祖宗就低人一等似的,连个名言警句都不会说。

其实咱不说那些个名言警句,民间流传的那些个歇后语就比那些个名言警句要好得多。

外国人说啥都是对的,咱大华夏的子民说个啥,不拿出个七八十条证据来那都是错的,说好听点可以叫你严谨,说不好听点……

哎!算了!俺是好人,咱接着说事。

首先咱说这司马光这事的真实性,因为这缸的事他就是根,把这根弄好了,这缸的事也就理清了。

话说司马光砸缸他这事开头是在《冷斋夜话》中记录的,这书是北宋时期写的,后来这事又被记录到了《宋史》中,这《宋史》那可是正儿八经官方编写的,咱就说这么点小事,他至于骗你吗?而且这还是官方记载的,真实性您就不用怀疑。

当然有人就偏要怀疑,这嘴巴长人家身上了,咱也不能堵人家的嘴不是。

那咱就拿证据说一说。首先有人质疑,这小孩子是有病还是咋的啦,没事爬那缸上边干嘛?正常人都不会干这事的,能把这事当成论据的俺都替你害臊。

您知道三字吗?熊孩子!啥是熊孩子?这物件捣个蛋啥的那都正常,乘你不注意一把火都能把家给你烧没了,爬个缸那还叫个事?

所以这原因多了去了,人家玩具掉里边了;人家爬上去就是为了瞅瞅里边有啥;人家爬上去就是为了在小伙伴中间嘚瑟嘚瑟,就为了证明你不敢俺敢;人家就是脑子抽了抽了,没别的原因就是想爬上去,咋的啦,不行啊?

所以这质疑点他根本就不成立。

接着说这能淹一个小孩的容器,这开口咋也得一米以上,没这数据,小孩根本就掉不下去。

你快拉倒吧,你没听过就一脚丫子深的水坑还能淹死人的事吧,啥事他都有个巧劲,您非得是一米以上,比一米小的就不成?老天爷他也没这么规定过吧!

咱就把这过程重塑一下,一个小孩子瞅着水里有他的玩具或者好东西,他一手搭边,一手去捞,整个人是蹲下的,这没跑吧?

好吧这一不小心掉下去,就论这孩子蹲下去的高度应该不到一米吧,所以啊这容器开口不到一米他也能掉下个孩子去。

再说您这瓮和缸的事,您说咱大华夏那个时候就没有烧缸的本事。

那鹳鱼石斧彩陶缸听过吗?这物件是新石器时代的东西。啊新石器时代咱就能弄出来了,咋到了宋的时候,咱反而不会了,这不会是手艺失传了吧,那青花瓷这些个东西咋就没有失传呢?好奇怪呀!

咋说有些人质疑咱大华夏大型的陶器瓷器烧不了,没这手艺。快拉倒吧,秦始皇那兵马俑咱走一个,这不用俺多说啥了吧!

好了,咱不多说啥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4

这个问题应该说不太严谨。古人和大缸这个两个概念太大,反正明朝以后,基本上你能看到的直径接近2米的大缸都可以烧制出来了。

现在是不常见那种大口径的缸了,因为已经不实用了。以前缸可贵,而且容易坏,所以普通人家用不起。即便破了,也舍不得扔,找个锔匠给锔起来,照常用。


瓦缸怕拍,但是看到缸,人们又喜欢上去拍一下,听一听那金属般的回声。所以以前农村里怕缸破,通常埋一半在地里,这样放着稳,蓄水、储存粮食,都没有问题。

而且这有个好处,以前口径越大的缸,缸身越容易瘪,越容易不圆润,影响美观。这放在有钱人家或许当次品处理了,但是一般人家会当个宝拿来用的,所以我们才有机会看到原来缸为什么不宜太大。


缸身并不是烧制之前做瘪了,而是因为缸壁薄,缸口粗,在烧制的过程中,因为应力的原因,次品率太高,所以古人奢侈不起。

在明朝以前,也就是大口径缸流行之前,最流行的是瓮。瓮的物理设计实际上比缸更合理,因为“敞口为缸,收口为瓮”。因为瓮到了口上,开始往里收紧,这样对瓮壁的压力会小很多。


大口径缸出现得较晚,并不代表刚也出现得晚,实际上缸出现得非常早,基本上在新石器后期,有陶土文化的时候,就已经有缸了,比如河南临汝出土的鹳鱼石斧彩陶缸。缸这个字出现得也很早,《史记·货殖列传》里就明确记载过这个字。

之所以有宋朝之前究竟有没有大口径缸这个争论,跟马爷对“司马光砸缸”提出疑问有关。

很显然“司马光砸缸”是一个文学语言,目的是为了押韵。因为《宋史》里明确记载的是“司马光砸瓮”。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实际上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小孩掉进去之后,不从缸口趴出来,而要把缸砸了。毕竟缸是开口的,而且缸口是缸体最开阔的地方,理论上更方便爬出来,小孩掉进缸里,水有浮力,是很容易扒住缸口的,基本上不太可能造成生命危险。


但是瓮就是方便理解了,因为瓮口是收口的,小孩掉进去,那是真危险,由于紧张害怕瓮口那么小,进去容易,出来难。加之瓮中有水,必须当机立断,砸破瓮壁,才能救出来。

所以“司马光砸缸”肯定是错误的。但宋朝那会有没有大口径的缸呢?马爷也说了,至少宋朝以前没有大口径缸的文物被发现。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5

瓮和缸都属于陶器主要原料就是红士或粘土,这两种容器烧制工艺差不多,缸的烧制温度高一些,原料中要参入一定比例的沙子,缸的表面有一层硫璃(玻璃)可防水,,,秦始皇那时候就能烧制大型陶器了,,,

6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收藏家同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回事。

收藏家最初不过是文物爱好者,收藏一些乱七八糟的文物。出于兴趣,他们会了解一些同文物有关系的知识。

然而,这些知识都是碎片,一些还是错误的,同真正的考古学家的知识层面是不能相比的。

司马光砸缸是假的?宋代没有大缸?

这当然是胡说八道。

事实上,早在唐代就有这种东西了。

大家都知道请君入瓮的故事。

来俊臣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把周兴请到自己家里。来俊臣叹口气说:“兄弟我平日办案,常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认罪,不知老兄有何办法?”周兴得意地说:“这还不好办!你找一个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热,再让犯人进到瓮里,你想想,还有什么犯人不招供呢?”来俊臣连连点头称是,随即命人抬来一口大瓮,按周兴说的那样,在四周点上炭火,然后回头对周兴说:“宫里有人密告你谋反,上边命我严查。对不起,现在就请老兄自己钻进瓮里吧。”周兴一听,手里的酒杯啪哒掉在地上,跟着又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连磕头说:“我有罪,我有罪,我招供!”

显然,唐代就存在这个瓮了。

有人说,瓮不是缸。

其实,原文就是瓮。

《宋史·司马光传》:“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其实,即便是宋代,这种大瓮也不罕见。襄阳檀溪宋墓壁画也画有一个足以淹死小孩子的大水瓮。

至于马未都为什么不知道?

他不可能不知道,只是故意找个话题来说罢了。

7

这个说法当见于马老爷子的《瓮与缸》一文。马先生为了说明“历史没有真相,只残存一个道理”,举了司马光砸缸的例子:

他发现《宋史·司马光传》里砸的是“瓮”,后又说收口为瓮,敞口为缸,认为“陶瓷烧造有许多技术难题”,“敞口深腹大缸完全烧造成功是明末之事”云云。(原文可在观复博物馆的相关推文里看到,在此不附链接了)

若要讨论缸与瓮的年代早晚,马先生关于缸的某些观点恐怕难以令人信服。我们必须得为缸说几句“公道话”了。

考古已经证明,距今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体型硕大的陶缸。例如下面这件大家在中学历史课本里曾看到的,仰韶文化鹳鱼石斧图陶缸。高度已经达到了47厘米,口径也有32.7厘米。

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中有个词“醯(xī)酱千缸”,意思是形容用缸做容器的酒和肉之多。汉代的缸到底有多大?满城汉墓里就出土过一种盛酒的大缸。通高能达到72厘米,而且上面还压着方盖防止酒的挥发。用途和当今没什么区别。

至于烧成年代,异议则更大。因为缸瓦一类的器具,严格上来说是属于日用品。即便是瓷制的,民用的也多为粗瓷。对于胎质成分、装饰图案要求并不精细,只是体型大、壁厚。这个在技术上并不难,对于烧成温度、窑室规模等的限制也完全不用等到明代末期。满城汉墓的这件大陶缸就可以说明问题。除了造型上有些方,烧成的技术并无二样。

而陶瓷器的成型在当时主要采用拉坯的方法。这个大家在许多视频中也能看到,就是将转盘上的泥团用手掏料,以提拉的手法制成陶坯,然后在进行打磨修饰。这个方法在我国很早就已经掌握了(有观点认为可以早到新石器时代)。

“我最怕有历史老师或学者信誓旦旦地告诉我一个‘历史真相’,误人子弟往往就从‘真相’开始。”马先生这种怀疑的态度、想法是我们该学习的,但他的对于缸瓦的某些观点却难以让人信服。对于这些观点,我们同样也应该报以怀疑。或许他是为了从反面向我们证明所谓“历史真相”并不可信吧。

当然了,人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是有差异的,几乎很难有人能做到掌握全部的文献典故、历史资料和考古知识。作为当前国内知名度颇高的马老爷子,虽然在一些认识上或有不足,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在普及传统文化方面,也是有着不小贡献的。

8

鹳鱼石斧彩陶缸 新石器时代!


9

我是小尼采,今天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从小就在语文课本上学习到了司马光砸缸的故事,但是在某一个节目中两位专家就这个历史故事展开了唇枪舌战。

一位从文献资料论证,司马光确实砸了缸救了人,一位从考古文物考证,宋代压根儿烧不出能淹死人的大缸,司马光没法儿砸缸。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出自《宋史》,史书中是这样记载的:“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请看关键字,是瓮并不是缸,可见史学家的用字严谨,收口为瓮,敞口为缸。想想就知道如果是缸那么大的口子何必要砸坏?何至于跌落喊救命?完全可以自己爬出来。千万别小看器口的一收一敞这一个细节问题,敞口深腹大缸的锻造是明末之事,比收口大陶瓮要晚上两千年。所以你听不见有关缸的成语,而请君入瓮,瓮中捉鳖等成语却耳熟能详。如果你还是无法区分这两者的区别,小编就附上图片

此为瓮

彼为缸


为啥烧不出来捏?那就要从工艺上说起了,瓮是收口的,做过陶艺活的人应该知道要做大口的陶器并不简单,何况是大型的,大口,壁面的厚度要让陶器保持稳定,不至于一边厚一边薄,手的力度要均匀,何况古时候还没有现在的制陶器具。要锻造如此大的开口大缸是有难度的。

至于宋朝烧不出这个缸,这个问题还是等后人来解决吧,只是司马光砸的的确是瓮应该是不攻自破的问题了。

10

商周时就能烧青铜大鼎,陶土大缸是很高深复杂工艺吗,好逗!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