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是七哥

赫鲁晓夫的下台,是他个人性格造成的必然结果,他本人一直被周围人认为,是一个野蛮、粗俗的农民。而勃列日涅夫,则是一个待人和蔼、喜爱社交的领导,比起赫鲁晓夫的野蛮,简直好上太多了,于是,他钻了赫鲁晓夫糟糕的人际关系空子,一举夺权成功。

赫鲁晓夫拒绝与主席团其他成员交流沟通,许多对外政策都是自己一个人决断;对于其他官员,也经常冷嘲热讽。因而,在赫鲁晓夫当政的十年中,凡是与他共事的官员,大部分人都十分讨厌他。

赫鲁晓夫重视经济建设,大力削减军费,苏联的元帅们对此不满,与赫鲁晓夫不断协商,但赫鲁晓夫一脸不满,直接冷嘲热讽,说国家把钱都花在军事上了,那么“我们就会因为你们而穷的连裤子都没有穿”;

遭遇了古巴导弹危机、柏林危机,赫鲁晓夫拙劣的外交,使得他在国内、国外遭到许多人的反对。面对众人的指责,赫鲁晓夫变得更加暴烈,甚至在一些会议上,只要有人敢跟他提反对意见,他一定会冷嘲热讽,让别人难堪至极,骂中央委员的书记们是“在路边石头上撒尿的公狗”。(赫鲁晓夫会上大怒)

如此一来,赫鲁晓夫把一大批人都得罪完了,即使是那些他曾经一手提拔起来的高级干部,也是十分厌恶他,如勃列日涅夫,米高扬,尼古拉·波德戈尔尼,谢列平。

这些糟糕的人际关系,已经为赫鲁晓夫的倒台,埋下了种子。

虽然赫鲁晓夫的人际很差,但这并不意味着,勃列日涅夫等人就可以轻松夺权。于是,这些讨厌勃列日涅夫的中央委员们,在赫鲁晓夫当政的前中期,都是一致默默忍受赫鲁晓夫的粗鲁与野蛮。

随着时间的流逝,赫鲁晓夫逐渐老去,同时面对苏联内外交困的局面,他也是心力交瘁,四处出访,寻找挽救苏联经济的良方。于是,1963年和1964年,他执政的最后两年时间内里,一直在苏联各地奔走,或者出国拜访,一年中竟有将近一半的时间,不在苏联的心脏莫斯科。在莫斯科没有领袖守家的情况下,勃列日涅夫等人就有了足够时间,来策划推翻赫鲁晓夫的领导地位。(勃列日涅夫)

与此同时,逐渐衰老的赫鲁晓夫表现出了与斯大林晚年几乎一样的情形:赫鲁晓夫经常对周围的人说,自己岁数大了,需要下台,让位给那些年轻人,让他们接替我的位子,自己回家抱孙子。

不管赫鲁晓夫让位是真是假,赫鲁晓夫周围的助手们,以及勃列日涅夫等中央委员们,都不约而同地想起了斯大林晚年也这样说过,而斯大林说过这些话后,就把政治局来了一次大换血,许多苏联高级官员被斯大林一把推到。

而如今,赫鲁晓夫似乎也来到了这个时候,赫鲁晓夫说在苏联二十三大的时候,就会自己提交退休申请。而勃列日涅夫等人听到这话之后,惊恐万分,认为必须抓紧时间策划,不然到了二十三大的时候,或许就是勃列日涅夫这些人的末日了!对赫鲁晓夫的恐惧,愤怒,让勃列日涅夫等人必须加紧时间行动。

于是,勃列日涅夫吸取,赫鲁晓夫前两次打倒政敌马林科夫和贝利亚的经验教训,不再依然孤军犯险,而是要把所有人联合起来,共同对抗赫鲁晓夫。于是,所有讨厌赫鲁晓夫的中央委员全部加入了政变策划,勃列日涅夫、尼古拉·波德戈尔尼这两位即将接任赫鲁晓夫大位的竞争者放下彼此的猜忌,与谢列平等人一起合作。(波德戈尔内,有的译作也翻译为波德戈尔尼)

与此同时,赫鲁晓夫还在皮聪大悠闲的过着度假日子。这段时间,应该是赫鲁晓夫最为快乐的日子了。这两年来,他一直在思考苏联的经济模式,一次次的尝试改革,带来的却是不断失败,这让他深感疲惫。而此时皮聪大的度假日子,让他也稍微舒缓了一下。但他也有许多烦恼的事情,那就是耳边总是传来莫斯科要政变的消息。

这个消息,最先是他的女儿拉达在1964年的夏天得知的。有妇女向达拉告密,说莫斯科有人要推翻赫鲁晓夫,并让达拉告知父亲赫鲁晓夫。但达拉遵从父亲赫鲁晓夫的要求,不要插手政治,于是便礼貌地回绝了告密者,同时也没有告诉父亲赫鲁晓夫。随后,达拉又得到了一位苏联高级官员的警告,说有人要推翻赫鲁晓夫,但达拉依然没有注意这些事情。(赫鲁晓夫和他的儿子谢尔盖)

最后,还是赫鲁晓夫的儿子谢尔盖告诉了他,而谢尔盖则是从一位苏联高级干部的保镖那里得知的消息。但听到谢尔高的话,赫鲁晓夫不敢相信,勃列日涅夫、波德戈尔尼、谢列平绝对不会反对自己,不会赶自己下台。而赫鲁晓夫如此肯定的不相信,不外乎勃列日涅夫、波德戈尔尼、谢列平这三个家伙,就是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啊,赫鲁晓夫一直将他们视为朋友,哪里会想到他们会背叛自己。尤其是勃列日涅夫,是那么虔诚,一直在赫鲁晓夫面前阿谀奉承,表现的对赫鲁晓夫十分忠诚。

于是,赫鲁晓夫在得知消息的第二天,就直接当面质问波德戈尔尼,说他们是不是要赶自己下台。结果可想而知,作为参与策划的主要发起人之一波德戈尔尼,当然矢口否认。随后,赫鲁晓夫又打电话到莫斯科,斥责他们在莫斯科背着自己搞什么鬼,想要推翻自己下台吗?结果还是一样的,参与策划的人都不会承认,只会让莫斯科的人们,快速行动,赶紧推翻赫鲁晓夫。(波德戈尔尼和赫鲁晓夫,赫鲁晓夫一把提拔了波德戈尔尼,并且有意将大位传给他)

此时的赫鲁晓夫,真的宛若一个傻子,“奇怪、缺乏理性、难以理解”。面对这些要推翻他的策划者,得知消息的赫鲁晓夫竟然直接跑去质问他们,难道是要得到他们的坦诚对白吗?在得到这些策划者的否认结果后,赫鲁晓夫就没有深究了。

1964年10月12日,勃列日涅夫晚上打了一个电话给赫鲁晓夫,要赫鲁晓夫听从主席团命令,回莫斯科开会。赫鲁晓夫起先不想回去,并且草率的下了决定,要勃列日涅夫他们自己决定开会,自己两周后在回去。可是,勃列日涅夫坚持要赫鲁晓夫回去开会。最后,赫鲁晓夫还是听从勃列日涅夫代表的主席团要求,第二天赶回莫斯科。

接完电话,赫鲁晓夫开始想起了儿子谢尔盖的话,这次回莫斯科,勃列日涅夫他们肯定做了一些事情,想要推翻自己。即使知道这些情况,赫鲁晓夫还是什么也没做,在10月13号直接回了莫斯科。

而此刻的莫斯科,已经在勃列日涅夫等人的全盘掌握之下,回到莫斯科的赫鲁晓夫宛若一只笼中的小鸟,只能任由他们肆意攻击。接下来的主席团会议,在勃列日涅夫的主导下,开始了对赫鲁晓夫的无情攻击。

自此,赫鲁晓夫陷入了绝望之中,他一直以为这些中央委员们,勃列日涅夫、波德戈尔尼、谢列平等人,都是自己的好朋友,但在这次批斗会上,他们完全抛弃了赫鲁晓夫,

这里没有赫鲁晓夫“你的朋友”,你赫鲁晓夫“独断专行,藐视主席团,很粗鲁,刚愎自用而且桀骜不驯”。

最后,1964年10月14日,赫鲁晓夫被迫退休,从此结束了政治生涯,过着孤独、痛苦的退休生活。与此同时,勃列日涅夫成为苏联第一书记,苏联进入勃氏时代。

苏联进入勃氏时代,迎来了苏联的巅峰时期,国力大幅提高。这种繁荣的背后,勃氏也是有许多功劳的,勃氏时代不断进行经济改革,减少中央行政指令,开始不断接近市场经济的模式。这种改革方法,一开始效果的确很好,但由于勃氏本身并没有赫鲁晓夫的改革魄力,所以许多改革也是止步不前,流于形式,并没有真正地为苏联带来经济动力。

到了勃氏执政的后期,勃氏也陷入了政治危机中,大搞个人崇拜主义,一手掌握苏联大权,大搞一言堂;几乎全部推倒了赫鲁晓夫在政治上的进步改革,如领导干部取消终身任职、实行限期任职,就被勃氏取消,政局上一味求稳,使得许多高级干部都是一群老人,所以也有人称勃氏时代的苏联,是“老人政治”;(勃氏时代的一些老年人政要)

最为致命的,就是勃氏带头收受贿赂,使得苏联出现了全面贪腐的局面,上至勃列日涅夫,下至苏联各个地区的书记。苏共的贪腐,带动整个社会的风气败坏,一度消失的吸毒现象,在勃氏时代重现;2400个黑社会组织,开始出现在苏联社会中,而且其中不少组织都有官方背景;西方思想、文化入侵苏联,苏联年轻一代人开始逐渐西化······

看到这里,我们不难知道,在苏联历史上,赫鲁晓夫的贡献很显然,远大于勃氏。赫鲁晓夫因为个性问题,被轰下台,但不能否认的是,他的那些积极改革政策、决心,给内外交困的苏联带来了新的希望;

而勃氏呢?赶走了积极改革的赫鲁晓夫,但自己又是一个处处平庸的人,改革不给力,自己还带头贪腐,败坏苏联根基,最终使得苏联一步步走向衰落。(勃氏的葬礼)

我是七哥!欢迎大家多多评论、点赞、转发!关注我,每天带大家看看大千世界,提升认知!

最佳贡献者
2

勃列日涅夫没有夺取赫鲁晓夫的政权,而是别人硬塞给他的,只是这些人小看了他,结果他坐下来稳稳当当的干了十八年,轻松收拾了一切政治对手,然后利用前任们积攒下来的家底加上突然发现的大油田开始努力扩军跟美国争霸,最后耗光了苏联最后一点气血。

赫鲁晓夫出身草莽,能一路青云直上显然有着过人的能力,但是也正是因为赫鲁晓夫长期在各级党政机关都担任一把手,让他养成了盛气凌人的作风。虽然赫鲁晓夫敏锐的发现了斯大林的做法存在严重问题,如果持续下去必然会让苏联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态全面扭曲,最后走向崩溃,但是他发动的改革要么决策过于草率,要么推行手段过于鲁莽,收效不佳。

赫鲁晓夫试图对于苏联管的过死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但是手段是盲目的放权,在当时的苏联不可能搞市场经济,而计划调节又被他轻率的削弱,结果企业的主动性没有真正发挥反而造成生产浪费和无序;想发展农业乱鼓励垦荒,结果造成了生态灾难。对于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同时也使得苏联政府必须大力压缩官僚机构,从编制人员到部门权限都被大幅度削减,另外赫鲁晓夫本身出身社会底层生活较为简朴,所以他也把斯大林时代的官僚特权大幅度削减。这样子一来,苏联的官僚阶层丢了位子,票子,住不上大房子,对其怨气可想而知了。

当然,如果赫鲁晓夫的改革成效斐然,那么压制官僚的的举动只会让他赢得民心,事实上在他改革的初期虽然激怒了莫洛托夫和卡冈诺维奇等老官僚,试图通过主席团会议(即苏共政治局),但是苏共内部的新生力量和军事将领们的支持下,他仍然在中央全会上一举反败为胜。可是赫鲁晓夫改革经过初期让人人体会到社会管制松动的好处之后,就因为上述问题戛然而止了,而他身上同样带有的斯大林式作风却不仅让老派官僚们愤愤不平,更让原本是他主要依靠的苏共内部新生代力量也对他大为失望,没有人还愿意接受他对中央委员们吆五喝六的态度了。

结果,在1964年忍无可忍的老派官僚和新生代一起联合在曾经是赫鲁晓夫最信任的副手谢列平的带领下将他推翻。但是推翻赫鲁晓夫之后,老派官僚的头面人物苏斯洛夫和新生代的谢列平斗得难分难解。因为双方势均力敌,都不想同归于尽,所以最后选了中央书记处中那个看起来最窝囊最没有能力的人——勃列日涅夫临时来过渡一下,他是各方都可以接受的人。

勃列日涅夫出身学院派,有学位有工程师职称,但是除了在州一级党委担任过几个第一书记之外,他更多的工作是满街做各级党委的委员,第二书记和方面军政治部主任等等副职。人人都觉得他没啥能力,也就配做一个州一级的官僚。时任苏联塔斯社社长,后来做过驻英国大使的列昂尼德·扎米亚京就评价说:“谢列平对他的看法也是这样。勃列日涅夫充其量只是个州一级的干部,而不是个大国的领导。他头脑简单,把两三种观点归纳一下的能力都没有,理论知识微乎其微。所有发言都需要别人事先写好……”

可是事实很快证明他们都看走眼了,勃列日涅夫坐上总书记那把椅子提出来的第一个问题是“用个什么新的口号取代赫鲁晓夫那套吧?”,在挨个征询主席团成员意见之后,他又抄起来电话亲自给十五个加盟共和国的党委第一书记挨个打电话征求意见。苏斯洛夫和谢列平看了暗笑他是个笨蛋,可是那些加盟共和国党委第一书记们意见绝对相反!他们觉得勃列日涅夫作风具有高度亲和力,不像斯大林和赫鲁晓夫那么盛气凌人,纷纷感叹列宁同志的民主作风又回来了……

就这样子,勃列日涅夫一边用亲和力一边恢复了斯大林时代的官僚特权,逐渐培植起来自己的势力,然后转身就开始收拾那些笑他笨蛋的了。

首先是谢列平因为想继承赫鲁晓夫亲民的简朴作风惹恼了几乎全体中央委员,而勃列日涅夫也不在需要这个克格勃主席为他看家护院了,他找到了自己的亲信了。于是,谢列平所有的部下都被撵到了偏远的小国去做大使,最后成了孤家寡人的谢列平被撵到了工会去当主席,即便如此任何工会想办的事情都没可能办成,尽管谢列平还保持着政治局委员的身份。任何人同谢列平保持密切关系成了一件危险的事。扎米亚京刚想借助工会为塔斯社的职工建一座疗养院,就立刻被紧急召去见勃列日涅夫。总书记直截了当地对他说:“谢列平身边所有的思想家都已被我们打发到国外或其他地方。现在他正在意识形态这块阵地上寻找新人。看来,他还没有抛弃自己的理想。所以,你应该知道选择什么样的朋友……”

苏斯洛夫虽然过着清教徒式的生活,但是也被勃列日涅夫死死的压在他主管的意识形态领域一小片,任何组织人事事务都别想过问。柯西金虽然当了部长会议主席(总理),但是基本只能主管具体经济事务,所有的大大小小政策决策都得送到政治局去讨论 。

就这样子,勃列日涅夫稳稳当当的坐了18年,他不停地提高各级官员的“特供”待遇,让他们都觉得满意,轻易也不会解除谁的职务,前面说了就是谢列平这种对手,他也只是将其撸成光杆司令,但是还留着他的政治局委员,手段可见一斑。

但是勃列日涅夫的做法,尽管某种程度上消除了赫鲁晓夫改革带来的一些混乱,可是最终让苏联社会变得死气沉沉,官僚集团僵化终究不可救药。而苏联发现了大油田之后,国民经济就染上了“石油瘾”,除了军工行业之外一切轻重工业都被漠视,苏联在八十年代初工业产值里有60%都是军工体系的武器装备……

苏联在石油经济的支持下底气足了就开始满世界的与美国争霸,看似威风一时。可是内里国民经济扭曲畸形日趋严重,用于国民生活的农业和轻工业产品基本无人关心,市场供应始终短缺几乎限于崩溃,僵化的官僚集团则对于利用特权牟取利益之外的一切事情都毫不关心。

当美国利用石油土豪打压油价的时候,苏联裸泳的样子立马就露出真相了。国民经济开始崩溃的时候,戈尔巴乔夫一面是面对积重难返的经济体制,仅仅是改革管理制度已经推不动了,因为那会遭遇官僚的阻碍,他因此想从政治体制方面下猛药先排除官僚集团的干扰。兮呼哉,彼时的苏联已经是病入膏肓,招架不住虎狼之药,终于一命呜呼散架了……

由此看来,赫鲁晓夫的改革虽然不成功,但是那其实是挽救苏联的唯一机会,而勃列日涅夫表面为苏联带来的稳定和一时的繁荣,其实却把苏联的墓穴挖的更深了。

欢迎关注,其他回答更有趣

3

1953年,斯大林去世后,赫鲁晓夫上台,正式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刚上台没多久,赫鲁晓夫就迫不及待的对斯大林进行了全面的清算。斯大林时代扩编的主席团和书记处也被大量裁减,25人被赶了出去。

这其中,就有已经成为中央委员的勃列日涅夫。被赶出中央的列日涅夫,在国防部担任了副政委。虽然地位天差地别,但是勃列日涅夫并没有气馁,反而积极工作,极大的加强了和军队的联系,这也为他积累了雄厚的资本。

1956年,勃列日涅夫再次获得了机会,他利用赫鲁晓夫与除掉马林科夫等人的机会,重回核心,成为了中央委员。随后,勃列日涅夫又成为了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

赫鲁晓夫在全面否定斯大林的同时,对于苏联,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赫鲁晓夫的改革,包括改革农业僵化的问题,废除干部终身任期制等等,虽然出发点很好,但遭到了既得利益者的极大反对。

同时,由于赫鲁晓夫的改革并没有取得显著的成果,相反,却搞得国内国外一团糟,尤其是对外,“古巴导弹危机”导致苏联颜面尽失,内忧外困之下,赫鲁晓夫最高领导人的地位开始变得岌岌可危。

1964年,勃列日涅夫趁赫鲁晓夫在黑海度假的时机,在莫斯科发动了政变。他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的名义召开会议,剥夺了赫鲁晓夫的权力,赫鲁晓夫被“退休”。

虽然不甘心失败的赫鲁晓夫回到莫斯科,再次组织召开全国中央委员会议,但是,勃列日涅夫早有准备,几乎所有的中央委员都全面否定了赫鲁晓夫。赫鲁晓夫彻底失势,勃列日涅夫正式成为了苏联的最高领导人。

正是在勃列日涅夫的时代,苏联国势达到了巅峰。然而,奇怪的是,大家对勃列日涅夫的评价,却普遍并不高。因为,由于勃列日涅夫对苏联社会的矛盾缺乏认识,也没有解决问题的决心和魄力,苏联虽然在勃列日涅夫时代“鲜花着锦,烈火烹油”,但是,苏联也正是在勃列日涅夫时代,埋下了灭亡的隐患。

而赫鲁晓夫虽然也犯了许多错误,但是,他锐意改革,尤其是改革苏联僵化的体制和干部终身制的试图,表明了赫鲁晓夫积极进取的思想。

因此,我认为,虽然赫鲁晓夫统治苏联的时间并没有勃列日涅夫时间长,在位期间国势也不如勃列日涅夫时代鼎盛,但是,锐意进取的赫鲁晓夫对苏联的贡献,显然要大于碌碌无为的勃列日涅夫。

4

赫鲁晓夫,众所周知的“野蛮”总统,不懂得处理人际关系独断专行,他在性格方面与勃列日涅夫比起来可是逊色多了。勃列日涅夫正是抓住了这一点进行夺权,所以说赫鲁晓夫的失权与自己的所作所为有很大关系。


赫鲁晓夫新官上任三把火,刚上任没多久他就迫不及待地进行大范围改革,他首先对政府人员进行了裁减,整整二十五个人离开,勃列日涅夫就在其中。除此之外,赫鲁晓夫还进行了其他方面的改革,特别是在农业方面,为了解决农业僵化的问题,他废除了干部终身任期制,这样的改革遭到了一些既得利益人的强烈反对。

(赫鲁晓夫)

赫鲁晓夫专断的进行一系列改革,本以为能够各个击破获得进步,没想到不仅没有很好的效果,还把国内搞得一团糟。屋漏偏逢连夜雨,古巴导弹危机的发生让苏联彻底失去了颜面,从此赫鲁晓夫的地位变得动荡起来。这样大刀阔斧的改革本来就令人不满,再加上赫鲁晓夫的人际关系处理的并不好,苏联政治内部出现了反对他的声音。


勃列日涅夫离开之后,便到了国防部,近水楼台的他与苏联的军队有了亲密的接触,这也为他后来夺权做了铺垫。机会很快就来了,1956年,赫鲁晓夫除去了马林科夫等人,勃列日涅夫抓住机会再次回到了苏联的政治核心部位,最终还成为了苏维埃最高领袖。1957年,苏共内部在赫鲁晓夫出国访问的时候召开会议,决议罢免赫鲁晓夫的职位。但是这次的决议并没又通过,赫鲁晓夫躲过一劫。在1964年,勃列日涅夫等人又做了一次这样的决议,赫鲁晓夫在黑海度假时接到紧急会议的电话,但他没想到这个会议是决定他命运的会议。勃列日涅夫早已做好了充足的准备,赫鲁晓夫再做什么也于事无补了。就这样,赫鲁晓夫的时代结束了。


要说他们俩谁对苏联的贡献最大,人们历来都是站在赫鲁晓夫这一边的,但是两人各有贡献也各有不足。在很多苏联人心中,赫鲁晓夫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虽然他所做的那些改革没有取得很好的成效,但是也有一定的作用,勃列日涅夫上台后的很多作为都是在赫鲁晓夫的基础上进行的。

勃列日涅夫统治时期,将改革的重心放在了军事和工业方面,他不断地发展军事实力,国防开支在国民总开支中占比很大,核武器数量超过了美国,苏联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军事大国。在勃列日涅夫的统治下苏联国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看起来一片繁荣,但也正是因为其大力发展军事,美苏关系一度恶化,再加上勃列日涅夫又盲目自信,最后差点将苏联给葬送。


站得越高,摔下来的时候就越惨,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在国民心目中的地位也是这样的,赫鲁晓夫由于没有做过太突出的贡献,也没有犯过什么不可挽回的大错,所以无论在位还是不在位对苏联人民影响不大。但是勃列日涅夫就不一样了,他在位时让国民体会到了生活富足、经济进步,最后又将 苏联 的经济和外交搞得很糟,自然在人们心中有了落差,所以一直以来风评很不好。

若真的要说谁的贡献最大,我还是认为勃列日涅夫拔得头筹,虽然最后苏联被他搞得奄奄一息,但是至少苏联在他手上辉煌过,这是不可否认的。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欢迎大家来讨论。

5

在1956年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当选为苏共第一书记,他的权力达到了巅峰。在全面否定斯大林的同时,在1957年将斯大林的近卫军,马林科夫、莫洛托夫、卡岗诺维奇打成反党集团,并将他们全部开除出党。同时对其上台有特别重要贡献的朱可夫,撤销其国防部长职务。从而开始了赫鲁晓夫的时代。此时的他,在苏共中央拥有绝对权力。正是在这种情形下,他将勃列日涅夫,作为他的亲信提拔到苏共第二书记的职位上。勃列日涅夫,能力较差,为人厚道,跟随赫鲁晓夫,才获得了政治上的飞黄腾达。这样一个人,赫鲁晓夫从未将其视为政治上的对手,只是把他作为自己的下属看待。

1957年到1964年,赫鲁晓夫独揽大权7年,他所进行的各种改革,功过是非自有后人评说。但确实得罪了权势很大的利益集团,这个集团不能容忍赫鲁晓夫走得这样远,所以他们要换人了。勃列日涅夫是个温和派人物,是理想的继承者。权力斗争在暗中进行着,苏共主席团成员们,在老资格的政治委员,掌管意识形态的苏斯洛夫的操作下,逐渐达成一致。

机会终于来了,1964年,勃列日涅夫代表苏共中央电话通知在外地的赫鲁晓夫回莫斯科参加中央关于农业问题的会议。赫鲁晓夫感觉不妙,无奈被迫只有参加。赫鲁晓夫一下飞机,克格勃主席亲自在飞机场将其控制起来了。赫鲁晓夫几乎是被押送到随即召开的中共全会上的。会议由勃列日涅夫主持,按照事先的安排,政治局委员们纷纷发言指责第一书记赫鲁晓夫。面对这一切,赫鲁晓夫知道大势已去,尽管事情来得太快,他还没有缓过神来,但此时的他,更多的是应该考虑他的身家性命的安全,反抗是无用的,最终他同意引咎辞职。

最高 权力发生了和平的更迭,勃列日涅夫、柯西金、波德戈尔内构成的三架马车,成为了新的权力中心,而苏斯洛夫成为了教父式的人物。又经过了很多年的演变,勃列日涅夫才逐渐地成为了最高权力的拥有者。

6

苏联的解体不是一个偶然事件,而是一个必然事件。

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四位苏联的领导人对于苏联的解体都是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具体来说,应该是这样的:

斯大林一手缔造了苏联的辉煌,他所创造的斯大林模式,在二战时期和战后重建的头10年具有极大的优越性,让苏联迅速崛起。但反过来,斯大林模式是僵硬的,缺乏与时俱进的能力,为日后苏联的解体埋下了伏笔!

赫鲁晓夫是斯大林之后的苏联最高领导人,上台的手段并不是那么光彩。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对斯大林进行全盘否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改革。赫鲁晓夫也明白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但是他的改革太过于矫枉过正了,对于斯大林的否定过于彻底。他知道必须要要改革,但是却不知道的要怎么改革,从而造成了苏联动荡,为日后的东欧巨变埋下了伏笔。

勃列日涅夫是赫鲁晓夫之后苏联领导人,他是通过政变上台的。但是这次政变,却不是勃列日涅夫主导的人,他只是一个平衡各方派系的中间者。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废除了赫鲁晓夫改革,重回老路。可以这么说,勃列日尼夫任期上,毫无作为,让苏联的泥潭中愈陷愈深。

戈尔巴乔夫是苏联的最后一任领导者,是压死苏联的最后一根。戈尔巴乔夫也知道要改革,但是他的改革是直接放弃了苏共的统治地位,直接造成了苏联解体!


如果把苏联比喻成一辆列车,那么斯大林就是把最好的全部集中在列车头上,以保证列车的高速前进,至于其他地方的部件,能用就行;赫鲁晓夫则是想要把整个列车的部件都换上最新最好的,但是他把旧部件拆的太多了,却发现新部件好像不太匹配;勃列日尼夫则是把赫鲁晓夫的新部件全部拆掉,再一次装上了斯大林的旧部件;戈尔巴乔夫一上台,立马就宣布:以前一直用的是一家供应商,现在可以多用几家的供应商了!



我们还是先回到本题,勃列日涅夫究竟是如何取代赫鲁晓夫上台的?

赫鲁晓夫的改革,并没有取得效果,反倒是把国内搞得一团糟,在国际上也因为古巴导弹危机颜面扫地,引发了苏联各大势力不满,于是联手把赫鲁晓夫赶下台!

实际上,在这一次政变中,勃列日涅夫并不是主力 只是一个临时拉过来凑数的,苏斯洛夫和谢列平两人都要排在勃列日涅夫之前(苏斯洛夫主管意识领域,谢列平则是手握克格勃)。

政变结束后,联手的各大派系之间为了避免彼此之间的争斗,采取了一个折中的手段,扶持了没有多少根基的勃列日涅夫上台。

就这样,勃列日涅夫捡了一个大便宜,坐上了苏联最高领导人的宝座。一旦坐上了这个位置,勃列日涅夫可不想那么快下来,他四处安插了亲信,逐步架空了苏斯洛夫和谢列平!

勃列日涅夫时期,废除了赫鲁晓夫的改革,重新回到了斯大林模式的老路上来了。总体上来说,勃列日涅夫并没有进行有成效的改革,而是维持了一个僵化、中庸的固有态势。

在勃列日涅夫当政的70年代,苏联经济迎来了一次高峰。当然,这并非是勃列日涅夫的功劳,而是73年,阿拉伯国家对西方进行原油禁运,引发了石油危机,导致油价暴涨,而苏联靠着卖油赚翻了。

可以说,这是一次虚假的繁荣,当阿拉伯国家解除石油禁运之后,苏联便被打回原型。

很难说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对于苏联的贡献谁大谁小,毕竟两人都推动了苏联的解体。

唯一不同的是,赫鲁晓夫是真正想做点什么,想打破现状,是锐意进取;而勃列日涅夫则是维持现状就好,不敢打破现状,敢于平庸!

7

这个问题有点大,真要说起来得写一本书,而不是一篇没稿费的文章了。不过我还是愿意简单聊聊,不对之处欢迎指正。

赫鲁晓夫在斯大林去世后组成了三架马车的集体领导,随之担任苏共总书记,至少在国内问题上两件事上是非常正确的。一件是抓捕了试图夺权上位的克格勃头目——阴险狡诈的贝利亚,避免苏联走向一个秘密警察主宰的集权国家(好色的贝利亚不但染指了许多名媛贵妇,而且搜集了所有领导人的隐私,赫鲁晓夫所做的事是立即毁掉所有文件,让大家都松了一口气)。另一件是对斯大林时期的冤案进行了平反,破除党内之前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这事确实深得民心,很多人为此给赫鲁晓夫加分点赞,确实是苏联政治上的一大进步。在国际问题上至少也有一件事是正确的,他提出了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社会主义必须与资本主义共存,尝试与西方国家缓和关系,改善双方全方位对立的相处方式,避免爆发全面战争。

赫鲁晓夫的上台在当时确实可以说把苏联带向另一个较为正确的方向,调整经济政策,注重民生,发展轻工业,避免了保守派继续走斯大林主义老路的企图。适时灵活的运用政治手段,几次在危急时打击了一些试图密谋反对他的政敌,也是从那时起苏联政府领导人即使被终结了政治生命,但再也没有象斯大林时期一样担心被肉体消灭了。

当然了,赫鲁晓夫这个精力充沛的小个子,本身就是一个脑子一发热就盲目的行动派。后期经济政策出了偏差没有适时调整,国际问题上的缓和政策在实施时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在党内反而自己又走上了个人崇拜的老路,执政时间一长问题暴露的多了,搞得树的敌人也多了,最后只有被迫乖乖退休了事。

勃烈日涅夫是一个和赫鲁晓夫截然不同的人,他能被各方接受推举上台,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他是一个平庸之人,不会是一个强势的独裁者,在大家对活蹦乱跳的赫鲁晓夫厌倦之后。勃烈日涅夫再合适不过了,本身是一个相对温和的人,不象赫鲁晓夫那样锋芒毕露,四处树敌。但看上去平庸的勃烈日涅夫上台之后逐步改变了赫鲁晓夫激进的经济、国际政策,使苏联走上相对平稳的发展道路,经济实力发展大为增长,军事实力直逼美国,在国际竞争当中采取进攻态势,逼迫美国及其西方国家采取守势。

勃烈日涅夫执政后期开始了苏联有名的“老人政治”——政治上日趋保守僵化,经济上裹足不前,军事上穷兵黩武。一个军事上强大到可以比肩美国的大国,竟然在轻工业上、食物供应上无法满足本国人民的生活需求,排队购物成为苏联人的必修课。苏联这头令人望而生畏的北极熊的一只胳膊可以轻易拗断对手的大腿,另一只手萎缩软弱到提不起一篮子伏特加。

凭心而论,赫鲁晓夫也好,勃烈日涅夫也好,他们的上台都比前一任更进步,对国家的发展更好一些。如果非得要说对苏联来说谁的贡献更大,我个人认为还是赫鲁晓夫,他是在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处在十字路口时,把国家带上了一个正确的轨道,避免苏联这个红色帝国列车飞快的奔向另一个错误的方向。如果当时贝利亚夺权成功或保守派继续执政,对苏联和世界可能都是一场不幸。

对我个人而言,我觉得赫鲁晓夫这家伙更有意思。

8

说来话长。

勃列日涅夫(1906—1982) ,1964年到1982年任苏联最高领导;18年的任期仅次于斯大林。在勃列日涅夫统治期间,苏联的全球影响力急剧增长;

苏联全球军事存在迅速扩张。不过,勃列尔涅夫坐为领导人的18年任期,同时也标志着苏联经济和社会停滞时代的开始。

勃列日涅夫在政治崭露头角得益于恩师赫鲁晓夫;因为勃列日涅夫曾经站在赫鲁晓夫一边,反对接替斯大林任苏维埃主席的马林科夫。

1955年,勃列日涅夫被任命为哈萨克领导人。从表面上看,他的任务很简单: 大力发展农业。事实上,勃列日涅夫参与了苏联导弹和核武器项目的发展;

1956年2月,勃列日涅夫回到莫斯科,负责国防工业、太空计划,成了赫鲁晓夫须臾不可或缺的随从与高级顾问。

1959年,勃列日涅夫成了苏联的第二把手,1960年5月被提升为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勃列日涅夫成了名义上的国家元首。

1962年,随着赫鲁晓夫年龄的增长,他但性格变得越来越反复无常;而当时苏联日益严重的经济问题也增加了人们对赫鲁晓夫领导力的怀疑。

1964年10月,赫鲁晓夫出国访问,不知道国内政局在勃列尔涅夫的策划下,已经发生了变化;回国后对这一阴谋毫不知情的他,前往黑海边的度假胜地度假。

回国后,后来担任了苏联国家元首的米高扬拜见了赫鲁晓夫,暗示赫鲁晓夫不应该对自己目前的处境过于自信。

实际上已经控制了局面的勃列尔涅夫等人后来决定,由克格勃头子10月12日给正在度假的赫鲁晓夫打了电话,要求他返回莫斯科讨论苏联的农业问题。

一听是克格勃打来的电话,赫鲁晓夫立刻明白发生了什么事,说:“如果要讨论我的问题,我就不去了。”

当时尽管由少数人建议保留赫鲁晓夫的部分职位,但以勃列日涅夫为首的多数人还是最后决定将赫鲁晓夫所有的职务都一撸到底。

最后的结果是,原来由赫鲁晓夫一个人担任的职务,分割给了勃列尔涅夫、米高扬和科西金三个人;这种模式被称为“集体领导”。

至于有人建议还要惩罚赫鲁晓夫,勃列尔涅夫没有同意对他的恩师下手。

而说到这两个人的功过,当然彻底否定斯大林的赫鲁晓夫是第一大罪人;勃列尔涅夫的罪过是经济没有搞上去,他领导下的18年,苏联经济处于“勃列尔涅夫停滞期”。

9

你提的这个问题,只能这样回签:赫鲁晓夫是被渤列日涅夫用不正当手段,赶下台去。表面上看,苏共中央通过决议,实际上是一次攻变,以渤代赫。实际己经看出,当时的苏共最高层,政治危机和政权危机已经显露。

要说二人谁对苏联的供献大,从历史资料上看,二人的执政,加速了苏联的解体,破坏了社会主义陣营的团结,所以他两是历史的罪人。

:

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就以不正常手段,取代布尔加宁,夺取了最高权力,在苏共二十一大上,秘密批判斯大林。接着以清算斯大林的错误为目的,全盘否定苏联自列宁以来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就。在社会主义價值观和意识形态方面,引起了极大混乱和信仰危机。尤比甚者,古巴导弹危机向美国认输,戴维营会议,赫鲁晓夫直接倒向美国,引发了兄弟党和国家的不满。从起东欧多事,赫鲁晓夫又以大国沙文主义相威协。逼反铁托,武装干涉匈牙利……等。这都是借批判斯大林,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带来的恶果。

10

与其说是勃列日涅夫从赫鲁晓夫手里夺取了政权,倒不如说是赫鲁晓夫把自己推下了神坛。1964年10月的苏共中央全会上,时任联共(布)中央主席团委员兼任中央书记的苏斯洛夫在报告中对赫鲁晓夫犯下的一系列错误进行了列举和说明,其中包括:背离集体主义领导原则,使重大政策问题无法进行有效讨论,但自身又缺乏领导能力和决断力;经济体制改革的失败,使苏联的社会总产值增速放缓、国民收入指标降低、农业生产遭受严重损失,甚至不得不动用外汇和黄金储备向西方国家购买粮食,同时国内劳动者的待遇也没有得到改善。

除苏斯洛夫报告列举的问题以外,赫鲁晓夫在外交方面的错误也很突出,特别是其在处理与中国、华约国家等传统友好国家的关系问题上的错误使苏联在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威信下降、损害了苏联的国际影响力。

以上这些问题导致赫鲁晓夫在倒台前在苏共内部已经面临严重的信任危机,勃列日涅夫、谢米恰斯内伊等人对勃列日涅夫的不满情绪由来已久、策划推翻赫鲁晓夫也并非一日之功,他们只不过是利用了赫鲁晓夫度假之机控制了赫鲁晓夫而已。不过,即便勃列日涅夫推翻赫鲁晓夫的原因在于赫鲁晓夫的政策问题,他对于苏联的贡献也不如赫鲁晓夫显著。在赫鲁晓夫时代,苏联虽然发生了一系列本来可以避免的问题,但工业和科技发展迅猛、军事实力提升明显,这使得苏联具有了同美国直接对抗的能力,可以说直到解体时苏联一直在享受赫鲁晓夫时代的红利。

相比之下,勃列日涅夫虽然对经济领域进行了改革、并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没有根本扭转赫鲁晓夫的错误路线;而其在军事方面的过高投入、以及入侵阿富汗造成的沉重负担,让苏联陷入了军备竞赛和局部战争的泥潭,这成为了苏联解体的直接诱因之一。因此,从对苏联的贡献程度来说,勃列日涅夫与赫鲁晓夫并不在同一个层次上,两者的差异不仅仅是贡献大小那么简单。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