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语:

北宋建国的时候,其实就比较憋屈了。因为燕云十六州拿不回来,此后西夏又被分了出去,自此宋朝完美地错过了对西域的控制权。

打不过大辽我们可以理解,毕竟契丹人比较勇猛。打不过西夏也还凑合,毕竟那个时候是党项人的巅峰时刻。可问题是北宋为什么连云南的大理都不敢欺负呢?这未免也太尴尬了吧?


一、段思平是汉人,跟北宋不灭大理,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大理国实际上的开国皇帝,其实就是段思平,这跟小说里是一样的,段正淳就是段思平的后裔,也是大理国的第15位皇帝。

仅十月干贞自取之,国号大义宁。于是段思平起兵讨平之。赵氏、杨氏得国共九年。石晋天福二年,属于大理。宋初因之《绎年运志》:段氏之先为武威郡白人,有名俭魏者,佐阁罗凤有功,六传至思平而有国,改号大理。十传至段庆义,为其臣杨义贞所弑,自称广安皇帝。---《读史方舆纪要》

段思平本身是汉族人,他是汉裔白蛮,有着汉族人的血统,世代是南诏武将。手里有了权力,段思平便联合当地的奴隶发动了起义,最终灭了大义宁国,建立了大理国。


那么北宋时期,没有南下征讨大理,真的是因为段思平是汉人后裔么?当然不是这样。我们看看北宋建国后灭了哪些国家。

  1. 赵匡胤先灭了孟昶的后蜀,孟昶是正儿八经的汉族人。又灭了刘鋹的南汉,刘鋹也是汉族人。再就是灭了李煜的南唐,咱们都知道李煜肯定是汉族人了。
  2. 此外还有钱弘椒的吴越,钱弘椒家是著名的钱塘钱家,当然也是汉族人。后来赵光义称帝以后,又灭了刘继元的北汉,刘继元也是汉族人。
  3. 这么多汉族人建立的国家,赵匡胤和赵光义都没有放过。他们怎么可能因为段思平是汉族后裔,就放过大理呢?

皇帝要考虑的,当然是自己国家的利益。他们根本就不可能去考虑个人情感上的好恶,如果当时灭了大理是有好处的,而且轻而易举的话,我想赵匡胤或者赵光义,是不可能在这件事上犹豫的。


二、大理国可以挡住部分吐蕃的边境线。

我们看大理的地理位置,或许能够解开不灭大理的重要原因。当年的大理国相当于现在的云南再大一点的样子,所以说地盘是处于西南方向的。

其实在西南方向,中原王朝一直都忌惮着另外一个强大的国家,那就是吐蕃。尤其是在唐朝的时候,吐蕃的大军多次袭扰唐朝。

二月癸亥,以大理国主段和誉为云南节度使、大理国王。甲子,会道士二千余人于上清宝箓宫,诏通真先生林灵素谕以帝君降临事。---《宋史》

唐玄宗时期,爆发了安史之乱,唐朝把西域和和河西走廊的人马都调往中原镇压叛乱了,直接导致吐蕃一波肥,占了大片土地。


此后吐蕃虽然也发生了内乱,也开始逐渐萎缩,甚至于在北宋之前就已经亡国,被分裂成了四个集团,可是他们依旧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

北宋王朝我们都知道,是一个软蛋王朝。能用钱解决问题的,绝对不会动武。这么一来,我们就能够理解,北宋为什么没有灭大理了。

大理的边境线和吐蕃接壤的地方非常长,如果打下了大理,所获得的收益尚且不知道多少,就必须要派遣大量兵马前去镇守边境,这是宋朝皇帝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把大理留着,帮助他们看住了吐蕃那些蠢蠢欲动的力量,这反倒是一件有利的事情。所以说宋朝留下大理,还是有好处的。


三、忙着灭南唐、吴越,又要夺取燕云十六州,没工夫搭理大理。

赵匡胤本来是选择先南后北的方式,一统江山的。所以大理按道理应该在计划范围之内,可是当时赵匡胤太需要灭了南唐和吴越了。

在灭了南汉以后,北宋对南唐已经形成了合围之势。要么向西攻打大理,要么向东攻打南唐。很显然拿下经济繁荣的南唐,是更有价值的。

五月丙辰朔,诏邕州沿边州峒首领来降者,周惠之。癸亥,诏试医学生。丙寅,分两浙为东、西路。丁卯,城茂州。壬申,诏安南诸军过岭有疾者,所至护治。丙子,大理国来贡。庚辰,静州下首领董整白等来降。---《宋史》

为此赵匡胤丝毫没有犹豫,就带领大军灭了南唐。此后吴越国也举双手投降,北宋这才有功夫去对付大理。

此后为什么还不打大理呢?因为大理早就向北宋称臣了,表示北宋才是正统,他们是藩属国罢了。

而且赵匡胤和赵光义,都将眼光着眼于北方的燕云十六州。拿下燕云之地,比拿下大理要重要得多。所以他们又没工夫搭理大理国。

这么一来大理可就在夹缝里生存下来了,由此可见,老赵家不是不想灭了大理,只是权衡利弊以后,发现灭了大理,意义并不大,索性也就先不管大理了。



总结:北宋重文轻武,战斗力太弱了。

打不赢大辽、西夏,这也就算了,后来的北宋甚至连大理都不敢招惹,这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毕竟北宋皇帝都不愿意惹事儿。

自打赵光义雍熙北伐惨败以后,北宋皇帝一个个都非常怕打仗。比如说宋真宗和萧太后签订澶渊之盟之前,宋真宗吓得差点要迁都南方。

宋朝皇帝担心武将造反,所以把兵权都交给了文臣。可是文臣打仗不给力啊,武将日子又过得憋屈,这就造成了宋朝战斗力十分低下的毛病。莫说是大理了,就算是平定自己国内的叛乱,都能让北宋折了半条命。

参考资料:

《宋史》

《读史方舆纪要》

最佳贡献者
2

根据历史记载,宋太祖赵匡胤在王全斌灭掉后蜀之后,阻止了他继续向大理国进攻的请求,民间还传言有宋太祖用玉斧(这么喜欢玉斧?估计就是那把赵光义砍死他时用的玉斧)划界,不允许后世子孙侵犯大理的誓言。

赵匡胤拒绝进攻和占领大理,原因肯定不会是如题所讲的因为大理国的开国之君段思平以及皇族段氏是汉族后裔,政治家考虑问题怎么会感情用事?赵匡胤放弃对大理的觊觎是从北宋当时的政治、军事和财政状况来考虑的,主要原因有三点。

第一:北宋的战略重心在北方,不能陷入到西南地区的战争泥潭中,担心师出无功

史书对赵匡胤放弃进攻大理的理由记载是:“太祖鉴唐之祸基于南诏”,并言道:“德化所及,夷狄自服,何在用兵?”,这是为了避免出现唐朝末期因将大量军队派遣去攻打大理的前身南诏,而陷入和南诏的战争泥潭,导致唐朝给黄巢所灭的后果。

从当时北宋的实际状况分析,王全斌灭掉后蜀之时,宋朝还有北汉、南唐等国要消灭,哪有精力去顾及大理,且宋朝最大的战略对手始终是占据了燕云十六州的契丹辽国,赵匡胤需要尽快统一中原地区,然后准备和强大辽国的战争。

万一大理这块骨头难啃,陷入到如唐朝一般的困境,那就得不偿失了。三国时期的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南中孟获不断挑衅的情况下,被迫南征,但也不敢去占领南中地区,诸葛亮当时的战略重心也是在北方,七擒七纵孟获,只是为了他不在捣乱,然后马上就抽身,这段历史赵匡胤也是可以借鉴的。

第二:宋朝有意一统,大义就非常重要,攻打大理师出无名

大理国以及此前的南诏,在宋朝及之前,名义上一直都不属于中原王朝统辖的地域,而宋朝建国后,先后灭掉的后蜀、北汉、南唐等国,其所辖之地,所管之民,本就是属于中原王朝一向的管理范围之中,灭掉他们有堂堂正正的理由。

但大理可不行,宋朝有意一统江山,军队自诩王者之师,大义就很重要,除非大理国主动挑衅,否则,没有任何理由对大理动手,强行占领大理,会给周边各小国霸道的印象,让他们对宋朝产生警惕心理,未来的经济、政治交流都会产生障碍。

而且,大理也并非宋朝的“卧榻之侧”,对宋朝的安全构不成威胁,又本是化外之地,赵匡胤不能容纳南唐“鼾睡”,大理却可以。明朝的朱元璋后来大张旗鼓的收复云南,那是因为,大理被要包抄南宋的元朝给灭了,大理所在的区域变成了元朝的辖地,朱元璋收复也是堂堂正正。

第三:大理地理位置偏远,化外民族多,占领大理师出无利

在古代,中原王朝大凡要占领或统治一处区域,必须考虑三个问题,首先是能否种田,其次是能否安稳的守住并对国防有益,最后是能否有效管理。

大理国在宋朝时还属于蛮荒之地,没有良田可耕,即使有些矿产,开采并运送出来的难度也比较大,古代又没有旅游经济,从经济利益上来说,占领大理得不到多大好处。

大理和当时的吐蕃有大量边界接壤,且长期受吐蕃影响,两者之间的纠葛很深,大理国的前身南诏还一度是吐蕃的属国,北宋如果占领大理,从战略上还形成了对吐蕃的包围,很有可能刺激到吐蕃。

如此,平白无故的就在西北边疆树立一个大敌,从国防上考虑,很不合算,长期和吐蕃对峙的话,需要多少军队?多少钱粮?后来一个西夏就搅得北宋一百多年不得安宁,何况更难防御的吐蕃?

大理国地处偏远,境内山高林密,居住的也都是一些少数民族,即使能凭借硬实力强行占有,未来的管理也会牵扯到宋朝相当多的精力,包括宋朝在内,此前的中原王朝都无力对这种道路难行,教化不通的地区进行占有和管理。

一个不能种田收税,还要派遣大量的军队去镇守,要花大量的心思去教化当地民众的大理,并不值得当时的宋朝去占领,成本和收益根本就不成正比,诸葛亮当初不占领南中,也有同样的考虑在内。

综上所述,宋太祖赵匡胤拒绝王全斌去进攻大理的决策是很正确的,无论是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方面角度看,都没必要去占领大理。当然,如果大理国如同后蜀那般有钱,大理国君如同后蜀皇帝孟昶那般奢侈,赵匡胤没准咬咬牙就打进去了,毕竟,如果能多搞些财富存进“封桩库”,未来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把握就更大些,赵匡胤做梦都想要的地盘,始终都是燕云十六州啊。

3

北宋不征大理是因为白族和段思平是汉族后裔吗?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王朝。在巩固自己的统治后,赵匡胤开始不断对外用兵,后来派遣大将征讨割据四川的后蜀政权,很快就将其灭亡。此时前线将领提出一鼓作气,进军云南地区,但被赵匡胤断然拒绝!那么赵匡胤为何不敢征讨云南呢?

事情还得从965年说起,这年十一月,赵匡胤下诏讨伐后蜀,命大将王全斌率领3万军队,从陕西向四川进军,又命刘光义率领2万军队,由湖北沿着长江进军。后蜀政权至少有14万军队,但与宋军一交锋就溃不成军。从出兵到后蜀投降,北宋军队仅用了66天的时间。

王全斌在平定四川后,想乘势攻取云南,就把当地的地图献给了赵匡胤。赵匡胤看着地图思虑良久,最终他用玉斧“画大渡河以西”说道:“此外非吾有也!”自赵匡胤开始,宋朝虽然对辽金用兵,与西夏交战,但从来没有征讨云南的军事行动,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这件事和割据云南地区的大理政权有关!在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有一个特殊武林世家——大理段氏,而当时占据云南地区的就是大理段氏政权。据史料记载,大理国是白族首领段思平于937年建立的,到1253年被蒙古所灭,统治时间长达317年,与宋朝统治时间差不多。

当时大理政权国力雄厚,可以说是称霸西南地区,它的统治范围不仅包括今天的云南省,还包括四川西南地区、贵州西部,以及缅甸、越南的部分地区。对于大理政权的情况,赵匡胤心里还是很清楚的,他之所以不攻打大理,是不愿意冒险,不想重蹈覆辙,因为有唐朝的前车之鉴。

原来在唐玄宗李隆基统治时期,当时占据云南地区的是南诏政权,好大喜功的唐玄宗发动“天宝战争”,先后两次派遣十几万大军征讨,结果唐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正是因为这次“天宝战争”,导致唐朝内地兵力空虚,给了安禄山造反的机会,酿成“安史之乱”。赵匡胤是在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而此时赵匡胤刚刚平定四川,天下还没有完成统一,北边尚有契丹、北汉虎视眈眈,南方还有南唐、南汉、吴越等割据政权。在赵匡胤统治期间,全国禁军的数量只有19.3万,假如他出兵云南,即使侥幸获胜,恐怕也难以守住;万一失败的话,则后果不堪设想。

所以宋朝统治时期,没有和大理国发生冲突,两国关系不错,一直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大理国不断派出使者进贡,宋朝对大理国君主也进行封赏。此外由于宋朝缺乏军马,大理国成为宋朝重要的贸易伙伴,宋朝每年都要从大理购买上千匹战马。总体而言,大理与宋朝一直维持着和平友好的关系。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