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北宋建国的时候,其实就比较憋屈了。因为燕云十六州拿不回来,此后西夏又被分了出去,自此宋朝完美地错过了对西域的控制权。
打不过大辽我们可以理解,毕竟契丹人比较勇猛。打不过西夏也还凑合,毕竟那个时候是党项人的巅峰时刻。可问题是北宋为什么连云南的大理都不敢欺负呢?这未免也太尴尬了吧?
一、段思平是汉人,跟北宋不灭大理,一毛钱关系都没有。
大理国实际上的开国皇帝,其实就是段思平,这跟小说里是一样的,段正淳就是段思平的后裔,也是大理国的第15位皇帝。
仅十月干贞自取之,国号大义宁。于是段思平起兵讨平之。赵氏、杨氏得国共九年。石晋天福二年,属于大理。宋初因之《绎年运志》:段氏之先为武威郡白人,有名俭魏者,佐阁罗凤有功,六传至思平而有国,改号大理。十传至段庆义,为其臣杨义贞所弑,自称广安皇帝。---《读史方舆纪要》
段思平本身是汉族人,他是汉裔白蛮,有着汉族人的血统,世代是南诏武将。手里有了权力,段思平便联合当地的奴隶发动了起义,最终灭了大义宁国,建立了大理国。
那么北宋时期,没有南下征讨大理,真的是因为段思平是汉人后裔么?当然不是这样。我们看看北宋建国后灭了哪些国家。
- 赵匡胤先灭了孟昶的后蜀,孟昶是正儿八经的汉族人。又灭了刘鋹的南汉,刘鋹也是汉族人。再就是灭了李煜的南唐,咱们都知道李煜肯定是汉族人了。
- 此外还有钱弘椒的吴越,钱弘椒家是著名的钱塘钱家,当然也是汉族人。后来赵光义称帝以后,又灭了刘继元的北汉,刘继元也是汉族人。
- 这么多汉族人建立的国家,赵匡胤和赵光义都没有放过。他们怎么可能因为段思平是汉族后裔,就放过大理呢?
皇帝要考虑的,当然是自己国家的利益。他们根本就不可能去考虑个人情感上的好恶,如果当时灭了大理是有好处的,而且轻而易举的话,我想赵匡胤或者赵光义,是不可能在这件事上犹豫的。
二、大理国可以挡住部分吐蕃的边境线。
我们看大理的地理位置,或许能够解开不灭大理的重要原因。当年的大理国相当于现在的云南再大一点的样子,所以说地盘是处于西南方向的。
其实在西南方向,中原王朝一直都忌惮着另外一个强大的国家,那就是吐蕃。尤其是在唐朝的时候,吐蕃的大军多次袭扰唐朝。
二月癸亥,以大理国主段和誉为云南节度使、大理国王。甲子,会道士二千余人于上清宝箓宫,诏通真先生林灵素谕以帝君降临事。---《宋史》
唐玄宗时期,爆发了安史之乱,唐朝把西域和和河西走廊的人马都调往中原镇压叛乱了,直接导致吐蕃一波肥,占了大片土地。
此后吐蕃虽然也发生了内乱,也开始逐渐萎缩,甚至于在北宋之前就已经亡国,被分裂成了四个集团,可是他们依旧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
北宋王朝我们都知道,是一个软蛋王朝。能用钱解决问题的,绝对不会动武。这么一来,我们就能够理解,北宋为什么没有灭大理了。
大理的边境线和吐蕃接壤的地方非常长,如果打下了大理,所获得的收益尚且不知道多少,就必须要派遣大量兵马前去镇守边境,这是宋朝皇帝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把大理留着,帮助他们看住了吐蕃那些蠢蠢欲动的力量,这反倒是一件有利的事情。所以说宋朝留下大理,还是有好处的。
三、忙着灭南唐、吴越,又要夺取燕云十六州,没工夫搭理大理。
赵匡胤本来是选择先南后北的方式,一统江山的。所以大理按道理应该在计划范围之内,可是当时赵匡胤太需要灭了南唐和吴越了。
在灭了南汉以后,北宋对南唐已经形成了合围之势。要么向西攻打大理,要么向东攻打南唐。很显然拿下经济繁荣的南唐,是更有价值的。
五月丙辰朔,诏邕州沿边州峒首领来降者,周惠之。癸亥,诏试医学生。丙寅,分两浙为东、西路。丁卯,城茂州。壬申,诏安南诸军过岭有疾者,所至护治。丙子,大理国来贡。庚辰,静州下首领董整白等来降。---《宋史》
为此赵匡胤丝毫没有犹豫,就带领大军灭了南唐。此后吴越国也举双手投降,北宋这才有功夫去对付大理。
此后为什么还不打大理呢?因为大理早就向北宋称臣了,表示北宋才是正统,他们是藩属国罢了。
而且赵匡胤和赵光义,都将眼光着眼于北方的燕云十六州。拿下燕云之地,比拿下大理要重要得多。所以他们又没工夫搭理大理国。
这么一来大理可就在夹缝里生存下来了,由此可见,老赵家不是不想灭了大理,只是权衡利弊以后,发现灭了大理,意义并不大,索性也就先不管大理了。
总结:北宋重文轻武,战斗力太弱了。
打不赢大辽、西夏,这也就算了,后来的北宋甚至连大理都不敢招惹,这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毕竟北宋皇帝都不愿意惹事儿。
自打赵光义雍熙北伐惨败以后,北宋皇帝一个个都非常怕打仗。比如说宋真宗和萧太后签订澶渊之盟之前,宋真宗吓得差点要迁都南方。
宋朝皇帝担心武将造反,所以把兵权都交给了文臣。可是文臣打仗不给力啊,武将日子又过得憋屈,这就造成了宋朝战斗力十分低下的毛病。莫说是大理了,就算是平定自己国内的叛乱,都能让北宋折了半条命。
参考资料:
《宋史》
《读史方舆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