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康熙早年最为中意的当然是他的太子了,不然也不会纵容太子,对他做错的事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在废太子之后复立太子,导致几个儿子们都心痒痒的。但是随着第二次废太子之后,康熙真正对太子死心了,也就开始考虑其他的儿子。

康熙选继承人还是有他自己的原则的,没有能力的不要,结党营私的不要,兄弟之间使阴招的不要。这么一算的确只有四阿哥胤禛合适,不信我们仔细分析分析其他的几位皇子吧。

康熙长子胤禔就是犯了兄弟不和的大忌,而且这个儿子十分没有眼力见,明明康熙自个儿还对太子抱有希望,他竟然在第一次废太子的时候凑上去怂恿康熙杀死太子,还有魇阵太子之事真是宫中的大忌讳。且不说太子到底有没有犯了该死的大罪,就是胤禔这心思也够恶心他老子的了。嫡子一死,老大怎么着也有了夺权的底气,看起来当仁不让啊。这么蠢的儿子,康熙也不想要了,马上被处革爵囚禁。

再说三儿子胤祉吧,就是他将大阿哥用巫蛊之术的事情告诉了康熙,康熙当场对这个三儿子还是比较嘉奖的,心里面却对他格外嫌弃起来。太子失势,大阿哥被囚禁,这个三阿哥也是打得一手好算盘,以为换位就轮到自己了。只是康熙老了,却不糊涂,心中早早就将胤祉排除在外。

八阿哥胤禩伙同老九、老十已经暗地里了朝中许多臣子的支持,八阿哥被称为贤王,情商颇高。只是树大招风,当时的康熙还没有彻底放弃太子,老八已经蠢蠢欲动,利用群臣举荐来为自己争取王位。可康熙看多了朝中争斗,最是讨厌这种拉帮结派,胤禩此举已经被康熙厌弃到家了,明确表示不会让胤禩继承王位。

所以,最后能和四阿哥一争的只有自己的亲弟弟十四阿哥。而十四阿哥明显是不可能的,后人传闻的四阿哥篡改了康熙的遗诏,抢夺了十四阿哥的皇位,这明显是有人在恶意污蔑雍正。至今这封诏书一式四份还保存完好,分散在四处展览,满汉双语书写,书写十分严谨,不可能出现传位十四子改成“传位于四子”的情况,更何况繁体“於”笔画复杂,不好随便修改。

最后再看看康熙老爷子在生前所做的几件事,都曾经暗示过四阿哥才是他心目之中的继承人。康熙十分喜爱雍正的儿子弘历,曾经将弘历亲自接到身边教育抚养,甚至和军机大臣商讨国事的时候也不避讳这个孙子。这种待遇只有曾经太子的儿子才有过,康熙诸多皇孙之中,几乎没有让康熙这么喜欢的。后来雍正传位给弘历也是看在康熙的面子上,到了祭拜康熙的日子,也是第一个想到让弘历去祭拜皇爷爷。

而且在康熙觉得自己快要不行的时候,将十四阿哥派去西征,做了大将军王。不会有皇帝会在临死之时将自己中意的继承人调到偏远之地,而且十四阿哥军队的后勤全部被安排在四阿哥手上,京中防务也给了和四阿哥关系走得很近的隆科多,可以说康熙已经在尽力为四阿哥铺路了,传给四阿哥是他的本意。

最佳贡献者
2

康熙贵为九五之尊,一生颇有建树,被后人誉为千古一帝。然而,这位盛世明君的晚年,却是有苦难言,眼睁睁地看着几个儿子为皇位争得头破血流,却无能为力。关于康熙选立继承人的本意,或者说雍正是否矫诏夺位,一直都众说纷纭,堪称清史悬案。

正如有朋友指出的,在青年时代的康熙,便对太子胤礽十分宠溺。作为嫡长子,且是最为受宠的仁孝皇后赫舍里氏所生,因而在康熙心中享有极高的地位。与顺治相似,青年时代的康熙,也是个多情的种子,他最为宠幸的赫舍里氏,在生下胤礽后身亡,故而对这个嫡长子颇为中意,并于一年后,便册封尚在襁褓中的胤礽为太子。

历史上的胤礽,其实并没有影视剧演绎的那般不堪。身为一国储君,胤礽是距离皇位最近的人,同时也注定会成为众矢之的。康熙子嗣众多,而且其中不乏出类拔萃之人,加之满人虽人重视汉人文化,但嫡长子继承制的观念尚未根深蒂固,所以连庶出的皇八子胤禩也蠢蠢欲动,加入了夺嫡之争。

胤礽首次被废后,康熙依旧复立其做太子,足见康熙对这个宝贝儿子的中意。然而,由于康熙过于长寿,胤礽始终战战兢兢,为求自保,很自然地陷入了党争。当然,自古以来,巴结、笼络和依附储君,都不是什么新鲜事,太子党的存在也是在所难免。但问题在于,颇为长寿的康熙,并不甘于早早让权,而且同样具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如此以来,胤礽注定会沦为一个悲情太子。

纵观九子夺嫡中的几股势力,在太子倒台的同时,大阿哥因过早地暴露了凶恶的本心,让康熙看出了兄弟相残的苗头,因而很快也宣告失败。而原本被看好的皇八子党,却终因所力捧的胤禩出身不好,开始渐落下风,被迫把老十四胤祯推了出来。

胤祯与胤禛一奶同胞,本是最为近亲的手足。然而,在皇位面前,两人却貌合神离,成了最大的竞争对手。在康熙晚年时,西北战事吃紧,被迫起用胤祯做大将军王,到前线平叛。

此后,很多人都觉得胤祯胜利在望,可能会成为九子夺嫡中的获胜者。然而,就在胤祯最被看好的时候,康熙的身体却每况日下。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六十九岁的爱新觉罗·玄烨于畅春园驾崩。按传位诏书,所选定的继承人即为皇四子胤禛,是为雍正皇帝。此后,为避讳,雍正兄弟将“胤”字改为“允”,胤祯则更名为允禵,也从残酷的皇位争夺中落败。

在2013年,“康熙遗诏”首次公开展出,其内容也被开始世人熟知,明确地写有:“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等语。尽管目前仍有一些人质疑这份遗诏的真伪,但它终究还是为雍正继位的正统性提供了有力的佐证材料,似乎使纷争已久的清史疑案,渐露端倪。

那么,为何康熙在看好十四子胤祯的情况下,却突然调转风向,于临终前传位于皇四子胤禛呢?大体而言,或许有以下两点最为值得关注:

其一,虽然论才学和见识,胤禛与胤祯不相伯仲,但相对而言,胤禛却更有城府。在九子夺嫡的过程中,胤禛始终审时度势,静观其变。康熙并不糊涂,自然深知胤禛也觊觎皇位,可从一位帝王的角度来看,他所见到的却是一个同样具备帝王之气的皇子。在这一点上,胤禛更为沉稳,更适合作为继任者。

其二,当时胤祯领兵在外,虽然手握重兵,但毕竟远离京畿。康熙驾崩前,身体尚且硬朗,并无明显征兆,事出突然,他不得不考虑一个非常棘手且有极为现实的问题:稳定局势。试想,如果传位于胤祯,若京城内乱,势必导致朝局动荡,致使清朝内外交困。所以,在能力相仿的两个最佳继承人中,选择胤禛更为稳妥。

正是基于以上两点原因,才促成康熙在临终时,下定决心传位于胤禛。当然,身为帝王,大多善于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故而晚年的康熙究竟是如何决断的,也是个很难琢磨的问题。以上分析,仅为个人的一点思考,欢迎大家讨论补充。

/文:史海烂柯人/2019.03.01

3

康熙自己的儿子们哪一个都不能让自己满意,对皇子们夺嫡的争斗,康熙是乐见其成的,其实也是康熙一手造成的,康熙喜欢的是自己和自己屁股下面的皇位,至于传位给谁,康熙到死也没有作出决定,胤禛是靠权谋上位的。

晚年的康熙已经不再是那个雄才伟略的皇帝,了,康熙变得重情感起来,官员贪腐很平常,康熙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治下的官员也是能宽容则宽容,而皇子们的夺嫡之争也是康熙一手造成的。本来康熙早早就立了胤礽为太子,胤礽也做了几十年的太子,早就在朝廷建立了自己的势力,出于帝王心术的需要,康熙怕太子一派势力过大,就允许其它的皇子参与朝政,以此来平衡太子的势力。就是这个动作让其他的皇子有机可乘了,反正大家都在朝中有势力,谁也不服谁,谁都想做皇帝,把太子干掉自己就可以上位了,太子呢也想把其他的弟弟干掉,自然就没有对手了嘛,太子就可以顺利登基了。

康熙的想法很好,只是事情出乎了他的预料,各个皇子结成了三个派系,有太子党,八爷党,四爷党。三个派系为了皇位争了个你死我活,争斗越演越烈。胤礽是明白人,他知道自己不过是康熙的一颗棋子,自己杀掉其他弟弟,康熙肯定是要阻止自己,于其被玩的团团转,还不如直接干掉康熙来的直接有效。所以胤礽就谋划干掉康熙来继位,只是胤礽的手段怎么比的过康熙啊,康熙可是从血海中杀出来才稳定自己的权力的。因此康熙第一废掉了胤礽的太子之位,康熙就试探让所有的官员推荐谁当太子,结果有一半以上都支持号称“贤王”的八阿哥,这就让康熙很惊讶了,没想到八爷党发展的这么庞大了,如果这样下去,康熙的权力将不保啊,于是康熙又重新把胤礽再一次的立为太子来平衡八爷党的势力。问题是胤礽没心情去搞垮八爷,他只想如何篡位。结果又因为胤礽策划谋反的计划被暴露,胤礽再次被废掉了。这次康熙彻底的放弃了胤礽,因为胤礽已经没有了利用的价值了。那如何瓦解八爷党的势力啊,那只好从八爷党内部瓦解了,于是康熙就开始扶持十四阿哥,让十四阿哥当出征的大将军,本来十四阿哥是八爷党,现在被康熙赋予了兵权自然就想独立一派啦,八爷党的势力也就迎刃而解了。康熙这一切的布置确实做的很好,只是康熙没有想到天意弄人,就在十四阿哥出征没多久,康熙就自己病倒了,后来病情越来越严重,康熙也感觉到了可能挺不过去了,可是康熙就是不立太子,他还在犹豫觉得自己还有康复的希望,所以迟迟没有立遗嘱。这个时候一直隐忍暗中发展势力的四阿哥胤禛出手了,没有用几天就让康熙归天,自己也登基称帝了!胤礽出击的时机把握的很好,如果现在不出手,等到自己的十四弟回来后,胤禛的势力就比不上十四阿哥了,要知道胤禛比弟弟年龄要大啊,所以胤禛看准时机出手了,成了最后的赢家。

康熙作为一个有作为的皇帝,也许都犯了所有有名皇帝的通病,就是没有好好处理自己的身后谁继位的问题,不过康熙的儿子雍正却做了一个好榜样,不知泉下有知的康熙是该笑还是该哭呢!

4

谢谢邀请,没有康熙的诏书,雍正想当稳当的上位当皇帝是不太现实的。既然诏书都出来了,还有什么可争议的呢。

现在民间的一般传说是要传位给十四阿哥。但是雍正篡改遗照,把传位于十四阿哥,改成了传位于四阿哥。但是这个明显是不靠谱的。

如果了解古代封赏习惯的话,一眼就能看出这个破绽。

古代在给一个人封赏,或者处罚的时候。一般都会把原因写下来,如果是当皇帝,肯定要写一个孝道是跑不了,天子聪颖也得有,为人贤明更是跑不了。

前面一大圈子都在夸十四阿哥,最后突然改成传位于四阿哥,这显然是蠢的不能再蠢的做法。

然后清朝的诏书一般是满汉蒙三种文字写的,篡改一份并没有什么用处。

太子都被废了,自然是不可能的。老八和他的党羽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在康熙打猎的时候,这几个人居然偷窥康熙的帐篷。老大是和太子一起被撸的,自然也不可能。成年的皇子,雍正和十四阿哥几率其实是最大的。

5

雍正皇帝,可以说是清朝历史上最富有“神秘感”的帝王,直到今天,在他身上还有这许多尚未破解的历史“谜团”,而这其中,影响最大、争论也最为激烈的,便是所谓的“雍正继位之谜”。

那么雍正到底是继承的皇位,还是篡夺的皇位,他是不是康熙最为心仪的继承人,而的继位是不是康熙的本意,这里为大家进行了一个的梳理和解读。


其实,康熙心中最为心仪的接班人有且只有一个,他便是曾经的太子胤礽。

胤礽的生母是康熙皇帝的结发妻子,同时也是康熙朝的第一任皇后,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在康熙“智擒鳌拜”的过程中,赫舍里氏家族的索尼、索额图等人皆立有大功,再加上这一时期的赫舍里氏很好的处理了后宫的关系,并且给予了康熙皇帝以重要的安慰与支持,所以这就使得康熙对于整个家族充满了感恩,同时也与赫舍里氏皇后本人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康熙十三年(1674年),赫舍里氏皇后在生下胤礽两个时辰之后不幸去世,康熙皇帝伤心不已,并且在第二年,也就是康熙十四年(1675年)的时候,便将当时只有13个月的胤礽册封为皇太子。

而为了让胤礽成为自己合格的接班人,康熙皇帝可谓是耗尽了其半生的心血。

一方面,康熙皇帝在生活上给予了胤礽无微不至的照顾。

除了安排自己当时非常宠爱的荣妃马佳氏抚养胤礽外,康熙也时常亲自照顾胤礽,特别是在胤礽得天花的时候,康熙放下所有的政务十二天之久,只为胤礽能够顺利康复。

另一方面,康熙对于胤礽进行了全方位的培养。

康熙先后为胤礽安排了四位老师,即张英、李光地、熊赐履、汤斌,这四人不仅是当世之鸿儒,学识卓越、才能出众,更是皆以清廉著称,由此可见康熙对于胤礽学业的看重。

不仅如此,康熙更是将胤礽经常带在身边,对其进行施政的演示与指导,随后,还在其亲征噶尔丹期间,委以其监国的重任,让其进行独自处理政务的实操。

“凡事俱著皇太子听理,若重大紧要事,著诸大臣会同议定,启奏皇太子。”

可以说,康熙皇帝无时无刻不再为自己百年之后,由胤礽继承皇位来做着安排和准备,然而胤礽回报给康熙的却是无尽的失望。

早在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胤礽在面见在生病的康熙皇帝的时,全然没有伤心之意,甚至还表现出了兴高采烈的神情,随即遭到了康熙的训斥。

而在这之后,胤礽的一系列问题也开始逐渐展现。一来,胤礽的生活极度奢靡、铺张浪费严重;二来,胤礽本人极度贪婪,甚至利用自己皇太子的身份公然索贿;三来,胤礽对于朝臣和兄弟们的态度是非常的傲慢,并且常常越权行事,挑战皇权。

起初康熙皇帝将所有的愿意归结为胤礽这是受到了与之关系非常密切的索额图,也就是胤礽的叔姥爷的影响,随即在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康熙皇帝下令将索额图圈禁,进而将其活活饿死。康熙本想借助惩治索额图给胤礽以提醒,可谁知胤礽却以一种近乎于报复的心态,其表现也愈发的荒诞与恶劣,使得其与康熙之间的矛盾越越来越深。

终于,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的时候,康熙与胤礽的矛盾彻底爆发,康熙也在热河秋闱期间以雷霆之势,当即废黜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

然而,“一废皇太子”让其他皇子看到了争位的希望,纷纷参与到夺嫡斗争之中,于是为了稳定朝局,维系皇权统治的根基,再加上此时的康熙已然对于胤礽抱有极大的希望以及他自己内心对于这半生心血付出的不甘,康熙随即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的时候复立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

可谁想,康熙此举,非但没有缓和皇子之间的矛盾,更为关键的是,胤礽本人也是完全没有任何悔改之意,甚至还就此开始了“缘结朋党”。

最终,伴随着“托合齐会饮案”的勘破,太子胤礽一系列不堪入目的罪行也就此被公之于众,康熙也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废黜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

“皇太子胤礽复立以后,狂疾未除,大失人心,断非可托付祖宗弘业之人,故予拘执看守。”

其实,从康熙的本意来说,他是非常希望让胤礽继承皇位的,这其中除了有对“嫡长子继承制”的尊重与贯彻外,还有他与赫舍里氏皇后之间深厚的感情,同时更是康熙不忍自己为培养胤礽所耗费的半生心血毁于一旦。但胤礽终究是“烂泥扶不上墙”,为了王朝江山,康熙也只得最终将胤礽放弃。

在胤礽遭到废黜并被圈禁在咸安宫的时候,他的儿子弘晳却依然得到了康熙皇帝极大的宠爱,并将其抚养在宫中,而这也更加说明了康熙对于胤礽不同于其他皇子的感情。

由此可见,如果要说谁是康熙最希望继承皇位的皇子的话,从情感上来说,胤礽绝对的康熙的唯一答案。


康熙对于其他皇子也进行了悉心的培养,但是并不是以“帝王标准”进行的。

现在有不少人开玩笑的说,康熙是一次性将清朝能当皇帝的人都给生完了,所以才导致后来清朝中后期开始国家因为缺乏强而有力的领导,进而不断走向衰落,直至最终灭亡。

虽然这是句玩笑话,但是不可否认是,康熙的皇子们确实能力非常的出众,堪称“清朝之最”,而之所以如此,除了这些康熙皇子们本身的天资外,康熙皇帝培养也与之密不可分。

先来说说三阿哥胤祉,他可以说是所有康熙皇子中发展最为全面的。

康熙除了安排其编修《古今图书集成》外,还让胤祉参与编修集律吕、历法、算法三者合为一体的《律历渊源》。

不仅如此,康熙还主动的亲自承担起教授胤礽基础数学和几何的知识,之后又安排了意大利传教士德格里传授其律吕的知识,这也使得胤祉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做到了中西结合,古今并用。与此同时,在康熙亲征噶尔丹以及后来的出巡期间,也还安排了胤祉参与协助署理国政事务,并且还曾经在第二次亲征噶尔丹之时,命统领镶红旗出征,让其亲赴战场进行锻炼。

所以,胤祉无论是文学、艺术、科学、军事以及施政能力均得到了全面的锻炼,并且可以说是样样精通,绝对是特别是学识和骑射,是所有康熙皇子中最为出众的。

再来说说十四阿哥胤禵。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蒙古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叛乱,康熙封胤禵为“大将军王”,统领大军平叛,并且还特别降旨向蒙古王公交代:

“大将军王是我皇子,确系良将,带领大军,深知有带兵才能,故令掌生杀重任。尔等或军务,或巨细事项,均应谨遵大将军王指示,如能诚意奋勉,既与我当面训示无异。尔等惟应和睦,身心如一,奋勉力行。”

这是康熙皇帝对于胤禵的极大信任,而胤禵也没有让康熙失望,率兵平叛成功,不仅成功收复了整个西藏地区,之后更是常年驻守西北,拱卫着清朝的边疆。

其实说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康熙对于胤礽的培养方式与培养目标,和对待其他皇子上,是有着本质不同的。

对于胤礽,康熙是带在自己的身边,手把手的教授如何成为一代帝王,教授的是治国理政和王朝治理。

可对于其他皇子,康熙无疑是在为胤礽寻找帮手。

比如刚说到的胤祉,他的生母就是抚养胤礽长大的荣妃马佳氏,两人自幼关系亲密,所以康熙培养胤祉实际上就是给胤礽培养最为重要的帮手。

之于有些人说,康熙让胤禵出任“大将军王”,实际上就是让其积累军功,从而提升声望好安排其继位,而这仅仅是一厢情愿的看法。实际上,除了胤禵外,大阿哥胤褆、三阿哥胤祉、五阿哥胤祺、七阿哥胤祐等,都曾有过带兵打仗、独当一面的经历,并且也都立有卓越的战功,而这也说明康熙对于他们的定位就是“军事型人才”。

而这也无疑说明了胤礽在康熙心中的地位,是其他皇子所无法比拟的。


安排雍正代其祭天,其实在一定程度上昭示了康熙皇帝的想法。

康熙在临终前并不是没有任何传位给雍正的征兆,其中安排雍正代其前往天坛祭天,无疑就是最为有力的暗示。

古代帝王自称为“天子”,意思就是“上天的儿子”,所以祭天无疑是帝王们最为重要的祭祀活动,即便是不是自己亲自前往,那么必然会安排自己最为器重的皇子前往,而这个人也最有可能、也最应该是皇位的继承人。在此之前,胤礽在尚未被废黜皇太子之位的的时候,曾就代表康熙前往天坛祭天。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就在康熙去世前三天,康熙亲自召见并安排雍正代他去天坛祭天。而在此之前祭天、祭祖、祭奠明陵等一系列祭祀活动,不是康熙本人前往,就是安排太子胤礽前往,可见,这才是非常明显的传位的暗示信号,就好比雍正登基后,也是一直安排弘历代他去进行祭祀活动一样。

所以,安排雍正代其祭天,也成为康熙有意将皇位传给雍正的最好的证据所在,并且不仅如此,根据《清圣祖实录》记载,就在康熙临终之前,曾一天内连续召见三回雍正,而这无疑也是在做着最后的交代和安排。

“皇四子胤禛闻召驰至。巳刻,趋进寝宫。上告以病势日臻之故。是日,皇四子胤禛三次进见问安。”

反观许多人认为康熙想要安排继承皇位的十四阿哥胤禵,他曾在康熙六十年(1721年)的时候回京复命,可康熙只让他做了短暂的停留后并重新安排他回到西北。

此时距离康熙去世仅有一年的时间,康熙的身体状况已经大不如前,如果真的是想让十四阿哥胤禵继承大统,必然会将其留在身边,让其处于“随时待命继位”的状态。可最终的结果却是直接将其“赶走”,这样的行为无疑也说明了康熙的态度。

终于,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皇帝的生命走到了尽头。

《清太宗实录》记载: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初七日戊子,上不豫,自南苑回驻畅春园。十三日甲午丑刻,上疾大渐,命趋召皇四子于南郊斋所。寅刻,召皇三子诚亲王胤祉、皇七子淳郡王胤祐、皇八子贝勒胤禩、皇九子贝子胤禟、皇十子敦郡王胤、皇十二子贝子胤裪、皇十三子胤祥、理藩院尚书隆科多至御榻前,曰:‘皇四子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皇四子闻召驰至,巳刻,趋进寝宫,是日戌刻,上崩。”

而这,也恰恰引发了雍正到底是“遵诏继位”、“矫诏篡位”还是“无诏夺位”的争论。

一方面,雍正在康熙去世时并不在场,而隆科多却在康熙去世后随即关闭九门,并在在京城实施戒严长达七天,于是在第二天雍正赶到畅春园的这十多个小时里,两人究竟密谋了什么,做了什么,此后的几天中有经历了什么样的事情,这些确实是不得而知的。

另一方面,康熙的诏书并不是在康熙去世后第一时间就进行了宣读,并且是先宣读了满文部分,之后再宣读的汉文部分,这也使得整个雍正登基的过程变得扑朔迷离。

而也正是因为这些谜团,造就了清朝历史上最为重要的“谜案”,即“雍正登基之谜”。

综上所述,纵观康熙皇帝的一生,他心中最为心仪的接班人必然是曾经的太子胤礽,为此康熙不惜耗费半生心血进行了培养,只不过“不争气”的胤礽辜负了康熙的一片苦心,而康熙为了王朝命运也只得将他两度废黜。

至于其他皇子,康熙并没有太过于明显的进行区别对待,都进行了悉心培养。而康熙临终前安排雍正代其前往祭天,无疑成为其有意安排雍正继位的最好体现。只不过雍正在其继位的过程中“疑点”重重,加之在其登基之后又对其他政敌兄弟以及年羹尧、隆科多等人过于残忍,进而也因此遭受到了不少人的质疑。

而这最终也使得“雍正登基之谜”流传至今,依然成为各方热议的焦点。

6

关于雍正继承皇位,野史中的传说不少,诸如“传位于四子”“传位十四子”之说更是近乎家喻户晓。似乎雍正就是一个弑父篡位、十恶不赦之徒。实际上,稍有常识之人都知道,中国古代的“于”字一般写作“於”,将“十”字加两笔变成“于”之说根本站不住脚。更何况,清朝的传位诏书都是由满汉两种文字组成,即便汉文“於”字可以以“于”替代,满文也绝对无法篡改。



康熙的传位诏书一式四份,现在就收藏在台湾故宫博物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辽宁省档案馆内,满汉双语对照,一目了然,根本不存在前面所说的可能性。当然,有人会说,遗诏这种东西和雍正之后的密诏不同,并不是皇帝亲手书写,而是由皇帝口述、他人代笔而成。雍正利用其他手段篡位成功之后,父亲的玉玺再自己手中,雍正有足够的时间可以从容做出一份“合法”的遗诏,这种说法的可能性倒是真实存在。但是,史籍记载,雍正是康熙驾崩当日在畅春园奉康熙遗诏即位的。换句话说,遗诏出现和雍正即位是前后的关系,并不是雍正即位之后才公布的遗诏。在这样的情况下,雍正面对众多兄弟的虎视眈眈,在康熙去世之后极短的时间里造出一份假的遗诏,理论上比较困难。当然,这种可能性并不能完全排除。更何况,从李世民开启在任皇帝“指导”史官工作的先例之后,实录也已然失去了原本“实”的意义。此外,由于目前保存于两岸的康熙遗诏满文部分的继位人描述局部缺如,而且缺如的部分几乎在同一位置,不得不让人产生太多的遐想。



虽然遗诏的真实性要打一定的折扣,但是从其他方面来看,康熙传位于雍正应当说还是出于康熙的本意。为什么这么说呢?还要从康熙晚年的人事安排来分析。康熙第一次废太子之时,因为长子胤禔暗示父亲康熙要杀掉废太子胤礽而被康熙革爵囚禁,丧失了皇位继承资格。三子胤祉告发长兄胤禔以巫蛊之法魇阵次兄胤礽,虽然事后得到了父亲康熙的表扬并晋升亲王,却因此被康熙认定“兄弟不睦、觊觎储位”,从内心否决了他的位继承资格。再之后,私下结党的八子胤禩妄图利用群臣举荐谋取储位。加之胤禔倒台尚没有被囚禁之前,为了自身利益转而向父亲康熙推荐和自己关系密切的胤禩,犯了康熙的忌。最终,胤禩遭到父亲康熙的训斥,并被公开否决了皇位继承资格。数年之后的“毙鹰事件”又雪上加霜,胤禩彻底失去了皇位继承资格。



实际上,到了康熙晚年,可能成为康熙心中即位人选的只有一母同胞的雍正兄弟。但是,康熙的一个举动,反映了他内心的属意。那就是康熙五十七年封胤祯(雍正即位后为避帝讳更名允禵)为大将军王,领兵西征。赋予兵权,看起来似乎康熙更加属意这个儿子。但是,细想想,如果康熙真的有意让十四子即位,为什么要把他支那么远?一旦京师有变,很容易被其他人搞成既成事实,胤祯鞭长莫及。同时,还有一个细节,那就是康熙把军队交给胤祯的同时,却把后勤供给交给了雍正。一支后援补给被对手控制的军队,等于就是一只死老虎,别说是武力夺权,活下去都很难。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可以看得出康熙有意传位雍正。那就是康熙晚年把步军统领(九门提督)一职交给了隆科多。隆科多虽然不是雍正的亲舅舅,但是有雍正的嫡母兼养母孝懿仁皇后佟佳氏这一层关系,投资雍正,彼时对于隆科多而言,获利要更大。同时,隆科多与雍正的私人关系似乎也更加亲近一些。康熙敢于把京师防务交给和雍正亲近之人,也足以说明问题了。如果康熙无意传位雍正,他大可以把步军统领一职交给其他人,岂不是可以省下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综上所述,应当说康熙还是有意让雍正即位的。个人也认为,雍正即位或许有谋,但更多的还是阳谋而不是阴谋。至于遗诏问题,或许康熙只是口述传位,并没有留下文字的东西,后来雍正为了彰显合法性而搞出来的。又或许就是真的,确实部分的确是因为保存原因造成了。毕竟过去将近三百年了,很多东西或许将永远成为迷案了。

7

抛开野史和清宫戏的套路,其实雍正还算是一个勤政的皇帝。康熙之所以选择他,是因为三个原因,如下:

一、雍正的铁腕治理才能。康熙朝虽然是盛世,但却留下了一些疑难问题,如国库空虚,需要一位铁腕手段的君主去管理,说白了就是要帐。而雍正不负皇命在康熙朝就完成了不少的任务,虽然杀机太重,但时代需要他这样一位铁血君王。

二、雍正养母身份高贵。康熙经历了九王夺嫡,身心已疲惫,他是一个非常注重出身的帝王,所以老八再优秀,康熙不会选他做天子。而雍正的生母德妃虽然出身低,但养母出身高,又是康熙的第三位皇后,所以从这点上来说,雍正算是嫡出,身份就不同了。

三、雍正的勤政谨慎。雍正也是一个非常努力非常勤政的君王。他在位期间批阅了很多的奏章,几乎算是累死在工作岗位上的。

再加上雍正也是一个十分谨慎的人,康熙正是看重了这些,当然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雍正的儿子弘历,康熙喜欢孙子就顺带多喜欢了雍正。

总之康熙把皇位传给雍正那是符合程序的,而不是电视剧和野史中所传的那样偷梁换柱,那样是对康熙智商的一种侮辱。

8

确实是康熙的本意。

第一、雍正为人低调,不参与争斗

在康熙晚年,一直都为传位给哪个皇子而想的焦头烂额,而这个时候诸皇子们却一直明争暗斗,勾心斗角的。而四皇子胤禛则不与其他的皇子争锋,表现出一种清心寡欲的势头,和其他皇子的关系也处的相对和谐。而这样的胤禛就进入了康熙的视线里了,在大家都忙着为皇位而奋斗的时候,胤禛却懂得去以弱势的表现去将自己抽出这个争权夺利的漩涡,这种韬光养晦的表现确实看在了康熙的眼里。



第二、雍正的儿子弘历深得康熙喜爱

不得不说,雍正能够当上皇帝,与自己的儿子有着很大的关系。起初,雍正知道自己的皇阿玛很喜欢牡丹,于是就在自己的府上种了牡丹并且邀请康熙去看,康熙便看到了雍正的儿子弘历(后来的乾隆皇帝)。 康熙见到弘历的第一眼,就喜欢上了弘历,觉得弘历很有天赋,在很多方面特别的像自己,于是就把弘历带在了自己的身边,亲自教弘历作诗写字。

也许是太过喜欢这个孙子了,而且看着那群为了皇位争的焦头烂额的儿子们,康熙恨不得直接将皇位传给这个孙子,可惜孙子太小,尚不能更事,后来想着,传给胤禛也是一样的,到头来皇位还不是传到弘历这。

个人认为,胤禛能够脱颖而出,实在是沾了自己儿子不少光。



第三、雍正的能力也颇为出色

不要看表面上胤禛韬光养晦,淡泊名利一般。可是,是金子总会发光,如果说单纯的沾儿子的光而没有自身的原因,那就算是弘历比为天人,康熙也不会传位于胤禛。

胤禛在政治方面很有才干,又有决断。康熙对胤禛的评价是:“耐烦不怕琐碎。”一位皇帝,必须可以不用有征伐四方的能力,可是却不能没有治理国家的耐心。而对于这一点,同为候选人之一的十四皇子还是没有胤禛好。



另外,传言中雍正修改遗诏也是很容易驳斥的。“于”在古代并不是写成“于”的,而是为“於”,所以将“十”换为“于”的说法实在是站不住脚。而且满清的圣旨通常都是有满汉蒙三种三种版本的,所以就算汉字能够修改,可是其他的文字也是很难找到漏洞进行修改的。

9

诚邀,如题。关于雍正帝的即位,历来都是各种野史小说最为感兴趣的话题,史书记载,由于康熙帝突然暴毙,众大臣根据遗旨立胤禛为帝,改元雍正,然而康熙是否真的是想要传位于四爷,历史上却争论不一,有人说康熙本来打算传为给十四子,只不过胤禛手上掌握京城和紫禁城部队,于是篡改遗诏,自立为帝,还有人说康熙就是被雍正所杀,正是公说公有理。那么皇位传给胤禛到底是不是康熙的本意呢?

小编以为,雍正的即位是没有问题的

据史书记载,公元1722年,满清历史上最有作为的康熙大帝病逝于北京畅春园内。驾崩前,康熙命令由提督九门,卫戍京师的雍正的舅舅,理藩院尚书、步军统领隆科多传旨“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于是胤禛即位,即雍正皇帝。

实际上民间传说的康熙原本传位十四子胤禵的说法并不可信

传说雍正改了遗诏,把“位十四皇子”改成了“传位于四皇子”,但是当时清朝内宫事务一般用满文,因而康熙的遗诏一定的有满文版别,皇四子胤禛不行能以汉文的方法篡改满文的遗诏。而且汉字的于当时没有简体字,应该是「於」,不可能被篡改。

而且胤禛也有即位的优势

在康熙病重之时,胤禛奉命代替皇帝祭天!注意,代替皇帝,这是只有太子储君能有的权力,康熙下这个命令就可以看出其对雍正的信任,而且康熙把负责京城安全和部队的九门提督一职位交给支持胤禛的隆科多,这还不足以看出康熙的用心吗?最主要的是当时太子已被废,大阿哥被圈禁。八阿哥被康熙打压,十四阿哥领兵在外,康熙这样做摆明是为胤禛的登基做好了一系列预备,是以胤禛即位的合法性小编以为还是很大的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10

皇三子胤祉和皇十四子胤祯之间摇摆:


皇十四子胤祯,皇四子胤禛是同母兄弟。

康熙五十七年,准噶尔部进犯西藏,康熙任命胤祯为抚远大将军,以天子亲征的规格代表皇帝统率大军,远征西藏。

康熙为胤祯的西征之师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还降旨青海蒙古王公,说“尔等或军务,或巨细事项,均应谨遵大将军王指示,如能诚意奋勉,既与我当面训示无异”


胤祯平定西藏叛乱之后,奉命回京述职。到京后,宗室、辅国公阿布兰特地出班跪接,这在以前是没有先例的,有一些封疆大吏在奏折中将“大将军王”四字抬写,与皇帝并列,说明这些官员也已经把胤祯作为未来的皇帝看待。如果胤祯不是康熙心目中的皇位继承人,康熙对这种写法一定会严加申斥,但事实上他并未提出异议,似乎已经默认了胤祯的地位。


皇三子胤祉是文武全才:文学、书法、骑射等在众皇子中都是极为突出的。康熙晚年离京外出,胤祉经常随行;如果胤祉留京,那么都是以胤祉为首率众值守京城。


《康熙朝满文朱批奏折全译》书中胤祉单独给康熙上的秘折有124份,而胤禛仅2份,胤禛即后来的雍正。


康熙六十大寿,普天同庆。而康熙到了三皇子胤祉的熙春园,参加了胤祉给举办的寿筵。


在康熙人生的最后十年,康熙9次接受了祝寿,其中七八次都是在胤祉的熙春园过寿。这个熙春园据论证就是清华大学的清华园,而胤祉就是首位主人。


康熙十分喜欢这熙春园,为园题过五块匾额,后来上位的雍正和乾隆抹杀了熙春园与胤祉的信息。


综上所述胤祉在康熙晚年是很受倚重,可惜没有确定下来他为皇太子。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