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导读:现代社会在重大比赛或者重大事务中都需要演奏国歌,这已经成为共识。国歌是一个国家情感的表达,也是对国家热爱和民族认可的情怀。我国古代对民族的认同以华夏为主,而王朝的概念往往替代了国家的概念。古代王朝讲究的是对儒家文化的传承、对三王两格华夏体系的认可。所以才有正统王朝中"尊先王、法五帝,宗周为正"的说法,所以以龙的传人自居的华夏旗帜基本都是龙旗;战歌或者宫廷音乐各王朝各有特色:秦朝的《秦风·无衣》、汉朝的《大风歌》、唐朝的《秦王破阵乐》等等,但是都没有国歌的概念。因为国歌是以国家概念为基础,所以我国直到清朝末年才有了国歌。


随着时代的进步,到了列强入侵晚清时期国家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清朝虽然也是封建王朝,但是在签订对外条约时都用的是中国的字样。此时西方各国已经有了明确的国歌、国旗等相关规定,所以清朝为了外交的需要也开始制定相关国歌、国旗。1911年10月4日清政府"谕旨颁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首国歌《巩金瓯》,可惜一年后清朝就灭亡了。这首《巩金瓯》曲谱以宫廷音乐为主,所以演奏起来没有雄浑大气也不被认可。当然由于清朝次年就灭亡了,所以这首清朝国歌存世的时间只有一年。

世界上第一支国歌诞生时代背景

在历史相对悠久的欧洲大陆往往也存在王朝传承的概念,所以直到16世纪荷兰独立战争时才诞生了国家的概念。在荷兰独立战争中一首名为《威廉·凡·拿骚》的歌曲也在荷兰大地上广为流传。因为正是在贵族威廉·凡·拿骚的带领下,荷兰人民在推翻西班牙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歌曲的旋律庄严、雄壮,在对立战争中极大鼓舞了广大的荷兰民众。这才让荷兰先后脱离了西班牙和法国的统治赢得了民族独立,可以说这首激发荷兰民族自豪感的歌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独立后的荷兰也把这首歌当做了本民族的象征,甚至成为荷兰国家的代言。


因此荷兰的这首歌成为世界上公认的第一首国歌,并随着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在世界范围内逐渐流行开来。由于时代的进步,这种具有积极表达民族情感、提升国家和民族凝聚力的歌曲表现形式逐渐获得了各国的普遍认可。大航海时代各国为了在世界范围内竞争和文化输出,国歌逐渐成为各国的标配稳定下来。尤其是英国纵横海洋数百年,为了更好的殖民文化输出就成为了必不可少的手段。因此作为英国文化民族传承的国歌也得到了大力推广,英国本土、英国海外领地以及英联邦都会演奏英国国歌。



我国古代王朝以家天下为主,讲的是江山传承所以各王朝在国旗、国歌等方面并没有强烈的意识

而我国古代基本不是国家的传承形式,而是文明传承。也就是说以炎黄子孙和儒家文化中自立自强形成的文明为载体,以王朝更迭为华夏文明定期复兴为标识的传承方式。这也是我国五千年薪火相传、文明不灭的原因,这也是我国每隔一段周期就会再次伟大复兴的缘由。华夏文明也成为世界上唯一传承至今,并且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文明形式。所以古代国土的概念基本是弹性的(随着王朝的实力变化而变化),但是绵延不绝的文明传承才是王朝所关心的。


因此一直以文明替代国家概念的古代没有国歌,而本着对龙图腾的崇拜历朝历代基本都用龙旗作为自己王朝旗帜(也不算国旗)。而各王朝的音乐表达上基本上以自己特色的战歌和宫廷音乐为主:《秦风五衣》、《秦王破阵乐》、《大风歌》等等,但是这都不是国歌。


一家之言,欢迎评论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最佳贡献者
2

因为被忽略了呗!一首象征着华夏民族热血澎湃,铁骨铮铮的《大风歌》。

《大风歌》,这首在三千多年前,原本是汉朝的军歌。是汉高祖刘邦创作的,其实就是中国最早的国歌,是整个华夏民族的民族之魂。包括了炎黄尧舜禹,虞夏商周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宋明。这首歌的开始起于虞夏,中间就是汉朝,结尾到了明末。

《大风歌》是华夏民族之魂,是中华儿女巾帼英雄仁人志士的骄傲!只是因为中国历史上的改朝换代太多了,这首国歌才被忽略的。所以,因此变成了中国古代没有国歌存在的说法。

3

我认为这是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形式。

众所周知,我国是文明古国。

那么,何以体现“文明”二字呢?

除了文字知识的传承,“礼乐”制度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乐记》认为,礼与乐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

“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

我们要肯定的是对于“乐”的重要性先人很早就已经认识到了。

那么为什么不以国家力量进行定性,制作“国歌”呢?

故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乐极和,礼极顺,内和而外顺,则民瞻其颜色而弗与争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焉。故德辉动于内,而民莫不承听,理发诸外,而民莫不承顺。

乐偏重于治心,以情感人,以德化人,潜移默化地使人"承听"和顺。

礼却偏重于从外在行为上规范人,强制人们去尊守。

可见,在古人心里,乐是修身修心的重要手段,包括了道德教育、音乐知识教育、情感教育几方面。

不过我们也从中可以看到,并没有把“乐”作为对外的一种礼仪手段。

更多的是在对内的教化中:

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

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硬性条件的限制

那就是方言的存在。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民族众多,十里不同音的地方也不少见。

在重要场合一开口,操着不同地方的口音,不伦不类不说,重要的是影响“礼”的进行。

有人要说,不唱出来也行啊,演奏乐器就行了。

额…咱们的问题是“国歌”。

歌咏其声也,长言也。——《礼记·乐记》

制度的鸿沟

家天下制度:

指帝王把国家政权据为己有,世代相袭。既所谓帝王把国家当作一家的私产,世代相传。

在这种情况下,想用一首统一的歌曲拉拢人心,统一意志,难度何其大耶?

外交场景的限制

近代国歌的诞生还是因为西方列强在重大场合的使用,慢慢的形成了统一的外交礼仪。

但不吹牛逼,我国古代的外交,需要这个形式?

军事实力强的时候不服打得你服;

军事实力弱的时候用金钱买你服。

外交会面,古代的礼仪制度在历史长河中还是能够让对方叹为观止的。

有时思维发散一下,要是明清时期没有落下,说不定现在全世界重大场合流行的都还是中国古代的那一套,对么?

关注“水泊之声”,看更多精彩问答!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