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纪下半叶到18世纪上半叶,两位杰出的君主先后登上了西方的政治舞台,其中一位是法国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四(1643-1715年),另一位是俄国罗曼诺夫王朝的彼得一世(1672-1725年)。恰逢其时,东方中国也毫不示弱地捧出了一位杰出帝王,以才能和功绩而论,他不仅足以与路易十四及彼得一世并驾齐驱,并且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就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清朝入关后的第二代皇帝康熙(1661-1722年)。
一、三位国君的相似之处。
有趣的是,路易十四、彼得一世和康熙皇帝三个人,有一段十分相似的经历,他们都是童年继位而君临天下的。
路易十四即位为法国国王时仅五岁,彼得一世是在十岁即位的,而康熙则是一位八岁即位的少年皇帝。看来封建制度下的那一套权力承袭和移交的游戏规则,早就畅通无阻地流行于中外各国,君主间并不需要进行交流和指教。
二、三位国君各自的历史功绩
路易十四早年在其母亲安娜摄政、首相马萨林施政期间,对内镇压福隆德运动,对外积极扩张,使法国的疆域扩展到比利牛斯山。1661年他进一步加强专制统治,宣称“朕即国家”。从1665年发动对尼德兰的战争,1701-1713年参加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他在位期间,法国封建专制主义达到极盛时期。
彼得一世即彼得大帝,即位后由姐姐索菲亚摄政。1689年,他推翻摄政的索菲亚而掌握大权。亲政后首先率领“大使团”访问西欧,先后到过普鲁士、荷兰、英国和奥地利等国,考察政治制度和文化科技。执政期间对俄国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并建置行省,加强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1703年建都彼得堡,使首都成为通向欧洲的窗户。执政期间对俄国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改革的结果使俄国在封建农奴制的基础上,“迅速采用西欧成果”,摆脱落后状态。为称霸世界,他先后取得通向波罗的海、里海和黑海的港口,接连发动对瑞典的北方战争、对波斯的战争及对土耳其的战争,使俄国成为一个强大帝国。
顺治十八年(1661年),清世祖顺治帝病死,八岁的皇三子爱新觉罗玄烨即位,年号为康熙。关于康熙帝的历史功绩笔者不再概述。笔者任务康熙作为一个富有传奇性的君主出现于政局未稳的清朝,诚然是当时中国的大幸;然而一个极具权威性的皇帝站立在形势剧变的时代,他的错误思想、决策和行动(比如闭关锁国、禁锢文化、轻视科技文化发展等等),也将给未来的政治局面和国家命运投下了一个难以消除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