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因为在禹之前流行的是禅让制,而禹传子就变成了继承制。按照氏族来说尧、舜、禹确实是黄帝一家,在继承制实行后,君主权力开始集中化。

禅让制,强者居之

在上古时期,首领间权利的更替是禅让制,这种制度主要评分标准就是贤能程度,也主要依赖于上一代首领自身的道德品行和自我约束能力。传说中的尧舜禹都是受益于禅让制,就是所谓的选贤举能而成为的统治者。

但根据史料《竹书纪年》“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舜困尧于平阳,取之帝位。”也有韩非子《说疑篇》“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也,而天下誉之。”可见“禅让制”只是后人看见的“粉饰后的祥和之态”。

看动物世界我们知道,任何一个动物小团体的首领享有的权利是最大的,比如说在食物分配和伴侣分配上。其他强壮的团队成员也可以向首领挑战,不说能者居之,更像是强者居之。所以我认为上古时期的人类祖先也是这样的。

继承制,有身份的强者上位

通过《史记》我们知道,禹其实并没有把首领之位传给儿子启,而是培养了一个继承者益,由于益跟随禹的时间短,且政治根基不深厚。在禹去世后,益的追随者反而少于启,即使有有扈氏反对,启也能用实力摆平。

可见,身份已经逐渐成为衡量统治者的标准之一,当然这也得益于禹的贤能。帝尧有儿子丹朱,帝舜也有儿子商均,他们身份够但实力不足,从而并没有得到帝位。

能者上位才能稳定社会治安,有身份者上位才能安稳民心。所以,足够的上位条件才能避免更多因首领争抢而引起的激烈战争。

小总结

禹之后中华民族开始形成夏国家,从原始的氏族公社制发展为奴隶君主制,唯有“家天下”才能让权力更加集中,减少战乱,让当时社会更加安定。

我是妙趣侃历史,欢迎关注点评。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最佳贡献者
2

按五帝的说法,黄帝传颛顼是传子,但颛顼传帝喾是传侄儿,尧舜之间过去有禅让说,清华简说是政变争夺,可以说禹之前确实没有形成传子的家天下格局。


3

禅让制的本来面貌可能和大多数人所想的都不一样,也没有大多数人所想的那么美好。

五帝禅让或许便是春秋争霸的原始雏形,且看笔者细细道来。

“禹传子,家天下”意味着远古中国的社会政治体制由禅让制变为了世袭制。

禅让制听起来是多么的美好,充满了人性的光辉,让中国上古时期的政治显得多么成熟。

但仔细一想禅让制根本就经不起推敲,因为心甘情愿的禅让和人性的自私是相违背的。

人类社会不断在演变,但人类的自私的本性却一成不变,谁会无私地将地位和政治权利拱手送人呢。

所以世袭制应当并没有像后世人想象的那么美好,只是因为中国人有尚古的传统,就把上古社会想象的十分美好。

在后世的传说和记载中,五帝本就是一家子,所以禅让制就显得没那么单纯了。

五帝是否一家子并没有切实的证据可以证明,笔者在此也不想深究这个问题。

笔者的目的是重新分析一下禅让制的真实性极其本来原貌。


上古社会的历史往往是不太可靠的,因为既没有当时文字的记载,也没有考古的证据。

所有的上古史都是后人根据传说写成的,甚至还加上了自己的想象。

所谓三皇五帝其实是后人根据远古传说中的领袖缔造的名号,而且还是在三王五霸的基础上缔造的。

中国人向来注重形式,有了三王,就得有五霸,有了五霸就得弄一个七雄。

三皇五帝的历史虽说在三王五霸之前,但其名号的初生却是在三王五霸之后。

古人以尊崇的名号来展现其臆想的上古社会的美好,君王贤能,社会稳定。

可以肯定的是上古社会并没有古人所想象的那么美好和安定,君王的贤能倒还有一定可能。

如果五帝本是一家人,其禅让的实行还有一定合理性。

但倘若五帝并非一家人,那么禅让制的存在就应当令人质疑了。

稍有政治常识的人都知道,权力的转移不可能这样风平浪静与美好,而且还是在毫无血缘关系的人之间。

无论五帝是否是一家人,禅让制都有另一副真实面貌。


荀子言:“夫曰尧舜禅让,是虚言也”。韩非子曰:“舜逼尧,禹逼舜”。

古人已经对禅让制产生了质疑,但缺乏直接或间接的证据来证明其真伪,就只能作推断和猜测。

禅让制传说的不可靠性从五帝的寿命和出身就可以看出。

《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尧46岁即位,在位98年,活了140多岁。

《本纪》又记载,舜家里穷了好几代,被尧看见了他高尚的品质而立为了接班人。

这种记载根本就不可靠,因为上古时期的卫生条件和生活水平根本就无法和现代相比,血缘和出身又决定一个人的社会地位。

无论是古代人还是现代人,活一百多岁都是难事,更何况上古时期的五帝,活一百多岁是近乎不可能的事情。

后世西周时的宗法制,血缘是其唯一的纽带。

贵族和平民之间的鸿沟是不可逾越的,而在更久远的上古父系氏族时期,社会地位就更加依靠血缘了。

在封建制度崩塌,贵族社会消亡以后,平民才逐渐登上历史的舞台。

在那个上古时代,普通贫民根本就不可能凭借高尚的道德品质成为统治者。

司马迁在写《史记》的时候对于上古社会也要根据传说,还要依靠自己的主观想象,致使记载不可靠也是情有可原。


现在来试着还原一下禅让制的历史真面貌。

根据王和的著作《中国早期国家史话》的推想,五帝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个贤能的个人,还是一个个先后兴起的强大的部落。

尧舜禹等人其实是部落的人格化象征,是部落兴起的领袖。

随着不同部落的兴起,政治霸权开始转移,就如同春秋时期霸主轮流坐的局面一样。

在上古时代,不大可能出现大范围统一的国家,政治形势应当是部落联盟。

最强的部落成为政治中心,号令所有部落。

当一个部落衰落以后,新崛起的部落就替代了其地位,成为新的联盟共主。

一个部落强盛一百多年也不是什么难事,这就让五帝的寿命悠长合理了。

五帝所代表的是其部落,部落强盛的时间映射到作为象征的五帝身上就成为了五帝的寿命。

部落兴盛一百多年绝对比上古时期的人活一百多岁更加靠谱。

其次出身低微的问题也说得通了。

低微的出身并非是本人,而是其所代表的那个部落本来非常弱小,后来崛起了。

由此,在五帝的寿命和出身问题上都找到了合理的说法。

真正的历史事实是怎样无从得知,但可以想象所谓的禅让,其实是部落霸权的和平交接。

政治霸权的交接或许并不一定是和平的,但在传说中得到了美化,于是上古时期的政治形态就显得十分美好。


在人类文明的历史中,将一个群体的形象映射到一个人身上是很常见的事情。

上古时期的人们在部落和部落之间、群体和群体之间,找到了一种和平的权力交接的方式。

这也是中国早期的政治智慧,也就是所谓的禅让制。

中国的政治是比较早熟的,因为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就基本消灭了封建制度,而欧洲的封建一直持续到了文艺复兴。

中国在西周时期就完全建立了成熟的封建制度,而在此之前一定有相关的政治铺垫。

上古时期的五帝政治霸权的交替有可能就是中国封建制度的雏形。

五帝时期的部族霸权轮换或许就是东周时的霸主交替的原始形态。

“禹传子、家天下”的出现就是中国政治又一次的成熟。

到西周时,封建制度就确立了,天子世袭,而封建各国就是上古时各部族的新形态。

当天子霸权崩塌的时候,诸侯就开始争霸交替,这就是上古时期部族霸权的轮换的新形态。

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崩塌始终都有着上古时期部落联盟的影子,最终全部被历史淘汰。

在秦汉统一天下以后,封建制度基本消亡,中国进入了中央集权的专制社会。

4

那段时期似乎没有当时流传下来的史料。

据说大禹之前,部落首领都是共同推举产生的。

大禹年老时,按照惯例,大家推举皋陶为新首领。不就皋陶病死了。大家推举他的儿子伯益。

可是大禹有了私心,开始着力培养自己的儿子。虽然明面上让着伯益,但是私下小动作不断。大禹死后,伯益按照惯例谦虚了一下,提出让位给大禹的儿子启。

按照惯例启应该十分感动,然后拒绝。谁知道启不按常理出牌,居然接受了。士可忍孰不可忍,伯益怒了,率军攻启。奈何启早有准备,一个照面就把伯益击败。

启的所作所为引起其他氏族首领不满,但是都被启打败。启巩固地位,开疆拓土。建立军队、设置国家机构、征收赋税。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






5

据《史记》《山海经》记载,从黄帝开始就已经在世袭了,当然《山海经》一直只被认为是一部神话故事作品,《史记》中的五帝本纪也不过是太史公记录的一个神话故事而已,因为实在是没有太多的记载来支撑这段记载,不过我们可以暂时假设这段记载就是真实的历史,来看看禹怎么传子。

黄帝也喜欢隔辈传

在古籍《史记》、《山海经》、《路史》《汉书》等书中都对黄帝的家庭做了记载描述,汇总起来黄帝有十二个子女,当然这其中有没有异名同人的就无从知晓了。我们就按《史记》五帝本纪中的记载,来看看黄帝一家的传承。黄帝有熊氏之后主要两支后代就是玄嚣、昌意,大致上是黄帝传给了次子昌意的儿子颛顼(zhuānxū),颛顼传给了黄帝大儿子玄嚣之孙高辛,高辛在传给了他儿子尧,最后尧隔了四代传给了舜,所以说黄帝到舜之间的传位一直是在他家族之内的。按照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的古籍《论佛骨表》描述,尧的寿命高达一百一十八岁,死的时候已经禅位二十八年,算一下就是九十岁传位给的舜。在传说中尧是有自己的儿子的,他为什么传给了舜呢?据说尧死后,舜曾让位给尧的儿子丹朱,但是人们都不服丹朱的号令,所以舜又再次回到了帝位。

如果说尧隔四代传位可以有年龄一说来加强说服力,那么还有一件事对这《史记》五帝本纪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据说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是舜的妻子,那么论起来娥皇女英岂不是舜的曾祖姑母?从血缘上隔了三代了就可以结婚,但是这样隔三代就。。。。。。。,除非他们那时候老的比较慢,或者尧生孩子生的晚。舜传禹,禹也是颛顼的后代,但是舜为甚么没有传给儿子呢?按我们现在的思维方式理解,《史记》这段记载疑点重重,漏洞百出,是很难追究出真实的历史。

遥想近代史中一段特殊的历史也许可以比照

在近代史中我们有过一段比较屈辱的历史,因为受到侵略,期间有一段时间我们的社会体系介于封建社会、殖民地之间,史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原本处于长时间封建社会,但是因为清政府无力维持国家主权,签订了各种不平等条约,使得部分国土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概念还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根据这个我们大胆的猜测一下,当时在黄帝时期就已经是处于一个原始部落社会制度末期、奴隶社会雏形的社会形态。

因为黄帝部落的人口、生产力发展迅速,所以黄帝不断的扩张部落的领土,这使得他统治的部落人口越来越多,他家族的影响力就越来大,再加上黄帝本人的名声,所以他的后人被当时部落内的人推举为首领也是很合理的,而且随着这种推举使得黄帝家族的地位越来越稳固,到最后部落群众的推举显得越来越不重要了,直到禹这一代,终于完全的建立起了国家,正式的从原始部落形态社会进入奴隶制国家形态社会。在禹之前虽然也是世袭首领,但是从黄帝传孙不传子、尧传舜不传子可以看出,或许就是因为还没有完全的脱离部落文明,所以还需要采纳部分群众的推举。

结语

我们现在出土的文物中,即便是夏朝也还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我们历史上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封建社会向今天的新社会过渡都经历了非常大的变革,这变革之中出现很多无法寻迹的事情。原始社会过渡努力社会那段历史虽然没有留下详细的记载,但我们也能从那含糊不清的记载,加上少量我们现代出土的遗址来猜测其中的可能,这就是当代考古的意义,希望未来更多的考古发现,能够具体的推算出更接近真实的历史。

6

说起家天下,便不得不提禅让。现在不少人说禅让是不存在的,我在这里说禅让确实存在的,只不过跟《史记》中的记载不一样罢了。

夏启之前的天下共主,既不是天子,也不是皇帝,而是一个联盟盟主,可以看做《笑傲江湖》中的左冷禅,可以号令五岳剑派,但其他四派仍有一定的自主权。

尧舜禹三人便是如此。尧舜禹三人各自所在的部落才是他们的家。到了夏朝,天下共主只是在夏部落中传递,这才是家天下——夏部落即天下共主,而不仅仅指一个人。

7

商之前没有信史,都是神话传说。

禹之前的三皇五帝,好像都是亲戚关系,“王位”在亲戚中间轮流转。

那时黄河中游地带,有几家原始人,慢慢繁衍成了几个部落。

部落里有“能人”,有的会生火,有的会认草药,有的擅长会编织鱼网,有的能做陶土罐罐。部落里还有一些知识分子,就是巫。他们在部落里算个卦啊,看个病啊,预测一下刮风下雨。

这些能人和知识分子在部落里有威望,慢慢就成了部落的临时召集人,不过只是客串。那时部落很穷,剩余物质很少,当个召集人沾不了多大光。



几个部落的一起推出的共同召集人,就是最早的“王”。开始“王”也不是专业的,没有专业军队的支持。王也是在尽义务,为人民服务,将部落的生存发展放在第一位,所以早期的“王”,肯定是道德高尚的人。

三皇五帝大概就是这个时期的王,有能力,有威望,道德高尚。王位虽然不是世袭,但也是在一定范围内,比如家族内或者亲戚间流传。

当物质进一步丰富,社会分工明显,专业的军队出现了,王位开始世袭了。

8

远古语言中的“家天下”者,乃言:将天下百姓大众都当成是与自己一家人来爱护。

而不是后来人,眼中所见——“全是财物与利益”!

9

不是的,很多是《史记》刻意附会,用以刻画自古以来就是天下一统,自古以来都是炎黄子孙的美好图景。实际上,如:颛顼、尧、舜,倒地是华夏人还是东夷人,尚有争论。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华夏文明的来源是炎黄族系、东夷族系、苗蛮族系为主,辅以其他亚支族系。

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大禹之前就是“禅让”形式交接最高领导权限。那为什么大禹能够 “家天下”?而尧舜及之前只能禅让?

其实真实原因是在整个远古历史进程中,直到了大禹才实现了中原真正意义的统一,此时大禹已然没有敌人。

在这之前,我先解释远古对“国”的概念。在远古时代,部落林立,按《山海经》的描述,一个大的部落就是一个方国。受限于交通、文字、语言、资源等等,部落或方国通过战争形成的王,只是众多方国或部落的联盟大首领。也就说各个方国仍有很大的自主权。

1、炎黄族第一阶段的胜利:华夏集团的统一

华夏集团来自西北方,祖先华夏集团内部也有众多部落,最为出名的就是炎帝、黄帝。《史记》记载,炎黄二帝都是少典的后代,为什么还争斗?说明炎黄二帝,经过传承,形成了独立的部落方国,按《史记》记载前期炎帝是炎黄集团内部的联盟大首领。

但是炎帝“势衰”,黄帝通过阪泉之战,取得了胜利继承了华夏族大首领,完成了华夏集团的统一。

2、华夏集团第二阶段的胜利:东迁与东夷形成大联盟

或许受限于资源,原居住在西北方的华夏集团开始东迁,与原住民东夷集团产生激烈的争夺战。现在大多数学者认为蚩尤属于东夷集团,而黄帝与蚩尤一战大胜后,促使了原住民东夷集团最终选择了与华夏集团形成联盟。如《山海经》记载:“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儒帝颛顼。”颛顼是黄帝的后代,少昊是东夷首领,少昊教养颛顼,说明两个集团已然形容融洽的大联盟关系。诸如此类记载还非常多,不一一列举。

从历史记载可知,夷夏联盟是通过“禅让”实现对大首领的传承,说明夷夏联盟内部所有部落都没有一方独大的现象,只有强者有实力继承大首领。

此时,南方还有以“三苗族”为代表的势力强大的苗蛮集团,前两个阶段的胜利,一直持续到舜,都没有完成对南方苗蛮集团的统一。直到大禹出现。

3、华夏集团第三阶段的胜利:对三苗征战的全面胜利

黄帝之后可考的夷夏联盟的大首领有:颛顼、尧、舜。在对三苗的战争中,尧和舜有对三苗胜利的征战记录,

《吕氏春秋》记载:“尧战于丹水之浦 以服南蛮… … 舜却苗民 , 更易其俗”。

为何没有颛顼及以前的记录,在此推测,可能开始还只是小的局部战争,或也有可能是失败的战争,所以没记载(影响三皇五帝形象)。但是,诡异的是,舜在最后一次征战三苗时,却战死途中。

《淮南子·修务训》记载:“(舜)南征三苗,道死苍梧。”

这时候,夷夏联盟的大首领禅让给了治水有功的大禹。大禹再次发动对三苗的征战,《墨子·非攻》记载,大禹一战彻底将三苗完败,三苗远走,大禹划分九州,彻底统一天下。

4、大禹完成了集权,开始“家天下”

大禹通过治水以及对三苗的征战,形成了强大的集权,此时,无论是夷夏联盟内部、外部,都没有对手。此时,大禹自然开始实行权利在部族内部传承。

另,本人头条文章也很相关文章论述,详细可参阅。

10

上古传说中有三皇五帝之说,其中黄帝乃五帝之首,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号有熊,娶妻嫘祖,生长子玄嚣,次子昌意。其与炎帝逐鹿中原,杀蚩尤,征九黎,因此炎帝黄帝被称为中华文明始祖,汉族也被称为炎黄子孙。 自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又出现三位德才兼备的部落联盟首领,即尧舜禹,相传尧帝为黄帝4世孙,为黄帝长子玄嚣一系。尧帝姓尹祁,号放勋,因封唐地,后人称之为唐尧,尧在位期间,勤政爱民,仁德如天,在位70年,后由四岳推荐,将首领之位禅让于舜,并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帝舜为黄帝8世孙,为黄帝次子昌意一脉,姚姓,名重华,号有虞,即位之后,虚怀纳谏,流放四凶,任贤使能,百业兴旺。晚年听从四岳建议禅位于禹。大禹姓姒氏,名文命,号夏后,为黄帝四世孙,次子昌意之后。昌意生子颛顼,颛顼生穷蝉和鲧,帝舜为穷蝉之后,而帝禹为鲧的儿子,帝舜命鲧治水,后因鲧治水失败被舜处死,令其子禹接替。大禹吸取父亲治水失败教训,改堵为疏,后因治水有功,受舜禅让继承帝位。由此可见三皇五帝包括尧舜禹皆为禅让制,帝位传贤而不传子,虽然尧舜禹皆为黄帝一脉,彼此都有一定血缘关系。

而到了大禹之后,大禹本来打算将帝位传于皋陶,然皋陶早死,后禹死后,其子启通过武力击败皋陶之子伯益后继承帝位。由此中国历史从禅让制变为世袭制,家天下由此而来。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