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好汉108人总共只有77个姓氏,只占当时百家姓五百余姓氏的百分之十五左右,很多姓氏在梁山空缺。其中,百家姓第二位,有可能是有意回避吴越国钱氏。据说,《百家姓》便是吴越国钱家人时期鼓捣出来的。
潘姓肯定无法挤进梁山,施耐庵很不屑这个姓氏,以潘金莲、潘巧云隐射张士诚手下两个不忠的潘姓将领潘元绍、潘元明。这二人深得张士诚的信任,却在朱元璋攻打西吴时,苟且偷生,背叛张士诚向朱元璋部队投降。梁山以忠义相聚,不忠之人怎么能进梁山呢?
这两个姓氏明显有寓意,施耐庵没让“他们”上梁山自有道理。如果再深入一步,恐怕还会发现其他一些姓氏没进梁山大名单的缘由,比如洪姓、高姓等。梁山好汉都是洪太尉放出来的,洪姓也就不能进入妖魔行列。高俅是《水浒传》中最坏的角色,梁山上容不得这个姓氏可想而知。
施耐庵没有太黑蔡京,甚至在一些章节中还流露出几分肯定的意思。比如,江州、大名府战役结束后,分别迅速统计官军百姓伤亡情况,组织烧埋等善后。这是照应“楔子”的隐喻,写北宋时期的民政救济制度,而蔡京就是这项制度最坚定的执行者。所以,梁山好汉有蔡姓便不足为奇了。
当然,这类现象不可能穷举,并不是每个姓氏都经过筛选,都隐藏着施耐庵的寓意。但是,梁山上没有赵姓则肯定如上述所说的那样,必定是大有深意的。
《水浒传》中的赵姓
这部书最早出场的角色,就是赵姓,写的是北宋开国之主赵匡胤。然后,接着写赵恒(宋真宗)、赵祯(宋仁宗)、找曙(宋英宗)、赵顼(宋神宗)、赵煦(宋哲宗)、赵佶(宋徽宗)、赵桓(宋钦宗),一共九个姓赵的。鲁达拳打镇关西,逃到了雁门县遇到了赵员外。抓获宋江,后来又把宋江赶进九天玄女庙的,又是两个姓赵的兄弟,赵能、赵得。这样算下来,《水浒传》这部书出现次数最多的,反倒是是百家姓的排名第一的赵姓。
施耐庵如此频繁的写赵家人,意图很明显,《水浒传》就是一部北宋的兴亡史。得江山的是赵家人,葬送江山的还是赵家人,与梁山好汉无关。因而,梁山之上没有姓赵的,这是最主要的原因。
北宋九代皇帝有八位在《水浒传》中出场,只有一位被隐写,就是第九代皇帝赵桓。宋钦宗出场时,是以“龙”来隐喻的,这是在“还道村受三卷天书,宋公明遇九天玄女”这回书中的事情。宋江看到的“二龙相戏”场景,就是宋徽宗、宋钦宗坐井观天的历史真实。那么,又是谁让宋江预见了这一幕呢?还是姓赵的,也就是赵能赵得。
施耐庵写了北宋九位皇帝,分水岭则是误走妖魔的宋仁宗。仁宗皇帝虽然放走了妖魔,但这一朝也是风调雨顺的太平天下。这些妖魔在经历了六十二年时光后,在宋徽宗朝出来作乱。鲁智深禅杖重六十二斤,则是告诉读者,梁山故事从宋徽宗宣和二年便开始了。
宋仁宗误走妖魔是1058年,这一年就是嘉佑三年。六十二年后,也就是1120年,梁山人物纷纷出场,妖魔开始兴风作浪。在鲁智深打造禅杖这回书中,施耐庵专门安排鲁智深吃了一回狗肉。这是因为,宋徽宗是属狗的,还曾经下诏在全国范围内禁吃狗肉。施耐庵以如此诸多的信息,隐含了《水浒传》的内在主题,姓赵的人物都是赵氏皇帝的暗喻。为什么是这样的呢?
《水浒传》故事的隐喻
赵匡胤是道家雷部的霹雳大仙,陈桥兵变后结束五代战乱,开创太平盛世。在宋徽宗之前的历代北宋君主,都是天下太平的世道。宋徽宗时期,天下失道,赵家祖先需要一个“替天行道”之人,还道以“辅国安民”。于是,赵能赵得出场了。他们在施耐庵的笔下,忽然成了郓城县“新参”的都头,取代朱仝、雷横,把宋江赶进了九天玄女庙。
宋江从梁山悄悄潜回家中,却早被埋伏在附近的赵能赵得看见,便一路追赶,把宋江逼进了九天玄女庙。为什么偏偏是姓赵的追赶宋江,而不是其他姓氏的人呢?别认为施耐庵就这么一写,没有别的意思了。施耐庵想表达的,当是赵家人也在寻找拯救危机中的王朝,他们应当是奉九天玄女之命,来请宋星主的。
把宋江捉去江州充军,逼宋江进九天玄女庙的不仅都姓赵,而且又是兄弟俩。这种写法很奇怪。施耐庵这样写,可以从两个层面去理解。徽宗的祖先不能让妖魔作乱,要灭掉妖魔首领。但是,宋江是道家紫府中的星宿,是九天玄女选定的“替天行道”之人。当赵能赵得追赶紧急之时,九天玄女出手保护了宋江,并且,点醒魔头。
另一层含义就是赵能赵得也在物色“替天行道”之人,看似把宋江赶进了九天玄女庙,实则是把宋江“请”到了道家最高阶神的宫殿,让他接受训导,从魔道还于天道,帮助赵家重建太平盛世。
赵能赵得完成这个使命后,立即被梁山好汉杀死。这一点都不奇怪,这两人原本就是“死人”,倘若再留在书中,就不好讲故事了。施耐庵写故事绝不会有头无尾,但凡无缘无故神秘失踪的重要人物,恐怕会在七十回后出现。而赵能赵得便交代得非常清楚,他们已经没有故事了。他们的故事在北宋开国时已经讲完,施耐庵在《水浒传》开头便交代得非常清楚。
另一位赵姓人物,则是把鲁达变成鲁智深的赵员外。这段故事隐写的是宋徽宗压制佛教,窜通金国灭辽,让北宋王朝走向灭亡的历史。赵员外对五台山的压制和无限的权威,就能够看出此人暗藏的信息非同小可。智真长老因为赵员外而预见了鲁智深的非凡正果。智真长告诉僧众,除自己而外,谁都不及鲁智深。因而,鲁智深的正果可以达到智真长老的级别,成为五台山或者东京大相国寺的住持方丈。
这是《水浒传》有关赵姓的几点隐喻,既然他们的身上都具备北宋皇帝的符码,又怎么能上梁山呢?
宋三郎另有其人
梁山好汉中的三十六天罡,都是有蓝本的,《大宋宣和遗事》与龚开的《宋江三十六人赞》所开列的名单中,没有一个是姓赵的。七十二地煞也因为上述原因,没有一个姓赵的好汉。但是,姓赵的却一直不在梁山上晃荡。
宋江出场时,施耐庵说他行三,诨号有“宋三郎”、“黑三郎”、“孝义黑三郎”等等。但是,书中并没有交代宋江上面还有哥哥。那么,是不是宋江的哥哥早就夭亡,施耐庵为省笔墨而略去不写呢?也不会。施耐庵在介绍宋江时,专门写到了其家庭成员,无论故去的,还是在世的,一笔都不漏:
上有父亲在堂,母亲早丧。下有一个兄弟,唤做“铁扇子”宋清,自和他父亲宋太公在村中务农,守些田园过活。
宋江是没有哥哥的,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绿野老道备细考证了《宋史·本纪》的有关记载,很惊喜的发现,有一个赵家人与“黑三郎”有关。这个人就是梁山故事中的皇帝宋徽宗。
宋哲宗死后,因为没有儿子,便在兄弟中选一个继承人。端王赵佶排行第十一,按讲是轮不到他做皇帝的。此时,在赵佶之前的哥哥中,有好几位都去世了,于是,他的行序排到了第二位。但是,在赵佶的后面还有一位简王,是宋哲宗的同母弟弟。按照皇位继承规制,赵佶应当是第三顺位继承人。但是,由于皇太后的坚持,力排章惇等大臣的非议,将赵佶送上了皇位。皇太后的理由很简单:先帝尝言,端王有福寿,且仁孝,不同诸王。
施耐庵把端王写成了一个不务正业、宠信奸佞的亲王,自然是要黑他的,皇太后夸端王是福寿仁孝之人,这就是“孝义黑三郎”的由来。
施耐庵的两难创作
在宋江的身上,隐含着宋徽宗的符码,这也是施耐庵写这个人物充满矛盾之处,也是施耐庵写梁山好汉的两难之处。《水浒传》前七十回写梁山聚义声势浩大,108个妖魔在宋江的引导下,纷纷归还“正道”,一心拥护“替天行道,辅国安民”的聚义纲领。但是,又不能推翻北宋王朝,自己做皇帝。于是,按照历史真实,让宋江走上了投降招安之路。
按照施耐庵在开篇中所阐明的观点,《水浒传》中所强调的“道”,就是天下太平。赵匡胤以道家雷部霹雳大仙的身份,结束五代战乱,实际上就是“替天行道”之人。以这个逻辑来看宋江以及梁山的“替天行道”,就是要取宋徽宗以待之。但是,历史真实又是宋江被张叔夜打败后,全伙投降。
施耐庵写《水浒传》不是随意编故事,而是通过梁山聚义、招安这一个文本故事,隐含历史真实。梁山最终确实被招安了,这在《宋史·徽宗本纪》、《宋史·张叔夜传》、《侯蒙传》以及《东都事略》、《三朝北盟会编》中都能找到依据。而《水浒传》的最基础蓝本《大宋宣和遗事》也是这样记载的:
朝廷无其奈何,只得出榜招谕宋江等。有那元帅姓张名叔夜的,是世代将门之子,前来招诱宋江和那三十六人归顺宋朝,各受武功大去诰惠,分注诸路巡检使去也。因此三路之寇,悉得平定。后遣宋江收方腊有功,封节度使。
因而,在九天玄女庙这段故事中,施耐庵就为宋江的结局定了调:“为主全忠仗义,为臣辅国安民,去邪归正。……玉帝因为星主魔心未断,道行未完,暂罚下方,不久重登紫府,切不可分毫懈怠!若是他日罪下酆都,吾亦不能救汝。”
这一番话充满矛盾。明明是要“为主”替天行道,却又叮嘱宋江“为臣”。宋江到底要怎样做才能“重登紫府”,做了什么事又将被“罪下酆都”?
上文所述,“替天行道”不是替宋徽宗这个“天子”行道,反而有取宋徽宗而代之的意思。但为臣却又是做宋徽宗的臣子,摆明了是要招安的。
施耐庵这样两难的创作,实际上也体现在宋江这个人物的纠结上。天魁星及时雨宋江既是梁山聚义的首领,又隐含了赵家皇帝的符码。当宋江被青衣使女推下石桥,参与到“二龙戏水”的游戏之中时,实际上也是寓意这两个人物在一定程度上的合体。或者说,宋江做了赵家人的殉葬。
梁山好汉中没有赵姓,但《水浒传》却是写的赵家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