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自强”和“求富”,也为了进行封建统治的自救,清王朝开始了洋务运动。
在恭亲王的支持下,在李鸿章的积极推动下,终于建成了近代中国的海军——北洋舰队。当时,北洋舰队的纸面实力不容小觑,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六”,仅排在英国、法国、俄国、德国和美国之后。
作为落后中国走向近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也作为洋务运动在军事领域的重要标志,北洋舰队的意义和影响可谓深远,而且远远超出了军事的范畴。
身为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李鸿章率先提出建立新式海军的构想和主张,更是力排众议建立了北洋舰队。如果说李鸿章是“北洋舰队之父”的话,相信没有人会有异议。
北洋舰队成军后,不仅引进了一批先进的船舰和装备,而且还着力培养了一批专门的军事人才,建成了旅顺和威海两个固定的海军军港。其中,旅顺港主要负责军舰的维修,而威海港主要负责军舰的停靠。
随着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落后的满清越来越认识到了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威力。于是,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开明派,比如奕訢、曾国藩、李鸿章等人,终于说动掌权的慈禧太后同意进行洋务运动。
1874年,身边的弹丸小国日本凭借刚购置的几艘二流军舰,悍然侵略我国的领土台湾岛。这件事虽然没有造成太大危害,但对满清政府的触动甚大,感觉老丢面子了。
一直打不过西方列强,比如英法等国,这也就罢了。如今,就连一直都屈服于自己的小日本都敢跳出来找茬,这以后还怎么在这片儿混下去。
在此背景下,李鸿章上疏朝廷提议兴建新式海军。紧接着,恭亲王奕訢也代表总理衙门上奏,请旨筹划海防事宜,提出了“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六条紧急机宜。据《清史稿》记载,清廷在1875年发布上谕:
海防紧要,既为当务之急,又属国家久远之图。
光绪帝正式下旨筹建新式海军,但因国库紧张,决定先由李鸿章督办北洋海防的事宜。就这样,在北洋舰队成型后,中国近代海军之路开启了。
李鸿章认识到,对于近代海军而言,先进的战舰和弹药都是必不可缺的。为了迅速弥补空白,他坚持“外购”和“自造”两者相结合的方式,但在前期只能以外购为主。
1875年,李鸿章终于从英国订购了8艘小型炮艇。不过,这些炮艇非常轻小,甚至就像蚊子一样灵活,被形象地称为“蚊子船”,成为了北洋舰队的第一代战舰。
1879年,为了扩大自己远海作战的能力,李鸿章又另外购得了“超勇”和“扬威”两艘重型巡洋舰,全部投入北洋舰队服役。
1884年,随着马尾海战的失利,福建水师被法国佬全歼。在这个惨痛的经历中,清廷更清晰的认识到,自己的海军势力和西方国家依然相去甚远,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
1885年初,光绪帝就增强海军力量和扩建水师颁布上谕:
自海上有事以来,法国恃其船坚炮利,横行无忌。上年寻衅,迭次开仗,我陆路各军屡获大胜,尚能张我军威;如水师得力,互相援应,何至处处牵制。自始,以大治水师为主。特谕!
1885年底,光绪帝下旨设立海军衙门,由其生父奕譞亲自出任总理海军大臣,还任命李鸿章兼任会办海军大臣。自此开始,近代中国的海防进入到了快速发展时期,可惜这段时期非常短暂。
1886年,李鸿章又在德国订购了“镇远”和“定远”两艘最新型的铁甲舰。此外,还有一艘名为“济远”的重型巡洋舰,以及数艘鱼雷艇,全部投入到北洋舰队服役,极大地充实了舰队的实力。
在北洋舰队的基地建设方面,李鸿章着实费了一番功夫。起先,他将天津的大沽口定为临时基地,准备日后建设成为北洋的海军基地。但是,大沽口的河道太浅,原有船坞的设计和建造规模都十分有限,完全不能满足大型军舰的停靠。
最终,李鸿章只得放弃大沽口,只将其定为备用基地,改选旅顺口和威海卫作为北洋舰队的永久性基地。
1888年时,清政府从英国订购的“致远”舰和“靖远”舰,从德国订购的“经远”舰和“来远”舰,共计四艘先进的大型军舰,全部抵达天津的大沽港,交接给了满清政府。
当年底,北洋舰队在山东的威海卫刘公岛宣告成军,据统计,当时北洋舰队共有各类型的作战军舰25艘,辅助舰50艘,运输舰30余艘,官兵合计4000多人。
正是仗着这些纸面的实力,使得清廷认为自己亚洲第一,所以才在甲午战争前自认为有实力与日本一战。
可惜,北洋舰队在开战后先是受挫于丰岛,后又在黄海遭受到重创,最后竟全军覆灭。
虽然,在当时和现在的一系列记载中,李鸿章都被描绘成了“避战求和”的软弱派和“低贱可欺”的卖国贼。而且,在北洋舰队的覆灭问题上,李鸿章的确存在许多的失误之处。
但是,李鸿章在兴建北洋舰队的问题上,却是非常积极和主动的。北洋舰队尽管全军覆没了,但它却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海防实力,是我国近代海防的一次积极尝试和探索。
欢迎点击关注@文史不假,我们一起学习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