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想把这件事扯淡清楚不是特别容易,西班牙那帮家伙名字极长,这件事时间跨度又大,光记名字都费劲。所以吐槽机觉得用类比的方式讲西班牙内战,咱们可以把这次内战理解成西班牙版的戊戌变法。

起因——陷入迷茫的国家

进入19世纪的西班牙是个挺悲催的国家,从无敌舰队覆没后,地球上第一个号称日不落的国家逐渐衰落,被法国干涉过王权继承,被拿破仑吓破过胆子,甚至在美西战争中输给新兴的美国,几乎丢掉所有的海外殖民地。

迷茫中西班牙在1873曾经短暂的推翻过帝制,试图建立共和国,但长久的习惯让变法只持续了一年就又王政复辟,压根没有起到任何作用。他们终于错失了追赶世界的时机,成为欧洲的拖油瓶。

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国王阿方索十三世虽然靠绝对中立保护了西班牙未受战火伤害,但突如其来的流感席卷全国,国王本人都被感染。民生凋敝的西班牙人迫切需要改变,但对于走哪条路他们争议很大。

开端——没有出口的轮回

那个时候无数号称明灯的家伙在给西班牙人指路,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后自然有想走社会主义路线的,当然必须有想走资本主义共和的,还有传统贵族的保皇维持旧制的,更有干脆玩极右法西斯的。

这些势力闹哄哄折腾好几年,最后把国王折腾下台,成立了所谓西班牙第二共和国。这个国家在建立初期就没有统一的思路,政治上玩的就是多数人暴政,不懂多数人暴政概念的看看东南边的呆丸就行。

所以最初共和派上台就大搞土地改革、限制教会权力、裁军之类的,可搞笑的是他们并未改善工人福利,企业主也不用执行8小时工作制。再加上这帮哥们本人不团结,没有广泛结盟,于是很快被保守派联盟给选下去了。

保守派上台把之前的改革全部作废,再次恢复王政时期的制度,然而农民和底层工人又不干了,连虚假的尊严都没了,还谈什么福祉啊?于是很快保守派也被选了下去。但回来的共和派还是没啥新花样,这个选举轮回足足持续了28次。

经过——微缩版的世界大战

时间终于来到了1933年,保守派中的激进组织当选总统,又开始新一轮的折腾,但失败的共和派却和以往不同了。西共接到斯大林的指示后开始团结多数组织搞联盟,不再单打独斗了,并于1936年夺回了执政权。

眼看败局已定的保守联盟决定掀桌子,20几年的积怨就此彻底爆发,在双方一系列互相杀害后,共和派联盟的军队成了共和军,保守派联盟的军队被叫做国民军,而且两边身后都有大佬撑腰。

共和军身后是苏联、墨西哥和国际纵队,国民军身后是纳粹、意大利和葡萄牙。英国那边比较搞笑,国家表示中立,但保守党和学界弄出4000自愿战士去支持共和军,工党这群浓眉大眼的家伙则因为教会不少人支持国民军,他们自己差点先打起来。

结局——便宜了佛朗哥

这场战争足足打了2年零8个月,阵亡人数超过50万,对西班牙这个国家来说这是极其沉痛的代价。最终共和军在军事上彻底失败,但国民军的性质也和最初不一样,作为共主的何塞·桑胡尔霍因飞机失事挂了,接手他职务的是长枪党出身的佛朗哥。

所谓长枪党其实就是一个法西斯政党,和德国的纳粹党,意大利的法西斯党没啥区别,正因为这样佛朗哥拿到海量的军事援助。反观共和军那边因为英法美三国中立,限制武器入境,只能从苏联拿到有限的武器,失败确实难免。

总之最后佛朗哥拿到了最后的果实,虽然他宣布王政复辟,但并没有拥立国王,佛朗哥本人以摄政的身份把法西斯统治维持到1975年。但佛朗哥在1969年就指定了前国王的孙子胡安·卡洛斯继承权利,总算让西班牙没出现第二次内战,这也算一件功劳吧。

最佳贡献者
2

西班牙内战可以说是世界历史上最为独特的一场战争,因为它虽然是内战,却引发了当时世界上数十个国家的介入,最后甚至国外的志愿军反而成了这场战争的主角,而这场战争的余波甚至还和中国发生了一些联系。那么当时的情况究竟是怎样的呢?


西班牙内战的序曲

西班牙内战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是二战的序曲,甚至可以被理解成二战欧洲战场的一部分,不过其爆发原因还是西班牙国内不同势力之间矛盾的激化。大家知道,西班牙是最早建立了全球性帝国的殖民列强之一。但因为西班牙是与欧洲封建制度密不可分的天主教会的重要堡垒,教会势力极其强大,民众中宗教氛围也非常浓厚,所以西班牙打破封建制度的进程在欧洲各国中始终相对较慢。在公元1874年西班牙波旁王朝再次复辟之后,其国内才建立起了比较脆弱的君主立宪政体。

西班牙国王阿方索十三世

但在1923年,西班牙军队将领里维拉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发动军事政变,推翻了民选政府,建立了受到国王阿方索十三世支持的独裁统治。但里维拉在随后几年施行暴政,使西班牙王室最后的威信也丧失殆尽,其国内要求废除君主制的呼声越来越高。在1931年,阿方索十三世被迫同意举行地方市政选举,结果主张废除君主制的社会主义者和自由共和派赢得大胜,阿方索十三世逃离西班牙,西班牙第二共和国建立。

西班牙第二共和国疆域

但是西班牙国内此时各个派别之间利益分歧巨大,教会等保守派势力仍然极其强大,而且对军队影响巨大。所以在之后的5年里,西班牙政权在以天主教会、地主阶层和商人所支持的保守派和以工人和知识份子等工薪阶层以及底层农民所支持的共和派之间转换了两次。而每一次转换,新政府都会大量撤消前任政府的激进政策,再推出自己的激进转向政策,导致西班牙国内不同派别之间的敌意不断加深。

带领军队发动反叛的佛朗哥

1934年,在保守派执政期间,西班牙阿斯图里亚斯自治区的共和派矿工举行罢工,后来演变成暴动,军队将领佛朗哥率军将其镇压。佛朗哥也因此在1935年被任命为西班牙陆军总参谋长。但在1936年2月,保守派政府在西班牙大选中失败,共和派再次执政,而曾经镇压了共和派工人运动的佛朗哥很自然地被撤消了总参谋长职位,并被调入西班牙位于非洲的海外省加纳利群岛任职。

内战爆发与国际行动

而在此之后,佛朗哥和支持他的西班牙保守派就开始筹划政变。1936年6月17日,西班牙陆军在西班牙多个海外殖民地和本土多座大城市先后发动叛乱。此后,西班牙各大城市的许多工人组织强行打开各地的武器库,自行组建了一些民兵组织,开始与叛军作战。

由工人组建的共和民兵

结果,在首都马德里等西班牙主要城市,佛朗哥叛军被迅速击败,只有保守派和天主教会势力强大的塞维利亚被叛军控制。但叛军控制塞维利亚却极具战略意义。因为当时西班牙在非洲摩洛哥等地还拥有相当数量的殖民地,共和政府的土改等政策受到非洲上流阶层的激烈反对,因此他们为佛朗哥提供了强力支持,使其迅速控制了这些地区。而拥有重要港口的塞维利亚被叛军控制,使叛军有了从非洲将军队运回本土,扭转西班牙本土战局的可能。而这也就成为了其它国家介入西班牙内战的第一个动机。

在西班牙参战的德军

在叛乱爆发之后,同样非常不喜欢西班牙共和政府的德意法西斯立即决定介入西班牙内战。德意分别在第一时间派出军舰与运输机运送西班牙海外兵团回本土,又很快向西班牙派出了正规军直接参战。在西班牙参战的德意两国军队最高曾分别达到1.9万人和5万余人。此外,纳粹德国和意大利还为佛朗哥提供了超过1260架飞机和350辆坦克,以及其它大量武器装备。

当时讽刺意大利介入西班牙内战的政治漫画

而我们在前面也说了,西班牙内战其实可以被视为二战的序曲,当时德意出兵并不是单纯为了帮助佛朗哥,而是为了在自己准备战争期间防止身后出现一个左翼政权。同样道理,苏联当时也认识到了西班牙内战对于牵制德意的重大战略意义,因此在西班牙内战爆发之后,苏联也很快行动起来,为共和政府提供了大量援助。现代一些研究显示,在整个战争期间,苏联为共和政府提供了634到806架飞机、331到362辆坦克和1034到1895门火炮。

共和军女民兵玛丽娅·吉内斯塔

此外,苏联还向西班牙派遣了2000至3000名军事顾问,但其派出的作战人员最高时也没超过500人。而且苏联向西班牙提供的军事物资援助并非完全无偿给予,其中部分是由西班牙共和政府动用了国家黄金储备购买的。

国际纵队与西班牙内战的结果

不过苏联政府虽然没有直接向西班牙派兵,却也通过一个史上罕见的方式给共和政府提供了强力支持:通过在国际上招募志愿者者,帮助共和政府组建了国际纵队,而可以说国际纵队才是西班牙内战在今天仍然能获得如此众多关注的真正原因。

当时苏联在法国巴黎设立了国际纵队招募中心,利用共产国际的网络在世界各地广泛招募愿意前往西班牙为共和政府作战的志愿者。而当时这一举措在世界各国的左翼和进步人士中引发强烈反响,世界各地都有大量年轻人通过各种方式来到巴黎,受训后坐火车进入西班牙加入战争。据估计,在整个战争期间,总共有4万至5.9万人曾加入国际纵队,参加进了西班牙内战之中。

国际纵队接受检阅

而通过这种方式招募的国际纵队可以说是一支真正的全球军队,其成员来自世界53个国家,其中还包括至少100名华人。而且恐怕许多朋友意想不到的是,国际纵队中来自纳粹德国和意大利的队员分别达到了5000人和3000人左右,仅次于国际纵队的招募地法国。而来自美国的国际纵队队员也达到了2500人左右。因此在国际纵队中还至少组建了两个由美国总统命名的作战营,分别是乔治·华盛顿营和亚伯拉罕·林肯营,后来这两个营还合并成了林肯-华盛顿营。而在参战的华人中,中国工人张瑞书和刘景田都曾先后成为战地英雄,登上国际媒体的封面。

更加独特的是,这支军队中除了许多普通青年人,世界各地许多怀有左翼或者进步理想的青年知识分子也加入其中。其中除了一些后来在东方阵营知名的一些政治人物之外,还有大量在后来人生轨迹迥异的全球名人也曾加入国际纵队。其中包括:

威利·勃兰特(曾担任西德总理,以在犹太人大屠杀纪念碑前下跪而闻名世界)

埃尔梅尼吉尔多·加斯佩罗尼(曾担任圣马力诺国家元首)

厄内斯特·海明威(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乔治·奥威尔(《动物农庄》和《1984》作者)

沙普尔·巴赫蒂亚尔(伊朗巴列维王朝末代总理)

战争期间和战后,海明威和奥威尔等作家曾创作了大量共和政府视角的文学作品,这也是西班牙内战至今未被遗忘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国际纵队在西班牙内战中所起的作用也决非象征意义。许多人认为,正是因为国际纵队的激烈抵抗,才使西班牙首都马德里坚守到了内战的最后一刻,使其直到内战结束前4天才被佛朗哥的军队攻克。

但西班牙共和政府从内战一开始军事实力就处于劣势,在整个内战期间也始终没能扭转这种劣势。在西班牙内战爆发之后,尽管共和政府中也包括许多自由主义者,在意识形态方面与英法美也有接近的地方。但因为英法对苏联的警惕,当时都在对德意实行绥靖政策。因此他们不但没有伸出援手,反而牵头联合多国达成了不干涉西班牙内战的协议,也就是在名义上对西班牙内战两派实施军事禁运。在1938年7月,英法等国又牵头通过了召回外国志愿军计划,以此为条件换取对共和政府部分解除禁运。而共和政府为了争取更多国际援助,被迫接受了这一计划,遣散了大量国际纵队人员,使其军事实力更加削弱。

西班牙内战趋势,右下方浅粉色区域为共和政府最后控制区域

同时,在初期寄希望英法也加入反法西斯阵营,一同对抗德意和佛朗哥的苏联,看到英法完全无意与其并肩作战之后,出于自身安全考虑,也逐渐撤出了军事顾问与志愿军。而共和政府内部社会主义者和自由主义者也曾多次出现矛盾。这些变故使共和政府在战场上越来越被动,从1937年下半年开始从北向南不断败退,最终在1939年4月1日完全失败。西班牙内战以佛朗哥的胜利而告终。

海明威(中)与伊文斯(左)在西班牙战场上的合影,右侧军官为德国作家路德维希·莱恩

西班牙内战失败后,国际纵队自然也消失了。但随着二战全面爆发,国际纵队的许多成员也很快转战到世界其它战场,继续参加反法西斯战争,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专业人士后来曾来到中国抗日战场。比如后来牺牲在抗日前线的加拿大医生白求恩就是国际纵队的一员。而曾经参加国际纵队的荷兰纪录片导演伊文斯则也来到中国,拍摄了反映中国抗战的著名纪录片《四万万人民》,对中国抗战起到了很大的外宣鼓舞作用,也留下了许多珍贵史料。在曾经参加国际纵队的华人中,一位名叫谢唯进的志愿军后来回国后曾先后在八路军重庆办事处和四野工作,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


西班牙共和政府在内战失败后则撤退到法国,建立了流亡政府。在二战之后,这个流亡政府曾持续存在了30多年,并曾与墨西哥、巴拿马、波兰和南斯拉夫等国建交。1975年独裁统治西班牙30多年的佛朗哥死后,他们于1977年与再次复辟的西班牙波旁王朝达成和解,以承认波旁王室为西班牙王室为条件,重新回归西班牙政坛。1977年7月1日,西班牙国王在马德里举行盛大仪式欢迎其回归。此后共和政府相关政党再次在西班牙政坛拥有了一席之地,1982年,源自流亡共和政府的工人社会党赢得西班牙大选,此后连续执政14年。目前该党仍为西班牙执政党。1996年,西班牙议会还通过决议,向所有“为自由和民主作出功绩”的国际纵队队员颁发了国际志愿者公民证。

3

现代历史学观点,普遍认为36年发生的西班牙内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奏,也是法西斯主义与共产主义在欧洲的第一次交锋,是双方角逐的试练场。

回到八十多年前,我们来看看当时的西班牙的社会状况。

从31年开始西班牙进入了第二共和国的政权时期,这一届政府其实有点难,还有点乱。革命之前的西班牙经济上贫穷政治上落后,处于半封建的农业社会形态,是一个典型的没落封建贵族子弟的样子,完全没了两百多年前大航海时代的霸主气场,在当时的欧洲已经只是个小弟的存在,各个大国平时都不带正眼瞧的。但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频繁更迭的当权政府,以及随之而来的内战又让这个国家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

第二共和国执政期间,原本左翼右翼各个派别通过选举组成政府,且行且珍惜也能运行下去,但随着社会矛盾的深化,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在某一时刻,爆发了。

有几个主要原因导致了内战的爆发。

宗教原因

执政的左翼党派对西班牙的天主教会进行了残酷的迫害,虽然当时的教会上层集团也不是什么好鸟,平时没少作威作福压榨剥削人民,但作为几千年来最主要的宗教信仰,已经深入人心,而且欧洲各国主要的信仰都是天主教。当时的反宗教政策残酷到什么程度?全国有超过20%的天主教会人士被杀害,短短半年左右时间,有6-7千人被处死,而且大部分都是底层的教士修道士,亵渎教会的行为蔓延着整个国家。这必然引起天主教会的强烈抵抗,也引起了广大群众的强烈反感,失去了以农民为主的广泛群众基础,当时的农民大多信仰天主教。有时候我们回望历史,可以看到一些无奈,左翼主导的政治力量当他刚刚在蓬勃发展的初期时,往往会不成熟,尽管革命热情高涨,却容易犯下幼稚病的错误,带来的破坏力是巨大的。

政府施政能力缺失

第二共和国建立在各个复杂的政治力量纠缠的基础上,有左翼的各个政治力量,如马克思主义政党,社会党工人党等,还有右翼力量,保皇主义,民族主义,旧地主阶层,以及资本家等等。各种利益犬牙交错,互相牵制和影响,导致了农民最关心的土地改革不成功,真正的贫农分不到多少土地,工人最关心的福利制度落实不到位,比如8小时工作制由于资本家的抵制几乎无法执行。我们知道底层民众为什么愿意闹革命,那可是豁出性命,提着脑袋的活儿,就是因为成功以后能让自己过上好日子,如果发现实际上并不能,那还支持他作甚?!

因此当左翼政治力量希望通过更强有力行动来推进完成彻底的社会主义革命时,反而逼迫了保守各派团结到了一起,双方正式走到了两个彻底对立的立场。

军队势力倾向

国内军事上形成了政府组织的共和军,与之对立的是保守派组织的反政府的国民军。估计大家很难想象,在当时的西班牙,有超过80%的正规军都站在了以民族主义领袖为首的弗朗哥的国民军一边,主要原因就是上面说到的宗教问题,大部分士兵是信仰天主教的。

西方各国的立场

西班牙内战爆发以后,由于宗教问题和意识形态原因(包括纳粹主义的弗朗哥长枪党),欧洲各国各有算盘。老牌大国英法美保持不干涉的立场,最积极的是希特勒的纳粹德国,又是出钱又是出枪,还直接派出了军队,强势进行干涉,在反共产主义这件事情上,希特勒是玩命的。此时对西班牙左翼政府进行支持的正是苏联,也提供了武器弹药,共产国际还组织了志愿军参战,这就是著名的“国际纵队”,但力度远不如纳粹德国。

纳粹德国希望通过西班牙内战扶持起另一个欧洲的法西斯政权,加强轴心国的力量,同时试探欧洲各强国的态度,而苏联也希望能借此机会输出共产主义革命,扩大共产国际的影响力。

至39年4月,内战以弗朗哥为首的国民军胜利而告终,西班牙进入了法西斯统治时期,直到75年结束。而此后希特勒越发强势,很快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4

西班牙内战是由西班牙共和军和人民阵线对抗以弗朗西斯科·佛朗哥为核心的西班牙国民军和西班牙长枪党等右翼团体;人民阵线得到苏联与墨西哥的援助,而佛朗哥的国民军则有纳粹德国、意大利王国及葡萄牙的支持,因为西班牙意识形态及分离主义冲突,法西斯和共产主义势力的代理战争,使西班牙内战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奏。

西班牙内战爆发的主要原因是当时西班牙种种的社会矛盾,左右翼分子互相攻击、政府改革的失败、旧势力军人与宗教人士的不满,长期下来使得对立走向武装斗争,最后在右翼军人的策划下引发了内战。另外,这场战争首次出现飞机对坦克的轰炸和第一次对不设防城市的大规模轰炸。


内战爆发后,叛军起初尚且顺利,占领了加的斯、塞维利亚、萨拉戈萨、布尔戈斯等城市,各地叛乱正不断起事,而共和政府并未下定决心镇压。7月19日,共和派的民众前往马德里政府中心要求得到武器,抵抗叛军,总理卡萨雷斯·基罗加左右为难,自己辞职,由迭戈·马丁内斯·巴里奥取代,之后又由何塞·吉拉尔担任总理,基拉尔政府下令发送武器给人民,抵抗叛军。


武装民兵冲入国民军的蒙大拿军营将参与叛乱的将军处决,各地民兵也纷纷将叛乱分子逮捕,国民军领袖之一的曼努埃尔·戈代德则在巴塞罗那被处决;而佛朗哥则搭机抵达摩洛哥,控制了非洲军团。

7月20日,人在里斯本的桑胡霍将军,打算前往西班牙北部与莫拉将军会合并指挥国民军,但他所搭的飞机却因为超载而坠落,机毁人亡;实质的指挥权即分为位于北部的莫拉和南部的佛朗哥。时至21日,国民军已占领了西班牙西北部的海军基地,海军中支持国民军的军官皆被忠于政府的水手枪毙,夺取了指挥权并封锁西班牙沿海,佛朗哥只能选择用空运将主力部队非洲军团送入西班牙。


于是佛朗哥向希特勒与墨索里尼求助,希望获得德、意运输机的协助,两国随后答应,开始将非洲军团输送至本土。7月26日,法国政府在英国的压力下宣布在西班牙内战中保持中立。9月,在与共和派民军激烈战斗后,北部的比斯开省、吉普斯夸省、毕尔巴鄂和圣塞瓦斯蒂安皆落入国民军手中。在一系列重大军事打击之下,共和国方面于9月4日成立由拉戈·卡瓦列罗为总理的新内阁,取代何塞·吉拉尔。

国民军方面,9月21日,在萨拉曼卡的一场会议中,佛朗哥被选为国民军总指挥,而共和军总司令则是比森特·柳奇。南北两地的国民军并无接应,且战局渐陷入胶着,佛朗哥便决定北上对首都马德里进攻;10月27日,苏联的第一批坦克抵达马德里,立刻投入战斗中,共和军以许多燃烧瓶和汽油弹抵抗国民军的德意坦克。


11月,国际纵队参战、第一批苏联飞机抵达马德里,令国民军的旧式轰炸机大为震惊、德国兀鹰军团和意大利志愿军团也相继抵达、北部的莫拉也开始自占领的北部南下进攻马德里,形成南北夹击的形势。由于共和军的拼命抵抗(尤其是大学城),国民军进展缓慢,迟迟无法进攻马德里。11月18日,意大利和德国承认佛朗哥政府。20日,长枪党创始人荷西·德里维拉在狱中被共和派的官员下令处决。

1937年,国际联盟于2月22日宣布禁止外国志愿兵介入战局,而马德里周围的激烈战斗还在继续,国民军和意大利军在2、3月分别发起科鲁尼亚小道战役、瓜达拉哈拉战役,企图切断马德里与其他共和军控制地区之间的联系。瓜达拉哈拉战役中,国民军遭共和军的埋伏而战败,伤亡6000多人(共和军也伤亡此数目),共和军也开始对其他国民军占领地区反击。经过瓜达拉哈拉战役的失败,国民军将注意力转到北部,而转将马德里以包围战方式困住(见马德里战役)。


4月26日,兀鹰军团发起这场战争中最有名的军事行动—格尔尼卡大轰炸,这是人类史上第一次对不设防城市进行的地毯式轰炸,经过3小时的密集轰炸,西班牙北部巴斯克区的格尔尼卡被彻底摧毁,死伤人数至今一直存有争议,从2000多人至数十人都有,2天后国民军占领此城。进入5月后,共和派左翼组织开始分裂,加泰罗尼亚、无政府主义者、共和军为各自利益爆发冲突。

巴塞罗那五月事件的冲击在共和国内部激起新一轮政治风暴,5月13日,卡瓦列罗内阁中两位共产党部长辞职,翌日社会党保守派的三位部长也辞职表示支持,至18日卡瓦列罗内阁彻底垮台,胡安·内格林接任。6月3日,国民军2号人物莫拉死于飞机事故,菲德尔·达维拉继任指挥,并进攻毕尔巴鄂。7月初,共和军在马德里市附近,发起布鲁内特战役,对国民军反击,虽然减缓了敌军的攻击力量,但共和军因此伤亡2.5万人和损失100多架飞机。8月中,佛朗哥开始进攻阿拉贡,发起桑坦德战役,歼灭与俘虏6万多名共和军,这场战役为国民军获得一次战略性胜利—将西班牙北部纳入控制之下,之后开始进攻巴伦西亚。12月中旬,特鲁尔战役开始。


特鲁尔战役是一场决定性的战役,1月初共和军顺利夺回被占领的特鲁尔,但2月22日又被国民军夺回,之后也顺势发起重大的阿拉贡攻势,将共和军切割并推进至地中海,南北的共和军被截断,这对共和军来说是一次决定性的攻势。5月,共和国试图和国民军求和,但佛朗哥要求无条件投降,战事便继续进行。


7月,国民军向南推进,进攻巴伦西亚;共和军也为重夺战略主导权,发起埃布罗河战役,这场历时3个月的战役带有强烈的决战性质,虽然共和军在初期取得了成功,但很快陷入顿挫,最后遭到了决定性的失败,损失6万人。1938年9月21日,共和政府宣布依国联要求,解散国际纵队,使士兵回到各个国家,此举是为了使英法等国解除武器禁运,并使两国对德意施加压力,使其撤回志愿军,但毫无效果,而国际纵队则有少数人留下继续作战,政府后来授予他们西班牙公民的身份。

1939年初,共和军已溃不成军,佛朗哥的军队也南下,陆续打击加泰罗尼亚邻近地区,将剩余抵抗势力肃清。1月26日,国民军拿下巴塞罗那。2月27日,英法承认佛朗哥政权;马德里市在经过长期的战斗和轰炸后,防御能力崩溃,内部的共和军与国际纵队少数人激烈抵抗,直到3月28日才投降。4月1日,西班牙内战结束。


无论是政治还是军事上,第二共和国在内战中皆是失败的;在内战爆发时,共和政府对压制暴动犹豫不决,领导人替换了3次,还对己方阵营的官兵无法控管,如巴塞罗那政府无法控制工人联盟成员,自行武装与国民军战斗。就内战初期的形势,双方所控制的势力大致相同,但共和国不但拥有国家银行的金银储备,还控制了主要的工业区:巴斯克地区的钢铁与军工厂以及经济作物的产地,拥有较强的持久作战能力。


但在对外求援的过程里,共和政府受到英法不干涉协定的影响最大,相对于国民军来自德意两国源源不绝且依不同的需求提供各项装备,英法两个民主国家却对西班牙的合法政府围堵武器输入,共和政府只得选择苏联作为武器来源,但苏联与德意的援助方针并不相同,苏联主要是希望延长期共和政府的抵抗能力,使英法相继卷入“反法西斯”的战争中,而非求胜。

此外,苏联对西班牙的共产党和第三国际给予较大的政治影响力,使共和政府内越来越受其影响。不但在国内打击其他势力,还大量使用秘密警察(内务人民委员部)、掠夺民众财富以求战争物资,使共和军区的民众越来越反感。除了共产党外,共和军中的民主右派、左派也是不断争斗、分裂,意识形态过于混杂。


与以上相对的,国民军的物资主要是透过佛朗哥和德意代表直接交涉,而非如苏联以意识形态的派系来取得。军事上,国民军以佛朗哥为最高领袖,特别是在战局胶着时,他带领足以影响结果的非洲军团参战,使得其领导地位大幅上升,指挥统一;共和政府却是无法建立完整的指挥体系,各派系军事领导人各自为战,还做了许多暴行,严重影响了共和政府的声望。

德国、意大利和苏联均在西班牙战场上投入新式武器和战术,并各获得成果。德国获得的有:以松散式取代翼尖靠拢式的战斗机编队飞行方式、空地协同作战的进步、以飞机轰炸作为进攻前的火力打击、Ju 87俯冲轰炸机的使用方式和对陆战装备的进一步需求、由于一号坦克已算过时,德军便以与苏式坦克交战的经验,加紧原有的新坦克开发计划。


意大利在内战中的收获并不明显,仅有对双翼机的的需求依旧,并未打算淘汰和战斗经验。苏联则是因为兀鹰军团Bf 109战斗机的出现,有了对空军飞机的新需要以及对重型坦克要求的质量提高,以取代不堪使用的T-35重型坦克(尽管T-35并未被应用在西班牙战场)、测试T-26和BT坦克的性能、虽然苏军在内战中获得许多经验,但许多军官在斯大林所发动的大清洗中被处决,导致许多西班牙战争的经验与教训都遭到了忽视。

5

世界各地的人,在西班牙的国土上,进行国际势力和意识形态的对决。

  

  精神上分裂的西班牙

  

  1931年,马德里街头红旗飘扬,西班牙又一次共和,这是它的第二共和国。

  新的共和体制是否能维持,要看国家局面。理想状态是民众认同基本理念,对达到理念的方式可以有分歧,通过选举让不同群体有机会实践。

  1931年的共和政府着手广泛变革,实行土地改革、宗教改革

  那是个动荡的西班牙。1932年8月,右翼反对加泰罗尼亚自治而暴动,被左翼政府镇压;土地政策不见效,南方无政府主义农民宣布成立共产主义公社,也遭镇压。

  彼时欧洲激进思潮激荡,西班牙处在漩涡中,苏联和纳粹德国,都在关注西班牙。

  

  大选带来的内战

  

  西班牙的左翼称为“共和派”,其实涵盖众多不同组织。

  失控的局面果然发生。问题出在左翼这头,民众要求政府实行更左政策,不满意就自行其是。新政府很难下决心严厉镇压将自己推上台的民众。

  紧张关头,一名左翼下级军官被右翼极端分子暗杀,激起左翼报复,将右翼议员索特罗劫持杀害。

  西班牙人尚武,危机时刻军人干政,被看作是一种光荣传统。

  佛朗哥一贯是个强调要用铁腕来维持秩序的人,最看不得社会混乱局面。

  1936年的西班牙,作为社会公约的法律消失了。约束瞬间消失,人们得到长期未能获得的解放感觉,本来隐匿和压抑在内心的人性之卑劣残忍,一涌而出。

  

  国际意识形态的对决战场

  

  马德里没有象样军队,民众却热情高涨。这时需要一个精神上的整合,需要除了打佛朗哥,没有其他利害心思的力量。

  局势并非今天人们划分的法西斯和反法西斯民主阵营两大块。即便万分简化去划,至少也要划出三大块来。把苏联归到“民主阵营”,实在是个误会。

  战争一开始,马德里政府马上向苏联和第三国际要求支援。苏联的援助,是通过第三国贸易,向西班牙政府出售武器,要求全部支付黄金。

  “国际纵队”的志愿人士为挽救马德里,起了关键作用。在1936年12月的马德里保卫战中,国际志愿兵达四万左右。

  

  左翼阵营中的内斗

  

  战争是残酷的,毕加索用名作《格尔尼卡》记录了1937年4月26日德军对平民的轰炸。1938年1月28日,九架意大利飞机轰炸巴塞罗那,仅一分钟空袭,就有150名平民丧生。

  格尔尼卡的大轰炸刚过去,巴塞罗那就同时大乱,左翼阵营中的无政府主义者和托洛茨基派遭共产国际镇压。

后来共和派战斗失败,很难说和他们的内斗没有关系。西班牙的清洗只是苏联1937年大清洗的延伸,就连罪名都常常是一样的。

 

  此刻,国际纵队宣布撤离西班牙。

  共和派一方,有如此之多的矛盾冲突和自相残杀,而佛朗哥一方是一心一意在打仗。战争的走向渐渐清楚。

  1938年12月31日,佛朗哥胜利在握。他宣称,共和派是“罪犯”。

  直到此时,以马德里为核心的西班牙中心地区仍然在共和派手里,他们还有将近30万的兵力。

  1939年3月27日上午11点,佛朗哥占领马德里。4月1日,佛朗哥宣布,西班牙内战结束了。

  这里曾经是世界瞩目的中心,来了许多大国的志愿者、来了他们的军人,有他们援助的飞机大炮在这里轰鸣。

  亲身经历过西班牙内战的纽约时报记者马修斯有一本回顾内战的著作,叫《半个西班牙死了》。

6

西班牙内战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前奏亦称之为小二战

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17日——1939年4月1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民主进步力量同法西斯势力的一次大较量,其结果是人民阵线领导的共和国政府被颠覆,佛朗哥在德、意法西斯庇护下建立法西斯专政,并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德、意两个法西斯国家在战争中相互勾结,并在战后正式结成同盟,使欧洲政治关系和战略格局发生有利于德、意的重大变化。

1936年欧洲早已衰落到不能自理的传统大国“西班牙”在苏联之后第二个建立了共产主义政权,这也让西班牙又一次成为世界的焦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不遗余力的向半岛上自己意识形态的同志提供军事支援,尤其是好战且准备开战的德国人,几乎将国内所有的新式部队和主力部队都轮番送到西班牙参战,以此获得战斗经验。

德国人浪费了军费和生命是有回报的,他们用牺牲换来技术装备的改进方向和战争

艺术的发展规划趋势,而英法还在想象中打仗,此战德国装甲部队技术总监“古德里安”决定放弃重型坦克的研发,重点发展重型坦克,而古德里安的老朋友曼施坦因提出设计突击炮伴随步兵展开攻坚战,提高部队的作战能力,这些成就铸成闪电战神话。

此外新型的空军部队也找到了自己的战术,填补空军战术理论的空白。在一战的时候,由于动力和气动设计的问题,战斗机想要在垂直面上运动相对困难,所以在大多数的空战中,战斗机主要以在水平面上的盘旋咬尾为主,虽然已经出现了诸如“殷麦曼翻转”之类的在垂直面上完成的动作。但那时候,战斗机最为强调的还是水平机动能力,这主要是受制于飞机性能原因殷麦曼翻转是在飞机动力极限下,垂直面上的掉头动作,迅速改变飞行方向,由于一战的飞机动力不够,这种动作非常笨重实战意义不大。

而发展到西班牙内战时,战斗机的速度已经从一战时福克E的140公里每小时以及骆驼战斗机的180公里每小时,上升到了BF-109B的470公里每小时,这种战机有足够的动力完成在垂直面上的高难度动作,使得空战变得更加的立体化。实战中发现这一现象的德国人首先在飞机设计中重点强调水平盘旋和垂直机动的双重性能。

西班牙内战中“秃鹰”大队装备的BF109早期型号就是为了验证垂直性能而来的,但是由于参战的德国飞行员还没有完全掌握Bf-109的特性,也很少尝试垂直机动,所以BF109在和苏联人的I-16的空战中表现得很平庸,这成功麻痹了苏联空军,但是其具有的新战术内涵却被德军渐渐重视。

根据BF109的优越的垂直性能纳粹空军总结制定出三个战术:

第一、流失尽可能占据高度优势,因为高度优势能在俯冲中转化为速度优势,而更大的速度,不仅能保证你追上敌机还能让你更容易摆脱敌机追赶,此外还有更多的能量去完成更多也更复杂的战术动作,尤其是垂直机动性,增加飞机机动性再近距格斗中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尽可能保持较高的速度,不仅安全还有利于与随时机动选择攻击或逃跑。所以做出急剧的水平转向,这回让你损失战机的速度,如果速度出现损失,最好能获得高度的增加作为补偿,可见这些战术成功弥补了德国战斗机机动性不足的缺点,尽可能地诱使对手损失高度或是速度,当敌人丧失速度时他的格斗能力就会下降,这就是猎杀的机会,这些空战新思维催生出新的空战战术例如“螺旋爬升”,螺旋爬升是BF-109系列战斗机的拿手好戏。

飞行员依靠BF-109良好的爬升性能,变水平面上的盘旋为三维层面上的盘旋,也就是一边盘旋,一边爬升,这样可以显著减小飞机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的盘旋半径,如果敌机不跟随爬升,那么Bf-109就有很大的机会转到敌机的6点钟后方,然后从那里俯冲下来,发起攻击。如果敌机跟随爬升,在爬升性能不如BF-109的情况下,很容易就会陷入失速的状态,速度下降就意味着格斗能力下降,在速度恢复之前就是猎杀的机会,纳粹空军依靠这些来自西班牙的收获打造出称雄世界的空军部队,横扫英法苏等欧洲大国。

7

西班牙内战(1936年7月18日~1939年4月1日)是在西班牙第二共和国发生的内战,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前奏。

内战对阵方为共和国总统曼努埃尔·阿扎尼亚的共和政府军与人民阵线左翼联盟对抗以弗朗西斯科·佛朗哥为中心的西班牙国民军、长枪党等右翼集团;

其中反法西斯人民阵线和共和政府有苏联和墨西哥的援助,佛朗哥国民军有纳粹德国、意大利王国和葡萄牙的支持。

西班牙内战爆发的主要原因是当时西班牙种种的社会矛盾,左右翼份子互相攻击、政府改革的失败、旧势力军人和宗教人士的不满引发长期武装斗争,最后在右翼军人的策划下引发了内战。该战争首次出现飞机对坦克的轰炸和第一次对不设防城市的大规模轰炸。1939年4月,西班牙国民军获得胜利,西班牙第二共和国解体。

8

西班牙内战是西班牙第二共和国在1936-1939年间发生的一场内战,由共和国的共和政府军与人民阵线左翼联盟对抗西班牙国民军和长枪党等右翼集团。战争以西班牙右翼集团在德意支持下击败西班牙左翼联盟,西班牙第二共和国解体告终。 反法西斯的人民阵线和共和政府有苏联、墨西哥和美国的援助,而弗朗哥的国民军则有纳粹德国、意大利王国和葡萄牙的支持,因为西班牙意识形态的冲突,这场战争多被认为是和法西斯集团与共产势力的代理战争,使西班牙内战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前奏练级场。西班牙内战也被认为是除中国国共内战外最血腥的内战。

当时西班牙种种的社会矛盾,左右翼分子互相攻击、政府改革的失败、旧势力军人与宗教人士的不满,是西班牙内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长期以往使得对立走向武装斗争,最后右翼军人策划了内战。 直接原因为在1936年2月的选举中,左翼联盟险胜,夺回政权。由曾作为战争部长,削减军费和关闭军校的曼努埃尔·阿扎尼亚担任总统,卡萨洛斯·吉罗卡担任总理执政,左翼政府变更右翼的种种政策,这引发许多民族主义、法西斯主义、保皇人士等势力的不满,企图推翻共和政府。而在右翼和中间派人士里都引起强烈反应和谴责的议员遇刺、警方绑架杀害的事件,成了西班牙内战爆发的导火线,国民将领以此定下暴动计划。

战争结果对西班牙的影响是无比巨大的,西班牙从此开始了长达40年的弗朗哥独裁统治时期。佛朗哥对所有在内战中的站在共和派一线的左翼团体与组织展开强力镇压与报复行动。西班牙内战后遭处决的人数达30,000至35,000人,此外还有监禁、强迫劳动、关入集中营等措施。弗朗哥解散所有政党,立长枪党为唯一合法政党,也废止了所有民主议会制度,将自己定为国家元首,1947年再签署《国家元首关于国家元首职位继承法》,拥有指定其继承人的权力。由于内战期间少数民族站在左翼共和派一线,弗朗哥取消了所有自治区,还对任何不利于国民军的组织强行取缔,这导致了巴斯克独立运动“埃塔”的发展。 由于西班牙在二战中基本保持中立,战后弗朗哥继续担任西班牙摄政王直到1975年去世。 西班牙内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民主进步力量同法西斯势力的一次大较量,其结果是人民阵线领导的共和国政府被颠覆,弗朗哥在德、意法西斯庇护下建立法西斯专政,并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德、意两个法西斯国家在战争中相互勾结,并在战后正式结成同盟,使欧洲政治关系和战略格局发生有利于德、意的重大变化。 战争表明了各军兵种配合协同作战,大量集中使用空军和掌握制空权,集群坦克在炮兵和航空兵支援下实施突击,对夺取战役战斗的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9

1936年1月共产党,共和党,左翼共和联盟,工团主义党等左派政党组织签订了人民阵线公约,结成了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提出了人民战争战线的纲领。2月在国会的选举之中获胜,组成了新的政府。

人民阵线政府是推进资产阶级民主改革,实施人民阵线纲领,通过释放政治犯,实行军队和国家机关的民主化,恢复民主自由,宣布各民族拥有自主的自治权利,进行局部改革土地改革,实施劳动和社会立法,降低捐税和租金提高工资等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给于了反动势力沉重的打击。反动势力决定是铤而走险,用武力推翻共和政府,

1936年7月在法西斯将领圣胡尔霍,佛郎哥,莫拉的带领下在西属摩洛哥发动了武装叛乱,次日战乱蔓延到西班牙本土,西班牙内战就此爆发。

佛郎哥

叛乱爆发之后,西班牙政府军在人民的支持下,很快就是打退了叛军的进攻,控制了局势,在西班牙政府军即将获得胜利的情况下,德,意法西斯进行武装干预。

面对德,意的插手叛乱,西班牙各派民主力量是联合起来,领导各阶层的人民奋起保卫共和国。

西班牙的反法西斯战争得到了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在共产国际的号召下,54个国家近4万反法西斯人士来到了西班牙组成了“国际纵队”与西班牙人民是并肩作战,

1936年10月至1937年3月共和国军队在“国际纵队”的帮助下,先后是进行了3次马德里保卫战。

1936年10月在德意法西斯的大力支持下,佛郎哥叛军从南北两面向着首都马德里进攻,逼近郊区。叛军的进攻是受到了共和国军民的英勇反击。马德里地区96%以上的共产党员置走上前线参加战斗, 共产党建立的第五团同国际纵队守卫在最险要的低端,他们和共和国并肩战斗,击溃了叛军的精锐部队,第一次进攻受挫。

佛郎哥

1937年1月叛军是发动第二次反扑也是被击退,3月8日,意大利干涉军从东北方实施突击,企图是配合叛军夺取马德里,共和军调整部署,顽强防御,至22日终于粉碎意军的进攻,

同年6月,叛军的进攻重点从中部战线转向北部战线,马德里周边地区的态势趋于稳定,但是,由于英法等国奉行“不干涉”政策,对德意的武装干预坐视不管,共和国的形势是越来越严峻,在严峻的形势面前,人民战线内部右翼势力叛变,共和国于1939年3月28日被颠覆,4月1日,叛军将领佛郎哥宣布战争结束,西班牙建立起了法西斯政权。


佛朗哥

10

简介:西班牙内战(西班牙语:Guerra Civil Espa?ola,1936年7月17日—1939年4月1日),是在西班牙第二共和国发生的一场内战,由共和国总统曼努埃尔·阿扎尼亚的共和政府军与人民阵线左翼联盟对抗以弗朗西斯科·佛朗哥为中心的西班牙国民军和长枪党等右翼集团;反法西斯的人民阵线和共和政府有苏联、墨西哥和国际纵队的援助,而佛朗哥的国民军则有纳粹德国、意大利王国和葡萄牙的支持,因为西班牙意识形态的冲突和轴心国集团与共产主义的代理战争,使西班牙内战被认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的前奏。西班牙内战爆发的主要原因是当时西班牙种种的社会矛盾,左右翼分子互相攻击、政府改革的失败、旧势力军人和宗教人士的不满,长期下来使得对立走向武装斗争,最后在右翼军人的策划下引发了内战。另外,这场战争首次出现飞机对坦克的轰炸和第一次对不设防城市的大规模轰炸,国际间对此战争也十分注目,小说家欧内斯特·海明威、英国社会评论家、记者乔治·奥威尔、战地摄影记者罗伯特·卡帕等人均对西班牙内战做了详细的报道和研究。西班牙内战也以交战双方虐杀战俘闻名,士兵外的平民也常因为宗教信仰之不同而互相杀害。1939年4月,西班牙国民军获得胜利,西班牙第二共和国解体,所有右翼组织合并,由弗朗西斯科·佛朗哥施行独裁统治,进入佛朗哥统治时期,波旁王朝复辟(惟王位悬空),佛朗哥担任摄政直至去世。

战争背景:

共和国动荡20世纪初,西班牙是一个经济上贫穷、政治上落后的半封建农业国家。 西班牙政治体制仍偏向封建专制形式,政府官员、军事将领多为天主教高级僧侣或是贵族地主等上层人物。农村盛行半封建的大庄园制度,大地主掌管国内绝大多数土地和资源,下层阶级人民生活困苦。 [2] 米格尔·普里莫·德·里韦拉在国王阿方索十三世的同意下,于1923年9月13日发动政变,建立了长达7年独裁政权,强力镇压国内纷乱,但到了1931年的西班牙爆发了革命,德·里韦拉政权被推翻,阿方索十三世则流亡海外、尼塞托·阿尔卡拉-萨莫拉成立西班牙第二共和国。但西班牙第二共和国同样处于动荡不安的情势,先后成立了至少28个政府,最早的政府是萨莫拉领导的左翼的社会主义联盟,实施了一系列的民主与土地改革,并且实施裁军,关闭军校;但这些改革并不十分奏效,地主与保皇军官仍然占西班牙国会与政府军里的多数;土地改革亦然,当多数土地收为国有或是高价买进地主土地后,贫农则只分到少部分王室土地;天主教人士也与共和政府对立,互相攻击、宪法规定政教分离,但政府却利用第二共和国成立之势组织反天主教的政府,强力干涉天主教会、 禁止宗教团体的传教、限制财产的权利和投资、取缔耶稣会, 甚至放任反天主教激烈人士攻击修道院和教徒,天主教会因此也对信徒散播反共和政府的思想;工人阶级的福利制度也未强力执行,资本家多不履行8小时工作制等规定;自治区的要求也只有加泰罗尼亚允以成立。1932年8月,荷西·桑胡霍将军企图发动政变,但失败被捕。阶级互斗与30年代的大萧条使国内社会动荡不定,法西斯主义与共产主义在西班牙迅速蔓延,国内充斥着各种不同意识形态的政治力量、左右翼互相冲突,联合其他主义者扩大自己的势力;其中,法西斯主义的长枪党和西班牙共产党手段最为激烈,他们在国内的暴力事件极多,也激化了内战的阵营对立,导致冲突规模逐次升级。各派的斗争1935年10月,西班牙左翼集团由西班牙共产党(PCE)、马克思主义工人党(POUM)、工人联盟(UGT)、巴斯克人、加泰罗尼亚人和无政府主义者等组成人民阵线。人民阵线选举前的政治主张有:赦免被右翼政府捕下狱的政治犯、提供农工人的基本薪资和限制工作时间、恢复宪法和自治区的设立、公家机关与军队民主化、取缔法西斯和保皇人士、降低税收与地租等,广受工农阶级与小资产阶级民众的支持,并在1936年的选举中获得胜利,取回执政权。但在内战中,左翼集团内部的巨大分化显现出来。西班牙共产党追求一党官僚制,西班牙社会党追求社会共和制,西班牙工人党追求工会专制。在人民阵线执政时,对于长枪党与军官的企图,由于法制没有采取有效的镇压,仅能将有明显意图的军官转调至他处,包括日后国民军领袖的弗朗西斯科·佛朗哥(当时的总参谋长,调至加那利群岛)、曼乌勒·戈代德和埃米力欧·莫拉。
内战的各派阵营控制地区荷西·桑胡霍创立一个名为西班牙军事联盟的组织,计划以武力推翻共和政府,施行右翼独裁统治,恢复国内秩序。支持者分为三派,代表富农利益的保守军人,代表中产阶级利益的自由派,和代表小农和手工业者利益的长枪党。此组织的现役军官不多,退役军官却不少,而桑胡霍本人当时还住在葡萄牙,而在国内替其指挥的是埃米利奥·莫拉现役陆军准将。1936年2月,桑胡霍、荷西·里维拉与长枪党干部与西班牙驻德军官胡安·贝格贝尔上校见面,该人将他们引见给纳粹德国军事情报首长卡纳里斯上将,获得德方的支持,并取得上千挺德制机枪。长枪党是由米格尔·德里维拉侯爵的长子—荷西·德里维拉于1933年所创立的右翼组织,类似意大利王国和纳粹德国的法西斯政党,长枪党主张全体主义、民族主义和武装叛变,并与其他右翼势力前往德意两国,获得支持并取得大量武器。

同时,保皇派也反对共和国的改革。保皇党领导人是安东尼奥·戈雷契亚,他在1937年曾要宣称借着军事政变或内战使共和国垮台,还前往意大利王国获得墨索里尼的支持。正统派的领导者是法尔·更特,他们也准备以武力推翻共和政府,并在那瓦尔山区训练民兵。

战争原因:


佛朗哥将军1933年,西班牙再次举行选举,右翼的激进共和党胜出,由亚历杭德罗·勒鲁斯为总统,夺回政权。勒鲁斯取消前任政府的各项改革,包括终止土地改革、归还教会财产、废除宪法和自治区、释放许多右翼与保皇份子。右翼政府对反对者施以武装镇压。在1936年2月的选举中,总数925万的选票中,左翼联盟获得475万票险胜,再次夺回政权;于国会获得267个席次,而右翼联盟则获得132席。由曼努埃尔·阿扎尼亚担任总统,卡萨洛斯·吉罗卡担任总理执政,左翼政府再次变更右翼的种种政策,这引发许多民族主义、法西斯主义、保皇人士等势力的不满,企图推翻共和政府。佛朗哥的朋友—华金·阿拉拉斯曾形容阿扎尼亚是“红色西班牙中令人厌恶的一只毛虫”,西班牙军官特别不喜欢阿扎尼亚,尤其是他在1931年作为战争部长期间,削减许多军费和关闭军校。荷西·安东尼奥的侄子—马奎斯(Marquis)被政府突击卫队(一种专门对付城市暴力事件的警察)的荷西·卡司第杀害后,长枪党党员为报仇将其杀害,之后突击卫队成员又以伪造的逮捕令,绑架了右翼领袖、财政部长—卡尔沃·索特罗,之后加以杀害,弃尸于一处墓地。议员遇刺、警方绑架杀害的事件,在右翼和中间派人士里都引起强烈反应和谴责,国民将领以此定下暴动计划,成了西班牙内战爆发的导火线。

战争经过:

发动叛乱

1936年7月17日,驻摩洛哥和加那利群岛的西班牙殖民军在佛朗哥、埃米利奥·莫拉等将领策动下发动叛乱。叛乱迅速蔓延到本土加的斯、塞维利亚、萨拉戈萨、布尔戈斯等大中城市。陆军和空军的大部分部队(约12万人)以及摩洛哥人组成的"外籍军团"参加了叛乱。1936年9月在西班牙内战中哥多华前线叛军趁政府犹豫之际,迅速占领西属摩洛哥、加那利群岛、巴利阿里群岛以及西班牙本土北部和西南各省,7月30日在布尔戈斯成立"国防执政委员会",企图南北夹击马德里,进而夺取全国政权。叛乱发生后,西班牙各阶层人民响应人民阵线的号召,拿起武器保卫共和国,两天内共有30万人报名参加民兵组织——人民警卫队。马德里、巴塞罗那、巴伦西亚、卡塔赫纳、马拉加、毕尔巴鄂等大中城市的叛乱很快被平息。叛军仅控制南方的安达卢西亚和北方的加利西亚、纳瓦拉、旧卡斯蒂利亚等经济落后省份。共和军则控制了所有的工业和政治中心、主要港口、交通干线和重要农业区。

最初进攻

1936年8月,叛军在德、意干涉军支援下从葡萄牙边境向马德里方向发动进攻,先后攻占巴达霍斯、卡塞雷斯、塔拉韦拉、托莱多等城镇,将南、北两块控制区联成一片。9月,叛军和干涉军在北部攻占伊伦和圣塞瓦斯蒂安,切断共和国北部与法国的联系。1936年9月28日,叛军占领马德里西南托莱多地区,随后成四路从西面、西南面和南面进逼马德里。
西班牙内战地图1936年11月6日,叛军进抵马德里城郊,共和国政府迁往巴伦西亚,并组建兵力达30万人的正规军。西班牙人民在国际纵队配合下,展开马德里保卫战。共和军和民兵在马德里以西构筑三道防线英勇抗击敌军。新组建的共和军和共产国际组织的国际纵队两个旅则赶赴前线,在J.米亚哈将军指挥下加强防御。同日,叛军2万人在德、意干涉军的坦克和飞机支援下,从西南方向发起猛攻,其左翼经“田园之家”公园实施主要突击,强渡曼萨纳雷斯河,一周内占领大学城3/4的地区。共和军兵力增加到7个旅(含1个坦克群),给敌以迎头痛击。25日,叛军停止进攻。为缩小包围圈,叛军于1936年12月13日出动1.7万人在马德里西北接近地实施突击,经1个月激战切断马德里通往埃尔埃斯科里亚尔的公路。西班牙共产党站在保卫共和国的最前列,马德里90%的共产党员走上前线,许多国际纵队战士在战斗中英勇献身。1937年2月6日,叛军在意大利干涉军支援下,在马德里东南的哈拉马河谷发起进攻,企图切断马德里至巴伦西亚公路,完成对马德里的合围。18~27日,共和军实施反击,粉碎叛军从东南方向合围首都的企图。3月8日,意大利干涉军从东北方向对瓜达拉哈拉实施突击,企图配合叛军夺取马德里。共和军调整部署,投入3个师的兵力顽强防御,至22日终于粉碎意大利干涉军的进攻。其间,叛军于2月6~27日在马德里东南远接近地发动哈拉马河战役,企图切断马德里通往东南地区的交通线;共和军英勇反击,粉碎叛军的企图。为牵制共和军的兵力,叛军在南部科尔多瓦、格拉纳达、直布罗陀一线实施进攻,占领蒙托罗、马拉加后转入防御。

北方战役

巴塞罗那市民欢迎佛朗哥的部队叛军在马德里遭到失败后,从1937年6月起把进攻重点转向北部,企图攻占比斯开湾沿岸的重要工业区巴斯克和阿斯图里亚斯。为此,叛乱方面集中15万兵力(含意大利干涉军10万人)对巴斯克首府毕尔巴鄂发起进攻,遭6万共和军坚决抵抗。6月20日,叛军凭借兵力优势攻占毕尔巴鄂,随后向桑坦德和希洪发展进攻。为减轻北部战线受到的压力,同年7月和9月,共和军在中部战线马德里西北的布鲁内特和东部战线萨拉戈萨以东发动两次进攻战役,但未能制止敌军对北部战线的攻势。8月26日,桑坦德失守。10月22日,共和军在阿斯图里亚斯的最后一个根据地希洪陷落。北方工业区的沦陷,使共和国遭到沉重打击。10月28日,共和国政府从巴伦西亚迁至巴塞罗那。

形势严峻

1937年12月5日,共和军为粉碎叛军再次进攻马德里的企图,在东部战线对叛军主要根据地特鲁埃尔发起进攻,一度解放该城,但共和军未能按计划发展进攻,在孤立无援情况下苦战两个月,终因寡不敌众而遭受惨重损失,于1938年2月15日放弃特鲁埃尔。特鲁埃尔战役使共和军伤亡2.5万人,损失飞机超过100架。叛军和干涉军乘机将作战重点转向东部战线。3月,佛朗哥在埃布罗河河谷投入5个军的兵力以及几乎全部飞机、坦克,在德、意干涉军配合下向阿拉贡发起进攻,而共和军在东部战线仅有11个师。9日,法西斯军队突破共和军防线,至4月15日先后占领莱里达、特仑普和比纳罗斯等地,将共和军控制区分割成两部分,切断加泰罗尼亚与中部和东南部地区的联系。接着,叛军和干涉军分兵出击,南攻巴伦西亚,北进巴塞罗那。
进行战斗的西班牙共和国军 为扭转战局,减轻巴伦西亚受到的压力,共和军于7~11月在埃布罗河地区投入7个师10多万兵力发动内战以来规模最大的进攻战役,即埃布罗河战役。经3个多月鏖战歼敌8万余人,击落击伤敌机200余架,但由于人力物力得不到及时补充而被迫转入防御,未达预期战役目的。这次战役具有决定性的性质,共和军损失6万有生力量,致使战局空前恶化。在此期间的9月21日,共和国应国联要求,解散国际纵队,试图换取英法对德意的压力,使其撤回干涉军,未果。少数国际纵队成员留下继续作战,政府后来使其成为公民。12月23日,叛军和干涉军出动20多个师共40万人的兵力发动彻底决定战争胜负的加泰罗尼亚战役。由于加泰罗尼亚无政府主义者的纪律松懈和领导无方,形势明显有利于叛军和干涉军。无政府主义者没有遵守军事上起码的规矩,纯粹按无政府主义方式行事,结果打不好仗。因此,共和军在战役后期只得边打边撤。1939年1月26日,加泰罗尼亚首府巴塞罗那失陷。2月8日,共和军控制的最后一个据点菲格拉斯失陷,25万共和军越过法国边境后被解除武装。次日,叛军和干涉军进抵法西边境,切断西班牙第二共和国与其他国家的陆上联系。2月11日,加泰罗尼亚全境被占领。

国际介入

在西班牙内战期间,大批非西班牙公民的外国人参了战斗和军事顾问职位。

支持共和军的国际纵队


佛朗哥领导的国民军得到德、意政府大量的财政与军事援助;共和派也得到苏联的援助,各国的共产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组成了闻名世界的国际纵队,但却受到英法两国施行武器禁运政策的阻碍,然而武器禁运的管理并不是很有效,尤其是法国被指责以大型货轮运输共和派的军备(指控往往来自意大利,而意大利本身积极地援助国民军一派)。


国际纵队各欧洲列强在当时的秘密行动被国际间认为是引爆另一场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对于西班牙内战,国联呼吁其他国家保持中立,并试图抵制各势力的武器流入西班牙,但成效极低。美国认为苏联参与了1931年的西班牙推翻皇室,因此对新上任的共和政府予以敌视。当内战爆发后,国务卿科德尔·赫尔下令禁止对西班牙政府的一切武器运售,秉持中立政策,共和政府也因此向苏联取得军备。但美国民间企业却提供许多交战双方的支援,得克萨斯石油(Texaco)提供国民军350万吨汽油的运售并提供无限期贷款、通用汽车公司和福特汽车共提供国民军12,000辆卡车、杜邦公司则贩卖许多弹药给佛朗哥。民间左翼与反法西斯人士也募集金钱援助共和政府。

战争结果:

加泰罗尼亚陷落后,共和国处境急剧恶化。佛朗哥1939年2月27日,英、法政府宣布承认佛朗哥政权,断绝与西班牙共和国的外交关系。共和国内部的投降派猖狂活动。1939年3月3日,共和国海军基地卡塔赫纳爆发叛乱。3月5~6日,中部战线司令S.卡萨多上校在马德里发动军事政变,宣布接管政权,搜捕和屠杀共产党人及民主人士,并向叛军敞开进入马德里的大门。28日,叛军和干涉军进入马德里和巴伦西亚,战争结束。最后一批共和军在1939年4月1日投降。佛朗哥随后建立了独裁政权。西班牙内战后遭处决的人数达15,000至35,000人,此外还有监禁、强迫劳动等措施。在美国的支持下,佛朗哥担任西班牙摄政王直到1975年去世。

战争影响:


在布尔戈斯,佛朗哥宣誓成为国家最高元首西班牙内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世界民主进步力量同法西斯势力的一次大较量,其结果是人民阵线领导的共和国政府被颠覆,佛朗哥在德、意法西斯庇护下建立法西斯专政,并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德、意两个法西斯国家在战争中相互勾结,并在战后正式结成同盟,使欧洲政治关系和战略格局发生有利于德、意的重大变化。西班牙共和国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德、意武装干涉和英、法的"不干涉"政策,使双方力量对比明显不利于共和国一方;人民阵线内部各党派政出多门,步调不一,始终没有建立一支一的军队,从而削弱了战斗力;人民阵线政府虽然坚持抗战并进行一些民主改革,但没有在广泛发动群众的基础上开展人民战争;战争指导上采取防御战略,未能对敌人实施坚决的进攻;没有建立起适应战争需要的军事经济;对混进政府和军队的敌对分子以及投降派的破坏活动,未给予坚决打击。此战为即将到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提供了试验场。佛朗哥检阅部队战争表明,各军、兵种的密切配合和协同作战,大量集中使用空军和掌握制空权,集群坦克在炮兵和航空兵支援下实施突击,对夺取战役战斗的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