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三国里面的曹操有人说是贼子,我认为他更是一位枭雄,当时曹操已经掌握了所有的权利,如果说让自己去当皇帝,这是一个很简单的事情,但是他一辈子没有去做这个皇帝,这是为什么呢?我分析主要有两点原因:

1、不敢称帝,虽然把汉室的大部分权利已经掌握在手中,但是当时天下的局势还是很乱,自己的势力终究是中原偏北这一地区,还有刘备和孙权也一直在盯着自己,天下根本没有实现真正的统一,如果称帝,帝位根本保不住,如果在这个时候称帝,很有可能遭到天下人的反对并且针对自己,刘备和孙权也有可能联起手来攻打自己,即便实力最强,但也抵不过众人联手,所以曹操还是很聪明,知道自己称帝没有好处,外界对自己的威胁太大,所以不敢称帝。

2、不能称帝,三国时期虽然战乱四起,但是在思想上都是以儒家思想为主的,讲的就是仁义这东西,儒家的思想对曹操有很大的影响。整个三国我们可以看出,曹操在对别人发动战争的时候,打的旗号都是朝廷的旗号,讨伐诸侯都是以皇帝的名义发起,都是为了保护天子,保护汉室发起的正义之战,这样才会让天下人信服。所以为了保住自己的手中权力和实际的地位,他不能称帝。




最佳贡献者
2

曹操,三国时期魏王,数千年来在历史人物始终占据头幅,点击率最高,一代枭雄,白脸曹操,口头禅:另让我负天下人,休让天下人负我,多么霸气,多么自信。曹操实在太睿智了,把汉献帝玩弄股掌,远比当皇帝舒服,挟天子以令诸侯,所有军政大权在握,又有皇帝当挡剑牌,太厉害了,我估计只有曹操能想出这样的损招,敢用这样的损招。

3

曹操做丞相的时候,天下已经三分了,他称不称帝,都是蜀吴征伐的对象,所以我认为,他任丞相以后不称帝,在可能被讨伐方面已经不用太过担心了,他担心的是自己内部部分人,比如荀彧,这些人虽然竭力辅佐他,但还是反对他称帝的,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来自于他的内心。

4

三国曹操,位极人臣,把持天子,距离皇帝的宝座仅一步之遥。最终,他之所以没有称帝,是因为受到自己一路以来的心路历程所影响。



僭越的野心并非与生俱来


曹操自己曾说,刚开始起兵的时候,只想讨伐黄巾,还天下一个安宁,他日自己故去之后,能在墓碑上题写“汉征西将军之墓”,已经非常满足。


也许很多人会认为,曹操是一个大奸大恶之人,势必很早就会有了僭越之心。笔者观之,人的野心膨胀,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也需要外力的影响。



曹操自身实力不断增长,诱使他的幕僚逐渐心存幻想,盼望成为从龙功臣。曹操的实力越强,幕僚的期望值越高,越是哄抬曹操,吹捧他进一步行僭越之举。


荀彧的反对和离世


荀彧是曹操阵营的元老重臣,功勋卓著。荀令君一心认为,辅佐曹操,即是辅佐汉室,曹操势必忠君爱民。然而人心隔肚皮,曹操的野心逐日增长,继而准备进位魏公。


荀彧眼看形势不对头,极力反对曹操的做法,声称自己自始至终都是汉臣。这就是非常巨大的一个矛盾,荀彧一心想要辅佐一位匡扶汉室的大英雄,没想到这个人和董卓无异,甚至在僭越之路上比董卓走得更远。如此巨大的心理反差,令荀彧产生了厌世情绪。



曹操对于荀彧的感情,非比寻常,他派人给荀彧送了一个食盒。荀彧打开一看,盒中空无一物。无比绝望中的荀彧,采取服毒的方式结束了一生。


荀彧对于曹操的份量,无可估量,他的坚决反对,虽然未能阻止曹操的继续僭越,然而曹操未敢跨出篡位的最后一步,可能和荀彧有着不小的关联。


把篡位的任务留给儿子


曹操曾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这句话的意思再清楚不过了,他自己活着的时候,不想跨出那一步,留给儿子来做。



曹操一生辅佐汉献帝,如果亲自走出了那一步,后世的骂名更加难以估量。自己不做这件事,自然有儿子急着来做,有什么好担心的?这个天子早晚也会姓曹一回。


结语


正如曹操自己所说: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王,几人称帝。他这句话不是乱说,袁术获得玉玺之后,还真的已经称帝。而后曹操联合周边诸侯,一起把袁术摆平了,这才没人敢出来当出头鸟。



曹操一生,东征西讨,统一中国的北方,为结束战乱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南方尚有刘备和孙权的割据势力,再加上其他多方面的考虑,曹操终究没有登上帝位宝座。



虽然曹操最终没有篡汉,然而他为儿子的篡汉做好了几乎所有的准备工作。因此,没有篡汉,也仅仅是曹操的一块遮羞布而已。在僭越之举上面,曹操没有可以洗白的余地,然而一码归一码,如果没有曹操,乱世势必持续更长时间。事分两边看,功过自分明。


我的分析有没有道理,期待各位留言探讨。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头条号

5

汉末三国虽然在后来人的眼中,汉室似乎一直都是被操控的傀儡,从十常侍,何进再到董卓、李傕郭汜,以及后来的曹操,真正掌握朝廷权利的都不是皇帝。

但是“汉室”的旗帜和号召力是毋庸置疑的,曹操作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最大得益者,以捍卫汉室正统自居的曹操,再没有统一天下的情况下,自然清楚“汉室”四百年威望是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被取代的。

前车之鉴,后车之师,袁术、袁绍、刘虞、刘焉、孙权、刘备甚至连董卓都不敢直接做皇帝,何况是曹操?

袁术自然是称帝了的,也是汉末第一个冒天下之大不韪之人,结果被群起而攻之,那怕是之前想认的便宜儿子孙策(当然孙策没答应,但是早期孙策即使是过了江东还是和袁术是联盟关系的),也立马划清界限。袁术原本和曹操、吕布、刘备、陶谦、公孙瓒都有过联合来打击袁绍,结果一称帝,立马成了孤家寡人。甚至连原本的部将陈兰、雷薄都跑去当山大王,袁术后来走投无路去投靠,连山贼都不接纳他,可见贸然称帝,有百害而无一利。

袁术临死之前,想投奔袁绍,还认为袁绍才是天命所归之人。袁绍虽然心动,但显然比袁术聪明,不敢大张旗鼓,暗自同意袁术的计划。

《后汉书》忧懑不知所为,遂归帝号于绍,曰:“禄去汉室久矣,天下提挈,政在家门。豪雄角逐,分割疆宇。此与周末七国无异,唯强者兼之耳。袁氏受命当王,符瑞炳然。今君拥有四州,人户百万,以强则莫与争大,以位则无所比高。曹操虽欲扶衰奖微,安能续绝运,起已灭乎!谨归大命,君其兴之。”绍阴然其计。

袁绍原本就因为想学董卓另立新君刘虞,但是袁术想自己当皇帝,对袁绍的计划不感冒。刘虞自己也是坚决不答应,袁绍只得作罢。袁术自己称帝之后,袁绍的皇帝梦也按捺不住,但是袁绍比袁术聪明,他找了耿苞来试探,结果袁绍自己内部都不同意,袁绍不得已就拿耿苞做了替死鬼。

董卓虽然没称帝,但是董卓搞了个废立皇帝,结果一样被群起而攻之。其掌控的朝廷人心向背毋庸赘言,屡遭刺杀之下,被吕布背叛终究是死在了叛乱之下。

同样有称帝迹象的刘焉也少不了背叛和谋逆,刘焉造作乘舆车具(天子所用的车架)千余辆,欲称帝。刘焉实际上只是造了天子才能做的车,以及准备了一些舆论(祥瑞),就先是被刘表揭发上告,又被人烧了车辆。作为已经斩杀汉使,割据益州的刘焉,居然在治所绵州被人烧了车辆却不知道是谁。刘焉不得已直接将治所改到成都,也不敢在打起称帝的念头,一边惶恐一边伤心两个儿子(死于联合马腾进攻长安李傕密谋泄露中)的死亡,不久竟然便发背疮而死。刘焉作为汉室宗亲想称帝都如此下场,更何况是曹操?


刘备拿下汉中也只敢搞个汉中王当当,曹丕称帝之后,刘备为汉献帝发丧,这才敢称帝。孙权就更猥琐了,深谙朱元璋的九字方针“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一度还给曹丕当臣子。

然而实际上东吴大臣中“反汉”之心坚决的可不少,周瑜的划江而治,进图巴蜀,以建帝业的两分天下之计显然是要孙权南面称孤的。鲁肃就更直接了,第一次见孙权说到了孙权痒痒处,“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孙权当时的回 答虽然是““今尽力—方,冀以辅汉耳,此言非所及也”,但是后来孙权称帝之后时常称赞鲁肃,说鲁肃是自己的邓禹(云台二十八将之首,曾劝刘秀称帝的),是第一个劝自己建立帝王基业的忠臣良将。

孙权之所以没有答应鲁肃,是因为时机不成熟,孙权实际上是非常懂得把握时机的,孙权为什么在曹丕、甚至连比自己弱小的蜀汉都称帝的情况下,依旧做吴王呢?其一战争需要,其二孙权称帝的合法性是最低的,孙权需要更多的准备和吸引舆论攻击的靶子,而曹丕和刘备先称帝,孙权都忍耐下了,一直到孙权大胜曹魏的石亭之战之后,孙权这才最后称帝。

曹操也有称帝之心,进封魏王,已经只差临门一脚,但是阻力依旧很大,荀彧为此而死

曹操在世的时候,时常遭受刺杀,这就是汉室的威力。汉献帝的外戚也不断搞事情,直到曹操亲自嫁了女儿曹节,才消停。即使如此,曹丕代汉的时候,问曹节要玉玺,还被曹节咒骂。可见汉室依旧在很多人的心中,那怕是曹操亲女儿也偏向了丈夫。

曹操之所以能比董卓更好的打好汉献帝这张王牌,在于曹操在做司空和丞相的时候,大多数还是维持汉室体面的,至少在前期曹操不失为汉室忠臣。这也是曹操能获取以荀彧为首的众多依旧有“兴复汉室”的愿望的文臣武将,天然拥有了朝廷正统的旗帜。

实际上荀彧从未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说法,准确的说法应该为“奉主上以从民望”或者说是易中天老师的说法“奉天子以讨不臣”,这就能看出荀彧和曹操的区别了。当然了曹操原本的志向是做大汉的征西将军,因此荀彧和曹操相交二十年,荀彧没变,而是曹操变了。在三国志的原话里,荀彧形容曹操是“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是将军医天下之素志也”,这样一个一心兴复汉室,以医治天下,拨乱反正的为生平志向的义士,谁知道权力和时间会改变这样一个一心为公的人。

《三国志》昔汉高祖东伐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播越,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能远赴关右,然犹分遣将帅,蒙险通使,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是将军医天下之素志也。今车驾旋轸,义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旧而增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虽有逆节,必不能为累,明矣。

所以,进封魏公,成了荀彧和曹操的决裂导火索,《大军师司马懿》中的演绎荀彧和曹操那一段实际上是比较到位的,虽然里面又过度吹捧了司马懿。

或许就是荀彧的坚决反对,荀彧之死实际上有争议,但是荀彧之死离不开坚决反对曹操封魏公。让曹操最终放弃最后一步称帝的打算,因为阻力依旧很大,将希望给曹丕,说自己做周文王。不过曹丕追尊曹操为武皇帝,自己却做了文皇帝。

曹操是三国中最为复杂难懂的人物,他为什么不称帝,或许只有他自己知道罢了。

6

曹操是想称帝的,要不然也不会僭位为王,那么为何他不直接称帝呢,我认为核心原因有三个。一,挟天子而令诸侯。二,朝廷内反对声音大。三,天下三分,曹操还没有称帝的能力。

挟天子而令诸侯

挟天子而令诸侯是一把双刃剑。有利的是使曹操占据正统的位子,可以通过天子,对各路刺史发号施令,而且通过朝廷聚集民心,招揽天下士子。而曹操通过丞相之位,实际上控制了整个大汉帝国。不利的是,这就给了曹操一个标签,他是天子的拥护者,天子在身边,除非他愿意与整个天下为敌,否则轻易不敢杀他。

朝廷内反对声音大

因为曹操是据有天子才得以建立朝廷,并招揽了天下士子为臣,这其中有很多人就是忠于汉室,忠于天子的。其中最出名的就是荀彧。荀彧是曹操的第一谋士和功臣,但是因为曹操僭位为公,荀彧极力反对,从而跟曹操产生分裂。可见,曹操还没有办法说服所有的人,他不得不顾及朝臣的意见。

三分天下,曹操还没有称帝的能力

曹操之所以不愿意称帝,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天下他只据有三分之一,势力还不够强大,尤其是在赤壁之战后,彻底认识到孙刘两家联合的威胁,如果贸然称帝,会让孙刘两家,甚至更多的人,同仇敌忾,反对自己。直到,孙权的大将吕蒙斩杀关羽,孙刘联盟彻底失败。曹操才出现机会。可是,天不假年,曹操没多久就去世了,只能把这个机会让给了儿子。

综上,是我认为曹操没有称帝的原因,欢迎大家点评。

7

曹操一直做丞相而没有称帝了?
这个问题接下来由我给大家解答一下。
我个人觉得有两个方面原因,我把它分为外因和内因:
我们先从外因说起,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北方被他统一了。 但是东面孙权和西蜀刘备,这两块心头大患还未解决,所以说,他这个时候,就要开始解决这两个人了,所以217年的时候开始大举南下去征东吴,一顿操作后孙权被打服了,就像他称臣了。 但是,这个时候的刘备,趁曹操后方兵力空虚之际,突袭了他汉中据点。 当时汉中守将是大名鼎鼎的夏侯渊,刘备和老将黄忠一顿各种技能以后,在定军山杀了夏侯渊,夺取了汉中。 还有我们熟悉的关羽,大约217年开始就开始和曹操内部串同开始谋反(217年金炜、耿纪叛变,218年魏讽、宛城侯音叛乱),开始准备谋划和攻打襄阳和樊城,218年时候关羽兵败,最后在麦城被杀。 关羽兵败主要是被两面夹击了,称臣后的孙权偷袭了荆州,因为当时关羽所有兵力主要去打樊城和襄阳去了,后方兵力空虚被偷袭了。孙权被打服了,可是刘备还未被打服,有刚刚经历“汉中之败”“和“水淹七军”等惨败,所以外部原因也不具备曹操称帝条件。
我们再看看内部原因:
1、保汉党
汉献帝在他手上也是一块烫手山芋,不能随随便便处理掉,毕竟从刘秀到汉献帝也有100多年的大汉基业,食汉禄为汉臣,毕竟还有有那么一部分人是忠于汉朝的,所以只能智取,铲除掉“保汉党”。包括早期为他建立卓著功绩的 荀彧等全部被他逼死。
2、储君问题
储君问题自古都是一个难题,兄弟各种各样斗,身边的大臣、谋士辅政各种对君主的限制和专权。所以这个问题也是他迫于解决的问题。因为他家大业大了,多年征战身边猛将勇士,个个战功著作,怕他儿子罩不住啊!所以这些人也是他要铲除的。 但是外部环境刘备还未打倒,所以这个时候又不能杀功臣,所以内部条件也不具备称帝条件。
我们刚刚说了他不能称帝的原因,那他有没有称帝的想法了? 答案:肯定是有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
谚语常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当皇帝的大臣不是好大臣(三宫六院几千妃子,财富富甲天下,谁不想了?可实力不允许啊!)。 我们可以从一些蛛丝马迹中看出他想当皇帝,比如217年时候,把孙权一顿胖揍后,搬师回京时,设天子锦旗、设十二旒、车马等用天子同规格,他区区一个丞相怎么能拥有这配置? 第二个点、临死前说:“若天命在吾、吾将为周文王亦”。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他一定想称帝的。只是曹操这个人,寿命比较短,自活到65岁,也就是220年时候,关羽兵败麦城死后,他没过多久也就死了,所以他没能统一当时中国。 同年他儿子曹丕废了汉献帝称“魏”,当了皇帝。
(原创-史记补丁) 2020-3-6于长沙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f8dfc1681c3c48fd87b55cfeac364cea

8

感谢诚邀。

曹操,生于公元155年,沛国谯人,三国时期魏国政权的奠基人,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其一生刺杀董卓,镇压黄巾,陈留起兵,挟天子以令诸侯,实行屯田制,灭吕布 破袁绍,征乌桓统一北方。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六月,曹操废三公,恢复丞相制度,并自任汉朝丞相。 赤壁之战后转而整顿内部,扫平汉中 ,后被汉献帝册封魏公,加九锡,建魏国。公元216年被册封魏王,名义上是汉臣,实际上已是皇帝。公元220年病逝于洛阳,享年六十六岁。纵观曹操一生,南征北战,波澜壮阔,威名赫赫,功高盖主,为什么没有称帝,后世史学家们也颇具争议。本人也查阅了相关资料后,总结了比较可信的理由有三。

1 可能因为曹操本人出身不好,其又比较沽名钓誉,不图虚名,只为实权。

2 那个时期想称帝的大有人在,曹操出于局势不稳,时机不适,一直不加予妄动,因为一旦称帝马上会成为众失矢的,陷入困境,与当年局势十分不利。

3 曹操在被其手下群臣劝进时 曾说道:苟天命在孤,孤为周文王矣。可见其政治头脑一直很冷静。但是不是出自内心,那就不得而知了。

9

题主好,曹操死后不久曹丕开始经营魏国,也就是说,最后一步是曹丕走的。不是曹操不敢当皇帝。曹操当时的逾制是超过皇帝的,当他杀死皇后皇子的时候,他一点也不怕。曹操不称帝有一些原因的。我认为原因如下:

身体因素,对曹操来说,岁月不饶人,曹操中年头痛(华佗治疗头痛,死于208年,推测出来曹操在208年前就头痛)。他与这种疾病抗争了十多年(208-220),身体是其中一个因素。

天下形势方面,赤壁的失败,刘备的入蜀,汉中的失陷,天下分为三个部分。曹操怎么能在不确定的情况下,急着当皇帝,走袁术的老路呢?这是形势因素。

政治因素当中,许都的耿纪案,邺都的魏讽案,在政治圈里,他不知道有多少潜在的反对势力,这是政治问题。

死前几个月,孙权将投降书交给曹操。孙权劝曹操当皇帝,曹操却置之不理。还是时机不对。关羽失败之后,曹操就有了条件,但他的生命也就结束了。他一辈子经营的家业都交给了儿子曹丕。更重要的是,曹操的智慧,当然看出孙权并没有真的投降。双方都在互相利用。曹操会让徐晃把孙权的信射入关羽营。坦率地说,他希望关羽能转身和孙权打。--鹬蚌相争,他来得利。曹操很聪明。历史事实是关羽不相信孙权的信是真的。最终,双方都遭受了损失。作为关羽的老朋友,曹操和徐晃也是仁至义尽。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但我仍然假设,如果曹操活得更长,孙权会把儿子交给曹操做人质。220年后,曹操一定会成为皇帝,因为他只有一条路可走。如果他不称帝,与他战斗的大臣们就不会同意。其实,荀彧死后,曹操就决定不回头,或者说无法回头了

欢迎不同观点下方留言

10

其实这个问题要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待,其实汉王朝对于曹操也是很优待的,而且曾经他也希望自己成为大汉的征西将军,这就是他的底线。既然选择了要做汉家的臣子,那么他就不能在自己活着的时候接收皇位。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