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三国虽然在后来人的眼中,汉室似乎一直都是被操控的傀儡,从十常侍,何进再到董卓、李傕郭汜,以及后来的曹操,真正掌握朝廷权利的都不是皇帝。
但是“汉室”的旗帜和号召力是毋庸置疑的,曹操作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最大得益者,以捍卫汉室正统自居的曹操,再没有统一天下的情况下,自然清楚“汉室”四百年威望是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被取代的。
前车之鉴,后车之师,袁术、袁绍、刘虞、刘焉、孙权、刘备甚至连董卓都不敢直接做皇帝,何况是曹操?
袁术自然是称帝了的,也是汉末第一个冒天下之大不韪之人,结果被群起而攻之,那怕是之前想认的便宜儿子孙策(当然孙策没答应,但是早期孙策即使是过了江东还是和袁术是联盟关系的),也立马划清界限。袁术原本和曹操、吕布、刘备、陶谦、公孙瓒都有过联合来打击袁绍,结果一称帝,立马成了孤家寡人。甚至连原本的部将陈兰、雷薄都跑去当山大王,袁术后来走投无路去投靠,连山贼都不接纳他,可见贸然称帝,有百害而无一利。
袁术临死之前,想投奔袁绍,还认为袁绍才是天命所归之人。袁绍虽然心动,但显然比袁术聪明,不敢大张旗鼓,暗自同意袁术的计划。
《后汉书》忧懑不知所为,遂归帝号于绍,曰:“禄去汉室久矣,天下提挈,政在家门。豪雄角逐,分割疆宇。此与周末七国无异,唯强者兼之耳。袁氏受命当王,符瑞炳然。今君拥有四州,人户百万,以强则莫与争大,以位则无所比高。曹操虽欲扶衰奖微,安能续绝运,起已灭乎!谨归大命,君其兴之。”绍阴然其计。
袁绍原本就因为想学董卓另立新君刘虞,但是袁术想自己当皇帝,对袁绍的计划不感冒。刘虞自己也是坚决不答应,袁绍只得作罢。袁术自己称帝之后,袁绍的皇帝梦也按捺不住,但是袁绍比袁术聪明,他找了耿苞来试探,结果袁绍自己内部都不同意,袁绍不得已就拿耿苞做了替死鬼。
董卓虽然没称帝,但是董卓搞了个废立皇帝,结果一样被群起而攻之。其掌控的朝廷人心向背毋庸赘言,屡遭刺杀之下,被吕布背叛终究是死在了叛乱之下。
同样有称帝迹象的刘焉也少不了背叛和谋逆,刘焉造作乘舆车具(天子所用的车架)千余辆,欲称帝。刘焉实际上只是造了天子才能做的车,以及准备了一些舆论(祥瑞),就先是被刘表揭发上告,又被人烧了车辆。作为已经斩杀汉使,割据益州的刘焉,居然在治所绵州被人烧了车辆却不知道是谁。刘焉不得已直接将治所改到成都,也不敢在打起称帝的念头,一边惶恐一边伤心两个儿子(死于联合马腾进攻长安李傕密谋泄露中)的死亡,不久竟然便发背疮而死。刘焉作为汉室宗亲想称帝都如此下场,更何况是曹操?
刘备拿下汉中也只敢搞个汉中王当当,曹丕称帝之后,刘备为汉献帝发丧,这才敢称帝。孙权就更猥琐了,深谙朱元璋的九字方针“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一度还给曹丕当臣子。
然而实际上东吴大臣中“反汉”之心坚决的可不少,周瑜的划江而治,进图巴蜀,以建帝业的两分天下之计显然是要孙权南面称孤的。鲁肃就更直接了,第一次见孙权说到了孙权痒痒处,“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孙权当时的回 答虽然是““今尽力—方,冀以辅汉耳,此言非所及也”,但是后来孙权称帝之后时常称赞鲁肃,说鲁肃是自己的邓禹(云台二十八将之首,曾劝刘秀称帝的),是第一个劝自己建立帝王基业的忠臣良将。
孙权之所以没有答应鲁肃,是因为时机不成熟,孙权实际上是非常懂得把握时机的,孙权为什么在曹丕、甚至连比自己弱小的蜀汉都称帝的情况下,依旧做吴王呢?其一战争需要,其二孙权称帝的合法性是最低的,孙权需要更多的准备和吸引舆论攻击的靶子,而曹丕和刘备先称帝,孙权都忍耐下了,一直到孙权大胜曹魏的石亭之战之后,孙权这才最后称帝。
曹操也有称帝之心,进封魏王,已经只差临门一脚,但是阻力依旧很大,荀彧为此而死
曹操在世的时候,时常遭受刺杀,这就是汉室的威力。汉献帝的外戚也不断搞事情,直到曹操亲自嫁了女儿曹节,才消停。即使如此,曹丕代汉的时候,问曹节要玉玺,还被曹节咒骂。可见汉室依旧在很多人的心中,那怕是曹操亲女儿也偏向了丈夫。
曹操之所以能比董卓更好的打好汉献帝这张王牌,在于曹操在做司空和丞相的时候,大多数还是维持汉室体面的,至少在前期曹操不失为汉室忠臣。这也是曹操能获取以荀彧为首的众多依旧有“兴复汉室”的愿望的文臣武将,天然拥有了朝廷正统的旗帜。
实际上荀彧从未提出“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说法,准确的说法应该为“奉主上以从民望”或者说是易中天老师的说法“奉天子以讨不臣”,这就能看出荀彧和曹操的区别了。当然了曹操原本的志向是做大汉的征西将军,因此荀彧和曹操相交二十年,荀彧没变,而是曹操变了。在三国志的原话里,荀彧形容曹操是“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是将军医天下之素志也”,这样一个一心兴复汉室,以医治天下,拨乱反正的为生平志向的义士,谁知道权力和时间会改变这样一个一心为公的人。
《三国志》昔汉高祖东伐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播越,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能远赴关右,然犹分遣将帅,蒙险通使,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是将军医天下之素志也。今车驾旋轸,义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旧而增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虽有逆节,必不能为累,明矣。
所以,进封魏公,成了荀彧和曹操的决裂导火索,《大军师司马懿》中的演绎荀彧和曹操那一段实际上是比较到位的,虽然里面又过度吹捧了司马懿。
或许就是荀彧的坚决反对,荀彧之死实际上有争议,但是荀彧之死离不开坚决反对曹操封魏公。让曹操最终放弃最后一步称帝的打算,因为阻力依旧很大,将希望给曹丕,说自己做周文王。不过曹丕追尊曹操为武皇帝,自己却做了文皇帝。
曹操是三国中最为复杂难懂的人物,他为什么不称帝,或许只有他自己知道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