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在汉朝的末期,受朝廷外戚势力和宦官势力的影响,皇帝成了傀儡。
而外戚势力和宦官的专权,导致了朝政的腐败,弄得天下民不聊生,于是就有了黄巾大起义。受这场起义的影响,以袁绍为首的各地具有实力的豪强联合起来,为了保住他们的家产和势力圈,一起对抗起义军。
而袁绍等豪强看清了当前的局势,一面对抗起义军,一面发展自己的势力,逐渐形成割据的军阀。
至于大汉的朝廷,完全对军阀失去任何控制,任由军阀们相互吞并和杀伐。作为其中之一的军阀,利用自己的胆识和谋略,成为掌握大汉朝政的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
经过十几年的战乱,大小军阀陆续被吞并,形成了曹操、刘备、孙权三个大军阀鼎立的局面。曹操占据中原地带,地盘最大,势力最雄;刘备占据汉中和湖北等地,势力也不弱;孙权则依仗长江天险,据险而守。三个人你争我夺,互有输赢,谁也奈何不了谁。
公元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一看时机成熟,索性抛弃伪装篡汉称帝,国号魏。
一听说曹丕称帝的消息,以“皇叔”自居的刘备,打出了“匡复汉室”的名义,于公元221年,在成都继承汉统自称汉帝。
问题上面说“刘备称帝还能扯,曹丕是合法继承”,这个问题本来就错了。曹丕合什么法?刘备真要“匡复汉室”,那应该是勤王,而不是称帝。
称帝需要理由吗?
其实根本不需要任何理由。
至于打什么旗号,那只是一层遮羞布,仅此而已。实际上靠的就是个人的势力,凭实力说话。
在三个军阀中,孙权的实力是最弱的,故而他一直没有称帝,而是一直只称吴王。在刘备死后,看到诸葛亮一个劲的北伐,魏国和蜀国之间消耗势力,而吴国的势力渐渐发展起来之后,才在公元229年,终于决定称帝。
正因为孙权审时度势,称帝最晚,保存了吴国的势力,因此,在后来的吞并中,吴国最晚灭国。
总结:无论什么人称帝,理由只是一个幌子,真正靠的就是自身的实力。“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
俗话说“浑水好摸鱼”,无论是李渊,还是赵匡胤,无不是在乱世中发展实力,最后称帝立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