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手下棋,每走一步,都是为后面几步谋篇布局。《雍正王朝》中的康熙,就是一位高明的“棋手”。他晚年最大的心愿是让皇位顺利地传承,而要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提前步下几颗棋子。

当时,胤禩的“八爷党”已经渗透进朝廷的各个部门,传尔丹兵败就是他们“使绊子”。“八爷党”不仅影响了大清的安危,而且有与皇权分庭抗礼之势。针对这种情况,康熙抛出一颗大将军王的“棋子”,收到“一箭三雕”的效果。

一、成功分化了“八爷党”,让他们内部两大巨头胤禩与胤禵相互不信任

大将军王的职位,经过康熙事先炒作造势,给八爷等人造成一种错觉:谁当上大将军王,谁就是大清未来的皇帝。甚至连自诩精明的胤禛,也一度以为如此。

当皇帝是大多数皇子的追求,只有在实力不济时才会依附别人,胤禵就是如此。看到大将军王这个机会,志在嫡位的皇子们必然跃跃欲试。

胤禩对皇位的热爱,就像老鼠爱大米,毫无疑问,他想“盘”大将军王的职位。胤禵也想大展拳脚,而且他本身有很大优势。他从小就受过军事训练,相当于军校毕业生,还执掌兵部多年,当大将军王可谓专业对口。

两个人争一个位置,必然一山难容二虎,因此,“八爷党”内部开会时就出现不和谐声音。胤禩假仁假义地表演谦让,以此试探胤禵;胤禵不断地表忠心、表决心,希望能够打消胤禩的疑虑,并换取支持。

但是,整个八爷党,除了胤禵冒出来,其他人都支持胤禩。这次不和谐的内部会议,让两人之间的隔阂,仅剩一块台面上的“遮羞布”。

人在孤立无援时,往往会寻求其他援助。胤禵在八爷党被孤立,很自然地会对其有看法,平时当你胤禩的马仔,为你两肋插刀顶撞皇上,为你传递书信扳倒胤礽……到头来居然连投我一票也不愿意,还挤兑我。八爷府不留人,自有留人处,胤禵来到雍王府。

胤禛在邬思道的指点下,本就准备投票胤禵,结果胤禵送上门。兄弟俩经过一番勾兑,最终达成合作协议。朝堂之上,众目睽睽,胤禛举荐胤禵为大将军王。

这时候,八爷等人就免不了有一番疑惑,你胤禵厉害了,看来你羽翼变丰满了,背着我跟胤禛勾搭,还认不认我这个八哥?心里还有没有组织?疑心生暗鬼,只会加深彼此的裂痕。八爷眼看胤禵做大,他也没闲着,派了雅布齐与鄂伦岱去西北监视胤禵。

胤禵到了西北,隔着几千里,还在与胤禩斗法,无间道、天石换死鹰轮番上演。他们不团结,会减少对朝廷的压力;他们斗起来,康熙才能坐山观虎斗。

二、保护胤禛,并考察他是否有大格局

康熙的继承人选是一个烫手山芋,誉满天下,谤满天下。谁坐上或者接近太子之位,谁就要面对明枪暗箭。所以,康熙废了胤礽后,为了保护心里默定的继承人胤禛,始终没有公开。

康熙用大将军王的职位做幌子,挑动胤禵的夺嫡之心,可以做到“祸水东引”。

首先,胤禵暂时不会跟胤禛过不去了;

其次,大家都以为胤禵会成为接班人,注意力都集中到他身上,从而忽略真正的接班人胤禛。这常角逐,如同04年NBA季后赛湖人对阵马刺的最后一次投篮,所有防守球员都以为会将球传给科比,从而对科比重兵布防,却忽略不起眼的费舍尔。结果最后费舍尔杀出重围,成了黑马。如果胤禵是那场比赛的科比,那胤禛就是费舍尔,真正的大赢家。

为君者,必有大格局,大胸怀,这也是康熙对继承人的要求。放出大将军王的信号后,康熙并没马上表态,而是让子弹先飞,观察皇子的动向。好在胤禛顺利通过检测,也更坚定康熙传位的决心。

三、只有胤禵出马,才能打胜仗

打仗,要么不打,打就一定要赢。传尔丹在西北折戟沉沙,表面败给敌人,其实败给了八爷党,康熙对此是洞若观火。想打胜仗,就不能后方受阻,而且将领的军事水准要比较突出,符合这两个条件的只有胤禵。

以胤禵的专业以及经验,完全可以升任大将军王,更重要的是,兵部是他的地盘,八爷与他也没有完全撕破脸,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后方阻力。

秋媚说:康熙任命胤禵为大将军王,不仅希望他能打胜仗,更希望他能帮胤禛分担夺嫡的压力。也正因为这张任命状,让胤禵一直以为皇位本该属于他,是胤禛抢了他的皇位,导致兄弟关系彻底决裂。

最佳贡献者
2

康熙57年春(1718年),准噶尔的策妄阿拉布坦进攻西藏。康熙任命皇十四子胤禵为抚远大将军进行讨伐,并封为抚远大将军王。天子亲征的规格出征。

当时能够领兵作战的皇子们当中,皇十三子胤祥和皇十四子胤禵都有资格领兵作战。甚至连废太子胤礽,皇八子胤禩也跃跃欲试。都想争夺这个大将军王,以便取得军权。但康熙皇帝最后还是选择了皇14子胤禵,这究竟有何深意呢?看少校为大家作为分析一二。

一.我们先说说这个大将军王这个称号吧。

在清政府的军制官职中,是没有大将军王这个官制的。所以胤禵的正式官职是抚远大将军。这个官职是任命的,而大将军王是加封的。为什么要加分呢?原因有两个:

1.蕴含着代天子御驾亲征的含义。

我们都知道,康熙皇帝在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这个问题上,向来是寸步不让的。三藩叛乱,收复台湾岛,两次平叛准噶尔,其中西北的准噶尔两次叛乱,康熙皇帝都是御驾亲征的。而到了康熙57年,老皇帝已经65岁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所以他得找一个人代替他御驾亲征。而皇子是最适合的人。


2.为什么要给胤禵加封一个大将军王?

因为在那个时候,胤禵他的身份只是一个贝子,按照清朝从小到大:贝子——贝勒——郡王——亲王的官制,直接提拔为亲王是不合适的。所以康熙帝创造性的提出了大将军王这个称号,一旦战事结束,这个大将军王就可以收回。所以这是一个临时加封的。

二.皇子们那么多为什么选择了十四皇子胤禵?

我们都知道打仗不是动动嘴皮子的,因为打仗是会死人的,真得有带兵经验和真才实学。

废太子胤礽和皇八子胤禩,没有任何带兵经验,所以首先被康熙帝排除。

就剩下皇十三子胤祥和皇十四子胤禵,这兄弟俩都是好武之人,也都有丰富的带兵经验。那为什么没有选择皇十三子胤祥呢?



还是两个原因:

1.当时皇十三子胤祥因参与到太子二次被废,正在被圈禁(关在屋里,不准出门)

2.最重要的一条原因:胤祥的外公是蒙古科尔沁草原的大汗,说句诛心的话:万一胤祥有了带兵权,在蒙古与他的外公一起联合反叛,那清朝就完了。作为一个帝王,必须要预防这种风险。

经过排除,就只能选择了十四皇子胤禵。



三.让胤禵做了大将军王,是不是预示康熙要把皇位传给胤禵呢?

毕竟军权是最重要的一个权力,就因为让胤禵做了大将军王,所以很多人都在猜测,康熙是准备让胤禵来接任太子职位,将来登大宝的。但真实的情况是这样的吗?

西北打仗,打的永远是钱粮二字。后勤保障不到位,再勇猛的战士兵也不可能打胜仗。

所以当我们看到康熙皇帝的下一步棋的时候,就会赞叹皇帝的帝王心术:他让十四皇子胤禵的亲哥哥(一母所生)胤禛(后来雍正皇帝)负责粮草后勤。



这就又有了三个深意:

1.可以锻炼胤禛的全盘协调能力。支援西北打仗的粮草,要涉及到全国各省的粮草调配,这对于一个人的行政能力,执政能力有很大的要求,也是很大的锻炼。让胤禛来做这件事,正好是锻炼他的能力,也是考验他能否来管理一个国家。

2.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这兄弟俩毕竟是同父同母的亲生兄弟,只有胤禛才能毫不保留的支持他的弟弟。康熙皇帝要看看胤禛是否有这份兄弟情和大局观。



3.暗示了将来康熙要把太子传给胤禛而不是皇十四子胤禵。因为那时康熙皇帝已经65岁了,在古代60多岁,已经是一个非常高的年龄了,很可能随时皇帝会驾崩。而一旦皇帝驾崩,国不可一日无君,皇位的继承者就必须在皇帝的身边。而不是把他放出去打仗。

四.综上几条康熙让胤禵做了大将军王,既让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又锻炼了后任皇帝胤禛的执政能力,其用意极其深远。

3

这是康熙下得绝妙好棋,康熙的帝王术运用得炉火纯青,让人叹为观止。康熙的这个用意,以政治目的为主,以军事目的为辅,但无论结果是哪样,康熙永远处于稳赚不赔的地步。老而弥辣,晚年的康熙虽无精力整顿朝局,但却轻松四两拨千斤。

分化八爷党势力

这是康熙首先要到达的目的,此为政治目的。因为此时以八阿哥胤祀为首的“八爷党”,势力包含阿哥、大臣及八旗勋贵,已经让康熙感到心惊,这也是康熙一直打击八阿哥的目的。在八爷党中,胤禵也是希望做皇帝的,和八爷党是貌合神离。

康熙让十四阿哥胤禵出任大将军王,培养他的野心,助长他的势力,而相当于分化了八爷党的实力。原先附庸于八阿哥的大臣,态度也会发生分化,认为康熙有意传位给十四阿哥,不会轻易站队。仅仅通过一个大将军王,康熙就左右了朝局的走向

尽快平定叛乱

朝廷在西北的六万大军全军覆没,虽然以大清的体量不至于伤筋动骨,但损失也算惨重了。让十四阿哥胤禵出任大将军王,让他借助天子的威严,使得手下将士用命,尽快平定叛乱。因为打仗花的是钱,早一点平定叛乱就能节省大量的赋税。再者,预防其他连锁反应,避免夜长梦多。胤禵是皇子,他的首功肯定是跑不了的,也不会埋没手下将士的功劳,能激发军心士气。

再者,正如胤禛谋士邬思道分析的那样。在所有阿哥中,只有十三阿哥胤祥和十四阿哥胤禵知兵,并且带过军队,其他皇子能力不如此二人。行军打仗打的是银子,打的是粮草。八爷党此时在朝中势力依旧庞大,只有表面上仍属于八爷党的胤禵出任大将军王,才不会被扯后腿。换做十三阿哥,如果粮草不济,依旧难免败亡的结局。

让胤禵积攒军功

胤禵在康熙晚年的时候,是非常受宠爱的,其府中的供用可以由国家供应,就像当年康熙的二哥福全一样,这是其他康熙的皇子都没有的待遇。而这次让胤禵出任大将军王,最终胜利是肯定的,只是需要的时间问题而已。而通过这个过程,胤禵自然积累了大量的军功,这就是胤禵最大的护身符和资本。如果康熙再多活几年,凭借这些战功,胤禵未必没有机会被立为太子。

确保皇位在自己选定的人手中

在剧中,西北大败的消息传到京城后,康熙只召集了四阿哥胤禛和十四阿哥胤禵相商。由此可见,他们亲兄弟两个,此刻是康熙最看好的接班人。除了胤禵被封为大将军王外,我们看看康熙其他的关键性安排还有哪些。

隆科多是九门提督。胤禛小时候被孝懿仁皇后抚养过十几年,孝懿仁皇后是隆科多的姐姐。因为孝懿仁皇后只生过一个女儿还早夭,在这种情况下,四阿哥胤禛就被视作孝懿仁皇后的儿子,是隆科多正儿八经的外甥。内有九门提督隆科多保护,外有亲弟弟胤禵十万大军,胤禛手中可打的牌,便多了起来

年羹尧被任命为陕甘总督,这又是关键的一步棋。因为陕甘总督负责胤禵十几万大军的粮草,可以说仅仅卡住了胤禵的脖子。而剧中,年羹尧是胤禛的心腹。如果危机时刻,胤禵能为雍正所用,则年羹尧便不会发动。如果胤禵不听指挥,这十几万大军,便会被活活饿死在大漠中,至少不会泛起多大水花。剧中一个细节,年羹尧在大军出发的时候,看了一眼胤禛。而胤禛回到府中之后,就把原来做丫环的年羹尧妹妹拜堂成亲。其中的政治意味,自然是不言而喻。

此时的康熙,已经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预感了。他心中的皇位继承人有两位,首先是胤禛,其次是胤禵,而且他们两人是亲哥俩。所以在胤禵犯了忤逆的罪名时,康熙不仅没有惩罚他,还把他们的母亲晋升为德妃,康熙这就是在为未来打算了。

如果我们再恶意一点的想,如果胤禛顺利登基,年羹尧就把胤禵挡在大漠之外,一纸诏书就能召回胤禵,历史上也确实是这样。如果胤禛被八爷党所制,那么在外的胤禵和年羹尧便可以合流,打着勤王的名义杀回北京。这样,就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皇位只在胤禛、胤禵之间产生,而不会落到八阿哥他们手中。当然,康熙最希望的就是雍正安安稳稳的登基,这样政权就能实现平稳过渡。如果在这些安排下,胤禛还不能顺利登基,那就说明胤禛能力有问题,这个皇帝不当也罢

(历史上胤禵确实出任过大将军王,但以上的分析是根据电视剧《雍正王朝》分析,切勿当作正史看待!)

4

雍正王朝:康熙任命胤襯为大将军王,有何用意?

康熙是在1718年,皇封十四阿哥胤襯西征为大将军王!就是讨伐策妄阿拉布坦。十四阿哥果然没负康熙所望,彻彻底底平叛战乱!那么,康熙皇封的大将军王,是什么用意呢?主要是两个方面的!



一,十四阿哥是皇子,不是其臣子带兵,加个王以示级别之高,有代皇上亲征的含义!

如果,是其他臣子出兵,就会封为抚远大将军!

但是,十四阿哥是皇子,为了彰显示身份,康熙在他出征时封为大将军王,以代皇上出征的规格和仪式进行!

在十四哥出征时,王公大臣都在列兵处相送!

同时,为了树立十四阿哥权威,在出征前,康熙下诏书给青海蒙古汗王:

大将军王是朕子,确系良将。其领大军,深知在带兵之才,故令掌杀生重任!

果然,十四阿哥不凡,彻底平定了战乱!



二,加封大将军王,战事完毕归来,这个职位和称呼不再!

因为十四阿哥出征前,只是皇子,还没加封王的!

现在是征战需要,为了给十四阿哥树立权威,便于统帅军队,才临时封为大将军王的!

那么战事一完,十四阿哥归来,这个大将军王的官名就此而止了!也就是说,十四阿哥,还是原来的十四阿哥!

这就是康熙的帝王心术!你不得不佩服!



由此可见:康熙这样的封王,是有一番深意的!也是出于多方面考虑考虑的!毕竟,非常时期非常处理!

5

雍正王朝:康熙任命胤禵为大将军王,有何用意?(喜欢雍正王朝的,请关注点赞,谢谢)

要回答这个问题。

先来说说,为何雍正会推荐胤禵做大将军王?

其一,将个人利益置之度外,以大清为重。谁来做大将军王,就意味皇位继承人有了着落。这点雍正心里非常清楚,因此他想让老十三做大将军王。但是老十三被康熙关着,这可怎么办。

他试图想将老十三放出来,可又怕康熙不同意,只能隔着墙听老十三的声音。只见胤祥喊着:

“快,快呀!”

阿兰和胤祥一起抓蟋蟀,阿兰没有抓到,胤祥的脸一下子沉了下来。阿兰低声说:

“爷,别生气了,我再去捉。”

这些声音不由自主地跃进雍正的耳朵里,此时的雍正非常伤心,眼泪禁不住地流下来。可见,雍正与老十三的情谊深厚。

回到府中,雍正不停的射箭,邬思道看出了门道,坐在大石头上等他射完箭。等了一会儿,雍正射完箭后,邬思道问:

“王爷,您真的要向皇帝举荐十三爷出来带兵吗?”

四爷头也没抬,仍在飞笔疾书地说:

“为什么不”

邬思道看四爷非常坚定,又拿出十三爷的外公来说服他,可依然不管用,四爷甚至还要压上全家人的性命。

于是,邬思道说:西北打仗,打的是后援,不是兵力,这次之所以会兵败,不是兵力问题,而是后援,就是朝廷给逼得,幕后黑手是十四爷和八爷,其目的是想争夺带兵之权。如果你推荐十三爷为大将军王,八爷和十四爷还会使袢子。

经过邬思道的解说,四爷终于明白了,让十四爷做大将军王。可见,四爷为了大清江山,什么都可以放下。

其二,顺应康熙的心意,用年羹尧制约老十四。邬思道的百般说服,终于让四爷有些改变,四爷听了后说:

“皇阿玛、皇阿玛圣明烛照,难道就一点儿也没察觉?”

邬思道说:

“王爷这话问得好!如果说皇帝以前没能察觉,现在也一定洞若观火了。因此,我料定,皇帝心里早就默定了大将军人选!”

这里邬思道所说的人选,是谁——十四爷胤禵。其实康熙想让老十四去西北带兵,一:老八不会使袢子,能顺利打胜这场仗;二:老十四对西北战时比较了解,也有很多老部下。

四爷知道了康熙的心思,就让年羹尧任陕甘总督,用粮草来制约老十四。

再来说说,为何康熙会任命老十四为大将军王?

首先,调虎离山之计,削弱老八的势力。康熙老了,老到快要撑不下去,皇位继承人不得不行动。老十四和老十三的打架,有了让康熙将老十三和老十四分开的念头,因此,他将老十三关起来,其实是在保护老十三。

可是自己的大限将至,老八的势力太大,又有老十四协助,老四绝对不是他的对手。再加上西北战时,老八和老十四使袢子,导致西北大军兵败,由此来看,康熙用调虎离山之计,将老十四派往西北。一则顺应老十四和老八的心意;二则为了打赢这场战,巩固大清江山。

其次,为雍正顺便即位做准备。对于皇位继承人一事,康熙在二废太子时,已经物色好了人选。由于太子胤礽的教训,再加上老八总会使袢子,康熙只能秘而不宣,将他秘密保护起来。

为了下一任皇帝顺利即位,康熙提前做了很多准备,如关老十三,削弱老八的势力,让佟国维退位,隆科多的升职等。康熙将老十四调离京城,任命他为西北大将军王。这点的用意,对于老四身边的邬思道也知道,只是没有对老四说明罢了,而只说了康熙心里默定的大将军人选,且是为了打赢这场战。

最后,用老十四制约老八胤祀。康熙深知,要想让雍正顺利即位,只削弱老八的势力,还远远不够,因此他用老十四来制约老八。老十四的心思,康熙早都知道,如老十四只寄给皇帝一封信,并没有奏折,康熙说了一句:

“老十四也有心思了”


言外之意,这封信是老八让寄的。因此,康熙断定老十四不在与老八同心。如果同心的话,必定会寄来奏折,这样可以保护老八,但是他没有这样做。

从这里康熙便知,老十四在保护自己,其目的是想增加在康熙心里的分值。为何老十四会这么做?只有一点,那就是想争夺皇位继承人。

康熙清楚了这些后,才敢用老十四来制约老八,如死鹰事件,就是老八和老十四的较量。

综上所述,老四胤禛推举老十四做大将军王,是增加在康熙心里的分值,如康熙主张兄弟情义,以大清为重,仁慈治国,以孝治国等。康熙任命老十四做大将军王,其实是为了雍正顺利即位做准备。

您会怎么看待呢?

【本文原创,请勿转载,侵权必究,图:来源网络,侵权必删】

6

正如康熙皇帝所说:是他的敌人造就了他自己辉煌的一生,所以他要敬酒给曾经哪些强大如斯的敌人。康熙皇帝的一生是波澜壮阔的一生,他从幼年开始就不断和生命之中的敌人做斗争,在一个甲子的岁月中遭遇了形形色色的敌人,遇到造反不服的,大部分都是自己御驾亲征,但是唯独生命最后那段时间里面的青海之乱,他把任务交给了自己的皇子,还赐封大将军王,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从大将军到大将军王官职名称的变化到底隐藏了多少政治博弈。

满洲统治者的前身是来自东北地区的渔猎民族,他们的生活状态和中原地区天差地别,政治结构也是十分简单,基本是没有什么特定级别的管理结构,可是偶然机会入关以后,面对庞大的中国领土,他们自身的制度无法胜任,便采取了继承明朝制度的基础上做一些细微变化。

  1. 清朝官职是没有大将军王这个官职的,授予给胤禵的大将军王只是一个临时职称。通过对清史稿等大量著作研究我们发现清朝军制官职里面更多的是大将军这个职务,被后世所熟悉的黑龙江将军,伊犁将军……在当时也是如此,胤禵的真正官职只是抚远大将军,而大将军王是在这个基础上加封的。


  2. 康熙皇帝是一个政治高手,每一步棋都是预测未来。当时任命胤禵为大将军王更多的是用来释放一种政治信号,他表面上让大家以为他开始重视十四皇子,似乎要培养他做接班人,以用来误导一些有心人。其实根本不是这样的,康熙皇帝明面上是给十四皇子军权,其实是保护未来的太子胤禛。
  3. 胤禛和十四皇子是一对亲生兄弟,而当时十四皇子其实是有一种代天子出征的意味在里面的,以至于很多政治高手都被误导了。没有抓住事情的重点,在古代打战最重要的是后方安宁,不在后面闹幺蛾子,不然打多少胜仗都是空的,而当时康熙在用十四皇子代天子出征吸引大家注意力之后便选择了四皇子胤禛作为后期的总负责人 。

众多皇子为什么独以十四皇子为大将军王和以四皇子为后期负责人的长远目光。

康熙皇帝对于国家领土的维护是不遗余力的,只是60多岁的他面对这次西藏叛乱实在是有心无力,身体已经不支持了,所以选择皇子是最好的,而康熙皇帝30多个儿子选择了这二个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1. 废太子因为在上次葛尔丹叛乱的时候意图谋反已经不再受到康熙的信任了,而皇八子虽然聪明伶俐,在朝堂颇受大臣欢迎,可是他从来没有在外带兵打仗的经验,这种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不是依靠讨人喜欢能解决的。所以他们二个被排除。


  2. 而30多个皇子之中真正带兵打仗过的就只有十三皇子和十四皇子了。但是十三皇子的出身决定了他被抛弃,十三皇子的母亲出自蒙古科尔沁部,当时的科尔沁汗是他的外公,而当时在西藏叛乱的又是西北地区的蒙古部落,万一十三皇子和外公科尔沁蒙古以及西藏蒙古联合起来那就是社稷倾覆的危机了,康熙皇帝作为一代圣君不可能犯这种错误,所以最后选择了十四皇子胤禵为大将军王
  3. 而选择四皇子胤禛为后勤总负责人是因为二个人都是亲兄弟,一奶同胞,能够在最大程度上确保四皇子在后方为十四皇子提供充足的保障,不至于使坏。

  4. 而另一个方面这次又是对皇四子胤禛的一个考察,因为后勤工作设计到全国各地粮草,钱财的调集,运用的好才有做皇帝的资格,而让他为弟弟做后勤是为了看他会不会不顾兄弟之情,为了帝位除掉自己亲兄弟。

别看是一个简单的职务名称变化,这里面蕴含了康熙皇帝无穷的帝王心术。我们后辈只能望洋兴叹。

7

《雍正王朝》中康熙任命胤禵为大将军王其实就是由皇子代替天子御驾亲征,所以才传出了大将军王就是皇位的继承人的说法,引起了众皇子的争夺和互相之间的猜忌和智斗。

因此康熙的用意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由皇子代替康熙“御驾亲征”,鼓舞士气,平定叛乱

康熙五十七年,西北准葛尔发生叛乱,在战报传来之前,康熙对张廷玉、马奇说要是早上十年,我御驾亲征,别说小小的准葛尔,就是来上十个八个,我也给他收拾了。

结果战报传来传尔丹率军冒进追击结果六万大军全军覆没,所以在这个时候据需要一个有分量的人到西北进行带兵平叛,鼓舞士气。

最好的办法就是御驾亲征,但是康熙已经老了,只能由自己的儿子代劳,于是就传出了谁能当上这个坐镇西北的大将军王,谁就是皇位继承者的说法。

胤禵是当时除了被圈禁的胤祥,唯一一个能够懂得兵略,能够取得平叛胜利的人选。

2、分化打击八爷党,给胤禛铺路。

早在康熙五十一年太子胤礽第二次被废时,其实康熙心目中就已经确定了储君的人选。因为在康熙驾崩的时候他亲自对胤禛说为了防止胤祥给胤禛惹祸,也为了给胤禛在关键时刻留一个帮手,所以将胤祥圈禁起来,磨磨性子。

所以说这个时候,康熙其实就已经开始给胤禛进行铺路了。

而提出加封大将军王,并传出大将军王时储君人选的风声,就是为了分化八爷党。老八一心想要当皇帝,而唯一合适的人选是胤禵,只要加封胤禵为大将军王,必然会离间八爷党内部的团结,最终削弱八爷党的势力。

胤禵加封为大将军王,年羹尧出任陕甘总督负责大军粮草,这样就牵制了胤禵,控制住了他的十万大军,可以避免胤禵将来拥兵自重,影响胤禛继承皇位。

3、对胤禛进行考察,确定皇位归属。

通过多次的观察、考验,四阿哥胤禛是比较合适的皇帝人选。

在国家面对危险存亡之际,究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将来继承皇位,去争取这个“大将军王”,还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去举荐和自己不是一伙的十四阿哥胤禵。

康熙要看看胤禛的心性、眼光、大局意识、心胸是否合格,是否能够不忘初心。

面对不期而至的西北叛乱,康熙巧妙的设计了这个一石三鸟的方法,展现了高度的政治智慧,这就是康熙任命胤禵为大将军王的用意。

8

康熙晚年,因太子被废,诸位皇子都对太子之位虎视眈眈。朝中形成泾渭分明两派,一派是以雍正为为首,一派是以老八胤禩代表。两派为角逐太子位是明争暗斗、水火不容。偏偏这时候,西北发生叛乱,准格尔部举兵入侵西藏。康熙最终一锤定音认命十四子胤禵为大将军王,统帅20万大军平定叛乱。这个大将军王权力非常大,它不仅统辖战区所有的军政大权,而且可以节制战区内的总督、巡抚、提督、将军等封疆大吏,还有先斩后奏的权力。

从《雍正王朝》中不难看出,太子被废后,康熙已经有意传位于雍正。而胤禵是八爷党的人,康熙应该是心知肚明的。此时,他如此重用胤禵,封其为大将军王,离皇帝之位不过一步之遥。不这是明摆着让雍正与胤禵火拼吗!康熙是不是真的老糊涂了?这你就太小看康熙驾驭全局的能力,康熙这么做可谓一箭三雕。

一:釜底抽薪。胤禵在诸皇子中,是除了老十三以外最懂军事的。而他与老八胤禩结为一党,让老八在和雍正争斗中如虎添翼。老八胤禩夺嫡势头虽被康熙打压下去,但他并不甘心,还在朝中积极发展自己的势力。一旦时机成熟,他难免不会效仿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上演手足相残的悲剧,而拥有兵权的胤禵绝对会成为老八胤禩发动兵变的急先锋。康熙借着西北叛乱,把胤禵支出去,让他远离权力争斗中心,其实就是调虎离山之计。

二:稳定局势。抚远大将军是个权高位重的香饽饽,无论是雍正,还是老八胤禩都对它垂涎三尺。康熙把这个重要职位交给胤禵,就是在向皇子们表态,大家不要急,太子之位我还没考虑好的,也许是雍正、也许是胤禩、也许是胤禵,这就最后看你们谁有这个能力了!康熙此举无疑安抚蠢蠢欲动的八爷党,让他们都对太子位抱有幻想,从而防止了他们狗急跳墙。

三:为雍正顺利登基提前做好准备工作。雍正将来登基最大的障碍不是老八胤禩,而是握有兵权的胤禵。把胤禵调出京城,不仅分化了八爷党的力量,也让胤禩失去造反的资本。有人该不接解的问:康熙让胤禵领兵20万,如果他将来带兵回来抢与雍正夺皇位怎么办?其实,这康熙早就考虑到了,胤禵虽拥兵20万,但粮草却受制于年羹尧,而年羹尧又是雍正的人,这等于雍正控制了胤禵的命脉。胤禵要有不臣之心,雍正只须断了胤禵的粮草供应,20万大军不站自乱。另外,还有岳钟琪、年羹尧手握重兵牵制着胤禵,他想反也要掂量一下有几分胜算。

姜还是老的辣。从康熙认命胤禵为大将军王不难看出,他做为一个帝王的战略眼光与深谋远虑。

9

康熙这步棋下得很深,很妙,让八爷党和诸多大臣摸不着头脑,康熙精通帝王心术,驾驭人的能力也是让人叹为观止。。。

1、传尔丹六万大军全军覆没后,康熙想派一个大将军王去西北平叛,这个王只能从阿哥当中选,四阿哥和八阿哥不懂军事,大阿哥被终身圈进,剩下的阿哥中,只有老十三和老十四带过兵,有能力平叛,但是十三阿哥在二废太子中被卷了进去,也被圈进,不可能放出来。再者,十三阿哥是蒙古科尔沁草原大汗的外孙,一旦他们联手后果将不堪设想,即使不会联手也会动摇军心,康熙冒不起这个风险,所以老十四是最好的人选。

2、当时康熙九子夺嫡已经演变成白热化,不可调和,八爷党的实力最为强大,而康熙心中不想让八阿哥成为接班人,十四阿哥是依附于八爷党的,让老十四当大将军王,可以有效的分化八爷党。

3、此时太子第二次被废,康熙不再立太子,其实心中已经有了四阿哥这个人选,他不立太子是为了保护四阿哥,避免让他重蹈废太子的覆辙。而当时八爷党和四爷党在竞争接班人,八爷党的实力又远远超过了四爷党,只有让八爷党的十四阿哥当大将军王,八爷党才不会处处掣肘,前线才能打胜仗,传尔丹就是被八爷党坑死的。因为八爷党想争这个兵权,认为兵权在谁手里,谁就是接班人,同时也让大家误认为康熙准备让十四阿哥接班,八爷党的矛头就会指向老十四,这样把四阿哥多了一道保险。

4、八爷党成员,还有朝中的大臣都认为,兵权给了谁,谁就是接班人,只有康熙心里有数,还有胤禛的谋士邬思道看得透,他说西北打仗,表面上是兵权,实质上打的是钱粮,只要把筹备后勤的陕甘总督这个位置弄到手,就能制约十四阿哥的十万大军,百万大军,所以四爷党的年羹尧当上了陕甘总督,这样,十四阿哥就跳不起来了。

我是农家晋哥哥,喜欢评论历史和三国,喜欢我的朋友可以点关注和评论,谢谢!

10

康熙皇帝虽然是英明神武的明君,但是到了晚年,由于年龄越来越大,身体状况也不很好。特别是皇储之争,让康熙皇帝心力交瘁。康熙皇帝也慢慢的厌倦政务,对各级官员尤其是各皇子的过于宽松。

其实康熙皇帝后期,国库空虚,吏治腐败,边防松弛……,康熙深知要改革弊政,但是无奈力不从心。他要培养一位能够革除弊政的中兴之君!本来康熙皇帝是寄希望于太子(二阿哥胤礽)但是经过两立两废,胤礽已经不可能成为接班人。康熙开始在其他儿子中物色接班人。其中最有实力的是,老大胤胤禔,老三胤祉,老四胤禛,老八胤禩。经过一系列的斗争(斗争内容省略),最后老八胤禩和老四胤禛脱颖而出!康熙皇帝通过观察暗地里和身边重臣确定老四胤禛为接班人。

但是老八胤禩实力过于强大,包括老九胤禟、老十胤誐、老十四胤禵等等,很多实权人物。这里注意现在老十四是八爷党的重要人物,他掌管兵部,手中有兵权,是老八有力的支柱!

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老四即位了,皇位也不长久!所以康熙必须要分化八爷党的实力,给老四即位创造条件。也就在这时,青海发生叛乱,原先派去的军队全军覆灭!康熙皇帝就想从皇子中选择一个会打仗的阿哥,封大将军王,代替皇帝出征!

但康熙二十几个儿子中会打仗的就只有老十三和老十四,现在老十三被关在宗人府。只有老十四合适。

康熙皇帝想出一个一石二鸟计策,首先放出风,谁能当上大将军王谁就是皇位继承人,这样就让阿哥们起了纷争。然后顺势封老十四为大将军王,这样不仅能够解决西北叛乱,还把八爷党的计划打破,使其内部出现分裂!原先核心力量的老十四成了八爷党的敌人,实力大大降低!同时的康熙接受老四建议,让年羹尧做陕甘总督,负责大军粮草,掐住了老十四的咽喉(有兵无粮)!这样无形中加强了老四实力,为后来即位创造条件!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