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年孔融天资出众
孔融是孔圣人第十九世孙,从小深受儒家“仁义礼智信”正统思想教育,作为一个幼年成名的神童,他是全盘继承了孔家学说的核心思想。
尤其是在君臣有序方面,更不能有半点僭越,所以孔融是从骨子里瞧不上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卑鄙伎俩的。
2、才华横溢,直抒胸臆
孔融之所以小时候就表现得谦恭礼让、彬彬有礼,并不仅仅是因为他比别的孩子聪明而有礼貌,而是因为他秉承的是儒家以“礼”治国的理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生的终极治世理想。
而董卓和曹操这两个军阀出身的奸雄的出现,彻底击毁了孔融渴望“学得锦绣文,才卖帝王家”的梦想,于是他就成为职业“杠”这两个人的“超级大杠精”。
孔融与董卓
孔融的才华自不必说,他位列“建安七子”之首,是当之无愧的文坛泰斗,虽在诗歌的建树方面略逊于“三曹”之一的曹操,但在政论方面的成就绝对堪称巨擘,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越瞅曹贼越别扭,觉得哪儿哪儿都不对,憋死他了,忍不了啊,所以他就成为了著名的专业杠曹“嘴炮”。
二、锲而不舍,一杠到底
1、因杠董卓,结识曹操
董卓想废掉汉少帝,改立当时为陈留王的刘协为帝,一个大臣,随便废立皇帝,这种大逆不道的行为,仅遵正统的孔融哪能忍,于是站出来与董卓论辩,说得很不中听。
好在董卓虽然是西北军阀出身,但他深知像孔融这样一个世家大族出身的士人名流影响实在太大了,他可不想留下一个“枉杀士人”的恶名,于是就派他到渤海郡当北海相。
北海指现山东潍坊,北海相等同于现潍坊市长,汉武帝之后汉朝就开始削弱诸侯王的权力,孔融所任的这个北海相,相当于一个自治市的一把手,权力很大。
雄才大略的奸雄曹操
房子不错,但空气不好。
董卓此举,其实是让孔融去送死的。
孔融心知肚明,可是不得不去啊!
此地治安很差,有很多黄巾起义的余党出来游荡。
孔融到任后,拿这些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流寇一点办法也没有,只能借酒浇愁。
可是点儿背的是,有一次孔融喝得正“嗨”的时候,这帮家伙就杀了过来,结果他迷迷糊糊领着手下冲将过去,险不点儿成为“杯具”被捉。
按理说,儒家对气节看得很重的,可是命都快没了,谁还管什么失节不失节的,他撒丫子跑路,连老婆孩子都丢下了,直接去投奔了之前觉得很有眼缘的曹操。
2、感情破裂,祸从口出
(1)初为知己,后成仇敌
开始时,他与曹操有过一段“蜜月”期,这位和他并列“建安七子”的文化人,看起来非常敬重他这个才子,全然是一副礼贤下士的做派吗!
可这个“蜜月”期实在太短了!
横槊赋诗的曹操
没过多久,孔融就发现,这个曹操比董卓还过分,对汉献帝刘协呼来喝去,曹操做人更是假仁假义,对他这样的汉室忠臣更是横竖看不眼。
这还了得,这不就是他祖先说的”礼崩乐坏“吗?
“盘他”!
(2)杠精附体,no作no die
“背逆汉室,不尊汉臣”,是可忍孰不可忍,孔融这位文坛泰斗怒了!
自此之后,曹操无论做啥,他都出来说不对。
曹操想杀杨修的老爸太尉杨彪,他说不对。
曹操搞个戒酒令,他也说不对。
令曹氏父子三人着迷的甄氏
最烦人的是,曹操想娶个从袁绍家抢来的二手大美女甄氏,他也说不对。
结果这个甄氏便宜了自己儿子曹丕,你说这低头不见抬头见的,让曹操看着多烦啊!
哎哟哟,大哥,全天下都知道曹操喜欢收集二手熟妇,你这么做,不是故意戳他的心尖子吗!
至于孔融推荐的那个骂了曹操“八辈祖宗”的祢衡,比起孔融本人的叽叽歪歪、喋喋不休还真算不了什么!
狂生祢衡击鼓骂曹
董卓怕给国人留下个嗜杀名士的名声,曹操更怕,可他真的“无须再忍”了!
(3)孟德出手,套路至死
曹操看到郗虑与孔融不和,便假意居中调和,还给孔融写信,表面上是劝架,实际上是“搓火”。
郗虑和孔融结下的梁子,源起郗虑的老师郑玄。
郑玄乃当世顶尖大儒,孔融任北海相时,本对郑老恩遇有佳,可敌人来时,郑玄独子郑益恩引兵来救,孔融反而跑得连背影都看不到了,郑益恩被杀,郑玄也险些丧命,自此之后,郗虑就极度鄙视孔融了,见面都想吐他两口。
即使曹阿瞒不挑拨,以孔融这种脾气,怎么会示弱,郗虑这家伙,长期传他的瞎话,他回的话那叫一个难听。
郗虑其实对孔融的酸腐刻薄早都习以为常,可他马上对曹老板的意图心领神会了。
于是他授意一个比自己级别低的叫路粹的人弹劾孔融,这位路粹大哥更过分,竟胡乱编造了一些孔文举说过什么“弑父”等过激言论之泱泱罪状。
被满门抄斩的孔融
曹操给罗织的这些罪名实在太恶心孔融了,你不说我君臣失仪么,我说你有悖伦常,要知在“独尊儒术”的汉朝,这不孝之罪可比失仪之罪严重多了!
公元208年,孔融被“套路”死了,可怜同时被杀的还有他的全家。
孔融被满门抄斩时发生的一件事,还衍生出了一个成语。
那时他大儿子九岁,小儿子八岁,孔融想让来捉他的使者给曹操带话,放过他的幼子,哪怕一个也好。没想到他的儿子秉承了他孔家刚正不阿的风骨,从容说道:“父亲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
这是有乃父气度的神童啊,可惜人生就此终结在这令人唏嘘的未及弱冠之年。
好惨啊,孔融为了忠君爱国的思想毁了自己,也毁了他的全家,但这就是文人傲骨、大家风范,而且他在文学上的成就足以彪炳史册,被后世所仰望。
杨修、祢衡、孔融、荀彧之死,与其说是因为他们轻狂或是叛逆,还不如说,因他们所代表的儒家士人集群长期集体抵制曹操,故此他需要杀几个人立立威,而这几个有点毛病的人,刚好能让他找到借口,刚好撞到了他的刀口上。
曹操杀孔融,带了个坏头儿,自此之后,出现了一股随意擅杀名士之“文字狱”风潮,连全国公认的文坛领袖都能杀,还有什么人不能杀,就连远在江东的东吴老大孙权也依样画葫芦杀了些士人。
可悲可叹啊,东汉末年,文举之后无名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