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末年出现内乱,北方匈奴、鲜卑、氐、羌、羯五支少数民族趁机南下(五胡入华),各自占领山头。351年,氐族苻健占据关中,自称天王,国号为秦,定都长安,史称前秦,之后历经苻生和苻坚,到苻坚时期,其重用汉人王猛进行改革,在思想上,提倡儒学,广设学校,提拔儒学者为官;政治上,维护士族阶级特权,重用有才能者,争取汉族豪强的支持;经济上,劝课农桑,重视农业生产,发展交通事业。通过改革使前秦基本完成了封建化过程,社会经济有一定进步,实力逐渐强大起来,于是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之后,前秦走上的统一北方的道路,370年,苻坚带领氐、羌族为主体的游牧骑兵灭了东北边的前燕,收服鲜卑人慕容垂。373年夺取东晋的北方重要城镇汉中和益州,形成对东晋的巨大威胁。376年,攻下西北的前凉和北边的代国,至此基本统一了整个北方,让前秦实力更加膨胀起来。
东晋的建立与北伐:
西晋末年,出现了皇族争夺皇位的八王之乱,东海王司马越考虑到为自己留一条退路,任命司马睿经营以扬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以建业为镇所,在这期间北方许多大族和流民为躲避战祸举家迁往南方,司马睿的军师王导建议其收纳北方大族并委以重任,于是获得北方士族门阀的拥戴,此外又注意拉拢江南士族,之后司马睿在江南才站稳了脚跟。316年,日薄西山的西晋被匈奴所灭,司马睿在建业得到消息后为了给西晋续上命,于是于317年称王,次年称帝,以建业为都城,之后将建业改为建康(南京),为了与以洛阳为中心的西晋区分开,司马睿建立晋朝,史称东晋。
东晋政权中,以北方士族为主流,他们总是闹着要收复北方,一来可以重返故乡,二来可以壮大自己的政治资本,如果北伐成功,可以在朝中更有话语权。最先进行北伐的是那位闻鸡起舞的祖逖,因后勤不足,朝内排挤,最后忧愤成疾,病死在讨伐内乱的途中。北伐的人物中最起劲的是桓温,其想要通过北伐攫取更大的政治军事权力,但是由于政敌的掣肘,三次北伐都以失败而告终,就这样南北出现势均力敌的状态。
苻坚率军南下时,当时是东晋孝武帝在位,掌握大权的是谢氏和桓氏,谢氏以谢安、谢玄、谢石为主,桓氏以桓冲、桓嗣为领头羊,当时两大家族存在着勾心斗角的矛盾,但是面对前秦的威胁,两大家族却能联合起来,一致对外。
淝水之战中苻坚之所以惨败,而东晋胜利,无外乎大家知道的几大原因,即:
一、时机不成熟,北方收复不久,政局不稳,统治阶级内部不和睦,比如苻洛发动的叛乱。而南方东晋建国比前秦早,基本稳定后,还进行了几次北伐,说明军事实力开始强大起来,虽然都未成功,但那是因为将领之间的争权夺利引起的。
二、经济基础还很薄弱,北方统一才过去六七年,农业生产还未完全恢复过来,农民还在休养生息当中,从而会导致后勤跟不上。而东晋从建国到淝水之战前,开发江南并发展了将近七十年,经济虽不能讲极其雄厚,但也能维持国家的各项开支。
三、苻坚在用人方面任人唯亲,赏罚不公,将自己的亲戚提上高位,如苻融,苻朗,苻丕等人,使鲜卑人慕容垂、羌族首领姚苌等人心生怨恨,造成苻坚与将领之间离心离德;而东晋方面却团结一致,比如当时的两大家族谢氏和桓氏都放下面子,握手言和,再加上当时大部分士族都是为了躲避北方的战乱才搬迁到南方,为了抵御前秦强大的军事进攻,他们也是有人出人,有钱出钱,形成了上下一心大团结的势头。
四、苻坚个人的性格缺陷,后期自高自大,刚愎自用,在战略部署上也犯了兵家大忌,其中最显著的就是孤军深入,虽然他不会把希望寄托在那些没有赶到的军队身上,但是却对自己的嫡系部队太自信了,要知道一旦选择南下,就会在他国领土上作战,也就是外线作战,士兵水土不服,思念家乡是在所难免的,在北方作战还好,军队大部分都是游牧骑兵,适应北方的气候和地理情况,要不是之前也不会摧枯拉朽地荡平北方,苻坚错误地得出拿下东晋易如反掌的狂妄症,当然当时肯定有人劝谏过,他的弟弟苻融就是一个,想到他那投鞭断流的气势,他会接受别人意见吗?不会,因为他太想统一南方了,太骄傲自大了。而东晋一边,是在本土作战,大家同仇敌忾,熟悉地形,适应气候,更为重要的是有一支百战精兵——北府兵。
接下来我们重点讲讲北府兵的情况,为什么它是一支百战精兵。
一、北府兵人员组成情况
魏晋以来的选官制度为九品中正制,按照士人的德才和门第评定为九品,特别是评定等级时,注重后者,就是你的出身,九品中正制在实施初期,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唯才是举的作用,后来因为评定品级的权利被大家士族牢牢把控,干脆直接看门第,于是九品中正制成为士族垄断选举做官的工具,寒门士子想要参政,简直比登天还难,寒门势力在政治仕途上行不通,于是把目标转向军事方向,通过当兵打仗立下军功,升迁起来掌握军权,于是许多寒门士族从军中崛起。
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到东晋孝武帝时期,寒人势力逐渐兴起,其原因是司马睿建立的东晋依靠的是南北方的门阀士族,后来士族权力坐大,威胁到了皇权,于是司马家族想要利用寒门势力对抗门阀势力,维护自己的皇权,从而适时地推动了寒门势力的崛起,寒人主要从军中脱颖而出,所以当时加入东晋军队的兵员主要是寒门出生,比如以军功卓越起家的刘牢之、刘裕等人,而这些寒门出身的兵将又分为江南的本地人和北方为躲战祸迁来的流民,其中尤以北方侨民子弟为主,在科举制未出现之前,想要改变寒门的处境他们就必须要从军功中汲取资本,为以后的升迁打基础,所以当时加入北府军的兵将刻苦训练,上进心极强,战斗力也非常强悍,因为当兵就是当时他们改变命运的一个最重要的路径。
二、北府兵将领构成
东晋孝武帝时,因前秦已一统北方,东晋受到空前的军事威胁,于是朝廷昭告四方,招兵训练抵御北方的进攻,掌握大权的谢安安排其侄子谢玄为官,到广陵和京口招兵买马,从当地的人中选拔骁勇士卒,建立了一支军队,因为当时京口作为东晋的北大门,又称北府,所以这支军队也叫北府兵。
当时统率北府兵的将领有建武将军谢玄、征虏将军谢石、辅国将军谢琰、中郎将桓伊、龙骧将军胡彬、檀玄、何谦、毛安之、田洛、诸葛侃、 高衡、 刘轨、孙无终、刘牢之等。从人员来看主要由谢氏统领,可以说北府兵就是因谢氏发展起来的,所以谢氏占据着主要位置不言而喻,其中当然也有许多当地的流民帅,流民帅在北方人南迁过程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于是赢得了民心和军心,流民们感恩戴德十分拥戴他们,愿意为之出生入死,檀玄,孙无终、刘牢之等人就是有名的流民帅。
北府兵当时的数量在淝水之战时主要为八万五千余人,当然后来为了加强势力也从其他地方吸收兵源。北府兵兵种又分为陆军和水军,因为江南一带河流纵横,水军的组建必不可少,在南方水军的机动性更强,北府兵水军成立初期数量不算多,有五千之数,主要由龙骧将军胡彬带领,陆军当中有五千是精锐当中的精锐,由刘牢之率领。
北府兵的最终掌控权在谢氏手中,谢氏作为长江下游以扬州为中心的掌权者,肯定非常重视军队的建设,这样才更加有胆气和长江中游以荆州为核心地带的掌权者桓氏抗衡,扬州是东晋的大本营也是谢氏起家的地盘,所以针对苻坚的大举来攻,十分上心,保住地盘就是保住了家族,保住家族当然也就稳住了在朝廷中的大权。
三、北府兵职业化的转变
在桓温时期,他为了强化国家力量,试图严格控制地方士族拥有私人武装,减少叛乱的发生,于是反对北方迁来的人口单独立籍,当时规定南方人口为黄籍,北方人为白籍,还有反对侨置州郡县,试图让南北融为一体,让大家都有收复北方的决心。此外为了让流民在南方休养生息,安居乐业,朝廷还削减他们的税收,满足他们的要求,之后又加强对他们户籍的标准化管理,于是这些措施为南方提供了大量的人口红利,在后期,北方迁入者的数量甚至超过了当地人,这也为南方提供了充足的兵源,流民们好不容易安顿下来,肯定非常感谢东晋政权,于是踊跃参军,保卫自己的新家园,他们加入到抵抗前秦的队伍中来,大部分有钱有势的流民帅也将他们的下属和世袭军队带进来,壮大了北府兵的实力,加入北府兵后他们经历了相当艰苦的训练,之后成为东晋军队中的职业军,大部分兵将都是出身贫寒,他们只能通过军功一步一步的向上爬。军队职业化的到来,使北府兵更加有精力进行锻炼,家里税收减免了,还能拿国家军饷,于是兵将的战斗力越来越高,士气也越来越旺。
四、辉煌成就
七大主要战绩:
太元五年(378)二月,谢玄派出何谦率万余北府兵援救彭城,打败前秦苻丕的七万步骑,解彭城之围,
太元五年五月,盱眙之战中,谢玄与田洛带领北府兵五万败秦军六万于盱眙,之后乘胜追击,再败秦军于君川。
太元八年(383)十月,淝水之战中,谢石、谢玄等率北府兵八万与前秦苻融和慕容垂的步骑二十五万进行大战,之后晋军大胜,十一月,洛涧之战中,刘牢之率五千精锐攻打洛涧,消灭秦军一万五千。
太元九年(384)八月, 以谢玄为首,统率北府兵乘趁淝水之战大胜之威进行北伐,先后收复河南﹑山东境内黄河以南大片土地。
隆安三年(400),谢琰与刘牢之率北府兵镇压了孙恩起义,维护中央的稳定。
元兴元年(402),司马元显与刘牢之率北府兵征讨荆州军阀桓玄,大败之,最终打击了长江中游桓氏的势力,使谢氏在朝廷中一家独大。
420年,刘裕依靠北府兵夺取东晋政权,成就了南朝第一个政权——刘宋。
结语:一个政权的强大,雄厚的国防力量不可缺少,特别重要的是有一支能打胜仗,服从指挥的军队,北府兵在历史上能够成为一支百战之兵,固然与当时领军人物和各项惠军政策有关,当然也与时代环境有关,前秦游牧大军压境,南方汉人众志成城,同仇敌忾,说明当时胡汉观念浓厚,胡汉矛盾依然激烈,驱除鞑虏,恢复中原是汉人的共同意识。此外就是与当时寒门势力的上升,门阀士族的衰落有关,寒人要获得与门阀斗法的资本,底层百姓想要改变命运,就必须在残酷的战场上获取大量的军事战绩,所以不管是北府兵的士卒还是将领无不全力以赴。时势成就了北府兵,北府兵也影响之后的南朝政治发展方向,掌握兵权的将领靠军队发动政变,夺取政权,所以南朝宋齐梁陈的开国皇帝都以武将出身,一个个武将登上历史的舞台,推动着历史的车轮,所以说:时势造军人,军人也造就了时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