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淝水之战是南北朝时期前秦同东晋在公元383年秋天进行的一场大决战。最终,兵力强盛的前秦被东晋军队打败,不但未能统一天下,反而因战败导致北方反叛四起,重新陷入战乱之中。

淝水之战前夕,前秦国主苻坚的确征发了90万大军,这其中包括步兵六十多万,骑兵二十七万;但是,前秦军队的兵力很分散,前后距离竟然相距千里之远。而参加淝水之战的部队实际上只有符融所部的三十万秦军。

东晋方面,孝武帝即位以后,就下诏征召良将防御北方的进攻。最后选择了将领谢玄。谢玄担任兖州刺史,负责组建新军,防守江北。

谢玄选拔精锐的勇武壮士,组建新军。他主要是在以前属于北府,后来分散开来的江淮流民武装中挑选精兵强将,又征发一部分北方流民充实部队,经过严格训练,组成了日后威震天下的北府军。

由于北府军将士都是北方流民,思念故土,渴望收复中原,所以北府军成为东晋政府中战斗力最强的一支劲旅,在淝水之战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原因,简单地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苻坚任用的主帅是符融。这个人选不对。

符融是苻坚的弟弟,文采出众,但是缺乏军事经验。苻坚和王猛统一北方的几次大战,符融都没有参加过。因此,符融极其缺乏大战历练,他的军事才能并不能服众。

从淝水之战的过程来看,符融确实不符合一个军事统帅的基本素质和才能。在战役过程中,符融根本就没能表现出一个军事将领的素养,一点儿也压不住阵脚。

最悲催的就是:身为三军主帅,符融竟然被自己统帅的军队冲撞得从马上跌翻到地上,也不知道是被自己人踩死的,还是被东晋士兵杀死的。

前秦主帅符融的无能,是前秦大败的一大因素。

2.苻坚是一代雄主,他具备豁达大度的气概,尤其是对待归降的人特别宽容器重。这一优点,在淝水之战中严重地伤害了苻坚。

东晋将领朱序与前秦军队激战达十个月之久,最后力竭被擒。苻坚很敬重朱序,不仅没有杀他,反而重用了他。

苻坚最大的错误就是不该在两军对峙之时,竟然派遣朱序这样的东晋旧将去晋军营中劝降。

而朱序身在曹营心在汉,对前秦的军情极其熟悉,于是乘机把所有重要的军事情报都告诉了谢玄。

后来,在前秦军队移阵后退时,又是这个朱序,借机制造混乱,造谣惑众,大叫“秦军败了”,搅扰得前秦军队大为恐慌,军心就此瓦解。

信任并重用东晋降将朱序,是苻坚在淝水之战中犯下的兵家大忌。

3.疏于细节,忽视军队军令的统一、联系的畅通,是苻坚战败的最大原因。

虽然苻坚的90万大军到达前线的只有三分之一,但是,就这30万大军,在淝水之战中对阵东晋的8万人马,应该还是稳操胜券的。

但是,当两军隔河列阵,谢玄要求秦军略微向后移动一下,让东晋军队过河去进行决战的时候,苻坚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苻坚是准备在东晋军队半渡之际,乘机猛攻他们的。可是,你倒是先召开会议告诉将领们啊,以便让军队清楚下一步的作战方略,不致于后方将士们茫然失措,让朱序这些奸细乘机大肆造谣,把秦军的军心彻底搞乱了。

最终,30万大军就因为苻坚这一临时决定的命令,乱作一团,不战而逃。白白地送了谢玄一份大礼。

结语:苻坚在淝水之战中的失败,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其他诸如前秦连年征战,兵疲民竭,国都空虚,鲜卑、羌虏,虎视眈眈;东晋朝廷安定团结,上下齐心;等等,这些都是大家熟知的原因,就不再提及了。

总之,苻坚失败了,刚刚统一的北方陷入了又一轮战乱之中。而谢玄组建的北府军则是声名鹊起,从此,成为东晋政府的一支杀手锏。在政治斗争中,谁掌控了北府军,谁就能够取得斗争的胜利,攫取朝廷大权。

在参与了无数次权力斗争之后,北府军的首领刘裕,不甘心让北府军总被士族出身的大臣们所利用,于是,刘裕走上了前台,取代东晋,自立为帝,建立了刘宋王朝。

最佳贡献者
2

引入:东晋时期,建国不久组建起来的北府兵为什么在淝水之战中能够打败数量三倍于己的前秦精锐,从而成为当时的百战之兵呢?

前秦的建立与统一北方:

西晋末年出现内乱,北方匈奴、鲜卑、氐、羌、羯五支少数民族趁机南下(五胡入华),各自占领山头。351年,氐族苻健占据关中,自称天王,国号为秦,定都长安,史称前秦,之后历经苻生和苻坚,到苻坚时期,其重用汉人王猛进行改革,在思想上,提倡儒学,广设学校,提拔儒学者为官;政治上,维护士族阶级特权,重用有才能者,争取汉族豪强的支持;经济上,劝课农桑,重视农业生产,发展交通事业。通过改革使前秦基本完成了封建化过程,社会经济有一定进步,实力逐渐强大起来,于是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之后,前秦走上的统一北方的道路,370年,苻坚带领氐、羌族为主体的游牧骑兵灭了东北边的前燕,收服鲜卑人慕容垂。373年夺取东晋的北方重要城镇汉中和益州,形成对东晋的巨大威胁。376年,攻下西北的前凉和北边的代国,至此基本统一了整个北方,让前秦实力更加膨胀起来。

东晋的建立与北伐:

西晋末年,出现了皇族争夺皇位的八王之乱,东海王司马越考虑到为自己留一条退路,任命司马睿经营以扬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以建业为镇所,在这期间北方许多大族和流民为躲避战祸举家迁往南方,司马睿的军师王导建议其收纳北方大族并委以重任,于是获得北方士族门阀的拥戴,此外又注意拉拢江南士族,之后司马睿在江南才站稳了脚跟。316年,日薄西山的西晋被匈奴所灭,司马睿在建业得到消息后为了给西晋续上命,于是于317年称王,次年称帝,以建业为都城,之后将建业改为建康(南京),为了与以洛阳为中心的西晋区分开,司马睿建立晋朝,史称东晋。

东晋政权中,以北方士族为主流,他们总是闹着要收复北方,一来可以重返故乡,二来可以壮大自己的政治资本,如果北伐成功,可以在朝中更有话语权。最先进行北伐的是那位闻鸡起舞的祖逖,因后勤不足,朝内排挤,最后忧愤成疾,病死在讨伐内乱的途中。北伐的人物中最起劲的是桓温,其想要通过北伐攫取更大的政治军事权力,但是由于政敌的掣肘,三次北伐都以失败而告终,就这样南北出现势均力敌的状态。

苻坚率军南下时,当时是东晋孝武帝在位,掌握大权的是谢氏和桓氏,谢氏以谢安、谢玄、谢石为主,桓氏以桓冲、桓嗣为领头羊,当时两大家族存在着勾心斗角的矛盾,但是面对前秦的威胁,两大家族却能联合起来,一致对外。

淝水之战中苻坚之所以惨败,而东晋胜利,无外乎大家知道的几大原因,即:

一、时机不成熟,北方收复不久,政局不稳,统治阶级内部不和睦,比如苻洛发动的叛乱。而南方东晋建国比前秦早,基本稳定后,还进行了几次北伐,说明军事实力开始强大起来,虽然都未成功,但那是因为将领之间的争权夺利引起的。

二、经济基础还很薄弱,北方统一才过去六七年,农业生产还未完全恢复过来,农民还在休养生息当中,从而会导致后勤跟不上而东晋从建国到淝水之战前,开发江南并发展了将近七十年,经济虽不能讲极其雄厚,但也能维持国家的各项开支。

三、苻坚在用人方面任人唯亲赏罚不公,将自己的亲戚提上高位,如苻融,苻朗,苻丕等人,使鲜卑人慕容垂、羌族首领姚苌等人心生怨恨,造成苻坚与将领之间离心离德;而东晋方面却团结一致,比如当时的两大家族谢氏和桓氏都放下面子,握手言和,再加上当时大部分士族都是为了躲避北方的战乱才搬迁到南方,为了抵御前秦强大的军事进攻,他们也是有人出人,有钱出钱,形成了上下一心大团结的势头。

四、苻坚个人的性格缺陷,后期自高自大,刚愎自用,在战略部署上也犯了兵家大忌,其中最显著的就是孤军深入,虽然他不会把希望寄托在那些没有赶到的军队身上,但是却对自己的嫡系部队太自信了,要知道一旦选择南下,就会在他国领土上作战,也就是外线作战,士兵水土不服,思念家乡是在所难免的,在北方作战还好,军队大部分都是游牧骑兵,适应北方的气候和地理情况,要不是之前也不会摧枯拉朽地荡平北方,苻坚错误地得出拿下东晋易如反掌的狂妄症,当然当时肯定有人劝谏过,他的弟弟苻融就是一个,想到他那投鞭断流的气势,他会接受别人意见吗?不会,因为他太想统一南方了,太骄傲自大了。而东晋一边,是在本土作战,大家同仇敌忾,熟悉地形,适应气候,更为重要的是有一支百战精兵——北府兵。

接下来我们重点讲讲北府兵的情况,为什么它是一支百战精兵

一、北府兵人员组成情况

魏晋以来的选官制度为九品中正制,按照士人的德才和门第评定为九品,特别是评定等级时,注重后者,就是你的出身,九品中正制在实施初期,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唯才是举的作用,后来因为评定品级的权利被大家士族牢牢把控,干脆直接看门第,于是九品中正制成为士族垄断选举做官的工具,寒门士子想要参政,简直比登天还难,寒门势力在政治仕途上行不通,于是把目标转向军事方向,通过当兵打仗立下军功,升迁起来掌握军权,于是许多寒门士族从军中崛起。

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到东晋孝武帝时期,寒人势力逐渐兴起,其原因是司马睿建立的东晋依靠的是南北方的门阀士族,后来士族权力坐大,威胁到了皇权,于是司马家族想要利用寒门势力对抗门阀势力,维护自己的皇权,从而适时地推动了寒门势力的崛起,寒人主要从军中脱颖而出,所以当时加入东晋军队的兵员主要是寒门出生,比如以军功卓越起家的刘牢之、刘裕等人,而这些寒门出身的兵将又分为江南的本地人和北方为躲战祸迁来的流民,其中尤以北方侨民子弟为主,在科举制未出现之前,想要改变寒门的处境他们就必须要从军功中汲取资本,为以后的升迁打基础,所以当时加入北府军的兵将刻苦训练,上进心极强,战斗力也非常强悍,因为当兵就是当时他们改变命运的一个最重要的路径。

二、北府兵将领构成

东晋孝武帝时,因前秦已一统北方,东晋受到空前的军事威胁,于是朝廷昭告四方,招兵训练抵御北方的进攻,掌握大权的谢安安排其侄子谢玄为官,到广陵和京口招兵买马,从当地的人中选拔骁勇士卒,建立了一支军队,因为当时京口作为东晋的北大门,又称北府,所以这支军队也叫北府兵。

当时统率北府兵的将领有建武将军谢玄、征虏将军谢石、辅国将军谢琰、中郎将桓伊、龙骧将军胡彬、檀玄、何谦、毛安之、田洛、诸葛侃、 高衡、 刘轨、孙无终、刘牢之等。从人员来看主要由谢氏统领,可以说北府兵就是因谢氏发展起来的,所以谢氏占据着主要位置不言而喻,其中当然也有许多当地的流民帅,流民帅在北方人南迁过程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于是赢得了民心和军心,流民们感恩戴德十分拥戴他们,愿意为之出生入死,檀玄,孙无终、刘牢之等人就是有名的流民帅。

北府兵当时的数量在淝水之战时主要为八万五千余人,当然后来为了加强势力也从其他地方吸收兵源。北府兵兵种又分为陆军和水军,因为江南一带河流纵横,水军的组建必不可少,在南方水军的机动性更强,北府兵水军成立初期数量不算多,有五千之数,主要由龙骧将军胡彬带领,陆军当中有五千是精锐当中的精锐,由刘牢之率领。

北府兵的最终掌控权在谢氏手中,谢氏作为长江下游以扬州为中心的掌权者,肯定非常重视军队的建设,这样才更加有胆气和长江中游以荆州为核心地带的掌权者桓氏抗衡,扬州是东晋的大本营也是谢氏起家的地盘,所以针对苻坚的大举来攻,十分上心,保住地盘就是保住了家族,保住家族当然也就稳住了在朝廷中的大权。

三、北府兵职业化的转变

在桓温时期,他为了强化国家力量,试图严格控制地方士族拥有私人武装,减少叛乱的发生,于是反对北方迁来的人口单独立籍,当时规定南方人口为黄籍,北方人为白籍,还有反对侨置州郡县,试图让南北融为一体,让大家都有收复北方的决心。此外为了让流民在南方休养生息,安居乐业,朝廷还削减他们的税收,满足他们的要求,之后又加强对他们户籍的标准化管理,于是这些措施为南方提供了大量的人口红利,在后期,北方迁入者的数量甚至超过了当地人,这也为南方提供了充足的兵源,流民们好不容易安顿下来,肯定非常感谢东晋政权,于是踊跃参军,保卫自己的新家园,他们加入到抵抗前秦的队伍中来,大部分有钱有势的流民帅也将他们的下属和世袭军队带进来,壮大了北府兵的实力,加入北府兵后他们经历了相当艰苦的训练,之后成为东晋军队中的职业军,大部分兵将都是出身贫寒,他们只能通过军功一步一步的向上爬。军队职业化的到来,使北府兵更加有精力进行锻炼,家里税收减免了,还能拿国家军饷,于是兵将的战斗力越来越高,士气也越来越旺。

四、辉煌成就

七大主要战绩:

太元五年(378)二月,谢玄派出何谦率万余北府兵援救彭城,打败前秦苻丕的七万步骑,解彭城之围

太元五年五月,盱眙之战中,谢玄与田洛带领北府兵五万败秦军六万于盱眙,之后乘胜追击,再败秦军于君川。

太元八年(383)十月,淝水之战中,谢石、谢玄等率北府兵八万与前秦苻融和慕容垂的步骑二十五万进行大战,之后晋军大胜,十一月,洛涧之战中,刘牢之率五千精锐攻打洛涧,消灭秦军一万五千。

太元九年(384)八月, 以谢玄为首,统率北府兵乘趁淝水之战大胜之威进行北伐,先后收复河南﹑山东境内黄河以南大片土地。

隆安三年(400),谢琰与刘牢之率北府兵镇压了孙恩起义,维护中央的稳定。

元兴元年(402),司马元显与刘牢之率北府兵征讨荆州军阀桓玄,大败之,最终打击了长江中游桓氏的势力,使谢氏在朝廷中一家独大。

420年,刘裕依靠北府兵夺取东晋政权,成就了南朝第一个政权——刘宋。

结语:一个政权的强大,雄厚的国防力量不可缺少,特别重要的是有一支能打胜仗,服从指挥的军队,北府兵在历史上能够成为一支百战之兵,固然与当时领军人物和各项惠军政策有关,当然也与时代环境有关,前秦游牧大军压境,南方汉人众志成城,同仇敌忾,说明当时胡汉观念浓厚,胡汉矛盾依然激烈,驱除鞑虏,恢复中原是汉人的共同意识。此外就是与当时寒门势力的上升,门阀士族的衰落有关,寒人要获得与门阀斗法的资本,底层百姓想要改变命运,就必须在残酷的战场上获取大量的军事战绩,所以不管是北府兵的士卒还是将领无不全力以赴。时势成就了北府兵,北府兵也影响之后的南朝政治发展方向,掌握兵权的将领靠军队发动政变,夺取政权,所以南朝宋齐梁陈的开国皇帝都以武将出身,一个个武将登上历史的舞台,推动着历史的车轮,所以说:时势造军人军人也造就了时势

3

淝水之战是历史上少数以少胜多的战争,东晋以八万北府兵,对抗前秦百万大军,取得了绝对的胜利,一方面确实是北府兵的实力比较强,还有一方面是前秦的部队并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苻坚整合北方的各个民族组建的一支大军,虽然数量上存在着压制,但质量上却实在不行。


苻坚百万大军的组成

苻坚原本并不是前秦的统治者,他是前秦开国君主苻健的侄子。后来,苻健因病去世,他的儿子苻生继承帝位,但苻生此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暴君,看谁不顺眼,都不找理由,直接杀死。

摊上这样的君主,这谁顶得住,而后来苻坚又立有大功,但苻生却想着把他除去,他提前得知,做好了准备,并选择先下手为强,把苻生囚禁起来。但他废掉苻生后,却选择把帝位让给庶出的兄弟苻法,苻法也有自知之明,因此就拒绝了,苻坚就自己做了皇帝。

但苻坚确实是一个比较有能力、有作为的君主,他即位时,前秦一片混乱,而且北方的争斗不断。他重用汉人王猛,攻灭前燕、出兵西拓、北取代国,一举统一了北方。

之后,他便把目光放向了南方的东晋王朝,但毕竟“自己人了解自己人”,王猛知道,东晋并不像表面上那么简单,因此劝阻苻坚暂时不要打东晋的主意,等前秦统治比较稳定后再动手。


苻坚暂时听从了他的建议,但不久之后,王猛就死了,苻坚记着王猛生前所说,因此并没有贸然对东晋进行出兵。

而当王猛死后八年,苻坚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因此便聚集百万之兵,发兵攻打东晋。其实这个时候,前秦只是军事上的统一,内部并不是很统一。

而苻坚所谓的百万大军,很大一部分都是之前北方各族的兵士,因为国家灭亡,他们不得不选择投降苻坚。所以说,苻坚的这百万大军并不是都和他一心,有的甚至是他之前的敌人,这样的士兵,你强的时候,还能镇住,当你稍有示弱,他们便会抛弃你逃跑。

东晋北府兵的组成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里说的王谢就是指东晋的两大士族大家,王家和谢家。因为东晋开国皇帝司马睿是依靠王家才登上的皇位,所以当时也称“王与马,共天下。”

除了王家,谢家也是名门望族,而北府兵正是谢家谢玄所创,谢玄是谢安的侄子,而谢安正是东晋的重臣。

当北方的前秦王朝强势崛起的时候,东晋感到了威胁的气息,谢安就推举自己的侄子为将,去镇守京口。当时京口有许多逃难而来的难民,因此谢玄从中挑选了比较勇猛的人组建了一支队伍。因为京口又称北府,所以这支军队又称为北府军。

但用流民对抗北方民族并不是谢玄开的头,而是郗鉴,他在京口之时,用这种方法对抗了北方各族南下。谢玄只是在他的基础上,组建了一支这样的队伍,并称之为北府军。

这样看来,北府兵的组成似乎还不如前秦,数量上也只有八万人,和前秦的百万之众相差甚远,但最终北府兵却取得了胜利,这其中有很多原因。

前秦落败的原因

常言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对于前秦落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轻信降将朱序

朱序原本是襄阳守将,因为敌不过苻坚大军的进攻,因此投降了苻坚。因为苻坚比较信任汉人,比如之前的王猛,因此对朱序非常信任,委任他为尚书。

谁曾想过,朱序其实是诈降,当苻坚让他去劝降谢石,他却反倒告诉谢石先发制人,先击溃前秦的先锋部队。

之后,在淝水决战的时候,苻坚下令后退,他却大喊:“秦军败了”因此,在后方的秦军,不明真相,纷纷逃跑,秦军不战而败。所以,东晋能胜利,朱序功不可没。

2.前秦军队组成太杂,军心不齐


前面说到,苻坚灭掉北方诸国,但他的部队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之前的降兵,真正能听命于苻坚的,只有原来前秦的那一部分人。

因此,当朱序在后方大喊:“前秦败了”的时候,这些人想也不想,便撒腿就跑。这一跑,秦军真的大败,东晋一方见状,开始对这群如同丧家之犬一样的前秦大军展开了追击。


3.苻坚过于轻敌

如果说,苻坚当时带的是百万大军,可能前秦并不会落败的如此之快,但苻坚一心想着速战速决,因此在淝水决战的时候,他只带了15万的先锋部队。

而北府兵则有八万人,这样似乎前秦的人数还是东晋的二倍,但北府兵内部团结,因为很多都是受北方战乱影响,逃难而来,所以对北方的前秦也很仇恨。

谢玄也是一个比较有能力的将领,在加上淝水的天险,朱序的策应,可以说东晋天时地利人和全部都占了,这样再打不赢还能说什么。

北府兵的衰亡

淝水之战后,北府兵一战成名,但因为东晋是士族力量比较强盛,尽管北府兵名义上属于东晋王朝,实际上属于谢家。

淝水之战结束后,前秦70多万大军被杀或者逃散,苻坚仅仅带回去不到十万人,回去后试图重新积蓄力量,但北方各族怎会放过这个好的机会,因此纷纷起兵反叛,北方重新进入四分五裂的局面。

东晋借此机会,开始出兵北伐,谢玄大军一路攻城略地,陆取彭城、兖州、青州,前锋刘牢之部一度攻至邺城。

而在这个时候,东晋朝廷内部发生变故,谢安为避宗室司马道子,出京师镇守广陵,让出了中枢朝权。“谢与马,共天下”的局面被打破,皇权开始慢慢崛起。

之后,司马道子又派谢玄为会稽内史,让朱序出任青﹑兖二州刺史,代替谢玄镇守广陵和京口,夺取了谢玄对北府兵的控制,北府兵落入了皇室的手中,成了皇权争夺中的一把武器,这时候的北府兵已经失去了当初组建时的意义。

结语】

淝水之战拥有90万大军的前秦却败在了只有8万人的北府军手中,北府军有着强大的实力只是一个小方面,更大一方面是东晋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才会轻而易举击退前秦的进攻,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4

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原因已经有很多分析,这里主要谈一下北府军之强。

北府军的来历

北府军前身是东晋郗鉴在南逃过程中,不断招募流民,创建的一支私人武装。北方流民骁勇好斗,因此这支部队战斗力非常强悍。后来郗鉴被任命为都督徐、兖、青三州军事,镇广陵。徐、兖、青是建康门户,三州军事历来一人掌握。郗鉴就把这支军队迁到了京口。而京口历来就是征北、镇北、北中郎将府所在地,简称北府。因此,这支军队叫做北府军。但在郗鉴死后,北府军几经辗转落入了权臣桓温的手中,编入他的军队。



谢玄的重建

桓温在满怀着篡权的希望中病死,谢玄出任兖州刺史,掌握了江北的军权。谢玄借鉴郗鉴经验,大规模招募北方逃亡的流民,像刘牢之、孙无终等后来的猛将都是这时加入的。谢玄以刘牢之为参军,命他率领精锐为前锋,与前秦交战。因为作战勇猛,胜多败少,号称“北府军”。这时北府军称号首次出现。而北府军要打出名号,还是在淝水之战之中。趁着苻坚轻敌,八万北府军大破八十七万前秦军队,正是在这场大战中,北府军奠定了古代强军的一席之地。



刘裕的战绩

谢玄去世后,东晋王朝又经历的桓玄叛乱,最终刘裕在平叛中掌握了北府军,从此东晋也进入了刘裕时代,这时北府军名将辈出,王镇恶、檀道济、刘敬宣、朱超龄等等。依靠北府军,刘裕平定孙恩、卢循叛乱,消灭谯蜀政权,之后刘裕带领北府军开始北伐,开创了北府军最后的辉煌,他消灭南燕,俘虏慕容超。之后,兵分五路,出兵后秦,在征讨后秦中,刘裕面对挑衅的北魏军队,使出了著名的“却月阵”,以步制骑,创造了以少量步兵杀伤数倍骑兵的记录。消灭后秦后,刘裕收复了山东、河南、淮北和关中的大片土地,将东晋疆土扩至极大。而随着刘裕代晋称帝,北府军完成了最后的蜕变,成为了刘宋的中央军队。

5

首先搜史君想说的是,东晋北府兵真的很强大,于强大到什么程度,我们可以理解为东晋时期的“精英部队”。但是你要真说90万大军,打不过东晋的8万北府兵,这还是有点玄乎的,毕竟在冷兵器时代,你在人数上占有很大的优势的话,虽然不能保证必胜,但是胜利的天平基本上是向你倾斜的。

真正的先分析前秦与东晋的战力对比的话,前秦的确占有很大的优势。前庭出兵,25万先锋军,60万步兵以及27万骑兵。这些数据都是在历史上有记载(《晋书载记第十四苻坚》)的,并不是搜史君在这里给大家瞎说,而反观东晋的兵力,只是在襄阳之战之后补兵10万。说起北府军当时北府军的将领是刘牢之,刘牢之领兵5000人,击败前秦10名大将,更导致全球损失65,000人。

最终肥水之战后,前秦战败,损失兵马共70多万。

我们历史中记载的“草木皆兵”,淝水之战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八公山之战。确切地说,淝水之战中以少胜多的决定性战役是在八公山那一战。但是这一站东晋能胜利,除了北府兵的极高的战斗力之外,有一定因素是由于运气导致的。如果没有这一份运气,搜史君相信东晋如果想要赢,也不可能这么简单。

毕竟这可是冷兵器时代,不像如今有大型的火炮,枪械等等。如果一方手持冷兵器,另一方使用热兵器,这样的战斗就不能用人数来衡量,但是在古代这一时期,不可能有热兵器。

最开始苻坚从长安出发,把全军高达90多万人,声势极为浩大,但其实前秦的兵力十分分散,西边从今天的四川省重庆市起向东进发,直到今天的安徽省中部,而南北距离更大。等到苻坚兵至项城之后,幽州,冀州的兵才到达彭城,只有阳平公苻融等领军约有30万人,到达淮河战线。

值得一提的是,真正参与淝水之战的秦军,实际上只有阳平公苻融的部队,约占前秦当时总兵力的1/3。其余的潜艇部队远在遥远的后方,或者没有积极的参与行动。

东晋得到信息之后,任命谢石为征讨大都督,谢玄为前锋都督,带领8万人拒敌,陆续的增援部队,水军也只有5000人。在此时真正的战斗前线,晋军和秦军的人数之比约为为1比4。当时整个健康城的百姓都人心惶惶,谢玄奉命领兵抗敌,心里也十分担心。他觐见谢安时,谢安却神态自若地说了一句“皇上已经另有旨意,我不便再开口。”

因此谢璇也不便再问了,谢安不谈军事,他安排了一辆马车到郊外别墅区游览大会亲朋好友,谢玄也只能跟着去谢安还拉着写谢玄下棋,谢玄的棋艺本来比谢安高,但这一天心不在焉,越下越差。

而此时两军已开赴至八公山。

苻坚得到情报,登上寿阳楼查看,他们远望进军,浩浩荡荡的开来,竟把八公山上的草木也当作了晋军。自己自言自语道,晋国可是一个强敌。

秦军直逼,肥水(也叫做淝水)在岸边列阵。进军到了河边不好渡河,谢玄就派人向苻坚传话,说如果把阵型略向后移,让晋军渡河一决胜负岂不更好,秦军中将领不同意后退,但苻坚却说只要略微后退,等他走到一半用骑兵压着他打,没有不胜的道理,本来这个计谋是十分不错的。

但是苻坚错在因为自己的内部不存在有奸细,(这一时期秦军只有20多万人,之前战斗损失了)后面根本不知道为何要退,却听到了朱序等人在后面喊,请明白了,十分惶恐,争先恐后地乱跑起来。秦军一乱进军就开始乘胜追击,通过寿阳一直追到三十里外的青冈,方才收兵。

而当时扰乱军心的朱序等人,投降了晋军。

搜史君给大家总结一下,淝水之战之所以东晋能取得胜利,三点原因,第一是由于北府军的确战斗力很强。第二是因为号称90万的前秦部队,真正参战的只有30万。第三是前秦军队中有朱旭,张天西,徐元喜等人扰乱军心。

6

在这场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中,可以说有北府兵的功劳在里面,但是也有其他因素帮助东晋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1.参与战争人数

符坚号称的这90万大军,是从全国各地的平民中抽调出来的。其中,符坚的弟弟符融带领25万人为前锋顺流东下,他自己率领步兵60万,骑兵20万,以为全军主力。但是由于人数众多,军队并未完全集中起来,真正跟着符坚到达前线的是符融率领的前锋部队。再淝水之战前被刘牢之先发制人,消灭了一万多人。

而东晋方面,除了谢玄率领的8万北府兵,还有胡彬的5000水军,另外加上拱卫京师的部队,加起来大概有十来万人。

再从战斗力来讲,符坚的这些部队,很多是临时征召的平民,民族构成复杂,鲜卑、匈奴人,语言不通,难以沟通。军事素质低,上战场战斗力不够。在淝水之战前部队刚吃了败仗,而且因为是被迫服役,士气也不够。

东晋方面的北府兵的战斗力则远远超过他们。北府兵主要是北方的流民,在颠沛流离中为了,基本处于半武装状态,而且长期与胡人作战,战斗力顶呱呱。

2.符坚对于战争的误判

第一个误判,是战争时机的误判,符坚刚刚统一了北方,政权立足未稳,加上士兵连年征战,疲惫不堪。为了保证战争需要,老百姓的生活困顿,不希望战争持续。外面还有强敌鲜卑等虎视眈眈,外忧内患,根本就不是伐晋的好时机。

第二个误判,就是对人的误判。对于战争的俘虏,在没有任何考验的情况下,居然就信任又有加地让他去东晋劝降,没有任何防备的让人把自己老底给漏了。

第三个误判就是对于战争中方方面面没有考虑周到。既然有这么一个俘虏在军中,难道不该采取适当的防范措施吗?就这样没有任何防范地让人在军队内走动。既然要后退,难道没有一定的预案防范可能发生的危险。

北府兵很强,但是如果符坚安定了国内政局,军队训练有素的情况下攻打东晋的话,不一定会重现发生淝水之战这种以弱胜强的局面了。

7

淝水之战前秦百万大军不敌东晋八万北府兵,不仅因为北府兵本身战力彪悍,更多是因为前秦军队内部矛盾突出,军队不团结。

苻坚虽然动员了百万大军参加淝水之战,但淝水之战开打时前线只有三十万左右的大军,其他军队仍在集结调遣中。虽然数量上前秦军队依旧是东晋的数倍,但前秦的军队却是各方势力拼凑在一起的杂牌军队,军纪松散,犹如一盘散沙,且各方势力也各怀鬼胎,使得苻坚的军队战斗力更加大打折扣。反观东晋方面,北府兵多是从北方逃至江南的中原难民中招募的,国仇家恨让他们面对胡人作战时十分勇猛。而且北府兵中名将如云,上有谢安、谢玄,下有刘牢之、刘裕。虽然前秦军队中也有慕容垂、姚襄等军事能力突出的大将,但这些枭雄们从一开始就打算借着讨伐东晋的名义进行叛乱,唯一忠心的苻融却因耿直言论而被苻坚疏远,最后在乱军中被踩踏致死。

总的来说,淝水之战中前秦军队的强大只是表面上的,前秦内部的民族矛盾问题让苻坚的百万大军无法拧成一团,形成真正的军事实力。尽管东晋朝廷内部也是矛盾丛丛,但对待外敌入侵的问题上却出奇的保持了一致,而北府兵本身又训练有素,且领导有方,能够击败前秦的军队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8

淝水一战前秦90万军队败于东晋8万北府兵,北府兵作为中国古代很有名的一支军队,战斗力自然不用多说。但试想前秦在短时间内统一了中国的北方,其军队自然不会弱。那么在兵力悬殊如此之大的前提下,北府兵为什么能取得胜利?

其实,北府兵能以少胜多的根源在于前秦的内部不稳,无法有效指挥军队,发挥其应有的战力。

前秦以十倍于东晋的兵力败于东晋,这不是前秦或东晋单方面原因造成,笔者分点稍作解释:

一,秦主苻坚为人傲慢,刚愎自用(根本)

苻坚信任野心满满的少数民族贵族,如羯族的慕容垂,反而对忠于自己的汉族官员有很大戒心,即便是王猛一样的忠臣,苻坚虽嘴上说着:如玄德之遇孔明也,但心下却一直对王猛有所提防。

于是在慕容垂等人的谗言下,苻坚在对己不利的时候发动了战争,这是他失败的一个人为主观原因,其实这也是前秦战败的根本原因

二,前秦发动战争的时机不对

上文说到苻坚在小人谗言下在错误的时刻发动了战争。错误的时刻,这个怎么说呢?

其实也就是发动战争过早,前秦在统一中国北方时,接连消灭了多个割据小政权,和东晋形成对峙局势。但东晋毕竟与当时北方的割据小政权不同,并没有那么好对付。

前秦经过接二连三的战争,国内损耗必然不轻,就当时情况而言,若要对付东晋,前秦休养生息一段时间是必不可少的,有忠臣劝谏苻坚,认为当前前秦应做的是“厉兵积粟,以待暴主”。

可能因为苻坚太想统一东晋,再加上前秦统一北方的过程比较顺利,以至于苻坚认为统一东晋会像之前的战争一样顺利。

王猛在世时,劝诫苻坚短期之内不要进攻东晋,王猛死后,苻坚更不被约束,外加慕容垂等奸臣挑唆,前秦还没恢复元气,一场大战又将来临。

三,前秦军队的成分复杂

前秦是由氐族人建立的政权,但前秦的军队却有百万之众,氐族一族自然不可能组成这么庞大的军队,这造成了前秦的军队中鲜卑等“外族”人数众多,他们自然不愿意为前秦卖命。

由多个民族组成的前秦军队可以说各有各的想法,很难团结一心和东晋作战,况且东晋军队的主力“北府兵”虽人数占劣势,但经过了严格训练,军心统一,堪称前秦军队的劲敌。

前秦军队组成复杂军心不整,这也是其战败的原因之一。

四,“北府兵”的厉害之处

东晋本无“!府兵”,为了对抗前秦入侵,东晋名士谢安以其侄谢玄为帅,北上御敌。谢玄确实有将帅之能,他深知晋朝以往的“世兵制”军队已经太过腐朽,根本无法对抗前秦军队的铁蹄,于是,谢玄重建了一支军队――北府兵。

北府兵很厉害,一是由于它的组成,二是这支军队的领导者才能卓越。

(1)北府兵的主要组成成分――流民

因西晋末期的社会动乱,北方产生了很多流民,谢玄招募这些流民参军,建成北府兵。若是说流民很厉害,这恐怕有很多人不信,前秦的军队说什么也是“正规军”,东晋的“流民军队”还能厉害过“正规军”?其实,这里的“流民”并非一般的流民。

参加北府兵的流民其实叫“流民军”,他们的头目成为“流民帅”,这是什么缘由?

五胡十六国时胡人入侵,晋朝北方农民流散,他们逐渐形成了武装,即为“流民军”,这些流民军长时间和胡人作战,可以说已经视战争如家常便饭了,流民军的首领“流民帅”也有很多有优秀才能,由各地流民组成“北府兵”,在统一领导之下,战斗力自然很强悍。

面对数量众多的前秦军队,战斗力强可以说是是取胜的基本条件之一,由流民军组成北府兵正具备这个条件。

(2)北府兵帅有帅才,将有将才

谢玄:北府兵前期的最高统帅是谢安之侄谢玄,谢安的才能不用多说,而谢玄是谢安不顾众议力举为将,这从侧面也可以证明谢玄并非平庸之辈。

对于谢安推举谢玄这件事,《资治通鉴》中这么说:“安之明,乃能违众举亲;玄之才,足以不负所举。”

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谢玄不负所托,亲手组建并训练了强悍的北府兵。

刘牢之:到了后期,北府兵主要由刘牢之掌管。刘牢之是一名流民帅,因勇猛被谢玄选为参军,率领精锐部队作为参军,北府兵一时百战百胜,名声大噪。

淝水之战中,刘牢之在洛涧以少胜多,歼灭前秦2万精锐,在之后的北伐中,刘牢之作为先锋一度击败后燕慕容垂。孙恩之乱也是由刘牢之带兵平复。

由上可看出,北府兵的主要统帅与主要将领有卓越的军事才能,这也是这支军队战力强悍、军心可用的重要原因。

总结

作为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几支军队之一,北府兵的强悍毋庸置疑,但在双方兵力太过悬殊的淝水之战中,若仅凭军队强悍,东晋显然是很难取胜的,因当时的前秦并不具备发动大型战争的条件,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兵无战心,军心不一,这致使前秦军队在淝水一战即溃。东晋势弱,但有北府精兵,前秦势大,而兵无战心,淝水之战的以少胜多,可以说是东晋“虽弱而强”,前秦“虽强而弱”形势下导致的必然结果。

9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已经统一了北中国,野心膨胀,开始做统一全中国的准备,将倾尽全力南征东晋王朝。

苻坚拼凑出九十多万(也有史书记载是八十多万),最牛逼哄哄的是他的南征军队中居然还有三万多的仪仗队。如此庞大的军队即便放在当今世界,听起来都够吓人的。

七月,苻坚下发出征的命令,八月,先头部队由其弟苻融率领出发了,自己带着大部队随后跟进。数十万人马,浩浩荡荡杀奔东晋而来。十月,苻融的先锋部队到了淝水边,与东晋八万人马对峙于淝水两岸。

此时,晋军的主帅谢玄给苻融写了一封信:“您老人家远师来袭,在淝水边罢下战阵,看来是要作持久战的打算,而不是想速决速战。如果您能让部队稍稍后退一点点,让我们的军队渡过淝水,这样我们两军就可以速决速战,以决胜负,如何?”对前秦的军队来说,他们远道而来当然不想打成耗时费力的持久战。因此,苻融收到来信,心想等你渡河一半的时候,我冲杀过去,就你这点兵马还不得把你打得落花流水?于是答应了谢玄的请求,命令自己的军队后撤。然而,苻融想不到的是,自己的军队这一后撤,居然演变成了一场大溃败。前秦军队二十多万兵马拥挤在淝水边,一听后撤,后头不明就里的士兵,以为前锋已经吃了败仗,于是撒腿就跑。

此时晋军的八千先锋也已经上岸,历史上最奇葩的一幕出现了,八千兵马追着二十多万人冲杀。苻融即便再神勇,也压不住惊慌失措只想逃命的二十多万人。骑着战马的苻融竟然被自己的乱军冲倒在地,被赶上来的晋军杀死。

没有了主将的前秦士兵,彻底崩溃。而前头部队的大溃逃,又引发后续部队的恐慌,也加入了溃逃的行列中。恐慌就像病毒,在前秦部队中快速蔓延,以至于听了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军追来。苻坚本人也为流矢射中,九十多万兵马逃至洛阳仅剩十多万。

何以九十多万军队居然在八千晋军先锋的冲杀下会一败涂地?

其实,苻坚在出发的时候就已经失败了。他的九十多万人马绝大部分都是临时征集来的,他们大多是农民,被匆匆忙忙征召为兵,刚刚放下锄头的双手拿起了弓弩和长矛,他们多少还不习惯。最要命的是他们几乎没有经过必要的军事训练,既拿不惯武器,也不熟悉兵阵,可以这么说吧,他们是名副其实的乌合之众。这些毫无战争经验的乌合之众,他们并不是来旅游观光的,他们知道自己是来打仗的,而打仗必然是会有死伤滴!谁愿意来送死呢?可以说,两军对垒时,他们时刻想的不是往前冲,不是为国建立业,而是时刻准备逃跑,保住自己的小命要紧。

因此,这些乌合之众,在溃逃过程中,他们丢下手中的武器,如惊弓之鸟,个个都恨爹妈少生两条腿,溃逃就像是一场逃跑比赛,个个奋勇争先往老家的方向跑。战场上尸横遍野,堵塞了河流,大多并不是晋军所为,而是前秦军队因恐慌引起的拥挤踩踏而死的。

至于说,晋军强大吗?当然不!要不何以会丢失北方的土地?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