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雷州志》记载,崇祯年间,一位来雷州赴任知府的官员,在半路被山贼打劫,官员和他的家人被杀害。比较离奇的却是,这伙山贼的首领利用这官员留下的文牒和委任状,大摇大摆的赴任雷州,接替了前任知府,正儿八经地做起了知府。一直坐了二年,风评还很好。直到原官员的儿子来到雷州投靠时,发现了山贼的身份,到当地锦衣卫举报。最后锦衣卫安排了一场宴席,把山贼骗到了埋伏地点一举拿货,最后这个冒名顶替的山贼被正法。
如果说《西游记》中唐僧的父亲陈光蕊故事是小说杜撰的,电影《让子弹飞》中麻匪冒充县长上任是电影虚构的,那《雷州志》的记载应该是真实发生的。
所以说,古代官员上任途中被土匪截杀又被冒名顶替的事件是可能发生的,但是发生的机会却是很小很小的,基本上都是个案!
比如上述个案,山贼在打劫他们之前估计不知道他们是干啥的,等杀过之后看到文牒才知道,于是一不做不二休才敢冒名顶替。
冒名顶替官员风险极大
冒用官员身份可以一步升天,获利极大,同时古代又没有照片、身份证这些先进的技术,必然会有人铤而走险,那么对于这种行为,古代人是怎样预防的呢?
第一,文化知识水平难以冒充。古代的官员都是经过十年寒窗苦读从千军万马中杀出来的,他们经过了秀才、举人和进士数场科举考试。不管实务能力如何,其知识水平和文化层次必然是极高的。因此哪怕有人铤而走险冒充官员,也很难冒充官员的文化水平,极易被同僚或下属识破。
第二,古代官员是流官制。任职期满后,需向上司或进京述职。届时会遇见大量的科举同年或曾经认识他的同僚、上司。这种情况下,冒充的人很难躲过熟人。
第三,任何一个赴任的官员,背后都会有一个或大或小的家族宗亲。家族宗亲中会有很多人前往投靠或者拜访、祝贺。如有人冒充,他的亲属们不可能认不出来。
第四,古代虽然没有照片、身份证这些先进措施,但也有类似身份证的防伪手段。如唐朝有鱼符,而明朝时,普通百姓出门都需要路引,详细记录他的个人体征、籍贯和目的地。而作为官员,自然也会有类似的手段,详细记录官员的个人信息,以防止冒充。
第五,犯罪代价高。冒充官员在封建社会是杀头的大罪,甚至会株连家族。如此高昂的犯罪成本,使大多数人会打消这个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