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文静和裴寂同属于太原元谋功臣,辅佐李渊起兵称帝,并同时获得“恕二死”的特权,然而后来的两人境遇却大不相同,昔日好友成了死对头。李文静被杀的真正原因历来被解读为是李渊和李世民父子斗法的牺牲品。然四姑娘却认为并非如此。

我们先来看看刘文静被杀的经过:刘文静和裴寂原本是一对好朋友,刘文静是晋阳令,裴寂是晋阳宫监,两人经常一块喝酒畅谈,在乱世中相中了李渊和李世民,于是两人开始辅佐李渊在太原起兵和长安称帝,之后,两人同为宰相,可以说这时候的两人所处地位相差无几,但两人还有不同,刘文静的能力明显是强于裴寂的,而裴寂却是李渊最信任的老友和心腹,这就导致了两人日后的矛盾。

618年,刘文静随李世民西征薛举,李世民因为身患疟疾,暂时将军中之事委托刘文静和殷开山,并嘱咐两人不可轻易与薛举交战,但两人并没有听进去,所以导致了第一次浅水原之战的失败,刘文静被削职除名,但并没有弃之不用,而是继续跟随李世民征讨西秦,四个月之后爵位和封邑都已经恢复,但刘文静似乎从这时起就失去了李渊的信任,和裴寂的距离逐渐拉大。

619年,裴寂为晋州道行军总管,于刘武周部下在度索原开战,裴寂大败,被李渊骂了个狗血淋头,并下了狱,但李渊离不开裴寂,于是不久之后裴寂又被放了出来,而且所受的恩宠愈多。同样是这一年,刘文静随李世民镇守长春宫,与裴寂的差距让他心生怨言,从此和裴寂在朝堂之上针锋相对,两人逐渐走到了对立面。

有一天,刘文静在和兄弟刘文起在家中宴饮,刘文静醉酒后拔出佩刀砍向厅柱,并大声嚷嚷要杀死裴寂,刘文起因为家中不断出现妖祟之事,遂找来巫师在家中做法,这一切让刘文静家中不受宠的小妾看到并告诉了自己的兄长,然后去告状说刘文静谋反,李渊将刘文静交给裴寂和萧瑀审问,最后萧瑀和王纲均表示刘文静并未谋反,而裴寂一口咬定刘文静要谋反,即便李世民出面保刘文静,李渊还是将刘文静兄弟俩处斩,刘家家产没收。

很多人认为李渊之所以明知道刘文静没有谋反却还是执意杀他是做给李世民看,也就是说刘文静是这对父子斗法的牺牲品,初看没毛病,仔细一想就知道并非如此。刘文静出事是在619年,大唐刚刚建国一年,天下未定,李世民的战功也并没有那么显赫,太子李建成也并没有对李世民起忌惮心思,而李世民本身也没有争夺太子之位的心思,李渊父子一心平定天下,稳定大唐。李渊对李世民是充分信任的,只是到了621年李世民受封天策上将之后,太子和秦王之间才开始有了矛盾,而李渊对李世民的打压至少在624年杨文干事件之后。所以说什么刘文静是李世民的人,所以才被李渊处死根本说不通。

实际上,刘文静的死与李世民没有关系,是他自己惹怒了李渊,为李渊所不喜,这里说两点来说明:

  1. 刘文静负责替李渊和突厥进行沟通,李渊起兵之初臣事突厥是刘文静一手促成的,而这件事是李渊的污点,最好没有人知道。
  2. 刘文静不能很好的管理情绪,裴寂是李渊的老友兼心腹,自然更得李渊信任,而裴寂虽然没什么才能却会哄李渊开心,但刘文静因为与裴寂的差距却在朝堂上公然甩脸色,不管裴寂是对还是错,他刘文静都反对,私事影响了公事。

这三点让李渊很不痛快,再加上裴寂说了一番话:“当今天下未定,外有劲敌,今若赦之,必贻后患。”就是这句话要了刘文静的命,刘文静屡次惹怒圣颜,倘若不杀一儆百,以儆效尤,那么他李渊的威严何在,大唐刚刚建国一年,何以立国?所以刘文静必死无疑。

最佳贡献者
2

李世民求的越多,刘文静越没有活路。因为李渊杀刘文静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削弱李世民的力量,防止他身边形成一个小朝廷,动摇李建成的太子之位。当然,刘文静与李渊宠臣裴寂的矛盾也是他被杀的重要因素。


刘文静与裴寂是李渊太原起兵的主要策划者,正是在他们二人的推动下,李渊才能下定决心,并且顺利地打响第一枪,走上征服天下的路。但是,两人之后的境遇却不同。李渊跟裴寂私交更好,而刘文静相对疏远。故而刘文静的官位一直在裴寂之下,只能屈居朝中二号人物,故而引发刘文静不满。于是当李渊和裴寂同坐共食,刘文静就上奏提醒李渊注意尊卑有序,却被李渊一笑置之。此后刘文静屡屡在朝堂上与裴寂意见相左,终至不可调和。而刘文静也逐渐与李世民越走越近。

后来,西秦薛举进犯泾州,李世民出征,却身患疟疾,无法处理军务。刘文静当时作为元帅府长史,没有听从李世民避敌锋芒暂缓交战的命令,贸然出兵,兵败被削去官职爵位。此后虽然随李世民再次出征平定西秦,恢复了爵位、封邑,但地位是大不如前。从原本的门下省长官纳言(唐朝三省长官并为宰相),变为尚书省下辖六部之一民部(李世民继位后避讳改称户部)尚书。虽然品级都是正三品,但权力相差很大,已经失去宰相地位。刘文静因此心灰意冷,常与弟弟刘文起一起借酒浇愁,并扬言要杀裴寂泄恨。


正巧又有一件事发生了。当时刘文静家中常出怪事,刘文静认为可能闹鬼,便请了法师做法,一连几天晚上施法。结果刘文静的一个小妾因为与其他妻妾争宠不过,竟借此告发刘文静谋反。裴寂抓到机会,大肆利用。李渊得知,命裴寂与萧瑀审讯刘文静。裴寂本是刘文静死对头,让他主审可见李渊本意就是要让刘文静一死。最终坐实了他的谋反罪,李渊也决定杀刘文静。

此时,李世民站出来为刘文静求情。称他是太原起义首功,却没得到应有的地位和赏赐,心有不满或许有,但绝无谋反之心。其实,刘文静与李世民关系早就很好了。李世民西征薛举时,刘文静是他的元帅府长史,后来李世民以太尉兼任陕东道行台尚书令,刘文静也兼任陕东道行台左仆射,是李世民的副手。是李世民完全的死党。所以,李世民对刘文静的求情,不止出于公义,更多的还是私交,及为他自己的政治势力考虑。


但是,李渊的想法与李世民恰恰相反。因为李世民战无不胜,功劳大到无以复加,早已严重威胁李建成的太子之位。而李渊作为皇帝,一定要保证储君地位稳固,所以,打压李世民是不得不做的。刘文静倒向李世民,势必让李世民势力更加壮大。所以,李世民越是求情,越是证明二人关系非同一般,李渊越是不能心软。他必须剪除李世民这个强有力的羽翼,刘文静非杀不可。


当然,李渊也不是真的毫不念旧情。处死刘文静的诏书早就拟好,依然没有发出,他也在犹豫。最后,还是裴寂的劝说让他下定决心。刘文静和弟弟刘文起一同被杀。

刘文静之死是李源第一次杀功臣,也是李渊对李世民集团的第一次严酷打压。此后,父子间的裂痕不可避免的产生。武德二年刘文静之死,也算是为武德九年的玄武门之变打下了第一个伏笔。

3

李渊、裴寂、刘文静三人同在太原为官,李渊任太原留守,裴寂为晋阳宫监刘文静晋阳令。刘斐两人经常一块喝酒畅谈,在乱世中相中了李渊和李世民,更有李世民“大度类于汉高,神武同于魏武”,于是两人开始辅佐李渊在太原起兵和长安称帝,李渊任命裴寂为右仆射,进爵魏国公,刘文静为纳言掌门下省,进爵鲁国公,并且“恕二死”,只要不谋反可免两次死罪,以表彰他们二人大唐建立过程中的突出贡献,可说李渊对他们恩宠不可谓不厚。

刘文静自认为文武双全,武能深入突厥虎狼之地,消除了唐军后顾之忧,又与隋军大将桑显大战潼关,击败对手,文能尽力铺佐,删定隋文帝的《开皇律》为唐律通行天下。所以李渊理应更重视他,可裴寂成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刘文静更加不满太祖李渊和裴寂,在上朝时刘文静却不知谨言慎行,行为乖张,常与裴寂对着干,这更令太祖不满。

有一天,刘文静醉酒后拔出佩刀砍向厅柱,并大声嚷嚷要杀死裴寂,被家中不受宠的小妾和兄长告状说刘文静谋反,李渊将刘文静交给裴寂和萧瑀审问,裴寂一口咬定刘文静要谋反,即便李世民出面保刘文静,李渊还是将刘文静兄弟俩处斩,刘家家产没收。

问题是李渊明明知道裴寂和刘文静之间的龌龊,仍让裴寂和另一位朝臣审问刘文静,他要用裴寂之刀杀掉刘文静。深谋远虑,思之可怖。

李唐王朝,一大半是李世民打下来的。取长安、败屈突通、扫平反王,李世民才是大唐第一战将、第一功臣。刘文静与李世民共谋起事,又全力辅佐李世民,此人不除全力辅佐秦王,必将影响大唐的稳定,去其羽翼,毁掉秦王滋生野心的土壤,如杀掉刘文静,以秦王的聪慧必然有所明悟和收敛。

这才是刘文静必死的真正原因。629年李世民为刘文静昭雪平反,追复其官爵。天宝六载(747)配享太庙。大中二年(848)进凌烟阁内十七位功臣之一。也正说明了这一点。

4

父子二人做戏,刘文静非死不可

李世民年老时候搞了个凌烟阁,上面有二十四功臣,排在首位的叫长孙无忌,还有一些很知名的人物,比如开国三大功臣房玄龄、杜如晦、李靖等,这些人物当然厉害,也确实功勋巨大,但相比于刘文静的奠基之功,还是差那么一丢丢的,为什么刘文静没有入住凌烟阁呢

若说刘文静有罪被李渊杀掉,但629年李世民登基为帝后已经为他平反,恢复一切爵位,按道理讲,把老刘放入凌烟阁,是必须的,也是情理之中的,可李世民就没这么干

所以啊,当年老刘的死,其实是父子共同决议,只不过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罢了。刘文静虽然功勋巨大,引导并辅佐李渊父子建立大唐,也使大唐渡过最初的艰难时刻,但他犯忌讳了,非死不可!什么酒后失言半夜要杀裴寂引子而已

正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他干了什么忌讳的事了呢?

杨广三征高丽后,大隋进入了乱世,刘文静看准时机,唆使李渊叛变自立。但太原李家本是隋朝国公,周边又有众多大隋兵马,北方更是群雄乱起,李家一旦自立,说不得就得给隋朝和群雄兼并掉。不过这个顾虑,让刘文静解决了,自立之初,老刘力劝李渊

连突厥以益兵威

就这样,经过刘文静谋划,老李家和突厥联系了起来,具体什么条约内容不得而知,流传在外的有两条:一是李家向突厥称臣,二是突厥入关后土地人口归李家,金银财务归突厥

协议谈妥后,刘文静带着突厥大军入关,李家局面随即稳定。后面又灭了杨广手下猛将屈突通(战败投降,也是凌烟阁上榜人物)数万大军……

等杨侑禅位李渊时,李家算是彻底站稳了脚跟

大唐建立后,统一天下需要大义,这勾引异族入关的龌龊事当然得甩锅,一手操办其事的刘文静,也就进入了生命倒计时。619年,刘文静临刑前感慨:高鸟尽,良弓藏

那时候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萧铣等众多势力还没平定呢,老李家远没有到高鸟尽、狡兔死地步,哪里需要良弓藏!刘文静之所以这么说,因为他明白了。后来李世民给他平反,却不给他荣耀,也是如此

虽是李渊父子甩锅,但刘文静之死,罪有应得,不值得同情

估计当年杨广被困雁门,也是老李家搞的鬼

5

刘文静,是唐朝的开国功臣。在李渊未称帝前,刘文静就联络李世民、裴寂,为李渊起兵反隋做准备。唐朝建立后,刘文静成为了太原元谋功臣之一。但是后来刘文静却身受冤屈,虽然李世民也曾力保刘文静,但最后刘文静还是被处死。

那李渊为什么要执意杀刘文静呢?

刘文静作为唐朝的开国功臣、太原元谋功臣之一,说明他功劳是很大的,同时他能力也很高。所谓功高则震主。正如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道理。

唐高祖李渊本来对刘文静就有所猜忌。在加上刘文静和裴寂不和,而裴寂又深受李渊的信任,裴寂就进言除去刘文静。当时虽然有李世民力保刘文静,但是最终刘文静还是被处死了。

所以李渊会执意处死刘文静。

本来李渊建立大唐后,刘文静认为他才能在裴寂之上、功劳在裴寂之上。然而地位、官职却远远不如裴寂。所以刘文静心里很不平衡,故而他对裴寂也有所怨言。他和裴寂两人后来在朝堂之上,只要是裴寂赞同的,他则是反对,所以他们两人之间的矛盾很大。

后来刘文静酒后用刀砍柱子,并还说要杀了裴寂。而当时刘文静的一个侍妾失宠,所以心生怨恨,于是就让其兄告发刘文静,诬陷刘文静谋反。

结果李渊就让裴寂和萧瑀审理刘文静。刘文静在被审时就说,“太原起兵时,自己和裴寂地位还是差不多,自己的才能和功劳并不比裴寂少,但如今地位却远不如裴寂,自己却有不满之心”。

刘文静话虽这么说,但是李世民、萧瑀等人都认为刘文静只是对裴寂有所不满,却非真的谋反。所以李世民就力保李文静。

本来李渊就对刘文静有所猜忌,这时裴寂又对李渊说“刘文静才能、谋略的确很高,但是他为人阴险,他的丑言怪节已经露出,此时天下还没有平定,外又有强敌,若留下刘文静,将来可能就会后悔的”。

最终本来就对刘文静有所猜忌的李渊,就听信了裴寂之言,处死了刘文静。后来李世民则为刘文静平反,追复刘文静的官爵。

6

提到唐朝的开国元勋,人们的第一印象可能是骁勇善战的尉迟恭、程咬金,或是领兵有方的李靖等等。其实,除了这些冲锋陷阵的将军,还有许多谋臣能吏在唐朝建立的过程中立下过巨大贡献,这其中就有被有的人认为是唐朝第一功臣的刘文静。他帮李渊策划了太原起兵,又为李世民献上许多良策,最终却惨死,这是为什么呢?

《旧唐书》形容他是"伟姿仪,有器干,倜傥多权略。"隋朝末年,他担任晋阳令,这时正好裴寂在当晋阳宫监,于是二人结为好友。李渊来到太原,刘文静敏锐地察觉到他"有四方之志",等到他看见李世民,便对裴寂说:"非常人也。大度类于汉高,神武同于魏祖,其年虽少,乃天纵矣。"

后来刘文静因为和起义的瓦岗寨李密结亲,被连坐抓进大牢,李世民亲自来到监狱中探望,询问他对时局的看法,刘文静侃侃而谈道:"诚能应天顺人,举旗大呼,则四海不足定也。今太原百姓避盗贼者,皆入此城。文静为令数年,知其豪杰,一朝啸集,可得十万人,尊公所领之兵,复且数万,君言出口,谁敢不从?乘虚入关,号令天下,不盈半岁,帝业可成。"

李世民采用刘文静的建议,暗中策划起兵之事。不过,他又害怕父亲李渊反对。于是刘文静又将和李渊关系很好的裴寂介绍给李世民,帮助李世民谋划。不久,李渊因为太原副留守高君雅被突厥所败而连累,被拘捕。刘文静便与裴寂一同劝说李渊图谋大事。李渊这才同意。

原本,李世民已经准备好劫狱救父,然后趁势起兵,可李渊却正好被释放了。重获自由的李渊又陷入犹豫,于是李世民便让刘文静伪造隋炀帝的文书,称要将李渊所管辖的民众迁去征讨辽东。另一方面,刘文静让裴寂催促李渊,让他早日起兵。

李渊起兵后,自封大将军,刘文静为大将军府司马。刘文静"劝改旗帜以彰义举,又请连突厥以益兵威。"李渊便派遣刘文静出使突厥,刘文静对突厥始毕可汗说:"愿与可汗兵马同入京师,人众土地入唐公,财帛金宝入突厥。"可汗大喜,赐兵马帮助李渊。加上刘文静后来用计大破隋军,攻取了新安以西的大片土地,于是"转大丞相府司马,进授光禄大夫,封鲁国公。"

唐朝建立后,他与李世民、裴寂都得到了"恕二死"之权。刘文静觉得自己的才干、军功都在裴寂之上,而官职爵位却不如他,于是心中不平,以至于朝堂上商议政事,"寂有所是,文静必非之。"裴寂赞成的,刘文静一定要反对,于是二人的仇恨逐渐加深。

刘文静与弟弟喝酒,醉后"拔刀击柱曰:'必当斩裴寂耳!'"这话被其小妾听见,告诉了自己的哥哥,她哥哥向皇帝举报,于是刘文静被李渊叫去审问。刘文静坦然自己嫉妒不满,李世民、李纲等人都认为他只是一时之气,而裴寂则对李渊说:"文静才略,实冠时人,性复粗险,忿不思难,丑言悖逆,其状已彰。当今天下未定,外有勍敌,今若赦之,必贻后患。"

于是李渊听信裴寂,杀了刘文静,临刑前,刘文静哀叹:"高鸟逝,良弓藏,故不虚也。"享年五十二岁。

他为唐朝建立功勋,却因为一次酒后失言而被诛杀,李渊承诺的"恕二死"在怀疑刘文静有谋反之心时变成了空言,令人唏嘘。

7

在李世民破王世充窦建德受封为天策上将的前二年,唐朝发生了一件意蕴深长的大事,新王朝建立不久,却杀掉了对建国有大功的刘文静,刘文静既当过宰相,又是李世民的铁粉和主要谋主,这件事被后世史家认为是促使李渊李世民走向对立,最终触发玄武门之变的伏笔。


刘文静生得姿仪俊伟,而又才干突出,在隋朝袭父爵仪同三司,被任命为晋阳令,史载他“生性倜傥而有权谋”。(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按一些史书说法,李渊太原起兵几乎全是他促成,又与晋阳宫监裴寂交好,刘文静见到李世民相貌惊为圣天子,后因李密姻亲关系入狱,李世民前去探望,刘文静面授机宜,诱裴寂,促李渊,杀守将举兵,终成大业。


唐朝建立,刘文静成为宰相之一的纳言,之后出将入相,屡立功勋,成为李世民的铁杆谋士,与秦王李世民、裴寂一同得到“恕二死”的特权。“有诏以太原元谋立功,尚书令、秦王某,尚书左仆射裴寂及文静,特恕二死”。而刘文静被杀的起因,却又轻微可笑。(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因都龙从出身,而裴寂官位宠信度都在刘文静之上,刘文静愤愤不平,经常在朝堂上与裴寂唱反调,在与兄弟刘文起饮宴,刘文静醉后口出怨言,拔佩刀砍斫厅柱,称要斩杀裴寂,被人告发诬称造反,被捕讯问。大臣多认为刘文静并非谋反,李世民也极力保全刘文静,裴寂进言,说他权谋过人而又生性阴险,必为后患,坚定了李渊杀心。

临刑时刘文静抚膺感叹说“高鸟逝,良弓藏,故不虚也”。李世民登基后,为刘文静平反,并借小事贬斥裴寂,说“计公勋庸,不至于此,徒以恩泽,特居第一”,把他贬到蒲州。

读史鉴今,欢迎关注南方鹏共同探讨。

8

刘文静之死是一起彻头彻尾的政治事件,他在其中充当的政治角色和政治使命就是高祖李渊为分化秦王李世民的力量,打击秦王府渐次提升的政治势力所进行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作为高祖李渊晋阳起兵的首义之臣,刘文静在李唐的建立过程中可是立下过大功的。除了早期全程参与谋划外,早在公元617年6月兵发长安之前,为防止突厥袭击自己的大后方,李渊就派刘文静出使突厥,与当时的始毕可汗进行谈判,面对贪得无厌的突厥人,刘文静因人制宜,许之以厚利,成功消除李渊起兵的后顾之忧。当李渊进攻长安的时候,又是刘文静在潼关拖住隋朝名将屈突通,让李渊一战功成。

这么一个堪称开国元勋的功臣,为什么仅仅在大唐开国两年(武德二年)后就被杀了呢?

这得从他和李世民的私交谈起。

刘文静最早和裴寂、唐俭、长孙顺德一样,都是唐高祖李渊太原起兵的首义之臣:“太宗与晋阳令刘文静首谋,劝(李渊)举义兵(《旧唐书》)”。和后几个人不同的是,从起兵之初,刘文静就开始向李世民靠拢,并逐渐成为秦王的得力助手。

他俩的交情始于志同道合。在刘文静因为李密(两人有姻亲)事件被关进监狱等候处理的时候,第一个出面营救的就是李世民,这让刘文静感激涕零,立即就起了效死之心。也正是那时,他们对起兵造反完成了第一次意见交流。

李世民有一个特点,喜欢人才、重视人才并注意网罗人才,他最著名的“秦王府十八学士”并非一朝而成,而是在征战过程中慢慢搜罗和积累起来的。所以,当他发现刘文静的才能时,立马就起了惺惺之意,这一点在之后更表露无遗。比如,武德元年七月,李世民西征薛举的时候,刘文静任元帅府长史;同年十二月,李世民官拜太尉、兼陕东道行台尚书令时,刘文静再次担任陕东道行台左仆射。这时候,与其说刘文静是大唐的民部尚书,还不如说是秦王李世民的铁杆助手和随身幕僚更为恰当。

这就碰到李渊的底线了。

我们知道,权力的道路上不允许双线并行。以新兴大唐为例,朝堂之上只允许李渊一马当先,所有人都只能唯李渊马首是瞻,谁也不能破坏规矩。换言之,李唐唯一的话事人就是李渊,除此之外谁也不能另立“中央”,太子李建成不行,秦王李世民不行,你刘文静拿着我李渊的俸禄,却听着李世民的话、干着秦王府的活,就更不行了!

所以必须打击,而且趁其羽翼未丰的时候进行打击。儿子是亲的,那就拿刘文静开刀,而且还可以敲山震虎(李世民)。 所以,刘文静家里随随便便的一次“驱鬼”活动就被安上了“谋反”的罪名,谁求情也没用,一个大唐开国元勋就这么窝窝囊囊、不清不楚地死了。

不过,对他的功劳,李世民没有忘记。贞观三年,太宗皇帝将帝国完全打上自己的印记后,专门对刘文静进行了平冤昭雪,先是复爵,接着又把他儿子刘树义招为驸马,并由其承袭鲁国公爵位,也算是对他完成了一次迟到的补偿。

9

刘文静的案子看起来很简单,在家里和弟弟吃饭的时候多喝了几杯,谩骂自己的政敌裴寂,他俩都是李渊晋阳起兵时的头号功臣。李渊称帝之后,裴寂得到李渊的特别重用,刘文静的待遇就相当对差一些,他当然心有不满要发泄一下。

这事被家里的小妾告发闹大了,本来这种家里酒后发牢骚的话上不了台面,但是这次朝廷让由萧瑀和裴寂出面负责审理,裴寂是涉案人员,应该回避而变成主审,从一开始这案子就弥漫着一丝不详气氛。

在有司审问时,刘文静不否认自己说过的话,并且强调大家都是太原起兵的功臣,自己还有军功,才能丝毫不比裴寂差,如今反倒裴寂的地位比自己高,表示不服,但要说谋反是不存在的。他的这番话讲得义正言辞,在一般人看来是他和裴寂一向有矛盾,是针对裴寂的。

但是在李渊看来却不是这样,都知道裴寂是李渊身边当前的红人,对付裴寂和瞄准皇帝发难是一样的。他们两个的轻重取舍,地位高地是李渊一手造成的,是李渊的主观政策,刘文静和裴寂的矛盾本质上是和朝廷也就是李渊的矛盾。

在这一点上,李渊作为皇帝比谁都清楚,刘文静这位首义老臣,在抛出自己的言论时丝毫不顾忌李渊皇帝的处境和难堪。在简单的人事纠纷背后隐藏着像刘文静那样的功臣对皇权的任意指责和不尊重,在帝业初创时期,周围强敌环立,唐政权还有许多坎坷要去征服,在内部出现这种轻蔑皇权的声音绝对不是件好事。

而李世民几次向李渊陈述劝解,刘文静有功劳,目前地位偏低,有不满是正常的,说他要造反不可能。可以看出,李世民和刘文静的说法如出一辙,那么问题的性质在李渊眼里显得就更加严重。随意对朝廷的做法说三道四,反对朝廷的政策,就是反对李渊本人,即使没有事实但至少也存在预兆。

何况李世民为什么一直替刘文静叫屈,因为刘文静在李渊面前失宠之后被差遣到李世民身边效力,之后两人关系相当热络。同样一番话的意思,从李世民嘴里讲出来,李渊更是不寒而栗,刘文静只不过是个臣子,而李世民手握重兵,身份与众不同。大唐的事业还没有根本奠定,江山还没有完全打下来,自己的大臣和儿子就纠结在一起,不清不楚相互帮衬形成朋党的苗头。

如果揣度李渊的想法,李世民越是替刘文静说话,李渊越是要杀刘文静,树立自己的威望,更重要的是剪除羽翼,敲打一下自己这个太能干的儿子,所以刘文静是“死定了”的。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10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就算现代文明,一起和马云,马化腾创业的,一起上市敲钟的,还留在大佬身边的能有一成的人数就不错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