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这就尴尬了[捂脸][捂脸][我想静静]

最佳贡献者
2

为信仰献身,这本身就违背了信仰。信仰以尊重生命为前提,如果有哪个“信仰”号召信众去为之牺牲,这个“信仰”就是反人性的,反人性的“信仰”,并非真正的信仰,而是邪教!所以,“我绝不会为我的信仰而献身”。

3

罗素的原话是:“我绝不会为我的信仰而献身,因为我可能是错的。”如果信仰是错的,那献身不是毫无意义了吗?罗素并没有贬低信仰的价值,只是和生命相比,罗素觉得生命也更应该看重。

戴季陶早年信仰共产主义,甚至是中国共产党的发起人,但后来信仰了三民主义,这里不谈党派孰优孰劣之争。但信仰确实是有可能发生改变的。信仰是有可能改变的,而生命只有一次。信仰是人创造的,没有了生命,何谈信仰。万一信仰是错的,死了又如何来纠正错误的信仰呢?

信仰之基,在于“信”,本来就是一种把理性或非理性的观念上升到非理性的或更加非理性、狂热的相信。它所信的观念可能是对的、也可能是错的,但由于人的偏执和自我暗示,这种观念才会上升到信仰的高度,信仰很多情况下是希望和动力之源,对事业和理想的成功是很有帮助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叶障目”的情况经常存在,如果观念是可以发生变化的,摈弃了“我执”之后,信仰也是可能发生变化的。

因此,罗素是从更高的视角来审视生命和信仰的,是一种理性的思考,他告诉人们要敢于怀疑自己,而信仰本来也是生命留给我们永恒思考的问题,如果生命都不在了,信仰依托的本体也就不在了,为信仰献身的做法是否有悖于生命本来的意义?

4

每个人想法不一样

5

给苟且找个借口,名人又如何?无非是个人名。

6

那中国无数革命先烈为什么能献身呢,说明他不是真有信仰。

7

活人才有信仰,献身后怎么去信仰。

8

我也不会,因为我不知道信仰什么

9

也许这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最好的诠释。

也许这就是哲人罗素面对当时环境最好的答案。

也许这就是哲学世界我们无法企及的深邃的见地。

也许这就是面对人生十字路口时做出决绝的选择。

也许这就是我们不同信仰之间所认识的永恒差异的课题。

10

壮志未酬身先死,是多少仁人志士,不能为信仰继续奋斗,而留下的终生遗憾。

又有多少革命前辈坚持真理,经受非人的牢狱之灾,酷刑之难,而为主义顽强的生存下来,希望一朝红日起,依旧舍命去。以追随信仰为毕生乐趣。

毛主席说的好,为理想,为真理,为信仰而《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死有轻于鸿毛,亦有重如泰山》。革命人要生得其所,死有所得。才不愧忠于信仰的人生。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