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得从太宗朝开始说。太宗朝,太子承乾与魏王李泰两败俱伤。长孙无忌携关陇贵族为后盾,赞成拥立李治。因为他仁懦。又搞斗争扩大化,收拾了吴王。太宗驾崩,李治登基,长孙无忌为百官之首。李治的王皇后,背景是柳家;萧淑妃是南梁萧家后裔。李治被贵族血统包围。
武则天的父亲是个并州木材商,拥立李渊有功才上来的人物,没啥背景。李治要立武则天为后,被长孙无忌多番阻挠。于是提拔李义府、许敬宗等平民官僚,用斗争扩大化收拾了长孙无忌。
这差不多是公元660年之前的事。朝廷权力从此归于帝后。此后李治身体不好,风眩,但不想放权。于是宰相任免权握在手里,日常工作许多让武则天去办。
至此到公元683年。关陇贵族没势了。皇权集中到李治与武则天之手,下面的人都只认二圣。
李治临终,位子传给李显,宰相托付裴炎,给武则天一个诏书:军国大事兼听天后意见。
关键时刻来了。李显发现自己要被宰相与天后掣肘,在朝堂上显得很二,还宣称要让自己岳父得天下。裴炎想贪个拥立之功,武则天也知道这点,俩人合谋。将军程务挺等人一起发力。于是武则天与裴炎废李显,当时在场百官看着程务挺的军队,不敢动弹。大事成了。
李旦登基,于是裴炎+武则天的轴心力量进一步加强,凌驾于李旦之上:你可是我们立的哟!
可惜裴炎想得简单了。
此后徐敬业叛乱,武则天派魏元忠+李唐宗亲一起灭了徐敬业,回头说裴炎与徐敬业有染,把裴炎干掉了:就在裴炎辅佐武则天推倒李显一年后。
此后武则天搞酷吏,用来俊臣与周兴,把李唐宗室清洗了一遍。洗完了,再利用来俊臣与周兴狗咬狗,彼此对付掉,所谓“请君入瓮”典出于此。到公元690年前后,李旦是武则天的傀儡,朝廷无权臣,所有人都是看着过去三十年武则天执政过来的,权相如裴炎已经挂掉。
此时武则天称帝,顺理成章,轻而易举。于是完美登基。
那是真正得到当时大多数人支持的——除了李唐宗室的一部分人。连皇帝李旦和皇女太平公主都支持她——不支持她,难道支持李唐宗族外人?所以这就是全过程:武则天先是李治的副手,帮他处理日常工作,积累起了政治人脉。
赶上李治排除关陇集团,朝廷无权臣,又给了她遗诏,使她有权左右朝政。
李治死时,本来是李显vs裴炎vs武则天的三角,但裴炎+武则天搞定了李显,而裴炎又被武则天搞定。
权力真空,武则天再一修理宗族,天下自然大定。但这里有个死结:武则天的一切权威,毕竟来自李治。所以后来看武家的人扶不起,还是把李显召回来,李旦一直是皇嗣。
终于五王闹神龙后,武则天退位,临终还要求继续当后,跟李治合葬——因为她也知道,只要抱住李治这棵大树,李唐王朝终究不会把她怎么样。
何其智慧,何其能忍,何其果决。这样的干略才识,当天子也是应该的。
实际上,狄仁杰们这些贤臣,为什么会选择跟武则天?不是他们不忠于李唐王朝(狄仁杰间接为李唐复国做了巨大贡献),也无非是知道,武则天确实了不起。
后来武则天退位,姚崇——对,唐玄宗那个宰相姚崇——涕泗滂沱。武则天的个人魅力可见。
至少比李显李旦太平公主,那是强得太多了。
至少在公元690年前后,她就是李唐宗族之外的群臣,众望所归的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