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甲午海战告诉我们,麻痹大意中的国防对精心准备的敌舰,失败是予料之中的!犹如一个准备扣动扳机的射手,对手还没拔枪,你想想能不死亡?

最佳贡献者
2

题主这个问题不确,甲午海战时北洋水师没有任何胜算。

现在网上有很多人认为北洋水师有两艘大型铁甲舰“定远”和“镇远”,因此实力在日本海军之上。不过实际上在1888年北洋水师刚成军时,其实力确实比日本海军要强,是远东第一海军。但是此后北洋水师一直没有购置新舰,一直止步不前。而日本则以北洋水师为假想敌大肆扩军。在甲午战争前夕,日本海军的总吨位已经达到了6万吨左右,北洋水师的总吨位不过3万多吨,可以说日本有着绝对优势。

具体在黄海海战中,北洋水师参战的主力军舰有12艘,总吨位32396吨,而日本联合舰队参战得战舰也是舰艇12艘,总吨位40849吨,日本在参战军舰的总吨位上占优。

集结在海上的日本“联合舰队”战舰

在火力上,日本海军中的“松岛”、“桥立”、“严岛”、“吉野”、“千代田”、“秋津洲”等新订造的军舰都装备了新式的中口径速射炮,火力也是强于北洋水师。

而北洋水师的战舰大多以旧式重炮为主,射速很慢。实战中北洋水师命中率高于日本海军,但是因为发射炮弹数量远远少于日本,加上炮弹威力有限,所以实际对敌舰造成的损伤有限。

像日本海军的“松岛”、“比叡”、“西京丸”等舰都被定镇两舰的305毫米炮弹击中过。但是除了“松岛”因为弹药殉爆重伤外,其他的都只是轻伤而已。

在机动力上,日本海军军舰的平均航速也要高于北洋水师。更重要的是北洋水师军舰设计时是以横队战术为主。而日本新式军舰多,因此采用了更加灵活机动的纵队战术。这样在海战中日本海军在机动性上也占据了优势。

北洋水师唯一值得骄傲的,是拥有两艘7000吨级的大型铁甲舰,防护力超群。但是北洋水师其他的军舰都是在3000吨以下的巡洋舰,因为吨位限制火炮少,防护力有限。所以除了定镇两舰外,其他战舰在面对日本海军时吃亏很大。实战中北洋水师就损失了多艘巡洋舰。

而且光有好的防护力是无法击沉敌舰的,“定远”和“镇远”虽然在日本海军的围攻下坚持了下来,但是因为其主炮缺乏合适的炮弹,没有办法给日本海军造成致命打击。最终只是迫使日本海军担心天黑遭到袭击,主动撤退而已,无法真正取得战果。

所以北洋水师不仅实力不如对方,而且缺乏打击对方的手段,黄海海战可以说毫无胜算。

3

原本可胜?拜托,别搞笑了。当时只有不了解中日之间力量差距的主战派(你也可以理解为光绪的班底)以及军事素质高超、战斗意志高昂的北洋海军下级水兵认为此战必胜,李鸿章以及海军高级军官都不对战胜抱有希望,尤其是海军军官基本上都是抱着必死的心态指挥战斗。
实际上,这和清政府高层缺乏战略眼光以及政治斗争导致的,你也可以理解为人祸。后果就是严重依赖外购的北洋海军装备老化过时。

北洋海军成军时期正是Lisa海战船头对敌作战思路为指导的时期,舰船设计建造都是按照这个思路来的。所以,北洋海军舰船的共同点就是在船头方向布置大口径主炮,炮位较少,主炮射速慢;战时排成横队冲乱敌军阵型,以船头的大口径主炮以及撞角、鱼雷击沉敌舰,也就是乱战。

而且,北洋海军在发现敌军后就按照就根据提督丁汝昌的三条命令摆开了横队:姊妹舰或同一小队的两艘军舰要共同行动,作战或防守时要互相配合;舰艏必须始终朝向敌舰作战;所有战舰必须跟随旗舰进行运动。可以说,北洋海军的阵型以及各项命令就乱战来说,没有任何问题。北洋海军之所以失败的原因,其实归根结底就是人祸。

第一、《停购船械案》的通过彻底卡住了北洋海军的脖子。《停购船械案》是当时清流派领袖、户部尚书翁同龢搞出来的,因为北洋海军由李鸿章一手建立,而且作为北洋通商大臣也具有对北洋海军一部分军事指挥权,所以同李鸿章有私仇的翁同龢就以卡海军脖子的方式来整李鸿章。

北洋海军军舰全为进口,严重依赖外购,所以翁同龢可谓是彻底断绝了北洋海军购买军舰的途径,因为当时本国造舰最高水平就是平远这种岸防舰,巡洋舰、铁甲舰这类大型战舰根本生产不了;同时,海军军舰的维护、保养工作则依赖外购,所以海军不仅无法更换战舰,就连战舰基本维护保养工作都做不到,更遑论更换舰炮、改造战舰了。

更何况,北洋海军成军后战舰就迅速过时,因为当时海军强国掀起了海军革命,由于中口径的速射炮的出现,海战从横队重回纵队,以两舷密集的火力来打垮敌军。北洋海军拜翁同龢所赐,完美的错过了这场海军革命。

第二,清政府高层缺乏战略眼光。北洋海军的建设始于清政府第二次海防大筹议,因为清政府的目的就是强化渤海海防拱卫京畿。所以北洋海军在1888年成军之后,由于拥有当时亚洲第一铁甲舰以及其他各型军舰,清政府就彻底飘了,认为渤海海防坚不可摧。

这种想法也给翁同龢口实,要不然《停购船械案》这种透露着自私和愚昧的提案怎么会被通过?

当时清政府的短视,并没有给海军建立完善的保障系统,只有一个旅顺船务能够容纳海军战舰,导致海军战舰无法快速修复,这点劣势也在海战之后体现出来。日本海军很快便修复了主力舰的战伤,因为日本海军的船务比北洋多的多;而北洋海军的旅顺船坞,却得所有战舰排着队进去,连伤势最重的来远都没修完。
而且,在后勤供应上北洋海军还有短板,因为外购这一渠道被掐断,北洋海军很难获得开花弹,而本国又生产不了开花弹,天津制器局只能生产穿甲弹。所以海军库存开花弹并不多,开战后不到关键时刻,不会用开花弹射击,只能用不会爆炸的穿甲弹顶上。更严重的是,平远的主炮没有开花弹,只有穿甲弹。

第三、劣质的煤炭。按照规定,供应给海军的煤炭应该是块状的优质五槽煤,可是负责提供煤炭的开平矿务局把优质煤炭用于出口,出口对象甚至包括日本国,而提供给海军的都是散碎的劣质煤炭。劣质煤炭燃烧不充分,无法为战舰提供充足的动力,还会加速锅炉的损耗,战前很多战舰的锅炉即将报废。北洋海军战舰因为长期使用劣质煤炭,战舰速度大幅降低,航速最快的致远级速度从18节降低到12节,而编队航行时只能维持8节左右的航速。更何况,劣质煤炭因为其燃烧不充分会产生浓烟,不利于舰队隐蔽,日本海军就因为浓烟比北洋海军提前一个小时发现对手。
而且,由于航速大幅降低
,北洋海军根本无法冲乱日本海军的队形。因为日本海军有大量的新船,甚至还有服役不到一年的战舰,且不存在劣质煤炭的问题,所以日本海军航速远高于北洋海军,而北洋海军反而陷入极为不利的炮战当中。

第四、舰炮和炮弹不如人。之前说了,北洋海军缺乏开花弹以及速射炮,即便是改装,因为北洋海军各舰普遍偏小,也没有太多的空间进行改装。
比如说旗舰定远舰,其长度只有90多米,不到百米,排水量也只有7000多吨,而且心在体量太小两座主炮炮台都挤到了一起,可以说根本没有多少改造的空间。其他的巡洋舰也不过是2000多吨的体量,也没有多少空间布置炮位。

而日本海军则赶上了海军革命的步伐,大量更新战舰,尤其是更新密布速射炮的战舰。
松岛舰,装备一门大而无用的320主炮,但是120速射炮多达12门。
严岛舰,同样装备

一门大而无用的320主炮,10门120速射炮。
桥立舰,装备同严岛一样
千代田舰,装备8门120速射炮
吉野舰,装备4门152速射炮,8门120速射炮
秋津洲舰,装备同吉野舰

浪速舰,装备2门260主炮和6门150速射炮高千穗舰,装备




同浪速舰

所以,日本海军主力舰主炮副炮炮位加起来有83位,加上扶桑、比睿、赤诚、西京丸则达到了120位;北洋海军炮位只有57位,比日本海军少了一半;在速射炮的数量上,日本海军有76位,而北洋海军只有致远级两舰装备了10门速射炮。所以,在火力上以及持续上北洋海军远不如日本海军。

而且,日本海军大量装备装填苦味酸火药的开花弹。苦味酸极为活跃,一碰就着炸,哪怕是引信失灵只要遇到撞击就会爆炸起火。而北洋海军的开花弹则是装填黑火药,黑火药不如苦味酸活跃,而且得益于德国克虏伯公司技术不过关,经常有臭弹。

海战并不是比体重,而是比的事装备和官兵的军事素质,因为海军是一个技术军种,对装备和高素质官兵依赖远强于陆军。陆军尚且可以凭借血气之勇来弥补装备和军事素质的差距,而对海军来说,血气之勇和精神原子弹一个意思。而且北洋海军的将士们也不乏血性,战时各舰得轮机兵把自己锁在轮机舱里,可以说是放弃了逃生的机会;大量的军官在战舰沉没后选择与舰同沉;海军提督丁汝昌负伤后既不去军医院就医也不进铁甲堡躲避,而是坐在司令塔外面的走廊里激励将士们奋勇杀敌;经远舰二副陈京莹给父亲写信表达报国的决心,并叮嘱老父勿以儿为念,而且经远舰军官几乎全部殉国;来远舰一名炮手被弹片削掉脚后跟依然拼命运送炮弹;定远舰一名炮手被弹片削去头盖骨,候补炮手立即运下战友的尸体并递补空缺;海军军官甚至穿着礼服指挥战斗。因为北洋海军高级军官几乎是抱着必死的心态指挥战斗,战后刘步蟾拒绝方伯谦摇尾乞怜的时候如是说:

此吾不与也,且大东沟之役,彼固知全军将覆,且欲脱身事外,袖手以观我辈之沦亡,彼已于大局何?

从刘步蟾彼固知全军将覆一句,可见北洋海军高级军官都知道取胜的希望渺茫,且是九死一生的战斗;而且由此可见,除方伯谦之外,北洋海军高级军官都已经做好了以身殉国的心理准备。
北洋海军可以说是一流的军人,三流的装备;而日本海军则是三流的
的军人,二流的装备。因为日本海军一直在不遗余力的购买新式军舰和新式装备,所以装备优势足够弥补军事素质的劣势;而北洋海军则一直停滞不前,即便是有更多高素质的血性儿郎,也是无济于事。

所以,北洋海军的将士们驾驶着过时且严重老化的战舰、操作着落后的火炮、使用着即将报废的锅炉,顶着敌军密集凶猛的火力,和优势敌军血战了五个小时而没有崩溃,重创至少四艘敌舰,粉碎了日军攻击在鸭绿江口卸载的登陆部队的企图。可以说,北洋海军虽败犹荣!
最后,向英勇奋战的北洋海军将士们致敬
!向中国第一代海军先辈们致敬!

全文完

4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没有机会,因为差距还是明显的,而且不是说只有某一方面的差距。

其实当时联合舰队除了装甲防御不如定远号和镇远号以外,其余各方面性能都有优势。

这里不铺开说,仅仅说几个点。

此次海战中表明,大口径慢速火炮的威胁并不大。

海战期间,日本联合舰队曾多次被定远号和镇远号的305毫米巨炮击中,但并没有1艘军舰沉没。

相反,中口径速射炮的威力很大,尤其对于装甲防御较弱的军舰是毁灭性的杀伤力。

152毫米速射炮中日对比则是0/5,而120毫米速射炮则是2/33,速射炮方面几乎是日军压倒性优势,也就是2门:38门。

中口径速射炮的射速非常快,而且120毫米和152毫米炮弹对于定远号、镇远号铁甲舰也是有很大的损伤的,更被说其他的军舰。

于是,海战中双方发射炮弹总数为1:20。

也就是说,北洋水师每发射1发炮弹,对方发20发。

这种情况下,北洋水师能够保住两艘铁甲舰和一般左右军舰带伤返航,已经算是幸运。

大家注意,除了定远号、镇远号以外,北洋水师的来远号、经远号装甲巡洋舰也是比较强的。

它们有类似铁甲舰的中央装甲盒结构,保护着要害部位。侧面的水线装甲由三段装甲拼接而成,上方9.5英寸(241毫米)、下方5.2英寸(132毫米),主炮露炮台胸墙装甲8英寸(203毫米),炮台采用后部敞开式炮罩,厚度1.5英寸(38毫米)。至于司令塔,侧壁厚度6英寸(152毫米)。

可以说,这样的装甲防御还是比较强的,并不弱于联合舰队的主力舰。

但是,由于攻击力相差太大,这种防御也挡不住日本的中口径速射炮。

经远号被击沉,来远号中弹高达225发,军舰的上层建筑被毁,舰身进水,舰舷几经倾斜,最终凭借不错的防御能力返航,但上层甲板及军官舱木制部分全部烧光,甲板尽毁,钢梁暴露钢铁变形,整艘军舰只剩下骨架。

可以说,来远号中弹225发还能够幸存本身就是奇迹了。

此战,北洋军舰中弹远多于日军。日军中弹最多的是小军舰赤城号,因遭遇多舰围攻才中弹30发,余舰中有7艘中弹是个位数。


相比之下,北洋除济远号因先逃走而只中弹15发,其余各舰中弹都在百发以上,镇远号、来远号中弹至少二百发,被击沉各舰中弹也至少二百发。

看看这种中弹数量的悬殊,北洋水师无论如何不可能赢。

5

“原本可胜”这个论断不知道题主的依据是什么?

北洋水师号称世界第六,亚洲第一,然而,从1874年开始建设水师,到1888年北洋海军初步成军以后,这只舰队的建设之路,就矛盾重重。

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来源自经费。北洋海军草创,定额经费是每年200万两白银,但因为朝廷腐败,以及其他反对派从中阻挠,每年到北洋海军账上的也就100万两上下,这些经费用于北洋海军的日常运转已经非常困难了,所以前期购买的军舰装备,都是专门上奏单独申请的,到了后来,户部上奏禁止海军外购军火,由此使得北洋海军的发展完全陷入停滞。

而我们再来看看日本海军的情况,日本近代海军始建于1868年,比清朝赵了几年,1870年5月,日本兵部省拟制了一个建造200艘军舰为中心的建设强大海军计划,但由于财政困难而夭折。国了三年之后,又提出了一个18年造舰计划,准备建造铁甲舰26艘、大型舰14艘、中型舰只312艘、小型舰16艘、运输船16艘、共计104艘。

很遗憾的是这个计划,日本内阁没有批准。尽管如此,日本海军发展到甲午海战前,已经拥有各式军舰31艘,比北洋少了12艘。日本海军跟北洋海军一样,同样遇到了资金不足的问题,所以第一期的海军发展计划并没有完成。

在这种艰难情况下,明治天皇下谕令,从内库拨出了30万日元作为海军的补助费用。虽然30万只是天皇一年活动经费的十分之一,但他的举动令全国华族和官员为之感动,纷纷捐款,后来的议员们也把薪水的四分之一拿出来捐助海军建设。所以从经费上讲,日本比清廷要占优势的。

北洋海军到了后面这几年,都处于停滞发展的阶段,装备不更新,炮弹不添置,海军组织形式还属于封建军队,而日本海军已然是一支近代化的海军部队了。

从战舰数量上来看,北洋似乎占据到了压倒性优势,但自家人知道自己事,李鸿章在开战前夕,对朝廷的回复是,北洋海军可用的军舰仅仅只有八艘。而“亚洲第一”这个称号,是在1888年,自取得这个称号之后,北洋再没有添置一艘新军舰,再没有购买过任何军火,而这一时期,正是海军舰艇涉及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原先处于世界先进水平的舰艇,放在10年之后,早已经处于落后水平了。

同时,就是李鸿章说的这八艘军舰,当时的技术状况也让人堪忧。主力舰“定远”、“镇远”服役年限都在十年以上了,其他六艘也在6、7年上下,基本处于濒临淘汰的边缘,而且北洋海军日常的出巡任务十分繁重,长时间的高强度使用,对军舰的锅炉动力系统产生了严重的消耗,使得军舰的速度变慢,丁汝昌曾多次申请大修,但都得不到朝廷的回复。

更夸张的是,为海军提供燃料的开平煤矿,为了经济利益,无耻地将原先供应给海军的优质煤都替换成了劣质煤,本身舰艇动力系统已经开始老化,再加上使用劣质煤,情况可想而知。

北洋海军当时的炮弹也严重不足,当时海军的高爆弹都是购买军舰时附带的,年代非常久远,尽管船员百般爱惜,但当时的情况已经不能让人放心了,而国内的制造水平有限,只能制造实心弹和普通高爆弹,且高爆弹在战前也只生产了100多颗,这100多颗还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不能充分爆炸。

反观日军的主力舰,专门制造了克制“”定远”、“镇远”的三艘“松岛”级战舰,还有同时代火力最猛,航速最快的巡洋舰“吉野”。对比北洋海军8艘动辄服役7年以上的军舰,日本军舰9成以上都1891年以后服役的,在这些军舰上,装备了大量的旧式军舰的杀手锏,两支海军其实已经分处于两个时代,亚洲第一海军的名号早已经干杯日本联合舰队占去了。

我们甚至不用去分析战争怎么打,就能看得出,这一战还没开始打,北洋已经输的差不多了,除非日本海军的战略指挥比北洋还糟糕,不然笔者实在想不北洋海军如何“可胜”的?

6

甲午战争是中国人无法言说的痛,一个泱泱大国被一个蕞尔小国打得满地找牙,无论怎么说都是民族耻辱,这是毫无疑问的。

说到甲午战争的失败,多数人都把原因归咎于阵型问题,火炮炮弹不开花,情报战失败,确实有这方面的原因,但其实都不是最主要的。

最主要的原因,是高层惧战,将领贪生怕死。

19世纪一直到20世纪七十年代,还不能说是战争唯武器时代。要不然你就无法解释,抗美援朝战争,越南抗法战争和越南抗美战争武器弱势的一方如何取得胜利。

尤其是朝鲜战争,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跟美军差一个档次,甚至连二战时期的德军装备也不如,美国的综合国力也不是刚刚经历几十年战争的中国相比肩的;但最终却迫使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坐到谈判桌前。

实事求是地说,大清政府20年不遗余力打造北洋水师,每年的砸钱230万,北洋水师称为亚洲第一,哪一点落后日本了?

所以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固然有战术和武器落后的因素,但主要因素是中国的统治者们贪生怕死,军人素质低,是完全的体制问题。

地球人都知道,北洋水师是李鸿章洋务运动的结晶,水师骨干都是李鸿章安插的,是没有挂牌的李家军。包括入朝作战的军队,将领也是淮军。

可是这个李鸿章是什么人呢?借着洋务运动中饱私囊,跟俄国人签订中俄密约出卖中国东北,百姓对他的评价是可以从一副对联里看出来:宰相合肥天下瘦,司农常熟世间荒。

甲午海战前夕,大清派军队到朝鲜去,“民族英雄”内战高手被点名带兵,左宝贵听说后畏畏缩缩怕打仗,怕死。

李鸿章对他说:去吧,不一定会打起来的。

到了战场上,左宝贵当了逃跑将军。

但战后,这个临阵脱逃丢尽中国军人脸的家伙不但免于一死,还能回家安度晚年。为什么?

此人是淮军将领,李鸿章死党,李鸿章力保。

除此之外,战争中投降的将领,不是李鸿章淮军直系,就是他亲自提拔培养的。

聂桂林,在朝鲜一触即逃,淮军将领,处理结果:革职。吴敬荣,甲午海战广甲舰管带(舰长),李鸿章老乡,李鸿章一手提拔的。甲午海战爆发后,故意指挥战舰向礁石堆里开进,致使军舰触礁搁浅,此人放弃舰船登岸,被日舰集成。处理结果"革职留营,以观后效。

搞笑的是,此人带兵镇守威海南帮炮台,远远看见日军后,掉头就跑,日军不费一枪一弹掉头就跑。更 搞笑的是,此人后来不但没有被治罪,还当了"建安"鱼雷艇管带。

正当刘公岛海陆军将士奋战之时,北洋海军全部13艘鱼雷艇却临阵脱逃,途中为了逃离日本军舰的追猎而纷纷搁浅,所有鱼雷艇损失殆尽。这些艇长除了被俘的福龙艇长蔡廷干以外,王登云、李士元、刘芳圃、吴怀荣等都受到清廷的通缉,不过一个也没有落网伏法,看来都活的很逍遥自在。

如此众多的李鸿章亲信当了逃跑将军,有没有收到制裁,绝不是偶然的,那就是李鸿章要保存实力。

军队是李鸿章的政治资本,是他的命,没有了军队他就一文不值,轻则被对手排挤边缘化,重则被搞掉身败名裂;所以国家胜败不重要,保存实力才是压倒一切的任务。

所以什么民族利益,什么军人荣誉一文不值。

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这样的军队能大胜仗就出了怪了。

就是把他们装备跟日军掉个个儿,结果还是那样。

最叫人搞不懂的是,在任何一个国家一个年代,临阵脱逃是重罪,是要被杀头的;古往今来,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而在大清,这么多贪生怕死的家伙,竟然没有一个被砍头,真是颠覆了我们的三观。

甲午海战中国战败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中国教育体制落后。

老人家说,一个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

当中国的学生留着长辫子,还在背诵三字经,打算考秀才的时候。

日本人已经在弹钢琴,吃西餐,谈莎士比亚、亚里士多德了。

从1877年成立东京大学到1905年,近30年时间里日本就建立了84所大学。

这些大学有国立大学公立和私立大学;从学科性质划分,有工业、农业、商业、医学、法学等高等专科学校。

19世纪末,日本开始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在1907年入学率就提高到97.3%,基本普及了四年制初等义务,女子入学率达到95%.

到19世纪末,日本已有了完整的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实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体系。无论是各类学校的数量还是就学学生人数,都达到了可观的程度。

而且明治政府不遗余力在学校中灌输“武士道精神”,他们就把忠君爱国思想、纲常伦理、武士道精神揉合成一种军国主义教育,长期在学校和社会上推行。忠君、节义、廉耻、勇武、坚忍。

武士道精神是法西斯精神,给人类带来了灾难,但是用武士道精神武装起来的军队战斗力就是很强的,这是一个事实。

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假如日本军队中出了那么多的逃跑将军,战争过后他们的下场会是怎样?他们还能打胜仗吗?

7

甲午海战的失败并不是意外,而是意料之中。

北洋水师建立初期,规模上确实超过日本舰队,让日本人各种羡慕嫉妒恨。但也正是落后于中国海军的现实,刺激了日本奋起直追,疯狂扩充军备。在1890年,日本海军经费占到国家预算的10%,到了1892年,军费比例猛增到40%以上,为了购买军舰,日本发行了大量海军公债,还呼吁国民为海军建设捐钱捐物,连日本天皇都用皇室经费来支持海军。

与此同时,反观清朝的情况如何呢?从1888年到1895年这段时间里,北洋舰队在初具规模之后,竟然停止了发展,没有再增加一艘舰船。而且,就在1892年中日局势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情况下,户部居然为了慈禧太后的寿宴筹款而停购军火两年。在当时清政府看来,北洋水师用来看家护院就可以了,这点舰船已经足够,为什么还要再买。

北洋水师停止发展,日本舰队奋起直追,这一进一出,双方原本的差距被迅速拉平。而且,日本军舰购买时间比较晚,舰龄更短,航速更快,火炮射速也更快。到了甲午海战爆发前,日本海军不但总吨位已经超过了北洋水师,综合实力也是后来居上,取代了北洋水师的亚洲第一位置。

对于北洋水师的外强中干,李鸿章其实心知肚明,所以当朝鲜局势动荡,引发中日两国关系紧张时,他始终采取带有妥协性质的防守态度,希望通过外交途径和平解决。至于北洋水师的作用,用他自己的话来讲,也就是做猛虎在山之势,起到一定战略上的威慑,吓吓人就可以了。

北洋水师的失败,跟当时的环境因素有很大关系,清朝内部的腐败,统治者的不作为,守旧派的极力阻挠,而且满汉有别的官场规则,让身为汉人的李鸿章一直受到统治者的提防,甚至为了压制李鸿章,不惜削弱北洋海军,减少经费,不重视其发展,这些都使得这支舰队不能始终保持高水平,甚至后来下降到成了唬人的工具。

8

导致中日甲午海战失败最直接的原因是人心,其次是设备技术原因!清晚期一系列自绝后路政策加上外强列国的压迫,一昧的割地退让求和使整个国家名族的战斗心里逐步垮塌。人心齐,泰山移;人心是甲午海战失败的重要原因。





9

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失败的原因是:

1、在日本倾全国之力扩充军备,战争危险日益迫近的紧要关头,清朝反而放松了国防建设,以财政紧张为由,削减军费预算,从1888年开始停止购进军舰,1891年停止拨付海军的器械弹药经费。

2、日本战时大本营在挑起这场战争之前,制定了海陆军统筹兼顾的“作战大方针”。其战略目标是在中国直隶平原与清军进行主力决战,打败清军,压迫清朝屈服。中国方面,战前则没有明确的战略方针和作战计划。

3、信奉“武器决定论”是战争失败的思想原因 近代战争中,武器装备的作用远比古代更为重要。在晚清的政治家、军事家中,李鸿章特别重视武器装备。由于他的大力倡导和运筹,推动了洋务运动,组建起北洋海军和新式陆军,有利于提升军事实力。但因为李鸿章把武器作用极端化、绝对化,由“武器决定论”导致悲观情绪和失败主义。

4、主观方面:清政府的腐朽,造成中国军队在甲午战争中失败。战前,清政府不认真准备,战争爆发后极力奉行“避战自保”的方针,贻误战机,如平壤之战,威海卫之战的惨败。慈禧太后在国家危难之秋,大搞万寿庆典,不惜挪用军费,置国家利益于不顾。

政治腐败必然会影响到军队建设,甲午战争中,中国军队屡战屡败,溃不成军,没有打过一次胜仗,这和军队综合素质低下是有直接原因的。当时全国的军队中,北洋军是最好的,但即使是北洋军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军纪涣散、操练废弛、贪污腐化、精神萎靡等。






10

根本不可能获胜!因为,日本经过明治维新之后,其国家的实力已经大幅度提升,大有挤进世界列强前几名的苗头,而且其国人的思维也在发生三百六十度的大转变,由封建意识彻底转化成西方意识。转变思维方式,这对于满清来说比上尖刀山还难,所以说要喊满清蠢货打赢是无根本条件的。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