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校堪称国共两党共同培育造就军政干部的摇篮。国民党军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不少高级将领,都出身于黄埔军校。黄埔军校的毕业生,是国军的创建与发展的核心力量,而在黄埔军校就读的中共党员则在人民解放军的启创、发展与壮大整个过程中,一直都是中坚骨干力量。
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的结晶,是国共两党建军实践的开端,是孙中山先生总结吸取以往革命多次失败的经验教训,在苏联、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下,创办的一所肩负拯救民族危亡和反帝反封建伟大使命的军事政治学校。
黄埔军校建校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大批中共党人在这里教学和学习,并且参加东征和北伐,促进了中共的组织大发展。可以说,黄埔军校是中共探索革命武装的开始。共产党人在黄埔军校经受了锻炼,增长了军事才能和政治才干,为后来的军队建设以及武装斗争汲取了经验。
1924 年初,国共联合战线建立后,经过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以及苏联政府的帮助,黄埔军校在广州东郊的长洲黄埔岛上正式成立。
国共两党对办好黄埔军校都予以高度重视,孙中山亲自过问军校的大政方针和组织人事,并亲自兼任军校总理,委派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组成军校最高领导机构。
黄埔军校学习苏联经验,在军校设立党代表制度,实行党指挥枪,将新式军校置于党的领导之下。党代表对军校的各项工作实施监督与指导,保证了党的主义、方针、政策得以在军校贯彻落实。军校设政治部负责全校的政治教育与训练,进行强有力的政治工作。
军校认真贯彻落实联俄、联共政策,邀请苏联军事顾问小组把苏俄革命斗争的经验传授给学员,并欢迎一批共产党人进校任职,保证了黄埔建军的高政治素质。
黄埔军校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培养革命军队的新型学校。它一开始就为了革命的目的培养革命人才、尤其是军事人才而创办,为中国革命的两大阵营输送了大批人才。
民党军队的最高指挥机关基本上是由黄埔军校出身的将领组成的,黄埔毕业生中,出任国军兵团司令以上高级将官的有100多人。据不完全统计,在蒋介石和国民党政府统治大陆时期,黄埔军校前六期师生出身的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至少在270人以上。其中有特级上将1 人,一级上将5人,二级上将 5 人,上将7人,中将加上将衔2人,中将180人,少将71人。
蒋介石向来把黄埔前六期师生出身的军官,作为嫡系部队和自己依赖的中坚力量。蒋介石的“五虎上将”中,除卫立煌外,陈诚、刘峙、顾祝同、胡宗南皆出身于黄埔。蒋介石手下“五大主力”的指挥官,皆是黄埔系将领。第五军的杜聿明、邱清泉、李运成;第十八军的陈诚、黄维、彭善、方天、胡琏和高魁元;第七十四军的俞济时、王耀武、张灵甫;新一军的郑洞国、潘裕昆;新六军的廖耀湘,都是出身于黄埔军校前六期。
而在我党方面,担任过红军、八路军、新四军以及解放军的高级将领中,黄埔生也超过了40人;新中国成立后担任部长一级的达数百人之多。上个世纪,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确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的36位军事家,其中有16位曾经在黄埔军校学习或工作过。
具体来说,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十大元帅中的林帅和徐帅,十位大将中的陈庚、岁瑞卿、许光达也是黄埔毕业,36位军事家中的许继慎、蔡申熙、段德昌、曾中圣、左权、刘志丹、黄公略也都在黄埔学习过。
黄埔军校向来有着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这种精神是"弘扬立志救国救民、统一全国的爱国精神;弘扬革命理想信念、斗志旺盛的奋斗精神;弘扬国共真诚合作、顾全大局的奉献精神;弘扬英勇无畏杀敌、敢于献身的牺牲精神"。在争取民族独立的反法西斯战争中,无数黄埔健儿抛头颅,洒热血,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自由,战死沙场,他们都是中华优秀儿女,是我们的英雄。
黄埔精神的基本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是以爱国为核心的精神力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仍在发挥它的重要作用。
虽然放在今天,黄埔军校条件之简陋,学习内容之单薄,远远比不上任何一所军事院校;但是就其影响力与对中华民族做出的贡献来说,没有任何一所学校可以与黄埔相提并论。她是一所无法用级别衡量的特殊年代的特殊军校,就其意义来说,连美国的西点军校也无法与之相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