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雍正王朝》中的八王逼宫,雍正实际上已经赢了。老十三的出现,只是给雍正的胜利盖棺定论,保证他能完胜罢了。而老十三即便不出现,雍正也依然可以惨胜。
理由有三。
第一,逼宫党的目标不一致,这伙人只是一群乌合之众。
根据电视剧里面交代的剧情,逼宫党大致分两派:一派是关外的四位旗主王爷,他们逼宫的目地,不是要杀雍正,而是逼雍正交出部分权力,停止新政,恢复祖宗制度,为旗人多谋利益。
杀雍正,或者逼雍正退位,他们不敢,也没有那个必要。
另一派逼宫党是老八、老九、老十、弘时和隆科多,他们逼宫的最低追求,是把雍正拉下皇位,扶弘时上位。如果能杀掉雍正,他们当然更高兴。(不包括隆科多)
当议政逼宫开始后,这伙人一拥而上,七嘴八舌的,怼得雍正面红耳赤。
但是别看他们怼的欢,当老八开口后,这群人立马就分裂了。为什么会分裂呢?因为老八在逼宫前,他跟旗主王爷说的是“以八王议政取代军机处辅政制度”,他没有把逼宫的真实计划告诉四位旗主王爷。四位旗主王爷对老八的真实心思是全然不知的。
于是,当雍正和老八彻底撕破脸后,旗主王爷们就懵了。比如睿亲王,他在朝堂口水大战开始后,他就没有说过一句话。因为他发现,自己好像貌似被老八利用了。
因此从这个情况即可看出,逼宫党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团结,如果老八敢犯浑,四位旗主王爷是不会支持他的。而从逼宫的资本来说,四位旗主王爷才是逼宫的主力军(他们有四千兵力),老八只是光杆司令。
另外,隆科多跟老八其实也有分歧。他虽然被老八拉拢了,支持老八逼宫,但他行动的指导思想,仍然是“逼雍正退位”,也就是不听雍正的命令。
杀掉雍正,他隆科多也是不敢的。
所以,老八要实现把雍正挤下去的目地,实际上很难。如果旗主王爷们和隆科多都不支持他杀雍正,且雍正命令图里琛守住大殿大门,来他个鱼死网破,到最后逼宫党必然会先分裂。
第二,雍正打赢了“嘴炮”,挽回了百官对他的支持。
从剧情上看,雍正最伤脑筋的不是隆科多带兵逼宫,而是百官都不支持他。百官的态度让他很心寒,对自己的坚持产生了动摇。
但是,由于逼宫党故意混淆概念。明明知道八王议政的实情,却故意不说,因而这也就给了张廷玉绝地反击的机会。
当张廷玉一番慷慨陈词,不仅在理论上推翻了八王议政的合法性,让关外四个旗主王爷从心理上认输了。同时,也让看热闹的百官开始往雍正一方倒。最终只剩下气急败坏的老八、老九、老十,这三个人还在嘴硬。
但是此时嘴硬已经没有用了,因为关外四个旗主已经在心理上产生了动摇,百官也产生了动摇。就凭隆科多带的那几百个兵,显然是不可能应对的了后面复杂的局面了。
第三,逼宫党没有完全掌握兵权。
逼宫之前,老八跟老九、老十等一干心腹说自己之前的失败,是因为没有兵权,这次他拉拢了隆科多和旗主王爷,他有兵权了,他就能兵谏了。
问题是,他真的掌握了兵权吗?
先说四位旗主王爷。实际上,四个旗主王爷并没有取得丰台大营的兵权。他们只带了四千人马,以协助关内驻军整顿旗务的名义进驻了丰台和西山大营而已。他们的兵力跟两大营原有兵力,不是一个量级。
这四千人的作用,只是在逼宫的时候,造成一个已经控制了两大营,给雍正一种自己失掉了兵权的心理错觉。如果真闹翻脸,这四千人被缴械,是分分钟的事。
再说隆科多,他其实是兵谏的关键人物。
PS:有一个误解要先解释一下。不少人以为八王逼宫是在皇宫内进行的,隆科多控制了北京城的防务,有北京城做掩体,京郊两大营一时间打不进城内。但其实电视剧里面的八王逼宫,设定场所是在北京城外畅春园的澹宁居,不是在北京城里面。隆科多也没有把步军统领衙门的两万兵马都调到畅春园逼宫,他只是带了几百个人而已。
试想一下,几百个步军统领衙门的兵,就能造反吗?这点人撒到北京郊外,怕是塞牙缝也不够吧。
并且,步军统领衙门的兵进驻畅春园,隆科多的名义也是保护皇帝,不是造反。如果真的造反了,怕是步军统领衙门的兵也会瞬间军心涣散。
所以,我还是重复前面提到的观点:在大殿之内,真正拥有武力优势的,不是老八,不是隆科多,而是雍正和图里琛。因为隆科多虽然控制了畅春园的外围,但是大殿里面的防务还是由图里琛负责。
虽然说图里琛这个人也不是啥好鸟,一贯的见风使舵,但谁胳膊粗,他是明白的。放着雍正这个现成的皇帝他不保,去投靠不靠谱的逼宫党,他除非失心疯了才会这么干。
说到这里,不得不吐槽一下八爷党的智商问题了。康熙驾崩时,八爷党一伙人就是因为一起行动,没有留一个人在外面呼应,导致京郊大营的兵权被老十三夺了去。八王逼宫时,又是一窝出动,不在外面留人,又被老十三带兵勤王一锅端。这智商也是没谁了。
总的来说,电视剧中的八王议政逼宫,雍正并不是完全没优势。他只是不愿意在大庭广众之下,干这狗急跳墙的事而已,因为这会有辱他身为皇帝的面子。但如果逼宫党敢跟他狗急跳墙,他必然也会狗急跳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