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觉得《雍正王朝》中的八王逼宫,雍正实际上已经赢了。老十三的出现,只是给雍正的胜利盖棺定论,保证他能完胜罢了。而老十三即便不出现,雍正也依然可以惨胜。

理由有三。

第一,逼宫党的目标不一致,这伙人只是一群乌合之众

根据电视剧里面交代的剧情,逼宫党大致分两派:一派是关外的四位旗主王爷,他们逼宫的目地,不是要杀雍正,而是逼雍正交出部分权力,停止新政,恢复祖宗制度,为旗人多谋利益。

杀雍正,或者逼雍正退位,他们不敢,也没有那个必要。

另一派逼宫党是老八、老九、老十、弘时和隆科多,他们逼宫的最低追求,是把雍正拉下皇位,扶弘时上位。如果能杀掉雍正,他们当然更高兴。(不包括隆科多)

当议政逼宫开始后,这伙人一拥而上,七嘴八舌的,怼得雍正面红耳赤。

但是别看他们怼的欢,当老八开口后,这群人立马就分裂了。为什么会分裂呢?因为老八在逼宫前,他跟旗主王爷说的是“以八王议政取代军机处辅政制度”,他没有把逼宫的真实计划告诉四位旗主王爷。四位旗主王爷对老八的真实心思是全然不知的。


于是,当雍正和老八彻底撕破脸后,旗主王爷们就懵了。比如睿亲王,他在朝堂口水大战开始后,他就没有说过一句话。因为他发现,自己好像貌似被老八利用了。

因此从这个情况即可看出,逼宫党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团结,如果老八敢犯浑,四位旗主王爷是不会支持他的。而从逼宫的资本来说,四位旗主王爷才是逼宫的主力军(他们有四千兵力),老八只是光杆司令。

另外,隆科多跟老八其实也有分歧。他虽然被老八拉拢了,支持老八逼宫,但他行动的指导思想,仍然是“逼雍正退位”,也就是不听雍正的命令。

杀掉雍正,他隆科多也是不敢的。

所以,老八要实现把雍正挤下去的目地,实际上很难。如果旗主王爷们和隆科多都不支持他杀雍正,且雍正命令图里琛守住大殿大门,来他个鱼死网破,到最后逼宫党必然会先分裂。

第二,雍正打赢了“嘴炮”,挽回了百官对他的支持

从剧情上看,雍正最伤脑筋的不是隆科多带兵逼宫,而是百官都不支持他。百官的态度让他很心寒,对自己的坚持产生了动摇。

但是,由于逼宫党故意混淆概念。明明知道八王议政的实情,却故意不说,因而这也就给了张廷玉绝地反击的机会。

当张廷玉一番慷慨陈词,不仅在理论上推翻了八王议政的合法性,让关外四个旗主王爷从心理上认输了。同时,也让看热闹的百官开始往雍正一方倒。最终只剩下气急败坏的老八、老九、老十,这三个人还在嘴硬。

但是此时嘴硬已经没有用了,因为关外四个旗主已经在心理上产生了动摇,百官也产生了动摇。就凭隆科多带的那几百个兵,显然是不可能应对的了后面复杂的局面了。

第三,逼宫党没有完全掌握兵权

逼宫之前,老八跟老九、老十等一干心腹说自己之前的失败,是因为没有兵权,这次他拉拢了隆科多和旗主王爷,他有兵权了,他就能兵谏了。

问题是,他真的掌握了兵权吗?

先说四位旗主王爷。实际上,四个旗主王爷并没有取得丰台大营的兵权。他们只带了四千人马,以协助关内驻军整顿旗务的名义进驻了丰台和西山大营而已。他们的兵力跟两大营原有兵力,不是一个量级。

这四千人的作用,只是在逼宫的时候,造成一个已经控制了两大营,给雍正一种自己失掉了兵权的心理错觉。如果真闹翻脸,这四千人被缴械,是分分钟的事。

再说隆科多,他其实是兵谏的关键人物。

PS:有一个误解要先解释一下。不少人以为八王逼宫是在皇宫内进行的,隆科多控制了北京城的防务,有北京城做掩体,京郊两大营一时间打不进城内。但其实电视剧里面的八王逼宫,设定场所是在北京城外畅春园的澹宁居,不是在北京城里面。隆科多也没有把步军统领衙门的两万兵马都调到畅春园逼宫,他只是带了几百个人而已。

试想一下,几百个步军统领衙门的兵,就能造反吗?这点人撒到北京郊外,怕是塞牙缝也不够吧。

并且,步军统领衙门的兵进驻畅春园,隆科多的名义也是保护皇帝,不是造反。如果真的造反了,怕是步军统领衙门的兵也会瞬间军心涣散。

所以,我还是重复前面提到的观点:在大殿之内,真正拥有武力优势的,不是老八,不是隆科多,而是雍正和图里琛。因为隆科多虽然控制了畅春园的外围,但是大殿里面的防务还是由图里琛负责。

虽然说图里琛这个人也不是啥好鸟,一贯的见风使舵,但谁胳膊粗,他是明白的。放着雍正这个现成的皇帝他不保,去投靠不靠谱的逼宫党,他除非失心疯了才会这么干。


说到这里,不得不吐槽一下八爷党的智商问题了。康熙驾崩时,八爷党一伙人就是因为一起行动,没有留一个人在外面呼应,导致京郊大营的兵权被老十三夺了去。八王逼宫时,又是一窝出动,不在外面留人,又被老十三带兵勤王一锅端。这智商也是没谁了。

总的来说,电视剧中的八王议政逼宫,雍正并不是完全没优势。他只是不愿意在大庭广众之下,干这狗急跳墙的事而已,因为这会有辱他身为皇帝的面子。但如果逼宫党敢跟他狗急跳墙,他必然也会狗急跳墙。

最佳贡献者
2


雍正王朝是以二月河小说为主体剧本的电视剧,同时糅合了大量康雍时代的历史典故还有少许的野史传说。在这样一个虚构大于真实的世界之中,还真是一切皆有可能。

雍正王朝的世界之中,如果八王议政中没有老十三力挽狂澜,那么雍正肯定还有后招。

在八王议政之前,老八拉拢了三方重要人物,一方是皇三子弘时,一方是关外四位旗主王爷,一方是负责京城守卫的隆科多。

老八借着职务之便拉拢八旗旗主王爷的时候,老十三已经敏锐感觉到老八有不对劲的地方了。雍正前往老十三府上时,老十三说出了他的担忧,但雍正自信满满的说“让他去办,翻不了天”。还说正好借这个机会看看试试老八,要是脓包,迟早要挤了他。

说明雍正早已有了防备,还打算引蛇出洞。

甚至我们可以大胆推测一下,老八为首发动的八王议政有可能是心机深沉的雍正暗暗推动的,就是想借此机会一举清除所有不稳定的因素,来彻底消灭推行新政的阻碍。

而到了八王议政当天,雍正也只是震惊,并没有绝望。或许是老八发动的力量使雍正吃了一惊,但还在可控制的范围之内,所以雍正就借此看看谁才是真正的自己人。

想想当年康熙在位一废太子时,老十四伪造太子手谕制造兵变,康熙还有狼覃的三万兵马压阵。(来自宋安之独家原创)更何况野史传闻中以拥有血滴子这种特务机构而闻名的雍正呢,而且雍正也不傻,他推行新政遭到百官抵触,岂能不小心翼翼,肯定比之康熙的底牌还要多。

雍正的底牌隐藏的肯定更深,只不过不在明面上,像康熙的狼覃这张牌也是危机时刻出现过一次罢了。雍正的底牌肯定会在老十三没动静以后打出来,只不过最后老十三搞定了一切,没必要暴露底牌罢了。


雍正的底牌之一肯定有血滴子这种特务机构。

雍正登基时有三大功臣,老十三、隆科多、年羹尧。

而年羹尧雍正很早以前就在其身边安插了岳钟琪以防万一,结果要架空年羹尧大将军职务时,岳钟琪就起到了大作用。

像隆科多这种掌控京城守卫的人,雍正怎么可能放心他一个人,更何况以帝王心术来说,不可能百分之百的信任一个人,隆科多身边绝对有雍正安排棋子,关键时刻肯定会起到作用。说不定就如年羹尧身边的岳钟琪一般,也是步兵统领衙门的将领之一,可以调动部分兵马,并且杀了隆科多来扭转局势。

再说说如果真的没有所谓的底牌。

首先雍正这个人并非铁石心肠,他心机深沉。一般的皇帝,比如废太子胤礽在这个皇帝位上,面对这种逼宫,可能就乖乖认输了,但雍正不会。

在当时雍正登基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威望是够高的了,甚至八爷党与隆科多谈条件时,都共同认为太极殿那个位置也就是雍正的儿子坐的稳了。

所以雍正如果死抗到底,八爷党不敢杀他,局面肯定会僵持。

而京城外的丰台大营与西山锐健营就是一个转机,这两营是牢牢控制在雍正与老十三手里。(来自宋安之独家原创)也就是这两个人可以调动,两个提督也是出自天子亲卫上三旗,对于雍正是无比忠心。

当初老八与旗主王爷还有弘时,最后利用不知情的皇五子弘昼做证,说雍正亲口说过让四位旗主王爷进京整顿旗营兵务,还有老八保证明天把圣旨转发过来,才勉强使四位旗主王爷的四千兵马与四位将领共管两营。也就是说只能维持到明天。

如果第二天没有圣旨,以两营将领的忠心耿耿,绝对会进京勤王护驾的。而两营是守卫京城外围的唯一部队,兵马少说好几万甚至十多万,四位旗主王爷的四千兵马根本起不了什么作用的,最多牵制一下,而且通过雍正说的可以看出,两营人马是隆科多的好几倍,拥有很大优势。


还有就是雍正王朝中有一个bug

八爷党谋划八王议政,结果当天太极殿上朝,所有成员都进去了,这个就很反常,一般怎么说都会留下人在外面接应,更何况隆科多与他们只是合作,并非百分之百靠谱,京城外两营也不稳定,可偏偏这些发动八王议政的所有重要人物都在殿内,可以说是一个bug。

而隆科多的人马只是逼近宫内,还没有胆子冲到殿内,估计隆科多敢,手下也不敢,这时候就形成反包围。

隆科多人马包围宫内,使御林军大部动弹不得。但太极殿内还有以图里堔为首的几十个御林军,而发动八王议政的人都在殿内。如果惹急了雍正,让图里堔杀了这几个人还是轻而易举的,这时候群龙无首,外面隆科多的军队更加不可能乱来弑君。

以此来说,没有老十三关键时刻力挽狂澜。雍正可能会出动一些底牌,或者费劲一些一网打尽八爷党及其发动八王议政的旗主王爷和隆科多。

第67期雍正王朝分析到此为止!下期再见!

谢谢观看,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3

说到底,这一切都是在雍正帝的预料之中,当然有后招!

有人说,雍正帝本身就不是弄权高手,这样解释就是过度解读!当然,杨角风也不否认过度解读这么一说,但是说雍正帝不懂权术的,那就真的是小看他了,不懂权术他如何能从险象环生的九子夺嫡中胜出呢?

在讲八王议政逼宫之前,我们先分析一下当时的情况:

一、

雍正帝刚刚即位,就接连收拾了以隆科多为举荐人的诺敏,以老八胤禩为举荐人的张廷璐。

至此,隆科多和老八胤禩就失去了举荐权,再也没有举荐过其他官员了,即使举荐,雍正帝也一概不采纳。不仅他们,连张廷玉经过弟弟张廷璐的事,也不再举荐新人。也就是说,雍正帝此时已经牢牢把握住人事任免权,无人能夺走。

随后雍正帝接连发布了好几条任命,包括提拔李袚、提拔年羹尧以及提拔孙嘉诚等。可以说,在那个时间点上,提拔这几个人都是得当的,也有利于朝廷。

可是随着时间的发展,这几股势力,反而成为阻拦雍正帝推行新政的顽固势力,并且日益壮大起来……

雍正帝既然提拔他们,当然也不怕他们闹事,至少会派人监督,比如年羹尧身边的岳钟琪,伊兴阿,李袚和孙嘉诚身边的刘墨林。

前面一个大家估计没有疑义,怎么刘墨林也成了雍正帝的心腹探子了?

前一期我们也讲了,新科前三名,早早就被雍正帝预定好了,科举之前就派出了神秘道士通知了这三人。

比如刘墨林,好几次给雍正帝秘密汇报问题:

比如孙嘉诚弹劾年羹尧事件,当天晚上,雍正帝问刘墨林怎么回事,刘墨林回话:

“回皇上,孙嘉诚上这个折子纯粹是因为看不惯年羹尧的所作所为……和八爷他们没有关系!”

比如清流派后来发现刘墨林反对参田文镜,于是一伙人要连他都一起参。再比如李袚后来被罢官,刘墨林去送行,他连理都不理,刘墨林委屈的跟雍正帝在一起喝闷酒……

二、

雍正帝收拾了老十四胤禵,收拾了老九胤禟之后,反对势力暂时消失,至此,他开始推行新政。

刚才也提到了,随着雍正帝新政的推行,本来属于他这一阵营的年羹尧反而成为了新的反对势力。同时朝中的清流派也越发强大起来,雍正帝正好利用他们之间的矛盾完成自己的目的。

孙嘉诚为什么要执意弹劾年羹尧,说到底,雍正帝故意激怒的成分也在里面。

还记得年羹尧进京的时候,老八胤禩喊的那一嗓子吗?

“百官跪迎!”

官员们并没有马上跪下,直到喊第二遍才跪下的,这就说明这不是提前预演好的。一方面确实是老八胤禩故意给年羹尧下套,但从另一个角度思考,会不会是雍正帝默许的呢?别忘了,他就在城墙上面看着下面发生的一切。也就是这一嗓子,激怒了孙嘉诚,导致他跳着脚喊着要参他。

如果一开始,雍正帝还没有预料到清流派的强大,直到孙嘉诚求下雨来后,雍正帝才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

孙嘉诚在太阳底下暴晒的时候,谁都在陪着他呢?

都是一群清流,这里面就有后来被砍头的李绂好友谢济世和陆生楠,当然还有一个替雍正帝打探情况的刘墨林。这些人明知雍正帝反对孙嘉诚犯上,可惜仍然陪着他,其实说到底,就是在抱团反抗雍正帝,反抗皇权。

这下,大家明白雍正帝为什么要把孙嘉诚派往西北送死了吧?

以及后来又为什么要执意杀掉李袚以及谢济世和陆生楠了吧?

当然,杀李袚也是故意杀给老三胤祉看的,最终以饶李袚一命为代价,让具备免跪特权的老三胤祉再次跪倒在雍正帝面前,至此,清流一派,包括清流一派的领袖老三胤祉彻底被连根拔起。

三、

雍正帝处死年羹尧,还是派的李卫去的,这也说明,自己阵营也需要敲打一下,让他们明白,谁才是主子!

现在再看一下敢反对雍正帝的势力还有哪些?

就只剩下老八胤禩这个大钉子户,以及一些关外王爷了,当然后来的弘时是个小喽喽,他的死活全在雍正帝的一念之间,不足为惧。

这时候敢反对雍正帝的只剩下自己人了,也就是旗人,其实雍正帝不仅是大清的皇帝,他同时还是蒙古大汗,还是各旗旗主。

要想把这伙人控制住,其实还是相当难的:

这群人是既得利益者,大清的建立也是这些人的前辈用鲜血换来的,可以说改革最难的就是这些人。而且雍正帝都亲自下田耕种,都授予满族老农五品顶戴了,也不起作用,这些满人都懒散惯了,宁可把田租出去,也不自己种。

朝廷要是收他们的税,收多了,他们就闹事,收少了,他们就兼并土地,农民闹事,确实很难执行。

这时候,雍正帝怎么办?

其实很好办,只需要控制军队便可,再说白一点,只需要控制住八旗旗主便可。进一步说明白一点,就是既然大清律治不了你们这些旗人,我用军法总能治住你们吧?

整顿旗务,说到底,就是雍正帝要动用军法控制旗人!

而这才是压倒那些权贵的最后一棵稻草,也是逼着老八胤禩等人发动八王议政逼宫的最终手段。

用雍正帝自己的话讲就是:

“要是脓包,迟早得挤了他!”

四、

有人说老八胤禩逼宫的时候,明显雍正帝无牌可打了,要不是老十三胤祥及时赶到,他就真的麻烦了!

其实不然,至少有以下几个疑点:

老十三胤祥凭借着病躯一到两个大营就能接管,说到底并不是他接管,而是那两个提督控制住了局面,他去或不去,都能控制局面。不要觉得那俩提督是傻子,军国大事,别人刚刚共管,密报就已经呈递给雍正帝了。

雍正帝整顿军务的时候,刻意让老八胤禩和弘时联系旗主,并把弘历派往了江南李卫处,用意不言自明。说到底雍正帝也顺便看看弘时这小子靠不靠谱,如果不靠谱,连他一起拿下,难怪老十三胤祥都说:

“遇到皇上这样的一个好父亲,弘历真是有福啊!”

这句话让人非常费解的,把弘历派出去就是好父亲了?说到底,就是雍正帝不想让弘历看到兄弟们之间的互相残杀,这一点是老十三胤祥最不愿意看到的,而又不得不面对,所以才这样说。

再看后来图里琛进来给雍正帝报信,说自己手里没兵了,相信看了这么多期谈雍正王朝了,图里琛是怎么精明的人,不用多说。他作为雍正帝的御前侍卫大臣,他会让手底下的兵听隆科多的放下武器?

其实他就是故意这样说,目的仍然是终极试探大殿上谁是雍正帝一伙,谁是老八胤禩一伙,而之前雍正帝也是一个个观察谁是忠臣,谁是奸臣,目的是一样的。而且大家仔细看最后压着叛军进来的人,都穿着什么?

黄马褂啊,你还相信图里琛的兵都被撤了吗?

再说雍正帝担心老十三胤祥去哪,不要以为他等着老十三胤祥去带兵,说到底他担心的是这个:

“他不是被什么人劫持了吧?”

五、

因为这一切都在他安排之中,唯独老十三胤祥不见了,万一老八胤禩抓住了老十三胤祥,以此威胁,怎么办?这也是他为什么要对老八胤禩这样说:

“要是十三弟有什么三长两短,你和你的那些同谋们,那就自绝于天地,自绝于列祖列宗!”

等到见到老十三胤祥没事,他才松了一口气,老十三胤祥点头意思是说自己控制了军队,而雍正帝看来的意思却是“我没事”!

更重要的是,不要以为那四个关外王爷都是老八胤禩一伙的,这中间早就被雍正帝插入了一个卧底,雍正帝办这事最擅长了,这个卧底就是睿亲王。

大家要注意整个八王议政逼宫的过程,他的面部表情一直是木木的,唯独等到老八胤禩终于按耐不住蹦出来以后,他的面部表情开始变得诡异起来。

当张廷玉跳出来痛斥老八胤禩以及其余各位王爷的时候,别的王爷们都羞愧地低下了头,唯独这个睿亲王,环视了一眼各位王爷,不经意间露出了一丝微笑,而这个微笑,就是胜利者的微笑!

而且在老十三胤祥还没有来之前,雍正帝夸他,他还是笑着跪下谢恩的!

倒是老九胤禟一看慌了,马上心虚地说了一句:

“这睿亲王进京,和其他三位王爷一样,在一起一同议了整理旗务的纲目,还一起建议了八王议政,并没有谁在背地里另起炉灶啊。”

他越是说没有谁背地里另起炉灶,就说明这个人就是在另起炉灶!

如果这些理由还不能让你信服,请看雍正帝在貌似最艰难时刻的这个表情,这是大难临头的表情吗?这明明就是胜利的微笑啊!

所以,这一切都是在雍正帝预料之中啊,唯一没有预料到的,就是老十三胤祥没有到大殿,还好,只是虚惊一场。

就像之前老十三胤祥对老八胤禩协同旗务整顿时提出的疑问一样,雍正帝可是这样回答的:

“让他去办,翻不了天!”

看完分析,你还觉得雍正帝不会权术吗?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雍正王朝,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原创文章,喜欢就关注吧!

4

有啊,就是玉泉山后的血鹰。

血鹰手下有两支军队,一支是“血滴子”,另一支是血骑。



《雍正王朝》播了那么多集,大家不感到奇怪,为什么大名鼎鼎的“血滴子”从来就没有出现过?

当年康熙在位时,宫庭安全和随身侍卫由图里琛负责,而康熙外出的时候,狼瞫则率领一支铁骑暗中护卫。

狼瞫铁骑与康熙保持着紧密的联系,而这支部队的其中一部其实就是表面上的负责后勤的那支辎重运输车队。



这支部队的组织很严密,成员都是由以前战争中曾经受过战伤的士兵挑选出来抽调组成,几乎个个都是死士,武艺高强,训练严格,以一当百,待遇也远远高于其他部队的战士。只要他们出现在战场上,必然是一场击溃战。他们打仗是从来不要俘虏的,所过之处,必寸草不留。 当年二征葛尔丹,夜袭大营,击杀葛尔丹大妻的就是这支狼瞫铁骑的一部。

康熙出行时,他会每隔一段时间向附近的辎重队要一种特殊的供给――经书。如果超过一定的约定时间,没有接到来取经书的旨意,这支部队就立刻露出本来面目,全副武装,顶盔披甲,带上兵刃,迅速向康熙的位置靠拢,以防不测。


雍正也一样,与玉泉山血鹰军保持联系的靠的大太监李德全。

每天皇宫向玉泉山取水的那支运水的车队就是血鹰军的小分队。那支取水车队的车上会覆上黄旗,做为皇家标志,但其中一辆车的黄布幔是外镶白边。宫中发生异变,皇帝遇到危险,李德全就会让这辆车把黄布幔的白边换成红边布幔,神不知鬼不觉地把示警信息传达出去。

当玉泉山值队的警卫发现警示信息,就会迅速告知血鹰,盘据在周边的血骑和血滴子就会立即集合起来,领命出发,迅速入京,瞬间把皇城搞得天翻地覆。



营救皇上脱离险境是血滴子的任务,而血骑则会把所有敌对武力杀得片甲不留。

血鹰部队的人员也是由以前的战斗部队中曾经受过战伤的精锐战士严格挑选组成,忠心耿耿,武艺高强,还拥有最精良的兵器和马匹。以前的步兵战士就成为血滴子,而骑兵战士则加入血骑。选拔严格,训练更是十分残酷,是精锐中的精锐。血滴子大约一千余人,血骑则约有一万三千多人。



雍正接手康熙的皇位以后,自然也接手了康熙遗留给他的这些神秘武装,这支血鹰部队的战斗丝毫不亚于当年的狼瞫铁骑,甚至更强。

5

如果真发生如电视剧中类似情节,炒米抱歉地告诉各位,怕雍正是没有后手了。


雍正一度处于被动状态之下,几次差点跌倒。虽然被九爷骂结巴的状元郎和张廷玉等人都曾直言助阵。但此刻,其实已经不是靠言语可以解决问题的时候了,就是靠兵马在谁的手里。直到十三爷胤祥被抬进来之后,给了雍正一个眼色,意思兵权已经全部掌握了,雍正的脸才有一丝血色。

而胤禩敢于逼宫,在于他暂时掌握了京城内外所有兵权。


四位旗主王爷借整顿军务为名,利用弘时骗了弘昼“误传圣旨”,接管了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在《雍正王朝》里,这两支京畿卫戍部队是北京城城外的除此无他的部队。)而隆科多作为九门提督和领侍卫内大臣,又掌握了紫禁城内的皇家卫戍部队和京城公安武警部队。他利用巡捕五营的人马全部换防了侍卫营人马(《雍正王朝》里提到的御林军)。所以里外里的军权都在胤禩的掌握之下了。


但十三爷胤祥有着其他人没有的特权,那就是无论城里城外那支部队,里面都有胤祥的人,而且由于雍正对胤祥的信任,曾经特旨城外两营(仅仅城外两营,其实也多亏了这个特旨,最终救了自己)只奉圣旨和胤祥的手谕。所以胤祥可以随时接管城外两营的兵权。

但胤禩虽然暂时掌握军权,即便杀了雍正,他也不能自立为帝。他只有两种操作:


一是逼迫雍正同意所谓的“八王议政”。
雍正一旦同意”八王议政”参与议政的八王,里面铁定包含四位关外的旗主王爷,他们有兵权入股,而且暂时听胤禩的,那么剩下四个名额,他们最多留一个席位给雍正,剩下的都是八王胤禩的人,所以胤禩最终夺得实际拍板权,也就是通过这个方式,将雍正的权力转移给自己。


二是逼雍正退位,将皇位禅让给弘时。
然后自己把持朝政,弘时因为有把柄在胤禩手里,所以弘时便是一个傀儡。但弘时也是有野心的,而且这个方案里也是有漏洞的,所以对于胤禩而言这是下策。所以他选择了“八王议政”。

雍正如果没有老十三解围,那他的最终选择可能是坚决不同意”八王议政”的方案,转而双方妥协,进入下一种模式,即禅位弘时。然而有没有新转机,就得靠弘时了。

当然这一切都是假设,历史上没有“八王逼宫”;弘时也没有把柄落在胤禩手里,因为“恩科舞弊案”也是不存在的。所以这么惊险的一幕是不可能发生的。胤禩集团的力量实际上无法对雍正形成实际威胁。最终雍正的所有政敌都集中在雍正4、5年全部解决掉了!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6

先别扯什么粘杆处血滴子之类的,那个毕竟没在电视剧《雍正王朝》里真正出现过。

仅就电视剧的形势来判断,如果雍正和老八彻底撕破脸,玩狗急跳墙的话,他还是有一些胜算的,至少五五开。

首先,老八的阴谋已经被张廷玉揭穿了,而且四个铁帽子王也基本被分化瓦解了。这里会有人反驳,说张廷玉毕竟没有枪杆子,而老八却手握京郊两个大营的兵力和隆科多的步军统领衙门的人马。但我们不能把今人的思维套用在古代社会,中国古代是一个讲究“名正言顺”的时代,如果你名不正言不顺,即便是手握枪杆子,你自己都觉得心里没底,你的对手就会趁势分化瓦解你,要不然为啥中国古代会有那么多仅凭三寸不烂之舌就能退敌的例子呢?



第二,在君主权威达到顶点的清朝,老八名不正言不顺,还想把雍正拉下马,这个难度的确有点大。清朝是一个君主专制强化的朝代,大臣张口自称“奴才”,动辄三跪九叩,杀你头你还要谢恩领赏,说错话你也必须奉承,做臣子不是在辅佐皇帝,纠正皇帝,而是在配合皇帝实现其意志。以当时的情势来看,八王议政已被拆穿,四个铁帽子王已有退意,老八只能靠着“皇帝失德”硬撑,老九甚至有意把铁帽子王绑在自己的战车上,说“没有谁另起炉灶”。这时候如果老十三没出现,只要雍正借着老九的话,以皇帝之尊问罪于铁帽子王,铁帽子王十有八九会倒向雍正,朝臣们都是墙头草,到时候朝堂内的舆论形势肯定会为之一变。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在没有老十三出现的情况下,雍正依旧有夺回兵权的可能性。有人会纳闷,不是说京郊的两个大营已经被关外铁骑共管了吗,而且宫廷已被隆科多带来的人马换防了,哪里还有什么胜算。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京郊两个大营的兵权是共管,并非彻底被夺,而且是在没有圣旨的情况下。当时丰台大营的提督不听令,老八说圣旨明天就到,并抬出弘时和弘昼来压人,这才勉强听令,关外的兵马和参将才顺利进驻。可时间一长,转天一旦没有圣旨到来,听令于雍正和十三爷的丰台大营提督势必起疑,以这种高官的觉悟,他完全有可能自作主张,将关外军马拿下,并组织兵力迅速警戒,或立即向澹宁居靠拢,随时准备勤王护驾。



再有,朝会并不是在紫禁城开的,而是在澹宁居开的,这个地方位于京郊畅春园,所以它并不完全被隆科多的步军统领衙门所控制。用隆科多自己的话说,今天朝会出入的人多,才把步军统领衙门的人调来,把图里琛的御林军给换防了。于是这里就出了问题,步军统领衙门的士兵只知道是去维持秩序的,并不知道隆科多是叫他们谋反去的,如果丰台大营的勤王兵马赶到,与图里琛的御林军协同,告知他们真相,并威吓他们放下武器,你觉得他们该怎么办呢?

依我看,雍正如果能获胜,有可能会是这样的模式:

继续依靠张廷玉等老臣与胤禩等人拖时间,如实在不行就以皇帝之尊赦免铁帽子王之罪,并令图里琛就地拿下老八、老九、老十和隆科多等人,等丰台大营护驾人马一到,雍正就能取得全胜。

当然,抛开剧情,以雍正的性格,我猜他应该还是会有后手,比如像康熙的狼覃这样的秘密部队,其中居间联络的应该是雍正的大太监李德全。



因为李德全曾在朝会进行中提醒雍正说道:“皇上,要不要退朝?”有可能这是想告诉雍正:赶紧撤吧,我都给你准备好了。

7

应该没有,雍正必败。十三爷出现就意味着八爷和铁帽子王在军事方面瓦解了。不然他来干嘛?只是一个人来了,拖着病体,一点用也没有。所以他一来,雍正知道兵权没问题,心里踏实了。

再加上张廷玉的威望和皇权,反派败局已定。八爷临走时说,要不是四哥您是皇上,您是赢不了的,这句话其实不然。皇上只不过是个最大的官而已,要是孤立了,也就是说没有势力,反倒是最痛苦的。古今中外多少例证。要真是这样,那你八爷还搞这个干啥呢?八爷看透了关键时刻没几个人替雍正说话,朝臣中立 ,趁自己人多势众,打雍正措手不及,最容易逼其退位。这其实是兵法集中兵力,在时间和空间的某一点取得决定性胜利的原理。但是就在这一点上,老十三来了,并且相当于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消灭其主力。

8

《雍正王朝》,“八王议政”是仅次于“九王夺嫡”的大戏,其中情节波云诡谲,云飞雾绕。雍正登基为帝后,先后因山西追比国库欠款造假案,强推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摊丁入亩火耗归公新政,功臣年羹尧桀骜不逊被杀案,等多件事情损害了一帮人的利益,得罪了许多人,使得朝廷人心惶惶。所以,不甘于夺嫡失败和为雍正臣子,势力强大、野心勃勃的八爷党借机联络,企图逼宫使雍正妥协,同意“八王议政”,共享君权,甚至是直接将雍正强逼退位,扶雍正三皇子弘时为傀儡皇帝,八爷揽权摄政。

表面上看,“八王议政”逼宫党人多势众,名正言顺,可是在老臣张廷玉的反击下,瞬间失势。如题,八王议政逼宫,最后如果十三爷不出现,雍正还有后招吗?雍正能度过此“难关”吗?有些人可能没看懂这场“危机”,产生了错觉,以为雍正很危险。私以为,要理解上述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去看:

第一,“八王议政”谁是主谋?

“八王议政”从表面上看,以及在剧中我们先入为主的视角看,即雍正皇帝是好的,八爷党是麻烦制造者,很容易不假思索的认为雍正是在推动改革,损害了别人的利益,所以八爷党借机搞阴谋,企图在朝廷上强推“八王议政”逼宫雍正,朝臣挣得利益,八爷夺得权力。显然,当我们带着这样的视角看这件事情时,或者站在八爷党和第三方的立场看时,自然以为“八王议政”的主谋就是八爷。

但是,如此思索的话,我们就忽略了很重要的几个点。其一,谁是皇帝?谁把控朝局走向?其二,谁掌握着军政大权?其三,这种事情怎么能“突然”发生在朝堂之上?其四,雍正朝时,雍正和八爷党那个势力更大?等诸如此类的几个问题,如果仅仅从八爷的立场看,“八王议政”几乎没有什么立足的条件的。因此,在回答“八王议政”谁是主谋这个问题上,需要分别从雍正立场和八爷立场去分析,下面试着从这两方立场去分析,谁是主谋。

当我们站在雍正立场上看待“八王议政”时。雍正作为皇帝,朝堂之上,出现了“八王议政”这样的千古未有的重大政治事件,显然是不可思议的。疑点:其一,以耳目遍及朝野而著名的雍正皇帝,是不可能不对八爷这样的头号政敌严密监视的,为什么没有注意到八爷的如此阴谋之事呢?其二,为什么一向连县官都要自己亲自接见文化的雍正,在旗主王爷进京整顿旗营兵务之际,雍正却要派两个没有干过朝事的儿子,去代替自己接见呢?其三,八爷党是头号政敌,雍正为什么可以允许八爷负责与有兵权的外臣旗主联络呢?难道仅仅因为八爷负责过吗?

胤禛:“刚才弘时对朕说,召集八旗的旗主一同来整顿旗务,朕也认为有理……倒不是因为旗务非要他们整顿不可,而是让他们也来一块儿听听朕推行新政是为了江山社稷,免得到时候这些人又来掣肘。”

允祥想了想,说道:“奉天那边的铁帽子王一向都是八哥负责联系,离开了他只怕很难办好,交给他办……臣弟总有点担心……”

胤禛:“让他去办,翻不了天。他这个人水深难测,正好借这个事也看看他心里究竟有什么打算。如果是脓疱,迟早要挤了它!”说到这里他的眼中又闪出光来。

允祥:“既然这样,就叫弘时、弘历跟着八哥一起去办这件事,一来让他们历练历练,二来也有个耳目。”

胤禛:“好。弘历朕不想让他卷进去……想叫他到江南李卫那儿去,一来到下面多体恤民情,二来让他多积点人望。”

雍正新朝,八爷党势力盘踞朝堂之上,还能从各方面窜连搞事情,这不仅威胁到皇权,搅乱朝局的,而且使得雍正的改革不能推进,这是雍正所不能容忍的。因此,雍正必定想办法将八爷党彻底搞掉。

可是,要搞掉八爷党是比较困难的。困难在于,其一,八爷党势力强大,盘根错节,打击他们难度较大,甚至会惹出不必要的麻烦;其二,没有正当的理由,八爷党中八爷、九爷、十爷又都是康熙的亲儿子、雍正的亲兄弟,若是打击名义和手段不合适的话,必定影响雍正的名声,而且八爷党做事情处处占着声势,有一定的话语权,非有力的打击名义,只要一打击八爷党,很容易被反噬;其三,八爷党群体较大,真真假假难以区分清楚。其实上雍正朝时依附八爷党的多是因为雍正政策利益受损的人,因同时他们也都是朝臣,如果打击他们用力过猛的话,就会导致朝廷人心惶惶,于朝局不利。因此,摆在雍正面前的问题是,打击瓦解八爷党是必然的,但必须要有正当的名义与合适的手段,还要追求风险最小化。所以,找合适的名义,打击掉八爷党中八爷、九爷、十爷这样的带头大哥就好。

那如何打击八爷党呢?作为帝王,拥有至高无上的皇权,有话语权,行的是光明正大之道,打击对手还是比较有优势的,只需要名正言顺就好。一旦名正言顺,就是替天行道,代天行诛,对手名义上站不住脚跟,自然是砧板上的鱼肉。八爷党这样的政敌威胁自己不是一天两天了,为什么不打击呢?就是因为八爷党有不错的政治智慧,行事大都冠冕堂皇,没有名正言顺的罪行,而且爱朝中有很大的声势,轻易打击不仅没效果,反而落下昏君、不教而诛的骂名。且八爷党这样的头号政敌,必须要一网打尽,斩草除根,要不然也收不到什么效果。政治斗争大多表面风平浪静,不见波浪,不便于彻底铲除政敌。所以,对于雍正来说,给予八爷和八爷党一定的自由,让他们自由奔放的活动一下子,让他们有可以坐实且不小的罪名,正好名正言顺的打击,斩草除根。

因此,私以为,雍正看上了整顿旗务这件不大不小的事,按照惯例给予八爷办事机会,让弘时和弘昼这样没经验的人盯一下,给八爷足够的搞事情的空间。为的就是让八爷党把罪名坐实,对其斩草除根。所以,雍正才说“不想让弘历卷进来”、“让他去办,翻不了天”、“是脓疱,迟早要挤了它”、“到底露出真章了”之类的话。其实上,当把这些话结合起来思考,可以说雍正才是“八王议政”的主谋。

另外,当我们站在八爷党的立场上思考谁是“八王议政”的主谋时。对八爷来说,实力强大而没能夺得皇位,心有不甘,所以随时伺机而动,谋求翻盘,即使翻不了盘也要搞臭对手;对于八爷党呢,主要是因为雍正改革导致利益受损,站在八爷党这一边是希望通过“声势”在雍正那里争取利益,也是知道八爷会有所行动再押一注,当然,这群家伙,大多数还是知道八爷翻不了天的,只是说在八爷党这个“利益受害者共同体”之下,也需要有所表示,相互取暖而已,其实上对他们这样不想实心干事情,只想捞好处的家伙而言,不管谁当皇帝,他们的利益都难以得到保障的。

允祀:“大家可以据理力争!有句话我没有告诉你们,皇上的身子骨已经一天不如一天了。身体不好,精神不济,因此肝火就旺,许多旨意都是率意而行,我真担心列祖列宗辛辛苦苦创立的江山会……”

于是,当八爷看到旗主王爷进京是个绝佳的机会时,就抓住了雍正改革得罪了许多人,以此为政治题目,他就开始谋划、行动了。八爷党呢,也是听八爷计划,听得高潮迭起,跟着八爷的步伐采取适当行动。从发起逼宫的主动性上看,确实是八爷党主动谋划的,主要参与、主动推动的。若是只站在八爷党的这边看,或者单纯草率的将八爷党看成雍正的政敌的话,确实八爷党就是“八王议政”的主谋。但是,必须要明白一点,雍正不主动给他们机会,他们根本没有任何活动空间。雍正这样的阴鸷之主,不是他故意的话,是绝不可能给他们可乘之机的。

综上,结合站在雍正和八爷党双方的立场上的分析,私以为,雍正才是“八王议政”的主谋,因为对于八爷党这样的政敌来说,雍正不给机会,他们是没有任何机会的。八爷党只是“八王议政”主动发起者,不过是按照他们自己的思路,顺着雍正的轨道进行活动罢了。

第二,对雍正来说,从未有危机,无需后招,无招胜有招。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认定“八王议政”的主谋是雍正。从当时的情形来看,似乎八爷党占据了上风,甚至可以实现他们梦想。但是,真的是这样的么?

从八爷党逼宫的时机来看,是在雍正强推改革直接得罪读书人、士绅,为朝廷财政大肆抄家,为吏治得罪清流之后,迎合着雍正要整顿旗营兵务之际。八爷党以雍正因“革了”部分人利益违反祖制为口实,站在被雍正“革了”利益受害者的立场上,在朝堂强推“八王议政”,企图分享君权,甚至逼退雍正。也就是说,其实上,八爷党逼宫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抓住了雍正改革违反祖制这个点,其他方面是几乎没什么竞争力的即便是八爷党里很多人,其实都知道八爷这么做的目的何在,他们依附八爷党不过是利益受害者的相互取暖罢了,实际要做出逼宫这样的行为他们多数是不敢的,最大的支持也就是朝堂上默不言声。

接下来看看八爷党手里的牌。八爷党逼宫的口实,罗列雍正的罪责,主要有,其一,雍正用人不当,导致朝廷出了奸臣酷吏,朝野人心惶惶;其二,雍正为强推自己改革意志,抹黑先皇康熙圣名;其三,雍正不听“忠言”,杀“忠臣”;其四,雍正登基后,做的很多事情都违背祖制。

允祀:“皇上能让臣说话就行!曾几何时,谢济世、陆生楠向皇上忠言直谏,皇上就是不让他们说话,而且杀了他们。今天大臣们都在这里,我问一句,在圣祖仁皇帝手里有这样的事吗?没有!皇上训旨口口声声抬出圣祖仁皇帝,圣祖治国是这样子的吗?不是!我大清列祖列宗艰难竭蹶,励精图治,苦心经营创下了这一片江山社稷,到了圣祖手里政治清明,版图一统,百姓安居乐业,国势蒸蒸日上,人称康熙盛世!可皇上口口声声圣祖晚年倦勤,吏治腐败,国弱民穷,好像圣祖留下的基业是一片不可收拾的烂摊子!臣窃为圣祖不平!”

八爷党当时手里的兵力如何。表面上看,八爷联络了四位旗主王爷,通过“共管”的方式,“控制”了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其实上是几乎毫无用处的。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只有雍正和十三爷两个人的命令管用,虽然弘昼和弘时被忽悠稀里糊涂的说了一番话,但是没有圣旨或十三爷的手谕,几位旗主王爷参与共管的人马,只是暂时去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住一晚上罢了,连住酒店都不如,毕竟住酒店还有选择权。要想抓住权力,能够管点事情完全不可能。

因为,一方面,朝廷上的影响力八爷党还可安插自己人,而军队就连康熙去世他们也抓不住,何谈雍正当朝几年之后了,且这种实打实的权力,雍正绝对不会给予八爷党机会做手脚的。从另一方面来讲,朝臣都是随利益摇摆不定的奸诈狡猾的狐狸,但是当兵的人却多是直肠子,多是愚忠,又他们全都是雍正和十三爷的人,没有圣旨或十三爷的手谕,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那些人不可能听几个暂时参与共管人的话的。何况仅仅一晚,接待一下,几乎都没时间干什么事情了。而八爷党他们还企图第二天搞事情,完全不可能的。只要几个旗主王爷的人想搞事情,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那些人作为雍正和十三爷的心腹,可轻轻松松将他们搞定,随时勤王护驾。

维护京城步军统领衙门的人,虽然说部分人被隆科多换了,但是,并不是说换了的人就一定会跟着隆科多八爷党搞事情的。雍正登基后,君臣名份已定,那些个护卫小子,几乎都不敢轻举妄动,逼宫弑君这种滔天大罪,谁都知道后果是什么样子的,掺合了就是死罪。就如成济一样,成了事也得被自己人杀了,以正名。像八爷党这类野心家想搞事情,他们搞他们的,小卒们只想看看,最多关键时刻偶尔跳出个别出头的人而已,天子家事、大人物的事,关老子球事,老子只想正常上班下班,领工资吃饭活命,丢命的事情还是算了。而且步军统领这种靠近皇帝的人,相信绝大多数都是雍正足够信得过的人吧?!

其实上隆科多也是如此,颤颤巍巍地找个机会试试罢了,成了有功突破一下尴尬的命运,败了也可接正常换房为借口,只是他蠢到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高估了自己,更不知道雍正早想找机会搞他了。关键是他还说了这句将他送上天堂的话,愚蠢!可怜!

隆科多:“皇上这话真让奴才无地自容。奴才这样做也是为皇上着想,为祖宗的江山社稷着想。现在不仅是奴才,也不仅是九门的将士,就是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的将士也和奴才是一个心思——伏望皇上虚衷鉴纳臣下的忠言,不要动不动就以兵刑相加。”

如此来看,其实上八爷党只是抓住了雍正违背祖制等几个口实,至于兵权,和步兵统领衙门的人,其实上基本上还是站在皇权这一边的。当然不管宫里斗争如何,这些人最后也还是大多数站在皇权这一边的。然而,他们强推的“八王议政”等几个议题,几乎都是站不住脚跟的,一旦被人攻击,立刻没了议题,便搞不了事情。

剧中,我们看到雍正被八爷党逼得几乎晕厥,其实上站在雍正的立场上看,雍正一方面是在示弱,让政敌先全部跳出来,好一网打尽;另一方面,也是查看等待时机。后面,张廷玉出马,直接击溃“八王议政”的提案,驳斥了八爷党居心叵测的口实。如此,八爷党没了做文章的题目,没题目再多议,就是犯上作乱。

张廷玉:“从来就没有什么‘八旗议政’这一说!在今日重提所谓八王议政,不但不合时宜,而且只能扰乱国家政局,断不可行!”

张廷玉:“自我当今皇上御极以来,秉承先帝遗愿,为了江山社稷,为了天下苍生,宵衣旰食,励精图治,推行新政。摊丁入亩,使国库每年的赋税增加了一半,而穷苦百姓也减轻了负担;火耗归公,也只是使那些地方大员没有了‘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进项,但国库却因此增加了二成的收入。田文镜在河南推行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虽然让那些有田的大户损了一些利益,但河南一年就增加了四成的赋税,穷苦百姓也相应减轻了负担。这些都是有目共睹之事。八爷,你久在朝廷中枢重地,这些难道就不知道!别人反对新政,八爷你是最不应该反对新政的!”

而四位王爷,永信、勒布、诚诺勒布都承认了张廷玉的话,都罗完全是自己的人。也就是说即便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存在危机,此时危机也化解了。了解康熙雍正朝局的大臣,谁不知道八爷是什么心思呢?八爷党有作文章的题目时,尚知道其中利弊,都在观望,没了题目,他们就更不会掺合了。

综上,也就是说,八爷党的逼宫的政治题目被张廷玉击溃后,就没任何机会了,没站得住脚的政治题目的政治斗争,就是送人头。而丰台大营、西山锐健营、京城九门,不过是八爷自以为掌控住罢了,连其中最基本的逻辑的没弄清楚。因此,对雍正来说,只需要轻轻松松将八爷党的政治题目击溃,就没事儿了。相反在雍正的立场上,还反而希望八爷党多猖獗一点,好让罪名坐实,让他们获罪于天,自绝于天下,自绝于列祖列宗,方便斩草除根。至于,十三爷出不出现,对本无任何兵权的八爷所操控的政治斗争,作用不大。出现了,有足够的震慑效果,不出现的话,八爷党也翻不了天!

雍正:“允祀!你是铁了心要自绝于朕,自绝于列祖列宗吗!”

因此,雍正不需要后招,只要将他们的政治议题击溃了,一切OK。

第三,彻底铲除八爷党

八爷党居心叵测搞的“八王议政”的提议,犯上作乱罗织的雍正罪名,被张廷玉击溃后,就宣告了八爷党的彻底失败。如此,八爷党鸡蛋碰石头的斗争,终于证实了八爷党自以为是的影响力多么的不堪一击,也将自己送进地狱。而雍正呢,目的也达到了,八爷党的罪名坐实,而且还跳出了一个对自己不利的隆科多,以及吃饭砸锅的弘时,收获不浅呐!接下来就是如何收拾他们的问题了。

雍正:“···偏是像允祀、允禟他们这样的小人,打横炮使邪力,必欲取朕代之而后安,他们的心思不在天下,不在臣民,只是希图这位上那点子威荣,他们狗猪不如般龌龊!对……他们是猪,是狗,是阿其那!塞思黑!”

对于八爷、九爷这样的政治恐怖分子,考虑到他们是先皇的儿子,雍正首先将他们给赶出了皇家体系,并取名“阿其那”、“塞思黑”,给他们的身份、为人下了定义。接着就是该抄家的抄家,该流放的流放。但是,并明着不杀他们,而是圈禁。以示宽仁,皇恩浩荡,同时还能获得美名。其实上,如此做比直接杀了他们更有杀伤力,故作姿态,表演而已。

对于隆科多和弘时,也不方便除之。隆科多可以圈禁起来,慢慢让他“自己死”;弘时,只能先忍着,等到忍不下去的时候,秘密除之。

如此,八爷党彻底被击垮,“贼王”已除,皇权得到巩固,其他八爷党小喽啰自然树倒猢狲散,从此只需守住皇权,平衡朝局,做自己想做的事。

结语

综上,私以为八爷党逼宫搞得“八王议政”这一出表演,只不过是八爷党按照自己的意愿,在雍正划定的轨道上活动罢了。他们操控着站不住脚跟的政治题目,幼稚愚昧至极。对雍正来说,是可以轻松击溃的,根本没危机,雍正目的达到,让玩火者自焚。更提几个外来小喽啰,没有圣旨和十三爷的手谕,想在一夜之间夺丰台大营、西山锐健营兵权,搞事情,不异与痴人说梦。因此,十三爷来不来都不重要,雍正也无需后招,把八爷党的政治议题击溃就好了。而对八爷党这些人来说,这么无用的折腾,还不如在朝臣观望之际,兄弟三个人将病怏怏的雍正直接打一顿打死有效果呢。以上是个人见解,望各位批评指正,欢迎评论交流。

9

第2019章 畅春园八王爷突发难,澹宁宫雍正帝挽狂澜

却说畅春园内外,已被隆科多手下的几百人把的严严实实。惟独议政的澹宁宫内外,依旧由图里琛带侍卫把守,皇帝才暂时性命无忧。

在张廷玉一番慷慨陈词之后,关外远道而来的四大亲王面红耳赤。尤其是张廷玉说道愿与八王爷同时辞官归乡,着实的将了八王爷一军。这四位亲王看在眼里,低下头沉默不语,嘴上不再提什么八王议政。这四大亲王中,有的人依旧稀里糊涂,但是也不缺明白人。

睿亲王与其他旗主三位王爷上朝之后,越看发生的情形越不对劲。尤其是在八王与张廷玉一番舌战之后,八王爷根本不想辞官归隐,睿亲王终于明白他们这从关外来的四个王爷是被这位所谓的八贤王利用了,心里道:“哼,什么八王议政,根本不是八个亲王议政,我看就是你这个八王爷自己议政,看样子你这八王爷是想取雍正而代之啊!谋逆是万万不能的!”

想到这,睿亲王刚要说话,又看了看八王和隆科多,还有边上另外三位亲王,又咽了回去,眼下隆科多控制了畅春园外围,其他三位王爷的态度不明,看来还得从长计议,看这情形,一时半会完不了。

果不其然,八王爷依旧在那里慷慨激昂,说到兴起,也不管张廷玉刚才已经戳穿了八王议政根本就是个不存在的东西,直接从座位上一跃而起,指着雍正的鼻子说:“皇上四哥,你即位以来,失德失政,不然你为何害怕八王议政!”

老九和老十见此情形,也从座位上跳了起来,应和着他们的八哥——他们眼中那个应该当皇上的人。一时间,张廷玉刚刚压住的局面又乱了起来,朝堂之上嘈杂震天。

喧嚣之中,儋宁宫梁柱子之上人影晃动,旁人都在关注八爷党的说辞,加之人影无声无息,根本没有人注意头上柱子的情形。只有雍正帝一人看在眼里,紧绷的神经稍微放松了下来,厉声说道:“都给我住口!”八爷见雍正如此镇静,似又恢复了往日九五之尊的威严,十分诧异,但是九爷、十爷却傻愣愣地根本没有注意,依旧吵吵闹闹喊着八王议政。

这个时候,睿亲王站了起来,大声呵斥道:“陛下说了,住口!你们难道还抗旨不成?!”睿亲王也是个练家子,声音异常宏亮,立刻镇住了场面,不过,更重要的是,一下子把九爷、十爷这些人喊愣了,这才不再吵嚷,两个人加上八王不解地望着睿亲王,那眼神分明是在说:“你是哪头儿的?!”

睿亲王哪头儿的?当然是雍正这边的,在雍正察觉柱子上的身影同时,多年习武的睿亲王也敏锐地察觉了到,上面来了两个人,手里似乎还拎着什么东西。再一看雍正的表情,瞬间明白发生了什么。于是乎,在雍正说话之后,立刻起身附和雍正皇帝陛下的口谕:住口!

澹宁宫大殿如死一般肃静,站在外围的朝臣们看着这些满洲贵胄,都不知道接下来要发生什么。

“你们都下来吧!”雍正皇帝一声令下,柱子上的两个人旋即跳了下来,落在地上,宛若轻羽,每个人手里,都拎着两个黑色包袱,囫囵地包着什么东西,圆滚滚,湿乎乎。

“叩见陛下!”两个人一落地,立刻跪在了陛下面前。

“还愣着干什么,快把好东西拿出来,让大家看看!”雍正皇帝一声令下,两人将包袱轻轻一抖,包袱里的“好东西”瞬间滚落在大殿之中。

众人上前一看立刻汗毛树了起来,有人啊的一下,失声道:“人头!”关外那四大亲王,认出了那四个人头,正是他们派去接管西山锐健营和丰台大营的四个参将。

睿亲王跪在地上:“奴才死罪,陛下开恩”,其他三个亲王也跟在后面,高喊:“陛下开恩!”

“陛下,锐健营尽在陛下掌控之中!”“陛下,丰台大营兵马已在畅春园外,随时听候陛下调遣!”梁上下来的两个人跪在地上,向雍正请命。隆科多见情况不妙,就想开溜,被门口的图里琛薅着领子扭了回来,一把扔在地上。

雍正看了一眼他这位舅舅隆科多,从牙关里崩出三个字:“押下去!”又扭过头去看了看四大亲王,道:“你们四个可知罪?”

“奴才们知罪,奴才们也是被人蛊惑。”睿亲王边扣头言道,其他三位王爷依旧是随声附和。

雍正皇帝想了想卧病将亡的老十三,看了看孔武的睿亲王,随即说:“朕看在眼里,睿亲王睿智勇武,忠君侍主,留在朕身边襄理政务,其余三人,出关去吧。念你们被人蛊惑,且不加罪,罚俸一年,下去吧。”

被人蛊惑?被谁蛊惑呢?这事情很明显。以贤明著称的八王爷一听,眼睛黯淡了下来,也顾不得什么君臣之礼,一下子瘫坐回了椅子上,九爷、十爷这俩迟钝的王爷也大概看明了情况,杵在那楞楞地看着他们心中本来要当皇帝的八王,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

怎么办?还容得他们怎么办?失去了军权,他们还能怎么办?此时此刻,已经不需要他们办什么了,雍正皇帝就替他们办了。

“来人,将他们几个送回去,严加看管!”雍正帝一声令下。

八王看了看还在发愣的两个傻王爷,愤愤地说:“还愣着干什么,走!”说完,瞅了一眼雍正,哼了一声,走出大门。九爷和十爷也傻哼哼地跟了出去。

雍正帝终于再也忍不住,指着三个人的背影,顾不得皇家体面,破口道:“你们是猪,你们是狗,你们是阿其那,你们是塞思黑!”

听得在场的人齐刷刷的跪下,山呼万岁,殿堂之上,又复往日威严。雍正帝看着又一次向他摇尾的众臣,坐回龙椅,望着从柱子上下来的两个人,缓缓说道:粘杆处侍卫护驾有功,忠心之至,朕心甚慰,赏...

各位看官爷,你们说该赏点什么呢?欢迎留言,看着不错您就点个赞呗~

10

有,大不了直接让图里琛率卫队进来把他们杀了。

《雍正王朝》中雍正帝推行新政,损害到了八旗的利益,八旗贵族纷纷不满,作为雍正帝的死对头,八爷党看到了希望,老八胤禩联合八旗旗主、隆科多等人逼宫,力图架空雍正,进而使自己掌握大权或者清君侧,扶立弘时上位,自己当“周公”。八王议政逼宫最终失败,从剧中看主要是因为老十三胤祥将兵权夺回才使得雍正胜出的。

其实雍正帝对此早就对此胸有成竹,当初雍正帝命老八胤禩负责整顿八旗王爷军务时,老十三胤祥对雍正帝提出了自己的担忧,结果雍正帝对此说了一句:“让他去办,翻不了天。”这句话表明了雍正帝对胤禩联合八旗旗主之事早有预料,而且还有了解决的办法。

果不其然,胤禩借助整顿八旗军务,向关外的铁帽子王痛述雍正帝推行新政、改革祖制,损害八旗子弟的利益。铁帽子王听后义愤填膺,决定与八爷一起逼宫,但是他们与胤禩的目标不一样,他们是希望逼迫雍正恢复祖制,而不是想雍正下台。

随后八爷党又拉拢了九门提督隆科多,关外的四王军队进驻丰台大营,他们认为自己志在必得,于是在八王议政上上演了一出逼宫好戏。

在剧中八王气势汹汹,雍正帝也好像乱了手脚,满朝的大臣没有敢为雍正出头的,尤其是汉人,一说话就被八王呛回去,最后张廷玉舌战群王,虽然在言语上占了上风,但是根本阻止不了八王。

看到这里觉得雍正必败,但是后来老十三的出现扭转了局面。

其实老十三不出现雍正帝也不会败的,虽然表面上隆科多是九门提督,还把宫廷侍卫换了,而且丰台大营、西山锐健营被关外旗主的人马接受。

但是实际的情况并不是这样的,丰台大营与西山锐健营并不是被接收,而且共管。

其次皇宫并没有被隆科多控制,首先图里琛手里也有人马,隆科多进入殿内还是图里琛允许的,虽然在殿中,雍正帝叫图里琛调两棚御林军,图里琛说御林军已经被调走了。这其实是雍正帝故意让图里琛说的,他就是要看看哪些人反对新政、支持八爷,因为图里琛管的不是御林军,而且清朝并没有御林军这个说法,图里琛手里是皇帝的近亲侍卫,只听从皇帝的调遣,怎么会被隆科多调走?隆科多进殿都还是图里琛允许的。

还有后来老十三进宫也证明了隆科多根本没有控制住皇宫,如果隆科多控制住九门了,老十三还能进入皇宫,如果老十三能进,但是后来他命人押上来的几名将领能进宫,种种现象都表明时局完全是掌握在雍正手中的,老十三原本在养病,雍正没打算让他参与其中,但是他听说后急忙赶到丰台大营帮助四哥。

这段剧情是《雍正王朝》中最精彩的部分之一。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