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草包空军戈林司令想展现德国空中优势想立功了,希特勒只好让陆军休息一下,结果天气突变戈林没有轰炸,给了英国人和法国人三天时间。
希特勒犯下如此重大错误的原因主要有三条:
第一,相信了德国纳粹空军元帅戈林的鬼话,戈林看到德国陆军势如破竹横扫欧洲大陆,空军虽然也取得重大战果但是和陆军迅速击垮波兰、法国的战绩相比还是太逊色了。因此戈林向希特勒保证德国空军就可以消灭敦刻尔克的英法联军残部。
第二,希特勒希望保存装甲部队的实力为后续进攻苏联积蓄装甲攻击力量。
第三,希特勒低估了英国,这一老牌海军强国动员全国民用船舶参与抢运的强大力量。本来希特勒希望依靠空军和潜艇的拦截实力以最小的代价让英法联军全军覆没。事实上最初抢运的两天,英法联军的大型军舰运输可谓一败涂地,在德国U型潜艇和空袭攻击下近万名官兵葬身鱼腹。好在丘吉尔迅速改变策略,改用征集全国民用小型船只参加抢运。面对英法群起的运输大队,以及大量驱逐舰的保驾护航下,最终德国潜艇无法逐一下手,只能有限的攻击一些较大运载量的船只,从而让英国人完成了这一史诗般的海上大撤退
总结了一下诸多方面的研究,比较有说服力的解释简单整理如下:
1、种族论
希特勒曾经不止一次的提到“不列颠人是仅次于日耳曼人的优秀民族,对待这样民族一定要让他保留尊严的媾和。”帝国元首的亲英态度试图让英国回到谈判桌,屈服在他的魔爪之下,从而决定放英军一马。但元首似乎并不知道,丘吉尔并不是张伯伦,而是一位真正的铁腕首相。
2、争功论
空军元帅戈林看到陆军要吞下这么大的战果,深深感到自己帝国元帅、纳粹二号党魁的地位岌岌可危,一再怂恿希特勒保留珍贵的装甲力量,仅仅依靠世界第一的德国空军就能消灭这一地区的敌军。而希特勒本人对于佛兰德平原的地形也颇为熟悉,认为泥泞的多河流地区会让他珍爱的装甲部队遭受巨大损失,随即下令装甲部队停止前进,英法联军由空军歼灭。
支持这个观点的重要依据是古德里安自传中对于5月24日元首命令的一句引述:“把敦刻尔克留给空军处置,如果占领加莱有困难,把那里也交给空军。”
3、炫耀论
希特勒曾经对他的副官们说特别想把狄特里希的党卫军精锐部队调到敦刻尔克,与英法联军一决雌雄并借此大肆宣扬纳粹党的直系武力。这种说法虽然比较牵强,但也的确符合希特勒狂傲自大的心理,毕竟国防军和党卫军是完全不同的领导关系。
4、政治论
希特勒认为,佛兰德平原的居民是真正的日耳曼后裔,他想在这里建立一个弗兰德共和国以保留最纯粹的日耳曼血统,而敦刻尔克是这个地区人口最多的城市,希特勒并不希望在这里上演一场大屠杀而恶化他与佛兰德人的关系。
5、军事论
在许多学者眼中,部队休整等待后续部队是一种很合理的解释。据说是伦德施泰特向希特勒进言说,装甲部队跑的太快太远,补给线太长,通讯受到影响,连续的突进也消耗了装甲师的战力等等。
虽然从道理上说确实无可厚非,但分析当时的战场形势和伦德施泰特的行事作风,这位传统普鲁士将军实在不像能给希特勒提这样意见的人。有着强烈荣誉感的巴伐利亚贵族后裔怎么可能放弃全歼敌军的辉煌荣誉空手而归?显然不符合常理。虽然丘吉尔在回忆录中也推测是伦德施泰特的进言让希特勒最终下令停止进攻,但多种资料显示,这样的推测并没有找到合理的依据。
6、战略论
还有一种被忽视但越来越被重视的论点,就是德军统帅部对英法联军的战略意图判断出现了问题。5月24日下令原地待命,5月26日又下令开始进军,短短两天的命令,行军指令的口吻与意图都是截然相反,这不得不让人怀疑是否是德军统帅部在筹备什么而突然发现了敌军的真实意图而不得已突然改变战略方向。
提出这个设想并非空穴来风,在5月24日上午,因为陆军统帅部没有向希特勒上报集团军指挥权更改等问题引发激烈争吵,意见不统一的最高统帅部在此时重新部署战场兵力无可厚非。如果是这样,那么下达陆军原地休整、空军接替施压的命令看起来还比较顺利成章。更有力的一份证据提到,5月26日伦德施泰特的参谋部监听到了英国远征军的撤军命令,立刻电告元首大本营,13时30分,元首告诉布劳希奇,装甲部队可以进军。
感谢邀请。
首先,德国兵力是两倍于英法联军的。如果希特勒继续向敦刻尔克进攻,是完全可以将英法联军消灭在海滩上的。
1940年5月10日清晨,德军136个师在3000多辆坦克引导下,绕过马奇诺防线以A、B两个集团军群进攻比利时、荷兰、法国、卢森堡等国。德军的主攻方向选在左翼的A集团军群,指挥强大的装甲部队,在马奇诺防线的北端——曾被视为是坦克无法通过的崎岖而森林密布的阿登山区发动进攻。这让向比利时进军迎战德军右翼B集团军群的英法联军大失所料,仅十多天时间,德国装甲部队就横贯法国大陆,直插英吉利海峡岸边。北部的联军事实上已经被包围在法国北部的佛兰德地区。5月27日比利时军队投降,40万英法联军开始全部集中向敦刻尔克撤退。西面的英吉利海峡成为联军绝处逢生的惟一希望。
首先是在法国北部的战事明朗后,德军需要为下一步作战行动保存装甲部队实力。加上戈林向希特勒保证空军可以消灭敦刻尔克的联军。敦刻尔克地势遍地沼泽和低洼,不利装甲部队前进,没有必要让装甲部队遭受损失。德军总司令部曾计划由B集团军群统一完成最后包围的作战。
众所周知,德国虎式虽然凶猛,但数量有限,德军高级将领担心对苏作战中没有足够的坦克拿出来进攻。希特勒痴迷于古德里安的闪电战中,他将装甲车部队视为掌上明珠,戈林的空军足以让撤退中的英法联军吃上大亏。
行动过程:
早在5月19日,英国就预见到失败已成定局,战时内阁指示海军部制定组织远征军撤退的计划,代号“发电机行动”。该行动由多佛尔军港司令海军中将伯特伦·拉姆齐全权指挥,计划从法国沿岸的加莱、布伦和敦刻尔克三个港口,每天撤退一万人,并集中了30艘渡船、12艘扫雷舰。拉姆齐同时建议加强空中掩护力量,但英国空军战斗机司令部司令休·道丁上将表示只有在满足保卫本土的前提下,才能派出战斗机前往敦刻尔克。
同年5月20日,德军主力到达英吉利海峡沿岸,英法联军约40个师被包围在法、比边境的敦刻尔克地区。
此外,也有人认为希特勒有政治上的打算,让一部分英军撤回英国,政治上有助于与英国媾和。包括前线装甲部队指挥官的一些人表示反对,他们认为应该继续前进。不过此说和希特勒24日下达的13号指令不符,在13号指令中,希特勒下令B集团军和空军配合,尽快消灭包围圈中的英法比荷军队。
此时,英法联军在敦刻尔克地区三面受敌,一面临海,处境非常危急,唯一的生路就是从海上撤往英国。幸运的是此时古德里安以没有接到命令为由裹足不前,整整休息了两天,直到22日才根据A集团军司令部的命令北上攻击沿岸港口(古德里安《闪击英雄》),给了英军以逃出包围圈的机会。
同年5月22日,英军2个步兵师和1个坦克旅在阿拉斯地区对德军进行了反击,这次出其不意的反击重创了快速推进之中的德军。
同年5月24日,希特勒下令装甲部队停止追击——这一命令被很多军事历史学家认为是希特勒在二战中第一个愚蠢的命令。关于这个下达这个命令的原因有很多说法。其中一个说法是希特勒从政治考量,希望留下和英国谈判的余地,但是5月24日下达的第13号指令明确指出“下一个作战目标是,通过北翼我军实施向心突击,歼灭在阿图瓦和佛兰德地区被包围的法国、英国和比利时军队,迅速夺占和守卫那里的海岸。”,显然这一说法猜测因素过多。
而更多的资料都认为是由于22日英军的反击使得A集团军司令部产生了误判,主动提出了暂缓攻击的建议。而这正符合希特勒希望将装甲部队保留到继续攻击法国这一任务的需求,于是同意了这一建议。
“十一时三十分,希特勒来到在夏尔维尔的A集团军群司令部,在那里听取了一次战况报告,并征询了集团军群司令部的意图。伦斯德强调,步兵应在阿拉斯东部进攻,而机动部队则停留在朗斯-贝顿-埃尔-圣奥梅尔-格拉夫林一线,以便截住在B集团军群前面撤退的敌军。很显然,他之所以这样强调,是由于担心冯·克莱斯特战斗力薄弱的装甲集群挡不住正在撤退的英国部队。希特勒高兴地发现无论是伦斯德已经做的还是他建议要做的事都很合乎他自己的想法,因此,他表示完全同意集团军群司令的意见。希特勒一再强调他表示同意,并说为了即将采取的作战行动,现在尤有必要节约地使用装甲部队。同时,如果在敦刻尔克周围的包围圈收得太紧,空军的活动反而会受到妨碍。”选自《第二次大战的决定性战役》
“说到这道著名的命令的责任问题,不管伦斯德后来怎样辩解,他必须与希特勒分担责任。元首在5月24 日早晨,曾到伦斯德将军设在查理维尔的A集团军总司令部去过,伦斯德建议在离敦刻尔克不远的运河一线上的装甲师应当停止前进,等候更多的步兵部队的接应。 希特勒同意了这个建议,并且认为装甲部队应当保存下来,留待进攻松姆河以南的法国军队时使用。他还说,如果盟军陷入的袋形地带缩得大小,就会妨碍空军的活动。停止前进的命令可能是伦斯德获得元首的批准以后立即发出的。因为据丘吉尔说,英国远征军曾截获到德国那天早晨11点42分下达那个命令的无线电报。希特勒和伦斯德当时正在开会。”选自《第三帝国的兴亡》同时,这一命令也得到了约德尔、伦德施泰特等人的支持,由于此时攻击敦刻尔克的德军共16个师,他们分别属于2个集团军群的4个集团军,龙德施泰德希望在继续攻击前理顺复杂的指挥系统。不管如何这就给了英国一个千载难逢的喘息之机,使其组织海上撤退成为可能。
行动结果:
敦刻尔克大撤退,从1940年5月26日至同年6月4日历时九天,实际上是5月26日、6月2日和3日共三个晚上,5月27日至6月1日共五个全天,总共有338226人撤回英国,其中英军约21.5万人,法军约9万人,比利时军约3.3万人。但这些部队撤离时将重装备全部丢弃,带回英国只不过随身的步枪和数百挺机枪而已,在敦刻尔克的海滩上,英法联军共丢弃了1200门大炮、750门高射炮、500门反坦克炮、6.3万辆汽车、7.5万辆摩托车、700辆坦克、2.1万挺机枪、6400支反坦克枪以及50万吨军需物资。
在撤退中,英法联军有4万余人被俘,还有2.8万余人阵亡,这些伤亡人员中,有的是在抗击德军进攻坚守至关重要的防线时战死的,有的是在海滩等待上船时丧生在德军空袭和炮火下,还有的是在海上随着被德军击沉的船只而葬身大海。
有关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历史讨论一直都是比较热门的军事历史话题,其中关于为什么希特勒要在胜利在望的时候下令停止追击英法军队,最终导致了战略上的失败这一问题,也有很多人都讨论过了。
在很多人的猜测中,希特勒下令停止对英法军队赶尽杀绝,从而给了他们撤退的大好时机,主要是因为希特勒还希望可以与英国结盟,所以下手留有余地。不过这种说法可信度并不高,毕竟在之前的很多战役中,德国军队攻打英国军队还是挺狠的,并没有留余地,更何况这个时候。就连丘吉尔本人对这种说法都是嗤之以鼻。还有的说法认为希特勒不愿意误伤了敦刻尔克附近的荷兰地区,这一说法主要源自于他对于种族之上的这种病态追求。不过这个可以说也是无稽之谈。
如果单看当时的作战部署的话,更有说服力的是战略部署上的一次重大失误,而其中空军的头儿戈林负有很大一部分责任。攻打英法的时候,其实希特勒在国内仍然没有到达地位稳固的时候,当时的陆军对他仍然颇有微词,很多人觉得发动这样一场战争并不是明智的,并且也瞧不上希特勒的出身。而对于希特勒来讲,更希望通过胜利来进一步稳定自己的政治地位。对于戈林来讲,则是想要抢功,毕竟之前陆军几乎所有的风头都出尽了,空军作为一支新兴的力量,需要上位的成绩。希特勒也许在戈林身上看到了让陆军灰头土脸的机会。所以部署装甲部队停止前进,主要以空军的攻击为主。
但是希特勒没有料到的是,德国空军对于海战还有海滩站并不擅长,许多炸弹掉到松软的沙滩上并不能立马爆炸,并且空军对于袭击船只也没有经验,所以几乎是一团乱,而这个时候装甲部队再上已经来不及了。所以总体上讲,这次主要是一次错误的战略部署导致。
因为侧翼的隆美尔向龙德施泰德报告,至少有5个师的敌军在几百辆坦克的配合下对他发动进攻——实际上英法联军反击的兵力只有一个步兵营和1个坦克连。接到隆美尔这个报告以后,加上前线各部队指挥已经陷入混乱,5月24日早晨,龙德施泰德向前来视察的希特勒请求:让A集团军停止进攻,在现有位置等待步兵部队上来,同时阻挡英法联军撤退的路线。
希特勒对这个意见表示赞同,认为装甲兵应该留着下一步的对法作战,于是批准了这个建议,同时要求在北面的B集团军立即加紧进攻,消灭包围圈内的英法联军。
龙德施泰德随即下令A集团军停止进攻。但是由于B集团军攻击并不顺利,而且英法联军有从海上撤退的迹象,5月26日希特勒随即下令A集团军恢复攻击,但是遭到英法联军的有力抵抗,最终未能突破防线,大批英法联军士兵得以顺利撤到英国。
所谓敦刻尔克德军不乘胜追击,应该是指希特勒下令装甲部队暂停48小时那档子事,一般来说,这事的锅都是希特勒和戈林胖子来背,国防军的将军元帅们个个把自己打扮的伟光正,于是什么希特勒要放英军一马啦,希特勒要和英国讲和啦就都冒出来了。问题实际情况呢?
隆美尔吹嘘击退5个师的反击引发了老将们对侧翼安全的担忧
首先引发这个问题的,是5月21日英军在阿拉斯发起反击,给了隆美尔的第七装甲师一个闷棍,虽然因为协调问题实际参战的英军不过旅级单位——两个步兵营和两个坦克团(英军坦克团实际上是营级建制),一共两千来号人和七十多辆坦克,虽然英军最终被打退并损失了大半坦克,但是第7装甲师也损失惨重,于是隆美尔骄傲的宣称,他打退了敌军五个师的进攻!隆美尔的牛皮成功的引发了以A集团军群司令龙德施泰特为代表的老将们的"马恩河恐惧",22日,法军步兵和坦克部队在康布雷再次发起反击,这进一步加深了老将们和希特勒对装甲矛头侧翼的担心,这个时候德军内部关于是否要暂停装甲部队进攻等待步兵跟上的争论,以龙德施泰特,第四集团军司令克鲁格为代表,包括装甲集群司令克莱斯特在内都支持暂停进攻,而总参谋长哈尔德则支持古德里安为首的装甲部队军师长们继续进攻的意见。
暂停令并不是放英军撤退,而是给了英国远征军和法国第一集团军重组防御,逐次抵抗并撤退到敦刻尔克的机会,看态势图就知道,实际上24-26日的战线距离敦刻尔克还有一段距离,而德军26日恢复进攻后要到28日才打到敦刻尔克城下。
显然官司最后打到了希特勒那里,24日希特勒访问了龙德施泰特的A集团军群司令部,显然希特勒最终支持了龙德施泰特的意见,当天就发布了禁止装甲部队进一步推进的命令,按照老将们的想法,装甲部队应该停下来巩固侧翼,等待步兵和炮兵跟上来再解决英法联军,这个时候戈林胖子又跳出来拉仇恨,声称空军就可以解决包围圈里的敌人,戈林这是习惯性拍马,不过也给自己弄了口大锅。
龙德施泰特在促成暂停令上起到了很大作用,正是他最终说服希特勒同意暂停进攻
装甲部队暂停持续了大约48小时,26日希特勒接到报告说英军正在利用敦刻尔克港口撤退,于是暂停进攻的命令立即被取消,但是此时为时已晚,敦刻尔克英法联军利用这48小时已经重整了防御,尤其敦刻尔克港不再是前两天防御薄弱的状态,德军虽然经过休整也无力快速突破英法联军在敦刻尔克的防线,只能眼睁睁看着一船一船的联军撤回英国,最终到6月4日发电机行动结束,20万英国远征军和近14万法,比,波兰部队撤到了英国,只有最后断后大约3-4万法军最终被俘。
其实敦刻尔克暂停进攻的命令并非希特勒主动提出的,戈林也仅仅是事后拍马,实际上法国战役期间希特勒并不像后来莫斯科战役之后那么偏执,而是很能听得进将军元帅们的意见,显然最后是龙德施泰特说服了希特勒(当然和其他纳粹将帅一样,龙德施泰特战后死不认账),当然,这也和希特勒自己同样担心侧翼有关,而且显然老将们和希特勒也希望为之后法国战役第二阶段保存装甲部队实力,当时谁都不知道法国人正在全力拼凑的魏刚防线如此不堪一击,而且装甲部队长途奔袭数百公里之后,本身的机械状态和补给情况也非常令人堪忧,加上敦刻尔克一带河道纵横沼泽密布,被认为是不适合装甲部队进攻的地形所以希特勒最终采纳了老将们的意见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至于戈林胖子,那纯粹是个出来跳梁背锅的小丑而已。
所谓希特勒放英军一马之类的说法则纯属扯淡,如果真要放英军一马,希特勒吃饱了撑得在26日发现英军撤退迹象之后立即下令恢复进攻?希特勒和老将们纯粹是低估了英国的运输和组织能力而已(英国人自己也低估了,最初英国人认为能撤出6-7万人就烧高香了),他们只是认为背靠海峡的英军已经是瓮中之鳖,迟早能吃掉。实际上暂停进攻的命令也并非是给了英军撤退的时间(暂停令是24-26日,英军26日才开始撤退),而是给了英法联军撤退到敦刻尔克重组防御的时间。
顺带再说一句,所谓英军卖队友不让法国人上船的说法也是不准确的,从26日撤退开始到29日之前法军统帅部和包围圈内的法国第一集团军司令部都多次严令禁止法军放弃国土撤往英国,擅自撤退者以逃兵论处!直到29日晚才撤销撤退禁令,也就是说之前登船的法军都是违令的逃兵,而29日当夜就有一批法军登船撤退。所以说英军在法军司令部取消禁令之前拒绝逃兵登船也是很正常的做法。而撤退中最令人恶心的一幕是,6月4日最后一批接运尚在防线上成建制抵抗的法军的英法混合船团抵达港口之后,从城里突然涌出了数万法国溃兵涌向码头,这些人是前几天既不参加防御战,也不敢顶着轰炸去码头海滩等待统计撤退的逃兵,这批人占满了最后一批撤退的船位,导致防线上奋战的部队大多数撤退下来时已经无船可上只能束手待毙。实际上最后撤到英国的法军,绝大多数也都被送回法国参加6月5日开始的第二阶段作战,而其中只有少数人有幸再度跟着英军从瑟堡等港口再次撤出,绝大多数人最终没有逃脱被俘的命运。
这个类似的问题之前回答过,突然停止攻击原因是担心来自东方的威胁。
1940年5月23日,即希特勒下令装甲部队停止前进的前一天,苏联开始在罗马尼亚边境集结军队,并告诉德国“比萨拉比亚问题必须尽快解决,如果罗马尼亚政府拒绝接受,苏联决心使用武力。” 尽管在双方的秘密协定中比萨拉比亚是与苏联势力范围,然而德国最担心的是万一罗马尼亚不接受,苏联付诸武力并乘势吞并罗马尼亚怎么办?
因为当时的罗马尼亚属于中立国,而此时德国主要石油进口国就是苏联和罗马尼亚,罗马尼亚是当时欧洲仅次于苏联的第2大产油国,1941年石油产量558万吨。
战前德国所需石油大部份靠进口,1939年进口量达到517万吨的历史最高峰。1939年9月德国入侵波兰后英法开始对德进行海上封锁,德国只能就近从欧洲进口,进口量大减。1940年德国生产石油130万吨,进口石油230万吨(150万吨来自罗马尼亚);1941年德国进口石油237万吨,其中从罗马尼亚进口209万吨,上半年从苏联进口28万吨。从1941年下半年起,罗马尼亚成为德国唯一的石油进口来源地。
德国最担心的就是?罗马尼亚被吞并,德国就失去了石油进口来源,将无法支持战争。对于苏军陈兵罗马尼亚边境,德军最好的措施就是静观其变,将装甲部队做为机动预备力量,万一东线有问题可以及时增援。如果东线平静的话,也可以投入西线加强对法国等的进攻,毕竟自身石油储备有限。
从日后德军的表现来看,确实出于这方面考虑。此后苏联陈兵边境之后,安静了20多天,直到6月15日才开始行动。在此期间,德军已经基本结束法国战役,虽说放走了敦刻尔克30多万盟军部队,不过对于全局稳定倒是有所帮助。不得不说,在德军西线已经基本达成战役目标,主力可以随时增援东线情况下,苏联依然在6月中旬“收复”了比萨拉比亚和北布科维纳,之后又占领波罗的海三国。
试想如果在5月份德军东线兵力仅有5个师的时候,发动对德国进攻的话,德国如何应对?所以敦刻尔克德军的行动的确是不得已为之的难言之隐。
希特勒为什么不下令攻打敦刻尔克,放走了那么多英国士兵呢?
这属于世界未解之谜,在德军的战役日志,备忘录里,没有找到准确的答案。不过我们可以就当时的历史环境加以猜测一下。
1.德军物资难以维持
经过长时间的战斗 德军装甲部队疲惫不堪,他们在等待补给,抓紧休整,准备最后的决战。
2.空军元帅戈林害怕陆军独揽军功
有史料证明,赫尔曼·戈林确实和希特勒保证过:只用帝国空军,就可以全歼这些英法联军。第三帝国的空军可以自己处理。
但是空袭效果不佳,贻误战机。
3.此地地形复杂,有沼泽泥泞之地
希特勒害怕装甲先头部队会被困在沼泽地带,导致德军丧失主动权,受到英法联军的猛烈反击。
4.希特勒如果下令全歼,怕激起国际社会与英国的强烈抗击。
这个我认为是最主要的。
希特勒已经横扫西欧大陆,强大的军事实力让他有足够的信心,认为那个以前一直执行绥靖政策的英国,一定会俯首称臣的。
没有必要赶尽杀绝,如果全歼他们,反而不利于他们下定决心投降。
5.希特勒民族主义情绪很重,他更厌恶东线的苏联人
苏联曾经和德国一起瓜分了波兰等地,这让希特勒认为,劣等的斯拉夫人怎么能与高贵的日耳曼人平分秋色呢?
所以他此时很可能已经开始考虑东线对苏作战的问题了,开始准备全力应对东线战役了!
毕竟纳粹海军比英国皇家海军来说,弱小的多,很难登陆英国本土作战。
这种未解之谜,可能只有希特勒自己知道当初为什么会下达这样的命令吧!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陆军横扫欧洲,势如破竹。连号称“欧洲陆军第一强国的法国”都仅仅不到两个月就被德国完全占领。可见德国当时的强大战斗能力,在此期间曾经发生过一次匪夷所思的事情,也就是我们熟知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德军明明可以完全剿灭英法联军,但是偏偏的就从德国部队的眼里跑掉了。让人感觉到非常的匪夷所思。同时这也是一场非常有名的历史谜案之一。今天小编我就带大家来解密一下当时为什么会放掉敦刻尔克中的几十万英法联军。
此次事件是历史迷案,不少人都推测希特勒为什么要放掉盟军,包括希特勒和所有的当事人都没有一种权威的解释,只能靠后代的一些专家进行推测和演变,觉着几种可靠和可行的想法。
首先第一种就是当时人的私心在作怪,当时由于德国空军和陆军不和,再加上陆军履历战功,这对于空军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威胁,而且当时德国空军总司令戈林,也想在此战役中分一杯羹,就对希特勒说:“英法联军已经是苟延残喘,已经不需要陆军在进行追赶,派遣空军即可把他们全部消灭。”而且最让人头疼的是连希特勒都相信了戈林的话,所以在德国装甲部队正在追即知识突然收到了停止追击的命令,而作为军人就是服从命令,被迫放弃了追击。与此同时,由于海滩的效应,空军的炸弹投放下来之后咋进土坑的威力会被大大缩减,这对于剿灭敌军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对此德国空军在敦刻尔克的大规模轰炸起不到相应的预期效果。语了英法联军长时间的喘息机会,而且英国方面也正在积极地组织救援,直到将这几十万英法联军全部安全的撤退到大后方。
这种说法就是陆军情报上的失误,说简单一点的话就是,陆军的指挥系统和地图出现了问题,在陆军的情报体系中显示敦刻尔克是一片沼泽地,这对于机动性的坦克部队来说是陷入淤泥的,是行动不便的。对此,德国陆军请求德国空军支援,对敦刻尔克的敌军实施24小时轰炸,直到将所有的敌军消灭为止。可是谁也没有想到,敦刻尔克并不是一片沼泽地而是一片沙滩。所以在此期间英法联军抓住机会迅速撤退。
最后一种说法就是德国故意放英法联军撤退,目的就是为了怕以后德国战败,由于当时的情面不至于撕破脸,所以希特勒故意的不让德国陆军追赶,只是象征性的意义用空军部队对英法联军实施轰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