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长安丶洛阳都是历代皇朝定都的上上之选,一方面是这两座皇城位于华夏大地的中部,兼顾东西南北,另一方面是关中平原、河洛地区,物产丰饶。
随着历史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华夏人口逐渐增多,到两汉时期,全国人口已突破五千万,这也就意味着长安丶洛阳,若要成为帝都就必须扩大到空前的规模,也要承载更多的人口,这样就超出了长安与洛阳的承载能力。
据说盛唐时期长安、洛阳的人口都超过了百万,须要明了,古代百万人口的大城占地面积比今天要大得多,据考古发现,盛唐时期的长安面积要比今天的西安市的占地面积还要大不少。由此可见食粮供应将极为紧张。而当时天下物产主要集中在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南,南方物产要运往洛阳、长安,因路途遥远,所以成本极高。
据说隋朝隋文帝时期,长安就发生过粮荒,而南来的粮食运到洛阳后,再前往关中,就还需要一大笔开支。为了节约开支,隋文帝也只好率领大臣及家属前往洛阳去吃饭,史称“天子就食”。
隋炀帝为了解决关中、洛阳的物质供应危机,于是开凿了从洛阳到南方的运河,这充分显示了隋炀帝的远见卓识。只可惜后来的统治者将隋炀帝修运河当成了暴政的反面教材,导致运河被荒废了。因此自宋朝开始长安和洛阳,就失去了作为帝都的地位。这一方面是因为华夏经济重心南移,另一方面是长安丶洛阳的南向交通不方便,不利于朝廷对南方的掌控,也不利于南方的物产供应帝都。
元朝元世祖忽必烈,是一代人杰,他显然看出了华夏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心分离的状况。于是在隋朝运河的基础上开凿了京杭大运河,水运的运输量大和成本最低。这样就使得北方政治中心与南方经济重心,有机的结合起来了。从此南方的货物都可以从长江经京杭运河前往北京,这样以来,北京就可以支撑比洛阳丶长安更大的政经规模,同时也更便于朝廷掌控南方。自此北京就成为华夏新的帝都。
可以说洛阳的没落,主要是南北交通不便,导致了洛阳丧失了作帝都的条件而造成的。老实说今天振兴洛阳的南北交通大动脉,也对洛阳的未来极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