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元249年,注定是三国历史上十分不平凡的一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真正执掌曹魏大权。而之前掌握10年大权的曹爽,却选择了束手就擒,而不是天下勤王,最后功败身死,让后来的人十分遗憾。

公元249年,三国已经进入后三国时代,曹魏经过长达近30年的休养生息,其综合国力远超吴蜀两国。这一年,蜀汉的诸葛亮已经去世了15年,后继乏人,自守有余而无进取之心,后主刘禅只愿安享偏安之福。东吴的孙权也行将就木,虽然君明臣强,但早已没了席卷天下之心。曹魏面临的外部环境是非常不错的,曹魏碾压吴蜀的时代才真正来临,人才辈出,钟会、邓艾、夏侯玄以及司马兄弟,皆是人中龙凤。而曹仁、曹洪、曹真、曹休、曹彰等战神级的人物早已去世,经过曹丕、曹叡两代清洗,曹魏宗室暗弱,给司马懿剪除了最大威胁。

高平陵政变后,摆在曹爽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投降,一条勤王。后来人反对曹爽投降,因为我们知道曹爽投降后的结果就是司马懿背信弃义、抄家灭族。当时的曹爽基本没有勤王的魄力,反而生出很大的侥幸心理,司马懿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才不断派人去劝说投降。如果曹爽迁都许昌,公布司马懿造反,号召天下兵马起兵勤王;司马懿立即会公布曹爽造反,挟持天子,大逆不道。有没有人起兵勤王,答案是有,起兵勤王后,有没有曹爽啥事,答案是没有。一旦起兵勤王,各地诸侯会拥兵自立,坐镇长安的夏侯玄会出兵,坐镇寿春的王凌会出兵,李丰、张缉、毋丘俭、诸葛瞻等可能都会起兵。一旦中原大地烽烟四起,魏武帝曹操创下的基业会重回群雄割据时代,五胡乱华只会提前到来,行将就木的司马懿占不到便宜,至于司马师和司马昭,就看他们在群雄割据中能不能占据一席之地,如此,吴国会乘势北伐收复淮南或荆州北部,而蜀国姜维会出兵关中,后三国时代就变成了东汉末年。

为什么会天下大乱,因为司马懿和曹爽在政治上势均力敌,甚至曹爽更占优势。司马懿手里只有个太后,他不敢另立新帝,因为魏帝曹芳已经在位10年,是曹叡的合法继承人,有巨大的政治影响。这种格局跟司马家族执掌曹魏大权后,挟天子令诸侯平定淮南三叛的情况完全不一样,如果曹爽短时间在军事上打不过司马懿,而司马懿在短时间内没有足够兵权导致不敢离开洛阳老巢,结局只会群雄并起、天下重新大乱。

所以,曹爽若选择天下勤王之策,曹爽和司马懿都占不到便宜。如果曹爽像当年贾诩“文和乱武”一样,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和司马懿死磕到底、玉石俱焚,也不是不可以。至于司马懿和诸葛亮,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终千古流芳为万人敬仰,而司马懿的曾孙晋惠帝一句“何不食肉糜”,导致五胡乱华、衣冠南渡,司马家族成了历史罪人,至今无法翻案。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


最佳贡献者
2

司马懿趁曹爽兄弟陪皇帝曹芳出外祭拜曹叡陵墓的机会,发动高平陵政变。控制了京城。然后派人前去要求曹爽投降,把皇帝曹芳送回来。

当时大司农桓范从京城逃脱出去,前往曹爽处,为曹爽出谋划策。桓范认为,不应该投降,而是应该奋起反抗,而且奋起反抗也是能够成功的。

(桓范剧照)

桓范当时讲了四点成功的理由:一是手中有天子,挟天子以令诸侯。所有的命令都可以说是天子的命令,天下人谁敢不听。二是虽然城中军队已经被司马懿控制,但是中领军别营还在城南,洛阳典农也在城外。中领军别营是曹爽的直属部队,典农是屯田的军队,这两部分军队都可以由曹爽控制。三是许昌有充足的武器库,两天就可以到许昌,用这武器库的武器,足以装备军队。四是桓范作为大司农,手中有大司农印,可以调集天下的粮草。有这四个条件,和立足未稳的司马懿打一仗,完全可以打败司马懿,重新夺取权力。

可是曹爽从半夜想到天亮,得出的结论是:拱手投降!气得桓范哭骂道,曹真英雄一生,怎么生了你们这么一窝猪,连累得我家也将遭受灭族!

桓范确实应该生气。本来,他和曹爽的关系也不是很密切,也没想过一定要帮助曹爽。当司马懿发动政变后,派人去让他归顺。当时他就准备归顺的,谁知道他儿子却说,天子在曹爽手里,咱们还是去投奔曹爽吧。桓范这才决定去投奔曹爽的。

由此可见,桓范之所以决定去投奔曹爽,是因为他认为曹爽有必胜的把握。目的也并非是帮曹爽,而是为自己的将来考虑。谁知道曹爽却决定拱手投降,自己一家老小也就这么白白地死掉了,你说他心中的后悔与愤怒有多大!

(曹爽剧照)

那么,明明曹爽有必胜把握的,为什么偏偏会选择投降而送死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

一、曹爽顾念家眷。

这个道理,是太尉蒋济讲的。当时桓范前往投奔曹爽的时候,司马懿叹息说,糟了,曹爽的智囊去了。蒋济说:“范则智矣;然驽马恋栈豆,爽必不能用也。”意思是,桓范确实有智慧,但是,曹爽顾念自己的家眷,肯定不会用桓范的计策。

蒋济说得确实很有道理,曹爽三兄弟虽然随曹芳去祭陵了,但是,他们的家眷都在城中。如果曹爽反抗,司马懿必然把他们的家眷杀得干干净净。所以,为了保住家眷的命,曹爽不想对抗。

二、曹爽错判司马懿。

曹爽在决定投降前,说:“亦不失作富家翁。”也就是说,他认为自己投降后,无非就是把权力还给司马懿,司马懿不会下手杀自己。自己最多就是没权了,但是好吃好喝,还是可以的。

曹爽之所以做出这样的判断,理由有这么几点:其一,曹爽之前只是夺了司马懿的权,没有杀过司马懿的人。他和司马懿不存在“血债”,司马懿最多也就是把权重新夺回去,不会对他“血还”。其二,司马懿之前从未残杀过人,而且一直表现出很低调很逆来顺受的样子,因此,他不可能动刀杀人。其三,自己毕竟是皇家贵胄,司马懿不敢轻易对皇族开刀。

(司马懿剧照)

三、曹爽没有取胜信心。

虽然桓范给曹爽讲了四点理由,但是曹爽依然对战胜司马懿没有信心。

曹爽之所以没信心,也有三点理由:一是司马懿能征善战,在打仗上自己绝对不是他的对手。曹丕曹叡的时候,魏国的军队就基本上是司马懿在带领。司马懿有丰富的作战经验。而自己刚带兵和蜀国打了一仗,却打得大败。因此,无论是能力,还是在军队中的威信,自己都不如司马懿。二是曹爽不相信桓范让他带的兵能打仗。司马懿带的毕竟是主力部队,而无论是中领军别营,还是洛阳典农,都是一些杂牌军。靠这样的杂牌军,不会是司马懿的对手。三是曹芳虽然是皇帝,但年龄尚幼,威望不高。“挟天子”命令不了“诸侯”,而司马懿那边,有太后支持。相对来说,更具有号召力。

正是因为曹爽没信心,所以他不想冒险,因此才决定投降。显然他完全判断错了,司马懿绝对不会留下后患,曹爽及身边的人,最终都遭遇了司马懿灭族的严厉处罚。

(参考资料:《三国志》《晋书》《资治通鉴》)

3

胜算极大,完全可以剿灭谋逆作乱的司马懿父子。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主要靠的是其手上3000亲兵。尽管洛阳九门尽在司马懿父子手中,但曹爽手上有魏帝曹芳这张王牌,打倒司马懿很容易。




高平陵事变,是司马懿的生死一搏,胜则曹魏政权尽归司马家之手,败则司马懿父子全家族灭。胜败一念之间,是何因促使司马懿在没有万全把握的情况下冒这个险发动高平陵事变,我分析有一下原因:一,司马懿从魏文帝曹丕病逝后就是辅政大臣,但分权太厉害,司马懿几乎处于极为尴尬的地位。魏文帝去世,以镇军大将军陈群、中军大将军曹真、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懿受遗命共同辅佐后来的明帝曹睿,由此可见曹丕并非完全信任司马懿,他的父亲曹操在世的时候就当他面说过一句话“司马懿有狼顾之相”,司马懿虽然才智出众,但也不得不防。二:魏明帝曹叡于景初三年(239年)病逝后,遗命由大将军曹爽和太尉司马懿共同辅佐年仅6岁的齐王曹芳继位,实际上也是做了两手准备,那就是分权,防止司马懿做大。果然不久之后,曹爽极力排斥司马懿,明为晋升其为太傅实则剥夺其军权。司马懿被架空之后,曹爽与何宴、邓飏、李胜等人把持朝政,司马懿过的就更加郁郁不乐了。




在高平陵事变发生之后,最最清醒的人要属有“智囊”之称的大司农桓范,他当时坚决反对曹爽向司马懿投降,早在曹爽兄弟陪魏帝曹芳出城谒祖的时候桓范就力劝曹爽“吾等兄弟总揽兵权、禁军听候指挥,诸君执马同行,若城门尽闭,何为?”可惜,可惜曹爽兄弟没有听进去,执意要陪魏帝出郊祭祖,曹氏兄弟没有留下一个人留守洛阳以不变应万变,最终让司马懿有机可乘。




但即便在50里之外的高平陵,曹爽兄弟当得知司马懿在洛阳发动高平陵事变的时候,却慌不择路求生怕死乱成一团。事情本不应该如此,在当时严峻情况下主动权依然在他们这里。曹爽是魏国宗室,他是大司马曹真之子、只要振臂一呼,其号召力完全不亚于当年四世三公的河北袁绍发起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曹爽是顾命大臣,魏帝曹芳又在他手上牢牢控制中,再来一次“挟天子以令诸侯”完全有可能,可悲的是,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富贵荣华、身家性命,曹爽没有这么做。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类似于后来的明朝燕王朱棣的“倾君侧”,他意在曹爽,却至指曹芳。曹爽志在架空司马家,而司马懿却要夷灭其三族。一盘好棋打的稀烂,难怪“智囊”桓范会痛哭流涕对着曹爽兄弟说一句:“曹子丹一向以多智自信。可他现在这三个儿子,简直是蠢猪!”曹爽与司马懿不是一个级别的对手。这个问题我还是一句话,如果有可能,如果像题主提的那样,曹爽兄弟当断则断,区区洛阳城,何惧哉。天底下所有的优势都在曹氏兄弟这里,任你司马懿父子困守洛阳城,名不正言不顺、谋逆作乱必败无疑。


曹爽兄弟既被夷灭三族,后人只剩唏嘘感慨:一代枭雄曹子丹(曹真)何以生了这几个庸碌无能的儿子,魏帝曹芳在手,完全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打倒司马懿父子,稳赢的事情却最终酿成大祸,断送曹魏江山,曹爽兄弟其责难逃也。

4

从单纯的纸面实力上说,曹爽如果采纳桓范的策略,拥天子反抗,局势尚有可为。不过,个人能力上的差距,注定了曹爽依然是要败的。

双方的的基本盘对比

合法性:曹爽占优。

曹爽手中的天子,是合法天子(而非曹爽废立)。曹爽是正宗的辅政大臣(先帝遗诏)。

与挟持天子的董卓不同,曹爽既是曹氏宗亲,又是先帝留下的辅政大臣,他和天子的合法性依然具有权威!

而司马懿手中的郭太后,她原本就与天子没有直接血缘关系,地位一直不太高。

因此,司马懿可以趁天子外出,以太后的名义控制禁军,但在天子能够发布命令的情况下,太后之令显然合法性要弱一些。

直接军事力量:司马懿占优。

司马懿政变后,迅速派亲信高柔、王观控制了曹爽、曹羲等人掌控的禁军。而曹爽所能调集的,仅只有数千屯田兵。

因此,曹爽想直接打回洛阳不可能了,如果要对抗,只有去外地找支援。

需要强调的是:曹魏的禁军不仅仅只是一支宿卫的力量,也是战略机动部队,十分精锐。当年名震天下的虎豹骑、许褚虎卫都是这只禁军的班底。

因此,即便只以禁军之力,司马懿就已经非常强大了。

外围力量立场分析

当时外军的实力派,一共有以下几股。

1、东线,扬州都督区。

该区的实力派人物:王凌、毋丘检、诸葛诞、文钦等。

不必多说了,这些人都是淮南三叛的主角。

他们或者早已防备司马懿(老朋友王凌),或与曹爽、夏侯玄亲密。

显然这些人会站在曹爽一边。而且,很可能不会像后来淮南三叛时一样“分时段依次造反”,而是一起拥护。

2、北线,河北都督区。

该区此时的实力派人物是:镇北将军程喜、并州刺史孙礼。

镇北将军程喜的立场暂时判断不了。他似乎与两派都关系不太大。

但是,并州刺史孙礼是司马懿的绝对拥护者!

孙礼甚至曾对司马懿迟迟不“管一管曹爽”感到失望,要说干曹爽,他是双手支持的!

因此,该区的立场略微倾向于司马懿。

3、南线,荆州都督区。

该区的领导人是:王昶。

该区是司马懿的绝对地盘。

前任都督司马懿,现任都督王昶,都是司马懿的人!

即使在曹爽掌权期间,司马懿依然可以指挥该方向的对吴战争。

高平陵之变后,王昶更是直接提出了改革的建议,看来,他对曹爽、夏侯玄的政治方针早已不满!

4、西线,雍凉都督区。

该区的实力派人物是:夏侯玄、夏侯霸、郭淮。

该区的情况比较复杂。

该区的都督是夏侯玄(曹爽派),但此前司马懿在这里当了12年都督,司马懿之前,曹真(曹爽的父亲)又在这里管了4年。

但总的来说,该区的将领们与司马懿的关系略微密切一些。尤其是骆谷之战后,曹爽、夏侯玄等人在该区的威信大幅度下降。

在曹爽主动投降的前提下,夏侯玄与夏侯霸只能考虑“入朝还是逃走”,但是,曹爽不降,夺权战争全面展开的情况下,就难说了。

如果曹爽与司马懿公然对抗,该区的立场比较微妙,但略微倾向于曹爽。

毕竟:夏侯玄好歹是都督,上面又有天子诏书,郭淮们还不至于能翻天。

更重要的是,该区的经济凋敝,粮草依赖中原补给,而大司农印在曹爽手中!


从这些立场看,四大军区中,明显倾向于司马懿的一个(荆州),明显倾向于曹爽的一个(扬州),略微倾向于司马懿的一个(北线),略微倾向于曹爽的一个(雍凉)。

双方基本是平手。

但是,毕竟曹爽手中的天子诏书更有合法性,因此,总体局势对曹爽略微有利。

桓范的建议,可以给司马懿制造麻烦,但改不了大局

桓范给曹爽的建议是:带天子到许昌,发天下兵来讨伐司马懿。同时,以大司农印来调集天下粮草。

从“合法”的角度来看,桓范的建议,看到了点子。

兵马调动,粮草先行。

试想,如果行此策,所有持中立态度的后勤体系官员都只得听曹爽的安排了。而支持司马懿的军队,连粮草都得不到。

但是,权力斗争到了这样的地步,只有你死我活,哪还有什么合法不合法呢?

如果曹爽采纳桓范的举措,确实有可能在争取外军方面占据绝对优势。

但是,许昌距洛阳不远,司马懿怎么可能坐视曹爽、桓范慢条斯理地调集力量呢?

司马懿极可能像当年平定孟达一样,迅速发兵,闪电战解决问题,迎回天子。

因此,我认为:如果曹爽举兵反抗,在道义上将占据优势,在全国军事力量的争取上,也将取得优势。

但是,以司马懿与曹爽个人才能上的差异,曹爽没有机会翻盘。

无非,也就是让司马懿再麻烦一点罢了!

5

应该说胜算还是很大的。

桓范逃出洛阳之后,对曹爽说的一席话很有代表性:现在皇帝在我们手里,军队、粮草也触手可得。大司农印信在我手里,可以调集天下粮草。只要我们护送皇帝到许昌,以圣旨召集军队勤王,司马懿岂有不死之理?


桓范的计划,的确有很强的可行性。因为当时的司马懿,说实话真没有什么力量。之所以能够发动兵变,靠的就是自己养的几千死士。洛阳的驻军在太尉蒋济的劝说下没有反抗,但是他们对司马懿显然是没什么忠诚度的。

司马懿靠的,也就是一个时间差,在曹爽犹豫的那一段时间中击垮他的心理防线。如果曹爽犹豫个十天半个月,司马懿形势就大大不利了。

但是桓范的计划,真的就一点瑕疵都没有吗?

显然不是。

桓范的计划,是当年何进故事的重演。

大家不要忘记,东汉是怎么垮的?

黄巾大起义,没有动摇东汉的根本。东汉乱政的直接原因是——皇帝年幼,何进跟十常侍火并,何进力量不足,召董卓入京勤王,结果请神容易送神难,董卓来了就不想走,开启了东汉大乱的时代。

而高平陵之变的形势,与当年的形势如出一辙——皇帝年幼,曹爽与司马懿火并,曹爽力量不足,召天下诸侯入京勤王,结果……

可以肯定的是,曹爽的确可以召开诸侯干死司马懿,但是干死司马懿之后,天下也不可能是他曹爽的了。



在曹真死后,一群草包的曹家就没有能够统治大军的将领了。高平陵之变时,曹魏的三大军事集团:雍凉、荆州、淮南集团,都掌握在外姓人手里。

雍凉是司马懿的根据地,不支持司马懿就不错了。淮南素来不爽司马家族,后来司马家掌权之后还反了三次。荆州刺史是曹爽新任命的心腹,但根基不深,荆州集团的态度很难说。

可以肯定的是,就算这些人夹枪带棍的来勤王,灭了司马懿之后,曹爽怎么奖赏他们?这些大将本来就已经位极人臣,带着几万大军跑这么一趟,总不能加个官赏点钱就打发了吧?

而且你曹爽昏庸无能,本来就没啥功劳,全国的门阀都看你不顺眼,现在闹出这么大的乱子,你又不是皇帝,你这个位子是不是要让出来?

私以为,这才是曹爽最终投降的真正原因。按照司马懿答应的,他还可以长享富贵。但是如果各路诸侯进京,他能不能继续活命就很难说了。

如果桓范的计划执行不好,搞不好又是一次天下大乱。

桓范的计划很有可能导致曹魏内战。

司马懿之所以赢得这么顺利,跟洛阳的世家大族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司马懿在当时不代表他自己,而是整个门阀集团的代理人。如果曹爽真的铁了心的跟洛阳火拼,那么他就是在跟所有门阀决战。

前面说司马懿的实力只有几千死士,那是在曹爽犹豫的时间。如果把时间延长的几个月,那么洛阳门阀们能调动的力量显然不止几千人。

或者再畅想一下,如果支持司马懿的雍凉集团与支持曹爽的淮南集团爆发一场内战,那将是怎样的图景?

别忘了,那是三国时代而不是西晋,东吴和蜀汉都有一口气呢,连孙权都还没死。大敌当前搞内斗,搞不好落得个玉石俱焚的下场。

所以说,曹爽如果真的去许昌调动天下诸侯勤王,的确有胜算,有可能灭掉司马懿。但是很可能是要捎带上曹魏的整个江山社稷,顺便还终结了他本人的政治生命,很有可能把自己的小命也搭进去。

所以,懦弱的曹爽怂了,他选择了放弃。不过这种选择也并不能算是明智,如果当时的情况换做他爹曹真,司马懿早就被灭的连影子都没了。不过话说回来,如果真是一个像曹真一样的人掌权,司马懿又怎么敢反呢?

6

如果各位是一个忠于“曹魏”(注意我说的是曹魏!)的军区司令,手握大军。又不偏不倚为人公正。那么突然听说首都发生兵变!同时接到两道诏书:一曰:“司马懿私养死士发动兵变,已占据帝都,挟迫太后!诏天下各路兵马速速勤王!”二曰:“曹爽素怀不轨之心,今趁天子年幼诱其出猎,竞挟持天子以令天下!诏天下各路兵马共讨逆贼!”大家这个时候如果既不是曹家人也和司马家没关系,会选择相信8岁天子的诏书呢还是相信太后的诏书?

曹爽不抵抗的结果历史已经给出了,身首异处夷灭三族,如果曹爽听从桓范的建议护送皇帝到许昌诏天下军士勤王,司马懿必定死无葬身之地,曹爽虽是草包,但手下的文臣武将能人不少,天下未必不能安定,曹爽的结局肯定是另外一个结果。

如果,刘邦当年疑人不用,陈平迟早会取而代之,看看刘邦有哪个儿子中用的,还有陈平在运用政治这方面手段,我敢说初汉三杰加起来都不是他对手…… 其实,司马懿跟陈平一样,不过彼此遇到的待遇不一样。曹操的缺点就是疑人不用,看看五大谋臣的下场,司马懿也是被逼出来的,约逼越狠,最后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了,一能坐拥天下,二能保全司马家,司马懿觉得如果他再不动手,以后就再无机会了,曹家迟早要司马家绝户……

曹爽并不是没有军队,还有忠于曹氏的后代,还有一个夏侯霸,虽然外姓将领多,但是愿意踩着别人尸体上去的还有很多,皇帝不是摆设,魏国皇帝在当时是很有号召力的,司马懿也是穷尽三代才消除皇帝的巨大影响力,所以曹爽真听恒范的话,移驾许昌旧都,召天下将领勤王,司马懿必死,然后进行一次封赏,则天下可定,曹爽是做权臣还是做名臣就看他自己了。

第一,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实在太强,曹爽根本就不是他们的对手。第二,虽然曹爽手上有曹芳,但是司马懿手上有郭太后,可以用郭太后的名义另立一个皇帝。第三,司马代魏,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曹魏的大士族战胜了寒族,这也就是为什么司马懿的高平陵之变,有那么多重臣支持。

曹爽智谋不行,但曹爽的手下有高人,比如大司农桓范就很有智谋,如果曹爽听桓范的建议,司马懿一定完蛋。曹爽成功机率99%,但曹爽放弃了,气的桓范说,曹子丹一世英雄,怎么他的儿子蠢的跟猪没有区别。如果是曹家其他人或者是夏侯家的人辅政,司马懿根本就不敢发动政变。

只要用人的本性去分析,司马懿谋反,必灭九族!只需要看一样:实力!司马懿3000死士,洛阳一城!不要和我谈关系,这种实力造反,什么关系都是在扯蛋,关系再好没人愿意陪你去灭九族!况且对方还有皇帝在手!一道圣旨就玩完!司马懿占据洛阳的时候,手里握着一张王牌,就是曹爽的家人。如果曹爽是一名合格的政治家,他就应该有政治家的厚黑,不应该管家人的死活,置死地才能后生!作为一名普通人,如果你的父母妻儿,你最爱的女人生命握在别人手里,我相信你也是方寸大乱!如果强行从别处调兵镇压,对手很可能鱼死网破,把你的亲人,把你最爱的女人,当着你的面像宰小鸡一样一个一个杀了。因为绝大部分人心不够厚黑,所以你无法忍受这样的结果,所以你很可能就受制于人,你会寄希望于对手放过你的家人一马,所以你就妥协了!

当时支持司马懿是魏国元勋,他们向曹爽保证只要兵权不要性命,这些人曹爽是信的,一个世家公子耳根子软是正常的,但是万没想到,司马懿居然出尔反尔,一拿到兵权,转身就把曹爽杀了! 曹爽自然是完全想不到:诸位老元勋万无一失的担保,也可能失效?司马懿居然可以如此狠毒,如此不要脸?保人们也愣了,这么一闹,把我们当什么?这么狠毒。这几位后来下场最后也是很不好啊!


司马懿成功是因为士大夫集团的默许,从曹操时期颍系士族就与曹氏宗族不怎么对路,士大夫在曹爽掌权这些年里一直需要一个机会削弱曹氏的权利,而司马懿就是一个契机。但是士大夫本身不是想要改朝换代的,这一点曹爽也是看的很明白,同时他身居高位那么多年,一直压制司马懿,早就对司马懿放松了警惕,所以他只能选择相信司马懿。从士大夫集团看来,司马懿帮他们除掉了曹爽,但是没想到葬送了曹氏的皇权。但是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晋朝无疑是士大夫阶层最喜欢的一个朝代,家族权利极大,但是魏晋两个朝代的制度也无疑是五胡乱华的主要原因。

7

曹爽99%的机会能赢,但曹爽是天选之人,就奔着那1%去了。

高平陵之变其实是司马懿破釜沉舟的拼命一搏,他手里只有司马师临时控制的京师,而且这个京师里还没有皇帝,困兽之斗的迹象很明显。司马懿唯一的筹码就是曹爽的家人。桓范劝曹爽,带着皇帝去许昌,以天子之名号令天下勤王,诛杀不臣司马懿。

这本是最正常,最简单的方法,任何庸人都能领悟这个计策,可曹爽不是庸人,是个超级大草包,他天真幼稚,如垂髫小童,认为只要放弃权力,司马懿会放他一马,自己不失荣华富贵。

如果曹爽竖起诛不臣司马懿的大旗,会有人来勤王吗?至少有三人会来,那就是王凌、毋丘俭和诸葛诞,这哥儿几个就是因为后来司马氏篡权,连续反抗。

综上所述,司马懿所有的优势就是京师,以及态度不明朗的兄弟们,而曹爽拥有皇帝和魏国的正统地位,怎么看都不会翻车,你告诉我怎么输?可是曹爽就是输了,简直匪夷所思。

关注厕读大历史,每天分享历史知识,品味历史智慧。

8

如果曹爽不投降,选择与司马懿硬干,胜算大约50%吧,也就是输赢机会各半。为什么呢?因为曹爽的优势与劣势各半。下面详述之。

曹爽有什么优势?

第一、皇帝曹芳在曹爽手中,在政治上握有主动权。

高平陵政变是爆发于公元249年(魏正始十年),正月初六这天,皇家有一场盛大的祭典。皇帝曹芳前往洛阳城南四十五公里处的高平陵,祭奠魏明帝曹睿。跟随皇帝出行的有大将军曹爽及其兄弟,包括中领军曹羲、武卫将军曹训、散骑常侍曹彦等。因为是曹家的祭典,所以曹家重要人物都去了,这才给了司马懿发动政变的机会。首都落入司马懿手中,但曹爽还有一张王牌,就是皇帝曹芳,在政治可以宣布司马懿是谋反。

第二,大司农桓范选择站在曹爽一方,指明正确的战略方向

当时在京师的官员,并不是都愿意跟司马懿的,其中大司农桓范就是其中一人。桓范不是普通的农业部长,他在魏明帝曹睿时就是镇守一方的大将,曾任征虏将军、东中郎将,都督青、徐诸军事,有丰富的战斗经验及谋略。当司马懿听到桓范逃走的消息后,如五雷轰顶,捶胸顿足道:“完了完了,智囊去了。”可见司马懿对桓范是非常畏惧的,因为曹爽那一帮哥们基本都是饭桶,只是桓范有真本事。

桓范给曹爽献计:护送天子前往许昌,许昌是旧都,帝国政治中心之一,站稳脚跟后,诏令四方军队勤王,消灭以司马懿为首的洛阳叛乱集团。

你别在野外坐以待毙啊,只要天子去了许昌,就可以在旧都号令天下,跟司马懿有得一拼。这个策略,应该是司马懿最害怕的。如果曹爽能接受此计,是可以跟司马懿斗一斗的。

曹爽的劣势

第一,皇帝无实权,司马懿控制了太后,有废立皇帝的权力

曹爽虽然控制了皇帝,但朝廷里的人都知道,这个皇帝是无实权的。为什么呢?因为前任皇帝魏明帝没有儿子,曹芳是他的养子,魏明帝是在临死前才指定曹芳为接班人。曹芳上位时,年龄很小,大权基本落在曹爽手中。可以说,曹芳就是个傀儡皇帝,而曹爽所做所为,又让朝中大臣很不爽,不得人心。

司马懿发动政变后,就发了一道战斗檄文,指责曹爽擅权专制、任人唯亲、广布党羽、胡作非为。同时又向皇帝指出:“陛下便为寄坐,岂得久安!”就是说皇帝陛下也不过是曹爽的傀儡罢了,皇位哪能坐得久,这是刺到曹爽的弱点了。同时,司马懿控制京城,握有太后这张王牌。依汉朝旧制,太后是有废除皇帝的权力,而曹芳根本不是太后的亲生子,皇帝头衔还不一定能保得住。

第二,司马懿得到朝中大臣的支持,而曹爽只有一群狐朋狗友

司马懿在朝中是有巨大威望的,这个威望是多年征战积累下来的。大家可以看看司马懿为魏国立下多少汗马功劳:辅佐魏明帝、平孟达之乱、抵抗诸葛亮北伐、平定辽东等等,能力是干出来的,不是吹出来的。所以朝中老臣,实际上都服他。在政变过程中,太尉蒋济、尚书陈泰等名臣都是站在司马懿一边的。

与司马懿一比,就可看出曹爽的差距,他结交的都是狐朋狗友,包括毕轨、邓飏、李胜、何晏、丁谧等。曹爽当上大将军后,把他们都提拔录用,以作为自己的心腹。以何晏为吏部尚书;以邓飏、丁谧为尚书;毕轨为司隶校尉。不仅如此,曹爽还把弟弟们安插到军队之中:曹羲为中领军;曹训为武卫将军;曹彦为散骑常侍等等。这些人基本上没什么本事,就是把朝廷搞得乌烟瘴气。包括司马懿、蒋济等一帮老臣,反而都被架空了。所以曹爽人心尽失,没有几个大臣愿意跟着他。

后来,曹爽轻而易举投降,乃是性格怯懦所致,如果他坚决不投降,与司马懿斗,我想优劣势各半,胜负机率大约也各半吧。

9

高平陵之变中,如果曹爽不投降,而是以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来勤王,他成功的胜算起码在六成以上。但凡是没有绝对,因为曹爽的失败其实也有一定的必然成分。他这个人用蒋济的话说,就是一匹“劣马”,属于典型的才不配位之人,成不了什么大事。

司马懿在发动政变以后,曾想拉拢桓范,命他为中领军。但是桓范不想搭理司马懿,他深知司马懿不可能信任他,这只不过是司马懿的拖延之计,目的是不让他出城帮助曹爽而已。因此桓范也就趁着兵荒马乱,怀揣他的大司农印出了城,去找曹爽。

到了军中后,桓范直接跟曹爽挑明了这种严重性:这不是单独针对于曹爽的兵谏,而是一场军事政变。司马氏的目的就是要全面夺权!因此,曹爽你应该号召天下勤王。

但曹爽却犹豫未定。因为司马懿的话还是很打动他的:奏疏里仅仅是说免官而已,不仅不会杀他,而且侯爵不会被削!也就是说曹爽如果接受投降,他和现在比起来,依然可以过富贵日子,只是不掌权了而已

这个投降条件听上去还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正如桓范所担心的:曹爽这个白痴官二代到底没有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换而言之,曹爽相不相信司马懿所说的鬼话?

后来的事件发现正如桓范所料,曹爽真的相信了司马懿的鬼话。

于是桓范被曹爽气得直跺脚,大骂曹爽都到这个地步了,居然还相信司马懿,你怎么可能还真的做得了富家翁!现在这种局面对谁来说都是有进无退,败了就是死路一条,司马懿怎么可能饶得过你?

但不管桓范怎么好说歹说,曹爽都只是犹豫不决。

然后,桓范只得转身又劝曹羲,给他分析利弊得失,告诉他接下来该如何行事。最后桓范苦口婆心的对曹爽一族说:典农中郎将的兵马就在附近,他既有兵又有粮。我之所以带着大司农的印绶出京,就是为了能够调动他们。现在我们只要奔赴许昌,不过才半夜的路程。只要到了许昌,自卫足够了。然后我们再号召诸侯勤王。到了那时候,击败司马懿并不是什么难事

但是,曹爽兄弟却只是抿着嘴不吭声。之后曹爽又想了半夜,最终,还是决定放弃抵抗。向司马懿投降。

桓范简直要被气哭了,大骂道:曹真怎么生了这么一群蠢钝如猪的儿子啊!你们就等着被灭族吧!



据史料记载,桓范的私自离京,着实吓到了司马懿。本来桓范并不想走,郭太后任命他为中领军时,他是打算就任的。但是他的儿子劝说他,如今皇帝在外,不如出城。桓范于是仔细做了一番考虑,然后才决定出城。

从这个细节上不难看出,桓范从来没有犹豫过该站队哪边,而是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更为有效地制止司马懿的叛乱。

而司马懿在得知桓范出城后,懊悔不已,长叹一声:智囊泄矣!



从桓范后来给曹爽谋划的计策看,桓范足智多谋,完全当得起“智囊”这个称号。曹爽如果能听从他的建议,真的跑去许昌号召勤王,那么司马懿很有可能完败。毕竟,皇帝在曹爽军营中,天然具有正当性

然而曹爽却没听劝,这事儿很遗憾。但是从某个方面来看,也没什么遗憾的。因为曹爽是什么人,很多人其实都知道。

比如说,蒋济很早就猜到了曹爽的反应。就在司马懿感慨桓范出逃时,蒋济就劝道:桓范固然是智谋过人,但是曹爽就是个废材玩意。他就如“驽马恋栈豆”,肯定不会听桓范的劝诫。所以压根不用怕

备注:“驽马恋栈豆”的意思是说劣马会留恋马厩中的豆料,怎么拉都拉不走。蒋济用这个典故形容曹爽,是说他根本就是个没有远见的人,肯定不会选桓范给他的建议。



因此我才会说,曹爽以皇帝的名义号召天下兵马来勤王,他的胜算固然很大。但是从曹爽本身的能力来说,他是靠宗亲和曹真儿子的身份才坐上了权臣的位置。他本身并不是搞权谋的那块料

曹爽陪着皇帝出京扫墓,不过几天功夫。虽说被司马懿把握住了这转瞬即逝的机会,发动了政变。但曹爽并不是完全没有翻盘的机会,他依然可以反杀司马懿。只是可惜,此人生性就个懦弱之人,生平也没有经历过什么真正的大风大浪,在重压面前,其薄弱的意志瞬间就崩溃了。

司马懿之所以会在桓范出京后懊悔长叹,是因为他把自己代入曹爽的思维——如果他是曹爽,一定会听从桓范的建议

但蒋济却提醒了他:曹爽就是匹劣马,你真的是太高看他了。

果然,曹爽经过一夜的苦思冥想,最终做出的决定竟然是放弃抵抗。一个loser的形象跃然于纸上。



可即便是有人支持,曹爽就一定能带着皇帝跑路到许昌?

说到这里,我们还可以再做一个推测:如果曹爽听了桓范的建议,结果会如何

我个人觉得,其实也就是四六开。曹爽的赢面大一些,但是司马懿也不是没有机会。

因为司马懿多次领兵,都是自己亲自带,就连征王凌这种小角色也是自己亲征。曹爽如果想跑路,司马懿会傻乎乎的待在洛阳让他跑?司马懿在军队里威望,一呼百应,况且还有郭太后的支持。调动洛阳的禁军去追杀曹爽,是分分钟的事。

如果司马懿追上了曹爽,其结果必然是被当场砍死……

况且就算曹爽能逆天的把战马集中起来,带着皇帝急行军,赶到了许昌。问题是,许昌是谁负责卫戍的?许昌难道就是由曹爽的死党们控制的吗

高平陵之变,很多人都简单的认为是曹爽与司马懿的斗争。但是其实,魏帝曹芳跟曹爽也有矛盾。曹芳当时已经大婚,按正常来说早就该亲政了。可曹爽却迟迟不还政。司马懿政变的时候,曹芳当时居然不发一言,傻子都看得出来,曹芳心里面巴不得司马懿和曹爽最好斗得两败俱伤



由于洛阳一直被曹爽控制,曹芳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可许昌的卫戍将军是毋丘俭,他是魏明帝曹叡的东宫旧人。说白了,他才是曹芳真正的嫡系死党。

司马懿和曹爽在毋丘俭眼里,两人都是乱臣贼子。后来司马师废了魏帝曹芳,毋丘俭毅然举兵勤王,铁杆的曹芳拥护者。这个也说明了他的政治立场。

因此如果曹爽幸运的跑到了许昌,毋丘俭必然会拥护曹芳,清算曹爽。最后拿曹爽作为跟司马懿谈判的条件。若毋丘俭和司马懿两边再一拍即合杀了曹爽,那曹爽才真叫蠢猪一头,主动往火坑里跳。

所以说,曹爽之败其实就是败在了他不得士族的支持,并且也得不到皇帝的支持。司马懿是浑水摸鱼,恰好让他逮到了曹氏一族与士族有矛盾,曹爽与皇帝有矛盾的时机。最终司马氏也成功的上位。



总的来说,桓范给曹爽的建议非常好。可是曹爽并不是搞政治斗争的材料。他的个人素质太差了,即便有优秀东吴智囊替他出谋划策必然也是做无用功。

这就好比,同样是置之死地而后生,项羽和韩信能以少胜多,成为经典战例。而马谡就是全军覆没,成为失败的代表。这一正一负截然相反的战争结果,其实就表明了即使是使用同样的战术,执行人的素质不行,追究也是白搭。

10

高平陵之变中,曹爽如果没有选择投降,以皇帝号令天下勤王胜算也不大。

首先要说明的一点是,司马懿发动高陵之变并不是要篡夺曹魏的政权,而是清君侧。曹爽成为顾命大臣的表现比较糟糕,除了和司马懿等人夺权之外缺乏建树,特别是在他主持的几次对蜀对吴的交战中都是损失惨重,又迟迟不肯让曹芳亲政,因此司马懿的高平陵之变得到了郭太后和朝中元老重臣的广泛支持。其中蒋济协助司马懿控制了中军,成为决定胜负的筹码。

而曹爽这边则只得到了大司农桓范的支持,按照干宝《晋纪》的记录,此时他手里也没有部队,因此不得不临时“发屯甲兵数千人”作为护卫,这点兵力显然是无法和司马懿控制的中军对抗。

而在地方军里,魏国当时五大地方军统帅分别是扬州都督王淩,荊豫都督王昶、豫州都督毋丘俭、雍凉都督夏侯玄、河北都督(幽州)程喜,其中又以扬州、荊豫和雍凉三地兵力最强。

这五个人里只有雍凉都督夏侯玄是曹爽的心腹,但是司马懿也曾经长期掌管雍凉军务,夏侯玄能控制多少兵马是一个问题。而荊豫都督王昶是司马懿的心腹,这里也是司马懿长期任职的地方,所以肯定支持司马懿。

关键在于其他三大军区的态度。有些人从后来王淩、毋丘俭反对司马一家认为王淩、毋丘俭也是曹爽的人是不正确的。王淩、毋丘俭效忠的对象是曹魏皇帝,而非曹爽,所以不是司马懿掌权以后清洗的对象。他们和司马家族对立,只是反对司马篡魏而已,而在司马懿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高平陵之变之时他们并不会和曹爽走在一起。

所以此时曹爽面对的局面是朝中无人支持,自己身边没有可靠部队,唯一可能支持自己的夏侯玄,因为司马懿带兵“出屯洛水浮桥”,切断了西进之路,也不可能去投奔。即使他想反抗,带着曹芳能不能安全抵达许昌都是问题,加上性格懦弱,所以最终选择投降也就不奇怪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