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平陵之变中,如果曹爽不投降,而是以皇帝的名义号令天下来勤王,他成功的胜算起码在六成以上。但凡是没有绝对,因为曹爽的失败其实也有一定的必然成分。他这个人用蒋济的话说,就是一匹“劣马”,属于典型的才不配位之人,成不了什么大事。
司马懿在发动政变以后,曾想拉拢桓范,命他为中领军。但是桓范不想搭理司马懿,他深知司马懿不可能信任他,这只不过是司马懿的拖延之计,目的是不让他出城帮助曹爽而已。因此桓范也就趁着兵荒马乱,怀揣他的大司农印出了城,去找曹爽。
到了军中后,桓范直接跟曹爽挑明了这种严重性:这不是单独针对于曹爽的兵谏,而是一场军事政变。司马氏的目的就是要全面夺权!因此,曹爽你应该号召天下勤王。
但曹爽却犹豫未定。因为司马懿的话还是很打动他的:奏疏里仅仅是说免官而已,不仅不会杀他,而且侯爵不会被削!也就是说曹爽如果接受投降,他和现在比起来,依然可以过富贵日子,只是不掌权了而已。
这个投降条件听上去还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正如桓范所担心的:曹爽这个白痴官二代到底没有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换而言之,曹爽相不相信司马懿所说的鬼话?
后来的事件发现正如桓范所料,曹爽真的相信了司马懿的鬼话。
于是桓范被曹爽气得直跺脚,大骂曹爽都到这个地步了,居然还相信司马懿,你怎么可能还真的做得了富家翁!现在这种局面对谁来说都是有进无退,败了就是死路一条,司马懿怎么可能饶得过你?
但不管桓范怎么好说歹说,曹爽都只是犹豫不决。
然后,桓范只得转身又劝曹羲,给他分析利弊得失,告诉他接下来该如何行事。最后桓范苦口婆心的对曹爽一族说:典农中郎将的兵马就在附近,他既有兵又有粮。我之所以带着大司农的印绶出京,就是为了能够调动他们。现在我们只要奔赴许昌,不过才半夜的路程。只要到了许昌,自卫足够了。然后我们再号召诸侯勤王。到了那时候,击败司马懿并不是什么难事。
但是,曹爽兄弟却只是抿着嘴不吭声。之后曹爽又想了半夜,最终,还是决定放弃抵抗。向司马懿投降。
桓范简直要被气哭了,大骂道:曹真怎么生了这么一群蠢钝如猪的儿子啊!你们就等着被灭族吧!
据史料记载,桓范的私自离京,着实吓到了司马懿。本来桓范并不想走,郭太后任命他为中领军时,他是打算就任的。但是他的儿子劝说他,如今皇帝在外,不如出城。桓范于是仔细做了一番考虑,然后才决定出城。
从这个细节上不难看出,桓范从来没有犹豫过该站队哪边,而是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更为有效地制止司马懿的叛乱。
而司马懿在得知桓范出城后,懊悔不已,长叹一声:智囊泄矣!
从桓范后来给曹爽谋划的计策看,桓范足智多谋,完全当得起“智囊”这个称号。曹爽如果能听从他的建议,真的跑去许昌号召勤王,那么司马懿很有可能完败。毕竟,皇帝在曹爽军营中,天然具有正当性。
然而曹爽却没听劝,这事儿很遗憾。但是从某个方面来看,也没什么遗憾的。因为曹爽是什么人,很多人其实都知道。
比如说,蒋济很早就猜到了曹爽的反应。就在司马懿感慨桓范出逃时,蒋济就劝道:桓范固然是智谋过人,但是曹爽就是个废材玩意。他就如“驽马恋栈豆”,肯定不会听桓范的劝诫。所以压根不用怕。
备注:“驽马恋栈豆”的意思是说劣马会留恋马厩中的豆料,怎么拉都拉不走。蒋济用这个典故形容曹爽,是说他根本就是个没有远见的人,肯定不会选桓范给他的建议。
因此我才会说,曹爽以皇帝的名义号召天下兵马来勤王,他的胜算固然很大。但是从曹爽本身的能力来说,他是靠宗亲和曹真儿子的身份才坐上了权臣的位置。他本身并不是搞权谋的那块料。
曹爽陪着皇帝出京扫墓,不过几天功夫。虽说被司马懿把握住了这转瞬即逝的机会,发动了政变。但曹爽并不是完全没有翻盘的机会,他依然可以反杀司马懿。只是可惜,此人生性就个懦弱之人,生平也没有经历过什么真正的大风大浪,在重压面前,其薄弱的意志瞬间就崩溃了。
司马懿之所以会在桓范出京后懊悔长叹,是因为他把自己代入曹爽的思维——如果他是曹爽,一定会听从桓范的建议。
但蒋济却提醒了他:曹爽就是匹劣马,你真的是太高看他了。
果然,曹爽经过一夜的苦思冥想,最终做出的决定竟然是放弃抵抗。一个loser的形象跃然于纸上。
可即便是有人支持,曹爽就一定能带着皇帝跑路到许昌?
说到这里,我们还可以再做一个推测:如果曹爽听了桓范的建议,结果会如何?
我个人觉得,其实也就是四六开。曹爽的赢面大一些,但是司马懿也不是没有机会。
因为司马懿多次领兵,都是自己亲自带,就连征王凌这种小角色也是自己亲征。曹爽如果想跑路,司马懿会傻乎乎的待在洛阳让他跑?司马懿在军队里威望,一呼百应,况且还有郭太后的支持。调动洛阳的禁军去追杀曹爽,是分分钟的事。
如果司马懿追上了曹爽,其结果必然是被当场砍死……
况且就算曹爽能逆天的把战马集中起来,带着皇帝急行军,赶到了许昌。问题是,许昌是谁负责卫戍的?许昌难道就是由曹爽的死党们控制的吗?
高平陵之变,很多人都简单的认为是曹爽与司马懿的斗争。但是其实,魏帝曹芳跟曹爽也有矛盾。曹芳当时已经大婚,按正常来说早就该亲政了。可曹爽却迟迟不还政。司马懿政变的时候,曹芳当时居然不发一言,傻子都看得出来,曹芳心里面巴不得司马懿和曹爽最好斗得两败俱伤。
由于洛阳一直被曹爽控制,曹芳拿他一点办法都没有。可许昌的卫戍将军是毋丘俭,他是魏明帝曹叡的东宫旧人。说白了,他才是曹芳真正的嫡系死党。
司马懿和曹爽在毋丘俭眼里,两人都是乱臣贼子。后来司马师废了魏帝曹芳,毋丘俭毅然举兵勤王,铁杆的曹芳拥护者。这个也说明了他的政治立场。
因此如果曹爽幸运的跑到了许昌,毋丘俭必然会拥护曹芳,清算曹爽。最后拿曹爽作为跟司马懿谈判的条件。若毋丘俭和司马懿两边再一拍即合杀了曹爽,那曹爽才真叫蠢猪一头,主动往火坑里跳。
所以说,曹爽之败其实就是败在了他不得士族的支持,并且也得不到皇帝的支持。司马懿是浑水摸鱼,恰好让他逮到了曹氏一族与士族有矛盾,曹爽与皇帝有矛盾的时机。最终司马氏也成功的上位。
总的来说,桓范给曹爽的建议非常好。可是曹爽并不是搞政治斗争的材料。他的个人素质太差了,即便有优秀东吴智囊替他出谋划策必然也是做无用功。
这就好比,同样是置之死地而后生,项羽和韩信能以少胜多,成为经典战例。而马谡就是全军覆没,成为失败的代表。这一正一负截然相反的战争结果,其实就表明了即使是使用同样的战术,执行人的素质不行,追究也是白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