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崇祯元年七月,崇祯召见袁崇焕,听取其对付后金的意见。当时,袁说,给我五年时间,辽东外患可平,全辽可复。崇祯听了十分惊喜。但一旁陪同的兵科给事中许誉卿心存疑惑,事后,他问袁:你有什么胸有成竹的方案吗?袁却回答:聊慰圣心耳。也就是说,他只是宽崇祯的心。

许大惊,他说,皇上英明之极,你岂可浪对?到时按期责功,你怎么办?这时,袁崇焕才感到后悔。当崇祯再次召见时,袁崇焕立即对五年计划提出了相当的条件:第一是要户部保证钱粮;第二是要兵部保证武器;第三是要吏、兵二部保证给他用人上的主动权。

对这些近乎苛刻的条件,崇祯一一应允,并进一步赋予了袁崇焕便宜行事之权,赐给他先斩后奏的尚方宝剑。正是用这把尚方宝剑,袁崇焕处死了毛文龙。

当时,毛文龙坐镇于皮岛。皮岛又称椴岛、东江,是位于渤海中的一座长十五里、宽十里的岛屿,它与鸭绿江口的獐子岛和鹿岛遥相呼应,呈三足鼎立之势。

毛文龙原是杭州的一个无业游民,三十岁时经其舅推荐给辽东巡抚王化贞,很快脱颖而出,一直升任到副总兵。此后,他率军进驻皮岛,利用该岛的交通条件,召集流民,通商开发,几年间就使该岛“遂称雄镇”。皮岛地处后金海上咽喉之地,当明军在辽东的几座重镇相继失守后,皮岛的战略意义更加突出。

应当说,毛文龙尽管有过杀良冒功的行径,但他治理的皮岛对后金仍是极大的牵制,朝廷——包括对政事一向不感兴趣的天启——都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不仅把他提升为总兵,还多次派人前往慰问。

对毛文龙的作用,翰林院编修姜曰广认为:“建州之有东江,犹人身之有蚤虱也。撮之则无处著手,听之则吮肤而不宁……使无东江,则彼得用辽人耕辽土矣。”也就是说,毛文龙像叮附在后金身上的一只跳蚤,虽然不至于使后金为此丧命,却可以不断地骚扰它,使它不得安宁。

但坐镇一方时间稍长,这只跳蚤就变得不那么容易控制了,朝廷上下开始对毛文龙由腹诽到口诛笔伐,而毛文龙本人,的确由于久镇一方而变得骄横不法。

其一,他几乎把皮岛驻军变成了毛家军——军中担任要职的,大多是他的子侄或义子;其二,他虚报兵额二十万,其实不到五万,其他十几万人的军饷,大多数落入私囊;其三,他利用皮岛地处海上要冲的优越地理位置,向来往商船征税,而这并没得到朝廷授权。

袁崇焕对毛文龙的这些不法情况了如指掌,并且,这位有道德洁癖的忠臣在还没有正式接触毛文龙之前,就已经定下了应对之策。京城期间,钱龙锡和袁崇焕谈天,问及如何处理和毛文龙的关系,袁崇焕脱口而出:可用则用之,不可用则杀之。

不难看出,驱使袁这样做的,当然不是个人私利,而是个人的道德好恶。他看不惯毛文龙的骄横不法,更看不惯毛文龙对朝廷诏命的阳奉阴违。但无论如何,毛文龙罪不致死,更何况,大敌当前,毛文龙也算是独当一面的方面大员,草率地加以戮杀,袁崇焕何其失策也。

袁崇焕到任后,和毛文龙关系极为紧张。他派官员到皮岛对毛文龙进行审计,接着又宣布海禁,不许商船径直开往皮岛。毛文龙当然不愿就此服输,他多次上书崇祯诉苦,但崇祯态度含糊,不肯表态。

毛文龙不愿服输,袁崇焕理所当然地认为这就是“不可用”,不可用如何处置呢,那就是像他和钱龙锡说过的那样:杀之。

袁崇焕以阅兵为名,于崇祯二年六月深入皮岛。当毛文龙手下的将领前来参见袁崇焕时,袁当即煽动——毛文龙手下将领大多姓毛,有的是毛文龙子侄,有的是改姓依附——袁当着毛的面说:你们都姓毛,是出于不得已。像你们这样的好汉,哪里用得着这样。我在宁远前线的官兵,军饷比你们高,都还吃不饱,你们在海上更加劳苦,军饷却更低,还要靠它养家糊口,我对此感到心酸。你们受我一拜吧。

毛文龙手下将领对袁崇焕一席话,既有几分感动,又有几分畏惧,古人所谓恩威并施,大抵如此。

就是在这次会议上,袁崇焕当众宣布毛文龙有十二大罪,这十二大罪真正沾得上边的不过二三条而已,其他大多是捕风捉影的罗织之词。

当天,毛文龙即遭斩首于帐前,死在他苦心经营了十年的皮岛。毛的部众被袁崇焕整编,毛家军从此不复存在。处死毛文龙后,崇祯接报后大为震惊,史书上说他是“意殊骇”——虽然此前他赐予了袁崇焕可以便宜行事的尚方宝剑,但袁崇焕竟然在不作任何汇报的情况下,擅自处死一名独当一面的高级官员,这不仅是越权,简直就是擅作威福。

然而,崇祯也有他的苦衷,既然他刚把辽事全盘托付给袁崇焕,袁崇焕本人也立下了五年平辽的军令状,那么,追究处死毛文龙之罪,不但毛文龙人已死而无济于事,反而有可能影响五年平辽大计。也就是说,当崇祯迫不得已地下诏对袁崇焕的行为表示赞许时,这位君主的内心有一条基本底线,那就是袁崇焕必须兑现五年平辽诺言。

如此一来,袁崇焕相当于把自己推上了绝路,因为不要说五年平辽,即使五年内守住辽东,不让后金势力进一步渗透都得打大大的问号。

袁崇焕在请出尚方宝剑斩首毛文龙之前,当着众人的面向着京师的方向叩首请旨:臣今天诛毛文龙以严肃军纪,将领中再有如毛文龙者,必将同样处置。臣五年不能平奴,求皇上也像臣斩毛文龙那样斩臣吧。

后来的事实证明,袁宗焕不仅被崇祯所杀,而且比毛文龙死得更为悲惨。史家谈迁总结说,袁崇焕杀毛文龙乃是:“适所以自杀也”。

最佳贡献者
2

袁崇焕诛杀毛文龙的原因,一般有下面四种不同的说法。

第一种,就是《明史》中所记,袁崇焕认为毛文龙犯下十二当斩之罪。

第二种,是《石匮书》中的说法,袁崇焕与皇太极秘密议和,皇太极要求他用毛文龙的人头来表示议和的诚意。

第三种,是《幸存录》、《三朝野史》和《烈皇小识》等书给出的说法,袁崇焕要促成与后金的和议,却发现毛文龙已经和后金订立了一份秘密约定,而皇太极方面声称要坚守与毛文龙的约定。于是袁崇焕只能杀掉毛文龙。

第四种,《明史纪事本末》中提到:当初钱龙锡被召为大学士,进京途中在华亭拜访了当时著名文人陈继儒,陈继儒最早提议杀死毛文龙。

但我认为,这些原因的后面还有更根本的一条,就是对权力的控制。

和许多能臣一样,袁崇焕对权力的控制欲望非常强烈,宁远胜利之后,他和大将满桂、督师赵之臣之间都有矛盾,而他当时只是一个巡抚。

崇祯元年,袁崇焕再度出山,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权力比过去要大得多。而驻在皮岛、号称拥有马步兵十万的毛文龙,却在袁崇焕的控制之外。

毛文龙的年纪比袁崇焕大,在辽东事务上的资历也比袁崇焕老。天启二年,毛文龙升为平辽总兵官的时候,袁崇焕刚刚接触辽东事务。

当初在宁远大捷之后,袁崇焕就对毛文龙的作为不满意,认为他的将领和军士都太多,应该适当裁减,节省军饷。而且毛文龙驻扎的岛屿距离辽东越来越远,距离朝鲜越来越近,很不恰当。

二度出山不久,袁崇焕要从军饷上面下手,控制毛文龙。他提议在宁远设置东江饷司,由宁远附近的觉华岛供应东江的军饷。而过去一直是借助民间的商船,从登州、莱州向东江运送军饷。

毛文龙不同意,袁崇焕这才以劳军的名义,前往双岛。毛文龙率兵前来相见。最初几天,两个人经常在一起喝酒议事。袁崇焕劝说毛文龙衣锦还乡,也就是放权,但毛文龙根本不考虑放权回乡。至此,袁崇焕终于决定除去毛文龙。

假设毛文龙当时能够听从劝告,放权还乡,他起码不会死在袁崇焕的手中。

所以,归根结底,袁崇焕杀掉毛文龙的原因,是对权力的控制欲。

3

文|小河对岸

袁崇焕是一位饱受争议的历史人物,有人将之比作岳飞,认为袁崇焕之死乃是千古奇冤,是崇祯帝昏聩而酿成的惨剧。但也有很多人认为袁崇焕之死,乃是咎由自取,并无冤屈可言。而还有一些人认为袁崇焕通敌卖国,乃是十足的大汉奸。

那么,袁崇焕之死究竟冤不冤呢?满清乾隆为袁崇焕翻案时,乃说是崇祯帝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错杀了袁崇焕,想来乾隆一定是听了不少评书演义。历史毕竟不是小说,“蒋干盗书”而使曹操中了周瑜的离间计,错杀了蔡瑁、张允(该情节系虚构)。而蔡、张二人到死都不知道是因何原因的情节,也只能出现在评书演义中。在《三国演义》中,曹操杀蔡、张,没有经历任何司法审判,也没有给他们任何辨白的机会,仅凭一张未经辨明真伪的通敌信就给错杀了。

而袁崇焕自下狱至处死,却历经了八个月之久,多番审判。而从罪名上来看,主要是两大罪,按《明史·袁崇焕传》记载:魏忠贤遗党王永光、等等谋兴大狱.....见崇焕下吏,遂以擅主和议、专戮大帅(杀害毛文龙)二事为两人(袁崇焕、钱龙锡,钱龙锡后被免死)罪。

且不论是否阉党挟私报复,而单从“罪名”上来看,此袁崇焕之两大“罪名”都绝对成立,也绝非是阉党能栽赃陷害的。岳飞被加以“莫须有”之罪,岳飞撕裂衣服,露出后背 “尽忠报国”的刺字,并手书“天理昭昭”,而时人皆骂秦桧弄权误国。而袁崇焕自下狱至被凌迟,却并没一句辩驳之词,而北京市民争食其肉、骂其汉奸。而在众多明朝遗民士大夫的文献笔记中,袁崇焕的形象也并不怎么好。

袁崇焕之案,所有指控都确确凿凿,而非凭空捏造。其它的“市米资敌”的等罪状,都是公开违反朝廷法度,绝非“欲加之罪”。所以,袁崇焕之案不但在当时不是冤案。即便放在今天,也是无法推翻此案的。

那至於袁崇焕是否通敌卖国,这倒不大可能。尽管袁崇焕也面临着此方面的指控与质疑,如据《崇祯实录》记载:....桂(满桂,明末著名将领,於北京保卫战中殉国)前被流矢,视之,皆袁军矢也。(袁)崇焕按兵不动,物论籍籍。

袁崇焕在大明已位极人臣,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兼任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加“太子太保”,赐蟒衣、银币。虽然其时的大明举步维艰,但谁也预料不到大明会在十几年后崩局。而后金(满清)虽拥有军事上的主动,但至吴三桂引清军入关前,也没有完全占有辽东。而后金的人口较少,社会结构又简单,经济较为单一,抵制自然风险的能力甚为薄弱。不但汉人不看好后金政权,就连满清入关之后,也没有坐定天下的自信。而将辽东的汉人尽驱至关内,以防在中原待不住,还可以退回关外。

所以,皇太极对明清“议和”比崇祯帝还着急,迫切希望大明承认满清政权及其对辽东地区的侵占。故而,袁崇焕不可能置前程、名誉及家族安危於不顾,而在主观上“通敌叛国”,这应该也是乾隆为袁崇焕平反的原因所在。

崇祯帝之所以杀袁崇焕,还是因为对袁崇焕将辽东局势搞得越来越糟而失望透顶。其实无论是“私自议和”还是“擅杀毛文龙”抑或“市米资敌”等罪。只要袁崇焕能遏制住辽东的局势,崇祯帝都可以忍受。就像现今公司考核员工一样,只要业绩突出,什么迟到早退、差旅费、招待费不实之类的,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容忍。而一旦业绩不好,就另当别论了。

其实,袁崇焕在明末的作用有些被高估。袁崇焕的确打了几场胜仗,但主要是守城战。而守城战是被动作战,而非野战围歼,不可能给后金(满清)过大的重创。后金军队擅长野战而不利攻城,一旦觉得“城池”难啃也就放弃了,不可能牙齿都崩掉了还死抱不放的道理。而从袁崇焕累计的战报上看,显然有谎报战功之嫌(其实,“谎报战功”已成明军惯例)。而满清入关是在袁崇焕死后的第十四年,而以坚城固守,祖大寿、吴三桂等都足当其任,并非除袁崇焕不可。事实上,直到李自成进入北京,山海关还在明军的手里。

而崇祯帝应是受了袁崇焕“辉煌”战绩的影响,而对袁崇焕寄予厚望,便将辽东之事全盘委托给了袁崇焕。可袁崇焕上来就一顿忽悠,并对崇祯帝许诺“五年可复全辽”。事实上,从当时辽东的实际状况上来讲,明军并无野战进攻的能力,能守住已有城池已属不易。而以袁崇焕原先的“以辽土养辽人、以辽人守辽土”的策略方针上来看,长远看还是很有希望的。短期内收复全部辽东失地,显然不切实际。

可这“五年复全辽”的许诺,就像紧箍咒一样束缚着袁崇焕。既不能武力复辽,袁崇焕就想到了与后金议和。一旦大明与后金议和成功,“五年复辽”的紧箍咒也就自动松解了。而议和的最大障碍,便是东江镇毛文龙势力的存在。当时就有不少人认为袁崇焕杀毛文龙就是为了与后金议和,而将袁崇焕杀毛文龙比作秦桧杀岳飞。

至於袁崇焕所列毛文龙的十二大罪状,很多都是当时明军的通病,甚至袁崇焕身上也有。而朝廷也更早知晓,并未追究,皆因仰赖毛文龙从后方牵制住后金军队。而袁崇焕“擅杀毛文龙”,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后果,史载:..(袁)崇焕虽诛(毛)文龙,虑其部下为变,增饷银至十八万。然岛弁失主帅,心渐携,益不可用,其后致有叛去者。

而再从后来,清初分封四位汉人藩王(满清共分五位汉人为王,孙可望系势穷降清,并无军队与地盘)来看,除了吴三桂外,耿仲明、尚可喜、孔有德都是毛文龙的部将,可见毛文龙部极具战斗力的。耿、尚、孔等携红夷大炮等攻城重器渡海降金,也为后金军队攻城能力的不足打开了局面。而毛文龙虽为人骄恣,但东江镇军民(多系从辽东逃避后金屠杀的汉人,毛文龙在辽东的亲属百余人亦尽遭后金的屠杀)皆与后金仇深似海,屡屡从后金的后方乘虚袭击后金。毛文龙也因此被比作“海上长城”。

毛文龙被杀的三月后,后金再无后顾之忧,后金军队绕道喜峰口攻陷遵化,直逼北京城下,是为“己巳之变”(甚至此后,后金(满清)军队能几次大规模入关寇掠,亦是失去了毛文龙部从背后牵制的影响)。而这对於崇祯帝来说,是极为震惊与失望的,不但袁崇焕“五年复全辽”的许诺早已成了泡影,反而将辽东的局势搞得更加恶化。崇祯帝也许会想到,倘若毛文龙尚在,何至于有今日之局面?

明末兵部尚书、学者王在晋就曾说道:“毛文龙径袭辽阳,旋兵相应,宁锦之围解,文龙与有力焉。此出于崇焕之自陈,剧称其牵制之功,则文龙何可杀耶?文龙杀而虏直犯京城,明知而故悖之,崇焕之祸,其真自取耳!

袁崇焕虽不大存在主观上“通敌卖国”的可能,但的确“坏了事”。其逾越皇权,擅杀大臣,又公然违反朝廷的诸多法度,而使辽东局势越来越加恶化。以致崇祯帝对其失望透顶,而痛下杀心,其事虽很惨烈,但也正如王在晋所说,乃是“自取之祸”,也怨不得他人。

参考史籍:《明实录》等等

4

因为袁崇焕的偏执斩将,驻守鸭绿江口的东江总兵,在明朝与后金、朝鲜边界地带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毛文龙,仿佛辽东上空滑过的一颗流星,迅即消逝,其本来面目因此而变得模糊不清,是非功过更难评说。

关于毛文龙的研究,最早出现在1940年。李光涛在他的《毛文龙酿乱东江本末》一文中,清理了毛文龙的事迹,为后人研究这一段历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只是不知出于何种考虑,作为东江总兵的毛文龙在此文中被说的一无是处,而袁崇焕的擅杀却被大加赞扬到了几乎偏激的程度:“袁崇焕斩所当斩,毛文龙死且有余辜。”

令人难以理解的是,1980年代以来,研究袁崇焕成就卓著的阎崇年也有类似观点,他出于对袁崇焕的崇敬与偏爱,从评价袁崇焕为“民族英雄”的立场上,为其杀毛文龙百般辩解,极力证明此举“一无错处”。

毛文龙的历史真面目到底是怎样的?

毛文龙,浙江杭州人,年轻时穷困潦倒,学过麻衣相术,摆过拆字地摊。后浪迹天涯,来到山海关边塞,度过了二十多年的行伍生涯。

天启元年,经友人引荐,毛文龙成为辽东巡抚王化贞标下的一名游击。后金攻陷辽阳时,他从海道遁回,乘虚占据鸭绿江边的镇江堡,升任副总兵。镇江堡被后金攻陷后,他率部撤往鸭绿江口近海的皮岛,随后晋升为总兵。

皮岛又称东江,东西十五里,南北十里,在后金窥视辽东的形势下,这一地区对于明朝极具战略价值。毛文龙登岛后,披荆斩棘,筹备器用,召集流民,招商引资,南货绸布,北货参貂,挂号抽税,不过几年,东江就成了一方雄镇。

天启三年,毛文龙与部下计议后,率部攻下金州,命部将张盘驻守,自己仍退回皮岛。由于此战告捷,金州与皮岛形成互为犄角之势,陆路可以遏制后金南下,水路可以前往登州运粮,皇帝晋升毛文龙为左都督,并挂将军印,赏赐尚方宝剑。

当时朝廷上下都以为毛文龙在外海有牵制努尔哈赤的功劳,工科给事中杨所修的评价很具体,很精当——

“东方自逆奴(努尔哈赤)狂逞以来,唯一毛文龙孤撑海上,日从奴酋肘腋间撩动而牵制之;奴未出老巢则不时攻掠,以阻其来;奴离窥关则乘机捣袭,以断其后。”

天启皇帝在谕旨中也多次称赞毛文龙:“多方牵制,使奴狼狈而不敢两顾。”

但站在残酷现实角度讲,孤悬海上,面对如狼似虎的后金,要立于不败之地,谈何容易!

毛文龙不是呆将,他颇懂得周旋之道。皇太极即位后,他以明朝封疆大吏的身份,多次和皇太极联系,相约和好,维持边疆安定。崇祯皇帝鉴于他的独特作用,继续对他实施优容方针。

毛文龙毕竟是一介武夫,如此内有优容,外有周旋,始终握有一方雄镇后,他自然就有了一些拥兵跋扈的趋势。

抓大放小,对大局有益的情况下,毛文龙这点武人的毛病其实是可以接受的,但明末的朝堂十分狭隘,根本容不下毛文龙人狂势盛,因此对他的攻击掣肘,颇多。

但崇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还是客观冷静的,时常要为毛文龙说一些公道话。

袁崇焕从一开始就想收拾毛文龙!

崇祯元年新任“督师蓟辽兼登莱天津军务”的袁崇焕,离京之前在谈到平辽方略时,并没有把收复失地摆在首要位置,而是主张“先从东江做起”,说白了就是,先把势如割据,不受节制的毛文龙收拾了再说。照他的话说,毛文龙“可用则用之,不可用则杀之”,很明显,“可用则用之”只是他欲杀的托词。

上任不顾现实,即要官场权威,袁崇焕在此处一身的士大夫官僚毛病,难称英雄。

作为钦差督师大臣的下马威,袁崇焕上来即在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沿海实行了严格的“海禁”,此举不为针对后金,而是为了卡住毛文龙经济来源,逼迫他就范。

无可奈何下,毛文龙只好向皇帝申诉,说袁崇焕封锁登州沿岸,“是拦喉切我一刀。”

因为任命袁崇焕是自己的主意,并且已经授予了尚方宝剑,袁崇焕可以全权处置蓟辽、登莱以及天津一带军队的一切事宜,尤其还有袁崇焕那句“五年收复辽东”的豪言壮语在,此时的崇祯已经不好表态。

毛文龙见皇帝没有表态,再次上疏,倾诉孤撑海外的苦衷,他似乎已经预感到了接下来的祸患,他提醒崇祯说,袁崇焕这是同室操戈。

崇祯能怎么办,只好充当和事佬,他淡淡地回复毛文龙说:军中一切事宜,当从长商榷。

言下之意,袁崇焕五年收复辽东,是当前第一等大事,这五年,大家都要忍耐一些。

让崇祯没想到的是,袁崇焕根本不给毛文龙从长商榷的机会。

崇祯二年五月二十九日,袁崇焕以巢穴擒虎的心机,抵达距离旅顺口陆路十八里、水路四十里的双岛,次日,毛文龙从皮岛赶来,双方拜会。

袁崇焕杀毛文龙,看似是忠君为国,其实是狭隘偏激,自取灭亡。

文人的心机是武夫没法比的。

六月初三日,袁崇焕检阅军队,毛文龙率领将官列队欢迎。次日,毛文龙设宴为督师大人接风。席间,两人密谈至晚间,谈了什么,不得而知,但袁崇焕杀心已下是肯定的。

六月五日,袁崇焕在双岛召集毛部将士,犒赏随毛前来的三千五百人,话到一半,见时机成熟,袁崇焕突然向毛文龙兴师问罪,一口气宣布了十二条“当斩之罪”——

其一,九年以来兵马钱粮不受经略巡抚管核;其二,全无战功,却报首功;其三,刚愎撒泼,无人臣礼;其四,侵盗边海钱粮;其五,自开马市,私通外夷;其六,亵朝廷名器,树自己爪牙;其七,劫脏无算,躬为盗贼;其八,好色诲淫;其九,拘锢难民,草菅人命;其十,交结近侍;其十一,掩败为功;其十二,开镇八年,不能收复辽东寸土。

袁崇焕开列的这些罪状究竟是否属实,已经无法核对,但即使全部都是事实,这十二条中也只有二三条够的上罪状,其余各条大多是官场或军队的通病,并非毛文龙独有,根本论不上“当斩之罪”。

豪言壮语的背后有时候是心虚不安。

袁崇焕杀毛文龙的时候,即是如此。

他向在场的毛部将士大声说:“今日杀毛文龙,如果本部院不能为朝廷收复辽东全部领土,愿意用尚方宝剑偿命。毛文龙如此罪恶,尔等以为应杀不应杀?如果我屈杀文龙,尔等就来杀我。”

说完,袁崇焕又朝西叩头请旨,说道:“臣今日诛毛文龙,以肃军政,镇将中再有如文龙者,亦以是法诛之。臣五年不能平奴,求皇上亦以诛文龙者诛臣。”

把话说的这么绝,结果一语成谶,之后袁崇焕死得比毛文龙更惨。

袁崇焕明知五年复辽是空谈,为何又把话说得如此决绝?

只能说袁崇焕恐非真正的坦荡英雄,只是一时空豪迈。

因此《国榷》中说,袁崇焕杀毛文龙,适所以自杀也。

而一些朝臣对袁崇焕的批评更深刻,总结成一句话,袁崇焕杀毛文龙是断大明牵制后金的战略臂膀。

袁崇焕杀毛文龙带来了哪些直接恶果?

不久,皇太极在无后顾之忧的有利下,率军突破长城边关,兵临北京城下,直接导致了己已之变。

此外,毛文龙部将孔有德、耿仲明在登州哗变,几乎所向披靡,酿成山东大乱。不久,孔、耿又率部投降皇太极,成为南下攻伐的急先锋。

固然,孔、耿的叛变责由自负,但袁崇焕杀毛文龙,起到了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的作用,这是不可否认的。

5

感谢“小秘书”邀请回答。这个问题可以拆成2个小问题:

第一,题目的意思,忠臣似乎就应该就必须抱团成为好朋友、铁哥们,只能相爱不能相杀。所以,忠臣怎么能杀忠臣?

第二,袁崇焕和毛文龙与共同的敌人,都是后金,杀毛文龙是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袁崇焕为什么要这么干?

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忠臣和忠臣为什么关系也不好,甚至彼此拆台、互相杀戮?

商鞅对秦国来说是忠臣,贵族祝懽对秦国来说更是忠臣,但商鞅为了替变法开路,把祝懽杀了,以震慑其他人;萧何是忠臣,韩信也是忠臣,而且两人关系不错,可把韩信骗进宫导致韩信被杀的正是萧何;霍去病是忠臣,李敢是忠臣,但霍去病射杀了李敢;韩擒虎视忠臣,贺若弼也是忠臣,但二人为争功拔刀相向;王安石是忠臣,欧阳修是忠臣,欧阳修还提携过王安石,可王安石却说欧阳修是老顽固,还把对方贬出中央政府,变法派甚至开会讨论要杀保守派代表富弼、韩琦为变法祭旗……可见,尽管两个人身上都贴了“忠臣”的标签,并不等于一定就合得来,即使大方向一致,也还有具体利益的冲突,甚至不可调和的冲突。

再来回答第二个问题:袁崇焕为什么杀毛文龙?

从职务上看,袁崇焕是东北军区司令,毛文龙是皮岛分区司令,袁崇焕是毛文龙的上级。然而,在法理上,袁崇焕对毛文龙只有指挥和节制之权,没有处死之权,这个权力在北京、在中央、在崇祯手里。但袁崇焕把毛文龙杀了,事先没有请示过皇帝,这是犯忌的。袁崇焕这么做,目的简单而直接:为了立威!毛文龙率领的是一支土匪武装,他盘踞的皮岛主要靠自己努力发展壮大起来,与“组织”关系不大。他名义上是明朝将领,实际上有很大的独立性,只所以站在明朝这边,是因为明朝比后金有钱,可以给他更多利益。他虽然经常袭扰后金,但明朝的命令,对他有利的听,不利的就不太听。袁崇焕之前的督师之所以容忍毛文龙,是因为皮岛对后金南下的确有很大牵制作用,但袁崇焕与前任不同,他不能容忍一个不听话的部署,新官上任为了立威,于是先斩后奏把毛文龙砍了。

事实证明,杀毛文龙不管是对大明王朝还是对袁崇焕本人来说,都是一个错误。

6

大家都因为崇祯二年皇太极破喜峰口,兵临北京城下的“己巳之变”而为毛文龙喊冤。也有人认为毛文龙尾大不掉、桀骜不驯,对袁崇焕杀毛而拍手称快。孰是孰非?在没有事例的前提下分析历史人物是有失偏颇的。下面我们来具体讲一讲毛文龙的前世今生,他的作用、战绩以及他的实力,再讨论袁崇焕杀毛文龙是否正确。

毛文龙(1576年——1629年),浙江杭州人,少年丧父,从小在姥姥家长大。其舅父为山东布政使(省长),见毛文龙身无长技立命,却偏好兵法奇计,遂将其托付给好友李成梁。同年参加武举考试,并名列前茅,被提干授予百户(相当于上尉连长)。毛文龙在李成梁部下经年历练,后官至都司(全称辽东都指挥使司,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少将、师级干部,或地市级小军区司令员)。奉命帅军支援朝鲜抗击后金,他却逗留辽东不敢前进。后来辽东失陷,后路断绝,毛文龙乘船从海上回到辽西。率领200敢死队趁乱偷袭击杀后金镇江(今天辽宁丹东)守将,夺取镇江城及周围地区。这是明朝自同努尔哈赤开战以来第一次收复失地,提升毛文龙为副总兵(中将、副军长或省军区副司令员)。后来逐渐升迁至左都督(前后左右五军都督府之一,相当于宋代枢密院,掌管天下兵马。明末逐步沦为相当于今天总参谋部一类机构,其职务大约是副总参谋长的虚衔),挂将军印、赐尚方宝剑(待遇相当于上将,也是他被杀时的职务),在皮岛设军镇、开府建牙,从此成为一方诸侯。

皮岛,也叫东江镇,位于辽东半岛鸭绿江口,北距后金国土80里海路,东北就是朝鲜。该岛方圆80华里,草木不生,毛文龙招募辽河以东百姓为兵,控制辽东半岛南部,与山东半岛遥相呼应,控制了渤海湾的制海权,同后金相持。

1.实际战绩:

天启4年5月毛文龙曾帅兵沿鸭绿江北上,越过长白山袭击后金东部小城,被授将击败,全军覆没;同年9月越过义州(今天辽宁义县)屯田,被后金守将发觉,惨遭袭击,阵亡500人;天启5年6月偷袭耀州官屯寨,败归;6年5月袭击鞍山驿,丧卒千馀;数日后袭击撤尔河,攻城南,为后金守将所却;“七年正月,大清(后金)兵征朝鲜,并规剿文龙。三月,大清兵克义州,分兵夜捣文龙于铁山。文龙败,遁归岛中”。。。。。。

2.自报战功:

“乃满浦、昌城之捷,谓兵不满千,未交一战,不遗一矢,而使(虏)自相践踏,其被炮死者二万有余,马之走死者三万有余,止余真 夷二万。公(袁可立)心颇疑之,私谓敷实而后报,不失于慎。”毛文龙与山东巡抚袁可立相善,其累年升迁多与袁举荐有关,而袁可立尚且对他上报的战功持怀疑态度。怀疑他以几百人队伍,不曾交战就让后金八旗兵自相践踏死伤三万多人,让他查实后再上报。

3.明史评价:

“顾文龙所居东江,形势虽足牵制,其人本无大略,往辄败衄,而岁糜饷无算;且惟务广招商贾,贩易禁物,名济朝鲜,实阑出塞,无事则鬻参贩布为业,有事亦罕得其用。”这就是明史对于毛文龙的评价。

4.总结:

依据历史记载毛文龙打的仗都是团级小规模战役,跟他上将、大军区司令员的身份很不相符,并且这样小规模的骚扰还是败多胜少,通常一个守将就能将其击败,并没有起到应有的牵制作用。楚汉时期彭越骚扰项羽后方能起到效果,是因为彭越动辄就能打下十几座楚军城池,逼迫楚霸王不得不回援。虽然城市旋得旋失,但毕竟起到了让楚军疲于奔命牵制作用,而毛文龙连城池的守将都打不过,几乎就没打下过什么城池,所以后金根本不会顾及后方是不是有毛文龙。

毛文龙不但无益,有时候反而为患。他广泛招募商贾,做粮食、军火等战略物资走私生意,只要给钱就卖,这些物资还很可能落入后金手中。后金拿着买来的明朝军火,攻击明朝城池。

毛文龙还不听调遣,对督师(全名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相当于方面军司令员)的军令阴奉阳违。屡次征召毛文龙至宁远会商军务,每次都是以各种借口推脱,最后袁崇焕不得不冒险亲自到皮岛找毛文龙会谈。军权贵一,一支部队军令不能上通下达,哪里来的战斗力?无战功、无战略、无将才,却抗命不遵,尾大不掉,不杀你杀谁?

有人说袁崇焕无权杀毛文龙这级别的将领,应该将其生擒,交朝廷处置。确实,袁崇焕按照正常程序没这个权利,但当时的形式,袁崇焕可能生擒毛文龙,全身而退出皮岛吗?皮岛俨然一方独立诸侯,毛文龙亲信爪牙密布,朝廷皇命在这里都没有权威,何况袁崇焕一个督师?真的生擒毛文龙,恐怕当时就会哗变。黑虎掏心,斩首行动,袁崇焕这个解决办法是最稳妥、损失最小的办法。就像刘邦捉拿韩信,真的严格按照程序来,韩信非反不可,那样损失的还是国家实力。

有人说正是杀了毛文龙,导致其下属将领孔友德等人投靠了后金。这是不了解历史,袁崇焕杀毛文龙是崇祯2年,袁崇焕就死于这一年11月,而孔友德是崇祯4年冬天造反(耿、尚二人归降后金时间更晚)。并且逼反孔友德的是山东巡抚,跟袁崇焕有什么关系?人家都死了两年了。还正是袁崇焕恩威并施,毛文龙部下都慴服并服从调遣,各自奔赴相应岗位,并无任何异常。假如袁崇焕不死,以他的恩威,孔友德没机会(袁崇焕不允许别人逼他)、也不敢造反。

又说之前有毛文龙牵制,后金不敢率领主力远离辽东入关。袁崇焕杀毛文龙之后,因为没有了牵制,后金才敢在崇祯2年破关而入,包围北京制造了“乙巳之变”。前面已经说到,毛文龙起不到牵制作用。后金攻灭朝鲜,毛文龙还没死,朝鲜是他的铁杆盟友、生意伙伴,他怎么不牵制?后金之所以之前不敢绕过宁远辽西走廊入关,是因为掌握长城以北地盘的蒙古还不是后金的盟友,蒙古甚至还曾经攻入后金境内,皇太极实现不了从敌国率领大军过境的战略。崇祯元年7月蒙古科尔沁草原喀喇沁部投降后金,同年9月开始皇太极经过几个月的战争,将蒙古林丹汗的势力驱逐到今天内蒙古包头一带。后金从这一时期开始才形成了绕过袁崇焕,迂回今天河北北部进攻关内的战略基础工作。跟毛文龙牵制还是没有关系。

所以说袁崇焕杀毛文龙不是导致后金进攻关内的后果,毛文龙也没那么大的战略作用,尾大不掉,杀他还是很有必要的。至于崇祯杀袁崇焕的罪状之一就是擅杀毛文龙,这纯粹是找借口了。崇祯杀袁崇焕的罪状基本都是借口,真实原因没法说出口,那就是袁崇焕擅兵。尤其祖大寿不听朝廷圣旨,却听命于袁崇焕的一封信,这才是他的死因。

所以然者丁酉夏

7

一个小小的四品文员胆敢牛气冲天杀了大明总兵官,真是不知天高地厚,袁崇焕意在杀将立威,毛文龙久居皮岛,以捞取海货和挖取山参多种经营为职,延续了大明在皮岛的海防,是一股不可小视的力量,袁崇焕此举无益于自毁长城,是一个秀才遇到将有理不讲清的毒主。







8

袁崇焕向崇祯夸下海口,要五年平辽,不过五年平辽难度相当大。萨尔浒大战,明军大败,大明对后金,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对持。

以前后金军对大明作战一直顺风顺水,推进到关宁锦防线碰了钉子,打锦州和宁远吃了大亏,努尔哈赤受重伤,不久后死亡。不过明军善于防守,后金兵善于进攻,明军平辽要一个城池一个城池往前推进,速度相当缓慢。



袁崇焕既然提出了五年平辽,不管多么困难他都得做,而且要全力以赴,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毛文龙便是其中之一。

袁崇焕的关宁军和毛文龙的皮岛部队其实是友军关系。辽东是以关宁军为主,皮岛部队为辅,辽东的军事行动皮岛要全力配合。但是,毛文龙这个人,桀骜不驯,不受控制,在朝廷上是出了名的。当然,袁崇焕要调动控制毛文龙也很困难。



袁崇焕想把毛文龙换掉,换一个好拔拉的,毛文龙不干。所以,袁崇焕杀了毛文龙。

袁崇焕的意图很明确,他想要的皮岛部队,是一支积极主动配合他平辽行动的部队。毛文龙做不到,所以要换掉。袁崇焕起初并不想杀毛文龙,只是想让他交权,回家养老,毛文龙不干,才杀了他。



实际上,袁崇焕提出五年平辽后,积极采取行动,从大凌河镇开始,往东北收复失地,修筑城墙,这时的皮岛部队并没有配合关宁军行动。当然,皮岛部队没有行动不代表牵制作用不存在,只是作用有限,和袁崇焕的要求相差很远。袁崇焕想要的皮岛是能够积极配合、主动出击的皮岛。

但是袁崇焕错了,杀了毛文龙,皮岛内部出现矛盾,凝聚力没了,战斗力也没了,牵制作用也没了。不杀毛文龙,牵制作用还在,不管作用大小,杀了毛文龙连小的作用也失去了。

互关互动,互利共赢!

9

袁崇焕在辽东除了毛文龙,未杀过一个总兵以上将领!说明袁不是嗜杀滥杀之人!据朝鲜史料称:毛部杀良冒功、畏敌如虎、私通敌酋.至使朝鲜被侵,损失巨大!|为此朝鲜还上奏于明朝皇帝!最近有毛文龙私通满清的书信面世,也不知道真假!宁远大战、宁锦大战中,毛文龙根本是按兵不动,啥用没有!所谓的牵制,胡说八道.就象共产党的抗日部队,对正面战场一点作用没有!如毛文龙助了袁崇焕一臂之力,袁定会感激不尽,还会杀毛?恐怕谁都不服!毛文龙不听命令,私通满清,在袁崇焕心里已成心头大患!攘外必先安内,古今一个道理!其中不可理解的是:袁亲入毛文龙大营,仅率数十亲兵,将毛斩首,毛文龙的儿子、干儿子数百人,外加上万军兵,居然俯首听命,毫无反抗!唯一的解释那就是毛文龙通敌卖国、拥兵自重,证据确凿!以至于儿子都反对他!袁对毛部改编后,待遇和处境还过得去,随着袁崇焕被杀,辽东一乱,毛部人心浮动,又无人慑服,最后降清!想想,袁不信毛部,会提供红衣大炮给毛部?所以,袁不死,毛部绝不会反!

10

毛文龙这样的人竟然被认为是忠臣。现在网络上有很多言论说袁崇焕不应该杀毛文龙,毛文龙对后金的牵制作用很大,后来毛文龙死后毛文龙的部下三顺王对明朝的破坏尤其的大,把这些都归罪于袁崇焕冤杀毛文龙。

在我看来毛文龙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军阀利己主义者,这种人到明朝后期尤其的多,因为他们这些人都看到了明朝中央政府的虚弱。带兵的大将只要手上有兵,有实力即使犯下大错,朝廷也不会拿他们怎么样还会极力的拉拢封赏。而文官就不一样,文官都是些被孔孟之道忠君爱国的思想洗脑过的封建文人.这些可以从崇祯头杀掉多少首辅,内阁大臣,六部尚书,总督就可以看出来了,而那些总兵大将们既使被杀的,也都是些失去军队的手上没有实力的。

谈谈毛文龙的问题,毛文龙此人在皮岛兵力本就不多袁崇焕在岛上查探连老携幼不过4万多人,能为兵的也就是两万人。却向国家报了10万人的军饷。另外还虚报超过千人的军官。从这点就可以看出此人哪有一点忠君爱国的思想。至于听指挥配合大军行动,那更就别想了。军阀们普遍把自己的实力看得比自己的命还重要,见到好处就过去抢一把若让他们去拼命那怎么可能办得到呢?

再谈谈三顺王的问题,亮剑中李云龙说的好 “任何一支部队都有自己的传统,传统是什么,传统是一种性格,是一种气质,这种传统和性格是由这支部队组建时首任军事首长的性格和气质决定的,他给这支部队注入了灵魂” 什么样的将就能带出什么样的兵,在毛文龙被杀后,他的部下很快就叛明投清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我怎么就没有听说过岳家军自岳飞被杀后岳飞的那些部下都投金了呢?

军阀是什么就是破坏一切合理秩序的根源,国家统一,百姓安居乐业的破坏者。就拿近现代来说吧中国本有追上世界的机遇,但为什么没有把握住呢,就是因为国内军阀混战没有统一的领导劲并没有往一处使,如同散沙一般,这样的国家又怎么会强大?而毛文龙这样典型的军阀竟然会成为忠臣,并且被粉饰成了民族英雄我看说这些话的人真是好日子过的嫌长了,他应该穿越回民国初年过过那时候的日子。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