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国主孙权以陆逊为大都督,统率朱然、潘璋、韩当、徐盛、孙桓等部共计约五万人开赴战场,迎战刘备。战争伊始,刘备军士气旺盛,而东吴孙权有点措手不及,刘备军颇有斩获,也攻陷了吴国几座城池。但随着陆逊的统筹规划、出色调配,吴军正式进入战争状态,两军逐渐进入相持阶段。这次期间,东吴出于战略盟友关系考虑,以及诛杀关羽的理亏心理,曾派使者向刘备求和,并且愿意割地赔款。但野心勃勃的刘备置若罔闻,一心一意要灭掉东吴。
东吴大将陆逊看穿了刘备一鼓作气速战速决的战术,采取坚壁清野坚守不出的策略,从某种程度上拖垮了刘备军的战斗意志。而陆逊的一位味坚守,让刘备起了轻视心理。无甚军事谋略的刘备,将军营扎于深山密林之中,数百里连营。东吴陆逊抓住刘备这一脑残举措的机会,施火功,烧连营,并乘胜追击,彻底击溃刘备军团。仓皇之下,刘备败退永安,在白帝城忿忧死去。这场对三国后期产生至关重要影响的战争,史称“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后,蜀汉集团彻底失去了跨荆州以跃图中原的这个宏大目标的前进基地。此后进行的诸葛孔明的六出祁山图伐中原的诸多军事活动,不过是以军事手段延续蜀汉政权合法性的法理尝试,最终也没能成功。
在整个封建时代,任何一位掌握大权并能作出成绩的皇帝也好,军事统帅也好,都有一种可贵的品质,那就是:听得进逆耳忠言,行起事来,虚怀若谷,察纳雅言。而被权欲之心彻底麻醉的刘备,抛弃了这一点。那么,他的失败,也就预料之内,情理之中了。
下面我们就看看当初反对他一意孤行出兵伐吴的就有谁:
①《三国志》记载:云谏曰:“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也。”先主不听,遂东征,留云督江州。
赵云虽身为百战猛将,但他不拉帮结派,没有强大的利益团队配合,在整个蜀汉政权统治集团内部,人虽不微但言轻。他从国家大义出发,让刘备攻打曹魏。这是不可行的,第一,对于刘备军来讲,曹魏显然比东吴要强大得多,是实打实的硬骨头,凭刘备这点能耐,显然啃不动。第二,刘备伐东吴,是出于对荆州的觊觎,土地,财富,民众,这才是他想要的。尽管他以“义”立国,笼络人心,但落到实处,他图的是“利”。忠勇正直的赵云,显然无法洞察一个阴谋政治家的心理活动。
②《三国志》记载:及称尊号,将东伐吴,权谏曰:“吴人悍战,又水军顺流,进易退难,臣请为先驱以当寇,陛下宜为后镇。”先主不从,以权为镇北将军,督江北军以防魏师;先主自在江南。
黄权时任治中从事,他的职位表明,在集团内部,他不是权力核心,说出的话,份量也是微乎其微的。他从安全的角度为刘备着想,也不可能有什么效果。一来刘备称帝以后野心膨胀,在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安全显得并不那么重要。所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再者,刘备从起兵到发迹,乃至颠沛流离,都是自己亲自领兵。数次大大小小的战役磨炼,让他建立起了对自己军事谋略的绝对自信。最最重要的一点,刘备是以为关羽报仇为借口的,那么要想让天下人知道他的“义”之所在,统帅,领头羊的角色,必须是他来担当。一旦胜利,他的“义气”之名,顷刻之间将会传扬四海,名利双收。一个小小的治事中,想担负这种名望,怎么可以?怎么可能?
③,当时,刘备身边最重量级的人物就数诸葛亮、赵云、张飞了。很显然,作为桃园三结义的三弟张飞,脾气暴躁,直来直去,源于对二哥关羽的情义以及对东吴吴下阿蒙的仇恨,是打心底里支持大哥出兵伐吴的。作为军师的诸葛孔明,史书上找不到他对刘备此行的态度。但从刘备惨败以后他的感叹之语,我们能隐约看出他的态度。《三国志》记载: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诸葛孔明名头虽望,但在刘备决策层的话语权的影响力,显然是不能跟法正相提并论。他可能是反对出兵伐吴的。但他又不能不顾及自己的态度对张飞的影响。如果一意反对刘备伐吴,有挑动离间他们结义三兄弟的情感之嫌。而刘备一直打的就是情义这张牌,到时候他不仅不被张飞喜欢,甚至还会结恶。刘备方面,也等于揭穿了他伪善的面皮,不可能被刘备所容忍。所以,诸葛亮的态度只能是模棱两可的。
④,诸葛孔明口中的法孝直,是何许人也?对刘备此伐师东吴之举如此干系重大?
法正本是扶风郿人,在建安初年,因天下饥荒,与自己郡好友孟达一起入蜀,成为蜀地领袖刘璋的属下。尽管他颇有才华,但在本地士绅的排挤之下,只做了地方小官。他自己也常有怀才不遇之感。
211年,蜀地之主刘璋,为对抗张鲁,让法正出谋划策。此时,经历赤壁之战的刘备,已经占据荆州的零陵、桂阳、长沙三郡为安身立命之地,飞黄腾达之基。对于远离战乱颇为富庶的蜀地也是垂涎三尺。正是此时,孟达协同他的好友张松,劝刘璋引同族同宗的刘备入蜀以抗张鲁。刘璋庸弱,胸无大计。陷入了暗地里背叛他的法正设计的“前门驱虎后门引狼”的圈套。
建安十七年(212年),刘备假意答应北伐张鲁,却进军葭萌。张松因事情败露被诛杀,刘备于是与刘璋决裂,向成都进军。益州从事郑度向刘璋建议以坚壁清野拖垮刘备。刘备知道后十分忧虑,法正却认为刘璋虽然没有什么才能,但还算是个爱民的州牧,因此不可能采纳这个会损害百姓利益的计策。果不其然,刘璋认为:“吾闻拒敌以安民,未闻动民以避敌也。”于是罢黜了郑度。
在这个过程当中,一个是怀才不遇的士子,一个是野心勃勃有吞吐天下之志的枭雄。二者一唱一和,玩弄了刘璋,占据了益州之地。常把仁义道德挂在嘴边的刘备,把感情牌玩得溜转。
如果刘备真的是以“恢复汉室还于旧都”“拯救天下为己念”,那么他这个自编自造的虽然飘渺却让人无可辩驳的中山靖王之后的身份,比起从法理血统上来讲更近皇家血脉的益州刘璋,要轻佻得多。他应该做的是辅佐刘璋,重建皇室根基,以期有朝一日真正能凭势力匡扶汉家天下,而不应该是利用刘璋的仁弱去攻取他,霸占他的土地。
我之所以说这个事件,是想表明,刘备所做的一切,是基于其野心和权欲的现实考量,而不是基于人性善格的高尚节操。
诸葛孔明说,如果法正在,也许能够劝阻刘备不欲东伐,即便不能劝阻住刘备东伐,也不至于陷入危亡之地。他表达了两个意思:
①,法正在刘备吞并益州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在这个过程中,刘备的势力得到扩展,法正的才华得到施展。彼此之间的相得益彰,让他们之间形成了基于利益的亲密感和亲切感。那么,在出师伐吴这件事上,法正可以有一说一绝不藏着掖着,更能让从心理上刘备接受。
②,如果法正不能说服刘备放下出兵伐吴的念头,那就表明,野心和自信心完全膨胀之后刘备,完全是出于对政治利益考虑而不是“报仇”这个被贴着仁义标签的情义念头。法正以其奇谋为刘备的军事行动保驾护航,绝不至于陷入危亡之局。而此时的诸葛孔明,更多扮演的是“萧何”这样的角色。
下面我们再看一张时间表,也许就能明白刘备出师伐吴的真正用意了:
公元220年年初,关羽在林沮被吴军杀害;
同年,刘备最重要的谋士法正去世;
公元220年正月,曹操病逝,曹丕继丞相位,称魏王,同年11月25日受禅登基,正式称帝。
220年,东汉帝国名誉上皇帝汉献帝刘协被迫禅让,被曹丕封山阳郡公,留天子礼仪。14年后,以54岁寿龄离世。
221年,张飞被部下张达、范强谋杀。刘备闻之叹曰:“噫!张飞死矣!”
221年,刘备以汉帝被丕杀为借口,以“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为政治口号,在成都僭越称帝。
221年7月,刘备以为关羽报仇为借口,发动对战略盟友东吴的攻灭之战。
当你看懂这个时间表之后,就会明白,刘备的出师伐吴,绝不仅仅是为了给关羽报仇,而是出于深层的政治利益考量。
第一,如果是为了给关羽报仇,何必要等到一年多之后?调集军马粮草人员器械在诸葛亮的统筹安排之下,绝不需要这么长的时间。而且,关羽被杀以后,刘备军的勇将大多凋零,死的死老的老,真正数得上名号的就赵云和张飞了,何苦还要等到张飞这个百战能将被谋杀之后?他难道不知道势力越强赢得战争的机会越大?
第二,刘备如果真心只是为了报仇,为什么在关羽被杀之后的一年先称帝呢?何不等到给关羽报仇之后再称帝?一年时间他就等不及了吗?这不更能成全他作为大哥的“仁义”之名?为他的割据政权增添更加耀眼的人性光辉?
第三,看曹丕的登基时间,在看刘备的称帝时间。这就是一个前脚搭后脚的时间差。如果他不在这个时间——刘协禅位时间称帝,那么他以后的任何一时间称帝,他的政权合法性就会受到普遍质疑。你说曹丕篡位也好,逼宫也好,但他毕竟拿到了象征至高无上权力交接的禅让诏书。而刘备只是以皇叔身份自居,还捏造献帝刘协被逼死的传闻,为自己僭越的合法性作以诠释。如果他的仁德名副其实,他的皇叔身份名正言顺,那么根色比他要纯正得多的刘璋呢?他对刘璋的攻伐算叛逆吗?
事实上,刘备在这个时间节点称帝,给政权本身就带来可以预见的危险性和威胁性。原因就在于,从他与张飞、关羽桃园三结义之时,一直到四处奔波谋取安身立命之所,不管他内心深处到底是怎么想的,但在对外表淹的各种事情上,他处处标榜自己的仁义之举。可以这样说,仁义这个标签,是他赖以生存的法宝,也是他能纵横江湖的利器。他之所以能以皇叔身份得到士林人士的认可,也是因为他行仁义。而深受汉家文化熏陶近300年儒家知识分子,至少在他身上看到了部分的仁义表现。并因此寄以深切期望。仁义之于刘备,近似等同于法理道统之于王朝根基。
攻伐刘璋的吃相太难看,以及仓促称帝的根不太正苗不太红,成为他行仁义之政的政治污点。如何给这种污点做合情合理的洗白,让蜀汉政权的合法性能够经得起世人挑剔目光的审视和判断,比起给关羽张飞报仇,显然要迫切得多、紧要得多。
此时的刘玄德,经一系列社会政治活动的洗礼和锤炼,变得成熟老练而心思深沉。与他的织屐贩履时代相比,判若云泥。战争成为消弥他这种政治污点的唯一可行性操作。
那么,为什么是讨伐东吴而不是他口中的“汉贼”曹魏呢?东吴是他的政治盟友,而曹魏才是他认定的窃取汉家天下的乱臣贼子呀?
第一,东吴杀了关羽,谋杀张飞的部将投的也是东吴。
通过这场战争,刘备与张飞、关羽的桃园三结义的义气之情将会再次感动世人,潜移默化之中,刘备的仁德之名也会得到加强。
第二,当刘备回忆起他与曹操同桌对饮坐论天下英雄时,曹孟德的“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这样石破天惊的话语时,他知道,曹魏是真正的对手,也是真正危险的敌人。
当他还不够强大时就挑战曹氏的权威,是不明智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柿子专捡软的捏”。
第三,刘备知道,汉家天子还活着,在曹丕的掌握之中。想当初他捏造献帝被杀的谎言就是为了给自己称帝打掩饰。
一旦逼人太甚,曹丕会毫不犹豫地搬出献帝还活着的明证,届时,刘备的仁德之名,他赖以安身立命的护身符,顷刻之间就会灰飞烟灭。他苦心孤诣营造的蜀汉政权,也会在人们的唾弃和谩骂中夭折。
第四,荆州之地是刘备的雄心能够伸展到中原的关键跳板。
失去荆州之地,以后刘备要想进取中原,只能翻山越岭走岐山一线。中途的险关要塞常常会让他麾下的将士心生怯意而打退堂鼓。所以,只要他的雄心还在,再次夺取荆州之地,势在必行。
第五,通过讨伐东吴,巩固蜀汉政权的合法性。
刘备称帝,以汉家皇室正统自居。那么,曹魏也好,东吴也好,在刘备眼里,都是汉政权之外的叛逆割据,必须加以消灭。不管最终是否真的能够消灭他们,但是通过战争讨伐这一行为,让刘备政权的合法性在世人眼里得到张目、同情和认可。
刘备以“仅以身免”为他发动的夷陵之战画下悲哀的句号。关羽之死,让人痛惜;张飞之死,让人感叹。而刘备的勃勃野心,才是蜀汉政权悲哀的根源。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可卿,救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