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当然是不会的!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发表终战诏书,日本人民终于听到了天皇本人的玉音。
在这篇终战诏书中,同盟国要求的无条件投降成了号召日本人民由战争转入和平建设的终战;日本投降,改为日军投降。
而且在这部所谓的终战诏书中,裕仁天皇将责任全部推给了日本政府,将自己打扮成无辜的受害者,从而将自己发动战争的罪行推脱得一干二净。
从这部所谓的终战诏书中,我们看不到日本政府的一丝真诚,相反他们为推脱战争,保留所谓的日本实力竭尽全力,绞尽脑汁。
这种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黄河心不死的心态,最终被所谓的欺软怕硬所取代,恰好说明了:如果没有比日本更凶残的暴力,日本是绝对不会甘心投降的。
那么问题来了,这种比日军更残暴的暴力到底来自何方?到底是“苏武”还是“屈原”还是“共工”?
关于这三股势力,静夜史认为其中有一股可以排除。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虽然我国军民牵制了日军高达60%的陆军兵力,使其难以支援其他战场,夺取更多土地。
但是我们应该承认的是,虽然日本陆军大部被拖在我国战场,但是日本仍然有精力来夺取更多地区。例如珍珠港事件后,日本一度夺取了整个西太平洋地区。
由于我军和日军在武器装备上的巨大差距,虽然在游击战等一系列小战役中,对日军形成了积少成多的消耗和伤亡。但是这种伤亡无法对日军形成空前猛烈的打击,特别是对日军以心理上的巨大威慑。
而国军方面自相持阶段之后,大部分国军兵力就退守大后方。在“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特殊环境下,国民政府仍然于1944年日本法西斯行将灭亡前夕,创造了豫湘桂大溃败的战争奇迹,让同盟国大失所望。甚至在接受日本投降时,也被日本降兵吓得战战兢兢。
依靠这样的军队,想要对日本形成巨大打击,简直是天方夜谭。而我军因为武器装备的巨大差异,更是无法对日军形成毁灭性打击。
所以能够摧毁日本抵抗意志的只有两股势力,这就是苏联和美国。
1945年8月6日,美国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实战原子弹投在了日本广岛,将这一城市瞬间夷为平地。8月9日第二颗原子弹在长崎上空爆炸,再次造成了巨大的伤亡。
而1945年8月8日,苏联红军150多万人从三个方向对盘踞在东北的关东军进行了毁灭性打击,歼敌8万余人,彻底摧毁了这支所谓的皇军之花。
应该说美苏双方对于日本的打击都非常猛烈,某种程度上说,正是由于美苏两方对日本的毁灭性打击,才使日本断绝了一切侥幸的想法,瓦解了其抵抗意志。
但是美苏双方的打击,到底谁更有决定意义?静夜史认为原子弹的作用更大一些。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美国的两颗原子弹,就不会有日本的最终投降。
为什么这么说呢?静夜史认为原子弹至少发挥了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给日本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威慑
广岛原子弹爆炸时,整个市区瞬间被夷为平地,7.8万人当场丧生,后续因为核辐射而陆续死亡的人超过10万。
不过由于日本高层隐瞒了原子弹爆炸真相,使得民众仍然被蒙在鼓里,时刻准备为天皇而战,进行所谓的一亿玉碎。
在这样的情况下,第二颗原子弹在长崎落下。美国用实际行动告诉日本:美国已经掌握了瞬间毁灭日本的超级武器。美军无需大规模登陆日本,即可将日本彻底化为灰烬,这对于日本的威慑无疑是巨大的。
为了打消日本认为美国只有两颗原子弹的疑虑,美国高调宣称,如果日本再不投降,等待日本的将是更多的原子弹,这使得日本高层尤其是裕仁天皇不再犹豫,而是选择直接投降。
2、给苏联造成了巨大阴影
原子弹虽然丢在了日本,但是深受震撼的却是美国的盟友苏联。因为国民政府烂泥扶不上墙,因此急需解决日本的罗斯福选择和斯大林合作。
而为了促使斯大林在德国投降后尽快出兵日本,罗斯福作出了一系列让步,代价就是我国的主权权益。
此时的美军在太平洋上虽然是连战连捷,但是越接近日本本土,遭受到的抵抗越激烈,在1945年4月份开始的冲绳战役中,美国更是付出了超过10万人伤亡的巨大代价。
这一点斯大林看在眼里,乐在心里。虽说美苏约定苏联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对日出兵,但是斯大林有足够的理由将日期向后延迟。以使得美军和日军的伤亡更加惨重,届时苏联将坐收渔翁之利,在战后获得东亚地区更大的主动权。
但是这颗原子弹改变了这一切,广岛上空的蘑菇云,使斯大林意识到,如果此时再不出兵,美国将独立解决日本,届时苏联在远东地区将陷入处处被动的局面。在这样的情况下,斯大林选择放弃和日本的中立关系,于8月8日出兵东北。
应该说苏军出兵东北对日本帝国主义而言,是真正的釜底抽薪,但是如果没有美国这颗原子弹,日本和苏联的默契将会保持更长时间。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