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个人根据《左传》记录周朝的分封情况和奄国的故土情况看,周公的封地西鲁国伯禽在管;而问的封国应该是东鲁国,这是“三监之乱”被平定后,周成王封伯禽的领地,原先是奄国,也就是商朝的旧民自己管理。

东鲁国是奄国基础上建立

当年武王伐纣,只是平定了京师一带,其余的周边的还是商朝的故土。奄国就是其中之一,从《古本竹书纪年》中殷纪的记载看,“南庚更自庇迁于奄”、“陽甲即位,居奄”,商朝的第十七、十八两代君主,南庚、阳甲两人都在奄这个地方定都。

后来是第十九位君主,盘庚迁殷,“盘庚旬自奄迁于北蒙,曰殷”,而南庚的父亲沃甲,也就是第十五位君主,他的国都原先是在“庇”。

前面商朝的国都还有相、囂、亳等等地方,说明国都的变化比较频繁。能让南庚选为国都,这应该是其重要的势力范围,也就是说奄国,应该是商朝势力比较牢固的地方。特别是后来的“三监之乱”,参与的十七国中,奄排第一,足以说明势力之大。

西周时期,有两个鲁国,一个西鲁,在河南鲁山县(平顶山),一个东鲁,在山东曲阜。周武王最开始封周公的封地是西鲁,国号为鲁。

时间是公元前1046年,但周公没有赴任,但伯禽在封地管理。公元前1043年,武王死,周成王即位,封周公旦儿子伯禽为鲁公,给的封地是“少皞之虚”

这里的“少皞之虚”,从《左传》记载看,“少皞虚,曲阜也”,鲁国就是山东一带,远离周朝的中心。

根据杜预在《左传》的注解看,“成王封其子伯禽於曲阜,为鲁侯,今鲁国是也”,也就是周成王封的伯禽到曲阜,担任鲁侯(原先周公的爵位是侯爵)。“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原来奄的民众听命于伯禽。可能会比较迷糊,怎么鲁国又跑到山东了,不是河南吗?

因为,当时发生了“三监之乱”,原来山东的奄国参加了叛乱,后来被周公平定了,周成王于是把奄国的地盘给了伯禽当封地,也就是东鲁,原来的西鲁取消了。所以说法上都是鲁国,只是位置发生了迁移。

所以,东鲁国是在奄国的基础上建立的,题主问的伯禽没去封国时间段,东鲁还是奄国、没有成立,是商朝的旧民在自治;西鲁是周公的封地,伯禽在封地管着。

分封东鲁国的经过

在《左传》中,卫国大夫祝鮀和苌弘有一段对话,说到了东鲁分封的情形。

给鲁公“大路,大旂,夏后氏之璜,封父之繁弱”,分别是大车、大军旗、夏后氏的玉璜、封父的良弓。当时通讯并不发达,只能以信物为证,要不当地人谁相信?这里面的大军旗应该有周朝的符号,而夏后氏的玉璜代表着夏朝君王收藏的宝器,封父的弓应该是同《礼记》里的“封父龟”类似,都是属于天子才有的礼器。

然后,把“殷民六族,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都作为鲁国的国民,受鲁国管辖,这几个族群很有可能就是曲阜一带长期生活的人,估计是奄国的旧民。

而伯禽就位后,当地实行的周公的统治精神,“以法则周公,用即命于周。是使之职事于鲁,以昭周公之明德”,即服从周公定下的制度,由此归附周朝听取命令,让上面的六族之人为鲁国处理事务,以宣扬周公的明德。

可能有人会有疑问,周朝的封国不都应该实行周朝的制度吗?不,在受封的卫国和唐国,这两国实行的政策就不一样,卫国“皆启以商政,疆以周索”,是沿用商朝的政策,用周朝的律法来约束;唐国“启以夏政,疆以戎索”,是沿用夏朝的政策,用戎狄的律法来约束,这两地不一样的原因,应该是因为,卫国和唐国的封地分别是殷墟和夏墟。

所以,伯禽就任之后,开始推行周公定下的那一套制度,让奄国故地的商朝旧民为鲁国服务、听从周朝的命令。

这里强调下,当时的赴任可不像大家熟悉的那样,一个官员带着几个随从就去了,不死于非命都算好的,这个就任的诸侯,都是有着自己的武装力量,带着兵过去上任,谁要不听从命令就镇压。

“三监之乱”中的奄国反叛

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后,是封帝辛(商纣王)的儿子武庚来管理还没征服的商朝旧地,大概现在的河南安阳一带,并在东面、南面、北面设立了卫、鄘、邶三个诸侯国,让管叔、蔡叔、霍叔分别担任王,来围堵监视武庚,和周公被封鲁国同一时期。

没多久,武王死了,他儿子周成王还没长大,周公旦辅政,三个叔不服叛乱,挟武庚参加,奄亳诸侯也来劝说,就发生了十七国叛乱,周公前往平叛,诛武庚,杀管叔而放蔡叔,废霍叔为庶民后,继续挥师东进,平定十七国。

这里奄国诸侯,就是属于商朝的残余势力,当初由于远离京畿地区,在山东一带,所以未被铲除,周公东征占领这片地区后,周成王就封伯禽为鲁公,把奄国的地盘变成了鲁国,伯禽也就去上任管理了。

综上,也就没有原先奄国一带没有上任谁管理的问题所在,至于河南鲁山,伯禽在呢。

(图来自网络,侵删)

最佳贡献者
2

武王伐纣之后,开始了第一轮的大封诸侯,周公旦因为有功,被封在少皞之墟,建立鲁国。据《史记》记载:

遍封功臣同姓戚者,封周公旦于少昊之虚曲阜,是为鲁公。周公不就封,留佐武王。

可是,《史记》在这一段记载中,有些过于简略了,并没有把鲁国建立初期的历史完全交代清楚。

鲁国最初受封之地其实并不在少皞之墟,而是在今河南鲁山县。在周朝有两个鲁地,其原始所在地在鲁山县,称为西鲁。至于在少皞之墟的鲁地是因为鲁国后来搬迁到少皞之墟的奄地,把“鲁”这个名字带了过去而已。

在周文王的儿子中,武王姬发排名第二,周公旦是老四,试想,武王姬发在死时,儿子都弱小,需要由周公来辅政,那周公旦的儿子伯禽自然更小,更没有能力来治理国家,因此,在分封之初,鲁国的治理应该是由周公旦派出的家臣来治理。

鲁国因何而得名?

说起“鲁”字,大家第一印象就是这个字代表着粗鲁,粗莽、鲁钝等贬义词,其实,这是严重曲解了“鲁”字的含义。在《说文》的解释中,“鲁”字从鱼从口,意味着鱼儿摆尾。周武王之所以把分封给周公旦的国家命名为鲁国,是期望鲁国能够像鱼儿那样自由生活在敌对势力中,用鱼儿摆尾的方式来扫荡敌对方的势力。

由此可见,周武王对鲁国、对周公旦给予的期望有多么大。

鲁国为什么会搬迁

鲁国最初的封地离周王朝控制的中心比较近,但是随着三监之乱,周公旦扫荡参与反对的势力之后,周王朝实际控制的区域快速扩大,急需像鲁国这样的周王朝的忠诚支持者来稳定这些地区。

少皞之墟的奄地属于东夷传统势力范围,虽然有齐国在那里坐镇,但显得势单力孤,急需加强力量。因此,周公旦决定要把鲁国搬迁到奄地,和齐国一起开维护这一地区的安宁。但是因为周公旦自己身负辅政大任,自身无法前往,只得把长子伯禽派往奄地,作为鲁国的第一任君主。

周公旦一系的诸侯国

作为以一个个体 ,周公旦在周朝的势力是最大的,除了嫡长子伯禽被封为鲁侯外,次子君陈接任自己在周朝卿士的爵位,世代辅佐周王,享受周公在畿辅之内的食邑,世代被称为周公;其他的儿子也都被封为诸侯。具体情况如下:

凡国:伯爵,封地在今河南省辉县市北云门镇凡城村·一带。

蒋国:伯爵,封地在今河南省固始县东北蒋集一带。

邢国:侯爵,封地在今河北省邢台市一带。

茅国:子爵,封地在今山东省金乡县、巨野县之间。

胙国:爵位不明,封地在今河南省延津县北胙城一带。

祭国:伯爵,封地在今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祭城乡一带。

由此可见,周公旦的八个儿子都被封为爵位,成为周朝灭商之后收益仅次于周王室的一个家族。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