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伟大的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每朝每代,皆英雄辈出,载入史册,万古流芳。大明王朝亦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朝代,他们军功卓越,战绩辉煌,我心目中的明朝英雄就是尽人皆知的戚继光。

戚继光(嘉靖七年1528年—万历十五年1587年),安徽定远人,现山东半岛一带。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明朝杰出的军事家、民族英雄。


明世宗的时候,有一批日本的海盗经常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骚扰。他们和中国的土豪、奸商勾结,到处烧杀抢掠,祸害百姓,闹得沿海不得安宁。历史上把这种海盗叫做“倭寇”。可沿海的官吏和士兵非常软弱,见了倭寇,唯一的办法就是逃跑。面对这种局面,戚继光迎难而上,不畏强敌,力挽狂澜。

到了浙江,他首先了解摸清掌握军队状况,整顿军纪,招募新军。新军招募之后,又进行严格训练,根据南方气候等特点,研究阵法,指挥布局,教导练兵,经过严格的训练,一支纪律严明。战斗力强的“戚家军”远近闻名。就这样,倭寇在哪里骚扰,戚家军就打到哪里。戚家军经过严格的训练,个个能勇善战,他们手里挥舞着两把寒光闪闪的驱妖剑,遇人头落,碰船板碎,刀来刀断,枪来枪折,直杀得倭寇像烂田里的癞蛤蟆一样,咕咕直叫!一次次交锋,戚家军一次次取得胜利,真乃是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戚继光在长达12 年的抗倭生涯中, 率领军队转战东南沿海各地, 历经无数次战役, 肃清了横行几十年的倭寇。抗倭结束,戚继光的故事还没结束,他被派去驻守明朝的北边——蓟州,到了蓟州后,戚继光先做好防御工事,加厚城墙,然后再积极训练军队,严肃军纪、增强军队实力,创立车阵,保卫了明朝北边的安全和稳定。

严明纪律是戚继光管理军队的最大特色。有个军官, 论辈份是他的舅舅, 因此倚仗自己是长辈, 不服从命令。面对此种局面,戚继光铁面无私,当众给舅舅以严格的军纪处分.这件事给部下极大的震动, 不仅严明了纪律, 还使新的战斗作风日益增长.他以岳家军为榜样, ”冻死不拆房, 饿死不掳掠”, 深得人民的拥护和爱戴.


纵观他的一生,戚继光战绩卓著,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图片来自网络,感谢)

最佳贡献者
2

我心目中的大明英雄是一代圣人王阳明

王阳明是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学家。史料记载,王阳明用兵如神,当时围剿南赣土匪、平定宁王叛乱、平息思田暴动,立下的盖世奇功,震惊朝野!这些成就,也给王阳明心学增添了无限的魅力!我猜想,假如王阳明没有战功,终其一生只是讲学的话,“心学”会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而存在,他的名字会以哲学家、教育学家的身份载入史册,但不会对后世产生重大的影响。

史料记载,日本军神东乡平八郎对王阳明佩服得五体投地。1905年,他率领装备处于劣势的日本舰队,大败俄国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之后,当日本天皇为他举办庆功宴时,东乡平八郎高举起一块腰牌,上面写着七个字:“一生俯首拜阳明”。据说,日本明治维新也是深受王阳明心学的影响。日本人十分看重阳明心学中强调人的精神力量和强调实践的说法。据一位以研修生身份去过日本的老板讲,日本人坚信:“精神一到何事不成?”

王阳明心学中“放弃小我,成就大我”的思想,培育了很多古今中外的名人、伟人。一代伟人毛泽东,年轻时在湖南一师时期所写的作文《心之力》,其实是学习王阳明心学的心得体会,当时得到了杨昌济老师的高度评价。《心之力》开篇就是“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与王阳明心学思想相吻合。一介书生毛泽东,在战场上能够指挥若定,用兵如神,或许也是得到了王阳明军事思想的启发。

其实王阳明指挥的三次战役,在中国战争历史上,不过是三朵浪花,不值得一提。但他指挥的这三次战役所表现出的作战艺术,却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因为每次战役,他都打得非常漂亮,省钱省力省时,令人叹为观止。

3

戏说历史,我是游子dream。

大明王朝能够历经276年屹立不倒,完全是由于该朝诞生了太多的英雄人物,他们各有千秋且都忠心为国,使得大明长久不衰。如若一定要选一位心中的英雄,我认为明太祖朱元璋当之无愧。

众所周知,朱元璋乃大明的开创者,且先不论其出身,元朝末年,他自投郭帅的红巾军后,作战勇猛、灵活多变,因而屡立奇功。他深谋远虑、凭着高超的军事才能,西决陈友谅、南败张士诚,又灭方国珍,统一江南成了义军的领头羊。当然数他最辉煌的战绩莫过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真正做到了除暴安良,使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当万事俱备后,朱元璋在众人的推举下于南京正式登基,大明朝自此建立。荣登大宝的他不忘初心,重教育、轻赋税、修水利、制度改革、勤政爱民、严打贪官污吏、练兵强将等等,凡在他能力之内所想到的都付诸于行动,可以说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君王之一,更是一位靠马上打出天下的英雄。

总结

江山代有才人出,古往今来不知涌现了多少英雄豪杰,大明王朝的英雄人物更是不甚其数。作为大明的开拓者,明太祖朱元璋不但可以上马打天下,亦能下马治天下,他不仅为大明更是为后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因此他配得上明朝英雄的称呼。

4

你好,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以下一点拙见,欢迎讨论。

要说起明朝英雄人物,前有土木之变中力挽狂澜的于谦,中有抗倭名将戚继光,后有抵御后金的袁崇焕,确实可谓英雄辈出,威名远扬。

但这几位小可看来都不足谓之大英雄,英雄者,有能有才,关键还要有德,三者缺一不可。而恰巧有这么一位,三者兼有,那就是与戚继光同为抗倭名将的俞大猷。

1.中年步入仕途

俞大猷并不是出自显赫之家,本是福建泉州府下一农村子弟,早年师从赵本学,学的兵法武功。武术名家,后来传下了“俞家棍法”,丰富并且发展了少林拳,编写了《剑经》一部。

与戚继光17岁承袭父亲职位不同,俞大猷是通过一路发愤努力,在嘉靖十四年,正儿八经参加武科会试进入官场的,而且这时的俞大猷已经32岁了,可谓来之不易。

初入官场,俞大猷即被授予千户之职,守卫金门,如果没有能力,是不可能授予这样的官职,从此,开始了自己军事生涯的一生。

2.一生抗倭守海疆

由于倭寇的骚扰,明朝东南沿海一带自太祖朱元璋时期就不得安宁,这一直困扰着明朝统治者。

因此,抗倭一直都是明朝统治者急欲消除的大患。出生于福建的俞大猷,深知倭寇为患的威胁和破坏,而抗倭成为了俞大猷为官生涯的中心,也成就了俞大猷英雄的威名。

嘉靖三十四年,52岁的俞大猷于浙江嘉兴斩倭寇二千多人;第二年,平定浙西倭患以及舟山倭寇巢穴。

嘉靖四十二年,会同戚继光等人给予倭寇强烈打击,收复兴化城,也就是现在的福建莆田。

到了嘉靖四十五年时,俞大猷基本扫除东南沿海一带侵扰大明的倭患,维护了大明东南沿海的安宁,可谓“大功于国家,大功于百姓”。

3.不畏东厂守初心

人们都在赞扬戚继光抗倭的事迹,可戚继光在德行上却是不如俞大猷。

《明史》记载,戚继光与俞大猷“均为名将”,但是戚继光“操行不如而果毅过人”。著名史学家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也说了,戚继光有巴结权贵、崇尚迷信的缺点。

反观俞大猷,其为官正直清廉,因为没有迎奉贿赂东厂,遭到诬陷入狱数月,还是在戚继光等人的帮助下才被释放。最终也因此郁郁寡欢而去世。

一代抗倭名将落此结局,让人感慨万千。纵览俞大猷一生,有才,武科会试入宦海;有能,一生抗倭守海疆;有德,清正廉洁不畏权,可谓一代英雄人物。

有兴趣的友友欢迎+“关注”,共谈历史风云。

5

首先,新恒非常荣幸回答这个问题,在新恒心中的明朝英雄是赫赫有名的抗倭英雄戚继光。

戚继光一手打造了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戚家军,保卫了大明的海疆,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后来戚继光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写下了十八卷本《纪效新书》和十四卷本《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还有《止止堂集》及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呈报朝廷的奏疏和修议。他还根据江浙地区的地形以及倭寇的作战方式,因地制宜地创造了中国古代军事史上著名的“莺鸯阵”。

总结来说:戚继光忠君爱国、保境安民的忠臣品质,彰显家国情怀;勇于担当、敬业奉献的英雄风范,撑起民族脊梁;事必求实、锐意创新的名将风采,记录建军思想;足智多谋、百战百胜的战神伟绩,展示军事谋略。称得上大英雄之称。

6

看了下答案。王阳明,于谦,徐达,戚继光出镜率很高。其他英雄也偶尔出现,他们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等一的英雄。正如下面这位英雄一样,论战功比不上徐达,戚继光,论文采比不上王阳明,但是如果论民族气节,以上各位不如他—李定国。

大明亡了,李定国依然在血战。

李定国出身穷苦,十岁跟随张献忠揭竿而起。年仅十七岁跟随张献忠攻取襄阳。二十四岁被张献忠的大西政权封为安西将军。随后张献忠死于凤凰山,他的四个养子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率兵西进。扎根贵州云南。此后起义军安营扎寨,逐渐发展壮大。但是孙可望野心膨胀想做明代董卓。孙可望和李定国矛盾越来越大。清廷知道两人内讧派兵袭击,起义军大败,大好局面就此破灭。

李定国东进两广。期间联络郑成功没有成功。此后孙可望挟天子,把永历帝据在身边,行董卓之事。永历帝几次血诏李定国。李定国迎驾永历帝于昆明。李定国从大局出发与孙可望和解,但是孙可望起兵反水,随后投降清军,被清军处死。

孙可望投降清军,把大西军的情况都告诉了洪承畴,致使孙定国陷于被动。磨盘山战役,李定国血战吴三桂,掩护了永历帝南迁。后永历帝被缅王挟持。李定国联合好战友白文选攻打缅甸,虽然取胜但是缅王不还永历帝。此时吴三桂攻打缅甸,而白文选心里憔悴准备投降清朝。李定国独自率部进攻。缅王献永历帝给吴三桂,但是李定国依然不死心。意欲回复云南东山再起。此后传来永历帝被吴三桂杀害的消息,李定国身心俱疲,不久陨落。

“宁死荒外,勿降也”这是李定国最后的一句话。

李定国少年一马长枪,在义夫身死,战友背叛,清军强功等背景下,依然取得累累战功,身先士卒,鞠躬尽瘁,宁死不降。这就是英雄,中华民族绵延千年的原因。




7

大凡天下事,乱世出英雄。

元朝末期民间起义风起云涌,朱元璋经历战火15年打下明朝江山,一大批名将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众多开国元勋里面,最得太祖赏识,功劳最大的,真猛将,真英雄,当属徐达。

明成祖朱棣

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朱棣,年少时就数次参与北伐,屡立战功,雄才大略,不在乃父之下,一代英雄。靖难之役,夺取皇位,成就中国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果然超越其父,永乐年间国家空前发展,成为明朝最繁盛时期。

常遇春,跟随朱元璋打拼天下,一生未尝败绩,可惜立国之初暴毙,留下一世英名。

戚继光,东征抗倭,北伐灭元,发明火器,明代名将。

郑成功,抗清功臣,战功卓著,抗击荷兰殖民军队,收复台湾,赢得胜利,英雄勇武,万代敬仰。

然而所有人里面,杰出里面的杰出,英雄里的英雄,还看徐达。

徐达为人谦虚谨慎,深谋远虑,不善言辞。战场上却骁勇善战,每每关键战役,取得重大胜利,史上少有的名将。

身为朱棣的岳父,太祖的亲家,立国后也不敢居功自傲,仍然数次北伐西征,为巩固大明江山继续驰骋沙场。最终徐达能够躲过朱元璋的卸磨杀驴而寿终正寝,功成名就,在众多开国元勋里,是结局最圆满的。

生在元末乱世,得以施展,威震八方,终成英雄。又遇明君,终成万世美名,徐达等一干武将,何其幸哉。

8

后金与大明辽东激战之时,有两人是后金最为惧怕的,一个是孙承宗,另一个就是袁可立。而后金对这位袁可立是既怕又恨,而且是深以为耻,恨之入骨,以至于后来修明史时把袁可立的相关内容删了个干干净净,并将其传记,记载尽数销毁,终清一朝整个史界对袁可立十分忌惮,讳莫如深,有写相关内容之人,皆被清廷杀无赦,不惜诛九族。那袁可立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袁可立明朝万历十七年进士,历经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帝,为“四朝元老”之臣,历任苏州府推官、巡城御史、左通政、兵部尚书等职。明末袁崇焕、袁应泰,并称“武三袁”,被后世称为“后金粉碎机”。

天启年间,广宁失守,朝野震动,京师戒严。天启帝启用袁可立,巡抚登莱等处地方备兵防海赞理征东军务”。袁可立在三年内,厉兵秣马,拓地筑城,招抚流民,屯兵各岛间,步步推进海上防御,使努尔哈赤就地蜷缩不敢西窥。

特别是率登莱水师“联络诸岛,收复旅顺”,使辽南数百里土地重新收归于明朝。金州、旅顺等地的收复,改变了了辽东战场的新局面,使登莱、旅顺、皮岛、宽叆等地连为一线,形成了一道新的屏障,解除了后金对山东半岛的军事威胁,巩固海疆的同时,也完成了对后金的海上军事封锁,加剧了后金物资的紧张状况。

史载,袁可立“纳刘爱塔之降,以开奴携二,一时中国叛将被奴诛夷殆尽。袁可立策反了努尔哈赤的爱婿刘爱塔,让后金人倍感屈辱,老羞成怒下将后金的汉官降将进行了清洗,对后金造成了空前的打击,成为后金人无法愈合的心理硬伤。

  遗憾的是,由于魏忠贤的处处掣肘,最终袁可立愤而上疏辞官。袁可立走后,毛文龙失去节制,日益骄纵,最终被袁崇焕所杀。此举,不仅导致了辽东海防的坍塌,袁崇焕也最终因此被崇祯治了死罪,明朝自毁长城,此后后金再无后顾之忧。

袁可立文武全才,心忧天下,为官刚正不阿,不畏权贵,敢于为民请命,是晚明著名的廉吏和抗金名臣,他在明末党争最激烈之时,不同流合污,也不人云亦云,可谓晚明朝廷的“一股清流”。

袁可立虽被清廷封杀,当掩盖不了他的光芒;我们后世应该记住他,记住他为晚明抵御后金所作出的突出贡献,记住他“诗词可比苏轼;韬略不输诸葛;断案比肩狄仁杰;刚正清廉胜于谦”。

9

我心目中明朝最大的英雄当属王守仁,也就是现在仍在影响着我们的,并且在中国乃至世界哲学史上都留下浓重色彩的千古完人王阳明!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书法家兼军事家、教育家。

以上是王阳明的生平,我们就简单介绍下他作为这几个家所取得的非凡成就。

思想家,哲学家:这两个就不用说了,其学说心学,至今都影响着日本以及整个东亚地区,提出的知行合一也成为了我们现在每个人目标。

书法家:就连徐渭称王阳明的人掩盖了他书法的光芒,可想而知他的书法有多出众,可惜王阳明出色的地方太多了,把他的书法才华掩盖了。

军事家:这个让人简直是叹为观止。我们先看他的主要战绩:

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守仁恩威并施,平定为患江西数十年的民变祸乱。

正德十四年(1519年),王阳明在鄱阳湖中仿效赤壁之战,平定洪都的宁王朱宸濠之乱。

嘉靖七年(1528年),平定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瑶叛乱和断藤峡盗贼。

这些战绩我们看着好像比较普通,但是,他是在没用朝廷一兵一卒或者仅用了朝廷的少量的部队 就完成了上述战绩,尤其是平定宁王之乱的时候,更是以老弱残兵平定了深耕数十年的宁王。平定西南更是,其匪徒听闻王守仁要来,主动前来投降。其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能力可想而知。

教育家:钱德洪,王畿,邹守益,王艮这些教育家都是他的门徒,其影响力大家可以查查这些人的简历。

总之,王阳明不仅是明朝最大的英雄,就是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前几位的千古完人!

10

我是刀笔传神,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明朝历经十六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其间出过多少英雄人物,又有多少仁人志士。今天我给大家说的这位人物,并不是历史上象于谦、戚继光、郑成功这样赫赫有名的人物,有很多人可能不熟悉他,但在我的认知中,他算的上大明的英雄人物,比起那些大英雄也决不逊色,他就是明末抗清名将——卢象升。

卢象升本来是文官出身。他是天启二年进士出身,此后在崇祯二年清军突入关内后,招募一万兵马入卫,就此向武将转职。卢象升是个异数,文官出身的他,却总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竟比武将还武将,是个不要命的主,他因此被称为“卢阎王”。他以文人身份统兵,却是用兵如神,屡战屡胜,不论是对战关外可怕的清军还是关内的农民起义军,都是如鱼得水屡战屡胜。 卢象升带出来的天雄军是明末最强军队之一,也是少有的敢跟清军野战的明军。

他同士兵同甘苦共患难,一起冲锋陷阵。他善于驭下,士兵愿意替他效死力,明史载:“军中尝绝三日饷,象升亦水浆不入口,以是得将士心,战辄有功。”卢象升常常慷慨激昂,热泪横流地激励大家忠义报国。因此他得到了将士们的拥戴,每次打仗都能立下战功。崇祯十年,卢象升父亲去世,按礼制,要回家守丧三年后才可出仕,不过此时战局吃紧,清军再次入关,卢象升上书十次请求回家守丧,都被拒绝,无奈之下,他披麻戴孝指挥作战,即使在他阵亡时,甲胄下面还穿着孝服。

卢象升是坚定的主战派,他反对一切议和,不管同哪个议和他都反对,朝议中,卢象升慷慨陈词,他认为“敌骑纵横,长驱直人,大明江山,朝不保夕”,若不“一战以挽危局”,将“重蹈南宋覆辙”。崇祯十一年,卢象升领兵进驻巨鹿被清军主力包围,而高起潜统帅的关宁铁骑数万,距离卢象升不到五十里,卢象升派遣人去要求援助,高起潜置之不理。卢象升陷入清军重重包围之中,在没有粮草的情况下与清军作战,激战终日,力竭阵亡。

据史书载,卢象升死前呼喊:“关羽断头,马援革裹,在此时矣!”这个本可为大明挽狂澜于即倒的大明英烈,死时年仅39岁。战后部下在战场上寻获卢象升遗体,甲下尚着服父丧之麻衣,三郡之民闻之,痛哭失声,声震天地后来清兵南下,卢象升的弟弟卢象同起兵抗清,战败后投水死,卢象晋出家为僧,卢家抗清殉难的有百余人,可谓满门忠烈。卢象升一门真可谓悲哉、壮哉!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