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因为诸葛亮是唯一“有可能”罢黜李严并“重新起用"李严的人,虽然这种“有可能”只是李严的一厢情愿。

首先,来看一下李严在蜀汉政权中的官职和地位。

李严是荆州南阳人,与诸葛亮这个纯粹的荆州派不同的是,李严并不是荆州派,李严是在刘璋时代就进入益州投靠刘璋的人,在刘璋时代,李严是一个外来的人,可以算作东州派,与法正、孟达等人的地位相似。

所谓的东州人,也就是指刘璋时代由长安三辅地区或荆州地区进入益州的流民集团,因为是外来人,所以受到刘璋的重用,也正是李严的这一身份定位,再加上李严确实有军事和政治才能,才能成为刘备托孤重臣之一。

刘备进入益州与刘璋翻脸后,李严是较早投降刘备的那一批东州人之一,李严的才干体现在既有政治能力,又有军事能力,李严在任上治理地方卓有成就,还参与了蜀汉基本法《蜀科》的制定,并且在刘备外出征战不能回军之际,李严仅率少数郡县兵力就平定了地方上数万人的盗贼造反事件。

由于李严体现出自身的才干,因此得到刘备的破格提拔,之所以说是破格提拔,是因为刘备一下子将李严由太守提拔为尚书令,太守只是地方官,而尚书令则是朝廷中最接近皇帝的官员。

刘备临死前,李严与诸葛亮一起成为刘备的托孤重臣,既然是托孤重臣,那么在整个蜀汉来说,除了皇帝,地位最高的就是李严与诸葛亮,刘备去世后,李严被任命为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镇守永安

而同时期诸葛亮的官职是丞相录尚书事,领益州牧,同时最重的是开府治事,可以这么说,刘备去世之后,李严与诸葛亮的地位差距越来越大。

1、李严虽然统管内外军事,可是尚书令官职被剥夺了,也没有录尚书事,也就是没有参与政治的权力了,尚书台是蜀汉参与政治的权力机构,而李严不在其中,就算有再大的官职,也是明升暗降

2、李严开始远离政治中心,蜀汉的首都是在成都,政治中心、权力中心都在成都,李严镇守永安算是哪门子的托孤大臣

3、诸葛亮都开府治事了,李严却不能,虽然在之后一段时间内,李严不断得到升迁,升任骠骑将军,最后还做到了中都护统丞相府事务,成为了诸葛亮的直接下属,李严的地位没有提高,而是不断的下降,从几乎与诸葛亮平起平坐,到成为诸葛亮的直接下属。

说完了这些,如果你是李严,你会怎么办?

当然不服气了,李严身为蜀汉高官,又不能一哭二闹三上吊,于是李严策划了好几起事件,一是想拉几个郡成立巴州,自作巴州刺史,提高地位;二是劝诸葛亮加九锡;三是故意借粮草事件施压并嫁祸诸葛亮。

最终,李严被诸葛亮为首的百官弹劾,被贬为庶人,也就是普通平民,从身居高职到普通平民的巨大落差,让李严非常难受,别说李严了,任何一个人都会难受。

说了这么多,有必要说一下李严的为人,不知道蜀汉是否有这样的传统,越是性格高傲的人,越是能力强,比如关羽、魏延等人,下场都不是太好,而李严的性格与关羽、魏延非常相似,高傲而孤僻,自信而看不起他人。

李严的人际关系非常差,但对权力的渴望却非常高,比如劝诸葛亮加九锡那事,李严不就是想着阴诸葛亮一把而让自已能更上一层楼,再比如上书朝廷,想把益州东部几个郡分出来成立巴州,益州原本就一个州,李严现在还想成立另一个州,这不是赤裸裸搞分裂,而把个人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吗?

李严还私下传言魏国司马懿诈降他,逼着诸葛亮给加官晋爵,这不就是追求个人利益吗?李严对诸葛亮以粮草施压,迫使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有机会扩大成果,却因为粮食问题而退兵,以陷害诸葛亮为名,不惜损坏国家利益,只为扳倒诸葛亮,让自已上,这就是李严的权力欲望。

回到题目,一个权力欲望极其强烈、性格高傲孤僻的李严,在被诸葛亮贬为庶人三年后,却因为听到诸葛亮的死讯而悲愤交加,激愤而死,这是为什么?

其实也不难理解,是谁把李严扳倒并贬为庶人的,是诸葛亮。诸葛亮有能力把李严贬为庶人,同样有能力把李严又从庶人提拔上来,整个蜀汉,有且只有诸葛亮有这个能力,并且李严也认为诸葛亮有这个意愿。

当然这只是李严的一厢情愿罢了。诸葛亮并没有起用李严的意思,除了诸葛亮之外,整个蜀汉也再也没有人起用李严。

一是因为李严之前的职务太高,二人之下,万人之上。

二是因为李严性格高傲孤僻,就没几人喜欢李严的。

你想啊,李严之前已经是中都护,还做到了骠骑将军这么高的职务,谁能起用李严?诸葛亮的接班人是蒋琬、费袆,两人官职都不如当初的李严高,资历也没有李严老,会起用李严作自已的上司?只怕蒋琬与费祎脑子坏了,也不会这么做吧。

皇帝刘禅会起用李严吗?当然不会,李严生前可是托孤重臣,刘禅会起用一个人来管着自已?不管是从人性的角度,还是从皇帝的角度,都没有这个可能存在。

既然皇帝和执政者都不愿意起用李严,那么唯一有可能起用李严的只有诸葛亮,虽然诸葛亮没这个意思,但李严一直有这个非份之想,现在诸葛亮既然死了,让权力欲望极其严重的李严再也没有机会被重新起用,而只能当一辈子平民百姓了,这让李严怎么活啊!

诸葛亮去世,李严的确哭得最伤心,可李严哭的不是诸葛亮,哭的是自已的政治前程,再也没有梦想了,原本一直存在的“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的想法,在诸葛亮去世后,变成了”梦想已破裂,再也有没机会重新开始了“,那么留给李严的只有激愤而死了。

最佳贡献者
2

公元234年,丞相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蜀汉上到后主刘禅,下到每一个官吏、百姓,都痛不欲生,感觉天都快掉下来了。其中,李严在听闻诸葛亮的死讯后,伤痛欲绝,哭得很伤心,“激愤而死”。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得从李严和诸葛亮一同受刘备白帝城托孤说起,原来李严是因为诸葛亮死后,自己再也没有被重新启用的机会了,这才“激愤而死”。

李严与诸葛亮共同受命托孤

公元222,刘备为关羽报仇,讨伐东吴,不幸被陆逊火烧连营,惨败而回。他退回到白帝城后,住在永安宫。此时,刘备不知道出于何种原因,也许是没脸回到成都,而是征召李严进永安宫,任命他为尚书令。李严,何许人也?他虽然也是蜀汉一个年轻有为的大臣,可是和诸葛亮相比,差远了。此时,李严仅仅是辅汉将军,犍为太守。

他在太守时,凿通天社山,重新修筑了蒲江大堰,兴修水利,提高了生产力,还搞城市建设,使郡城焕然一新,以致“吏民悦之”,做出了很大的政绩。刘备发现了李严这个人才,于是破格提拔,任命他为尚书令。

又过了一年,公元223,刘备病重,征召李严与诸葛亮一同来到永安宫。他将儿子刘禅托孤给李严和诸葛亮,以李严为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手握兵权,留下镇守永安;而诸葛亮还是丞相,辅佐刘禅处理政务。刘禅即位后,封李严为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这时的李严,位极人臣,由于手握兵权,权势已经不次于诸葛亮了。《三国志》中记载如下:

三年,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李严被诸葛亮废为平民

随着李严的官越来越大,他和诸葛亮或多或少有了利益冲突,摩擦不断。第一个摩擦为李严拒绝镇守汉中。公元226年,诸葛亮在平定南方后,为伐魏做准备。他心里想的是自己带领大军伐魏,汉中空虚,需要一个有力干将坐镇汉中,于是向刘禅举荐李严。可是李严推三阻四,就是不去汉中,却要求划分五个郡作为巴州,他自己担任巴州刺史。这是赤裸裸地搞分裂,诸葛亮是不会答应的。由于诸葛亮没有满足李严的要求,两人之间就有了不愉快,产生了裂痕。

第二个摩擦为李严曾劝诸葛亮应该受九锡,并进爵称王,就和曹操一样,称魏王,加九锡。你想,诸葛亮这样一个淡泊名利之人,怎么可能称王,于是义正辞严地拒绝了李严的无理建议,并训斥了他。

以上这两个摩擦都是小事情,诸葛亮宽宏大量都能忍受,可是以下这两件事情,涉及到国家大事,诸葛亮忍无可忍,无需再忍。

第一件,公元230,曹魏大司马曹真准备大举进攻汉中。诸葛亮为加强汉中军事力量,命令李严带二万军队赶赴汉中,支援前线。李严在江州多年,根深蒂固,不愿意离开,于是在私下传言说曹魏司马懿已经给他许诺了高官厚禄。诸葛亮听了这个谣言,就是到李严是啥意思了,他上表迁李严为骠骑将军,又让他的儿子李丰接替督主江州防务。这时,李严才心满意足,愿意北上汉中。

第二件,公元231,诸葛亮出兵伐魏,李严负责押送粮草。可是由于天气原因,李严供应粮草,供应不上,于是他派人传话给诸葛亮,让诸葛亮退兵。诸葛4亮退兵后,李严又惊讶粮草充足,为何诸葛亮要退兵啊。这都是李严为掩盖他没有及时押送粮草的责任,想把责任推给诸葛亮。而诸葛亮将李严的前后书信递上去,李严辞穷理屈,只能叩头认罪。这时,诸葛亮对李严的不满爆发了,上书刘禅弹劾李严,废其为民,流放梓潼郡。

激愤而亡

公元234,李严听说诸葛亮去世,比别人还伤心,痛不欲生。原来李严在被流放后,心里想的还是什么时候诸葛亮能够原谅自己,再次启用自己,让自己再次位列庙堂之上。可是现在诸葛亮死了,他考虑除诸葛亮之外,其它人也不可能再用他。因此,他激愤发病,不久身亡。《三国志》中记载如下:

十二年,平闻亮卒,发病死。平常冀亮当自补复,策后人不能,故以激愤也。

原来李严不是哭诸葛亮,不是怀念诸葛亮,而是哭他自己,没有东山再起之日了,他“猫哭耗子假慈悲”。李严是一个官迷,不甘心失去手中的权力,时刻想要夺回来。这就是李严在诸葛亮死后,哭得很伤心,最后“激愤而死”的原因。

3

我们知道,刘备临死前托孤重臣有两位,一位是诸葛亮,主抓政治;一位是李严,主抓军事。

然而,到了后来,军事大权逐渐转移到了诸葛亮一人之手,六出祁山的几场硬仗,几乎看不到李严的影子,李严只是在大后方做一些督运粮草的“杂活”。


有人说李严受到了诸葛亮的排挤,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是的!李严不仅受到了诸葛亮的“排挤”,也受到了蜀国的“排挤”,他纯粹是自作孽,不可活!

来看一看他做了哪些不可理喻的事情吧!

事件一,劝诸葛亮称王,加九锡。他对诸葛亮说:“刘禅当了皇帝,你诸葛亮大权在握,可以像曹操一样加九锡,享受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特殊待遇。”诸葛亮朝他翻了个白眼。

事件二,政治上讨价还价。公元230年,曹真进攻蜀国,诸葛亮为了加强汉中防守,命令李严率两万大军驰援汉中,然而李严却令人传话给诸葛亮,大意是司马懿屡次高官厚禄招降于他。诸葛亮明白李严的意图,于是上表刘禅,加封李严为骠骑将军,李严这才同意出兵。


事件三,背后拆台。诸葛亮北出祁山,李严负责督运粮草,当时秋雨绵绵,道路泥泞不堪,粮草供应不上,李严派人传话给诸葛亮“粮草供应不上了,抓紧退兵吧!”,然而,等诸葛亮从前线撤下来之时,李严却说“粮草很足,怎么退兵了啊!”

而且,大军退回蜀国之后,李严还向刘禅打小报告,说诸葛亮之所以退军,是诱敌深入之计也!诸葛亮终于忍无可忍,将李严一前一后的书信都呈给了刘禅,李严的“祸心”一下子展露无遗。

结果因为此事,刘禅将李严贬为庶民,但并没有处死他,这已经算是格外开恩了。

其实刘备当初封李严为托孤大臣就是个错误。

刘备之所以这么做,大概是笼络刘璋的旧部,稳定政治局势,毕竟李严是最早一批主动投降的,给刘备入川省去了不少麻烦,假如不加以安抚,不利于内部稳定。

然而,李严虽然是托孤大臣,但却徒有虚名,并无实权,因为刘备封他的官职是中都护,负责驻守永安。

而永安远离成都,离天子比较远,假如成都发生了什么事,李严根本不知道,而且远离政治中心,很难结交朝中大臣,这也是李严没有“人缘”一个重要原因,在他被废之时连个说情的人都没有,由此可见一斑。


诸葛亮顾全大局,一开始并没有要动李严的意思,但李严越来越过分,越来越胡作非为,诸葛亮不得不动了手,将他贬为庶民,但此时的李严还心存幻想,主动承认了错误,指望诸葛亮重新启用他。

但诸葛亮突然病逝五丈原了,消息传到李严耳朵里之后,李严放声痛哭,但他不是为了诸葛亮而哭,也不是为蜀汉而哭,而是为自己而哭。

因为诸葛亮一死,再也没有启用他了,就彻底与政治无缘了,不久之后,李严郁郁而终!

4

李严,后改名李平,这是一个因犯下严重错误,被诸葛亮处理,废为平民的同僚。按照常理,诸葛亮五丈原病逝后,他应该高兴都来不及,又怎么会伤心难过到“闻亮卒,发病死”的程度呢。如果对李严的生平做些了解的话,就会发现李严的眼泪不是为诸葛亮而流,他是在为自己而哭泣。

李严“少为郡职吏,以才干称。”年轻时在地方政府里做科员,虽然只是普通科员,但都知道他很有能力。刘表发现他是个人才,提拔他做县令。曹操占来荆州,李严西去成都,投奔了刘璋。刘璋重用他为成都令,建安十八年任命他为护军将军,派到绵竹与刘备作战。李严没有做出拼死抵抗,而是举起白旗投降了刘备。加入到刘备集团后,李严表现十分抢眼,为刘备屡立战功。他曾以五千人马,大破盗贼马秦、高胜数万人。他还曾驰援被土著首领高定率部围困的新道县,“贼皆破走”。鉴于以上表现,刘备升李严为尚书令。

最能体现出刘备对李严信的任和重用,是在白帝城托孤这件大事上。刘备临终,“托孤于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诸葛亮为了不负先帝重托,十分注意与副手李严的关系,处处维护李严,甚至对李严的一些错误做法尽量忍让。诸葛亮出征北伐时,就让李严把丞相府的事也都管理起来,并还上书提拔李严的儿子李丰为江州都督、督军,主持李严后方之事。

李严却一直在打着自己的小算盘,他给诸葛亮写信,别有用心地劝诸葛亮称王,无非借机给自己加官进爵。诸葛亮好言回绝说,如果消灭了曹魏,杀了曹叡,和诸位一起受封,即便十锡我也敢接受,何况九锡呢。

诸葛亮为北伐要李严出兵进驻汉中,百般不愿意。后来,李严为了扩大自己的权力,竟然讨价还价,提出要把蜀国分成两部分,划出五个州,成立一个新的行政区划巴州,由他来出任这个州的刺史。这可是赤裸裸的要官,这脸皮实在有点那个了。诸葛亮拒绝了李严成立巴州的要求,却又不得不给他儿子升官,来安抚李严那颗不安分的心。

李严欲壑难平,走得越来越远了。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情,终于让诸葛亮忍无可忍,“乃废平为民,徙梓潼郡。”事情是由运送军粮引起的,建兴九年(公元231年),诸葛亮出兵伐魏,李严负责督运粮草。正赶上天气不好,连降大雨,道路泥泞,粮食无法按期到达。李严派人告诉诸葛亮当前的情况,请诸葛亮撤军回来。诸葛亮军中缺粮,后续又跟不上,就听从李严的话撤军回来了。可是,等到诸葛亮回来,李严却装出很吃惊的样子说,“军粮饶足,何以便归!”军粮很充足,为什么要撤回来?他又上书给后主,编造谎言说诸葛亮是假撤军,目的是为了诱敌深入。在连降大雨的季节诱敌深入,这谎编得也太低级了。

为了不引起后主和朝臣的猜疑,诸葛亮被逼无奈,只好把李严前后的信件都拿出来,在证据面前,李严无话可说,只有“辞穷情竭,首谢罪负。”坦白交代自己的罪行。于是,诸葛亮上书弹劾李严,并得到了众臣的支持,签名的高级官员达二十多人,其中包括魏延、杨仪、邓芝、刘巴、费祎、姜维等,“解平任,免官禄、节传、印绶、符策、削其爵土。”将李严废黜为平民,流放到梓潼。

诸葛亮对待李严并没有赶尽杀绝,李严在流放期间生活上还是说得过去的。诸葛亮给李严的儿子写了一封信,体现出诸葛亮作为一个政治家,既有大是大非面前严肃法纪的一面,又有通达人情治病救人的一面。诸葛亮语重心长地对李丰说:你要多多宽慰你父亲,深刻检讨自己的过失。现在虽然解除了职务,家产气派不如过去;奴婢宾客仍有百数十人,你又以中郎参军的身份住在府中,跟同等人士相比,仍然是豪门大家。如果你父亲能明白自己的某些过错,你和蒋琬又实心实意地帮助扶持着,那么,坏运气可以变成好运气,失去的可以追回来。希望你认真考虑我的上述劝告,理解我的一番诚心。写这封信时我止不住涕泣流泪,长叹不已。李严应该看到了这封信,他是什么感觉,会不会无地自容呢?

三年后,李严闻知诸葛亮病逝,他在流放中的最后一点希望破灭了。他放眼朝廷,诸葛亮死后,谁还会再次启用他这个有前科的人呢?蒋琬?费祎?杨仪?好像都不可能,他们中哪个有诸葛亮的心胸和气度呢?李严很清楚,诸葛亮死了,他的政治生命也就彻底终结了,再也没有了出头之日。这就让权力欲极其强烈的李严顿感绝望,因此,他带着满腔的激愤,发病而死。

5

相信所有看过演义的人都知道,刘备白帝城托孤时,除了诸葛亮外,还把刘禅托付给了李严。李严和诸葛亮可以说是刘备的左右手,是当时蜀汉政权不可少的两个人。


但李严很多政见与诸葛亮存在分歧,诸葛亮为了蜀汉的未来,也为了避免李严辅臣的身份妨碍自己“中兴汉室”的目标,所以最终李严被诸葛亮贬为庶民。

从这点上来看,可以说李严和诸葛亮有着深仇大恨,最起码两人应该算政敌。政敌死了,李严应该高兴才对,但是其实李严在诸葛亮死后其实是非常的伤心难过的,随后不久也去世了

那些到底是什么呢?有点让人不解!

像素以为,李严在得知孔明病逝后,如此的伤心难过。还是要从他本身说起,李严他是一个比较固执的人,虽然他在处理很多事情上,政见与诸葛亮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但其实李严的内心对诸葛亮这个人还是非常钦佩的

其次,诸葛亮也是当时蜀汉政权,唯一一个有可能重新启用他的人!刘禅则在李严心中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所以觉得自己也没有什么希望。他的难过说是为孔明难过,倒不如说是为自己感到难过,所以这一下子他承受不来没过多久他也死了。

6

章武元年(公元221年)七月,在距刘备称帝三个月后,刘备为了夺回在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失去的荆州,为关羽报仇,亲率数万蜀汉军队,对东吴发起东征。结果刘备在与陆逊相持数月后,在夷陵一带被陆逊火烧连营,一路溃逃到永安城。此后,刘备再也没有回到京城成都,直到章武三年(公元223年)病死永安。

刘备在临终前,将蜀汉江山与后主刘禅托付于诸葛亮与李严。但由于在建兴九年(公元231年)诸葛亮的第四次北伐中,李严以粮草不济为由,通知诸葛亮撤军,致使诸葛亮在北伐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被迫撤军。诸葛亮班师后,李严被废入庶民,流放至梓潼郡。

按理说,诸葛亮废李严,李严与诸葛亮之间应该是有个人恩怨的,可为何诸葛亮在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病逝于五丈原时,李严却又激愤致病发而亡呢?

李严本是益州牧刘璋手下的成都令。建安十八年(213年),时任刘璋护军的李严归降了刘备,被任命为裨将军。刘备占据成都后,李严又进位为犍为太守、兴业将军。李严在军事上很有才干,又擅长治理地方,所以倍受刘备欣赏。

刘备入主益州后,益州当地人士就经常与刘备的“荆州派”发生利益冲突。所以为了拉拢刘璋旧部,除诸葛亮外,刘备又安排了李严托孤。

但是李严这个人性格非常高傲自负。他在任犍为太守时,就因迁移官邸一事与郡功曹杨洪闹得不可开交,气得杨洪干脆辞职。

李严心术阴险,他的属下牙门将王冲与他不和,怕被他诬告陷害,因此直接叛逃去了魏国。连他的同乡卫尉陈震都向诸葛亮告状,说李严“腹中有鳞甲,乡党以为不可近”。所以李严不但没有起到安抚益州人士的作用,反而把这些人搞得更怨气冲天。

李严最大的缺点就是把个人利益看得太重,罔顾国家大义。

刘备死后,李严一直镇守永安。建兴四年(公元226年),诸葛亮欲发兵伐魏,因此调李严移防汉中。但李严为了保住自己的封疆大吏地位,拒绝了诸葛亮的调遣,并且又提出从益州划出巴郡等五郡,设置巴州,由他担任巴州刺史。诸葛亮当然拒绝了他公然要权的要求。随后,李严被调往江州。

李严为了自己上位,一直苦劝诸葛亮受九锡、进爵称王。诸葛亮升格了,他李严的级别自然也会跟着进位的。他的提议遭到了诸葛亮的拒绝,诸葛亮对他也斥责了一番。两人的关系渐行渐远。

建兴八年(公元230年),曹魏大司马曹真率兵攻打汉川。诸葛亮调遣李严增兵汉中。李严趁机散布曹魏以高官厚禄诱降他。诸葛亮不得已,只得表其为骠骑将军。又让李严的儿子李丰接管了江州防务。李严满足了要求后,这才来到汉中。

对于李严的争权夺利,诸葛亮考虑到蜀汉正是用人之际,与李严相忍为国。但在建兴九年,李严置军国大义于不顾,致使诸葛亮北伐功败垂成,终于令诸葛亮对其不能相忍。

建兴九年,李严为北伐的诸葛亮负责督运粮草。因为天气阴雨,粮草供应会不及时,诸葛亮曾给李严订立上、中、下三计。上计是李严在汉中切断魏军粮道;中计为牵扯魏军,与其相持;下计才是撤军。

李严害怕担责,直接采用了下计,通知诸葛亮引军撤退。诸葛亮回师后,李严出尔反尔,还反问诸葛亮粮草非常充足,为何要撤军呢?直到诸葛亮拿出李严的信件,李严这才理屈词穷。于是,李严在诸葛亮的弹劾下,被废为民,流放到了梓潼郡。

李严这个人虽然热衷于争名夺利,但他确实非常有才干。他在任犍为太守期间,就曾与诸葛亮、法正等人制定《蜀科》,为蜀汉奠定了法律基础。他在建安二十三年,以少胜多,平定了马秦、高胜之乱。所以他在流放期间,始终坚信诸葛亮不会弃用自己。再加上李严被废后,他的儿子李丰并没有受到牵连,诸葛亮反而重用李丰表其为江州都督,勉励其与蒋琬团结协作。这一切,更使李严相信,诸葛亮会再度起用他。

所以当李严得知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时,他心心念念的复出之梦终成泡影。他也因此倍受打击,情怀不畅,最终激愤而亡。所以说李严的激愤并不是伤怀诸葛亮的逝去,他还是死于自己的名利大梦。

7

公元234年,一代名臣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蜀汉举国哀痛,而与此同时,还有一个人,他虽远在梓潼,但得知诸葛亮病逝的消息后也因此而悲伤过度,最终发病而死。这个人既不是诸葛亮的至亲至爱,也未曾受过诸葛亮大恩,相反,他还曾是诸葛亮最大的政敌,他就是刘备驾崩前钦定的两大托孤重臣之一的李严。

关于诸葛亮的死,若以常理度之,最为开心的应该就是李严了,连诸葛亮的对手司马懿或许都不希望诸葛亮早死,但事实上,诸葛亮死后,李严不仅没有一种大仇得报的感觉,甚至可以说他是当时最为悲痛欲绝的一人,那么李严为何会为曾经的政敌之死而痛哭不已呢?是他不计前嫌,高风亮节之本色使然吗?很显然答案是否定的,其实这其中的原因《三国志》里已经明确记载过了:

十二年,平闻亮卒,发病死。平常冀亮当自补复,策后人不能,故以激愤也

诸葛亮死的这一年,李严已经被流放到梓潼达三年之久,从蜀汉的主政大臣宝座上跌落下来,成为一介平民,李严的内心是极其痛苦的,在梓潼的三年里,他无时无刻不想着回到朝堂之上,而回到朝堂之上的唯一希望就是诸葛亮对他的重新启用,所以他一直在等待着诸葛亮的“回心转意”,可是他最终等来的却是诸葛亮死亡的消息,如此怎能不令他悲痛呢?而且李严深深的明白一个现实,那就是假如诸葛亮不启用自己,那么蜀汉朝堂从此再无人敢,也无人会启用自己。

因此,李严对于诸葛亮病逝所表现出的悲痛不是出于对诸葛亮的尊重与不舍而是出于自己不能再次获得朝廷启用的绝望。

那么诸葛亮病逝以后,李严为何会觉得自己不能再次受到朝廷的启用呢?小编认为主要原因便是李严是诸葛亮当年亲自下令贬黜的,以诸葛亮在蜀汉的影响力,如果没有诸葛亮的准许,后人是不敢跨过这条禁线私自决定取消对李严的惩罚,令其回到朝堂的,甚至连刘禅都不敢。

我们可以来看一下诸葛亮死前对于蜀汉朝堂的重新规划,以此来佐证这一原因。

早在诸葛亮去世之前,他便提拔蒋琬为丞相府长史,之后诸葛亮在外用兵,尤其是李严被罢黜后,都是蒋琬负责后方粮草的调运,蒋琬的能力得到诸葛亮的认可,所以诸葛亮曾对刘禅说

为臣若不幸去世,后事应托付蒋琬

我若不幸去世,蒋琬可接替我。而事实上,诸葛亮死后,刘禅便立即升蒋琬为尚书令,加都护、假节,兼任益州刺史,不久升为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成为继诸葛亮之后蜀汉第二任丞相,蒋琬迅速位极人臣。与此同时,蒋琬还向刘禅举荐了费祎和董允,希望刘禅重用此二人,这两人的名字想必大家不陌生吧?没错,就是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向刘禅提及的两人。前有诸葛亮的保举,后有蒋琬的推荐,费祎和董允两人也得到迅速升迁,在蒋琬死后,两人还曾担任过尚书令,掌握朝廷大权。而诸葛亮,蒋琬,费祎,董允四人也就是蜀汉著名的“四相”。

也就是说,在诸葛亮死后,蜀汉朝堂其实一直掌控在诸葛亮所提拔的大臣手中的,而这些人也都是诸葛亮最忠诚的追随者,一生都在努力完成诸葛亮未竟的北伐事业,所以,诸葛亮虽死,但影响力依旧存在。

如此情况下,若诸葛亮不启用李严,那么蒋琬,费祎,董允等人更不可能违背诸葛亮的意愿而私自启用他了,尤其是李严与诸葛亮的矛盾之所在就在于是否继续北伐这件事上,蒋琬等人是北伐的坚定支持者与实践者,因此反对北伐的李严又如何能够得到蒋琬等人的“特赦”呢?

李严明白这个道理,所以诸葛亮死后,远在梓潼的李严才会如此悲痛,最终竟“激愤而死”。

通过李严的死大家也许可以对他的性格猜测一二。一个曾经被刘备委以重任,且曾得到诸葛亮“处理公务行云流水,解决难题从不滞留”的高度评价的辅政大臣,最终竟然会因为无法继续做官而“激愤至死”,其内心之阴暗小气,可见一斑。

最后小编在这里祝大家元旦快乐,新的一年,新的开始,只要努力,相信在这一年大家都会得偿所愿。

8

引言:诸葛亮是在最后一次北伐时,病逝于五丈原,这一年是公元234年。也就是在同一年,蜀汉一位因罪被流放到梓潼郡的平民得知诸葛亮死亡的消息,哭得最伤心,最后“激愤而死”,那么他是谁呢?他曾经是刘备白帝城托孤重臣之一的李严。

李严是个怎样的一个人呢?

李严和诸葛亮是同乡,都是襄阳南阳人。

早年的李严,先从刘表,以才干著称,是有非常有能力的人,治理郡县是一把好手。后来荆州刘琮投降曹操,李严去投靠益州刘璋,得到刘璋的任用。后刘备入蜀,李严顺应形势,在绵竹投降刘备,刘备看中其治政能力,并加以重用。


在刘备入主益州后,刘备看到益州法纪松弛,德政不举,威刑不肃,李严参与了蜀地法制体系《蜀科》的制定,当时制定《蜀科》的其他几位都是刘备非常信任和重用的人物,如诸葛亮、法正、伊籍和刘巴,可想而知李严已经进入到蜀汉的核心管理层。

另外,李严在地方时曾经兴修水利,造福一方,也是非常有贡献的。

曾经的托孤重臣李严

刘备在夷陵之战兵败后,羞愧气愤难当,没有回成都,而是待在白帝城养病。在临终前,托孤李严和诸葛亮,辅佐刘禅,治理蜀汉。

李严领尚书主管军事,诸葛亮领丞相管内政,可见在刘备的心中,李严的能力是值得认可和信赖的,是值得托付的。

热衷于权利不肯自拔的李严

李严并不是一个无能的人,相反还是很有能力的,但往往有能力的人,野心也是非常大的。

李严曾在诸葛亮北伐时提出要求划分五个郡作为巴州,让他担任巴州刺史,诸葛亮没有答应。又曾劝诸葛亮应该受九锡,怂恿诸葛亮进爵称王,被诸葛亮加以驳斥,李严想要得到更多更大的官职来满足对权利的渴望。李严

后因运粮不力,推卸责任,污蔑诸葛亮,而被贬为庶民,发放到梓潼郡。

李严与诸葛亮的关系

两人并没有所谓的个人恩怨,李严热衷于权利,但不愿北伐,也不支持北伐。诸葛亮从国家长远考虑,不北伐只能坐以待毙,所以坚持北伐,为了北伐大计,曾多次满足李严不算过分的要求,并对李严加官进爵。

只是后来被贬,在得知诸葛亮病逝的消息,李严哭得很伤心,因为李严一直渴望重新得到重用,得重新启用自己的只有诸葛亮一人,现在诸葛亮死了,李严也就没有希望了,所以就很激动和悲愤,结果不久后死了。


结语:李严哭得最伤心,一方面可能是真的很伤心,李严是很敬佩诸葛亮的。另一方面,激愤而死,是因为自己重新被启用的希望没有了,诸葛亮临终前,并没有提到要启用他,所以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换句话说,如果李严不那么热衷于权利,不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而是时刻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好好的与诸葛亮一起辅佐后主刘禅,治理好蜀汉各郡,即使犯罪被贬,那么如果改过自新后,还是有可能会重新被重用的。但诸葛亮看透了这个私心很重、只为自身利益考虑的李严,不会给这个机会给他了。

9

刘备经过多年对李严的观察,并且在永安行宫经过一年多的亲自考察,才决定将其连同诸葛亮一同任命为托孤大臣。并且让李严主管军事,诸葛亮主管政务,共同辅佐刘禅。

然而一向看人贼准的刘备还真是看走了眼,李严不仅没有与诸葛亮一起光复汉室,反而净给诸葛亮添乱!

李严是如何拖后腿的

李严确实也是有两把刷子的,在领兵作战上能够带领五千兵马扫平数万乱民,也能带兵剿灭叛乱的少数民族;在政务上也知道兴修水利、重视农桑。然而在人生追求上他与诸葛亮的心怀天下、鞠躬尽瘁比起来却是扯后腿扯到脚后跟了。

李严心里想的只是怎样位极人臣,怎样增大权力,蜀汉的未来仿佛根本和他无关。

  • 排挤同事,孤傲自负。刘备任用李严看中的也是他益州旧臣的身份,指望李严将益州一派拧成一股绳,与以诸葛亮为首的荆州派共同经营蜀国。然而李严却恰恰相反,先是与同僚杨洪因为迁移官邸的事闹翻,杨洪一气之下辞官回家;又是下属王冲合不来,王冲怕被陷害,直接叛投魏国;而且与自己的同级别官员也不搞好关系,整天孤傲傲的,不正眼看人!益州一派被李严带的是乱七八糟……
  • 利欲熏心,只知道往上爬。要说不知道团结友爱也就罢了,李严却还净想着与诸葛亮分庭抗礼。自蜀国与江东和好之后,永安已不需要重兵把守,诸葛亮上禀刘禅,把军事重心放到了北伐上面。按理来说李严是军事大家,理应为光复汉室事业努力奋斗。然而他却先是怂恿诸葛亮称王,这样他也能跟着升官进爵;又是要求设立巴州,自己担任巴州刺史;后又拒绝前往汉中前线伐魏,并以投降魏国为要挟,谋取最大利益。
  • 逃脱责任,陷害诸葛亮。建兴九年,诸葛亮再次出兵伐魏,李严负责后勤保障。因为正赶上夏季多雨,粮食难以输送到位,李严于是派人向诸葛亮传信说粮食难以运达,建议撤军。诸葛亮撤军后,李严却跑到刘禅那里报告说,诸葛亮是佯装败退吸引敌人。等诸葛亮班师回朝,李严说粮食还有很多,怎么就撤军了呢……一心想着推脱自己运粮不利的责任,并且陷害诸葛亮无故撤军!

诸葛亮对李严的宽容

虽然李严如此拖后腿,但是诸葛亮却还是比较认同他的才能,也是竭尽所能的容忍他,满足他。

李严同乡陈震曾对诸葛亮说李严心术不正,建议诸葛亮做好防备,诸葛亮却觉得现在国家危难,正是需要大家同心协力的时候,自己应该与李严相互宽容,共同为国出力。

在李严托辞不去汉中作战时,诸葛亮知道李严贪图名利的企图,于是上表请求给李严升官为骠骑将军,并且请求任命李严的儿子李丰接替其父在江州的职务。李严一看达到自己期望,于是奔赴汉中作战。

李严到达汉中后,诸葛亮把后方的所有事务都交给他做主,自己则去前线带兵作战。

在辨明李严逃脱罪名和陷害自己的真相后,诸葛亮也没有赶尽杀绝。面对朝廷中刘琰、魏延、吴壹、高翔、吴班、邓芝、费祎、许允、姜维、上官雝、胡济、阎晏、杜义、盛勃、樊岐等派系不同却目的一致的众人威压,诸葛亮并没有趁机要了李严的性命,而是上书请求将李严贬为庶人,将其子李丰贬官处理。

最重要的是诸葛亮还写信给李严的儿子李丰,让他转告其父一定要好好反思,自己找准机会一定会向刘禅请求再次启用他!

李严在为庶民期间或许唯一的期望就是有朝一日能够通过诸葛亮的举荐再度入朝为官了。至于别人他是指望不上了,从那日的联名弹劾就可以看出,他李严光棍到没朋友啊!

当李严听到诸葛亮病逝的消息时想了很多,先是想到自己这辈子算是永无翻身之日了;又是想到同为先帝的托孤大臣,自己的表现真是为世人所不齿;最后想到自己到了地府怎么跟刘备交代呢?想到这些,李严激愤莫名。

唉!还是抓紧跟着诸葛亮一起去见先帝吧,顺带让诸葛亮给自己美言几句……

10

答案:李严之所以伤心,是因为他犯了很多错误,而且这些错误上到皇帝下到普通百姓都不会原谅他。而李严能够东山再起或者直接跌入谷底,只能有一个人会起到关键作用,那个人就是诸葛亮。现如今诸葛亮已经死掉了,自己东山再起根本没有任何希望,恐怕只能孤独终老了。

事件回顾

熟读历史的我们知道,李严和诸葛亮有很多矛盾,而且这些矛盾都是不可调节的。

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李严曾经劝谏过诸葛亮,希望诸葛亮能够称王,什么是称王呢?简单来讲就是刘禅老大,诸葛亮老二的意思。

李严甚至拿出了一套理论来帮助自己,比如在最开始的时候,汉献帝刘协是皇帝,曹操就是王,现如今刘禅是皇帝,你诸葛亮也可以当王呀。

这句话几乎是大逆不道的话,而诸葛亮在听了一小会儿之后脸色大变,直接把李严赶了出去。

这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在此后的一些时间里面,李严和诸葛亮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甚至双方之间老死不相往来,连说句话都免了。

比如诸葛亮在出师伐魏的时候,希望李严能够驻守汉中,可是李严直接不听诸葛亮的命令,希望能够再分出五个郡县来让自己直接管理而不去住汉中。

出师伐魏几乎是诸葛亮所耗尽心血当中的最大一个板块,在这个版块上一般没有人敢反对他,即便是皇帝刘禅也只能靠边站。而这个时候李严直接反对了诸葛亮,就足以见得他们两个人之间的矛盾激化到了何种地步。

也正因为如此,诸葛亮直接夺了李严的所有权力,并且帮他一贬再贬,直接贬成了一个普通人。

没错,这就是事实

可是我们只是知道李严和诸葛亮的矛盾非常大,却不晓得李严为什么从最开始的默默无闻突然之间一跃成为朝中大臣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李严这个人从最开始的小官职变成大官,只有一个人的暗中帮助,这个人就是诸葛亮。

在刘备去世的三年之前,诸葛亮就已经发现了李严是个人才,并且积极培养他,将他领到了刘备的身边。

而在刘备去世之后,李岩尽管和诸葛亮有的诸多不合作,可是李岩明白他们两个人的不合作,仅仅是政治意见上的不合作,即便双方之间有矛盾分歧,即便自己的地位被贬下去,用不了多久,诸葛亮依然会重用自己的。

因为诸葛亮对朝中大臣没有私心,有的仅仅是一颗公正之心,自己即便反对了诸葛亮也仅仅是政见不同,只要诸葛亮能够北伐成功或者北伐失败之后不再北伐,自己的地位依然能够有所提升。

可是万万没有想到,诸葛亮出师北伐竟然活活的累死了,既然如此自己再也没有晋升的可能了。因为这个时候包括皇帝到百姓都不认可自己,没有了诸葛亮所支撑,鱼跃龙门,谈何容易。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希冀大家关注、点赞、评论,小生在此谢过!】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