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姓最早出现于什么时期呢?有回答说是宋代。其实閆姓出现的时间还要早,可推至唐代。见《吐鲁番出土文书人名地名索引》。
而阎姓的历史就早了,战国古玺可见。
那么阎姓与闫姓是什么关系?
闫是阎的异体字,《异体字字典》中云:俗用为阎的略字。
如何理解上面的话?
可以理解为:闫是阎的俗体。要知道,在唐代可没什么简化字之说,民间对某一字可以有不同的俗体写法。
那么在闫姓创立之初,可以理解为与阎是一个姓,只是俗写为闫。
但是在有了“闫”姓的写法之后,这两个姓就分化了,闫与阎是分化姓。
关于分化姓,我们可以举出很多的例子:如蹇与寋是异体,后分化两姓;召为邵初字,后分化两姓;旬、郇同氏,后者为邑化字。西周之筍与后世的荀同字,竹字头与艸字头恒通。商代之旬氏与西周的筍氏,与后世的郇、荀本来是一个氏称,后来才歧而为四。丙姓与邴姓、申屠与信都、逄与逢、卞与弁等等。
为了明晰这个说法,再多说几句。闫是阎的俗本字,或称为广义假借字。
广义的假借字,还包括按语音相同或相近原则的古今字、异体字、俗本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后来长期使用。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异体字就是彼此音义相同而外形不同的字。严格意义的异体字可以成为狭义异体字,部分用法相同的字可以称为部分异体字,二者合在一起就是广义的异体字。《古姓异文》列举出古代文献中同一姓氏的不同字形:丙或作邴,雍或作雝,郤或作郗,特或作植,藉或作籍,知或作智,瓶或作缾,来或作莱,或作郲。
俗本字:误认同音或音近的字为本字,用它代替真正的本字,称为俗本字。陈立注《白虎通疏证》中举了个例子:價值的“價”,古皆作“賈”,说文无“價”字。汉世多习鲁论,时隶书盛行,故多俗字。裘锡圭认为:“我们在前面讲过的俗本字,可以附在假借字里。”
实际上,我们所讲的广义通假就是通用字的概念。裘锡圭在《文字学概要》中写道:“通假有广义、狭义之分,最广义的‘通假’和‘通用’所指的文字现象的范围是相同的。”指出文字之间的通用关系,古代多用“A读为B”,“A读曰B”,“A与B同”,“A与B通”等说法。
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就是通假字本质上不属于错字或别字,属于正常的文言现象。裘锡圭认为:古书里有些本有本字的假借字,性质跟现在的同音别字并无区别。在文献中,有时会见到某字同某字或者某字通某字,这里“同”和“通”的区别是:“同” 一是表示古今字,即“文中的古体字”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某字”;二是表示异体字,即同音同义不同形的字。比如孔乙己曾经说过的茴香豆茴字的四种写法,这四种写法之间就可以说A同B。“通”一般是指狭义的通假字,是指“写错或印错的字 ”通“作者本来要写的字”。它们是有一定的区别的。
《异体字字典》把“闫”列为“阎”的异体字,我认为列为俗本字更为恰当。
总结一下:闫与阎在开始的时候,闫姓只是阎姓的俗写,后来分化为两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