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艺术 > 为什么宝宝都粘妈妈?

为什么宝宝都粘妈妈?

2020-08-09 03:14阅读(90)

为什么宝宝都粘妈妈?宝宝会认人后,就更粘我了,尤其是晚上一定要我抱。为什么宝宝那么粘妈妈?:YoKID优儿学堂心理专家李娇老师:很多父母会发现,孩子在一岁左

1

YoKID优儿学堂心理专家李娇老师:

很多父母会发现,孩子在一岁左右的时候,特别粘人,父母去哪他们去哪,为什么孩子在这个时候会有这个需求呢?这是因为孩子已经开始和成人努力的建立依恋关系了。心理研究指出,婴幼儿时期(0-6岁),是孩子与父母(或其他养育者)形成安全依恋和信任关系的关键时期。如果孩子能和成人发展出非常安全的依恋关系,将来对他的人际关系会有非常正面的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安斯沃斯做过一个非常经典的心理实验:先让妈妈和孩子在一起做游戏,然后请妈妈暂时离开,孩子就会非常的焦虑,大哭,然后看看妈妈回来的时候,孩子是什么反应,据此,定义了三种依恋类型:

第一种反应叫安全型依恋:孩子在妈妈离开的时候会大哭,当妈妈回来,回立刻扑到妈妈怀里,妈妈稍一安抚,就会放松下来,获得安慰。

第二种回避型依恋:孩子在妈妈离开时只有少许的焦虑不安,妈妈返回的时候,没有特别的高兴,心情很低落,反应是回避的,不和妈妈互动。

之所以会发展出回避型的依恋关系,往往是爸爸妈妈在照顾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忽视了孩子的情绪需求,孩子没有对妈妈产生安全感,所以在不在身边,孩子感觉都没什么影响。

第三种是反抗型依恋关系,面对离开孩子会大哭,但妈妈返回后,对妈妈的态度又很矛盾,既想亲近妈妈,又在妈妈亲近时生气地拒绝和反抗,呈现一种又爱又恨的状况。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在过去孩子寻求安抚时,妈妈的回应反复无常,时而回应,时而忽略。

幼儿期建立安全型的依恋关系,会使孩子有安全感,明白他可以信任妈妈,妈妈会在他有需要的时候出现,并对他做出积极的回应,他就开始学会信任他人,知道当自己有困难时,可以寻求别人的帮助,而且从妈妈那里学会了如何理解自己的情绪,如何分析自己所遭遇的事情,这些都是未来面对困难的心理资本。

2

宝宝爱黏人——安全感需求来了

美国加州大学医学院精神学临床教授阿兰·斯格尔解释说:“1~2岁,是孩子出现黏人行为的最明显阶段,他们把妈妈或看护人看作一个‘安全基地’,当有安全需求时,就会返回看护人身边。”

宝宝出生后,缺乏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长期处在妈妈的照料下,必然会形成对妈妈的依赖。所以说,宝宝黏人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发展,是对熟悉的亲人逐渐产生依恋情绪的表现,也是宝宝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宝宝妈妈之间温暖、亲密的关系,适度的依恋(即黏人现象),可使宝宝既得到满足,又心情愉快。

宝宝有了这种安全依恋感时,不但能在陌生的环境中克服焦虑和恐惧,还能去探索周围的新鲜事物,并且发展社交能力和认知能力。可以说,宝宝早期安全感的建立对其一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他们的人格形成、未来发展都影响重大。

针对黏人宝宝,专家来支着儿

针对宝宝爱黏人这一正常现象,父母们一定要正确认识,并采取适当的方法来处理,帮助宝宝顺利地度过这个特别的成长阶段,让宝宝健康成长。

1.保护宝宝处在萌芽状态的独立性

宝宝1周岁后,独立意识开始萌芽,比如,喜欢自己拿着勺子吃饭,不愿意被别人抱着走等。宝宝的这种独立性倾向,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因素。父母应当爱护这种独立意识,及时给予引导和鼓励,如用话语、表情、动作等表现出对宝宝独立性的赞许,可以经常夸赞宝宝“能自己吃饭了,真了不起”,给宝宝一个拥抱等,以此激励宝宝更加大胆独立地去探索。

2.要让宝宝懂得父母是爱他的

当宝宝向父母发出各种需求信号时,要及时满足他们的身心需要。平时要多抱抱、多亲亲宝宝,要经常和宝宝说话,让他感受到自己被爱包围着。在家时,可以让宝宝一个人玩,并不时地过来和宝宝一起玩,让他常常看见你,这样能让宝宝对你产生信任感与依赖感。

3.把自己正要去忙的事告诉宝宝

1岁的宝宝能够听懂父母经常说的一些简单话语。你可以在离开宝宝的时候向宝宝解释一下你正要去做的事情。比如,你可以告诉他:“妈妈要去煮晚餐,你要在娃娃床上玩玩具。等煮好了,我会陪你玩哦!”宝宝渐渐明白父母要做的事,而你也确实去做你所说的事,这样宝宝就会信任父母,并愿意独自待一会儿。

4.用游戏方式进行渐进式分离

父母可以用一些宝宝感兴趣的游戏来分散他的注意力,采取渐进式的方式减少宝宝的黏人频率。比如,可以先陪宝宝一起玩他喜欢的游戏,当发现宝宝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他喜的游戏上时,你就可以对他说:“妈妈有点别的事情要做。妈妈就在宝宝旁边,宝宝自己玩一会儿吧。”要注意的是,你一定要让宝宝知道你在哪里,不可以看到宝宝正玩得开心就突然不见,这样宝宝会觉得非常没有安全感。在你离开之前,一定要让宝宝知道,并且征得他的同意。你可以这样说:“妈妈暂时离开一会儿,马上会回来,好不好?”一般情况下,宝宝会同意的。

5.不要因为宝宝总黏你而处罚他

有些脾气比较暴躁的父母,当宝宝黏他的时候,就会感到十分不耐烦,认为宝宝太不独立了,便会用一些方法来处罚宝宝,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宝宝总是喜欢黏着你,说明他觉得在你身边才最有安全感又最开心。如果因为这样而去处罚他,就会让他对自己产生极大的怀疑,觉得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事情,同时也会缺乏安全感,从而影响到他心理的健康发展。

欢迎关注 程序员奶爸 更多育儿知识分享,方便收藏

3

妈妈们聚会聊天,说起自家娃来都是眉飞色舞的,但末了都会感叹一声,“就是带着很累,所有非工作时间都是属于孩子的。”大家纷纷点头。“不过,”一位妈妈补充了一句,“除上厕所刷手机的时间以外。”说着大家都心领神会地哈哈一笑。

确实,做父母是全天二十四小时无休的。跟孩子在一起,孩子总会因为这样那样的事找到你,希望你陪着他做这做那,也因此连上厕所的一点点时间都显得弥足珍贵。

我很喜欢这样一本书——《请让我安静五分钟》,它就很好地诠释了妈妈们的心声——什么时候孩子才能够不黏着自己,能独立玩耍呀?

庞太太看到小象宝们正在专心地吃饭,于是想要偷个小懒:她从柜子里拿出餐盘,放上涂了橘子果酱的烤面包片儿,还有昨天吃剩的小蛋糕,以及自己最喜欢的茶杯,然后将报纸塞进口袋,偷偷往门口走去。

可惜,她的期望被孩子无情打破:“妈妈,你端着餐盘要去哪儿?”“去浴室。”“为什么?”“因为我想自己一个人安静五分钟。”

可是,孩子们紧跟着象妈妈爬上了楼,“我们可以去吗?”“不行,不能跟过来,你们自己去玩吧。”

……

看,只要妈妈在家,通常就会带上小尾巴,怎么也甩不掉。

那么,世上有让孩子不黏大人的方法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弄清楚“孩子为什么黏大人”和“孩子会不会独立玩耍?”

观察安静状态下的小婴儿就可以了解:

他们会目不转睛地盯着墙壁上某处光影入迷,也会抱着自己的小拳头或者小脚丫啃得不亦乐乎,甚至他们能坐在沙堆里吭哧吭哧地挖上半天沙子……

孩子天生就具有玩耍和游戏的能力,因为对他们来说,游戏是工作,是他们体验生活和探索学习的主要途径。

可是为什么在大多数时候,或者大多数父母眼中,孩子都是不会玩耍或不具备独自玩耍的能力的呢?

《游戏力》作者科恩认为,“一般来说,一个不愿意、或者没有能力投入游戏活动的孩子,都有着必须重视的心理问题,就像一个成人没能力工作,或是不愿意谈话的情况一样。”

通常,我们会发现越是小的孩子,越爱黏着大人(像小象宝宝们一样),原因在于,他们需要从父母处获得这样一种东西——“内在的安全感”。这也是很多父母所困惑的:“到底什么是安全感,是天天陪着他吗?是时刻及时回应他吗?”

是的,孩子需要父母长期的陪伴、温暖的抚触与关爱的眼神对视、无数次的需求满足,以及及时的情绪抚慰,这个过程就是在帮孩子建立安全感,并内化为孩子本身的东西——坚信自己是被爱的、父母是可以依靠的。

这个过程发生于孩子出生的前6年(特别是0~3岁期间),如果没有这种内化的安全感,孩子就可能出现过度依恋和分离焦虑。当然,即使是那些深受父母宠爱的孩子,在内化安全感的过程中,也可能会遇到困难,特别是在他焦虑的时候,如:

六七个月的宝宝开始意识到自己与妈妈是两个独立的个体,会只找妈妈不要别人,妈妈不在眼前就会哭闹和焦虑不安;

一岁左右的宝宝,开始出现陌生人焦虑,遇到陌生人就会紧张地盯着对方看,死活不让对方抱,甚至大喊着躲进父母的怀抱;

孩子见到同龄小伙伴,兴奋地扑过去,却被对方一把推开;

孩子想要某个东西被拒绝、不小心摔倒、生病后的吃药打针,被突如其来的狗叫所惊吓、入园;

甚至是尝试捡起地上的某个玩具,费力将饭菜送进嘴里……

可以说,孩子每天都可能遭遇新事物,都可能面临无法解决的问题,都会出现紧张、焦虑、感到痛苦,在他还没有能力独自应对这些的时候,他自然需要父母能时刻在身边看到他、帮助他、反反复复地拥抱和安慰他。

这个建立内在安全感的过程相当艰难,不是一夜醒来就能完成的,父母能做的就是,去倾听陪伴孩子、去了解关怀孩子,与孩子建立联结,尝试走进孩子的世界,用他能接受的方式来回应他。



更多育儿问题,请关注“积木育儿”头条号。

4


孩子依恋妈妈是一个正常的现象,良好的依恋关系能增强孩子与他人交往的安全感,有利于孩子日后与他人建立亲密和信赖关系。

宝宝的依恋行为,从出生开始会经历三个阶段。0—3个月的宝宝,会无区别地对待所有的人;到了3—6个月,孩子就会区分妈妈和不熟悉的人;而从6个月开始,宝宝就对妈妈表现出了强烈的依恋。

此时的宝宝,对妈妈的存在更加关心。他们会对妈妈表现出明显的依恋,形成特殊的情感联结。与妈妈在一起,他们会显得特别高兴,一旦与妈妈分离,则会哭闹个不停。

对妈妈适度的依恋,说明宝宝的心理发展是正常和健康的。但当孩子到了3岁之后,仍老是“粘”在妈妈身边,就需要引起家长的注意了。这很有可能是因为,孩子内心缺乏安全感;同时,也折射出家长的教养方式存在着某些问题,导致孩子的独立性不够。

5

6岁前孩子更多粘妈妈很常见,原因有几条 :

1. 这属于孩子从生理分离到心理分离的一个现象。有的孩子3岁多就不再粘妈妈,有的孩子6岁还粘妈妈。孩子对周围环境安全感的不同会影响他粘妈妈的程度。

2. 与孩子的抚养者有关。有的孩子从小就是妈妈一个人带,其他人很少参与和孩子互动,肯定很黏妈妈,因为孩子与他人互动少,也就与他人没有安全感,离开妈妈就害怕。3. 家庭的和谐氛围有关。和谐家庭长大的孩子安全感足够,很少受惊吓,孩子从小与家庭成员互动良好,这样的孩子对妈妈依赖感小,也就不怎么粘妈妈。

4. 婴幼儿时期(0-6岁)是孩子与父母(或其他养育者)形成安全依恋和信任关系的关键时期。如果孩子能和成人发展出非常安全的依恋关系,将来对他的人际关系会有非常正面的影响。

总之,粘妈妈的孩子不用担心,妈妈引导孩子慢慢拓展她的活动范围和互动人群,孩子的心理安全边界变大了,他就逐步不再很粘妈妈了。

6

为什么宝宝粘妈妈,因为宝宝爱妈妈,他也知道妈妈爱他,这样想一想是不是觉得心里舒服一点。当妈以后才知道什么是“身后有尾巴”,什么是没有自己的时间,什么是宝宝睡着就是天堂。妈妈做饭跟着,吃饭看着,上厕所粘着,妈妈走快跟不上,嚎啕大哭,白天有人陪着玩儿还可以勉强小躲,若是到了晚上,甭管是谁,我只要妈妈,即使哭的再凶,一粘妈妈身马上不哭,就像是妈妈身上有开关。对于初次当妈的自己,也曾经为此感到困惑,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分离焦虑”,翻阅资料才发现,真被我猜中了。

《西尔斯亲密育儿百科》上介绍,分离焦虑通常开始于宝宝6个月的学爬阶段,在12-18个月的学步期开始变得强烈。宝宝从2个月到6个月慢慢开始认识妈妈,和妈妈建立了亲密关系,但是宝宝还没有时间的概念,只要看不见妈妈就弄得跟生离死别似的,这说明宝宝已经把妈妈看成最稳定的依恋对象,我们给了宝宝强大的安全感与舒适感,这是我们亲密关系的证据。分离焦虑跟吃饭,学走路一样是宝宝成长的必经阶段,需要妈妈理性对待。宝宝一岁时的依恋模式会影响到长大后的人际和情绪模式,稳定的依恋关系有助于宝宝的心理发展,也有利于宝宝以后独立面对和解决问题,建议在孩子头三年,要有一个固定的抚养人,这个抚养人通常是妈妈。

妈妈帮助宝宝顺利度过分离焦虑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可以做些分离游戏,小宝宝时做“蒙脸游戏”,稍微大一点就玩儿“躲猫猫”,可以在游戏中逐渐拉长分离时间。第二,妈妈出去时要提前与宝宝打招呼,并约定回来的时间,按时回来,增加孩子的信任感。第三,注意与孩子分离的态度,出去时大方出门,高兴的跟孩子再见,回来时高兴的进门,拥抱亲吻宝宝。最后,可以准备一些能给宝宝安全感的物品,作为与妈妈短暂分离时的依恋替代品,比如和妈妈一起玩儿的玩偶,妈妈的味道会给宝宝安全感。

宝宝的分离焦虑期是比较棘手的,妈妈需要忍耐,忍耐再忍耐,终有一天他会不再粘妈妈,那时妈妈一定会怀念曾经有小尾巴跟随的日子。

7

每次上班时,都要经历撕心裂肺的分离场面,看到宝宝哭泣真是心都融化了

估计很多妈妈都遇到了这种情况吧,自己要去上班了,结果宝宝不愿意放自己走,死抱着妈妈不愿意分开,奶奶一想抱就大哭。只能想到别的办法来解决,比如趁宝宝不注意偷偷跑了。这个情景简直是太熟悉了,不管奶奶付出再多,但孩子还是对爸爸妈妈最粘。

对于宝宝来说,妈妈是自己最亲密的人,在一岁前注意力几乎都在妈妈身上,加上哺乳时间的增加,分辨不出自己和妈妈是独立的个体,所以拥抱是特别重要的安全感培养方式。当时事也不太懂,所以有东西玩的时候,妈妈要上班了,也不会太激动。

一岁稍微有点懂事的时候,就会特别惧怕跟妈妈分别,即使跟她说了:妈妈下班就马上回来,妈妈要上班赚钱才能买肉肉。可是都于事无补,所以每次上班还是不太情愿的放我走。

但是我从来不会偷偷的离开了,因为妈妈不告而别对孩子来说是很残忍的,不清楚妈妈什么时候会回来,妈妈会莫名其妙消失,让孩子心里特别没安全感。我现在是每次离开都会跟孩子打招呼,告诉她妈妈什么时候回来,去做什么,期盼有一天她完全理解我,愿意跟我短暂分离。

不过目前来看,她的情绪也是比较小的,不会太哭闹,不过还是让奶奶很失落,毕竟奶奶带更久孩子,可是孩子却更粘我。

你们家是怎么解决宝宝哭闹这件事呢?

8

我的女儿5岁,也出现过粘人的现象。以下是我总结的原因:

0-3岁,是孩子建立安全依恋关系的关键期。

孩子们带着恐惧来到这个世界,妈妈的怀抱是他们认为最安全的地方,妈妈的爱是给予孩子安全和支持的源泉。如果妈妈没有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安全依恋关系,那么三岁以后,孩子将降低对外界的探索和对环境的兴趣,并表现出依赖、逃避和退缩。

3岁以后,孩子与其它人接触的的机会较少。

这里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孩子长期是与妈妈相处,与其它成人接触地非常少,同时你又有“孩子没有其它成人陪、我应该一直陪着他”的想法,那么自然孩子就会不愿意离开你身边。

另一种情况是:孩子是家里的独生子,缺少与其它孩子的互动,也会造成孩子对你的依赖。

过度依赖妈妈。

孩子黏妈妈,有很多时候表现为指使妈妈做这做那,但其中有很多事都是他们自己能做到的。为什么孩子能做到却要妈妈做呢?这主要是源于孩子小一些的时候妈妈们的做法。

有些妈妈,没等孩子提出要求,就已经为他们做好了一切;有些妈妈,嫌孩子自己做太慢,比如吃饭穿衣;有些妈妈,担心孩子去做反倒给自己增加麻烦,比如洗碗扫地……

于是,孩子就失去了体验自身价值的机会,形成了对妈妈的依赖。到孩子大一点了,妈妈们又开始抱怨,孩子太粘人了,什么都不想做,就粘着我要我帮他做。想来是不是有些可笑?

找到原因就有应对的方法。如果还想进一步了解,可以参考我的文章《孩子太爱黏人,妈妈怎么做?》(http://www.toutiao.com/i6470261383156990478/)。

育儿路上,我们一起成长。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

9

宝宝粘着妈妈,有的人认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而有的人持反对态度。其中有哪些原因吗?下面笔者就一一分析一下。

宝宝粘着妈妈表现在孩子的分离焦虑和分离困难的情形中,其实粘的行为是宝宝对妈妈过度依恋的结果,说明妈妈和宝宝之间的亲子关系存在着隐性问题。原因很简单,当妈妈送孩子到幼儿园要离开时,宝宝表现出不让妈妈离开哭闹行为。而妈妈离开后很长时间出现表情迟钝,不能融入其他同学的游戏中去,情绪还在焦虑中徘徊,这就是宝宝与妈妈的亲子关系过度依恋了。这一现象也间接表明宝宝和妈妈关系不太稳固,宝宝此时持一种将信将疑的态度,此时的宝宝会担心妈妈不会回来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妈妈的情绪判读上,希望从妈妈的情绪中找到安全感,希望妈妈能不离开或是带自己一起离开。

此时如果情况相反妈妈离开后,宝宝心里知道妈妈一定还会再回来的,能很快的从离别的悲伤情绪里走出来,跟别人(同学、老师)能很好的互动,这就是亲子关系建立的好表现,宝宝希望跟妈妈在一起,但是当明白没办法在一起的时候,能很快的信任身边的人,从周边的人的互动中寻找属于自己的安全感,这是亲子关系的理想状态。有助于宝宝建立自我信任感,对宝宝今后与他人建立良好有效的人际交往起着正面促进作用。

另外粘着妈妈的宝宝往往长大后表现出不够自信的状态,因为宝宝粘妈妈在同辈群体中的互动时间必然减少,久而久之会显得人际交往不太合群,做什么事情都没有自信只有妈妈确认后的事情才会尝试着去做,自理能力因为一个“粘”字也受影响,表现出不爱运动,做事不积极的行为模式,性格也会产生偏差,对熟悉的人容易暴躁对陌生人则表现出懦弱。 

10

妇专委特邀心理问答专家志愿者吴琼燕:


吴琼燕,心理学科普志愿者,在中山大学业余学习心理学,建筑技术工程师背景,看问题较为客观、深刻而透彻,思维富于逻辑和条理,乐于为心理学知识的普及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希望能帮助到亲爱的朋友们!分享和给予,是我们内心幸福的源泉!

妈妈天生富有对孩子慈母的爱,如大海一般宽厚、深沉,妈妈是孩子处于“孵化期”的保护者,就如同小学语文课本里说的麻雀妈妈天生会保护麻雀宝宝一般。孩子特别粘妈妈一般发生于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妈妈给予的安全感不够

0-3岁是妈妈给予孩子安全感的关键时期,如果此时妈妈由于某些原因无法满足孩子,或者不了解孩子的需求,无法给予及时的满足,会导致孩子对刚来到的这个未知世界的不安,从而总想粘着妈妈,以满足自己对安全的需求,就像小袋鼠钻进妈妈袋子里一样。

例如,孩子哭了,可能是因为饿了、冷了、拉尿了,或者生病不舒服,照看孩子的人员如果不知道孩子怎么了,无法及时满足,那么孩子就会对刚来到的这个世界产生不安全感。再如,妈妈出门上班时,如果没跟孩子找声招呼就匆匆忙忙离开了,而爸爸跟孩子搂搂抱抱后才离开的,那么孩子对这两种不同行为的反应就不一样,前者给孩子带来了不安:“妈妈怎么突然消失了?”后者则给予了孩子一个信号“爸爸只是暂时地离开一段时间,还会回来”。以上这些看似很小的举动,易引发孩子的不安,我们的妈妈们如果不了解,就容易忽略,不经意间造成了孩子的不安,孩子为了弥补安全感的不足,就总会粘着妈妈。而当宝宝安全感足够了,就不会再粘着妈妈了。

第二,孩子寻求独立时,妈妈不放手

孩子刚开始爬和走时,如果之前给予的安全感足够,就开始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便开始探索世界、存求独立,但这个阶段实际上离不开大人,但他们又不想大人完全限制自己的自由,此时妈妈合适的做法是远远地看着,确保安全的前提下,让孩子去探索。如果不了解孩子的这种心理需求,依然像小宝宝那样紧跟着,那么就会影响孩子的独立,形成他对妈妈的过度依赖。在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里,有不同阶段的探索期,他们会觉得自己很强大,能独立地在尝试很多事情,经常问“妈妈,这个我可以试试吗?”如果家长不了解,不懂得适度地放手,却过度保护,就容易养成孩子过度依赖的习惯,老粘着爸妈。

此时,在安全的环境和条件下,我们的父母们可以让孩子尽可能多地尝试,尽情探索世界。

第三,孩子处于敏感期,特别地粘爸爸或妈妈中的一方

孩子成长过程中,有语言敏感期、秩序敏感期、感官敏感期、关注细小事物的敏感期、动作敏感期、社会规范敏感期、书写与阅读敏感期、文化敏感期,不同的敏感期可能粘不同的人,例如社会规范敏感期就粘着爸爸,书写或阅读敏感期粘着妈妈,父母们可以上网或通过育儿书籍了解,把握孩子的敏感期,因材施教。

在孩子身心成长的“孵化期”,孩子需要从父母身上得知自己被无条件接纳、被无条件地爱着,从而找到内心的归宿感。发现孩子粘自己多,适度地补偿孩子的心理营养即可,也不必过度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