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雪忆柔,您的问题我来回答。了解古代科举制度的利弊,我们需要从科举制应试的内容、产生的背景、历史的演变以及发展的过程等多方面来分析,才更有助于理解它的优缺点。
《范进中举》,相信大家并不陌生。作为我高中时代课本中的必学章节,这篇文章也确实令人印象深刻。它真实地反映了“科举制”对有心为官之人的重要性,更揭示了这项制度带给整个社会的深远影响。
“金榜题目”作为人生四大喜之一,足见古代人们对仕途的追寻之心。然而作为封建时期唯一的入仕渠道,这座独木桥并不好过,一端是寒窗苦读的不易,另一端便是加官进爵的荣誉,其中艰辛可想而知。接下来,请允许我详细地分析下科举制。
一、科举制的定义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便是对科举制的形象描述。
它是一种社会智商、能力的培养、挑选、使用的社会性管理秩序。
通俗地讲,科举制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二、科举制的历史演变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班进士考试为主,历经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
科举制萌发于南北朝,创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在此之前一直沿用的应试制度是“九品中正制”,也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有趣的是,是中小地主和寒门促使了这项制度的诞生,而迫使它结束的也恰恰是因为这项制度损害了这一团体的利益。因为门阀士族的兴起,向上的通道彻底被垄断,大大地打压了中下阶层的升迁权力,因此逐步建立了“九品中正制”。然而由于受到阶级局限性的影响,最终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建立者又成了摧毁者。
到了大一统时代,也就是隋唐时期,九品中正制彻底被科举制取而代之。
隋朝建立后,隋文帝颁布了“均田制”,使得庶族地主阶级迅速崛起,他们深切地呼吁政治权利,科举制应运而生。从隋文帝设置分科考试起,到隋炀帝正式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诞生。
进入唐朝后,朝廷在全国颁布政令,大力发展教育,打破了门阀士族对于文化的垄断。这为科举制的实行和发展,提供了文化基础和社会环境。此后,唐太宗扩充了国学规模,严格了录取程序,为这项制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环境。
三、科举制的应试内容
作为中国历史上官员选拔方式的重大改革,科举制通过层层选拔,最大限度地网络全国各地的人才,以此来扩大统治阶级的政权基础。
以清朝科举制为例,科举制分为初级考试和正式考试,听起来虽然熬心,但是也说明了日趋完善的科举制确实打开了一条向上的通道。
①初级考试分为童试、岁试和科试。
童试又称县试、府试,考生被唤作童生、儒生。
岁试又称院试,县里每年考一次,考取的人便可被称为秀才。
科试是可以参加乡试的资格考试,它像一张入门券,想参加乡试就必须过这一关。
②正式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
乡试在秋天的八月举行,因此又被称作“秋闱”,每三年一次,考取的人被称作举人。要知道,这一关通过了,便具备了当官的资格。
会试由礼部组织,被称为“礼闱”。进入了会试便是全国范围的较量了,又因其考试时间是乡试结束后第二年的春天,因为也可称为“春闱”。能够考取的人被称为“贡士”。
殿试便是终极考验了,考取的人第一名被称为状元、鼎元,第二名被唤作榜眼,第三名为探花,合称“三鼎甲”。
唐代诗人孟郊的《登科后》即是他在获取进士及第后写下的诗篇,“春风得意”的成语便出自此。
四、科举制的有利之处
通过对上述科举制度的详细了解,我们可以看到,这项制度将“读书”引领成了潮流,作为封建社会人事行政制度的最高成就,科举制严苛的选拔制度也为社会的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①“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举制最大的特点便是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士族的垄断,它让加官进爵的选拔程序更趋于公平化,也给寒门士子打开了一扇大门,为他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②科举制度使得选拔官吏有了文化作为基础,选拔的人才确保了能够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提升了官员阶级的整体水平。
③我们古代的科举制度对世界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吸引了朝鲜、越南、日本等东亚国家的士子前来应试。这些国际友人以科举为桥梁,加深了与我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在一定意义上形成了东亚文化圈,有力地促进了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各国文化水平的提升。同时,英、法、德、美等国也曾借鉴我国的科举制,从而建立了文官考试制度。
五、科举制的弊端
虽然科举制的公平性、权威性、公开性得到了广泛认可,然而这项制度的价值也是有限的。
①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应试内容的科举制,犹如填鸭式教学,它以培养特定的人才为目的,难免束缚了人之天性,造成了人才培养的单一性,缺乏创新和探索精神。
②科举制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任人唯贤和任人唯亲的矛盾,而且应试的内容、方法和标准都由上层阶级而定,一定程度上还是有失公允的。且由于录取名额有限,并不能完全满足官员的缺口。
③科举制的兴起虽然一方面为官员体系注入了活力,但也同时禁锢了行政体系的思想,为封建社会的日趋保守埋下了伏笔。
六、笔者小结
纵观历朝历代选人用人的发展史,迄今为止,应试制度始终是测试、选拔人才的最佳方式。任何一项制度从确立到发展,都需要经历一个日趋完善的过程,“科举制”之所以沿用数千年,也充分证明了它的举足轻重和无可取代。然而制度本身并不能决定人之好坏,学问高低也不是通过应试便可知,所以今天的我们不必用发展的眼光去审度它,只需结合当时的国情去分析就好了。
关注@雪忆柔,共同了解文史故事,书评影评和美文诗词[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