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果要具体到某一件事上让曹操不再忠于汉朝,那就是曹操袁绍等人集结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时候。首先曹操作为汉朝的臣子,还是有想法为朝廷做一些事情的,但后来朝局动荡,外戚干政,宦官专权,把局面搅的很混乱。后来董卓进京,局面稍微稳定,可是董卓又擅权乱政,废立皇帝,滥杀无辜,朝局还是一团糟。后来曹操袁绍等人集结了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要振兴汉朝。这个时候曹操心里还是忠于大汉朝廷,想为朝廷效力的,可这时候诸侯们的所做作为彻底寒了曹操的心。十八路诸侯联盟起来,要打败董卓其实不难,可是诸侯们不思进取,“且日置酒高会”,又各自为政,诸侯们各自为了自己的小算盘着想,只顾自己的利益,完全忘了结盟的初心。曹操看不下去,就自己带一支兵马去攻打董卓,但是寡不敌众,被打败了,连曹操自己都差点回不来,还是曹洪让出自己的马给曹操骑,“天下可无洪,不可无公”,曹操才捡回一条性命。回到联盟大营,曹操痛斥诸侯们畏缩不前,可大家都很冷漠,这让曹操彻底寒心了。我们知道,一个王朝要想强盛,必须有一个英明睿智的皇帝和一群忠心能干的臣子,可如今,东汉王朝已经行将就木,皇帝无实权,被人随意废立,又颠沛流离;而大臣(诸侯)们不是想着如何去解救皇帝,报效朝廷,反倒是各自打各自的小算盘,互相抢地盘,争夺兵马钱粮。这样的王朝已经名存实亡,不值得去效忠了。

最佳贡献者
2

说到底,汉室气数已尽。

曹操最初的志向不过是做个大汉的征西将军,虽然这应该是一篇官样文章,但征西将军这个说法我是相信的。曹操做典军校尉的时候黄巾之乱已经平定,谁也想不到后面会出现那样崩坏的局面,曹操作为“阉宦之后”,老爹虽然做过太尉(还是买的),但论起家世也就那么回事,东汉末年,那是个拼家世的年代,袁家四世三公,杨家四世太尉,哪里还有曹操的位置。

这个时候你让他想自己将来会成为什么司空丞相魏王,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后来董卓进京,废立天子,汉室威望大损,曹操拒绝董卓招揽逃出京城之后(本来写了刺杀董卓,后来看了其他答主的答案,查资料之后发现确实没有这回事,故修改。),首倡义兵。这个时候天下各路诸侯也都没有明目张胆地互相攻杀,汉室还有一点可挽救的空间。按照他的想法,应该是各路诸侯进军关中彻底打败董卓,夺回天子。可事与愿违,袁绍等人畏惧西凉军实力(或者说为了保存实力)拒绝西进,曹操与鲍信追击还被埋伏(本来写了曹操独立追击,后经指正,除了曹操本部兵马,还有他的好朋友鲍信,另一位“好朋友”张邈也派了部将跟随。),差点丢了性命。接着讨董联军内讧,甚至发生了刘岱杀死桥瑁这样的恶劣事件,最终分崩离析,随后便开启了各路诸侯私自攻杀的真正乱世。这段时间的曹操势力其实是不足以争夺天下的,如果讨董军能够继续西进解救汉帝,汉室就真的还有一口气在,曹操这个时候的想法还是救回天子立下不世之功,向着他的“征西将军”再迈上那么一步,可他还是失败了。

这可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转折,之前的曹操还想着继续做他的大汉臣子,而之后的曹操已经明白了,在这种情况下,自己的所谓“征西将军”的抱负是不可能实现了,如果还想飞黄腾达,那就只能随波逐流开始真正的军阀生涯。

随后的曹操开始积蓄力量,连续击败周边各路诸侯,实力越来越强。朝廷也成了李傕郭汜这些西凉军阀手里的玩物,不再有半分威信。等到了献帝逃出长安,最后被曹操接到许昌的时候,汉室已经只剩下一个招牌了,袁绍想着另立朝廷,袁术想着自己登基称帝,其他的刘表刘璋这些都一心经营着自己的地盘。而曹操身边也有了一支自己从无到有拉起来的势力,这是他曹操自己的队伍,不是朝廷给他的,他当然也不可能把手里的权利交给这个所谓的朝廷。汉室这个时候不能说没有半分机会,但起码不会在曹操手里得到真正的中兴了。

这个时候的曹操还有一丝退路,假如他被其他诸侯击败,或者在献帝策划的政变中失势,那他还是有可能留下性命,在朝廷做没有实权的官员的,只是这并不是曹操所追求的。

最后曹操成功统一北方,成了名正言顺的北方之主,曹操又到了另一条轨道上,那就是夺取天下。这时候的曹操其实已经停不下来了,他的本意是什么,那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他必须在这条“丞相-公-王-皇帝”的大路上不断前行。因为他现在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对手下负责,他不一步一步地向上走,那他的手下们又该怎么办?当然了,后面他在赤壁战败,只能退而求其次为后人打基础,这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综上,我觉得曹操心态改变的转折点应该在讨董联军解散的时候,而那次差点让他丧命的孤军追击,也可以说是他为兴复刘姓天下而做出的最后努力了。在后面他也明白了,汉室这个大树已经抱不住了,要想继续前进,就只能靠手中的钢刀利剑。

曹操能做汉室臣子的时候没有收拾山河的实力,等他有能力统一天下时,汉室却已经装不下他了,这也就是所谓的汉室气数已尽了。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