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司马家阴养死士三千,却不为人发现,这得感谢曹爽给司马家留下的一个“门缝”。

司马家,紧紧握住门缝,打开了胜利之门。

神秘的“三千死士”

在高平陵之变中,司马师突然多出了一支三千人的死士。这些人平时散在人间,事变时一朝而集,大家都搞不清这些人到底从哪里来的!

大家大族,有一些忠心耿耿的死士,不足为奇。

像司马家这样的大族,有些死士更不足为奇。

同时代,袁绍、许贡、诸葛诞,身边都有不少死士。这些死士不顾生死,忠心护主,或替主报仇,或陪主去死。

不过,要像司马家一样,在京师重地,在政敌眼皮底下,搞得这么隐秘,就真是技术活了。

要想平时散在人间,突然一朝而至,至少需要做到三点:

1、绝对、绝对的保密。

曹爽与司马懿的权力斗争已经你死我活,司马懿正在装病待机。如果养这3000人透露出一点点风声,形势都会十分危险;

因此,虽然司马懿在魏国久居要职,但三千死士,不大可能是司马懿的老部下。

魏国对军户管理十分严格,司马懿再是嚣张,想把军户的人弄到洛阳当死士,动静太大!

要阴养死士,只能执行得更隐秘一些!

2、这帮人都得在洛阳城中待命。

山高皇帝远的,虽然利于隐蔽,但这些死士也不会瞬间移动,事发突然,一刻千金,远远地赶来,黄花菜都凉了。

3、这些死士必须能打。

政变不是请客吃饭,一般市民当然不行!

司马师要在曹爽的眼皮子底下,就在洛阳城里养出一支3000人的死士来,他怎么才能做呢?

禁军争夺战:曹爽貌似完胜,却给司马家留下了一道“暗门”

曹爽要争权,不控制禁军是不行的。

1、控制禁军;

曹爽本人,早已是武卫将军,控制了禁军中最重要的武卫营。

武卫营的前身,是由当年的虎豹骑、许褚虎士等精锐组成的。

一波操作后,曹爽又把蒋济等老将挤走,让弟弟曹羲担任中领军;又以他的亲信夏侯玄担任中护军,控制了禁军!

曹爽一度彻底控制了禁军!

2、自以为高明的政治交易,曹爽戏耍司马家;

对于“胸怀大志”的曹爽来说,仅仅控制禁军是不够的。要想稳如泰山,他还要加强在外军的影响力!

为了控制雍凉军事,他调夏侯玄出镇关中。不知是出于与司马懿的政治交易(司马懿在雍凉长期任职,影响颇大),还是出于适当的掩人耳目,他们以司马师接替中护军之职。

当然,大权在握的曹爽没打算真的“公平交易”,他又“毁中坚、中垒营”,将原属中护军的士兵归到了曹羲手下!

如此,司马师虽然贵为堂堂中护军,所统之兵却十分有限!

曹爽一波“高明”的权术,将司马家压到边缘!

3、暗门;

权力的游戏,从来就是暗线和明线同时进行的。

和一切自作聪明的参赛者一样,曹爽控制了明线,却给司马师留下了一道“暗门”。

中护军,主选武官!司马师,有选拔禁军武官的职责。

司马师得以获得与军内军外,有才具的武人建立联系的机会!

而这三千死士,很可能是在这个阶段被收买、笼络,却未加入禁军(或淡出军队)的武人!

司马师的操作

在一般情况下,“人力资源经理”也就是个职能部门的领导,和手握核心资源的业务领导比影响力有限,闹不出什么名堂。

有的人,你给他留一整扇门,他也“不得其门而入”,有的人,你给他留一个门缝,他就能打开通往胜利的大门!

1、司马师的操作空间

要选拔武官,重要的是“把合适的放在合适的职位上”。

蒋济、夏侯玄时期,证明“合适”的主要方式是:给钱。

谁贿赂得多,谁就合适!

司马师时期,一改风气,深入调查,以功劳、才能来选拔人才。

《晋书》说司马师担任中护军期间,“为选用之法,举不越功,吏无私焉”。

刨去《晋书》的溢美之词,我们会发现:司马师的选用,基于自己的深入调查的。

这个“深入调查”,学问就大了!

司马师得以获得充分地机会与各候选人接触

2、司马师的“慧眼”

司马师很有识人之能,他很清楚他需要什么人,什么人是他的菜!

司马师曾经提拔了一个叫石苞的人(此君后来做到了西晋的大司马),该人出身卑微,司马懿也曾以他不是“廉贞之士”,不建议提拔。

司马师回答:廉贞之士,未必能经世济用(好玄妙的一个词)!

看来,司马师既有识人之明,他也知道:他需要什么样的人!

3、独特的世风,提供了阴养死士的空间!

魏晋时期,正是士族强势之时。

“九品识人法”,说得条条框框,十分“科学”。不过,仔细看那个识人法:什么人品、道德,哪里说得清嘛!唯一说得清的就只有“出身”了。

到最后,能上位的都是士族!

虽然司马家本身就是大士族,但不可否认的是:也就是司马家,当时还能选拔一些寒微之士。邓艾、石苞,都是出自司马家的推荐和任用!

寒微之人,没有什么上升通道!

而到了曹爽时期,浮华之风到了一个高潮。这些人寒微之人,即使获得了司马师的推荐,到了曹爽控制的禁军帐下,真的有出头之日吗?

与其如此,何若死死抱住司马家的大腿,一起搏一个前途呢?

武器!

私藏兵器、甲胄是死罪。

既然“阴”养死士,这些人自然不能持械!

再能打,手无寸铁,又如何起事呢?

所幸的是:禁军大多数也不常常持有兵器。

当时,除了正在执勤的,士兵是不持兵器的。只在有任务时,他们才到武库去领兵械。

因此,高平陵之变的第一步,司马懿就带着大伙直奔武库,夺取了兵械!

这样,手无寸铁的,变成了原本光明正大的禁军士兵!

武库——司马门——讨得太后旨意——控制禁军——诱降曹爽,电光火石之间,司马家迅速翻盘,迈向权力的巅峰!

洞察三个冲突,满足三个需求:

1、曹爽与功臣士族集团的冲突;

曹爽要巩固地位,必须与司马懿为代表的功臣集团保持适当的平衡。在时机成熟前,对功臣集团,曹爽必须边压边拉。

司马师因此获得了担任中护军之职的机会。

在曹爽削弱他的兵权后,司马师似乎解决了曹爽既防司马,又不愿暴露野心的冲突。

2、实权与职能的冲突;

曹爽对功臣集团又防又拉的态度,使曹爽一方面紧抓实权,另一方面放出部分职能。

由此,司马师有选举之职,却无掌兵之权。

因此,司马师“履行职能”时的举动,没有引起曹爽的警惕。

但同时,作为中护军,司马师又有机会光明正大地接触可能为己所用的人选,暗中培植自己的势力;

3、寒族弟子有才具,却没有上升通道。

因此,司马家有理由让这些死士为己所用。

司马家正是利用曹爽留下的这小小门缝,接触、笼络、隐藏这三千死士的。

机遇,未必总是浮于表面。更多的时候,他们深深地隐藏在为人忽略的地方。

今天,四处都已杀得一片红海,似乎哪里都没有太多的机遇了。

可是,仔细洞察市场需求,观察尚未被满足的冲突,或许,您也可以以小搏大,找到机遇!

与君共勉!

最佳贡献者
2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历史上,政归司马氏是一个重要事件,而这一切都始自由司马懿发动的“高平陵之变”。细究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你会发现这次看似仓猝的政变之所以成功,主要原因就在于司马懿父子的韬光养晦之计。

三国时,魏明帝曹睿病殁,由养子曹芳继位。原掌管军权的司马懿晋升为太傅,和大将军曹爽共同辅佐小皇帝曹芳。起先,年轻的曹爽对战功赫赫的司马懿心存敬畏,加之又是贵胄子弟,喜爱吃喝交游,凡事都交给军政经验丰富的司马懿去打理。后来在亲信何晏(曹操养子)的撺掇、提醒下,他开始着手削夺司马懿手握的军权,采取明升暗降之法,给他封了个有名无实的太傅,让他去做小皇帝曹芳的师傅。之后,兵权逐渐被曹爽掌控。狡黠多智、野心勃勃的司马懿不甘心大权旁落,想重掌兵印。可曹爽气候已成,大权在握,势焰熏天,怎样才能得偿所愿呢?

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深知自己暂时斗不过曹芳,决定采取韬晦之计。他先称病不朝,后来干脆把官位让了,以养病为由,在家闭门不出,暗中他可没闲着,而是抓紧布置儿子司马师将统领京师(洛阳)禁卫军的重要兵权抓到手。

曹爽将司马懿排挤出权力核心层后,与其弟曹训把持朝政,结党营私,挟持太后,党同伐异。

司马懿不仅善于韬晦,而且深谙权谋,他在托辞养病期间,授意儿子司马师阴养三千死士。这些人都是胆勇过人、视死如归的勇士,平时从不聚集,保密工作做得很到位,因此不仅官府很难察觉, 就是曹爽的耳目对此亦毫不知情。据说这些死士平时都有正当营生,三教九流,五行七作,从事什么职业的都有,平时混迹于市井芸芸众生中,毫不惹人注意,却都是些身怀技能的侠士,能以一敌百,且对司马氏父子忠心耿耿,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司马懿长期统军征战,所以他被曹爽削除兵权后,军队中仍有一班人暗中和他来往,秘密与他勾结。司马懿除了命儿子阴养三千死士外,手下还有几位得力助手:四朝重臣、太尉蒋济一向与其亲善,其人有智略,善奇谋;长子司马师时任中护军,除阴养三千死士外,还掌控着部分禁军;次子司马昭曾任中郎将,握有部分兵权;其他还有将军高柔等,是司马懿在军中培植的亲信。他们是“高平陵事变” 的主谋,而且均遭曹爽集团排斥、打压,被剥夺了实权。自曹爽专权起,他们已在紧锣密鼓的暗做准备,待时机成熟,再发起致命一击。

曹爽见司马懿闭门谢客,且已交出所有权位,顿觉高枕无忧,经常带着家将门客外出冶游、射猎,经常一出去就是几天,其弟曹训和何晏等人有些担忧,劝他道,几天几夜不回城,恐生不测。曹爽笑道:“调兵虎符都在我手中,司马懿又病卧不起,有什么可以担忧的”?

后来,曹爽之弟曹曦求大司农桓范劝劝哥哥,曹爽听后,多少有些警觉,也不经常外出了。恰在此时,其党羽李胜出任青州刺史,前来辞行,曹爽灵机一动,有了主意,让李胜假借到太傅府辞行,趁机打探司马懿的真实情况。李胜来到太傅府,说明来意,被引进内室,只见司马懿面色萎黄,有气无力的躺在榻上,由两个丫鬟搀着,才勉强撑起身来。李胜说:“我要远赴青州上任了,特来向您老辞行”。

司马懿含混地说:“并州接近匈奴辖地,不太安宁,可要小心防备”!李胜见他两耳不聪,大声纠正道:“是山东青州”!

司马懿装糊涂道:“你从并州来”?李胜耐着性子答:“是去青州赴任”。

司马懿傻笑着对左右说:“他刚从并州回来”。

李胜哭笑不得,借纸笔写下“青州”二字,才对司马懿说明白。司马懿睁开昏花老眼,看了很久,才说:“原来你去青州啊,我病入膏肓,早已耳聋眼花,刺史一路多保重吧”!话毕,司马懿以手指嘴,丫鬟忙捧上一碗粥,喂他喝了,还淋淋漓漓洒了一身。司马懿流着泪对李胜说:“我老病缠身,时日无多,留下二子,要托曹大将军照顾。请刺史代为转达,多多向大将军美言几句”!

李胜告辞后,司马懿立即精神抖擞、披衣下床,对司马师、司马昭兄弟说:“李胜回去后必定向曹爽报告,他从此不会再怀疑我了,如果他再出城行猎,你俩立即动手”!

曹爽闻报大喜道:“这老东西一死,我还有什么可怕的”?之后,他果然不再猜忌、注意司马懿了,而是恣意游乐,全无顾忌。

正始十年(249年)正月,小皇帝曹芳要去高平陵祭祀魏明帝,曹爽兄弟点起御林军,和其所有亲信大臣全部陪同前往,顺便过过狩猎瘾。司马懿闻讯,一跃而起,突然发动政变,他率领部分禁军将士攻占了曹爽的武库,并将其封禁 ;司马师则率领三千死士攻打皇宫, 这支从未动用过的敢死队很快发挥奇效,猛冲猛打,势如破竹, 不多时就控制住了宫中局势;司马懿来到朝中,威逼郭太后降旨,说曹爽独霸朝堂,奸邪误国,必须革职治罪,在刀枪剑戟的寒光下,太后无奈,只得违心下旨。然后司马氏父子率部分禁军和三千敢死之士迅速占领了城中各军营,并紧闭洛京四门。

司马懿命心腹高柔接管曹爽的军队, 命其他亲信控制并接管了留京的全部禁军。控制住京师秩序后,司马懿以太后的名义给曹芳送去一份懿旨,宣称罢免曹爽兄弟以及所有的亲信大臣。

大司农桓范劝曹爽先奔许昌,然后借小皇帝曹芳的命令号召天下兵马进京勤王,再率四方精锐讨伐谋逆的司马懿。有小皇帝在手,率四方精兵共击司马懿,岂惧他那点兵马?史家评价曹爽曰:“曹爽一庸奴耳,不度德,不量力,竟以一时之侥幸,入为首辅”。而司马懿则大为不同,史家对其评价很高:“少聪达, 多大略” 。没有机会,他潜伏爪牙,隐忍十年,静如处子;一有机会,他当机立断,动如脱兔。曹爽患得患失,犹豫不决,而司马懿派来的使者则承诺,只要曹爽放弃抵抗、缴械投降,就可保证其身家性命与官爵利禄。曹爽犹豫再三,反复思考了一整夜,最后还是拒绝采纳桓范之策,同意投降。

史载,曹爽之所以不敢放手一搏,主要是担心留在洛京的家眷妻小以及如山财货,他放弃抵抗,以为“不失为一富家翁”。桓范见曹爽执意投降,仰天长叹曰:“曹子丹(曹真,曹爽之父)一佳人 ,生汝兄弟,犊(牛犊,形容没用)耳!令桓范随卿灭门耳” !

曹爽灰溜溜的回到洛阳向司马懿投降,并将大将军印绶交出。在被软禁了一段时间后,司马懿毫不客气的将其诛杀,而且残忍地夷其三族,曹爽的亲信、门客、故旧也被诛戮殆尽。

高平陵事变后,曹魏宗室凋零,日趋衰微,司马氏专权。魏国的朝政基本由司马氏掌控,为后来的司马炎代魏建晋夯实了基础。

司马懿堪称史上最能忍耐的人,他曾经用装病的办法诓骗曹操,躲过了一次次凶险杀机。后来,面对曹爽猜忌,他又故技重施,托病蛰伏了十年,一旦时机来到,他突然奋起,趁曹爽奉齐王曹芳出城谒陵的难得机会,率三千死士和部分亲信将士,矫(太后)诏把城门关闭,废黜掉曹爽,旋即将其诛杀,为斩草除根,诛其三族,就连已出嫁生子的表姊妹都杀掉了,从此他就全面窃夺了曹魏大权。想曹操聪明一世,戎马一生,最后却被隐藏甚深、老奸巨猾的司马懿轻易摘了桃子......历史的波谲云诡,直让后世之人为之唏嘘感叹。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严禁剽窃】

3

据《晋书》记载:“初,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

其中的“帝”就是指晋景帝司马师,从记载来看,司马师是把这三千死士散在了民间。

司马师的三千死士绝不是从民间买来的

关于死士的成立时间,应该是在曹爽独权(239年)之后,曹爽让曹芳封司马懿为太傅,明升暗降,夺取他的军权。又让兄弟曹训和曹羲为中领军和武卫将军,掌管了禁军力量。

司马懿虽然靠装疯卖傻躲过了曹爽的迫害,但手上无兵无权,怎么可能和曹爽斗呢?这才需要让长子司马师去“阴养死士”,作为反击的力量。

可这些人从哪召集来的呢?面对着曹爽所掌握的禁军,司马懿自然不可能找一些在民间没经过训练的壮士就去硬碰硬的。所以这三千死士,极有可能是司马懿、司马师原部下将领。因为领导的下台和对曹爽重用家人的不满,这些将领们才决定协助司马懿老领导,对付曹爽。

“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司马懿虽然没了实权,但凭他在军队中的威望,召集一些部队随时待命是很方便的。而因为司马懿目标太大,不便随意走动,司马师就成为了司马府和军营的中间联系人。

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司马师在洛阳阴养三千死士却有人知道”的疑惑了,因为这些死士本来就是在军营里的,自然不会引起怀疑,加上司马师的保密工作做得很好,才能在当晚筹划,第二天一早就集合会兵,并发动高平陵之变。

至于事成后这三千人如何处理?其实也很简单,既然是军人,那让他们升官,继续为国效力就可以了。要是这三千人都是从民间召集来的,司马懿怎么可能让这些人活下去呢?要把他们清洗干净也是很麻烦的事,但如果是军人的话,则没有这方面的问题了。

本文作者/狐史首丘:主写三国,次写明清,其余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4

司马懿有没有养死士不知道,因为正史里面没有相关记载。题目中引用的这句话,说的是他的长子司马师。这句话并非胡诌而来,而是出自《晋书》。在这句话的后面,还有半句:“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

前后加起来的意思是这样的:司马师偷偷养了3000名死士,散落在民间,到了这时候一天之内聚集起来。“至是”,说的是高平陵之变。

高平陵之变

曹叡死后,曹芳继位,但是他继位的时候只有8岁,所以按照旧例立了辅政大臣,一个是大将军曹爽,一个是职位相当于丞相的司马懿。

但是曹爽为了争夺朝政大权,有意识地开始排挤司马懿,不久司马懿被架空。不过司马懿自诩是先帝的辅政大臣,而且曹芳在任上昏庸无比,不听司马懿的话,屡次战败,朝中许多大臣对他不满,于是后来就发生了高平陵之变。

经过这次政变,司马懿把曹爽、以及他提拔起来的许多官员尽数处决,还斩杀三族,彻底绝了后患(起码暂时是这样的)。

三千人不是一个小数目,古时候的洛阳可和现在的帝都不一样,人口虽多,但是远不能和现在相比,三千人放在洛阳,很容易会引起注意。那么,司马师是如何操作的,让这3000人避开了曹爽集团的目光的?

其实就是史书中的那句话,核心秘诀就在于“阴”和“散”两个字

我们看看史书就发现,他的父亲司马懿是没有养死士的记载的,为什么呢?因为他才是司马家最可怕的存在,只有他,才能在朝野上下有资格和曹爽抗衡的资格,所以他受到的监视也是最严密的。

一旦司马懿敢养死士,必然会被告一个不臣的罪名。所以为了保证司马家不倒,首先司马懿是不敢养的。但是不养死士,他们又没有兵权,就算是想作乱也不能成事,所以养死士是必须的。

这个活儿是必做的,但也必须交给自己最亲近可信之人,而这个人只能是司马师。于是司马师在养死士的时候,依然很低调,一来是暗中进行的这件事,所以叫“阴”,而且这件事是有目的的,算是一个“阴谋”。

二来养的人少不足用,人多了太扎眼,所以要“散”,就是把这三千人分布在洛阳城的各个地方,甚至是城外。这样一来,这些人就几乎不会被发现了。

死士身份

什么是死士呢?一般有两种人会从事这个工作,第一种最多最常见,这些人在家里穷得要活,司马家给他们一些金钱,这种情况虽然像雇佣关系,可是却也让一些爱面子的人免于乞讨,所以这些人甘心做死士报恩;

第二种人很忠心,这些人意外被司马师救下了性命,其中不少人就真的有了护主的心思,甘心做死士。所以,他招募的死士,都是一些底层的人物,这些人长期潜伏在民间,等到了关键时候,突然被他召集起来,然后帮助他的父亲一举成功夺权。

另外,汉代在父亲健在的时候,长子是无法主动支配家里的钱财的,而要养活3000人死士,以司马师当时中护军的官衔,是根本无法养活这么多人的,所以,他养死士这件事,应该就是其父司马懿暗中支持的。

5

根据晋书记载,老狐狸司马懿在经过充分准备之后动手,趁着曹爽兄弟出城祭拜高平陵时发动政变,解救被曹爽兄弟软禁的郭太后,占领洛阳武库,并以郭太后名义发布懿旨废黜曹爽兄弟,因为在政变前司马懿已经被架空,所以这次政变,司马懿手中的主力是儿子司马师在私下豢养的三千死士,晋书记载

“”司马师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今日,一朝而集,众人莫知所出。”

政变当天,司马懿看见大儿子司马师处置得当,士兵结阵严整,不无惊喜和自豪的说:“想不到我的儿子竟如此厉害。”

因此,许多人会好奇,司马师怎么能在权臣曹爽眼皮子地下,甚至在老子司马懿都不知道的情况下在都城洛阳豢养三千死士。

其实小编感觉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不算复杂,首先,虽然司马懿被架空,但是司马懿辅政大臣的位置还在,号召力强大。同时司马师当时任职中护军,掌管军队基层将领选拔,极易培养私人势力。


曹叡驾崩前,为了辅政大臣相互制衡,命令司马懿,曹爽各领精兵三千共同辅政,虽然后来曹爽利用曹氏宗亲,首辅大臣的身份逐渐架空司马懿,但是为了堵住朝臣悠悠之口,在任命表弟夏侯玄任征西将军,接管司马懿的军事人脉大本营时,将夏侯玄原来的位置中护军给了司马师。

司马懿任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和曹爽各统精兵三千人,共执朝政。

中护军位置紧要,掌禁军,总统诸将,并且主管基层武官选举,估计曹爽任命司马师这个位置的时候,认为中护军虽然位置紧要,但是一举一动都在自己的眼皮子地下,比较容易控制。而且司马师表面上干的很不错,没显示出结党营私的迹象。

“作选用之法,举不越功,吏无私焉。”

但是曹爽兄弟本身不算精明,甚至可以说是蠢笨。司马师又极其老辣,在中护军的位置上,利用手里掌管基层武将选拔的权利,考察培养私人,并且利用这些基层武将发展下线也不是什么难事。

这三千死士的构成应该是以司马师拉拢的基层武将为中心,混合了这批武将的宗族亲属,下属。人员构成复杂,可能贩夫走卒,屠鸡宰狗之辈也混迹其中。


小编认为这批所谓的死士其实是后人在撰写史书时对司马师的美化,这三千人应该就是司马师利用职权连哄带骗拉拢起来的私兵,平时隐藏在军营,市井之中,拿着司马家的银子,等着和司马家一起升官发财,实际战斗力有限,更不可能像军师联盟中一样,制服鲜明,身材健美。

司马懿带兵四处征讨,在明帝一朝几乎打了所有的大仗,缴获赏赐众多,再加上司马师的巧取豪夺,司马家在曹爽当政时虽然权势暂时受到打压,富家翁是绝对没问题的,这又给司马师豢养死士提供了物质基础。

而且司马师豢养死士不可能瞒得过所有人,这三千乌合之众,肯定有暴露的,只是当时曹爽兄弟不得人心,有小小疏漏,和司马家一心的其他朝臣自然会替他隐瞒,只是他们可能也没想到司马师会养这么多死士,足足有三千人之多。

最后,这三千死士是司马懿政变的工具,只是拿出来比划比划,吓唬吓唬人而已。司马懿巨大的威望,郭太后的支持才是司马懿最大的本钱。

虽然司马师做的隐秘但是豢养几千死士或者是私兵已经是司马师的极限,这和曹爽兄弟控制的洛阳武装相比只是九牛一毛,纯靠武力这群死士拼光了也伤不了曹爽毫毛。

这所谓的三千死士只是司马懿用来壮声威的,整个政变就像司马懿武装游行,实际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由于曹爽兄弟倒行逆施,不得人心,在司马懿解救了被曹爽软禁的郭太后以后,利用郭太后懿旨迅速控制了洛阳防卫,同时解除了曹爽兄弟职务,曹爽兄弟竟然乖乖的放弃权利,幻想司马懿会遵守约定让他们做富家翁,难怪桓范骂曹爽兄弟是猪。

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犊耳!肥奴!曹子丹好人,生卿五六头肉,今桓范随卿灭门也。

6

谁人不曾听过“空城计”,在诸葛亮的机敏下似乎反衬出司马懿的胆小无能。可单就从结局而言,司马家族是那段时期历史的胜利者,空城计的胜利其实侧面体现了一个将领应有的谨慎。就是这样一个人,在《晋书》记载中“阴养死士三千”,那么,司马懿暗中养了3000死士,为何没人发现?是真的没人发现吗?

司马懿,字仲达,三国时期魏国重臣,是一个有谋略的政治家、军事家。司马懿曾支持曹操称帝,从而取得了曹操的信任,担任重要职务后又辅佐曹丕获得王位。魏明帝曹叡临死托孤,司马懿与宗室曹爽成为托孤重臣,辅佐幼帝曹芳。本该德高望重、事事顺心,可是,司马懿却屡遭排挤,本有“雄豪志”的司马懿怎么甘心?老谋深算的他也不急于一时,就这么蛰伏着。这大概是所谓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正始十年(公元249),曹芳要去高平陵祭拜父亲,携曹爽一同前往。而曹爽自然也有自己的一番斟酌,担心自己离开洛阳,“鞭长莫及”,司马懿就不知不觉中扩大自己的实力,等自己归来时无立锥之地。司马懿素有“奇策善谋”之美称,善于揣测、把控人心,他怎会不知道曹爽的忌惮呢?于是,司马懿便利用起年龄上的变化,毕竟司马懿也年纪大了,倘使罹患重病、即将不久于人世也是不由得人不信。曹爽信以为真,就这样走了。

司马懿十分善于抓住时机,曹爽前脚刚走,司马懿后脚就发动“高平陵政变”,集结“三千死士”,除掉拦路虎,为司马家族铺就一条帝王路。那么,在屡受打压的司马懿怎么在权势熏天、耳目众多的曹爽眼皮底下藏了“三千死士”呢?

司马懿出身贵族,本身家族势力就庞大。平辈上来看,七个兄弟各个也是人中豪杰,往上一代看他父亲司马防是京兆尹,再往前历数,其家族出了许多权倾一方的大人物,在政治方面影响力极大,高祖父司马钧曾任征西将军,曾祖父司马量当过豫章太守,祖父司马儁是为颖川太守,这种政治势力已经渗入到朝廷的根部,而司马家族封地广、资金充足,以需要劳动力为名招募死士,给他们安排上了一个正当的身份,充分利用劳动力,既解决农民、护卫需要问题,也隐藏了死士身份,提供一个合理的藏匿所,神不知鬼不觉的便隐藏了武装力量。

而司马懿自然也不是个靠吃“家族饭”的人。司马懿是个人才,早年擒斩孟达、关陇抗蜀、对阵五丈原、平定辽东等等,立下血汗功劳,赢得尊敬,在征伐中,提拔的门生子弟满是朝野个人影响力也不容小视。

所谓“三千”死士,自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不多不少的数字“三千”,在古代,大多选择“三千”等来表示数目多。

有“狼顾之相”的司马懿,还是博弈成功了,为自己、为后代、为家族谋取了霸王之业。没有什么比一条潜藏着的、吐着蛇信的蛇更令人感到可怕的了,因为它耐得下心来耗着,等着你不注意,一击必杀,司马懿就是这样一条猛蛇,所以在弱肉强食的年代里,是他赢了。

7

养死士的是不司马懿,而是他的儿子司马师。据《晋书》记载“初,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

既然是“阴养”,可见司马师是秘密进行的,其方式是让这些人散落于民间,所以保密工作做的非常好,无人知晓。以至于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时,被削夺兵权的他竟然平白无故冒出3000死士相助,让人大为震惊。

其实“养死士”在当时并不稀奇,但凡有些野心志向的人都会蓄养死士,为己效命。

那么这些死士到底是些什么人呢?

袁绍在洛阳时“坐作声价,好养死士”。袁绍四世三公,汉末青年才俊,其门庭若客人,他是光明正大地养死士。

袁绍如此高调的举动引起了中常侍赵忠的怀疑“不知此儿终欲何作。”袁绍的叔父袁隗知道后多次指责袁绍,说他“汝且破我家!”从赵忠和袁隗的反应可以得知,袁绍蓄养的这些死士应该包括了遭受党锢牵连之人。

最终袁绍依靠这些死士成为铲除十常侍和反抗董卓的急先锋,而他的叔父袁隗则受到袁绍的牵连全家被诛杀,一语成谶。

曹魏大将诸葛诞也喜欢蓄养死士。史载其“厚养亲附及扬州轻侠者数千人为死士”。诸葛诞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的好友夏侯玄、邓飏、毌丘俭先后被司马懿父子除掉,诸葛诞心不自安,所以蓄养死士。

这些死士除了他的亲信,还包括“轻侠”,通俗来讲就是混社会的闲散人员,这些人多少有些武力。同时也包括一些死刑犯和亡命之徒,诸葛诞甚至不惜违背制度赦免他们的死罪,为自己效命。

最终,诸葛诞和司马昭撕破了脸皮,以司马昭专权为由割据寿春发起叛乱。司马昭调兵遣将擒获了诸葛诞,并将其诛灭三族。

诸葛诞临刑前,其麾下还有死士数百人被俘。司马昭说只要你们肯投降,我便放你们一条生路。可这些人都说“为诸葛公死,不恨。”司马师不信,他下令杀一人,劝降一人,最终竟无一人投降,全部死士对主人之忠诚可见一斑。

另外,蜀汉大将军姜维也喜欢阴养死士,这或许是姜维作为“降将”受到朝臣排挤而不自安的一种表现吧,这些死士多半是曹魏的降卒,而刺杀费祎的郭修,很可能就是其中之一。

不过司马师阴养的这些“死士”情况较为特殊。

曹叡驾崩前托孤曹爽和司马懿辅政,曹爽为大权独揽,于239年让曹芳升任司马懿为太傅。虽然司马懿升为曹魏三公之一,但他的兵权却被剥夺,实际上是“明升暗降”。

同时,曹爽将大批亲信安插到了要害部门,进一步排挤司马懿的势力,只给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保留了一个“中护军”的职位。中护军虽然是个军职,但实际上掌管的是人事调动,没有指挥军队的实际权力。

司马懿面对曹爽的压迫“假痴不癫”,内心一直在图谋反击。不过反击得有资本,在当时残酷的政治压力下,必须有死士为其效命。而司马懿、司马师原有亲信部下在曹爽掌权后大多受到了排挤,他们对曹爽心怀不满。这些人又富有军旅经验,有极强的组织纪律性,便于秘密行动。

于是这些人便成了死士最可靠的来源。而司马师又在军中任职,组织起来更为方便,所以这3000死士在高平陵事变时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打了曹爽一个措手不及。

8

首先要说一点,死士三千应该只是说很多死士而已,不是说正好三千。司马懿“阴养死士三千”没人发现正常,以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豪强士族的身家,谁家没个几千壮丁的,司马懿又是出身顶尖的士族之一,家里养上几千人根本不稀奇。

东汉时期豪强士族的势力很大,不仅可以左右州郡的事务,家里也是佣仆成千上万,随随便便武装一下就是一支军队。

我们先来看一个例子,糜竺、糜芳是徐州的大富商,家里有童仆、食客近万人。刘备被吕布偷袭徐州以后一度困顿不堪,不过此时糜竺和糜芳兄弟两个解囊相助,不仅提供了大批的物资,还给了刘备两千僮仆补充部队。

还有像耿纪、吉本之乱,他们都是在许昌城里当着官,被曹操管的死死的,照样很轻松拉出了几千“杂人及家僮”出来攻打王必。

而司马懿可是出身颍川名门司马氏,他的高祖父司马钧当过征西大将军,其曾高祖父司马量出任过豫章太守,祖父司马儁是颍川太守,父亲司马防担任过京兆尹。司马懿弟兄八个也是全部出仕当过官,司马朗担任过汉朝的兖州刺史,司马懿本人是两朝托孤老臣,当朝太傅,司马孚担任过太宰,司马馗是太常,司马恂是鸿胪丞,司马进出任中郎,司马通、司马敏当过什么官没记载,不过分别受封安城亭侯和安平亭侯,可见官也不小,所以司马家在魏一朝绝对是顶级士族之一。

相比之下糜家虽然很有钱,但是毕竟只是徐州的一个富商家族而已,和司马家这种级别的士族根本没法比。糜家能拉出两千精壮来,司马懿家里堆个几千壮丁有谁会当回事。

当然,如果曹爽是个曹操级别的枭雄的话,肯定会防着司马懿,他想在家里养死士就没那么容易了。然则曹爽只是个纨绔子弟,绣花枕头,除了吃喝玩乐什么都不会,司马懿养死士可以说没什么难度。

9

“死士三千”应该是文学作品的笼统说法,肯定不是历史真相。三千人不是三十人,各种给养装备一大堆,根本藏不住。司马懿身受托孤大臣十年,装病两年,三千人马就算养两年,也是个巨大的负担,别说十年。所以,这个说法很不可靠。

不过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肯定需要军队,光自己几个儿子远远不够数,那么司马懿如何获得军队支持的呢?

“阴养死士三千”说法的不可靠性

算一笔简单账,三千人一个月的粮食蔬菜供应至少100吨,其它生活用品及衣物军用装备等加在一起,估计每月不少于150吨。还没有计算营地建设所需要的物资材料,日常维修等物资。

这么庞大的运送量,在城里绝不可能,太远征调不方便,只能在近郊。如此规律性的大量运送,长时间不被人发现,根本做不到。

死士的招募也是个问题,三千人不是小数,关键不能明目张胆,偷偷摸摸招够三千人,时间不可能太短。时间一长,又不暴露,实在难度太大。

所以,所谓三千死士根本不可信。

没有军队系统支持,三千死士就是找死

就算司马懿有三千死士,但这些人不在军队编制,等同于叛军。请问这么大规模的武装力量进城,防卫部队干什么去了?

事实上,曹爽陪同曹芳出城祭祖,只带了几千人马,不影响京城防卫,最简单的方法,城门一关,三千人怎么进得了城?

所以,这场政变即便司马懿有死士三千,也不是主力,起不了决定性作用,真要打起来,这三千死士就是找死!

谁是司马懿的支持者

政变的核心力量只有一个:司马懿军队系统的老部下!司马懿政变之前,肯定做足了准备工作,绝不是文学作品中看到的那样,就在家里养病,他与军队系统的私下接触从来没有断过,这些人才是他控制京城防卫的核心。

司马家族也会有一些亲兵,或者由门客、幕僚组成的临时部队,三千有点夸张,凑个千儿八百人问题不大。这些绝不是战斗主力,而是居中联络,以防不测的应急部队而已。

司马懿的政变,与其说是司马懿的成功,还不如说是曹爽的失败。这家伙能力太低下,还刚愎自用,擅权营私,早就不得人心。司马懿本来就有根基,曹爽又把很多中立派推向司马懿,比如太尉蒋济、司徒高柔。

司马懿不愧为政治家,他一件事就是让郭太后下旨,宣布罢黜曹爽大将军之职,为自己的政变披上了合法的外衣。曹爽虽然顶着个大将军头衔,手上还有皇帝做人质,但被隔离在京城之外,很被动,但不是没有反盘的机会。可惜他轻率地相信了司马懿的承诺,主动交权下野,助司马懿完胜!

所以,司马懿政变成功,所谓三千死士绝不是决定性力量,甚至根本不存在!

10

司马懿和司马师密谋策划诛杀曹爽时,司马师动用了三千死士。《晋书》记载:

初,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

这个帝指的是晋景帝司马师,不是司马懿。

三千死士是司马师的部曲。

1,三国时代的部曲。

部曲就是将军的亲兵。

当时都是征兵制,一群抗锄头的农民,接到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就必须放下锄头,上阵作战。

征兵来的农民是乌合之众,蜀国可以征十万大军,魏国可以征三十万大军。

要打仗时,朝廷再委派一个将军来带领这些农民军去。

如果一个将军光杆司令一个,带着一帮临时拉来的农民去打仗,人数越多死得越快。诸葛亮也不例外。

所以,三国时代的将军都有自己的部曲亲兵,这些部曲平时都在进行军事训练,是将军真正依靠的力量。

将军们通过自己的部曲亲兵来统领拉夫来的农民。

部曲是将军自己养的亲兵,所以三国时期的将军都有大量土地。

最高级别的将军一般都有上万部曲。

比如蜀国号称“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廖化最高担任右车骑将军,兼并州刺史,封中乡侯,廖化的部曲有一万人。

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担任卫将军,部曲也有一万人。

所以司马师养三千部曲,都是小意思了。

三国时代,部曲是很稀松平常的事情。

2,司马师担任过中护军。

司马师担任过中护军,中护军是曹魏的两大禁军之一。

中护军负责禁军将领的选拔任用。司马师因此在禁军中养了一帮心腹,《晋书》吹捧司马师:

为选用之法,举不越功,吏无私焉。

司马师后来因守母孝而去职,但他与禁军中的老部下眉来眼去,时常提供金钱帮助。

所以中护军里的很多人其实变成了司马师的部曲。

司马师还依靠司马家族的庞大势力,在都城里还养了一帮部曲,这帮部曲平时做点生意瞒过曹爽。

司马师一声令下,禁军和都城里的部曲们纷纷集合,共三千人,供司马懿、司马师驱使。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本文为原创,如果觉得有点意思,敬请点一下关注并点赞。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