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后骂殿》是京剧中流传很广的一出戏,描述的是赵宋王朝第二代君主赵炅(光义)即位以后,被兄长宋太祖赵匡胤的元配贺皇后在金銮殿上痛骂的情景,旨在揭露太宗皇位的来路不正以及对太祖后人的残酷迫害的恶行,在一定程度上与野史笔记中的千古谜案——“烛影斧声”遥相呼应,这出戏的戏文低徊沉郁,感情真挚动人又催人泪下,不必听京剧正宗的唱腔去领略它的风采,单单是看看这出戏的戏文,就足以令人拍案而起又义愤填膺:
这出戏文将一个“骂”字发挥的淋漓尽致,寥寥百余字,就让宋太宗的卑鄙行径和丑恶嘴脸暴露无遗,读来令人痛快万分,戏的结局也算是对得起观众:因为贺后的痛骂,令太宗羞愧难当,继而为堵住悠悠众口在殿前谢罪,赐予贺后尚方宝剑并加封太祖次子德芳为八贤王,总算给了太祖一脉一个交代。
在对于贺后母子的同情怜悯的同时,反过来当然是对宋太宗谋权篡位的狼子野心深恶痛绝,虽然宋太宗在封建王朝史上算是一位有一定作为的君主,但不可否认他的所作所为在历史上留下了太多的阴霾和疑团,不仅宋朝当代对其指摘不断,千百年在文史界也被广为诟病,那么《贺后骂殿》的故事是否真实发生过?
要解密历史的真相,还是要从时间和空间上来着手。
那么为何这样一个完全虚构的故事情节会千百年广为流传?答案当然还是在劳苦大众的心中,人常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秤,称得自己也称得他人,老百姓就是最公正的天平,因为赵广义的皇位来得很不合理,再加上他即位后并没有特别善待太祖后人,
他可以勒令史官删减自己见不得人的事,但不能消除普天下百姓对他的看法,而百姓又人微言轻无法与封建皇权抗衡,所以就假托已故的太祖元配贺皇后,虚构出“骂殿”这一事件来寄托对太祖一脉的同情怜悯,并发泄对赵光义恶行的强烈不满,这正是“民心所向”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