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军战神首推粟裕、林彪,我这里隆重介绍这位出身侗族的粟裕。
主席曾赞他:解放战争,谁不晓得华东粟裕啊!陈老总对他也赞不绝口:华东战事全靠他!林彪赞他:粟裕怎么尽打神仙仗?刘帅赞他:真正的常胜将军是粟裕。
粟裕在红军时期,因为伤痕累累,最高只到红十军团参谋长之位,没能像徐帅、彭帅、林帅等显山露水,但也已显名将潜质。
朱老总曾直言不讳地赞他:将来打仗要靠栗裕。林总赞他:井冈山时,就我和粟裕打得漂亮。活捉张辉瓒师长的就是粟裕,他当时的职务是师长。怀玉山一仗,红十军团几乎全军覆没,方志敏、刘畴西、王如痴等被捕,寻淮洲牺牲,只有军团参谋长粟裕率四百余众突围,这一仗是国共名将王耀武和粟裕的第一次交锋,双方都记住了对方的名字,彼此尽管信仰不同,但却惺惺相惜。王耀武黄埔三期出生,却凭军功成了第一个黄埔生省主席。七十四师的名声主要是王耀武打出来的,连他的后任师(军)长张灵甫,也是王耀武力荐的。
三年游击战争,粟裕带着四百余众,纵横闽浙赣一带,独挡国军近十万人的进攻,主力部队竟壮大到一千余众。抗战暴发后,粟裕任新四军二支队副司令员,奉令组建先遣支队,为新四军挺进江南做开路先锋。首战韦岗,歼日寇少佐土井以下30余人,陈毅赞曰“脱手斩得小楼兰"。再战黄桥,六千人消灭韩德勤一万余人,国军李守维军长坠河而亡,独四旅旅长翁达自杀。一仗之后,新四军挺进苏北无障碍,由苏北老四成老大。粟裕任一师师长、江浙军区司令后,尽显名将风采。曾任新四军政委的刘少奇赞叹:一师军功第一,我在新四军中发现两个奇才,军事奇才是粟裕,农村工作奇才邓子恢。粟裕领导的天目山反顽仗、车桥战役均成为经典,车桥战役歼灭日伪军逾千。天目山之仗后,主席赞到:这位从士兵成长起来的将军,将来能指挥四、五十万大军。
解放战争中,粟裕成为杰出的战略家、军事家。作为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的粟裕指挥的苏中七战七捷,解答了国共内战初期应该怎样应战这个战略课题,三万多人的我军歼灭国军五万多人。华中、山东野战军合兵后,副司令员粟裕负责战役指挥,这是何等荣耀的事情,在粟裕的指挥下,华东战场我军尽打神仙仗。宿北战役、鲁南战役、莱芜战役、泰蒙战役、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上海战役……粟裕成为主席手下的名将。最终在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铲土时,粟裕成为继主席、朱老总、贺老总后的第四人!(贺总资格老,南昌起义时已是军长,而粟总才从警卫班长扬帆起帆!解放战争中,我军消灭国军八百余万,而三野歼敌最多。
主席在下令刘邓跃进大别山后,曾有令粟裕率叶飞、王必成、陶勇三军组成的华野一兵团十万余众下江南的想法,粟裕经过深思熟虑,说服中央收回成命,让中原三路大军在江北联合歼敌,不久就有了豫东大捷,这标志着粟裕已完成军事家向军事战略家的华丽转身。粟裕仿佛是为战争而生的,济南活捉悍将王耀武、为方志敏、寻淮洲报了一箭之仇后,目光敏锐的他瞄准徐蚌地区,建议发动淮海战役,此仗我军六十万对八十万,歼敌五十五万,二野和三野合作歼黄维十二万,粟裕的三野歼敌计四十九万。
几点军史分析、说明。史称谭家桥之仗,红十军团几乎全军覆没。作为参谋长的粟裕、师长寻淮洲实在是不应该承担责任的。黄埔一期出生、伏龙芝军事学院深造过的军团长刘畴西实在应承担最主要的责任。
另一场是金门战役。金门战役,相对于当时的厦门等战役,实在是较小的战,战役的前线总指挥是副军长萧锋,萧锋的兵团司令员是叶飞,最终九千解放军牺牲或被俘。有人常拿此仗说事儿,由此仗诟病粟总,这实在有点冤枉。粟总过江后,手下八十万之众,作为比师高三级的野战军主官,不可能到前线指挥万人这种师级规模的小战役(甚至可称战斗)。副军长指挥一个师的战斗,已是很重视了,哪可能野战军级的主官(粟裕是三野代司令员、代政委)来当师长?况且,粟总在战役前曾发电报,规定了“三不打",如果完全造单执行,定没有金门之败。金门海战,三野有兵没船,准备仓促。先头部队(三个团)的运兵船全搁浅在金门海滩,船夫没经过战争训练,如在敌轰炸前及时返航,再运一万人登岛,鹿死谁手,真不好说。
有人会拿林总、韩先楚打海南岛说事儿。我承认林总英明,韩先楚名将风流,他的战役指挥才能堪称上将中的翘楚。但金门在前,海南在后,海南比金门之战更重视了;海南岛有冯白驹的琼崖纵队配合,这是金门之战时不具备。我军过江南后,一路势如破竹,自然有些轻敌;加之,我军几乎无海军,无海战经验……所以,这种以成败论英雄的观点是没道理。
从不打败仗的将军在现实生活中是难觅的:彭总,我向来佩服,他也有关家垴、瓦子街等惨战;林总尚有二战四平之败、所部钟伟49军在青树坪遭白崇禧伏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