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感谢邀请


曹丕,其最大的幸运就是他有一位乱世枭雄、盖世无双的好父亲——曹操,而其最大的不幸,大概也是他无论做得多好,都无法同其父相比,只能在其父的庇荫(阴影?)之下。


魏文帝曹丕(187年-226年6月29日)字子桓,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开国皇帝(220年-226年在位)。


第一继承人却仍要面临如此多的竞争

曹丕本是魏王曹操的嫡长子,按照中国古代“立嫡长子”的传统,曹丕理应是第一合法继承人,也应拥有最多的支持。但是事实上,却因为曹操迟迟不确立继承人,导致曹魏内部的继承人之争愈演愈烈。

甚至于曹操还曾经想把继承人的位置给“称象”的曹冲,曹冲早夭之时,曹操还曾经对曹丕说:“曹冲之死是我的不幸,但却是你的大幸。”这句话本足以伤曹丕很深,但是曹丕后来却常对人说:“如若曹冲仍然健在,将没有我的太子之位。”

作为曹丕弟弟的曹植,更是与曹丕争得“头破血流”、“不亦乐乎”,然而,曹丕却并未如其他胜利者一样,将竞争者彻底除去。

“七步成诗”、“卞夫人的压力”真的能阻止一个政治家“狠辣的心”,后人多为曹子建叫屈,却少人为懂曹丕的苦,搞得好像嫡长子是曹植,而不是他曹丕?

文帝曹丕执政时的主要政绩足已彰显其才能

曹丕出台过两项非常有利的政策:

第一个是严禁宦人干政,设立中书省,其官员改由士人充任;并下令后宫不得干政,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并且外戚不得为辅政;对藩王,则经常变更其封地,且没有治权和兵权。可见曹丕充分吸收汉朝外戚、宦官、诸侯王等争权的经验。


第二个是推行九品中正制。这一选官制度沿袭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直到隋唐时期,为科举制度所取代。虽然九品中正制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士族的发展,但是却是当时适应时代发展的一种选官制度。

由于之后曹魏统治者羸弱,并未能够守住曹魏江山,为司马氏所取代,但是却并不能因此而完全归责于曹丕的政策本身。

文武双全的曹丕

正如本文初所写,如果没有曹操做对比,曹丕当得起文武双全的君主,虽然并不能算是顶尖水平,但是以一个君主来评价,还算是不错的。

曹丕在诗、赋、文学等方面都有一定的造诣,最擅长的跟其父亲曹操和弟弟曹植一样,是五言诗,他们也被并称为“建安三曹”,今存《魏文帝集》二卷。此外,曹丕还有一部《典论》,其中的《论文》可称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有系统的文学批评专论作品。

在武方面,虽然他亲自率兵打仗战绩远不如其父曹操,但是尚算合格,在他统治时期,彻底实现了北方的统一,平定了青徐一带的割据势力。并且击退了鲜卑的进攻,平定了边患,与其他少数民族势力,如匈奴、氐、羌等也都修复了关系。

曹丕的遗憾

曹丕同很多帝王一样,其最大的遗憾就是其寿命太短,执政时间不足十年,并不能彻底实现其曹魏政权的稳定。

假如当初汉孝惠帝刘盈寿命如其父刘邦一样,便可在其母去世后展现其政治抱负,一改汉朝的历史。曹丕也是一样,如果曹丕寿命如同其父曹操一样,他将与司马懿同一年去世,司马代曹便将不复可能。三国的历史也将彻底改写,很有可能一统三国的不再是被无数人诟病的晋朝,而是看起来更加强大的曹魏。

随之而改变的,魏文帝曹丕也不会一直被说成是“篡汉”之贼,更大的可能如同宋太祖赵匡胤一般,美名远多于骂名。


不过,历史终归是历史,曹丕的短命最终让他和他的父亲曹操,绝大部分时间成为文学作品中的反面教材,“白脸的曹操”现如今仍旧是京剧中的著名脸谱,曹丕也一直是做了很多肮脏事、抢了弟弟曹植位置、抢了大汉江山的龌龊君主。

最佳贡献者
2

我是小林,我来回答。

依传统观点看,曹丕是个谋朝篡位、大逆不道、谋害兄弟的“汉贼”。

他毫不掩饰地把汉献帝赶下台,自己当上了皇帝,可谓大逆不道;对于自己的同胞兄弟曹植,他处处打压,甚至想杀掉自己的亲兄弟。

(曹丕像)

在捍卫封建秩序的传统士人眼中,对曹丕的评价很低。似乎他没什么优点。真的是这样的吗?

笔者认为不是。

我们结合历史来看看真实的曹丕。

一、曹丕简介

曹丕是曹操的次子,生于187年,死于226年。

年少的曹丕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作诗写文,曹丕都是好手。文学史上,曹丕和父亲曹操、弟弟曹植,被尊为“三曹”,有较高的地位。

很多人以为曹丕的谥号是“文皇帝”,他的武艺应该不咋样。错!曹丕不仅能文,也能武。曹丕小时候一边读书,一边练习骑射,年龄稍大一些,也追随曹操东征西讨。虽然曹丕没能单独指挥军事行动,但是军旅生活对他的历练是有裨益的。

(三国鼎立图)


此外,曹操还让曹丕担任了一定的官职,以此锻炼曹丕的政治才干。甚至在曹操出征时,由曹丕留守后方。

成为皇帝后的曹丕,处理军政大事,游刃有余。

二、实事求是地评价曹丕

(1)储位之争

曹丕和曹植的储位之争,为人们津津乐道。人们大多同情曹植,厌恶曹丕。在人们的眼中,曹丕就是一个善于使用阴谋诡计,陷害自己弟弟的小人。《三国演义》中,曹丕更是不堪,没干什么好事。

谬矣!历史上的储位之争,都是血腥残酷的。曹丕拉起自己的人马,使用计谋对付曹植;曹植又何尝不是拉帮结派,对付曹丕呢?本来是同父同母的兄弟,在权力面前斗得你死我活。这确实是悲哀,但是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屡见不鲜。

曹丕战胜曹植,夺取储位,一方面是因为他综合能力出众,另一方面他的团队确实技高一筹。曹丕能文能武,曹植就是文人气息太重。你是曹操,你选谁?

再说,曹丕好歹放了曹植一马。比起更多的骨肉相残的兄弟(如李世民和他的兄弟),曹植的命运要好很多。

(2)曹丕的历史功绩

曹丕接过曹操的权力之杖,不多久,他就把汉献帝赶下了台,自己当起了皇帝。我们今天不能站在那些维护封建伦理纲常的“卫士”的角度上来看这个问题了。毕竟,社会进步了。

曹丕治国,颇有建树。

1、政治措施。

政治上,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法选拔人才;减轻刑罚;禁止外戚、宦官干政,整顿吏治,使汉末混乱的朝政进一步得到好转。曹丕在位期间,魏国总体来说政局稳定,政治方面的措施值得肯定。

他算得上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

2、经济措施。

经济上,曹丕提倡节俭、注意休养生息、恢复生产。多年的政治和军旅方面的历练,让曹丕了解百姓疾苦,该如何发展经济。

曹丕不但继承了曹操的屯田戍边政策,还下诏减轻税收、救济灾民等, 禁止厚葬。

一系列惠民政策,缓和了社会矛盾。北方的人民得到实惠,并不反对曹魏政权。曹魏政权的根基是稳定的,这位日后西晋王朝一统天下奠定了基础。

3、军事行动与民族政策。

曹丕在位时,并没能平定吴国和蜀国。三国鼎立的局面仍然保持着均势。不过,曹魏的实力始终是最强的。

值得一提的是,曹丕对北方的少数民族实行安抚(当然曹魏的军事实力使少数民族不敢妄动)。曹丕在位期间,魏国北部边疆平安无事。这在中国历史上都是罕见的。

4、重视选拔人才。

曹丕当上皇帝后,重视人才,多次提出亲贤重才的重要性。

除了以九品官人法选拔人才外,还重用曹操旧臣。由于曹丕对人才的重视,曹魏集团人才济济。曹真,司马懿,张郃等人,都是独当一面的大将之材。

相反,蜀国和吴国都开始面临人才凋敝的问题。

(曹丕在位期间,魏国稳定发展,逐渐和南方的两国拉开距离)


总之,曹丕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功,魏国的综合实力逐渐超过了吴国和蜀。军事方面没取得什么成就。比起后世很多皇帝,曹丕的成就属于中上层,绝对算得上是个开明的皇帝。

参考资料:
《三国志》
《资治通鉴》


(我是小林,一个历史领域的作者,希望我的文章您能喜欢,更希望您能关注我)

3

各个时代对曹丕的评价都有所不同。



三国同时代

诸葛亮:曹丕篡弑,自立为帝,是犹土龙刍狗之有名也。

(即然是敌人,当然以骂为主,诸葛亮就是为了专门收拾曹家而存在的)

孙权:及操子丕,桀逆遗丑,荐作奸回,偷取天位,而叡么麽,寻丕凶迹,阻兵盗土,未伏厥诛。

(孙权也骂,诸葛亮的骂带着蔑视,孙权则狗血淋头附带诅咒)

曹植:祥惟圣贤,歧嶷幼龄。研几六典,学不过庭;潜心无妄,抗志清冥。才秀藻朗,如玉之莹。

(弟弟的赞美天花乱坠,言不由衷的夸赞一目了然)

卞兰:研精典籍,留意篇章,览照幽微,才不世出,禀聪睿之绝性,体明达之殊风,慈孝发于自然,仁恕洽於无外。是以武夫怀恩,文士归德。窃见所作典论,及诸赋颂,逸句烂然,沈思泉涌,华藻云浮,听之忘味,奉读无倦。

(主要从文学角度进行评价,有这么牛掰吗?)



两晋南北朝时期

陈寿: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

(史学家的评价,颇多溢美之词,看来陈寿对曹丕还是蛮有好感的)

刘渊:黄巾海沸于九州,群阉毒流于四海,董卓因之肆其猖勃,曹操父子凶逆相寻。

(完全持否定态度,一骂两代)

葛洪:自建安之后,魏之武文, 送终之制,务在俭薄,此则墨子之道, 有可行矣。

(角度比较新颖,立场决定观念)

刘勰:魏文之才,洋洋清绮,旧谈抑,之谓去植千里。然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子桓虑详而力援,故不竞于先鸣。而乐府清越,《典论》辩要,选用短长,亦无懵焉。但俗情抑扬,雷同一响,遂令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未为笃论也。

(文学家自然从文学的观点出发,看来曹丕的文学水平很高)

垣荣祖:昔曹操、曹丕上马横槊,下马谈论,此于天下可不负饮矣!

(夸赞,父子两代文武双全)



隋唐五代时期

《陈思王庙碑》:魏高祖文皇帝,绍即四海,光泽五都,负彰魈茫朝宗万国,允文允武,庶绩咸熙,正践升平,时称宁晏。

(墓碑上肯定没坏话,这是规矩)

王勃:文帝富裕春秋,光应禅让,临朝恭俭,博览坟典,文质彬彬,庶几君子者矣。

(禅让是怎么回事,大家心里很清楚)

郝处俊:昔魏文帝著令,虽有幼主,不许皇后临朝,所以杜祸乱之萌也。

(从皇权继承的角度给予了肯定)

刘知几:文帝临戎不武,为国好奢,忍害贤良,疏忌骨肉。

(这和大家所了解的历史有点不同)

张说:周文王之为太子也,崇礼不倦;魏文帝之在青宫也,好古无怠,博览史籍,激扬令闻,取高前代,垂名不朽。

(也是从礼制文化方面进行评述,还不错)

王锴:文帝八岁能属文,博览古今,贯穿经史。及居帝位,益尚谦和。坐不废书,手不释卷。

(曹丕的文化水平很高啊,学习也特别努力)



宋明时期

陈亮:至于欲使当时累息之民得阔步高谈无危惧之心,未尝不为之三复也,于是时吴蜀争帝,中国庶几乎息肩矣,是以在位七年而谥曰文也。

(说曹丕时代言论自由,宏扬了传统文化)

郝经:丕特负赃胠箧之盗。操死丕直取,自以为可也,乃从容禅让,自以为舜、禹复出,其自欺也甚矣!且轻薄佻靡,未除贵骄公子之习,不矜细行,隳败礼律,刻薄骨肉,自戕本根,乱亡基兆,已在于是。孔明谓为土龙刍狗,宜哉!

(立场完全站到诸葛亮那边去了)

张溥:霸朝初创,力更旧辄,至待山阳公以不死,礼遇汉老臣杨彪不夺其志,盛德之事,非孟德可及。

(比较客观,说曹丕比他爹人品好)

胡应麟:诗未有三世传者,既传而且煊赫,仅曹氏操、丕、睿耳。然白马名存钟《品》,则彪当亦能诗。又任城武力绝人,仓舒智慧出众。阿瞒何徳,挺育多才?生子如此,孙仲谋辈讵足道哉?

(确实如此,曹家父子很了不起)

王世贞:自三代而后,人主文章之美,无过于汉武帝、魏文帝者。

(孤陋寡闻了,我知道曹丕文章写得好,还确实不知道汉武帝也擅长这个,惭愧了)



近现代时期

毛泽东:曹丕也是他儿子,也有些才华,但远不如曹操。曹丕在政治上也平庸,可他后来做了皇帝,是魏文帝。历史上所称的‘建安文学’,实际就是集中于他们父子的周围。一家两代人都有才华、有名气,在历史上也不多见哪!

(伟人有经天纬地之才,他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咱们普通人没有那个高度,千万不能认为曹丕政治和文化水平一般)

郭沫若:曹丕在政治见解上也比乃弟高明得多,而在政治家的风度上有时还可以说是胜过他的父亲。如令宦人为官不得过诸署,禁母后预政,取士不限年资但纠其实,轻刑罚,薄赋税,禁复仇,禁淫祀,罢墓祭,诏营寿陵力求俭朴等等,处处都表示着他是一位旧式的明君典型。

(老郭的考证功夫一流,总结得不错)



总结: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当时,汉室衰微,天下纷乱。江山易主是迟早的事,没有什么可耿耿于怀的。曹丕不过是勇敢地把这块遮羞布扔掉了而已。其它各方面,曹丕也干得不错,武绩方面肯定比不上曹操,但文治方面毫不逊色。他对得起那张龙椅。

4

历史上真正的魏文帝曹丕,和三国演义中描述的曹丕,完全是两个人。

三国演义里面的曹丕,着重表现了为争夺太子和曹植的相恨相杀,对美丽甄姬和曹操妾室的霸占,以及继承了曹操的多疑等性格。完全是一个反面角色。

但是在历史上的曹丕。

论才学,是建安七子之一。

论功业,逼汉献帝禅让,建立魏国政权,对蜀汉,孙吴政权一直保持进攻性态势。

论内政,曹丕治理北方,放松刑法,照顾百姓,休养生息。还能多次下令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很有眼光的杜绝太监、外戚专权。

被陈寿评价为:

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

以史为鉴有一个观点,就是不以私德来评论政治家。



曹丕从私德上来讲父亲刚死,就把父亲的小妾全都霸占。对于兄弟曹植,差一点赶尽杀绝。可以说私德有亏。

但是曹丕在位期间,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使得北方在战乱中逐渐开始恢复过来。

遇到天灾人祸,曹丕往往能够及时的开仓放粮,保证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稳定。

由于战乱导致人口和人才的损失,曹丕也能在寒门中取士。

在内政上,曹丕吸取了汉末外戚和宦官专权的教训,专门制定政策,杜绝宦官和外戚专权。



可以说,曹丕的这些政策,使得经过军阀混战、人口和经济重心都转移到南方的中原地区重新成为中华文明圈的核心地代。

可惜曹丕的早死,和曹丕选择的曹魏继承人曹睿连续早早亡故。

是的,曹操,曹丕,曹睿,三代人打造的大好基业白白送与司马氏之手。

我是头条号:以史为鉴,埋没的历史真相、误解的历史人物、不为外人所知的关系……我来为您讲述,欢迎关注。

5

曹操给曹丕留下了一副好牌,可惜被曹丕打烂,从而使曹氏江山易主。史书上,对曹丕在政治、文学、军事上的评价已有很多,我就单从曹丕对待家人的态度上进行评价。曹丕这个人对待外人极好,但是对自家人比较差,甚至可以说残忍。

一、对曹操

曹操死后,曹丕纳下了他后宫中很多母妃。曹氏汉族,并非匈奴等少数民族。匈奴族有习俗:“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尽妻其妻。”也就是说,父亲死了,儿子可以父亲的妻子为妻。兄弟死了,可以娶他的妻子为妻。这种习俗,在汉人看来,是令人诟病的。但是曹丕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以自己父亲的妃子为妃。这是对曹操的一种报复。这也令天下人对他不耻。相传曹操喜欢袁绍的儿媳甄氏,官渡之战胜利后,却被自己的儿子曹丕抢先一步。曹操极有可能对甄氏无礼,而被曹丕察觉,这才在曹操死后,淫乱后妃。

二、对曹洪

曹洪是曹丕的叔伯辈,而且救过曹操的命。按说,曹丕应该礼重他才对,但是,曹丕因为还在是王子的时候向曹洪借钱,曹洪因为不愿意借给他,于是怀恨在心,登上皇位后,就打击报复曹洪。曹洪门客犯法,曹洪因此受牵连下狱,曹丕欲治曹洪死罪。幸亏百官请愿,更有卞太后求情,曹丕才放过曹洪。这一举动,让多少忠臣寒心。

三、对曹植

曹植文才天下无对,虽然他以前是曹丕的皇位继承人的头号对头,但是曹植不过一个文人,手中没有兵马,非常好驾驭。如果曹丕有曹植的辅佐,曹氏的天下兴许更长久些。但是,曹丕对他屡屡迫害,使他忧惧而死。这是摆明了自毁长城。

四、对曹彰

曹彰的武力不下赵云,立下过赫赫战功。如果他活着,司马懿不会掌握军权。虽然曹彰的脾气暴躁了些,但是,他对曹家忠心耿耿。但是,曹丕不仅收了他的兵权,还将他迫害致死。如果曹植和曹彰都活着,兄弟二人,一文一武,辅佐曹丕,那么曹氏的天下就固若金汤,哪有司马家的什么事。

6

曹丕,下笔成章,博闻强识。青年时便随军作战。211年,任五官中郎将、副丞相。217年,被曹操立为嗣。曹操死后,承袭魏王、丞相。220年,曹丕代汉称帝。

一、治国策略,延续了曹操的宽仁政策,也很有作为。

1、内部平叛,平定了青州、徐州割据势力,实现了正直意义的北方统一。

2、经济方面,继续发展屯田制。禁止私仇,广议轻刑,与民休养,使北方出现繁荣局面。

3、对吴蜀,主要采取战略防守,不动如山。面对诸葛亮、陆逊这样的人,也尽占上风而立于不败之地。

4、提倡节俭、禁止厚葬。

5、与少数民族,与匈奴、氐、羌等少数民族修好,也击退鲜卑。

二、文学创作上,与父亲曹操、弟弟曹植合称三曹。这是实力,不是浪得虚名,也不是别人溜须拍马。在此简要列举他的文学建树。

1.《燕歌行》,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首成熟的有押韵规律的七言诗,言志转向抒情,让诗歌变成了真正的诗

2.杂言体《大墙上嵩行》,向世人证明了,诗有诗的语言,诗有诗的特点,即使写成散文的样子,内行人一读,就知道是诗。

3.《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文学专论,标志经学时代进入玄学时代,由注重文学的外部形式规律时代,转向注重文学的内部客观规律。(老少皆知的“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就出自与这部经典著作)。

三、个人思想有些扭曲,曹丕为了当皇帝,不得不巴结名门望族、压制自家人才。

自己要替汉称帝,就要人帮助。豪门望族自然表示,要我们支持你当皇帝,不是不行,你得保证让我家世世代代当官。于是,曹丕就同意了陈群拿出来的“九品中正制”。在放纵豪门世族的同时,还处处压制有可能抢班夺权的自己家族人才。从而为后来的三马拱曹埋下了伏笔。

曹丕本人很有能力,他活着,司马懿、陈群不敢轻举妄动。曹丕儿子曹叡,也聪明,司马懿、陈群也不敢有非分之想,但曹叡没有曹操与曹丕的威望与品行,故而,曹丕种下的祸源,到曹叡时期的土壤下萌芽,以致导致在曹叡之后爆发了。

表面看,司马代魏,曹丕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真正的责任不在他,至少可以说,大的责任不再他。

人,无论能力多大,如果能根据时代的形式,做好自己手中的事,就相当不容易了,谁也管不了千秋万代。

曹丕的时代,有求于士族大夫,自然得让步而同意“九品中正制”。可他的子孙们就应该因时而异,修改“九品中正制”。

先王之法,三年不变!但三年后改变,就不受传统思想的条条框框限制,但受能力与魄力的限制。

中国历史上许多朝代,开国皇帝兑现承诺,封赏功臣大量实权利益的事比比皆是,后代皇帝着力废除功臣实权与利益的事也屡见不鲜。原因就是,时代不同,形式不同,对功臣的策略自然也应该不同

有德者居天下!曹丕之后,曹家的接班人不仅仅能力不行,品行自曹叡开始,也是一代不如一代,自然也没有魄力与能力因时而动。

于是,曹家丢江山,责任也不在曹丕!

7

提到曹丕,可能有不少人都会在第一时间想到“阴险狡诈”这一类的形容词,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有很大一部分人都认为,曹丕就是这样一个形象。但其实,罗贯中都已经把曹操黑得看不出原型了,曹丕自然也不会逃得掉,而且很多事情只要细细想想,就会觉得曹丕不仅不是心狠手辣,相反,与其它帝王比起来,已经是相当的心慈手软了。那么,真实历史上的曹丕,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人们通常受《三国演义》影响,觉得曹丕是个奸诈阴狠的人,是个忘恩负义的汉贼。这种评价对曹丕而言是很不公平的,同样都是取代前朝,怎么不骂刘邦是秦贼?怎么不骂李渊是隋贼?怎么不骂朱元璋是元贼?没错,这几个皇帝都是凭借实力取代前朝,赢得相对光明正大,难道曹丕不是?

所谓贼,是偷取人家的东西才叫贼,可汉朝还有东西偷吗?早在董卓入京那时,汉朝就已名存实亡,所谓的十八路诸侯讨董,不过是一群军阀各怀鬼胎下的作秀,倒是曹操还有几分诚意。后来献帝逃出李傕等人的魔爪,连饭都吃不上,狼狈不堪,是曹操把他迎入许昌,才给了他一个安身之所。

曹操的目的或许不纯,但他实在也不亏欠皇帝,要知道其他诸侯连这点诚意都没有。曹操的权力与地盘,都是在战场上真刀实枪拼得,不是窃取的东汉皇室,他只是拿汉献帝装点下门面。曹丕的权力与地盘,是继承的父亲曹操,与汉朝没半点关系,他只是不再想要汉献帝来装点门面,不可以吗?怎么就成了汉贼?

曹丕没有篡汉,他称帝应该归为正常的改朝换代,和刘邦、李渊等人无异。

我们都知道,一般新皇帝登基后,往往会对前朝皇帝痛下杀手,包括他的子女亲族也可能遭受杀戮,这是为了防止前朝皇帝死灰复燃,比如王莽毒死汉平帝、朱温害死唐哀帝,又比如清朝统治者对明朝宗室大加杀戮。

但曹丕对汉献帝,简直不能再好,据史书记载,“以河内之山阳邑万户奉汉帝为山阳公,行汉正朔,以天子之礼郊祭,上书不称臣……封公之四子为列侯”,“奉(不是封)”汉献帝为山阳公,汉献帝不必对曹丕称臣,他的四个儿子全部封侯,等于说汉献帝除了没有皇帝称号,和以前根本没有两样,甚至过得更幸福,毕竟山阳国彻底成了他自己的地盘,所以汉献帝得以寿终,比曹丕还晚死八年。

《三国演义》除了指责曹丕篡汉,还有一事,即讽刺他冷血,没有兄弟情义,迫害一母同胞的弟弟曹植。其实,这事要放在平常人家,曹丕确实做得不厚道,但如果放在帝王家,那他可真算得上“仁慈”之君。

曹植当年可是曹丕太子之位的竞争者,历来宫廷太子之位竞争,失败者往往都会付出惨重的代价,最惨重的莫过于李建成几乎被李世民灭门,另外雍正对待八阿哥胤禩一党的阴狠也让人寒心。这样的例子可是不胜枚举,但曹丕仅仅只是逼曹植做个了七步诗,历史上有没有这事儿还有争议,即便有,也是说曹丕因此被感动,放过了曹植。

其实,曹丕压根就没有重治曹植的打算,只是想借此杀杀他的威风。如果他真想把曹植往死里弄,你以为一个七步诗就能感动他吗?别说七步,七十步,七百步都没用!想杀还得杀!可事实上,曹丕真就感动了,这说明他还是很在乎兄弟之情的,曹操去世时他幼子曹干托付给他,曹丕因此善待曹干就是最好的证明。

这同时也说明,曹丕不仅在帝王届算得上友爱兄弟,也是个比较孝顺的人。历史上的曹丕,文武双全,既是一名出色的诗人,又是一名出色的政治家,同时他的武功也不错,当时有名的武林高手邓展都不是他对手。

著名学者叶嘉莹评论曹丕:魏文帝在即位后,曾下了息兵诏,下了薄税诏,下了轻刑诏。他实在是一个很有理想的皇帝,希望能够把天下治理得更好。但是很可惜,他只做了七年的皇帝就死了,死的时候只有四十岁。

8

感谢问答邀请

曹操不光是一位卓越的军政一把手,更是一位出色的父亲,他一生中共有25个儿子,比较出名的有四位,曹丕、曹植、曹冲、曹彰。

回到原题,如何评价文帝曹丕?

曹丕,字子桓,是曹操的二子,魏国的开国皇帝,对这个人物的评价在历史上颇有争议,往往争议来源于正反两个方面:

正方:

文学地位:曹丕自幼博览群书、通晓诸子百家,文学造诣相当高,在历史上和其父曹操、其弟曹植,称为“三曹”,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同样父子三杰的是北宋时期的苏洵、苏辙、苏轼,他们被称为“三苏”。曹丕还是首先提出“建安七子”的人,他是邺下文人集团的领袖,由此而形成的的“建安风骨”对后世文学影响极大,而曹丕的《燕歌行》更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后辈很多诗人在创作时都受到了曹丕很深的影响。

为政举措:曹丕在为政举措方面非常有作为,他崇尚节俭、下令禁止厚葬和一些奢侈不合规的祭祀;他下令恢复太学,传播儒家思想,为文化的一统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他继续发展“屯田制”,鼓励生产,降低赋税,是老百姓能够休养生息;改革官制,设立“九品中正制”,缓解了曹家集团和当时士族之间的冲突,获得了绝大多事士族的支持,保证了国家的稳定。

军事上的成就:平定了“青州、徐州割据势力”,完成了中国北方一统,为日后三家归晋奠定了基础,恢复了对西域的控制,设立了“西域长史府”多次击败北方游牧强敌鲜卑,确保了疆域的稳定。

反方:

好色:曹丕跟曹操一样,非常好色,曹操死后,曹丕把曹操的妃子们年轻貌美的尽收于自己手中,这种行为连他的生母都看不过去了,都不愿意搭理他,称他老鼠过街。

残害兄弟气量小:曹丕要曹植在七步之内做成诗赋一篇,否则则杀了他,于是曹植情急之下做出了千古名篇《七步诗》曹彰,是也是曹丕同父同母的弟弟,是一个忠心耿耿的大将军,武功高强,通晓兵略,曹丕怕对自己的地位形成威胁,就设计迫害死了自己的兄弟。

综上所述,曹丕文治武功都超越于凡人,但是和他的父亲曹操相比,还相差甚远,曹丕的建树都是在曹操打下的牢固的基础上才有所发挥,可以说他是一个能守住家业的保家郎,但是他为人心胸狭隘,妒忌贤能,残害手足,着实是他人生的一大败笔!


感谢阅读,请多多关注鸿涵先生。

9

曹丕的才华属于中庸之流,但守成也不足。如果不是曹操有足够的家底给他败,也就是一个会作诗的刘禅。

而且曹丕私德很坑,1 曹操死后立即占有小妈们,淫荡到亲妈看不下去了,称呼他是老鼠之辈

2 睚眦必报,比如他叔叔曹洪,以为之前当王子的时候曹洪没有借钱给他,几乎将曹洪下狱

3不知天高地厚,自己军事战5,还四处评论别人连营,被东吴500破十万还死鸭子嘴硬,编出来一个800破十万来。

10

文帝曹丕,文武之才。

这个论调应该不算新了,他绝对当得起这四个字。

小时候的底子

曹操的家庭,我们是知道的,称作小康,绝对不成问题。所以曹丕小时候该受到的五经诗文教育,一个不少。

三岁时候,曹操起事了,他觉得乱世应该文武双全,然后曹丕四岁学射箭,六岁学骑马,十岁跟着曹操南征北战。

这样的孩子,他能不优秀吗?

长大后的证明

曹丕成年后的表现,对得起他受过的教育和大魏开国皇帝这个称号。

他的文学成就我就赘述了,毕竟咱这文学修养不允许,他的诗不少,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下,在这简单举个例子:

尧任舜禹, 当复何为? 百兽率舞, 凤凰来仪。

帝王之词,他能被称为“三曹”,不无道理。

当然,文学对曹丕只是末事,乱世之君,武略才是关键。

由于曹操的光芒以及曹丕征战次数较少,他的军事才能往往不被认可,但这并不代表他不行。

刘备伐吴时,曹丕就曾预言他连营数百里,犯兵家大忌,必败。

孙权降魏后不派人质,他御驾亲征,大获全胜,直捣江陵。最后因为犯病,孙权又遣使纳贡,双方才达成和谈。

太过优秀的兄弟

曹丕作为次子,兄弟都太过优秀。

曹昂:长子,温良恭俭,谙于世事,且年纪合适,随曹操征战最久。宛城之战如果活下来,从任何方面看,都是王位不二人选。

曹植:文才高于事,有号召力,魅力满分,深得曹操喜爱。

曹冲:曹操最喜欢的儿子,极其聪明,曹操曾经对曹丕说过:“曹冲的死,是我之不幸,你之大幸”。

综上所述,这几个儿子于王位而言对上曹丕几乎都是完胜。所以文帝的一直名气被压制,以至于一千多年后,很多粗知曹家事的人,都看不到了文帝之才。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