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周亚夫是降候周勃的儿子。要说周亚夫,当然要先说说周勃,做为家庭背景。我总觉得,人的性格与处事方式,与家庭文化背景很有关系的。

周勃是汉代开国将军,与樊哙等人一起是帮助刘邦打天下的功臣。仅以战功而论,周勃的功劳也未必有多么突出。周勃青史留名的原因,是与汉初政治斗争中能够正确的站稳立场是有很大关系的。

刘邦死后,吕氏专权。吕氏的核心人物,是吕后。吕后去世之后,汉朝诸臣面临一个重大的政治选择。是让吕氏继承把持朝政,还是把政权还给刘家?这时,周勃坚定的和陈平一起,平定了诸吕,把政权还给刘氏。所以,文帝继位之后,周勃是复兴刘氏政权最大的功臣之一。所以,他能以很一般的才能,出将入相。史记中说:“勃为人木强敦厚,高祖以为可属大事。勃不好文学。”这里的文学,不是现在的文学,是说周勃没什么文化,学问不够。这大概是他们周家先天的不足。周勃虽然出将入相,但他为相之时,在日常政务的处理上,还是不太能胜任的,这一点,史书上有记载,有兴趣的可以了解。

也正因此,周勃除了打仗的功劳之外,政治上的功劳其实就是在关键时刻站稳立场,拼命一击。便功成名就。真正当个宰相,对他来说,可能有点累。

周亚夫是周勃的儿子。他一生的功绩,主要是在七国之乱中建立的。七国之乱时,他是朝庭的主将。叛乱的平定,与他的战略制定,及战术的运用,都有很大关系。可是,他为大汉王朝建立功勋的同时,却为自身的安危埋下了隐患。战争中,他的一个主要的做法,是让窦太后最喜欢的儿子,汉景帝的亲兄弟去打冲锋。当叛军进功梁国的时候,周亚夫利用梁国的兵力,拖住叛军,不去救援,从容布置,最后打败了叛军。从客观上来说,他的做战战略是对的。可是这样的做法,使他得罪了汉景帝最喜欢的兄弟。

当叛乱平定之后,梁王有了机会,就会在太后面前为周亚夫上眼药就很正常了。因为平定七国之乱的大功,周亚夫也得到了和他父亲周勃相同的政治地位出将入相。打仗的时候,一般是国家危急的时候,将军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来,一般皇帝都能忍受。可是,和平时期就不一样了。特别是当宰相的时候。在处理国家大政方针上,常常会和皇帝的意见不一致。这个时候,听谁的,按谁的意志办事,就很有学问了。如果宰相事事和皇帝意见不一致,恐怕自己就很危险了。这就是中国人常说的明哲保身。

分析一下陈平和周勃的处事方式,就能看出差别来。陈平是懂得保身的,遇事的时候,如果他的处理方式和皇帝不一样,他是可以再拿出另一套副和皇帝心意的方案来。总之,他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皇帝是老大,他自己是为皇帝办事的。周勃,周亚夫办事的时候,就没有这样的灵活性。相反,他们非常坚持原则。他们认为对的时候,一般不愿意改变自己的立场。周亚夫细柳治军,体现的就是这样,即使是皇帝来了,也不能改变军中的规定。七国之乱中,即使是皇帝的兄弟,到为国牺牲的时候,也不能说二话。但这种一根筋的处事方式,常常会为自己带来麻烦。

周亚夫为相的时候,有好几个事情与汉景帝的意见不一致,汉景帝为了尊重他,照他的意思办了。比如,汉景帝想封自己的舅舅王信为候,而且这个意见是窦太后提出的。周亚夫没同意,他的理由当然是正大光明的。可是,汉景帝心里肯定会有点意见这是不用说的。还一种事情,当初景帝想废栗太子的时候,周亚夫也是不同意。我们不能不说,周亚夫的意见都是站在一个公充的立场上,在道德上都站得住脚。可是,他坚持原则固执己见的性格,汉景帝应该是很清楚的。

汉朝的皇帝们对周亚夫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汉文帝死的时候,告诉汉景帝周亚夫是可用之材:“既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事实也证明了文帝的判断是对的。汉文帝临死的时候,告诉自己的儿子,周亚夫是可用之材。可是,汉景帝晚年的时候,也是为了自己的儿子,把周亚夫提前处理掉了。其中的原因,说白了很简单。汉景帝继位的时候已经三十岁了。国家的政权可以操之在自己的手中了。汉武帝继位的时候只有十五六岁。如果是一个固执己见的大臣辅助,那国家是谁的呢?这就是汉景帝处理周亚夫的原因。

周亚夫最后的死,是因为谋反,这个谋反罪也是挺奇葩的,因为他儿子为他准备后事,买了些甲盾之类的东西。最后,周亚夫被廷尉收捕,廷尉问他说:“君候欲反耶?”周亚夫说:“臣所买器,乃葬器也,何谓反耶?”吏曰:“君候纵不反地上,即欲反地下耳!”

从这些问答中也可以看出,周亚夫谋反,连这些审案子的人都不相信。但是,现在皇帝需要你谋反,你就是谋反。于是,周亚夫“因不食五日,呕血而死。

现在,就可以说说筷子的事情了。有一次,汉景帝在皇宫里边召见周亚夫,并予赐饭,可是吃饭的时候,在他的桌上只放了一大块肉。又没有放筷子。看到这个情况,周亚夫很生气。用眼睛看宫中管食物的,意思让他们给拿筷子。这个时候,景帝开始装糊涂说:“此不足君所乎?”这句话的意思是,景帝看见周亚夫给宫食的宫人使眼色,以为给周亚夫的食物不够吃的,还要加。就说:“这些不够你吃的吗?”周亚夫免冠谢。趁着景帝起身的功夫,周亚夫离席而去。景帝看着周亚夫的背影说:“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从景帝的这句话中,明白的看出,周亚夫败亡的原因了。

在周亚夫死了之后一年,汉景帝又封了周勃的另一个儿子为平曲候。以延续周家的爵位,从这儿也可以看出。汉王朝并非不知周家之功,搞掉周亚夫,是当时的政治需要。

下面我们看看司马迁对周亚夫的评价。他说:“亚夫之用兵,持威重,执坚刃,穰苴曷有加焉!足己而不学,守节而不逊,终以究困,悲夫!”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周亚夫用兵,战国时期的名将司马穰苴也不过如此。这是很高的评价。可是,他“足己而不学”,自我满足,而不喜欢学习。“守节而不逊”,不逊就是不谦虚,好理解。守节二字在这里就不太好理解了。因为在宋明之后,守节二字,绝对是是正面价值,而这里好像有点负面的意思,这大概是太史公与后世儒家价值判断上的不一样。守节二字,并不是在裤裆底下加把锁,而是“有所不为”。周亚夫的守节,就是体现在他认为不能做的事,皇帝让做也不能做。因为守节,所以才不逊,才不听皇帝的话。才造成自己个人命运的悲剧。所以,太史公才说:“可悲啊!”

最佳贡献者
2

先说筷子事件是怎么回事。

汉景帝请丞相周亚夫去吃饭,面前给他放了一大块没切开的肉,又没有放筷子。周亚夫不高兴,让管事拿筷子。汉景帝笑着说:“这么大一块肉,还不够你吃么?”周亚夫被批评,满脸通红,跪地谢恩。汉景帝刚说一个“起”字,周亚夫就站起来,转身怒冲冲走了。汉景帝很不高兴地说:“这种人怎么能辅佐少主呢?”

汉景帝请周亚夫吃饭,却不给他放筷子,这事儿有什么玄机?我们一会儿再说。我们先来说一说周亚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周亚夫,影视配图)

周亚夫出名,是在战场上打出来的。他一生主要打了两场大仗:一场是和匈奴作战,打败匈奴入侵;一场是用三个月的时间平定“七国之乱”。而这两场大战,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倒不是它们有多么大的战绩,而是另外一些东西。

第一场大战,让周亚夫出名的,是“细柳阅兵”。汉文帝去细柳阅兵,周亚夫对汉文帝作了严格的要求,要求汉文帝,就算是皇帝,也得遵守军营的纪律。因为这一点,让他在军中声威大震,军队的纪律性非常高。

古代名将对军队纪律性的要求都很高,孙武为了强调纪律,杀了吴王的两个妃子。但像周亚夫这样,要求皇帝也要遵守军营纪律的,古今还是他独一个。

第二场大战周亚夫得以出名的,是他严格执行作战计划。叛军对梁王进行猛攻,梁王让周亚夫前往救援,周亚夫却不去救。周亚夫不去救的原因,是他因为他是以十万中央军打五十万地方叛军。如果直接去救,和叛军打消耗战,肯定打不赢。他的策略是先断叛军的粮道,再用“示弱”的方法,让叛军骄傲松懈,最后设伏奇袭叛军。这套策略要能成功,就必须以梁王为棋子,让梁王坚持死守以拖住敌人。但这话不能对梁王说,毕竟人家是王,所以只能那样让梁王误解。最后证明这一套组合连环拳非常有效,因而三个月就平定了叛乱。

(汉朝军队,影视配图)

周亚夫做的这两件事,虽然做得非常好,让他成为一代名将,为汉朝江山国内外的长治久安,立下了汗马功劳。不过,其实也出现了一些隐忧:一是他让皇帝产生猜疑。汉文帝虽然表扬周亚夫,但是,如果军队连皇帝都不当回事,只听将军的,一旦将军想造反,可就太危险了。所以汉景帝要把周亚夫从将军提为宰相。明在提他,实际上也是剥夺他的兵权。二是他得罪了梁王等皇室成员,让周亚夫在政治上树了敌,这也为他当宰相埋下隐患。

周亚夫当了宰相后,显然他很不适应这个角色,他把在军营里的那一套,严格用在朝堂上,讲规矩,讲纪律。汉景帝要废黜太子刘荣,他按规矩坚决反对;窦太后想封哥哥为侯,他按规矩坚决反对;汉景帝想拉拢分化匈奴,封投降过来的五人为侯,他按规矩坚决反对。最后,汉景帝实在受不了了,所以才有上面咱们讲到的,请周亚夫吃饭不给筷子的事件。

汉景帝做这件事,是想告诉周亚夫什么呢?

(汉景帝)

我认为,汉景帝是想告诉周亚夫,你今天之所以有这么大的荣耀(一块大肉),都是我们皇家给你的。你既然得到这份荣耀,就要按咱们皇家的规矩来办。不错,传统吃饭的方法是要有筷子,是要切了吃。但是我当皇帝偏不按这样的规矩,我就要你这样吃,而且是手拿着吃。你要是听我的规矩,你就拿起来啃着吃吧。周亚夫最后没有明白汉景帝的打的哑谜,他只是感觉汉景帝是在羞辱他,所以,一谢恩,站起来就走。

那么,汉景帝为什么又说:“这种人怎么能辅佐少主呢?”因为这个少主刘彻是汉景帝立的,是周亚夫反对的。既然周亚夫反对,一心只按规矩办事的周亚夫,肯定会看刘彻不顺眼,他当然不会尽心辅佐他了。

汉景帝决定不用周亚夫,也不能留着他。毕竟他在军队的威望太高了,所以找了个理由(周亚夫儿子买了五百甲盾,准备在今后周亚夫葬礼上用),把他下狱。当周亚夫解释说“这些都是葬礼用的东西,不可能造反”时,廷尉竟然说,那是你准备到阴间去造反。这种荒唐的理由说明,廷尉是明白汉景帝心思的,所以一心要定周亚夫的罪。结果气得周亚夫自杀。

如果我们站在今天的立场来看,其实,周亚夫是做得一点儿也没错的。后世也是认识到这一点,所以唐朝、宋朝都为他设庙。破坏规矩的是汉景帝。不过在人治的皇权社会,怎么可能有周亚夫存在的空间呢?

3

周亚夫的悲剧在于虽能遵守节操但不够恭顺,最后以穷困告终。

一、周勃、周亚夫父子都立下不世之功,在汉军中极有人脉,本就为汉朝皇帝忌惮。



周勃在刘邦朝封绛侯,食邑八千一百八十户。惠帝时任太尉,和丞相陈平一起诛杀手握重兵的吕氏家族,拥立孝文皇帝,又任右丞相,赐黄金五千斤,食邑一万户。威望之高、能力之强、功劳之大深为文帝忌惮,周勃被人诬告谋反,被捕入狱,用一千斤黄金贿赂狱吏,后蒙教请儿媳妇、文帝女儿出面作证,又贿赂薄昭,惊动文帝老妈妈薄太后出面,才恢复爵位封邑。绛侯艰难地回到封国,善终。

周亚夫是在文帝到他的细柳营视察,因军纪严明被文帝赏识,被文帝任命为中尉。

文帝死前告诫太子:国家一旦急变,亚夫可堪重用。文帝薨,亚夫升车骑将军。景帝三年,吴、楚等七国叛乱,亚夫以中尉代行太尉之职,东进平叛。亚夫向景帝谏言:楚兵勇猛迅捷,难以正面交锋。希望暂时放弃梁国,派兵切断粮道,才能制伏他们。景帝然之。

亚夫平定了七王之乱,但得罪了梁王刘武,刘武是窦太后的最宠爱的小儿子。朝廷为亚夫量身定做设太尉官,五年后升丞相。位高权重、功高震主。



二、亚夫军事上是奇才,但政治上极为弱智。

A、平叛时不救梁王,得罪梁王、窦太后(文帝皇后)。

亚夫的平叛策略,从军事角度看无瑕疵,但把梁王置于危险境地。

叛军主力对梁王全面围攻,梁王天天派使臣向太尉求援,但亚夫领兵向东北走到昌邑,深沟高垒坚守不战,亚夫不肯前去救援,梁王上书哥哥汉景帝,景帝传诏驰援,太尉又不奉诏!亚夫打赢了平叛战役,但和梁王成了死对头,梁王每次朝见,常向窦太后讲亚夫的短处。

B、坚持高祖白马盟誓,不给王皇后哥哥王信封侯,得罪窦太后、王皇后。

窦太后出面想替王信讨封侯,景帝怕外戚权重,推脱说窦彭祖、窦广国都是外甥即位才封侯,窦太后坚持,景帝把皮球踢给丞相周亚夫,周亚夫以高祖遗训挡了回去。

C、景帝要废栗太子刘荣,立武帝刘彻,亚夫极力抗辩,两人关系日渐疏远。

王夫人会来事,勾结长公主刘嫖,结为儿女亲家。两人狼狈为奸,说动窦太后、汉景帝,最终栗姬被打入冷宫,栗姬儿子、太子刘荣被废,刘彻上太子位。在景帝废栗太子时,亚夫极力争辩,不能阻止,还深深得罪景帝、王夫人、太子刘彻。

D、阻止景帝封匈奴降将王唯徐卢等五人封侯,和景帝闹翻。

匈奴王唯徐卢等五人降汉,景帝想封五人为侯,用怀柔政策治匈奴,但亚夫和景帝政见不一,还指责景帝:他们背主而来,如封王,陛下还怎么责备不守节操的臣子?景帝不纳其言,执意封五人侯。景帝中元三年,景帝以生病的名义免去亚夫丞相职务。

E、筷子事件,是景帝对亚夫最后的试探,是亚夫最后的求生机会,可惜亚夫不懂政治,远不如父亲周勃敏锐,也就决定了他悲剧结局。



景帝在宫中召见条侯周亚夫,宴席只放大块的肉,没碎肉,又不放筷子。亚夫满不高兴,回头喊管宴席的官员拿筷子来。景帝看着冷笑道:这些不能满足你的需要吗?条侯脱帽谢罪,景帝起身,条侯趁机快步走出,大不敬哪!景帝睁大眼睛看他远去:这个牢骚满腹的人,不能担任少主的大臣啊!亚夫的命运在此刻就被决定了!

条侯儿子又不是个省油的灯,僭越了,从制造尚方器物的工官那里,为父亲买了五百件供殉葬用的盔甲盾牌,搬运工辛苦,亚夫儿子又霸道得不开工钱,于是上告周亚夫儿子谋反,亚夫也被抓。审判官逼供甚急,亚夫愤而绝食五天,吐血而死,封国被废除。

4

周亚夫是西汉著名的将领,绛侯周勃之子,汉文帝后二年袭父爵为绛侯,晚年成为了汉景帝的丞相。

周亚夫不是吃父亲老本的官二代,他之所以能够当上百官之首的丞相,完全是军功所致。

(周亚夫)

比如周亚夫治军很严谨。

有一次,在和匈奴作战之前,汉景帝没打招呼突然视察周亚夫的细柳营。周亚夫和他的士兵们没有因为皇上的突然到访而慌忙下马跪迎,而是说大战在即,甲胄在身,不方便行君臣之礼,在马上施了一个军礼。

由此可见周亚夫对士兵进行的是军事化管理。这种军队必定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因此在和匈奴作战中大获全胜。

周亚夫值得大书特书的是,在平定七国之乱时立下不世之功,挽救了即将倾颓的大汉江山。也是因这盖世奇功,汉景帝升其为右丞相。

中国有句话叫做“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意思是说“不管人或物,应该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挥光和热”。

汉景帝重用人才没错,错就错在没有把周亚夫用在恰当的地方。

讲真周亚夫带兵打仗没得说,但是让他当丞相治理国家则有待商榷。

作为百官之首的丞相,要全面平衡各项工作,并不是一个粗鲁的武人所能胜任的。

通查阅史料,自从周亚夫当了丞相以后,我感觉到他有点不适应官场规则。

比如窦太后想把自己的弟弟封为王,周亚夫坚决反对,他说汉高祖留下了祖训“非刘不能为王也”。

大家想一想,窦太后是汉景帝的母亲,你说她能不对儿子说周亚夫的坏话吗?

周亚夫不仅得罪了窦太后,对汉景帝的一些事也横加干涉。

比如汉景帝喜欢他的小儿子刘彻,于是就想把栗太子刘荣废掉,这时周亚夫提出反对,他的理由是“皇太子都是立长不立幼”。

还有一件事就是汉景帝为了笼络匈奴将领,分化匈奴内部,把投降过来的匈奴将领封官加爵。

周亚夫这时又提出了反对:“我军将领浴血奋战尚不能升官加爵,为什么要给这些降将特权呢?”

汉景帝没有听从周亚夫的建议,仍然封了降将的官,周亚夫很不高兴。

大家看到了吧?周亚夫的性格符合他的武将身份,黑就是黑,白就是白,不会融通、变通,也就是没有圆滑和花花肠子,这种人带兵打仗是一把好手,治理国家未必能够胜任。

比如他提出的不封匈奴官职,这只是从个人的喜恶出发,并没有从国家大局来看待这件事。

汉景帝是一国之君,当然要从长远利益来考量这件事,这就是政治家和军人之间的差距。

此后周亚夫和皇帝之间因政见不同逐渐产生了隔阂,汉景帝对周亚夫有了看法,萌生了想把周亚夫……

有一次,汉景帝命厨师煮了一块肉,然后宣周亚夫进宫,仆人遵命把那块肉放在了周亚夫的面前,随后恭敬退在了一旁。

这时周亚夫瞪了仆人一眼,意思是说:“你他妈给我放块肉就完了,没有筷子我怎么吃?”

这时汉景帝其实明白周亚夫的意思,但是他就是不说故意装傻,于是呵斥周亚夫:“难道这块肉还不够你吃?还要更多吗?”

说实话,汉景帝这是故意找茬。

周亚夫急忙跪倒想要辩解,汉景帝一挥手说:“把这块肉给我撤下去,不想吃拉倒”。

汉景帝意思是告诉周亚夫“荣华富贵是我赐给你的,我能给,但你不能要!”

汉景帝这是有意要敲打周亚夫,谁让周亚夫平时不合作呢?

周亚夫急忙跪倒磕头。汉景帝挥挥手说:“起来吧”。

周亚夫性子直,心里有气,皇上的“起”字还没落,周亚夫马上站了起来,拍拍屁股就要走。

汉景帝一看这种情况,知道他心里不服,自己扭头走出了宫,边走边说“这样的臣子将来怎能辅佐幼帝?”

通过上面这些事,大家也看到了周亚夫这个人没有城府,除了能打仗之外,治理国家这一套他还真不懂。

说实话,让他当丞相属于孩子看孩子——两报屈。

皇上难受,周亚夫难受。

清朝慈禧太后曾有一句话叫做:“谁让我一时不高兴,我让他一世不高兴”。

讲真汉景帝在历史上也是一个小肚鸡肠的皇帝,周亚夫屡次不合作的态度,让汉景帝心中很不爽。

皇上不高兴,他手下一些拍马屁的官员看出了门道,于是揣摩圣意,讨好皇上,一些官员开始编罗织周亚夫的罪名。

恰好这时周亚夫的小儿子为年老的父亲置办了一些纸人纸马指纸兵器,也就是一些殉葬品。

这在当时属于一种惯例,家里有老人就要提前准备,这就好比过去一些老人提前就为自己打造好了棺材一样。

这时罗织罪名的官员诬告周亚夫要谋反,朝廷于是就把周亚夫捉起来押进了大狱。审问他的刑部官员问:“身为丞相你为什么要造反?”

周亚夫一听差点气乐道:“我年轻时手握重兵都不造反,我老了还能造反吗?”

审官说:你活着可能不造反,但是你死了到地狱可能要造反,要不你为什么要置办一些纸兵器和纸人马呢?”

周亚夫此时明白了,自己再劫难逃,汉景帝要自己去死,自己不可能活着迈出监狱的门。周亚夫心灰意冷,最后绝食而死。

文/秉烛读春秋

5

汉景帝也算是一位明君,他继承了父皇汉文帝的纯厚之风。继位后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为汉朝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

而周亚夫是汉朝开国名将周勃的儿子,他智勇双全,精通兵法,带兵有素,汉文帝对其极为欣赏,对汉景帝说,日后天下有乱,用周亚夫可平息。


汉景帝继位后因叫信宠臣晁错之言而"削藩,结果引发"七国叛乱"。周亚夫临危受命,率大军以超人谋略和战略成功打败了吴王刘濞等诸侯王,保全了汉氏江山的安危。


立了大功的周亚夫却不懂得低调做人,常常目中无人,同时,他得罪了不少权贵,包括汉景帝的生母窦太后。政治上的幼稚,这让汉景帝对周亚夫很是猜忌和提防。为了试探周亚夫的"忠心",汉景帝特意举办了一次宴会,专门宴请周亚夫到宫中吃饭,给他准备了一大块肉,既没有切开,也没给他准备筷子。

周亚夫觉得自己受了委屈,于是很愤怒地"质问"主管筵席的官员为什么不拿筷子,汉景帝嘲笑他说,丞相,有这么大一块肉还不满足,胃口太大了吧?周亚夫一听面红耳赤,赶紧摘下帽子向汉景帝磕头谢罪。周亚夫出宫后,汉景帝心里已有谱:周不是辅佐少子的贤臣最佳人选,于是将他彻底打入了冷宫。

6

关于汉景帝赐肉不赐筷子,周亚夫恼怒而丢相问题,是汉景帝安排后事时对丞相周亚夫的最后测试,废相想法是累积而成,绝非筷子风波,由来已久,矛盾积累所致。



一、父子两代为相,西汉世代干臣

周亚夫父亲周勃为刘邦开国功臣,吕后时为太尉,被吕氏虚置。吕后死,拥立文帝安刘氏天下,任为右相,赏金五千,食万户邑。居相月余,有朋友劝退:铲诸吕,立文帝,威震天下,获重赏,倍恩宠,久之则祸。周勃识时务,及时提出辞去承相,回归封邑赋闲。河东郡守巡视周勃封地时,周勃恐惧被杀,衣甲胄相接。被人诬告造反而下狱。周勃以千金求解策,狱吏告诉他请文帝女儿周勃儿媳打通。后来薄太后出面,文帝释放周勃,卒于封地。以勃子世袭绛侯。周亚夫之兄世袭后违法杀人被除侯。后又选周亚夫为条侯,续绛侯。

周亚夫治军以严格著称。文帝后六年,周亚夫拒匈奴屯军细柳营,汉文帝劳军至,才开寨门,让文帝车驾按军规缓慢进入,并不因天子劳军而破例,得到文帝高度嘉赞:此真将军矣。



汉景帝时,周亚夫设奇谋,不先救前线受敌的梁王刘武,而是兵出叛军后方,切断供给,七国联军断供自乱,迅速平定七国之乱,再次安汉景帝天下,升任太尉。五年后又升任丞相。

二、筷子风波的前因累积

周勃和周亚夫父子两人,均出身军旅,忠勇有余而不善词令。周勃下狱时还知道花千金买救命之策,免于杀头。而周亚夫刚愎自用,不知变通,这一点又远逊周勃。当汉景帝赐食时,在场只有太子刘彻和丞相周亚夫3人,赐周亚夫大案大整块肉,却不赐刀和筷子。这显然是出难题,在交班前的最后测试。军旅出身的周亚夫不识此套,非常不冷静,怒斥尚食侍者不给刀和筷子。既然只给大块肉而不予刀筷,应该是警告,就象清代年除夕分胙肉一样,不给胙肉的臣工,来年就该休息了。给肉不给刀筷,如果想吃,则应求赐刀筷,如果想退出,则干脆不动不食。这周亚夫不识此道玄机,误为尚食侍者轻慢而咆哮。

汉景帝则认为周亚夫狂傲,将来不宜事幼帝刘彻而罢其相。身居相位不窥皇帝下一步棋,说明周亚夫不称职丞相。这是周亚夫自身缺点所致。

周亚夫身居相位,虽然忠直可嘉,但应该稍知权变。完全以军政方式处理政务,必须视君主素质而定。当七王之乱时,汉景帝或许能忍受。当承平之时,只识死理不肯妥协,必然引发帝王忌惮,周勃为相不久便退去倒是高明于周亚夫。



另外,筷子风波之前已累积许多。一是废太子刘荣时,不察帝意盲目劝谏;二是平叛时开罪梁王而不理辨;三是当太后、景帝欲封皇后兄长为侯王时,周亚夫据刘邦遗嘱力拒;四是封匈奴降将5人为侯时力拒。以上诸为,周亚夫全出公心,然而丞相仅是皇帝家臣,过多抵牾必遭忌恨。累积太多,忠谏也变成专权。

三、赋闲后的刚愎

筷子风波的直接结局是退相闲居,这与父亲周勃有相同之处。然而周亚夫却处置不当,最终绝食死于狱中。

周亚夫儿子为父亲后事,预购军械甲盾500幅,因得罪知情人而被告发谋反。事件牵连周亚夫下狱。刚愎自用的他不认真辨解原由,反而拒理而斗争于办案官吏。如果以其军功上达皇帝,不至于杀头。然而先是自杀于家,夫人止之。入狱后又绝食而亡。这也与父亲周勃处置不同,导致未能善终。好在汉景帝惜其旧功,又让儿孙两代续侯爵至汉武帝酎金案时除国。




四、汉景帝的责任

周亚夫为将帅时,很少发现弊端,为文、景两代立下汗马功劳 。汉朝经常以将为相,似乎成为奖励√惯例。然而用军旅将帅为相,皇帝应该有所担待。小肚鸡肠的帝王,不能容忍粗率的军人为相,尽可官其太尉。汉景帝赖周亚夫平叛,赏做丞相,是自己用人之误。不检讨自已,听风是雨而严惩功勋,难脱责任。景帝斩老师晁错,逼死周亚夫,两人何罪之有?汉景帝不仅是软弱,惹出乱子时委过他人的事干了不少。晁错削藩策经过批准,周亚夫舍梁王兵出敌后之略,也是景帝批准。当七国举兵清君侧时,硬是腰斩恩师而並未退兵;当梁王刘武和太后诬告周亚夫时,又把自已撇清。身为帝王缺少担当,牺牲臣工求一己之全。实在不应该全算在软弱名下。

7

“筷子”事件只是导火索,真正的原因是周亚夫资历深、功劳大,汉景帝担心年轻的刘彻镇不住这个傲慢的老家伙。

一、先来看看周亚夫的简历

周亚夫,开国功臣周勃之子,被封为条候。

在汉文帝时代,汉文帝到军营检查工作,唯独周亚夫的细柳营纪律严明、军容严整,受到汉文帝赏识。

此后,周亚夫仕途一路顺畅。

汉景帝继位后,爆发“七国之乱”,周亚夫临危受命,担任平叛总指挥,镇压了实力最强的吴楚两国叛军。

根正苗红的周亚夫,资历深,功劳大,武当过太尉(全国最高军事长官),文担任丞相(全国最高行政长官),是大汉政坛最耀眼的明星。

二、周亚夫与汉景帝怎么闹翻的?

有六个匈奴将领来投降汉朝。

匈奴人主动归顺,汉景帝非常高兴。

大老远来的不容易,应该好好奖赏这六个人,又等于在匈奴那边打了广告,吸引更多的匈奴人投降。

汉景帝找周亚夫商量,要给这六个匈奴人封侯。r

  周亚夫没领会领导的意图,反对道:“我认为不应该给匈奴人封侯。”r

  “丞相为何这样说?”刘启很诧异。r

  “这些匈奴人背叛母国,投降大汉。”周亚夫一脸鄙夷,“陛下封他们为候,等于肯定这种叛国行径。以后大汉出了同样的叛徒,怎么责备人家!”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来,周亚夫有道德洁癖,说得通俗点,就是有点“迂”。

听了周亚夫的话,汉景帝哭笑不得。

  “丞相,你的建议不实用。”

周亚夫挨了领导的批评。

汉景帝不顾他的反对,封六个匈奴降将为候。

  周亚夫大丢面子,赌气请了病假,不来上朝。r

  汉景帝很生气。

汉景帝本身性格就比较偏激,属于刻薄寡恩的一类人。

当年九月,周亚夫被免去丞相职务。

跟皇帝闹了不愉快,周亚夫展现出他性格中倔犟的一面。

回家赋闲四年,周亚夫玩“人间蒸发”,不向皇帝上书认错,不进宫找皇帝沟通想法,见面聊聊天交流交流感情,憋着劲跟皇帝怼上了。

三、“筷子”事件

周亚夫跟汉景帝打了四年冷战。

汉景帝等的不耐烦,召周亚夫进宫参加宴会。

其实,汉景帝是想借机试探周亚夫的倔脾气有无改变。r

  参加宴会的,只有三个人:汉景帝、皇太子刘彻、周亚夫。r

  这是一场决定周亚夫命运的饭局!

可惜周亚夫没有意识到。r

  内侍呈上菜品,端到周亚夫面前的是一大块熟肉,没有切开,也不给周亚夫准备筷子。r

  周亚夫当场发了火,冲着内侍大声吼道:“给我拿双筷子!”r

  汉景帝笑了,笑得意味深长,“这还不能满足你吗?”r

  周亚夫一惊,似有所悟:皇帝赐肉,自己还没感谢呢!眼睛只顾盯着没有的。r

  “陛下恕罪。”

周亚夫离开席位,摘下帽子向皇帝谢罪。r

  “起身吧。”汉景帝摆了摆手。r

  周亚夫站起身,没再说什么,肉也不吃了,拔腿就走,丢下皇帝和皇太子。r

  皇太子刘彻时年14岁,他一直盯着周亚夫,这会才对父皇说道:

“这个人必能做贼。”r

  “这样心怀不满的人,是不会臣服于少主的。”

目送周亚夫怏怏离去的背影,刘启若有所思。

四、周亚夫之死

敲打周亚夫的机会很快来了!r

  古人迷信,健在的时候就要把身后事预备好。r

  周亚夫做过将军,死了也想去阴间继续做将军。

为满足老爸的心愿,周亚夫的儿子去兵器仓库买了五百幅作废的盔甲和盾牌,搬运回家,打算留到将来给老爸陪葬。r

  私自买卖盔甲可是犯法的。这些兵器就是烂在仓库里,也不应该拿出来卖。有人举报了这件事。r

  举报人是搬运这批兵器的雇工。周亚夫的儿子雇用了人家,却拖欠工钱。雇工屡次讨要工钱不果,一怒之下,就把这件事情捅了出去。

说了多少遍就是不听,农民工工资不能拖欠!r

  涉及到前任丞相,有关部门不敢怠慢,一级一级汇报到皇帝案头。r

  汉景帝很重视,做出批示:彻查此事。r

  有了皇帝点头,廷尉府马上派出官员审查。办案人员来到周亚夫家,做询问笔录,问来问去就一个问题:买这些兵器,到底想要干什么?r

  “你们算什么东西?也配审问我!”

周亚夫牛气冲天,一句话便打发了审案官员。r

  廷尉府碰了一鼻子灰。

消息传回到皇帝这儿,汉景帝气得发了火,“这种人不能用了!”r

  无用之人可杀。皇帝的潜台词,廷尉听明白了。r

  廷尉不再客气,签发逮捕令,派兵捉拿犯罪嫌疑人周亚夫。

  在狱中,廷尉三天两头派人讯问,要周亚夫承认自己谋反。r

  “没做过的事,我绝不会承认!”r

  不论廷尉府的人怎么问,周亚夫就一句回答。r

  最终,周亚夫绝食五天,吐血而死。

8

筷子是小事,关键是在于周亚夫的功臣集团二代所代表的巨大能量以及周亚夫的跋扈与对废太子的支持,让汉景帝不得不曲杀周亚夫。

在说汉景帝贬斥周亚夫之前不得不先说说西汉功臣集团与皇帝之间的微妙关系。

西汉开国后,刘邦虽然诛杀了韩信等异姓王,但并没有动陈平,周勃,灌婴等为代表的功臣集团。

吕雉一死,刘邦的孙辈刘章,刘襄立马起兵,而陈平与周勃也配合起兵诛杀吕氏集团。

陈平等人认为皇帝刘弘不是刘盈的亲子,就杀掉了刘弘及其兄弟。

在议立皇帝时,有大功的刘襄与刘章没有被立为皇帝,反而是毫无根基的代王刘恒被功臣集团立为皇帝。

可见功臣集团不仅在朝堂与军队中都具有极大的势力与影响力。否则刘襄刘章如何肯轻易罢休?

汉文帝进京时小心翼翼,不断派人探听虚实,登基后,立刻任命亲信守卫皇宫与京城,可见汉文帝与功臣集团的提防。

刘恒登基后,先尽最大可能满足了功臣集团,比如陈平,周勃拜相。之后,通过拉拢打击,提拔普通官员,列侯就国等一些列软硬兼施,才削弱了功臣集团,加强了皇权。

而铲除诸吕,拥立刘恒功劳最大的就是周勃,也就是周亚夫的父亲。

所以在汉景帝给刘彻铺设道路的时候,就不得不考虑周亚夫背后所代表的功臣集团的庞大势力。



而周亚夫本身又曾担任丞相太尉,在汉景一朝有平定七国之乱的赫赫战功。

大臣中少有威望与名声超过周亚夫。所以无论是背后势力还是当朝声望,周亚夫对皇权的影响极大。

“筷子”事件,周亚夫表现出对皇权的不够尊重,汉景帝不得不提防主弱臣强可能导致的最坏结果。

毕竟他的汉文帝一系能坐上皇位就是因为当初主弱臣强。

周亚夫一家有“前科”,当时是助汉文帝一系登基,那再来一次呢?



要知道之前汉景帝要废栗太子,周亚夫可是死顶。所以汉景帝的这一顿饭不是一般的宴请而是试探。

在座的有当今皇帝,有皇帝接班人。周亚夫倒好因为一双筷子就不满,虽然口头上谢罪,但是起来后连跟皇帝告辞都没有就带着不满意走了。

这种目无皇帝又有巨大威望之前还支持废太子的人如何能辅佐幼主?

9

汉景帝不是因为一双筷子放弃了周亚夫,而是因为政治冲突。

先来说说这个事情的直接起因,《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了这个故事:

顷之,景帝居禁中,召条侯,赐食。独置大胾,无切肉,又不置櫡。条侯心不平,顾谓尚席取櫡。景帝视而笑曰:“此不足君所乎?”条侯免冠谢。上起,条侯因趋出。景帝以目送之,曰:“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

这段话,前半截子是筷子的问题,给你一大块肉,却没有餐具,然后自己要筷子,这一段,其实周亚夫没什么失礼的地方,甚至算不上怨望。

关键是后面,在景帝说了“此不足君所乎?”

这句话的理解,别说现代人,就是古代给《史记》作注释的各家,也有不同的解释:

集解孟康曰:“设胾无箸者,此非不足满於君所乎?嫌恨之。”如淳曰:“非故不足君之食具也,偶失之。”索隐言不设箸者,此盖非我意,於君有不足乎?故如淳云“非故不足君之食具,偶失之耳”。盖当然也,所以帝视而笑也。若本不为足,当别有辞,未必为之笑也。孟康、晋灼虽探古人之情,亦未必能得其实。顾氏亦同孟氏之说,又引魏武赐荀彧虚器,各记异说也。

大体上就是善解和恶解两种,善解就是笑着说,你那儿缺东西啊?恶解就是,你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地方么?

问题是,周亚夫在面对君主时,无论君主是善言还是恶言,他的反应是“免冠谢”,也就是摘下帽子称罪,谢也可以解为“辞去”,景帝让他起身,周亚夫就势小步快跑地离开(趋出)。

这个反应,实际上是大不敬的,无论周亚夫认为自己是否有错,那么在汉景帝表达了宽宥的态度之后,应该是回到席间解释,而他在此时的反应是,离开,就说明之前的“免冠谢”完全是虚应故事,并非发自本心。

而他的快步离开,只能让人视为负气而走,所谓“怏怏者”。

换句话说,对于汉景帝这个长君,一路提拔他的“老领导”,周亚夫还能“虚应故事”,但又毫不避讳地表达自己的不满,那么,对于年幼的新君,周亚夫又会是什么态度?所以,汉景帝此时已经有了杀心。

而更重要的是,周亚夫在担任丞相期间,曾多次阻挠汉景帝的提议:

五岁,迁为丞相,景帝甚重之。景帝废栗太子,丞相固争之,不得。景帝由此疏之。而梁孝王每朝,常与太后言条侯之短。

窦太后曰:“皇后兄王信可侯也。”……景帝曰:“请得与丞相议之。”丞相议之,亚夫曰:“高皇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景帝默然而止。

其後匈奴王徐卢等五人降,景帝欲侯之以劝後。丞相亚夫曰:“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景帝曰:“丞相议不可用。”乃悉封徐卢等为列侯。亚夫因谢病。景帝中三年,以病免相。

这里面表面上最触动汉景帝的是几条:

1,废太子,“丞相固争之,不得。”

2,不如约,天下共击之。

3,丞相议不可用……亚夫因谢病。

背后会触动景帝的有几条:

1,拒绝窦太后的提议;

2,冲突主要涉及在封侯问题上。

一条条说:

首先,秦汉丞相地位极为尊贵,几乎是总揽国政,但是,对于皇帝国本的废立,丞相却坚决参与,并阻击了皇帝的意志,难免会让皇帝认为其操纵皇室的野心,更深了说,是向储君卖好,方便其日后把持;

其次,重申“非有功不得侯”的约定,又强调了后果,那么,“共击之”的对象是谁呢?谁有能够造成这样的后果呢?这实际上已经涉及到了威胁皇帝,所以景帝“默然而止”;

第三,你不听我的,我就称病,撂挑子,这种属于硬抵抗,把皇帝逼在墙角,要么认错纠正,要么踢走你,也算是逼迫;

第四,汉景帝朝,窦太后的影响力非常大,硬怼她的“好意”,本身让汉景帝也是非常下不来台,等于是违拗母命;

第五,开国功臣侯们本身是有一个集团的,汉文帝朝通过令列侯之国,逐步解除了他们对于长安朝政的干预,而周亚夫算是功臣第二代的代表人物,他旗帜鲜明且强硬地对抗两次新增列侯的皇帝意志,究竟是站在国事的角度,还是站在本集团的角度?

重点是,汉文帝时已经有先例:

封弓高侯,“以匈奴相國降,故韓王信孽子,侯,千二百三十七戶。”
封襄成侯,“以匈奴相國降侯,故韓王信太子之子,侯千四百三十二戶。”

而周亚夫的理由是说这些人“背主之人”,那么,汉文帝,也就是景帝的爸爸,册封韩王信家族的这群二五仔,也是有问题的了?

所以,站在汉景帝的角度,对于周亚夫的质疑,其实已经上升到了政权安危的程度,而并不是很多人理解的“功高震主”,试问,曹参功低吗?周勃功低吗?卫青功低吗?

让汉景帝以极为暴烈和不讲理的方式陷害周亚夫致死,绝没有那么简单,一定是让他感觉到了严重的威胁,才会如此,而周亚夫的行为方式和价值立场,都决定了,这位勋二代对刘氏皇族,绝对算不得恭顺。

这一点,太史公的评论其实说得很清楚:

太史公曰:亚夫之用兵,持威重,执坚刃,穰苴曷有加焉!足己而不学,守节不逊,终以穷困。悲夫!

重点就是这9个字:足己而不学,守节不逊,细细品品,很有味道。

10

刘邦死后,吕雉专权,陈平和周勃铲除吕后势力之后,从呆在苦寒之地的薄姬那里找到了代王刘恒,经过多次试探、多次苦请之后,刘恒登上了皇位,这就是汉文帝。汉文帝有谋略而又仁慈,兼有刘邦和刘彻的优点。

汉文帝继位,对周勃和陈平自然是优待又加,封周勃为绛候。而周亚夫呢,做为周勃的次子,颇有周勃之风。不仅武艺高强,治军有方,还忠心耿耿。因为驻防细柳营,治军严明,怯退匈奴,深受文帝赏识。

临终之时,把周亚夫推荐给了汉景帝刘启,说周亚夫忠君爱国,颇有武略,国家有难,可以让他领兵,还让景帝封他为车骑将军。

事实证明,汉文帝看人很准。景帝继位后,听从晁错的建议,强行削藩,引起吴王刘濞的不满,刘濞一串联,七王之乱爆发。

危难时刻,周亚夫上位,领兵而去,三个月平定七王之乱,因此深受景帝器重,加封太尉、丞相。

那么位极人臣的周亚夫如何与汉景帝反目成仇呢?

一、周亚夫有领兵之才,无做官之智。为官之道,重在妥协和退让。国法要遵守,民意要尊重,但是不可太固执。想一下戊戌变法,维新人士就是因为没有政治谋略,不懂官场之道,毫无妥协和退让才招致朝廷重臣和慈禧反对而失败。

在窦太后请景帝册封王皇后的哥哥王信为候一事上,景帝一方面母命难违,一方面自己又不愿意封王信为候。于是就把这个难题推给了周亚夫。景帝对窦太后说:“这事我要找周亚夫商量。”——准备甩锅。

对周亚夫而言,完全可以赞同这件事情,只不过要打一下折扣,不封正候,封他个片候,一来是历练,而来又可以照顾到窦太后的面子。可人家周亚夫来了句啥?搬出当年刘邦的话“非刘氏者,无军功而王,天下共诛之!”这下可好,没得商量。就这一句话,得罪了窦太后、王皇后、王信这一批外戚势力。

王信封侯,对自己有害处吗?没有。那有好处吗?有。赞成王信封侯这件事,一方面让景帝有了孝子的美名;而又得到了窦太后、王皇后、王信等外戚势力的支持,日后必有用处。

二、不善于揣摩圣意。匈奴徐卢五部来降,既然来了,就要给人家个甜枣吃,景帝打断封侯,周亚夫又是一口回绝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官越大,危害越大,不可封侯。景帝很是不爽。

在这一点上,周亚夫应该学学和珅、学学明朝的严世藩,善于揣摩圣意,关键时刻能够自保。当然,真要学也学不到。

三、擅自干预太子存废。太子存废这种事本就是烫手山芋,就像下堵注,搞不好会两边不讨好。景帝想废太子刘荣,改立别人。周亚夫搬出了祖宗法度,坚持立长不立幼,不知圣意。

做为一员武将,手握重兵,有参与太子存废之事,意欲何为?岳飞是怎么死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赵构不能生育而岳飞一个劲儿的进言要求早立太子。武将干政,是皇家之大忌。

四、景帝心胸狭隘,遇事不够圆滑。这一点上,景帝比刘邦差远了。

于是,君臣摊牌了。景帝请周亚夫吃饭,14岁的儿子刘彻作陪。景帝给周亚夫上了一大块红烧肉,但是没有筷子。周亚夫一看,丫的,后厨这么不周到,竟然没上筷子!转头就喊“拿筷子来!”

景帝却说:“此不足君乎,汝不满乎!”言外之意是:我给了你如此的荣华富贵,你还不满足吗?周亚夫说到:“如此大的一块肉,没有筷子,怎么吃的下去?”这也是实话,本没有错。但是接下来,周亚夫起身甩袖而去——不吃了。

这下可好,直接甩脸子!景帝受不了了,指着他的背影说:“此怏怏者非少主臣也!”

可以注意到一个细节,宴会上还有幼子刘彻。景帝把刘彻和周亚夫弄到一块吃个饭,目的就是再观察一下周亚夫,看看有没有给儿子辅政的可能。

经过这一顿饭,景帝知道了,周亚夫“非少主臣”,自然会想到刘彻登基之后能不能压制住周亚夫,如果不能,该怎么办?所以说,周亚夫必除。

这顿饭没吃好,周亚夫死在了这顿饭上。不几年之后,周亚夫的儿子买了几百套盔甲准备给老爹殉葬用,结果被人告发谋反。周亚夫百口难辩,这些铠甲只做殉葬用,断无谋反之心。廷尉告诉他“你活着不早饭,到了地下难免会造反!”

呜呼!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周亚夫狱中绝食,吐血而亡。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