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被史学家定义为“贫穷的、天主教的、内陆的不列颠——领土被敌人而非海洋包围”;它以“只要我们活着,国家不会灭亡”警醒鞭策国民勿忘历史;它在中世纪“百年辉煌”500年后以加入欧盟为契机迎来新的“甜蜜机遇”。
波兰共和国,面积31.2万平方公里,人口近3794万(2016)。
全境地势平坦,呈南高北低、中部下凹状,国土的75%在海拔200米以下,地理上属波德平原,仅3%的地区海拔在500米以上。这里河湖密布,河流均属波罗的海流域,9300个湖泊占全国面积的1%稍多。波兰属海洋性向大陆性气候过渡的温带阔叶林气候,春、秋气候宜人,夏季凉爽,冬季寒冷潮湿。
波兰拥有较丰富的矿产资源,以煤、硫磺、铜、银等闻名,波兰是全球最大的琥珀加工和集散地、国际琥珀总部和年度展会所在地。波兰硬煤储量约459亿吨,褐煤139亿吨,分别可供开采150年和30多年,油气等不能自给。
波兰是世界上族裔同质性最强的国家之一,宗教信仰亦然。波兰人占人口总数的98%,波兰语为官方语言,属印欧语系的西斯拉夫分支,用拉丁字母书写。居民的95%信奉天主教。全国人口城乡之比为60.2%:39.8%。海外波裔人超过1300万,其中美国850万。
学者以乡村教堂作为波兰的文化象征,进而指出“波兰所走道路主要受到其农民根基、异族统治历史和天主教三个因素的影响,三者决定了波兰人民对自己的认识,决定了波兰人的行为方式和习俗”。
学者由此断言:教堂是波兰人的避风港、精神家园,波兰人的意思就是天主教徒,天主教和波兰特征在一定程度是等同的。该国一直保持小村镇为基础的传统社会结构,农民构成了最基本、最主要的社会力量。
波兰从公元966年接受天主教为国教,它在波兰历史和社会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在国家沦陷民族存亡的生死关头,教会起着维系统一、警醒人民时刻不忘波兰人责任和义务的重要作用。波兰人笃信天主教千年不渝,乡村教堂遍布全国各地,并且均坐落于村镇的中心或山丘显眼处。据称波兰所有重大节日都是宗教节日,波兰人一般纪念庆祝自己的“取名日”而“忽略”生日,取名日实为同名圣徒纪念日。
波兰人老实、冷漠、多疑,与世无争;自由奔放,热衷走南闯北,追求新奇;重视创新,恪守纪律,谦卑而自抑;喜欢安静、平和,有时不乏浪漫之情;性格中不无倔强,甚至顽固;他们为自由不怕流血,却害怕为创业而流汗……
公元966年是波兰历史的“元年”,皮亚斯特王朝大公带领臣民皈依基督教。1320年,皮亚斯特王朝统一波兰,国王在克拉克夫加冕。1386年,波兰王国与立陶宛大公国联合形成雅盖洛王朝的大波兰。公元1500年,大波兰统辖110万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多民族、多信仰居民750万人,成就“百年辉煌”。1569年7月,波兰—立陶宛联邦诞生,首都从克拉科夫迁至华沙,史称第一共和国,它一直延续到1795年波兰亡国。
1772、1773、1795年,波兰被沙俄、普鲁士和奥地利三次瓜分殆尽,它从欧洲地图上消失了123年。1806年,东布罗夫斯基率军解放奥地利占领的波兰土地。1830、1848、1863年,波兰先后爆发大规模反抗俄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武装起义。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盛赞波兰民族为“欧洲不死的勇士”、“波兰人和革命者是同义词”、“一直以全世界革命战士的身份进行战争的民族”,称波兰为“东欧民主策源地”。
1918年10月,第二共和国诞生,民族解放和统一事业的领袖毕苏斯基执掌国家。20世纪30年代后期,地缘政治中脆弱的波兰面临纳粹德国和红色苏联的双重挤压,1939年9月,波兰成为二战全面爆发最先“罹难者”。
战后,波兰成为社会主义阵营中的一员。1989年,团结工会大选获胜,开启市场经济进程。
作为“新欧洲”的领军者,波兰融欧、反俄、亲美坚定不移。1999年,它是北约东扩的首批成员之一,2004年加入欧盟至今,经济保持近4%的年均增长速度,还躲过2008年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成为欧洲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在自由和竞争力经济体排名中地位稳步攀升。2016年波兰实现GDP4695亿美元,贫困率为17%,预期寿命78.2岁。它是申根公约国,不在欧元区内。
波兰在经济和文化上靠近“母亲欧洲”,在安全与外交方面倒向“父亲美国”,接受反导系统和美军基地......欧洲舆论认为,作为曾被德国和俄国控制几个世纪的国家,“历史特点”是一种让西欧国家费解的强烈情绪,它是波兰在大西洋两岸彼此疏远之际依赖美国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