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元1590年,丰臣秀吉用武力统一了日本列岛,并在两年后的1592年4月挥兵侵入朝鲜,日军登陆后一路攻城拔寨,势如破竹。应朝鲜国王的请求,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派明军于7月陆续入朝抗倭,并于次年(1593年)1月取得了平壤战役的重大胜利。有人说,万历帝在位期间,明朝的各项综合实力早已大不如前,其军队的战斗力也在走下坡路,虽已不复往日之威,但仍是东亚一支最令人敬畏的强大武装力量。因此,有学者评价说日本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发动了一场错误的战争”。

日本权臣丰臣秀吉是个雄才大略加野心勃勃之人,他妄图侵略朝鲜半岛、再以此为跳板入侵明王朝的图谋由来已久。日本列岛最大的封建主织田信长死后,其部下丰臣秀吉成了日本最具权势的关白(摄政)太政大臣,他率军东征西讨,南攻北伐,终于逐次荡平群雄,于1590年完成了日本全国的统一。

丰田秀吉最大的人生理想是征服大明,他曾向织田信长建议“席卷明朝四百余州,以为皇国之版图”。在统一日本的战争期间,他饱经战火的熏陶与磨砺,随着内战的结束,他的野心也在不断膨胀,同时,也为了平息或转移日本国内各大小封建领主对土地分配不均的不满,似乎还有用武力敲开中国门户与明朝进行商业贸易的图谋,他于万历二十年(1592)四月,调集陆军16万,水军(海军)一万直扑朝鲜半岛。

战争初期,渡海而来的日军攻势犀利,朝鲜军猝不及防、丧师失地、节节败退,不到两个月,朝鲜国土大部分已经沦陷。此前,朝鲜曾经两次派使者赶赴北京向明神宗报告日本欲侵朝、侵明的企图,明神宗根本没当回事,不但没有做出任何实质性的防御准备,甚至没有一句督促藩属国朝鲜整饬武备、警戒日军动向的叮嘱。

或许,明神宗自信过度,在这位自诩为天朝上邦尊贵帝王的眼里,日本只是个小小的蕞尔岛夷,他若胆敢进犯天朝,岂不是以卵击石、自取灭亡?

于是,当日军浩浩荡荡向朝鲜半岛开进时,不但大明歌舞升平,明神宗依旧醉生梦死,就连其小弟朝鲜也未感觉到危险即将降临,其朝野仍是一派太平无事的和谐景象。缺乏防范意识,忘战必危,自然不会采取任何有效的军事防御部署,当日军如“神兵天降”,朝军仍懵里懵懂,在其宗主国大明的庇护下,“两百年不知战事” 的朝军一触即溃、大败亏输自然是不难预料之事。

日军在朝鲜半岛上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地,眼看大半个朝鲜就要失陷,朝鲜国王急吼吼派使臣赶赴北京求救。小弟遭难,引发明廷震动,万历帝总算是重视起来,他在第一时间召集大臣商议:出兵增援还是坐视不管。

朝臣们立即分为完全对立的两个阵营——一派以兵部尚书石星为代表,主张派兵援朝。另一派以兵科给事中许弘纲为代表,坚决反对出兵救朝。两派唇枪舌剑,相持不下,似乎都有道理。明神宗也犹豫起来,事情拖了两个多月,迟迟无法定夺。日军可不管那么多,他们从南至北所向披靡,迭克名城,朝鲜战事日益恶化,前来求救的使者往来穿梭,再拖下去恐怕整个半岛都要成日本的禁脔。在兵部尚书石星等人的坚持下,明神宗总算领悟到唇亡齿寒的道理,采取了一些象征性的救援措施。到这年7月,见事迟缓的万历帝终于决心出兵援朝,但规模极其有限,可以看得出他下的决心并不大。

史载,明明知道日军是空国来犯,明廷只派了一位级别不高的武官率两千人马赶往平壤设防,随后,再派三千将士渡过鸭绿江驰援。

日军登岛后进展顺利,连连得手,士气正盛,明朝这区区数千人马哪里是其对手,很快便遭到挫败。明军失利的消息传回帝都,明廷再次震动,气氛颇为紧张。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绝大多数朝臣迫于不利形势,被逼达成了出兵援朝的共识。万历帝命宋应昌为经略,抽调在宁夏率部平叛的辽东名将李如松为提督,率水陆大军4万3千人入朝作战。

经过一段时间准备,到12月,明军主力雄赳赳气、昂昂渡过鸭绿江,声势浩大地开赴平壤参战。

日军早在4月14日就已在釜山登陆,随后横扫朝军如卷席,从南往北攻伐,一路势如破竹,朝鲜已危在旦夕,而犯有“拖延症”的明神宗到7月才做出反应,派少许军队入朝救援,足足拖了3个月。兵贵神速,碰到一个慢性子的皇帝,你只能抓狂。到12月,骁将李如松率大军东征,那么距日军捣入朝鲜已经过去了8个月之久。万历帝反应如此迟缓,决策如此艰难??让人为之咋舌。

好在李如松不愧是身经百战的宿将,入朝明军不负众望,战斗力与战斗意志亦可圈可点,总算为万历帝挽回了面子。

史载,1593年1月7日,经过周密部署与精心策划,明军相继抵达平壤,与日军精锐万人遭遇,两军随即展开激战。翻阅明史,没见到明军身穿朝军号衣入朝参战的记载,也没见明军脱去朝军战服露出明式衣甲后日军被吓破胆的描述。假如明军身穿朝军战服是为了迷惑日军,掩饰其战略意图的话,那么,战斗打响后,他们褪去朝军装束露出明军衣甲也是一种自信的炫耀,恐怕有震慑敌军,壮我声威的意思吧?日军为何见到明军衣甲会魂飞魄散?因没有见到过相关记载, 在此斗胆揣测一下:毕竟彼时的明军是一支装备精良、极富实战经验、实力不容小觑的强大存在,其战斗力绝非朝军可比,所以日军才会吓破胆吧?

经过惨烈血战,明、朝联军歼灭日军万余人,俘虏、溃逃者无数,重新夺回了平壤,从根本上扭转了一度不利的朝鲜战局。随后,明军乘势进击,并联合朝军发起大反攻,在两国军民的共同努力下,朝鲜国土大部分被收复。得知李如松入朝后大获全胜,万历帝欣喜若狂,勉励他率军继续奋战。

彼时的明军,普遍列装了火绳枪和购自西洋的“红夷大炮” ,其装备比日军强不少,加上指挥官李如松久历战阵,指挥得当,所以取得了平壤战役的胜利。但是2月17日,李如松轻敌冒进,在王京附近的碧蹄馆(驿站)遭日军伏击,死伤惨重(明朝说损失三千,日军说歼灭上万,朝鲜史料记载是役明军投入战斗的兵力只有四千,综合比较,明史记载的伤亡数字大约可信)。尽管明军遭遇挫折,但主力尚存,且很快得到了补充,因此士气并未受到太大的影响。相反,日军久战疲惫,虽取得碧蹄馆小胜,但补给不便,水土不服,又遭到朝鲜义军的不断袭扰,其屯粮之处又被李如松派奇兵纵火焚烧而陷入困境。只可惜明军不明虚实,不敢立刻发动大规模进攻,白白丧失了千载难逢的战机。


之后,日本和明朝打打停停,万历帝在主和派的影响下,竟开始与日方和谈。这一谈就谈了4年。1593年5月,日本答应明朝,将盘踞半岛上的日军全部退缩到南部的釜山一带,万历再一次发生战略误判,下令数万明军精锐全部退回国内,只留1万人驻守。然而,丰臣秀吉却不断利用和谈时间补充兵力,运送大批作战物资入朝,积极筹备与明军再次争夺朝鲜...... 1597年正月,明军第二次入朝,这一次战争动用兵力远超第一次,比头次援朝打得更艰难也更惨烈 。1598年8月,丰臣秀吉病死.消息传到前线,日军士气大挫,阵脚大乱 。11月,日军大规模从海上撤退,明军联合朝军乘势追击,鸣梁海战爆发,日军无心恋战,明、朝军队斩获颇多......



【插图源自网络】

【写作不易 严禁搬运】

最佳贡献者
2

感谢邀请


平壤之战指的是万历朝鲜之役中于1592年至1593年发生在平壤附近的4次战斗。题主所指的是第4次夺城战。



1592年4月,日本太阁丰臣秀吉以朝鲜拒绝配合攻明为由,正式发动对朝战争。

釜山镇殉节图(描绘日军登陆釜山的朝鲜画卷?原作成于1709年,重绘于1760年)

王京汉阳被日军攻陷之后,日军于五月十八发起临津江之战,并于六月初一乘胜突袭了松都(今开城)。偏安于平壤的朝鲜朝廷处于一片恐慌之中。朝鲜宣祖率大臣逃离平壤,前往义州,留下金命元、尹斗寿守城。另一方面,宣祖派人向明朝求救。


平壤战役的各次战斗

第一战:朝鲜军败

六月十三,小西行长率日军兵临平壤城下。尹斗寿、金命元、李元翼突袭日军,但战败,只得捣毁并撤离了平壤。翌日,日军进入平壤城。

与此同时,明朝的万历帝得知朝鲜遭受日本的入侵,决定派兵协助朝鲜抗击日军。为了能够迅速支援朝鲜,辽东巡抚郝杰拨出辽东士兵5000人,以辽阳副总兵祖承训为主将,前往朝鲜支援。当祖承训得知平壤被日军攻陷之后,便率军南下,准备协助朝鲜收复平壤。


第二战:明军败

七月十七日,祖承训率明军到达平壤城下,攻打平壤城。金命元得知明军的到来,也率军相助。明军骑兵作战英勇,攻入了平壤城。日军将狙击手埋伏在平壤城各处,明军骑兵进入平壤,便在街道上遭遇日军火绳枪的袭击,最终几乎全军覆没。祖承训等隻身逃回,这场战斗的战败震惊了明朝朝廷,明廷决定派遣大军支援朝鲜。


第三战:朝鲜军再败

虽然明军战败,但此时日军的补给线太长;在加上李舜臣、李亿祺、元均等率朝鲜水军不断攻击沿岸的日军,日军的补给出现不足,朝鲜决定趁此机会再度夺回平壤。八月初一,李镒、金景瑞、李元翼纠集各地朝鲜兵共四万人,对平壤城发起进攻。但被小西行长击退。


第四战:明朝联军胜(朝鲜军起到的作用并不大)

十月廿六日,明朝派李如松率四万三千名援军进入朝鲜,试图突袭平壤。另一方面,明廷派遣沉惟敬前往平壤,与小西行长谈判,希望拖延时间。翌年正月初五,明军到达平壤城下。对于明兵的突然到来,小西行长措手不及。

初七日,李如松对平壤发起全面进攻。命吴惟忠、查大受率部攻打平壤城北的牡丹峰要塞;杨元、张世爵进攻西面的七星门;李如柏、李芳春则攻普通门。祖承训、骆尚志之部假扮朝鲜军,随朝鲜将领李镒、金应瑞攻打城南的芦门。唯独靠近大同江的城东不攻。

由于日军轻视进攻南城门的朝鲜军,祖承训则先以朝鲜军打头阵,然后率部卸装而进,露明盔甲。

日军大惊(但没有吓破胆),急忙分兵增援南门,但明军已经攻上了城楼。

明兵相继攻破了城西、城南和城北,攻打牡丹峰的明军也在由休静和尚率领的僧兵的帮助下夺取了这座要塞。日军向东退却时,早已布置好的明兵大炮一起攻击,日军死伤惨重。


尾声:平壤之战震惊了日本,李如松乘胜南下,试图夺回汉城,最终明兵与日军在碧蹄馆遭遇,引发了碧蹄馆之战。



【关注历史,我是夜未央】

3

万历年间的援朝战争,可以说是打出了我大国风采,也是明朝最为风光的一次战争,作为宗主国的明朝,通过帮助朝鲜击退日本,让日本侵略世界的幻想,迟迟推后了三百年的时间才敢显露。

那么题目中所说的平壤战役是什么情况,又在整个援朝战争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还有就是,为什么脱掉朝鲜装束的明军能让日军吓破胆呢?下面请听小太阳一一道来。

丰臣秀吉发动战争

1592年,平定了日本内乱的丰臣秀吉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以及给因为分封不满的武士们一个交代,打算远征世界,获取更多的资源和土地,在3月份组建九个军团共计14万人发起战争。

他看准了朝鲜当时李氏家族刚刚当家,但是羽翼未丰,朝鲜内部十分混乱的局势,以朝鲜不愿借道让日本攻打明朝为由发起了对朝鲜的战争,当时日军在釜山登登陆,仅仅两个月就攻克并占领平壤。

朝鲜求救

之后朝鲜国王来到明朝交界处,派出多批使臣前往大明,希望通过劝说明朝皇帝以及各个大臣,让明朝发兵支援朝鲜,最开始的皇帝和大臣们讨论认为是朝鲜和日本合谋想要攻打明朝,所以并不出兵。

后来朝鲜国王言辞诚恳并且愿意彻底依附明朝,明朝这才派兵,但是也并不是上来就把日本打败了,仅以平壤为例,明朝就和日本打了两次,双方各有胜负。

平壤第一战

当时在朝鲜使臣的多次请求下,明朝派辽宁副总兵祖承训率领5000骑兵渡过鸭绿江(为什么只派遣5000士兵呢,因为开始的时候平壤城内只有1000多人驻守),但是到了之后才发现,日本又多次派兵增援使得平壤城内的驻守日军达到了一万多人。

因为兵力差距悬殊,明朝还是攻城的一方,导致祖承训一日之内大败退到大定江,之后渡过鸭绿江回到明朝辽东境内。

回国之后的祖承训总结了一下失败的原因,认为有粮草不够;对敌兵力预估错误;指挥权不专一以及朝鲜士兵临阵脱逃等原因。

平壤第二战

^平壤战役

有了第一次失败的教训后,明军开始有战略性的组织兵力,而且对于进攻的时间和策略都有了充分的准备。

第一次平壤战役因为兵力不够,再加上朝鲜官员的催促,出兵到达朝鲜仅仅一个月就开始攻打平壤,导致大败,但是第二次就不同了,是在万历二十年就开始驻守辽东,过了大半年才开始进攻。

本次攻打平壤的兵力也十分充足,前后共集结了3.52万人,步兵,骑兵,炮兵等各个兵种应有尽有;而日本只有小西行长率领的日本第一军团共计1.5万人驻守平壤城。

^虎蹲炮,能射出百枚铅弹

武器装备上,当时日军只有刀,火绳枪以及弓箭等武器,而明军不光带来了冷兵器轻火器等,还带来了几百门火炮,弗朗机炮;虎蹲炮;灭虏炮等等。

明军在开始攻打的时候,采取四面围城的战略,东南北三方是明朝的军队,西方虽然也是明朝部队,但是却佯装朝鲜军队进行进攻。

日军“吓破胆”

日军在抵御进攻的时候,也会观察敌军动向,发现只有西面进攻的是朝鲜军队,因为之前攻打朝鲜的时候,朝鲜军队溃不成军,所以日军对于他们十分的轻视,当是当明军脱下身上朝鲜军的伪装之后,日军才发现上当了,四面攻击的都是明朝部队。
至于题目中说的吓破胆,可能是因为日军本来还认为就算打不过,还可以从西面突围逃跑,但是发现四周都是明军后,觉得后路没有了才会害怕吧。

二次战争大捷

当时战争情况十分复杂,明军虽然已经围城,但是后方还是有其他的日本军队在增援的路上,而城中的小西行长还拼死抵抗,很难攻下城池,但如果再不成功,很有可能被敌人来个反包围,所以负责人李如松让日本战俘写信给小西行长弃城投降。

小西行长回信要求李如松撤去包围,让他们出城,李如松明面上撤去包围,暗地里在日军后退的路上设下埋伏,在日军逃跑的路上伏击,成功让日本第一军团丢盔弃甲,大败而逃。

通过平壤战役的胜利,重创日军第一军团,收复了平壤让日军撤退到汉城,而且朝鲜的半壁江山因为这次战争也快速收回,彻底击碎了日本想要征服朝鲜之后再攻打明朝的幻想。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平壤战役,打出了明朝的威严,也让东南亚的和平时代延长了三百年。

关注小太阳,每天都有新鲜的历史知识双手奉上哦。

4

万历时期的援朝战争,被称为“万历三大征”之一。是明朝的属国朝鲜遭受日本侵略后向宗主国求救的一场战争,战争成功击溃了日军,使得日军三百多年不敢窥视中原。

日军统帅丰臣秀吉此时刚刚统一日本,志得意满,自认为天下无敌,就想开始海外扩张,他的第一个目标就是临近的朝鲜(话说每次日本对外扩张朝鲜都是第一个躺枪)。朝鲜丢城失地,狼狈不堪,于是急忙向大明求救。

明朝出于保护小弟的目的,以及痛恨倭寇的心情出兵援助朝鲜。战争一开始极为不顺,明朝仅仅派了李如松3000人出兵,结果很难与日本的十万大军抗衡,紧接着大明不断向朝鲜增兵,总共累计出动了四万兵马。

当明军扮成朝鲜军队到达平壤城下脱下军装亮出明军铠甲的时候,日军惊呆了。其一,他们没想到明朝动了真格,也自知全面战争不是明朝的对手。其二明军火器先进,武士道精神在火器面前只能无谓中枪。其三,明朝平定东南倭寇不久,戚家军主力尚在,日军闻“戚”胆寒。其四,中国人当时高大威猛,日军个头矮小,单兵作战不占任何优势。

经过平壤城下的攻坚围剿,日军被斩首一千多人,日军主将狼狈撤出平壤,节节败退,明军一路收复失地,最终将日军彻底赶出了朝鲜。

经过此次战争,朝鲜对大明的崇拜可谓到达了极致,即使后来大明灭亡,朝鲜仍以大明传人自居,崇祯年号一直使用到清末就足以证明。

我是亮仔,欢迎大家讨论留言,如果认为我说得还有些道理,烦请动动小手,点波关注不迷路。

5

李如松利用和谈袭击平壤日军是有 并无日本被明军吓破胆的事实

万历朝鲜战争中的平壤之战有两次,明军一胜一负。第一次平壤战争是祖承训指挥,第二次平壤战争是李如松指挥。

埋伏平壤城内的日军用以狙击明军骑兵的鸟铳(火绳枪)

第一次平壤战争

7月17日,辽东巡抚郝杰在朝鲜使臣李德磬的屡次要求下,派遣副总兵祖承训率领5000骑兵渡过鸭绿江,进攻平壤。原本平壤城内的小西行长只有1000人,后来因为北上的黑田长政、大友义统、立花宗茂等陆续增援,致使日军人数达到1万人。最后祖承训被击败,一日之内败退大定江,渡过鸭绿江,回到辽东境内。

祖承训在事后总结认为战败的原因有:

1、在朝鲜粮草不继的情况下,朝鲜过于着急要求收复土地,匆忙出兵;

2、朝鲜关于日军情报不准——平壤日军并非1000人,而是上万人——实际情报是准确的,之后日军也北上增援。

3、指挥权不专,朝鲜一直想要用朝鲜将领指挥,并且要求明军在天气不利时出兵;

4、明军无法信任朝鲜军:跟随明军攻打平壤的500朝鲜军,一交战就有400人最先逃跑,剩下100人和日军交谈;同时明军士兵多被弓箭射杀,但日军只有火枪和日本刀,并无弓箭——只能是被使用弓箭的朝鲜军所杀。

第二次平壤战争

和第一次平壤之战相比,第二次平壤战争准备时间很冲锋:第一次平壤之战名将是6月15日开始渡过鸭绿江,一个月后,7月17日就进攻平壤;第二次平壤之战,是从8月开始调兵驻守辽东,半年之后,万历21年正月5日进攻平壤。

在人数上,明军是4.3或4.8万人,主要构成如下:辽东精骑1万;宣府、大同各选精骑8千;蓟镇、保定各选精锐步兵5千及名将沈有容;江浙步兵3千;四川副总兵刘铤率川军5千。

日军只有小西行长的1.5万人。

在武器上,和第一次平壤战争只有骑兵不同,这次明军携带几百门佛朗机炮、虎蹲炮、灭虏炮等火炮。

在策略上,李如松采用的是偷袭策略:明朝派去和日军谈判的沈惟敬在12月底同意了小西行长的以大定江为界的要求,李如松就以派人前去册封为由出军。

就在小西行长还在美滋滋的准备受封时,明军出现在平壤,才知道明军是攻打平壤而非册封。

李如松攻打平壤城部署如下:

1、吴惟忠率领步兵在先、查大受率领骑兵在后,攻打北部要塞牡丹峰;

2、中军杨元、右军张世爵进攻城西七星门;

3、李如柏、李芳春进攻城西普通门;

4、骆尚志、朝鲜将领李隘、金应瑞、祖承训等装扮为朝鲜军以麻痹日军,进攻城南芦门——这就是题主所说吓破日军胆、假装朝鲜军的明军——吓破胆至于吗,目的只是不让日军知道是明军而已;

5、李如松督阵。

最先攻破平壤城门的,就是日军忽视的假装朝鲜军,得以趁日军防守薄弱最先攻破城南的芦门,然后才是含谈门、普通门、七星门、牡丹峰等。

此战,明军的战损是:战死796人,受伤1492人(《叙恢复平壤开城战功疏》);日军的战损是:小西行长战死11300人,仅存6000多人(《日本战史》)。

综述

万历朝鲜战争中的平壤战争,第一次之所以之败是在于没有准确了解敌情、缺乏粮饷下意图快速反攻而导致的;第二次之所以胜利就在于半年时间准备充分、利用对方意图得到册封心理而突袭未作准备的日军(正月5日到达平壤,7日进攻,2天时间日军根本来不及做准备)。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
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6

在1592年,明军第一次以副总兵祖承训3000辽东明军攻打平壤的时候,虽然遭到700日军火绳枪手伏击,损失300多人失败。

但是日军小西行长军团长还是说:“谁说明军很弱小(你们朝鲜人欺骗我们说明军不能打)?他们非常能打!今天他们虽然败归,但那是胜负在天,命中注定的事情,其实他们很难抵挡!”

实际上,也说明,日军对辽东明军的强悍战斗力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虽然,石田三成、增田长盛、大谷吉继三奉行和小西行长都劝阻丰臣秀吉,想要打败明朝是不现实的。但是,抱着侥幸心理,丰臣秀吉还是想继续冒险。

但是第2次平壤战役,李如松亲自出战,明军辽东边军,戚家军等等精锐尽出。本来,日本很轻视半岛军队的战斗力,而明军祖承训等部队在盔甲外面都套上了朝鲜军队的服装,日军根本没有把他们放在眼里。

也就没有投入主力防御,但是突然间,上百门虎蹲炮、大将军炮、佛郎机炮一起开火。攻势猛烈,远超日军想象,本来是极度轻视,突然就变成了排炮轰击,日军顿时发生了极大的恐慌。

朝鲜史载:“战云蔽日,血光冲天,天朝军队前者伏而后者至矣,累尸而上,未见有歇。”日军完全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明军无论将,还是兵都很勇敢,蓟镇游击吴惟忠左臂被炸断,胸口多处负伤,依然挥刀冲锋。

主将李如松更是2次负伤,2次重新站起来指挥战斗。李如松在战后致朝廷的战报中称:“斩获倭级一千五百有余,烧死六千有余,出城外落水淹死五千有余。”战后, 明军乘胜追击,一气收复开城及平安、黄海、京畿、江源四道,倭寇退守王京。

7

哪里有吓破胆一说

1592年到1593年,万历朝鲜之役打响,在平壤就发生了四次城市争夺战,当时日本太阁丰臣秀吉以朝鲜拒绝配合攻明为由,正式发动对朝战争。当时的汉阳很快被日军攻陷,并且一直打到如今的开城,偏安于平壤的朝鲜朝廷处于一片恐慌之中,不得不率大臣逃离平壤,向明朝求救。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国家之间的热武器运动战。平壤战役打的很艰难,在小西行长率领日军兵临平壤城下之时,朝鲜守军毫无还手之力。



当时明朝的万历皇帝得知朝鲜遭受日本入侵,决定派并协助朝鲜抗击日军。军队的调集主要是从辽东征集的。 当时的祖成训在得知平壤被日军攻陷之后,便率军南下,准备协助朝鲜收复平壤。日军军力自知不敌,便埋伏在平壤城各处。大明军攻破平壤,在街道上与明军巷战,最终明朝火枪部队全军覆没。当时祖成训逃回这场战斗的失败,也震惊了当时的万历皇帝。为此决定派出大军支援朝鲜。



这一场战争,与其说是明朝军力不敌,不如说是明朝疏忽大意。在明朝重新组织部队的时间内,朝鲜军队再一次被日军击败,但是朝鲜海军在海洋补给线上给日军骚扰起到一定的作用。日本补给线过长,并无法保持补给线的完全畅通。也牵制了日军的进一步进攻,但是对平壤的反攻,却被小西行长击退。几个月之后,明朝派将领李如松率43000名明朝军队赶赴朝鲜,试图突袭平壤。另一方面,与小西行长谈判拖延时间。结果日军措手不及,李如松发动全面进攻,平壤城被明军收复。



其实丰臣秀吉所发动的这一场战争,自始至终,丰臣秀吉也没有亲临前线,而是委任小西行长作为前线总指挥。其实日本并没有害怕明军相反,日本自认为应该统一东亚。在这场战争前的100多年中,来自日本各岛的武士在中国沿海大肆侵犯。在日本人看来,这些武士都是国内政治斗争失败的武士,到了中国的东南沿海,凭借武力烧杀抢掠,这也给中国以巨大的杀伤力。当这一事件在日本国内大肆吹嘘开来以后,日本开始轻视这个曾经的宗主国。



丰臣秀吉所发动的这场战争,自始至终他都认为明军不可怕,反而可以战胜,当然日本的估计是错误的,其实作为前线总指挥的小西行长更有发言权。两国国力尚无法相比,但是在军队素养上并没有太大差距。这也是为何日本在侵略战争失败之后,并没有元气大伤的原因,其实这场战争表面上胜利的是朝鲜和明朝,但就历史的发展而言,胜利者当属日本,当然,从短期来看,日本国内因为这一次侵略战争的失败,导致丰臣秀吉政权的倒台。



但实际上,丰臣秀吉的倒台与丰臣秀吉的死亡与这场侵略战争并没有直接关联,依然是日本国内各种大名势力之间的权力争夺。若论失败,只能是说丰臣秀吉偷鸡不成蚀把米。对于日本整个国家而言,这一场侵略战争并没有造成什么实质性的影响,反而加快了日本统一的脚步,德川幕府建立。朝鲜无论如何都是这场战役当中伤亡和损失最大的一方。甚至到后来后金崛起,朝鲜也一直无法对其进行有效抵抗。更不用说能为明朝处理货有所帮助。



对于明朝而言,其实这场战争也没有太多实质性的影响,除了在财政方面动用了本不属于自己的成本。后金军队也学到了一些东西毕竟这场战争在东北亚有着极强的影响力。 说是万历三大征,实际上抗日援朝的这场万历战争所动用的军队和中央政府对于这场战斗的重视都远远比不上其他两场战斗。万历皇帝自始至终认为这是一场低烈度的边境战争。但不可否认的是,明朝政府到中后期所暴露出来的短板,以及军队调用所暴露出来的颓势尽显无遗。虽然表面上赢得了战争。

8

这个说法有点意淫,日军可能吓一跳,但不可以吓破胆。而且明朝援朝抗倭战争打得并不顺利,但结局完满。

开局不利

先头部队是由辽东副总兵祖承训率领的五千精兵,都是东北汉子,个个长得高大孔武,骑着高头大马,突然出现在平均身高一米五几的小日本身边,那肯定会吓一跳,这是好事,也是坏事,好的是长了明军的士气,坏的是增长了明军傲气。

祖承训去之前就没把小倭寇放在眼里,认为小个子拿把破鸟铳成不了大事,明朝天兵一到,吓也吓个半死,一定会杀他个片甲不留。

祖承训得到情报,平壤日本守军大都调往京城,平壤城空虚,觉得机不可失,认为倭寇小脑袋没有什么计谋,于是想都没想率军冲向平壤城,很轻易地攻破城门,杀入城中,与日军展开巷战。明军先头部队以骑兵为主,如果在开阔地打仗日军不是对手,但是打起巷战明军施展不开,吃大亏了,战马跑不起来,日军打的是麻雀战,不与明军正面接触,而是利用城中的建筑物作为掩护,居高临下向明军放冷枪冷箭,明枪易躲暗箭难防,5000明军精锐被700多日军打得摸不着北。

明军派李如松增兵

首战失利后,明将李如松率4万多大军亲征朝鲜,双方再次在平壤展开攻防战。当年火器已经相当发达,日军用的是鸟枪,射程远,在明朝算是现代化武器了。但明军有攻城利器大炮,威力无比。

日军抵挡不住明、朝联军猛烈进攻,平壤城被攻克。日军败逃朝鲜都城。

丰臣秀吉病死为战争画句号

之后的战斗明军并不顺利,碧蹄馆战役、南原城战役、岛山战役等都损失不小,后来明、朝联军稳住阵脚后,双方互有胜负,呈胶着状态。

战争的转机是日本一代枭雄丰臣秀吉忽然病死,日军开始撤军。大明朝海军发威,发动露梁海战,消灭日军上万,打得倭寇200年才恢复元气,为万历抗倭援朝战争画上了完满的句号。

9

万历朝鲜之役,明军参战的主力是辽东铁骑,当时世界最强的陆军部队,戚家军属于剿匪部队,跟辽东铁骑不一个凳次,辽东铁骑人数始终保持在三千,精悍骑兵搭配机动炮兵,骑兵装备的是三眼铳、弓箭、马刀,已经是脱离肉搏近战,打蒙古骑兵都是吊打。那时的日军没骑兵,将领骑的马跟狗似的,平均身高不到一米五的步兵,面对人高马大的精悍骑兵,后者还是远程攻击闪电战,场面相当于国足踢德国队。

万历皇帝哪么昏,打丰臣秀吉轻飘飘,关键是保证了辽东铁骑的后勤补给,建州女真造反,辽东铁骑轻松将其灭了,抓了努尔哈赤到兵营当奴隶。大明从根上说忘于了东林党,神宗后期东林党势力抬头,削减了对江南富商的税率,断了辽东铁骑军饷,导致辽东铁骑成色下降,后金乘机崛起。天启皇帝继位,魏忠贤干掉了东林党,用从江南富商身上刮来的钱,建了关宁铁骑,本来能灭了后金,可惜崇祯上台,全面重用东林党,杀了袁崇焕,又给了后金机会,等崇祯上吊自杀,东林党带头投降了满清。

10

这场战争在朝鲜在日本之间被非常重视,但在当时的万历时期不是太被重视,因为这场战争是朝鲜国王请求明万历皇帝帮助,所以帮住,朝鲜小弟保家卫国,朝鲜当时在二个月内国土面积几乎丢了进八成,日本当时在丰臣秀吉的带领下率14万大军征朝,

明朝万历皇帝也派4万大军其中还有戚家军,援助朝鲜,之所以日军当时被吓破胆我想应该有些二点

第一就是日本没有想到明朝万历皇帝会率大军援朝,出乎了日本丰臣秀吉的预料。

第二就是其中还有戚家军,当时日本倭寇经常骚扰浙江台州,就是戚家军让倭寇吃了大亏,不敢在来骚扰,这次没想到穿着朝鲜穿脱了后居然是还有戚家军,

在此后几年里在朝鲜有明朝军队,日军没有占到一点便宜,最后谈判和解,这次援朝明朝最多时出动7万大军,日本丰臣秀吉回国后慢慢的也被幕府代替,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