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先主刘备临终前向诸葛亮托孤时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成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

刘备的一生,有时当断不断,自受其乱,而在临终托孤这件至关重要的大事上,倒是很干脆,他嘱托诸葛亮:刘禅若不能胜任,那就你自已来吧。

古往今来,绝大多数读书人读到此处,无不感动莫名。为什么感动?大家想想,兄弟之间,为一间房、一条垅争得头破血流者大有人在,而今相让的竟是一国之河山,此胸襟,此气度,中华几千年历史上,几人有过?

刘备为什么会这么做,因为刘备一生追求的目标,就是恢复昔日之大汉江山,为了这个目标,他备尝艰辛,到处奔波,看人脸色,数次险些命丧沙场,但仍屡败屡战,百折不挠,最后终于建立起蜀汉政权,但离刘备的奋斗目标,尚还遥远,他深知,以刘禅的能力,要实现他的理想是不可能的,所以他把希望寄托在诸葛亮身上,他认为诸葛亮是有希望也有条件实现他的理想的。

刘禅那时只有十七岁,毕竟年令还小,历练几年是否能有点出息?刘备显然还抱有一丝希望,但终是不能肯定,若刘禅不听诸葛亮的话,刘备断定蜀汉江山必落入曹魏手中,刘备不想让江山落入曹魏手中,他宁愿送给为打下这片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的臣子。

刘备的一生,目标宏远,眼光过人,百折不挠,能屈能伸,但有时也有虚伪狡诈的一面。若论智商,诸葛亮不仅高于刘备,而且不在一个层级上。可若论玩人那一套,不得不说,诸葛亮不是刘备对手,道理很简单,刘备是政治家或是政客,而诸葛亮骨子里仍是一个知识分子,他终其一生都不会改变知识分子那种恪守臣道,知恩必报,言出必行,光明正大,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生信条和做人底线。刘备自觉九成摸准诸葛亮的命门,所以才会那样说。

即使退一万步说,诸葛亮真的自立为主,他也不会伤害刘备后代,以诸葛亮的秉性,说不定统一天下后,还有还政于刘氏的可能。

因此,孔明听毕,汗流满面,手足无措,泣拜于地日:'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引自《三国志》)

一场戏演罢,刘备死了。诸葛亮顶起了蜀汉的大梁。

诸葛亮是否能看透刘备的真实想法?我想,以诸葛亮之智,以诸葛亮对刘备的了解,应该是能看透的,但诸葛亮囿于自己的人生信条,只能装做没看出来,也跟着演了一把戏,不然,聪明若孔明,何至于“手足无措"。

一个绝世聪明之人,成为一个笨蛋的臣下,时常跪于脚下,听这个笨蛋的胡说八道。

呜呼!哀哉!悲哉!

最佳贡献者
2

说实话,诸葛亮不想自立为王,代替刘禅,而是与诸葛亮性格有关!

诸葛亮一生,太注重自己名声,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他其实就己打定主义辅助刘备。可为什么还要摆那么大架子,让刘备三顾茅庐呢?就是为了出名呗,让世人知道,我诸葛亮可不是一般人,要不刘皇叔也不会那么在乎俺孔明,很有面子嘛!

如果说论当时实力,曹操,孙权,刘表个个强于刘备,可诸葛亮为什么偏偏选择屡战屡败,快成光杆的刘备呢?还是那句话,为了名呗!我就是要帮没实力的刘备打出一遍江山,以示世人,我孔明不是徒有虚名。

诸葛亮没有取代刘禅,也是为了体现自于忠心侍主之名,想当年自己义正严辞地骂死王朗,不就是以忠心之名吗?自己怎么能给后人再留下骂名?

所以,即使刘备临终暗示自己有必要可取代刘禅,即使他知道刘惮是扶不起的阿斗,也不会取代阿斗而丢了自己的一世英名。@头条圈子 @头条号@头条历史 @头条圈子 @公众号

3

我觉得刘备的这种做法,就如同把孩子领到老师跟前,对老师说“孩子交给您了,如果不听话,该打就打,该骂就骂”,如果你真正骂他孩子,动他孩子一手指头,家长不劈了老师才怪。 刘备就是家长这种心理。都说知子莫若父,从小在蜜罐里长大的刘禅能够泚出几丈尿来,他老爸难道不清楚。 既然这样刘备为什么还要对诸葛亮如此说,这是正话反说,那是在告诉诸葛亮,刘禅再什么都不是,也是皇帝。你也要正儿八经辅佐他,也不能够有二心。你敢保证,刘备没有安排下其他人盯着诸葛亮? 刘备这样做是在敲山震虎,别看你诸葛亮火烧赤壁,六出祁山,你那点儿小算盘我刘玄德清楚着呢?都是千年老妖,你也用不着给我玩儿聊斋。你再是条龙,也是卧龙,也是盘着的龙,也飞不到海里,也掀不起多大的浪花。你确定黄皓不是刘备给诸葛亮安的楔子,这都是统治者的手腕儿。 别看刘备是卖草鞋的,从小生活在社会底层,好心眼没有坏心眼儿多,因此对付诸葛亮这种善于使用阳谋的书生来说还是绰绰有余的。不是诸葛亮不懂,不会,而是诸葛亮不忍心用罢了。于是两朝开济老臣心,于是长使英雄泪满襟。 我是雲清说史,非常开心和大家交流。

4

禅不备像,水可淹之。

5

我是孤舟钓江雪,我来回答。

刘备死前的这个举动,正是刘备高明的地方。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刘备死于猇亭之战结束一年后,乃是病逝的,非暴毙。基于这一点,我们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刘备托孤之时,蜀国大多数的文武大臣应该都在场。

在这样一个场合,说出这样一番话,可谓一箭三雕。

一、给刘禅压力,让刘禅做一个能干的皇帝,否则可能被取而代之。

二、刘备的托孤大臣其实有两个人,一个是诸葛亮,一个是李岩。李岩很早就跟随刘璋,在蜀中的势力极大,诸葛亮势力不如他,刘备如此一说,虽然两人都是托孤大臣,但诸葛亮显然排在前面,可以使诸葛亮与李岩相互制衡。

三、逼诸葛亮当着众人的面表态。刘备此话一出,诸葛亮必定会表忠心,以后真的要取而代之的话,可就是出尔反尔了,别人怎么会服你诸葛亮?

6

二十四史中,当属前四史《史记》《汉书》《三国志》《后汉书》史料价值最高;其中流传度最广的,则是因为《三国演义》而被老百姓所热爱的三国这段历史,由于《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关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三国这段历史都是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故事。

其实早在宋代流行的话本,人们就喜爱三国中的人物,到后来皮影戏、元曲等戏剧表演中广泛传播三国题材。

可以说,点评三国风流人物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关于三国人物的看法有着极其厚重的历史积累,一般的历史人物给后人留下的形象大多都是冷冰冰的,只有三国时期的人物仿佛有血有肉一般活跃在人们的脑海里。

正因为如此,对待三国中人物的形象早就已经复杂化,刘备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诸葛亮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甚至刘禅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变得越来越扑朔迷离。

以前的认知是,刘备是一个仁义并且深得人心的人,诸葛亮是一个忠诚且谋略出众的人,刘禅是一个昏庸而荒唐的人,但是随着史料的发掘,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刘备也有腹黑的一面,诸葛亮也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成绩,而且刘禅仿佛也不是那么傻。

于是阴谋论者大行其道,疑古派想要推翻整个历史框架,其实这都是不正确的史观,是单纯的为了提升自己的知名度而将历史妖魔化。

其实,历史就在那里,你可以说他复杂,但是你也必须承认,有时候他也很简单,只不过评价的多了,研究的多了,自然会出现问题。

也许以前的人评价不够客观,我们可以纠正他,有人认为没有人能够比古代人更了解历史,这是扯淡,古代人也要看哪个时期的人,就三国这段历史来说,陈寿的确更接近历史,更有说服力,但是相比于明清时期的学者,我们了解的史料,看过的书完全是碾压他们的,他们的评论只能作为参考,而并非依据。

再来说刘备临终前白帝托孤是怎么一回事,当时刘备把诸葛亮和李严等人叫到身边,向诸葛亮表示,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一定可以成大事,如果刘禅值得辅佐就辅佐他,如果不行你可以自行取代。

这个话其实说得很隐晦,符合领导的一贯作风,好像说了什么,又好像没说什么,但是尺度绝对是很大的,换句话说,如果刘禅不行,可以架空他,可以废除他另立他人,甚至可以取而代之。

如果复杂的理解的话,可能会得到很多的答案,以前我也解读过,刘备可能是让李严来与诸葛亮掣肘,以均衡二者的势力,或者说诸葛家族在益州没有足够的影响力等等说辞,其实如今看来还是过于无力。

简简单单来看的话,刘备让诸葛亮托孤是相当明智的选择,因为这里是三国,读了其他人的故事也许就会发现,刘备识人的本领是相当厉害的。

东汉末年是军阀混战的年代,三国这段历史其实是裹进东汉末期到西晋初期这段时间的,在这乱世当中,没有能耐的人怎么可能占据一方呢?

任何时候,敢于打拼,积极上进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人,所以,有一些明知自己或者自己的子孙无法割据一方,那还不如早早让出地盘,还能留得一个好下场。

比如袁绍就是以“反客为主”之计取得冀州,当时冀州牧韩馥认为自己抵挡不了北方的公孙瓒,与其这样不如让给袁绍算了。

其实,刘备更是“反客为主”的集大成者,刘备开始到徐州后,陶谦在临时之前将徐州牧的位置让给了刘备,不是陶谦没有儿子,而是因为当时曹操对徐州大动干戈,徐州大半遭受兵祸,陶谦也因此忧惧而亡,他不想让自己的儿子也卷入其中,他更希望刘备能够抵抗曹操。

后来刘备在官渡之战后投靠刘表,在荆州待了七八年之久,最后曹操率军南下征讨刘表,刘表年纪大了再上点火,就一命呜呼了,在当时的情况下,刘表有意让刘备帮助荆州抵挡曹操,但是考虑到自己儿子也不错,尤其“荆州帮”更希望刘琮即位,刘璋临死前应该也是让刘备辅佐刘琮,结果是刘琮率领荆州将士集体投降曹操,让人大跌眼镜。

其实,聪明人一看这架势也明白荆州处境之难,不如投降曹操算了,但是在刘备等人雄看来就是懦夫的表现,如果刘表将荆州托付于他,必然能够跟曹操抗衡一段时间,再取得益州后,应该是更有争霸的资本。

但是刘表这一出安排,直接让曾经坐拥几十万兵马的荆州被三方势力瓜分,不可说不让刘备深思,假如自己要到了那一天,如何去托孤呢?

很明显,在刘备的眼里蜀汉集团的形势不容乐观,在关羽丧失荆州,刘备夷陵战败后,蜀汉元气大伤,简直就是一个烂摊子,靠刘禅肯定是收拾不了的。

刘禅的能力属实一般,想要匡扶汉室,自然是痴人说梦,深知可能会遭受原来益州集团的政治反扑,为此,刘备不得不打出感情牌,让诸葛亮来辅佐刘禅。

其实,仔细想来,以刘备看人之准,应该能够看出诸葛亮是一个比较忠诚的人,毕竟饱读诗书,自比管仲,这里要说一下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齐桓公的国相,在管仲的主持下,齐国进行改革,使得齐国成为春秋时代第一个霸主。

虽然后世经常夸赞诸葛亮的才华,其实刘备在军事才能上更看重庞统与法正,但是更信任诸葛亮,因为刘备出征往往是亲征,从来都是带着庞统和法正,而让诸葛亮坐镇后方,调配粮草。

以此来看,刘备最后这段话,有真心的成分,可能迫于当时时局,益州如果被东吴和曹魏所占,还不如让诸葛亮主持局面,另一方面,刘备也认为诸葛亮不是篡位那样的人,说这段话是吓唬刘禅,为诸葛亮取得更大的权力,使得诸葛亮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7

孙策临终前,也是对张昭说,孙权可辅则辅,不可辅彼可取而代之,

这就是一场感人大戏,刘备知道,自己搭建的权力格局是很稳固的,除非诸葛亮脑子进水了,不然是不敢篡位的。

哪来真不真心,就是跟他说,你篡一下试试看,

8

导语:很多人都觉得刘备托孤说的这句话不是真心话,只是探试的话,实在是他们之间的对话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所以觉得太不可思议,不常见以为怪也,有了很多阴谋论证。

刘备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谥号昭烈皇帝,史家又称为先主。

根据《三国志·先主传》,刘备是汉朝的宗室,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章武三年(223年),刘备病逝于白帝城,终年63岁,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一说太宗) ,葬惠陵。后世有众多文艺作品以其为主角,在成都武侯祠有昭烈庙为纪念。

他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宽以待人,志向远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为世人称赞。



白帝城托孤

《三国志》中的白帝城托孤:刘备病危之时,召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托孤,命二人辅佐其子刘禅,其间刘备与诸葛亮曾经有一段对话,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是这样的:

章武三年(223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在汉中之战中斩杀曹操名将夏侯渊,击败曹操、占据战略要地汉中。在这样节节胜利的情况下,刘备部将关羽孤军北伐曹魏,虽然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围曹仁于襄阳,达到军事上的最高峰,但是荆州后方空虚,东吴违背湘水划界,在背后对盟友倒戈一击,吕蒙以白衣渡江乘机夺取荆州(主要是江陵和公安),最后关羽被吴军擒获,遭到杀害,"失荆州"使得刘备元气大伤,蜀汉政权也开始走下坡路。刘备闻后尽起全国大兵去讨伐吴国,为关羽报仇,被陆逊击败,刘备兵败退到白帝城。



刘备在白帝城一病不起,召诸葛亮等人托孤,刘备对诸葛亮说:"如果你看阿斗是个当皇帝的料子,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不是个当皇帝的料子,你就自行取度吧。"诸葛亮哭着说:"我一定尽我所能去中兴大汉,为了大汉竭智尽忠,直到死那一刻。"

他为什么这样做?

当时刘备把诸葛亮和李严等人叫到身边,向诸葛亮表示,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一定可以成大事,如果刘禅值得辅佐就辅佐他,如果不行你可以自行取代。



这个话其实说得很隐晦,符合领导的一贯作风,好像说了什么,又好像没说什么,但是尺度绝对是很大的,换句话说,如果刘禅不行,可以架空他,可以废除他另立他人,甚至可以取而代之。

如果复杂的理解的话,可能会得到很多的答案,以前我也解读过,刘备可能是让李严来与诸葛亮掣肘,以均衡二者的势力,或者说诸葛家族在益州没有足够的影响力等等说辞,其实如今看来还是过于无力。



简简单单来看的话,刘备让诸葛亮托孤是相当明智的选择,因为这里是三国,读了其他人的故事也许就会发现,刘备识人的本领是相当厉害的。

东汉末年是军阀混战的年代,三国这段历史其实是裹进东汉末期到西晋初期这段时间的,在这乱世当中,没有能耐的人怎么可能占据一方呢?

任何时候,敢于打拼,积极上进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人,所以,有一些明知自己或者自己的子孙无法割据一方,那还不如早早让出地盘,还能留得一个好下场。

比如袁绍就是以“反客为主”之计取得冀州,当时冀州牧韩馥认为自己抵挡不了北方的公孙瓒,与其这样不如让给袁绍算了。



其实,刘备更是“反客为主”的集大成者,刘备开始到徐州后,陶谦在临时之前将徐州牧的位置让给了刘备,不是陶谦没有儿子,而是因为当时曹操对徐州大动干戈,徐州大半遭受兵祸,陶谦也因此忧惧而亡,他不想让自己的儿子也卷入其中,他更希望刘备能够抵抗曹操。

后来刘备在官渡之战后投靠刘表,在荆州待了七八年之久,最后曹操率军南下征讨刘表,刘表年纪大了再上点火,就一命呜呼了,在当时的情况下,刘表有意让刘备帮助荆州抵挡曹操,但是考虑到自己儿子也不错,尤其“荆州帮”更希望刘琮即位,刘璋临死前应该也是让刘备辅佐刘琮,结果是刘琮率领荆州将士集体投降曹操,让人大跌眼镜。

其实,聪明人一看这架势也明白荆州处境之难,不如投降曹操算了,但是在刘备等人雄看来就是懦夫的表现,如果刘表将荆州托付于他,必然能够跟曹操抗衡一段时间,再取得益州后,应该是更有争霸的资本。

但是刘表这一出安排,直接让曾经坐拥几十万兵马的荆州被三方势力瓜分,不可说不让刘备深思,假如自己要到了那一天,如何去托孤呢?



很明显,在刘备的眼里蜀汉集团的形势不容乐观,在关羽丧失荆州,刘备夷陵战败后,蜀汉元气大伤,简直就是一个烂摊子,靠刘禅肯定是收拾不了的。

刘禅的能力属实一般,想要匡扶汉室,自然是痴人说梦,深知可能会遭受原来益州集团的政治反扑,为此,刘备不得不打出感情牌,让诸葛亮来辅佐刘禅。



其实,仔细想来,以刘备看人之准,应该能够看出诸葛亮是一个比较忠诚的人,毕竟饱读诗书,自比管仲,这里要说一下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齐桓公的国相,在管仲的主持下,齐国进行改革,使得齐国成为春秋时代第一个霸主。

虽然后世经常夸赞诸葛亮的才华,其实刘备在军事才能上更看重庞统与法正,但是更信任诸葛亮,因为刘备出征往往是亲征,从来都是带着庞统和法正,而让诸葛亮坐镇后方,调配粮草。



总结:战略要地荆州的丢失,关、张败亡以及夷陵之战的大败,这一系列的事件使得新生的季汉政权面临内外交迫。而在这个时候刘备又一病不起,这个依托刘备个人魅力建立起来的国家已经摇摇欲坠。同时刘备虽然知道诸葛亮等人对于自己十分忠心,但对自己的儿子忠不忠心就不能保证了,因为知道诸葛亮的责任心十分强,所以这时只要把儿子交给诸葛亮,诸葛亮就会尽责地把他扶起来。

9

这是刘备的驭人之术,一贯的做法,当初请诸葛亮出山的时候也是毕恭毕敬,三顾茅庐而得诸葛亮。现在呢,刘备自然也深知,在自己在世的时候,身边有关羽张飞法正庞统等人都没有取得天下,最后还被东吴小儿陆逊打的灰头土脸,此时,能够信任和扛起蜀汉大旗的人,也只有诸葛亮。说这些话,既是一种信任,也是一种无奈,更是一种殷切期盼。当然,刘备也深知,诸葛亮不会接受也不可能接受。之所以这样做,是让诸葛亮对于自己的知遇之恩感激涕零,同时也心生忌惮,老子对你这么好,你好意思不辅佐我儿子么。

10

我们有理由相信,刘备是真的这么想的,那些持有所谓的“暗藏刀斧手,只要诸葛亮不对劲儿就砍丫的”之类的阴谋论还是省省吧。

我们看看刘备临死前,蜀汉是个多大的烂摊子。


首先是荆州没了。刘备眼看着“跨有荆益”的蓝图就要实现了,关羽打下了襄樊,而这边自己攻下了汉中,却在东吴孙老二的突然反戈中化为乌有。

雪上加霜的是,自己亲率多年经营的精锐部队讨伐出尔反尔的东吴,却遭遇大败而回,精锐几乎折损殆尽,元气大伤。

最重要的是,这么一闹,联吴抗魏的基本策略瞬间被打乱,蜀汉以一州之地要同时面对曹魏和孙吴两方的敌视。

这些都是外部条件,已经是非常不利了,反观内部,和自己同有“光复汉室”志向的荆州老班底的人几乎凋零殆尽,朝廷上守成川蜀的势力开始壮大,而和自己同样有克复中原志向,且有可能去实现的人,只有诸葛亮了。



《三国志》对于刘备托付诸葛亮的原话是这样的:

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基于上面的分析,我认为刘备的这些话基本上是真心话。我眼看是活不成了,相信你的才能,这个烂摊子你就看着办吧,我那个儿子也就那样了,你能扶的起来就扶,扶不起来就拉倒吧,你自个儿当皇帝也行,反正这个烂摊子都给你了。

刘备是真没办法了,种种迹象表明他对自己蜀汉的未来十分不看好,有种甩手掌柜的意思,不可能因为试探诸葛亮的真心埋伏什么刀斧手。

就算是试探,以诸葛亮的情商也不可能面露什么篡位的神色;退一万步讲,万一诸葛亮表情没做好,被刀斧手砍了,刘备这不是嫌蜀汉命长么?

所以,刘备的这种说辞基本上是发自内心的,虽然说不忌惮诸葛亮是不可能的,但也只能寄托在他高风亮节的品行上了。


此外,诸葛亮的这一番说辞,其实还有对同为托孤大臣的李严的警告作用,暗示他虽然和诸葛亮同为托孤大臣,但人家有废立君主的权力,所以别有别样的心思,用心听从他的命令就是了。蜀汉已经是如此烂摊子了,更经不起党争的折腾。

你的回答

单击“发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们的服务条款